浅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

摘要:包法利夫人悲剧的一生,或许不能仅仅用“悲剧”来形容她。我们应该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包法利夫人以及“包法利夫人现象”。她一生的心理变化划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也是这四个不断深入的变化阶段造成了爱玛的不断沉沦、堕落,最后死亡。造成她悲惨命运的原因不完全是她个人的,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包法利夫人。

关键词:四个心理阶段;客观因素;主观因素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品,其叙述了包法利夫人悲剧的一生,或许不能仅仅用“悲剧”来形容她。我们应该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包法利夫人以及“包法利夫人现象”。造成她悲惨命运的原因不完全是她个人的,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包法利夫人。中国有句古话:时势造英雄。或许可以从某个侧面说明这一道理。当然,她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结与她个人的原因是分不开的。那么,包法利夫人(爱玛)在她迈入死亡的深渊过程中,她的内心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她是怎样一步步沦陷最终走向死亡的呢?

纵观《包法利夫人》一文全局,可以将爱玛一生的心理变化划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也是这四个不断深入的变化阶段造成了爱玛的不断沉沦、堕落,最后死亡。第一个重要的阶段是爱玛婚后不久发出对婚姻的疑惑。她在内心犯着嘀咕:“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有了爱情;可是应当从这种爱情中得到的幸福不见来,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错了。”这是爱玛第一次对自己的婚姻产生了疑问。她期盼爱情但是包法力却是不解风情的木头疙瘩,他理解不了爱玛的内心需求,满足不了爱玛想要的爱情。爱玛开始对丈夫不满,对这一切失望,甚至发出惊叹:“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她对这段婚姻的态度也由原先的怀疑不满变成失望。

第二个重要的阶段是爱玛心中的理想爱情的化身“子爵”的出现。由于丈夫的原因,包法利夫人和她的丈夫被邀请去参加舞会。舞会上种种奢华的物品和奢侈的享受,以及她可以和贵妇人同席等等的一切,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爱玛的虚荣心。同时,爱玛身上发生了一件她一生中的大事——她遇到了她的“梦中情人”子爵。这使得她更加厌恶自己的丈夫。舞会结束后,爱玛还是在不断地回忆舞会上发生的一切,这是她生活中的快乐因子。现实与幻想的落差,还有丈夫的不理解,让她终日愁闷不堪,身体也不再健康。包法利离开道特迁居永镇,在这里遇到了现实中的“理想情人”赖昂。他们兴趣相投、谈天说地,

渐渐地爱慕上对方。但是,赖昂为了摆脱这种不正当的感情或许说也是他的怯懦,他离开了永镇,爱玛也为了不毁坏婚姻克制自己,使得这段畸形的恋情才没有发展下去。回忆赖昂又变成了爱玛生活的唯一乐趣,他的情绪开始变化无常。这一阶段爱玛的心理出现了缝隙,或许可以这么说,爱玛身体虽然没有出轨,但她的心灵已经出轨了。她宁愿把感情给一个虚无缥缈的子爵,给一个胆小怯懦的赖昂,也不愿意好好经营她与包法利的婚姻。这时候爱玛仅仅是在精神上求的“爱情”的满足,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行动。她的堕落才刚刚开始,同时因为后文她真正的堕落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阶段是包法利夫人完全堕落的阶段。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她渴望爱情,渴望浪漫的爱情,渴望虚荣心的满足,精神上的出轨已经满足不了她了,肉体上便也出轨了,这是彻彻底底的出轨。罗道尔弗是爱玛的第一个真正的情人。爱玛爱他的浪漫,她的多情,或许也可以说爱他的“钱”,因为他有钱,他可以带给爱玛有钱人的享受,可以让她触摸到她理想中的浪漫爱情,可以让爱玛在满足她的虚荣心的同时,也满足情欲上的需求。罗道尔弗他是风月老手,和这样的男人走在一起,受伤害的只可能是爱玛,她付出了真爱,但这种爱是有违道德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最终,罗道尔弗在爱玛要求私奔的时候抛弃了他的情妇。爱玛伤心欲绝。赖昂是爱玛第二个真正的情人,这或许也是一种机缘巧合,爱玛和赖昂的结合让人觉得有些戏剧性,似乎是爱玛走上绝路的催命符,赖昂在鲁昂虽然变得胆子大了,但是骨子里的怯懦是没法改变的,爱玛和赖昂在一起是在爱玛受到爱情创伤的时候,对爱玛来说这似乎是她理想爱情的再次出现,但它的结果是爱玛彻底对爱情绝望了。爱玛和罗道尔弗、赖昂在一起,这已经是爱玛心理变化的更深程度,原先精神上的出轨还能满足爱玛,爱玛还能够正确认识到婚姻的本质。但是现在爱玛已经彻底沦陷,她对现实的失望越深其堕落的越深,她对爱情的欲望越深她堕落的就越彻底。尤其体现在赖昂身上,可以这么说爱玛跟赖昂出轨了两次(一次是精神上的,一次是肉体上的),她有了第一次和罗道尔弗的出轨经历,和莱昂的相遇出轨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时候的爱玛已经不再顾及和包法利的婚姻了,婚姻反而成为她的束缚,她一心只想和赖昂幽会、享乐,她每撒一个谎就要用更多的谎话来圆谎,她奢侈花钱如流水,当债积如山的时候,她没有反思自己,却窥探包法利的财产。这是爱玛完全堕落的重要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爱玛被债逼迫的走投无路。她求赖昂帮她借钱,赖昂却假心假意的敷衍,并不愿意帮助爱玛。爱玛走投无路最终放弃自己的自尊找到抛弃她的罗道尔弗向他借钱,结果可想而知,罗道尔弗并不是真的爱他又怎么会把钱借给她呢。又加上勒乐的威胁和逼迫,以及公证人代奥道的侮辱,被债务所逼的、心力交瘁、对爱情绝望透顶的爱玛最终走向了死亡。她的死亡其实是一种自私无比的表现,她没有顾忌任何人,她只想着自己解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爱玛自私的本性。

这四个阶段清晰地表现了爱玛一生她重要的几个转折点:结婚,对婚姻失望;精神出轨,寻找理想爱情;肉体出轨,沦为情妇;被抛弃,走向死亡。爱玛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造成悲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大方向来看待——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社会环境可以成就一个英雄人物,当然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我们不能说,人生在世我们可以独立于社会而生存,我们不能否认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或许不一定是巨大的,但却是不可小窥的。《包法利夫人》刻画了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作者抓住了时代特征: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自豪的英雄年代过去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目光深邃的思想家、叱诧风云的领袖人物、在生活中奋力拼搏的斗士,仿佛都一齐销声匿迹,而今活动在历史舞台上的,只剩下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浪漫主义激情已成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小说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的矛盾。爱玛对浪漫对爱情的追求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她追求爱情的方式上。或许我们也不该谴责爱玛,她也是生活在时代的夹缝中的可怜人,肯定还有更多的“爱玛”和她一样悲惨。社会环境对爱玛的影响不能忽视。浪漫主义在走向没落人们在追求“浪漫”,心之所向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矛盾与分裂,这并不是发生在爱玛一个人身上。而爱玛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一个标志的符号而已。

天主教会对爱玛的毒害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教会对一个人思想的禁锢,尤其是对少年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一生的。十三岁的时候,爱玛被父亲送进修道院去学习,一开始兴致勃勃的爱玛对什么都充满兴趣,渐渐地“她就软绵无力了”,只是一味的幻想,有一个老姑娘每次来修道院,都带小说,这促使爱玛一类人疯狂阅读,让他们

禁锢的心在这种不健康的小说中得以释放或者是说得到放纵。“她就想马一样,你拉紧缰绳,因为不会出事,岂知马猛然站住,马衔滑出嘴来。”现实中宗教神学的种种禁锢和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种种放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少年的爱玛心中充满了种种幻想,她表面接受修道院的教育和洗礼,实际上内心早已脱离天主教的教诲。“她是热狂而又实际,爱教堂为了教堂的花卉,爱音乐为了歌的词句,爱文学为了文学的热情刺激,反抗信仰的神秘,好像院规同她的性情格格不入,她也越来越痛恨院长。”可见,爱玛在修道院的禁锢下,内心发生的变化。宗教对人的禁锢是一种精神的控制,是对人性的抹杀,它禁锢的越深,人往往就挣脱得越强烈,它对人思想控制得越严密,人往往就偏离得越远。正是由于宗教神学的禁锢,式的爱吗在不正确的年龄接触了不该接触的东西,使他养成爱幻想爱情的癖好。正是由于宗教的种种束缚,才使得爱玛的性格中拥有反叛因素,这些性格因素为其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祸根。

当然,我们不能将爱玛的悲剧人生全都归结到外部的因素中。她自身的原因或许才是最直接的原因。爱幻想小说里的浪漫爱情,将小说看成现实,骨子里的自私、虚荣与叛逆,以及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些都是她自身的因素。她认为真正的爱情是“她怎么就不能胳膊肘支着瑞士小木房的阳台,或者将她的忧愁关在一所苏格兰茅庐,丈夫穿一件花边袖口、长裾青绒燕尾服,踏一双软靴,戴一顶尖帽!”而不是切切实实的生活,她渴望奢华的生活——如同小说里的那样,但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让爱玛的心失去了判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爱玛的真实写照。爱玛是自私的,她对所有的人都自私除了她自己。爱玛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包法利夫人,仅仅是将自己看做是未出嫁的爱玛来看待。她任性,她幻想,她可以有梦中情人,她可以迎合别人的勾引,她从来没有将包法利放在眼里,没有将自己看成是妻子来为人处世。她的死,是她自私的最高体现,一走了之,却没有想过她的父亲、她的孩子、她的丈夫、她的邻居,所有人她都没想到,只是想着自己解脱。爱玛是虚荣和叛逆的。她大手大脚的花钱,不仅引起了婆婆的不满,就算他在和情人幽会的时候也是奢侈浪费。这不禁让人觉得她是在追求爱情还是在追求爱情中的奢侈享受?这或许只有爱玛知道。她一次次的背叛包法利,从精神到肉体,无所顾忌。她变成了别人的情妇,而却对包法利没有愧疚,沉迷声色,这是包法利的悲哀,也是作为读者的悲哀,让我们不禁先去抽打爱玛,

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要欺骗你的丈夫,为什么要沦为别人的情妇,这值得吗?同时也让我们捶胸顿足,包法利啊包法利,你就不能果决和精明一些,去感化爱玛吧,挽救你们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都是徒然,故事还是按照本来的脉络继续进行。

包法利夫人(爱玛)她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处在社会的底层却想着过上层人奢华的生活,这是幻想的结果;包法利夫人她的一生是罪恶的一生,她屡次背叛自己的丈夫,这是叛逆的结果;包法利夫人她的一生是值得同情的一生,追求美好的爱情其实没有错,错就错在她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谭立德;《福楼拜精选集》,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

包法利夫人解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解读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效果及艺术风格的突破创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上,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包法利夫人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故事。看似司空见惯的桃色事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思想内涵。 作者着眼点不在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她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路上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了方向。解读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具有现实意义。下面我就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悲剧性的产生: 从包法利夫人本身来解读:强烈的内心渴望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她失去理智地偏执于虚幻的爱情幸福,这是她痛苦的根源。 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敏感,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少女时代在修道院贵族式教养下的她单纯,富有才情的同时喜欢看各种浪漫小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给自己敏感的性格上加了一层灰色的向往浪漫。但事实上,她对爱情的认识是肤浅的,她错误地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和陶醉,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现实生活也讲求浪漫,这也就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当她嫁给平凡的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后,平淡的生活粉碎了她的爱情理想。于是,内心孤寂的她开始盼望生活出现改变。直到,参加伯爵家的舞会,绅士的伯爵,奢华的上层贵族生活让她看到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现实,这进一步膨胀了她的虚荣和情欲,坚定了她的浪漫爱情梦。 现实的乏味单调和她激情的欲望间的矛盾使她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经官能症。搬到永维镇后,她相识了莱昂和罗多尔夫,自己被压抑的激情终于得到释放,为追求巴黎式浪漫情调,她在堕落中享受着飞蛾扑火的毁灭。当罗道耳弗一提起那“疯狂的欢乐”,她就甘愿为此牺牲一切;赖昂只说了句“巴黎就这样做”,她就乖乖地委身于他。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啊!她周围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榨取,掠夺,满足他们各自的可耻欲望,而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欲望的驱使往往是盲目的。临死前,她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这固然有其顿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义,却也恰恰证明了当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人的局限性无法洞悉悲剧根源并不在于个人原因,而在于社会原因。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以旁观者身份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的愤怒寄托于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塑造中,包法利夫人这一当局者的无知形象留给后人的就绝不应该只是可悲可叹,必须反思,反思人性弱点,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后的反思的反思。 从家庭环境来解读: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也源于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经济基础和丈夫对她的不能理解。

世界历史著名人物一览表

世界历史着名人物一览表 (7--1) 国 别 重要历史人物 英国20人 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着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是最早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2、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戏剧大师。23年间创作了37部剧本。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等。 3、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历史上“常胜将军”、独裁者。 4、艾萨克·牛顿(1642~1727)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科学上三大成就是: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 5、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代表作《国富论》。 6詹姆斯·瓦特(1736~1819)。蒸汽机发明家。除了发明蒸汽机外,还发明了液体比重计、信件复印机等。 7、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着名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凯恩斯有效需求思想和最优化储蓄思想的革命性先驱,还是地租理论的先驱,还是现代避孕技术的开拓者。代表作《人口论》。 8、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电磁学理论先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磁场可以产生电流的科学家,也因而被认为是原始电动机的发明家。 9、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英国卓越的政治诗人、哲学诗人、抒情诗人。恩格斯说他是“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说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代表作《西风颂》。 10、查理·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奠基人。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经过22年的潜心研究,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

11、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着名女作家。代表作是带 有自传色彩的《简·爱》。 12、佛罗伦萨·南丁格尔(1820~1910)。英国着名护士。冲破名 望世族的世俗观念,从事护理职业终生未嫁。在英俄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1910年去世后,国际红十字会把南丁格尔的生日确定为国际护士节。 13、亨利·福特(1863~1947)美国福特公司创始人、汽车大王, 商界奇才。 14、伯特兰·罗素(1872~1970)。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一生勤奋,写出上百部着作和数千篇文章,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5、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民族英雄。与斯大 林、罗斯福并称为二大战“三巨头”。 16、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英国着名细菌学家。因发 现青霉素(盘尼西林)而获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 17、约翰·凯恩斯(1883~1946)。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 主义创始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消费、刺激私人投资、国家直接投资等),避免失业和经济危机。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国外着名历史人物一览表(7--2) 国 别 重要历史人物 英国20 人 18、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着名作家。人性回归讴歌着、性爱描写大师。精品包括《儿子与情人》、《虹》、《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等。 19、贝纳德·洛·蒙哥马利(1887~1976)。英军统帅,二大战英雄。“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克星“沙漠之鼠”(蒙哥马利)。1941年被任命为盟军集群司令,参与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指挥。(诺曼底登陆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包法利夫人形象简析 爱玛是一个可爱、可恨又可怜的人,这是我读完《包法利夫人》后的结论。如此一个充满了浪漫诗意的美好女子,却在结婚后几次与人偷情,最后被逼债服毒自杀,怎么想都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少女时代的爱玛在修道院的寄宿学校里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她率真果决,“脸颊红嫣嫣的”,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在她的心里,也有着少女的青涩寂寞和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事实上,她的心灵是贫瘠而浅薄的,修道院里的各种小说、画册和浪漫曲氛围助长了她的伤感性格,她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与陶醉,而她对着现实生活讲求热情浪漫,已经注定了她不会是一个循规蹈矩寂寂终老的女人,性格决定她的命运。 如果按照荣格的“情结理论”,爱玛其实是有一种艺术情结,执意沉溺于自己的想象而无法自拔。有人说《包法利夫人》是对浪漫主义和浪漫派小说的一种清算,我是十分赞同的。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是狭隘封闭、单调沉闷的,爱玛的文化风尚是畸形的,她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却把婚外情当成自己成就壮烈爱情的方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如此可爱的一个女子变得可恨和可怜。 爱玛嫁给夏尔?包法利,算是“彩凤随鸦”了。夏尔是一个平凡的乡镇医生,白天骑着马去出诊,晚上回来后吃过晚饭便要睡觉了。爱玛把自己的爱情理想寄托在他的身上,然而婚后却发现丈夫是一个迟钝平庸的人,可她理想中的应该是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的,夏尔是在让她那么失望。她为他朗诵热情洋溢的诗句,吟咏忧郁缠绵的曲子,可是夏尔毫不感动,爱玛只觉得“百无聊赖像无声无息的蜘蛛,在暗处织网,布满心灵的旮旮旯旯”。

爱玛和丈夫前去侯爵府上参加舞会以后开始向往巴黎,向往高贵繁华的生活,她厌倦了落寞沉闷的田野,愚蠢无聊的小布尔乔亚和平庸乏味的生活。她希望丈夫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然而现实是在令她失望透顶。有一种自私在膨胀,人格开始扭曲,她患了神经官能症。 夏尔无疑是很爱自己的妻子的,他放弃自己原先有的社会资源搬迁到永镇寺小镇,无非是想要给爱玛换一个生活环境使她尽快康复。爱玛到了永镇之后认识了书记员莱昂,两人谈论旅行音乐和阅读,如遇知音。爱玛仿佛看到了希望,莱昂也是如痴如醉地被这位美丽的少妇所吸引,此时爱玛已经背叛自己的婚姻了。她不只一次想要跟莱昂私奔,到远方去尝试新生活,可是很快地,莱昂“厌倦没有结果的爱”,丢下爱玛独自前往巴黎。 在失意之中,爱玛又结识了阅人无数征逐情场多年的地主罗多尔夫,两人在永镇的展评会上互表心迹。有了情人的爱玛欣喜异常,每天清晨穿过草地奔向情人的庄园去幽会,仿佛回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岁。她沉浸在爱的喜悦和报复的快感之中,偶尔地她也会有些自责和伤感,对钟爱自己的可怜的夏尔也会生出些许柔情,可是她对他的反感却是怎样也无法消弭的。 在罗多尔夫看来,爱玛无非是他的一个单纯的情妇,他是“稳操胜券的”,当两人约定好要私奔的前一天,他嘴里答应着,一回家却写了一封信说明他不可以让她后悔,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爱玛受到了严重打击,几近崩溃。这时她求助于宗教,倒也虔诚,能够包容他人,似乎回到最初那个纯情美好的少女时代。 重逢莱昂的时候,爱玛还是忍不住和他继续苟且之事。这一次她的心里有一些怯生生的驯顺,但是她的理智早已被患得患失的偷情的特别欢愉所侵蚀了。当夏尔沉浸在丧父之痛的时候她正在跟情人“度蜜月”。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她甚至去

论虎妞人生悲剧的根源

论虎妞人生悲剧的根源 黄晶晶 [摘要]在《骆驼祥子》中,虎妞是作为一个相貌丑陋、品行不端、性格病态、对祥子悲剧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人物出现的。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虎妞看做是祥子悲剧的罪魁祸首、罪恶的代表。但事实并非如此,祥子的悲剧有其复杂的根源,虎妞在祥子悲剧的一生中充当一个“催化剂”的角色,即使没有虎妞,祥子的一生也注定是个悲剧。我认为,虎妞在祥子的悲剧中不应负有过多的责任,事实上她也是一个受害者,是一个具有悲剧精神的受损的女性。因此,本文将从家庭、自身、社会、作者等角度分析虎妞悲剧性的一生,从中揭露出引起虎妞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控诉那个黑暗的时代的罪恶,引起读者的思考、注意。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自1937年发表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并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历百年而不衰。而且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不少人从各种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透视。有从文学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反映的角度研究小说描写的生活场景的,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及审美意义的,有从作者角度透视社会意识的……而对于虎妞的研究,在1950年代前后,就有人认为虎妞的描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描写。与此同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中国小说史》中就给予虎妞高度赞赏,“特别出色的是祥子和虎妞之间婚前婚后的紧张关系的描写;象茅盾在《虹》里所写梅和柳遇春的婚姻生活一样,在这里读者象是爬上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可以俯视赤裸裸的人生经验的狂暴可怖,一点不温情,说教或投合大众趣味。”○1接着在1980年代前后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纪念老舍先生八十诞辰》中从虎妞的阶级属性论证了虎妞作为祥子悲剧主要根源之一的合理性;龙治民在《虎妞其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1辑)中则强调了虎妞在家庭中受刘四爷剥削斥骂,虽然变态但强烈、朴素、合理而又真诚专一的对于爱情的追求;蓝棣之则通过对祥子与虎妞这条线索的读解,重新审视虎妞对祥子的影响,对祥子“堕落”的根由提出了新的诠释。此后更有论者从虎妞的阶级属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从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角度探讨虎妞的种种行为,为她变态的行为举止给予合理的、客观的审视。总之,《骆驼祥子》研究到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注意到虎妞本身特有的悲剧性,打破了历来“只见他人之悲,不见虎妞之悲”的现象。而本文将综合各种观点,从家庭、自身、社会、作者的角度去论述虎妞的悲剧性,给予虎妞一个公正的判定。

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的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

下一篇同学的毕业论文修改<论包法利夫人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 作者:清尊提交日期:2007-5-15 15:43:00 | 访问量:2072 论包法利夫人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意义 [摘要]爱玛是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渴望追求爱情,却因不幸的婚姻家庭,对自我角色的迷糊认识,走向悲剧结局。本文主要从爱玛在婚恋,结局方面等来 探索其形象的悲剧意蕴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等待男人晚间归来自我角色悲剧 [作者简介]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的长篇巨著《包法利夫人》不但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蜚声文坛,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之后。至今仍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爱玛的形象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爱玛的悲剧"在于身体的满足与头脑的满足间的悖逆",她对爱情、幸福的追求"陷入了一种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中。"①也有人认为,尽管导致爱玛死亡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还是她对残酷的真实的直面,想象的破灭②;更有人指出,爱玛的悲剧是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方式造成的,即将书本描写的生活和行为当作自己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失败或毁灭③。无疑,这些观点对我们准确理解包法利夫人的命运提供了多维文化视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婚恋、结局等方面来探讨爱玛形象的 悲剧意识。 一、爱玛形象的类型化表现 1.等待男人晚间归来 所谓等待男人晚间归来这个情节的蕴意是男人越来越迟地,变本加厉地让女人等待着。包法利天资愚钝,学医时勉强通过,异常刻苦,永居下游;行医时糊里糊涂凑合,大病治不了,小病自然好,而小镇上因为缺少他这样专业的人才而让他有机会成为比较受欢迎的人。虽然不钻研本行但他绝对不喜欢把空闲的时间用在丰富自己这方面。他大声喝汤,长时间地睡眠,瞪着一双无知的眼睛表现出对平庸生活的满足,他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因此也不知道还有另外的生活方式,他像自古以来的所有教科书要求的那样,养活妻子,生儿育女,担负家用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包法利是安于现状,目光短浅,没有情趣的。在结婚后,他每天回家都是很晚,常常10点钟,有时半夜,一到家就要东西吃,女佣人已经睡下,便由爱玛(包法利夫人未嫁前的闺名)伺候。这样爱玛逐渐变成了等待男人晚间归来的女人。当然这对于她那所富有的幻想,富于激情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在感情方面得不到满足,同时也处于性饥渴中。于是在某天晚上,包法利夫人没去邻居家玩。"夏尔一走,她感到孤单,下午的对比又在心头涌起,那样清晰,几乎就在眼前。……她躺到床上,瞧着壁炉里通亮的火,下午的情景又在眼前晃动起来:莱昂站在那里,一只手折弯细细的手杖,另一只手牵着安静吮着冰块的阿达莉。她觉得莱昂可爱,不想他根本办不到。"①在这一情节里我们知道出于夏尔的麻木,及爱玛生命中的那份强烈的性欲,幻想欲已开始爆发,慢慢地,包法利夫人对夏尔实施了报复。从某一角度上看夏尔并不是一个无赖、没品味的人,可以说他算是一个好男人,他每天不停地忙碌,四处奔波,为了就是维持这个家庭,为的就是爱玛能过上好的日子。在爱玛时时抱怨道斯特不好时,夏尔心想,她的病根也许是环境的某种影响。他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便开始认真考虑搬到别的

包法利夫人人物表

《包法利夫人》人物表 按书中出场的先后顺序。 1.罗瑞,班主任老师 2.夏尔-包法利,男主人公 3.夏尔-德尼-巴托洛梅-包法利,夏尔-包法利的父亲,当过军医4.娜丝塔西,夏尔家的女仆 5.爱玛小姐,女主人公 6.鲁奥,富裕的农民,爱玛的父亲 7.艾洛伊斯,夏尔的前妻,是个有钱的老寡妇 8.杜布克太太,夏尔的妈妈 9.安德维利埃,侯爵 10.地名,伏毕萨,安德维利埃侯爵住所所在地 11.地名,贝尔托,鲁奥老头的住所所在地 12.拉韦迪埃尔,公爵,安德维利埃的岳父 13.莱斯梯布多瓦,公墓看守,兼教堂执事 14.勒弗朗索瓦,金狮客栈的女掌柜 15.郝梅,药房老板 16.阿泰米丝,金狮客栈的女佣人 17.希波利特,金狮客栈的佣人,马夫 18.比奈,收税官 19.列翁-杜普伊,书记员 20.乐乐先生,布商 21.费丽希黛,爱玛家的女佣人 22.纪尧曼,公证人 23.蒂伐什先生,镇长 24.罗莱,爱玛的女儿的奶妈的丈夫 25.加缪,杂货店老板 26.布尔尼贤,神甫 27.贝尔特,爱玛的女儿 28.拿破仑、富兰克林、伊尔玛、阿达莉,郝梅的四个孩子29.泰利耶,法兰西咖啡馆的老板 30.葛兰老头,菠莱镇的渔夫 31.小布岱,木匠布岱的儿子,刚开始学习教会经文 32.罗多尔夫-布朗瑞,庄园主 33.维尔吉妮,布朗瑞的情妇 34.泰奥多尔,公证人纪尧曼的佣人 35.德洛泽莱,农促会评审团主席,潘维尔人 36.柳文,代表省长出席农促会仪式的省参议员 37.布希,小镇国民自卫队队长 38.比才,农促会总体种植优秀奖奖主,居住于坎康普瓦 39.卡隆,农促会肥料奖奖主,居住在阿盖 40.卡隆太太 41.班,居住在吉弗里-圣马丁 42.伯洛,农促会美利奴羊奖奖主,居住于圣母院 43.勒埃里塞,农促会良种猪奖奖主 44.库伦堡,农促会良种猪奖奖主 45.卡特琳-尼凯丝-伊丽莎白-勒鲁,因在同一庄园内服务54年而获得银奖,居住于萨斯托拉盖里耶 46.列佳尔,农促会曾在他的草坪上举行晚宴 47.勒帕里谢,曾为农促会提出改良和进步的建议 48.卡尼韦,永镇的医生 49.朗格洛瓦,曾购买爱玛出售的房产 50.吉拉尔,罗多尔夫的长工 51.拉里维埃尔,夏尔的医学老师 52.布里杜,郝梅的同学 53.埃德加-拉加尔蒂,男歌剧演员 54.吕茜,女歌剧演员 55.洛莫,夏尔在卢昂的朋友,住在大桥街 56.列雅尔太太,有三个孩子在慈悲修道院跟人学琴 57.万萨尔,卢昂的银行家,曾与乐乐合伙骗爱玛的财产 58.朗珀蕾,女钢琴教师 59.杜博卡吉,律师,列翁的老板 60.哈朗,律师,执达人 61.莫莱尔,列翁的朋友,富商之子 62.卡岱-德-加西库尔,医生,药物学权威 63.莱奥卡迪-勒博夫,列翁的妻子 64.沃弗里拉,艺术画家,布里杜的朋友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超现实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一步步迷失的悲剧成因中分析爱玛的形象。 一、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 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的女儿,她的少女年华正是在一个浪漫主义余波未平的时代度过的。 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 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往往向人灌输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教室里温暖的气氛、戴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圣坛的芳香、圣水的凛冽和蜡烛的光耀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更是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酥。”“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还有时常来修道院做女红的一个老命妇、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老姑娘,一边捻针走线,一边低吟前世纪一些情歌兜里常带有一部传奇小说,“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清冷的亭里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鹰。”她读司各特的作品,也往往醉心于白羽骑士与女庄园主的恋情。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她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 从此以后,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对爱情、婚姻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构筑了自己关于爱情、婚姻、情人、家庭生活完美的理想,即使在爱玛结婚以后,还是喜欢读那些浪漫主义作品,由此可以发现,她对爱的理解是通过书本来实现的她对激情欢愉和陶醉的理解,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到答案。这一完美理想就像镣铐一样伴随着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 1.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完成题目。 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样子把钱又数了一追:“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死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1)结合选段中的相关语句,简要分析样子的性格。 (2)小说结尾写道:“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你认同这种说法吗?结合整部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并用具体情节支撑你的观点。【答案】(1)示例1:选段通过“脸通红”“手哆嗦”等细节写出了祥子买车时的激动、急迫,表现了祥子朴实(内向、老实)的性格。 示例2:选段通过祥子“我要这辆年”两句重复的语言,表现了祥子坚定(执拗、朴实、死心眼)的性格。 (2)示例1:同意。老实、健壮、坚忍的祥子最终沦为麻木、倒、狡猾、自暴自奔的“走兽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黑暗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车被大兵抢走了,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他的希望次次破灭)。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悲剧的另一个原因(虎妞的难产死亡,小福子的自杀)。 示例2:不同意。“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这话太绝对,祥子自身的性格局限(双重性、堕落性、劣根性)也是悲剧人生的一个因素,例如他完全可以带小福子过上安定的生活,但他怕小福子一家拖累自己,没有答应小福子的请求,造成小福子失去最后的希望。他的性格局限对他的人生悲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解析】【分析】⑴起初,祥子是一个纯朴、善良、为人正直并追求独立的人。在他的身上随时散发出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来,即使他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车夫。但是他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装着一颗顽强拼搏的心上路了。堕落的祥子变得自私、狭隘、保守,支撑着他的却只是个虚空的幻想。选段写出了祥子买车时的激动、急迫,表现了祥子朴实(内向、老实)的性格。 ⑵“ 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作为小说的结尾,揭露了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旧社会对底层百姓善良人性的摧残,暴露了旧中国的地狱众生相。表明了城市贫民要做生活和命运的主人,单靠个人的奋斗是无出路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也可以从祥子个人的角度来评价,祥子自身的性格局限(双重性、堕落性、劣根性)也是悲剧人生的一个因素,他的性格局限对他的人生悲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故答案为:⑴示例1:选段通过“脸通红”“手哆嗦”等细节写出了祥子买车时的激动、急迫,表现了祥子朴实(内向、老实)的性格。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比较。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比较。 《安娜 卡列宁娜》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本书主要描写了在俄国改革时期人们的思想状况,揭示了在不彻底的改革下人们思想的不合理性。同时代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揭示了法国浪漫主义思想害人之深。安娜与爱玛分别生活在同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不同国家里。她们的悲剧有着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1)所处背景上。两个主人公都是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女人,她们有着美丽的外表,高贵,有风韵,并向往那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爱情。爱玛所生活的背景正是法国浪漫主义思想风靡的时候,贵族门槛的降低,爱玛的父亲正是因为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大家闺秀,所以才把爱玛送入了修道院,这正是爱玛悲剧的起根源之一。安娜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女性,俄国改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依然不成熟。安娜追求真爱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人们病态的思想对安娜行为是不理解的。(2)在爱情方面。爱玛与安娜的思想都是十分开放的。爱玛总是渴望浪漫的生活,渴望如火如荼的爱情,与之相似,安娜也是为了追求真爱,才走上了偷情的不归路。她们都在婚姻的“围墙”中苦苦挣扎,对自己父母所包办的婚姻及其的不满意,渴望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两人对现实都有着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的愿望。 不同点:(1)生活的社会阶层不同。爱玛本是农民出生,本身内在的粗俗是不可改变的,生活中,她奢侈浪费,用丈夫的钱任意挥霍,撒谎成性,对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安娜出身王室贵族,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上流社会女子,是美丽的典范,行为举止不失高雅,在生活中是一个爱孩子,充满智慧的女性。爱玛与安娜的地位的不同,使得她们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很多的差别。(2)对爱情的追求理解不同。爱玛的爱相比较而言,更加的粗俗,鄙陋,放荡,是人性的堕落。她的肉欲的成分更多一些,更多的是为了所谓的浪漫,以换得偷情的刺激感。安娜对爱的追求显得更高尚一些,虽然都是偷情,但是安娜是对真诚爱情的追求,比爱玛为了浪漫和刺激感而爱高尚的许多。爱玛对爱情的追求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想入非非的品质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她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就是生活在爱情中,爱情是她的宗教,她向往的爱情是中世纪的骑士之爱,虽浪漫却糜烂,毫无“理性”可言。与之相比的安娜则有所不同,安娜是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它所追求的是人们都应当拥有的纯粹的高尚的爱。(3)结局不同。福楼拜把爱玛的一生写的是十分悲惨的,作者甚至连爱玛的死因都写得十分低俗,爱玛完全是因为生活所迫。然而安娜则更有诗的味道,她的死是一种对纯洁爱情的祭祀。

分析包法利夫人形象

分析包法利夫人形象--理想转嫁和现实超越 摘要:“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女人的两个称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个性、激情与贤妻良母。这两个角色都由她一人扮演。在她内心及外在表现上都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表现出了她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即“二重组合型”性格。她有着女性的一切特质,她追寻着理想的爱情和生活,正属于女性主义中“女性理想”范畴。为此,她只能采用第三种理想实现方式:理想转嫁。不满现实生活的平淡和无爱情的婚姻,她试图超越现实去寻找理想的生活和爱情,对于一个有激情和活力的女性而言,有其内在合理性 一、“包法利夫人"与“爱玛"的角色之争 在这部著作中,福楼拜讲了一个女人的故事,她有两个称呼:“包法利夫人”和“爱玛”。在西方,女子出嫁后随夫改姓是几千年来的习俗,爱玛也不例外。当她嫁给包法利医生后,人们就称她为“包法利夫人”。但这两个称谓对这个女人来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两个不同的角色。由同一个女人在同时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时就必然会造成角色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导致爱玛矛盾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正如刘再复先生说的“二重组合型”性格,也称对立型性格,就是性格内部具有深刻矛盾性。 [2](P288) 1.作为“女儿”的爱玛和作为“母亲”的包法利夫人爱玛出生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少女时代的爱玛被送进了修道院,那里有超尘脱俗的圣歌、圣画,还有浪漫的种子。“修女们在训戒时,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这些概念作比较,在她的灵魂深处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1](P438) 还有一肚子浪漫故事的老姑娘在修道院出入。这些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她展开丰富联想,去勾勒她的梦。“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1](P440)幻想终究是幻想,渐渐地她对修道院的生活感到腻烦,院规与她的性情格格不入,父亲只好把她接回家。人都是要成长的,因为结婚,爱玛成了“包法利夫人”。作为“包法利夫人”,她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包法利夫人要做母亲了,这时书中是这样写的:“爱玛起初惊异万分,接着巴不得快快分娩,好尝一尝做母亲的滋味。”…(P496)可以看出,这时依旧是爱玛的角色占上风,她又在幻想了;做母亲的滋味如何呢?她盼望生个儿子,希望他替自己出口气,而“女人呢,则经常受到束缚,缺乏活力,任人摆布……”[1](P496)所以,她在想像中对孩子有母爱的成份。但是现实是需要物质的,不光是感情,由于家境窘迫,不能按她的意思买一个吊式摇篮、一顶粉红色小绸帐和绣花的婴JLOI~,因此,她索性什么也不做了,因为她所想的不能实现!这时,她宁愿做爱玛。由此看出,爱玛是有母爱的,但在她心中总有想像在作怪,一旦这个想像不能实现,角色之争肯定是“爱玛”得胜。 2.作为“妻子”的包法利夫人与作为“情人”的爱玛。 情感是最能体现“爱玛”与“包法利夫人”角色之争的。走出修道院的爱玛指望是体验一下浪漫迷情的真实。结婚仅仅出于对新生活的热望,或者也许是由于这个男人的存在而起的刺激,她深信自己得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后来才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了。可是走出教堂的爱玛已无法改变作为包法利夫人的命运了,因为神圣的仪式冠以另一个称谓便给这个人今后的命运定了位,爱玛成了包法利夫人。 爱玛的角色虽然换成了包法利夫人,但爱玛仍然是爱玛,“包法利”只是别人的姓。然而,尽管这只是别人的姓,爱玛毕竟已不再纯粹为爱玛了。她开始试图作一个“包法利夫人”。“她每天趴在窗口,目送包法利外出行医,然后飞去一吻。”[](P465)在这里,她是一个完美的妻子的形象。可是丈夫的贫乏无知,没有浪漫情调的缺点,使她越来越难真正做包法利夫人了。爱玛的影子又追上来进入了她的脑子,她依然相信离开现实,浩渺无

论骆驼祥子悲剧性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 . (3) 一,祥子的悲剧命运 (3) 二,祥子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4) 三,骆驼祥子悲剧的意义 (6) 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骆驼祥子》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渴望在城里创立新的生活。近代中国,由于农村的急遽破产,沦为赤贫的农民成批地涌向城市,寻求新的生路。这个形象,是作家对于他们来到城市以后更加不幸的遭遇一个艺术的概括。到了城市,祥子选中拉车这一行,把买上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他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决心:“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经过三年的奋斗,终于买上了车,可是,才拉了半年,车子被人抢去了。重新积钱,车还没有买上,积蓄又被人勒索去了。再买车,没有拉多久,又为生活所迫,不能不卖掉。每一场灾难,都是沉重的打击,使他产生过怀疑。但他又努力振作起来,开始新的奋斗。他以坚强的意志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了反复的搏斗,显示出如骆驼一样的坚韧的个性。这种富有特征的性格,充分反映出辗转于城市底层的个体劳动者对于较好的生活的渴望是何等迫切,为此作出的奋斗又是何等顽强。而且,像祥子这样要强的人,进行了这么艰苦的挣扎,结果还是失败,也就更加有力地说明他们卑贱的命运绝不是什么个人的努力所能改变得了的。在祥子的形象里,个性与共性,个人的特殊经历与大家的共同遭遇,社会内容和思想 命题,都很好地统一在一起,使这个人物具有较高的典型意义。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性命运原因意义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 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爱玛是一个美丽,温柔又有才的女子。她单纯而天真,会弹钢琴,懂绘画、刺绣,她本能够找一个好男人过幸福而平静的生活,然而爱玛却对她的婚姻感到沮丧,面对着周围男人的平庸,她开始任凭自己迷失在幻想的陷阱中,变得虚荣而放纵。最终,受商人逼迫,服毒自尽。对于爱玛的死有许多原因,教育、环境以及自己的情人等。 修道院教育对爱玛的毒害 爱玛在修道院接受了贵族式的教育,沾染了爱好虚荣、逸乐的习气,追求“浪漫主义情绪”和“风雅生活的理想”。宗教在这里被美化了。她读《保耳与维尔吉妮》,听布道“,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 爱玛拥有聪慧的头脑,却有着一颗浮躁的心灵。这成了她一生中致命的要害,即便是美貌、教养都无法将其心灵的庸俗抵消。这样,她从书中吸收了一些糟粕,把书中的世界与现实中的世界、生活中的自己和书本里的角色混同起来。修道院的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的人生悲剧由此慢慢形成。 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把爱玛引向深渊 在这部小说里我们除了可以看见包法利夫人的身影外,还有就是那些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丑陋的嘴脸也是我们无法忘怀的。比如在沃比萨尔做客时,孔夫兰侯爵做过王后的情人,决斗、赌博、抢夺妇女、无恶不作;还有对他们极尽热情的药店老板奥梅,他也阿谀奉承,耍尽手段,欺世盗名;还有道貌岸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与奸商勾结企图侵犯爱玛的纪尧曼等,他们都是包法利夫人身边的人,可这些人身上都流着资产阶级的血液,都带有资产阶级的烙印。在这样肮脏不堪的环境下,包法利夫人被一步步地推上了不归路,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再加上资产阶级这个巨大推力,包法利夫人想不堕落想不毁灭都难。福楼拜说:“任何写照都是讽刺,历史是控诉。” 爱玛的情人对其一生的影响 精神上的情人——子爵。在道特舞会上,爱玛遇到子爵,曾邀爱玛跳过两次舞,让爱玛为之倾心了一辈子,即使喝砒霜自杀的那一瞬间也不能忘记。爱玛只

《包法利夫人》叙事视角分析

李靖一 内容摘要对《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作品是通过三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上帝式俯视的视角,笑看芸芸众生;二是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采用人物视角和画面展现;三是“我们”的叙事视角,若即若离又从未离开。这样的视角选择与福楼拜的人生虚无观相呼应,同时也阐释了:每个人都是看者又是被看者。 关键词: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叙事视角看与被看 叙事视角是“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一个局部主体意识,从而把整个叙述置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力范围之内。”从宏观意义上,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两大类:全知视角和有限叙述视角。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创造性地将两者相结合,用多种叙述手法,在不动声色中阐释人生内蕴。 一、俯视的视角 福楼拜说过“艺术家在他作品里,应像上帝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无形无影却全知全能,处处不见处处在”。他像造物主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选择要表现的人物,用悲悯的眼光俯视创造出来的群生。 《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外省风俗”,不仅限定了描述的地点和空间,而且隐含了描写的对象。文中通篇没有作者肯定的人物,唯一可以勉强称为正面人物的医生拉里维耶尔,也只是为了再现文中人物的丑态。作者也厌恶这个社会现实,他在论及这部作品的信中说道“这鄙俗的现实,加以艺术再现,你看了反感;难道我不同样憎恶?”(特罗亚190)。他要“好好写写平庸的人”,那么作者必定是高于所写人物的,视角也一定是俯视式的。这就拉大了作者和笔下人物之间的距离,并可以对人物进行嘲讽,其文体风格也必是反讽式的。反讽是现代小说的一个标志,福楼拜也恰恰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开端者。 福楼拜选择的俯视视角,使作者跳出喧哗骚动的现实,从一个抽象的高度观看、描绘人间所发生的一切,并从中探视人生和人性。 二、冷眼旁观的视角 《包法利夫人》是让读者去“看”的小说,而不是去“听”的小说。 第三人称叙事的方法,使叙述者能够冷眼旁观故事的进行。通过文中人物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采用“画面”的形式来展示人物和事件。如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的认识是通过爱玛的眼睛看到的“一进门道,就觉得冰冷的石灰,好像湿布一样,落在她的肩头”。“他的便帽低低盖住眉;上下嘴唇微微颤抖,脸格外显得蠢。”人物视角的使用,极大的增强了客观度。同时,作品以“戏剧性场面”代替“叙述”。最为典型的是农业展览会的交叉画面,大会发言者的声音和罗道尔弗与爱玛的声音交叉出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多声部现象。这一细微的描写,把外省男女的特性展现在读者面前,暗示在外省,像查理那样的庸俗之人是普遍存在的。 1852年7月福楼拜在信中分析自己“从外表看,人们会以为我应当是一个史诗、戏剧、传奇故事作家,然而实际上,我喜欢从事的只是分析或解剖,假如我可以这样说的话”。这也恰恰说明了作者以冷眼旁观、客观实录的方式组织故事。 三、“我们”的视角 《包法利夫人》的篇首,叙述者“我们”从第二句开始就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之间不断转化,最终在六页之后消失不见,完全转化为第三人称叙事。但是,在中卷第八节处“我们”一闪而过。 是谁在用这个“我们”叙事?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个人物加叙事者,其空间等同于叙事内容的空间,是讲述内容的现场目击者。第一人称叙事,产生的效果是强烈的真实感,我们似乎置身于所讲述故事之中,目睹着人物的行为和事件的进程,仿佛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不是虚构的故事造成的幻象。群体性的叙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所述内容的可信度,小

论《骆驼祥子》

论《骆驼祥子》 [摘要]《骆驼祥子》主要讲述了生活在贫苦农村的“祥子”带着自己的梦想来到大城市打拼所遭遇的各种不幸,“三起三落”的人生。并通过对“祥子“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经过深入分析和探索后,体现出造成这样悲剧人生的社会根源及个人因素。作者笔下的“骆驼”祥子是一个平凡的底层体力劳动者,通过对他的描写,完整的展现了在旧社会的中国,黑暗社会的压迫下,残酷的社会剥削中所体现的强烈的悲剧意识,并通过种种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描写,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骆驼祥子》是一篇抨击腐朽的封建制度及黑暗社会的力作,也是作者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块独特标志,最终成就了这篇《骆驼祥子》。 [关键词]旧社会背景;祥子悲剧人生;祥子命运根源;造成社会影响

Discussion of “camel xiangzi” [Abstract]"Camel xiangzi" mainly tells the story of life in the poor rural xiangzi bring your own dream come to big cities struggle of all sorts of misfortune, three three of life. And through the "rickshaw" ups and downs of life experience, after a thorough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reflects this life is the social root of tragedy and personal factors. The author's "camel xiangzi" is an ordinary manual workers of the bottom of society, through his description, showed in the old society of China, complete darkness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the society, the cruel social exploitation embodies a strong sense of tragedy, and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all the misfortunes and tragic fate reflects the author's world outlook and outlook on life. "Camel xiangzi is an attack on the decadent feudal system and the force of the dark society, is also the author a unique symbol of literary creation road, finally achieved the" camel xiangzi. [Key words]Old society background; Xiangzi tragedy life; Xiangzi fate roots; The social impact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的成因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的成因 作者简介:刘丹丹,河南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安永友,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思想政治教育1101B。 江建,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1101B。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中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的经典作品。他通过描写一位浪漫女人爱玛的一生,描写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塑造了一位天真纯朴的少女逐步堕落为生活淫靡的荡妇,直至走向毁灭的悲剧形象。小说主人公爱玛幼稚单纯,对爱情生活充满渴望和热情。但在现实面前,她对生活的追求仅仅只是幻想,在寻求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逐渐走向毁灭,最终酿成服毒自杀的悲剧。读完这本书,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爱玛本身内在性格,以及贵族修道院式教育,是影响其生活的内在因素。嫁为人妇后,丈夫的平庸是激发起其欲望爆发的催化剂。在资产阶级大的社会环境下,外界的诱惑以及社会的残酷是其悲剧酿成的又一重要因素。 关键词:爱玛;悲剧;成因;幻想;现实少女时期的爱玛 爱玛,一位小资产阶级单纯善良的女子。少女时期,身

为庄园主家庭的独生小姐,她家境还比较殷实。失去母亲后,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同时也被视为日后的希望。当时的父亲也希望女儿能进入上流社会,所以在十三岁时就被送进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里,爱玛聪明伶俐,活泼开朗,对未来生活充满热情。与别的姑娘不同的是,她乐于学习,喜欢沉浸在修道院浪漫温馨的气氛中,使她有机会接触到刺激性的布道辞、风流故事以及浪漫缠绵的传奇小说,这些开阔了爱玛的眼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爱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为她日后想要进入贵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当今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也的确在塑造人性方面起到重大作用,爱玛就是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 接受教育后,爱玛的内在思想逐步被改变,她吸收了贵族式的思想文化和行为举止,对幸福生活想象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个乡村姑娘爱玛稚嫩的心灵里,她已不满足于平凡,她对小说中出人头地的人物充满敬意,对传奇的生活故事充满好奇和想象,对巴黎城市生活充满渴望和向往,这些都在她的内心深处都埋下了不安分的种子。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爱玛悲剧的开端。 如若没有接受教育,爱玛的生活会是另一番境遇。她可以仍然是纯朴的乡下姑娘,日后成为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安安静静,平平凡凡的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是接受教育之后,爱玛的眼界和内在气质发生了改变,内在多愁善感性

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收稿日期]2011-05-22 **[作者简介]董岳州(197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学。 Vol.31No.6 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 Dec .2011 ***第31卷第6期 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12月摘要:《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既有许多相 似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别开生面地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力图还原他们对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爱玛悲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关键词:《苔丝》;《包法利夫人》;男性人物形象;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1)06-0120-0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2) 董岳州 《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法两国著名作家哈代和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探讨研究。我们重点分析比较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与爱玛生命中几个主要男性人物形象及对她们的影响。 《苔丝》里的亚雷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爆发户和玩世不恭的人,在整篇小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其关键性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激发着矛盾冲突。亚雷在全文中虽然看上去只出现过几次,却是至关重要的几次。先是他的出场。一露面就显现出其阶级本性,初见苔丝,就被她的纯洁与美丽所征服,油腔滑调地极尽调戏、勾引之能事。在苔丝被迫呆在他家的日子里,亚雷不时地纠缠着她,后来终于趁着赶集晚归,苔丝被吓而求助于他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苔丝玷污。亚雷的这次罪恶,奠定了全文悲剧的基础,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他毁了苔丝的一生,使她带上了“失贞”的耻辱枷锁,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他还引发了苔丝与克莱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自己与苔丝最终处于对立面,陷入了冲突的漩涡。所以亚雷最后一次出现是以死亡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就不足为怪了,而他对克莱和苔丝的嘲讽则加剧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作者安排亚雷这样一个形象可谓用心良苦:第一,他有力地衬托了书中的主人公苔丝的形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说亚雷是邪恶的化身,那么苔丝就是纯洁的天使。她虽然有着软弱的一面,但也有着强烈的反抗精 神:对处女贞洁观,对宗教戒律等等,杀死亚雷,则是苔丝反抗的一种极致体现。第二,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大力发展,使人物与人物之间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第三,是作者批判资本主义伪善道德和反宗教思想的体现。亚雷就是资产阶级道德体系造就的人物,他的金钱观,他满口的仁义道德,以及对欲望的追逐,无不打上了资产阶级的鲜明烙印。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少女正是资本主义道德和宗教的牺牲品。 《包法利夫人》里的鲁道夫则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和风月老手。初次见到爱玛的时候,凭着他的老到经验,一眼就看穿了爱玛骨子里那不安分的本性,所以他只需说上一些甜言蜜语,送上一些衣服饰品,设置一些浪漫的场合,就轻而易举地将爱玛勾引到手。爱玛则心甘情愿地做了鲁道夫的情人,后来甚至还疯狂地爱上了这个道貌岸然的情场老手,决定与他私奔。可惜的是,玩腻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爱玛后,鲁道夫却临阵退缩,弃之而不顾,给了爱玛残酷一击,差点病死。当爱玛走投无路,好不容易找到鲁道夫,想向这个昔日的情人借笔钱暂度难关时,鲁道夫又残忍地拒绝了她,使爱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只得服毒身亡。可以说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鲁道夫的好色、自私、霸道和虚荣。 亚雷和鲁道夫身上虽然都具有阶级的共性,但仔细阅读文本的话,不难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鲁道夫要比亚雷浪漫多情,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鲁道夫在得知爱玛要与自己 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