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万州生态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峡库区万州生态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峡库区万州生态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万州区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的汇报

重庆市万州区环境保护局

(2008年8月5日)

一、万州区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济持续快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环境投入逐年增加,污染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一)加强统筹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是林业建设得到加强。多年以来,万州在全民绿化、社会办林业的氛围中,全区先后实施了速生丰产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库周绿化工程、封山育林工程。林业生态建设与1987年森林调查相比,林业用地由当时的117.1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27.98万亩,增加了110.8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达到了159.59万亩,占70%;森林由69.04万亩增加到

-1-

167.63万亩, 增加了98.59万亩;森林蓄积由97.68万立方米增加到479.71万立方米, 增加了382.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93年12.7%增加到2007年的34.07%,增加了21.37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二是水土流失进一步控制。自1989年被列为“长治”工程首批重点治理区以来,我们以小流域为单位,全力推进山、水、田、林、路、沟、池、凼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共实施39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治理面积708平方公里,建设改造基本农田8.56万亩,实施封禁管护26.31万亩,实施农耕措施24.47万亩,建设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44.93万亩,配套修建塘堰、蓄水池、灌排水渠、沉沙凼、道路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3969处,水土流失面积从1989年的2405平方公里下降到2007年的1697平方公里。三是地质灾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针对万州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点多面广、种类齐全,具有条带性且相对集中于城镇,以及地灾发生频繁且成灾损失巨大的特点,通过采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实施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2001年以来,投资7.646亿元,实施二期地灾防治项目218个,其中,治理项目47个、搬迁避让项目25个、监测项目146个。实施三期地灾防治项目385个,其中,第一批应急治理项目37个、第二批应急治理项目32个、搬迁避让项目36个、监测项目280个。目前,二期治理项目和三期第一批应急治理项

-2-

目已全面完工,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四是防震减灾工作有较大进展。建成地震监测台一个,地震前兆监测台5个,修订了《重庆市万州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纳入了行政审批范围,防震减灾工作有了明显进展。

(二)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

为确保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万州全面推进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一是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已建11个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区4个,其中污水处理厂3个,垃圾处理场1个;集镇7个,其中污水处理厂4个,垃圾处理场3个。这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三峡水库水质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固体废物清理成效突出。按期完成了二、三期蓄水库底固体废物清理任务,共清理生活垃圾61.6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39.3万吨,清理危废1271.1吨,一次性通过了重庆市和国家的验收。三是江面、库岸保洁良好。持续开展了二期蓄水以来水库江面的清漂工作,2003年以来共打捞江面漂浮物6.1万吨,基本做到了“江面清,库岸洁”的要求。四是启动了次级河流域的综合整治。苎溪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审批,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污水垃圾等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审,部分工程已开始实施。五是加强了重点水源保护区的严格管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进行了清理整

-3-

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6.4%。监测表明:蓄水以来长江万州段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域要求。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落实较好

一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有效推广。2003至2007年,全区30个镇乡320个村20.1万户实施测土配方施肥60.61万亩;推广实施配方施肥面积27.5万亩,配方肥施用实物量0.951万吨。二是生态富民家园工程和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推行初见成效。2003年以来,全区累计建沼气池2万余口。据估算,每年可减少43.13吨CO和60.8吨S02的排放总量。三是大力提倡和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并提高农民的施药技术。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率由2003的50%上升到了2007年的80%,高毒农药已基本得到控制。四是建立了农业生态与环境的长期监测点。按照三峡工程农业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项目的要求,对万州库区移民乡镇农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施用量,畜禽养殖污物处理等进行跟踪调查。设立5个径流池观察点,对土壤和径流中的pH、有机质、农药、重金属等的含量实施了有效监测。五是加大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制定了《万州区畜禽养殖区域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提出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规范,规范了规模养殖场污物处理设施建设。

-4-

(四)积极推进三峡工程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试点示范项目

按照《重庆市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万州共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项目。

1、消落区生态环境治理试验项目。项目要求设置70亩试验基地,开展消落带侵蚀典型区植被恢复的试验与示范;选择10亩试验基地,开展城镇景观区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示范试验研究;选取支流地段30亩左右的消落带,开展支流回水区生态修复技术示范。该项目由我区配合市科委实施,目前已进入放大性中期试验阶段,完成了瀼渡镇70亩消落区耐淹植物定植。同时,我区还加速推进6个消落区治理项目,其中黄泥包至万一中库岸综合整治项目设计方案已通过市级评审。

2、支流饮用水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我区黄柏乡场镇供水技改工程为规划的试点示范项目,规划供水区域1平方公里,涉及一个集镇和三个村,用水人口3800人,工程投资概算150万元。目前,可研和设计报告已于3月底通过市级评审,待三峡办批准后即可实施。

3、库区农村截污示范项目。包括农村沼气池建设、典型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库区测土配方施肥等四个示范项目。其中,农村沼气池建设项目已完成789口,占总任务2935

-5-

口(其中移民户用沼气池2419口)的27%。我区纳入首批推进的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典型村为钟鼓楼吊龙村、瀼渡镇高村,正在进行设计报审工作。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涉及的7个养殖场中,大周镇良种猪繁殖场和沙河街道移民后扶生态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程已完成可研论证及施工设计,方案已通过市级评审,进入施工准备阶段;黄柏乡兴旺养殖场等5个污染治理项目也正在进行设计等前期工作。库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项目共有40000亩示范区,其中我区5000亩。目前,已启动示范区选址工作,完成大周镇5000亩测土配方施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4、城镇截污示范项目。该项目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补助和船舶污染治理,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市级评审。

(五)节能减排工作加紧推进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节能减排责任制。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初分别将节能减排目标分解下达给各镇(乡)、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二是节能减排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建立和完善了节能减排指标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制订编制了《万州区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万州区2008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万州区“十一五”

-6-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2007—2010年)》。三是严格执行《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约能源评估和审查办法》和《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等政策规定,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从源头把好能耗环保关。四是每年在化工、机械、食品、医药、建材等行业依法实行1—2户企业强制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循环经济工作试点。五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万州水泥、龙腾钢厂、恒隆冶金被依法实施关停。六是大力实施工程治理减排。索特盐化、万兴烟叶等企业新建了烟气脱硫设施,乳峰乳业、昊元集团等企业对超标排放废水进行了治理,环球陶瓷、万光电源实施了煤改气,明镜滩、沱口、新田镇、大周镇、武陵镇污水处理厂先后建成投入运营。七是在工业、建筑、交通、市政等重点用能领域大力推行节能工作,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开展。2007年,全区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8.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3.72%和3.78%。

二、万州区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万州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处库区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有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地方政府难以解决的难题。

(一)三峡工程移民迁建给我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

-7-

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对库区生态环境产生了四大影响。

1、加重了水土流失。大量的移民在大范围和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搬迁安置,万州库区由于地质条件差,地表形态和地质结构复杂,大量动土后,不少生态植被遭到了人为的毁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据2005年遥感调查资料显示,万州水土流失面积1991.63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57.61%,年土壤侵蚀总量673.15万吨,平均侵蚀模数3379.9吨/平方公里.年,年入库泥沙200万吨,已成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加大了污水、垃圾治理难度。数十万移民的就地就近后靠安置,集镇人口和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城镇治污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人口聚集的速度,污水、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的集中排放,环境污染的“集约化”,给城市、集镇污水、垃圾的达标治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3、衍生了地质安全隐患。城市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在搬迁建设过程中,由于地势条件的限制,被迫采取了一些大挖大填方式,不仅造成了原始地质的重大改变,而且还形成了不少的高切坡。遭到改变了的原始地质和形成的高切坡、深回填,短时间内很难稳定,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地质安全隐患。

4、减弱了长江水体自净能力。三峡工程成库蓄水后,库内水流速减缓,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降低。虽然长江

-8-

干流水质目前基本满足II类水域要求,但部分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的影响而出现富营养化,污染较重,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三峡工程蓄水后,万州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三峡工程蓄水和腾库防洪退水以来,万州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明显增高,仅156米蓄水后,万州库区沿江地带就发生地质灾害2起,出现地质灾害险情4起,部分房屋、农田、农作物和水利、交通设施受损。据统计,万州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的发生频率,蓄水后与蓄水前相比,已由原来平均每年30—40次上升到每年平均90次。如长江南岸陈家坝街道塘角村和晒网村“塘角1号滑坡”的加剧形成,库区蓄水和库水涨落的影响,就是最直接的诱因。

三峡工程建设成库以后,地震活动相当频繁。据监测数据表明,从2001年到2007年的7年时间内,万州就发生有感地震7次,比1496年至2000年的504年内共发生的11次有感地震只少4次。特别是2007年12月11日发生的一次群震,先后达25次,最大震级1.7,最小震级0.3。就整个库区而言,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2级以上地震发生93次,与蓄水前相比地震活动由12.1次/年上升至18.2次/年。特别是2004年11月21

-9-

日石柱县发生的4.6级地震,是库区畜水以来震级最大,有感范围最宽的一次,震感达900平方公里。

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后,其地灾形势如何,更难预料。

(三)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要求。万州已建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有11个。从城区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万州城区60多万人口,只有一个垃圾处理场,设计容量231万立方米,使用年限13年,已经用了6年。从目前的使用情况看,根本到不了设计使用年限就将达到使用极限。就集镇而言,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覆盖率太低,全区41个镇乡(民族乡),50多个集镇,只有4个集镇建了污水处理厂,不到8%,3个集镇建了垃圾处理场,不到6%。未建垃圾处理场的集镇及广大农村的垃圾呈自然裸露堆放状态,对环境特别是水体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

(四)库区消落带的综合治理难度极大

三峡工程建成后,库水每年将在145至175米之间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万州将形成32.19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其有五大特点:一是消落带土地贫瘠,大多为25度以上的坡地,生物治理难度大;二是在库水消涨30米的大落差中,目前还没找到既能在水下30米生存,又能在陆地生长的植物; 三是适合种植的地段少。四是由

-10-

于库岸大多时间在水中,库岸山体吃水比重加大,当水位下降时,库岸坍塌和一些不稳定的山体形成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如何预防和治理,目前思路尚不明确。五是消落带作为水域与陆地环境系统的过渡地带,受库区水位周期性涨落的影响,将成为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输移和转化的活跃地带,很容易受到来自水陆两个界面的交叉污染,极有可能诱发流行性病情和引起疫情的发生。要综合治理库区消落带,还需要艰苦努力。

三、加强三峡库区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政策建议

(一)设立三峡库区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专项基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地方政府无力承担,请求国家设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库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建议按照“谁开发,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从四个方面筹集:

1、三峡建设总公司每年重点投入。三峡建设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的开发建设业主,承担着在三峡工程开发建设中和三峡水库形成后,所引发的库区生态环境一系列问题的主体责任,建议从发电收益中拿一部分钱来恢复、建设、治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2、长江中下游受益地区每年专项补偿。国家应根据库区付出的经济代价和生态环保建设负担能力不足的实际,按照受益地区的受益程度,出台相应的政策,要求长江中下游受益地区对三峡

-11-

库区给予必要的生态补偿。

3、国家财政每年特殊扶持。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局,从移民、库区和谐稳定的角度考虑,国家可考虑从每年的财政增收盘子中划出一定份额给予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必要的特殊支持。

4、库区地方各级政府每年按一定比例适当安排。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大事,处在库区的各级地方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好,保护好。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筹集专项基金应按一定比例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

(二)加强对库区水环境项目的倾斜投入

库区水质直接关系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稳定,可谓国脉所系,因此对库区污水、垃圾、医疗废物处置及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倾斜投入意义特别重大。

1、请求尽快启动苎溪河、五桥河综合整治项目。此两项目已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建议尽快启动实施。

2、请求支持万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垃圾焚烧是目前固体废物处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将垃圾无害化、减容化、资源化较为有效的办法。我区长岭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仅剩余不到7年,建设万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显得非常迫切。经过比选,我区拟在新田镇谭绍村建设700吨/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采用炉排

-12-

炉技术,总投资约3亿元。

3、请求支持万州危险废物处置场和医疗废物处置场建设。万州已被列入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国债规划之中,两场均服务于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多个区县,恳请国家在我区危废、医废国债项目技术复核和实施上给予大力支持。希望国家能出台适当补贴,并在税收和缴纳的其它规费上予以减免的经济政策,以保证无害化处理和可持续发展。

4、请求在未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其它集镇尽量多布设污水垃圾处置项目。

5、请求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由于三峡库区农村养殖业尚未实现规模发展,不便于集中治理和控制,加之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使用比较广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很大,恳请上级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三)大力支持库区森林植被建设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只有森林规模达到有效覆盖才能保证土地减轻冲刷和侵蚀。

1、请求支持解决好库周植被覆盖率较低的问题。可考虑将长江干流两侧175米以上库岸第一层山脊以内的土地纳入生态建设保护区域,除基本农田和城镇规划建设以外的所有土地实施森林植被全覆盖。将农业生产改变为林业生产,将该区域内的农民和

-13-

城镇搬迁形成的占地移民转为以林为主的生态移民,国家对其实施生态补偿。这样既解决了库区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相应的解决了库区绝大多数移民的生存发展问题。

2、增加我区退耕还林计划。万州是三峡库区重点生态治理区之一,生态建设的任务非常重,林业后续产业空虚化严重。退耕还林是解决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载体。由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刹车”急,造成万州遗留问题多,不但影响了生态建设,还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请求国家优先支持解决万州退耕还林新增计划30万亩。

3、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投入。万州属森林火灾多发区,而与之配套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作为基础保障的森林防火阻隔带建设,按总体规划,全区森林防火阻隔带建设总任务达979条1426.8公里。截止2007年底,仅已建128条175.7公里,欠账达851条1251.1公里。请求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四)建立健全三峡库区统筹城乡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全面掌握库区生态环境的动态及演变趋势,加强成库后库区水环境容量、森林植被的变化、库区江段污染物排放量、水体富营养化、大气环境的污染、地质灾害防治、人群健康等问题的分析研究,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以及经济社会

-14-

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建议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该中心应成为跨行政区域、跨行业部门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其地点最好设置在万州。因为万州地处库区腹心,便于开展工作。

2、建议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将成库前和成库后库区生态环境的所有监测数据归于其中,并进行比照、分析、研究,及时向决策机关提供监测数据,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完善、整合库区现有监测资源,理顺库区各类监测网、站、点的关系,使其充分发挥监测网、站、点等监测系统的应有作用。

4、完善库区生态环境监测设施、设备,包括尽快完善库区地震监测设施、设备,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监测工作需要。

(五)加大库区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防治的常态投入

1、在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一是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不能只考虑二期、三期,应给予常态投入,长期进行预防、监测、治理。目前,库区二期地灾治理项目已全面完成,三期地灾治理项目正在推进。现在离175米蓄水时间不到半年,因此,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保证,加速推进余下三期地灾治理项目的建设。二是针对库区面临的地灾形势,及时做好四期地灾防治项目的启动工作,帮助万州这种半淹城市做好滨江路市政功能恢复

-15-

和库岸整治工作,以减小库区面临的地灾防治压力,切实保障库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一是请求国家加大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投资标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二是尽快编制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规划,用于指导库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六)加强三峡库区统筹城乡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科学研究

1、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治理研究。针对目前三峡水库消落区尚无有效治理办法、措施及手段的现状,建议国家应充分运用全国各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加速研究适合三峡水库消落区特点的治理措施及办法,确保消落区的治理在短期内能够有所突破。

2、开展三峡工程蓄水后水环境变化规律及对策的研究,抓紧实施“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与水华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三峡工程库区水环境预警体系及应急救援演练培训示范工程”。建议以上示范工程选择在万州实施。

-16-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读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第1~2题。 1.该种植被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渔业 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森林破坏 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统计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第3~4题。 3.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19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以下图,完成第5题。 5.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以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7.以下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淮河地区的洪涝 8.读以下图及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2019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图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9.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1 600毫米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见图甲。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来源:学&科&网] 材料二:见图乙。 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 一、被告人董传桥等19人污染环境案 二、被告人卓文走私珍贵动物案 三、东莞市沙田镇人民政府诉李永明固体废物污染责任纠纷案 四、韩国春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水污染责任纠纷案 五、常州德科化学有限公司诉原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及光大常高新环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环境评价许可案 六、杨国先诉桑植县水利局行政协议及行政赔偿案 七、江苏省人民政府诉安徽海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 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诉秦皇岛方圆包装玻璃有限公司大气污染责任民事公益诉讼案 九、铜仁市人民检察院诉贵州玉屏湘盛化工有限公司、广东韶关沃鑫贸易有限公司土壤污染责任民事公益诉讼案 十、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民检察院诉沭阳县农业委员会不履行林业监督管理法定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 一、被告人董传桥等19人污染环境案 【基本案情】 2015年2月,被告人董传桥将应由黄骅市津东化工有限公司处置的废碱液交由没

有资质的被告人刘海生处置。后刘海生联系被告人刘永辉租用被告人李桂钟停车场场地,挖设隐蔽排污管道,连接到河北省蠡县城市下水管网,用于排放废碱液。2015年2至5月,董传桥雇佣被告人石玉国等,将2816.84吨废碱液排放至挖设的排污管道,并经案涉暗道流入蠡县城市下水管网。同时,从2015年3月起,被告人高光义等明知被告人娄贺无废盐酸处置资质,将回收的废盐酸交由娄贺处置。娄贺又将废盐酸交由无资质的被告人张锁等人处置。张锁、段青松等人又联系李桂钟,商定在其停车场内经案涉暗道排放废盐酸。2015年5月16、17日,石玉国等人经案涉暗道排放100余吨废碱液至城市下水管网。同月18日上午,张锁等人将30余吨废盐酸排放至案涉暗道。下午1时许,停车场及周边下水道大量废水外溢,并产生大量硫化氢气体,致停车场西侧经营饭店的被害人李强被熏倒,经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本案废碱液与废盐酸结合会产生硫化氢,并以气体形式逸出;李强符合硫化氢中毒死亡。 【裁判结果】 河北省蠡县人民法院一审认为,案涉废碱液、废盐酸均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属危险废物。被告人董传桥等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处置、排放有毒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其行为均已构成污染环境罪。董传桥等人非法排放废碱液,娄贺等人非法排放废盐酸,均对李强硫化氢中毒死亡这一结果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应对李强的死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和社会危害性,一审法院判决被告人董传桥等犯污染环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至二年不等,并处罚金。河北省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对一审刑事判决部分予以维持。 【典型意义】 本案系污染环境致人死亡案件。危险废物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感染性等危险特性,收集、贮存或处置不当,不仅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更可能直接危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 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 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 是。限制性因素 是。(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生态环境建设的案例分析

生态环境建设的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 2、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因素 3、理解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发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因素 4、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三、阅读地图册P62、P111页,回答下列问题。 1、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包括哪些省份? 2、简要描述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考虑) 3、西北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演练】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此降水量分布规律是因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A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B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_,C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_____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__________条件。 (4)B处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己查找有关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范围及其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3、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4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案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

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

环境生态修复案例

环境生态修复案例 1、可爱的蜣螂 1778年,英国人把7头公牛带到了澳大利亚,后来越来越多的牲畜被带到了那里,适宜的草场和气候使得牲畜大量繁殖,肥美的草场顿时拥挤起来,但是大量的粪便却成了令人头痛的问题,臭气熏天、蚊蝇滋生,使得当地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1960年,澳大利亚开始引进蜣螂。1968年―1982年共引进欧、亚、非等地的蜣螂45种,蜣螂不仅能够快速地清除地表的动物粪便,还可以控制粪便中蝇蛆的数量,破坏寄生虫的传播,不让其大量繁殖、传播疾病;同时它们把粪便埋入土中,为植物生长供给了养分。 2、植树造林 2019年6月17日就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中报告得出呼伦贝尔沙地治理概况截止2018年底,通过植树造林治理沙地795.32万亩。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市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917.58万亩,较2004年呈现持续缩减、效果明显的良好态势。植被盖度由原来的不足5%增长到32.5%以上,半固定沙地由原来的不足20%增长到41.66%以上,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其实森林的作用不仅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修复生态环境,比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消减噪音,吸收有毒气体和检测大气数据以及阻滞粉尘等作用,因此保护树木,植树造林是

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3、家禽的食物 1943年,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长期的干旱天气加上水患,给蝗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全国多地爆发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不断地吞噬着农作物,从人们的口中夺去那少的可怜的口粮。到了60年代末期,我国终于告别了蝗灾频发的历史,不过主要的治理手段仍是化学农药。随着化学农药的滥用,问题逐渐暴露出,生态被破坏,天敌被“误杀”,蝗虫产生耐药性,反而导致蝗灾发生频率再次上升。这时,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生物防治”,于是首先登场的便是最近大家熟知的鸡、鸭、等家禽。这些家禽不但吃蝗虫,还能卖钱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对生态修复产生了很大的意义。 4、水葫芦的天敌 我国在1901年将水葫芦最为花卉引入中国,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将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普遍推广,但是这将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由于水葫芦的繁殖能力非常的强,并且会遮住阳光使得水面下的植被不能正常生长,造成水下生物食物链破坏从而使而水生动物死亡,在人们想尽办法去铲除水葫芦的时候,一位来自于乌干达的昆虫学家学家詹姆斯-奥格旺使用象鼻虫来消灭水葫芦,在投放象鼻虫五年后维多利亚湖里的水葫芦得到了控制,维多利亚湖又恢复到了往日的生机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十大环保典型案例

最高法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支持环境资源保护 2015-12-29 10:25:00 来源:央广网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 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最高人民法院今天上午10点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王旭光介绍,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各级法院受理一审环境资源民事案件50331件,其中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2595件。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施行以来,贵州、山东、江苏、福建等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法院共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5件。 最高法今天发布的十起典型案例中,有三起是环保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包括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诉谢知锦等四人破坏林地民事公益

诉讼案;还包括中华环保联合会诉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常州市环境公益协会诉储卫清、常州博世尔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等土壤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 其余七起是公民诉环境污染企业环境侵权案,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粉尘污染。 典型案例包括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判断、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确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理和审理等问题,还包括在普通环境侵权诉讼中界定环境侵权案件范围、适用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把握环境侵权举证责任分配和证明标准、合理准确界定数人侵权的责任分担以及专业技术问题的判断方法等问题,通过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正确认定侵权责任,运用科学手段固定证据,及时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了实践中环境侵权案件的审判误区。 典型案例显示,2008年7月29日,谢知锦等四人未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擅自扩大采矿范围,采取从山顶往下剥山皮、将采矿产生的弃石往山下倾倒、在矿山塘口下方兴建工棚的方式,严重毁坏了28.33亩林地植被。2014年7月28日,谢知锦等人因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分别被判处刑罚。2015年1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四被告承担在一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的责任,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34万元;如不能在一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则应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0万余元;共同偿付原告为诉讼支出的评估费、律师费及其他合理费用。 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谢知锦等四人为采矿占用林地,不仅严重破坏了28.33亩林地的原有植被,还造成了林地植被受损至恢复原状期间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依法应共同承担恢复林地植被、赔偿生态功能损失的侵权责任。遂判令谢知锦等四人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五个月内恢复被破坏的28.33亩林地功能,在该林地上补种林木并抚育管护三年,如不能在指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则共同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0万余元;共同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27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谈谈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要3—5篇。 人类污染、全球变暖、能源紧缺、土地沙漠化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如何应对及妥善解决论文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摘要】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环境保护要切实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实行有利于环保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环境保持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关键词】环境保护战略位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 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一、赤潮问题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赤潮的原因 a.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b.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 赤潮的治理 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物理方法有隔离法、超声波破碎法、电磁波处理技术等,化学方法有用除莠剂直接杀灭法、絮凝剂沉淀法、天然矿物絮凝法,生物方法有营养物质竞争法、生物捕食法、生物排斥技术等。 二、海水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d.带来危害: 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相关知识点海洋资源主观题解析) 三、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原因 a.影响 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原因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

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四、酸雨 (1)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及人体健康。 (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请查看高二文科地理知识点) (2)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五、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生态环境问题-有关生态平衡的例子

生态环境问题-有关生态平衡的例子 举例说明维持生态平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举例说明维持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人向来讲究居得其所,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这种思想已深入人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房屋也越来越多,而由此产生的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任何一座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要他被造出来了,就必然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十分注意对于地形、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并力求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取得这种联系,这

就是一种维持生态平衡的体现。现代建筑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的问题,如建筑垃圾,光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耕地与植被破坏等等。本文主要从建筑垃圾出发,引出维持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还有目前解决建筑垃圾的方法,以及建筑的前沿科技——绿色建筑。 一、中国的建筑垃圾现状和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个人在新建、改建、扩建、铺设或拆除、修缮、装修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建筑垃圾是城市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产量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混凝土、金属、木材、玻璃、陶瓷,沥青,装饰装修的废料、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目前, 我国城市每年产生垃圾总量约在 4 亿m 3左右, 其中建筑垃圾已达 2 亿多m 3, 每年至少要拆

除3000 - 4000 万平方米旧建筑, 产生数亿吨建筑垃圾。其中的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现在建筑垃圾已成围城之势了。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大部分还处于初级阶段,露天堆放,填埋,焚烧等,这些方法不仅产生有气体,还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的生态平衡破坏,使其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不仅如此,这些垃圾还会破坏地下水,使我国缺水的状况更加严峻。 二、如果处理建筑垃圾,维持生态平衡 前面说过,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很低,只在5%左右。而欧盟国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更达到97%以上,美国的也在89%左右。比如韩国的再生水泥,俄罗斯典型再生骨料生产工艺,德国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我们国家这些方面也在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我国目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