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

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
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经常听到同事有这样的感言「'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很少有孩子主动学习,他们也不会主动学习!”确实,当前的学生不太会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也不够,在教育评价方面,形式单一,无法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学生学习风格也有了多样化。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这样一个课题。

2、国内外同一研究现状

自从哈伯特??塞伦(Herber. tThelen)提出了《学习风格》这一概念,西方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侧重于从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及不同的认知风格来研究相应的学习风格的特征;近期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则明显呈现出由整体转向分化的趋势,偏重于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学习风格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以揭示它们对学习风格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划分了学习风格的不同类型;现代的学习风格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则注重将学习风格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国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年代。初期的并对学习风格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等进行理,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论上的探讨;近期的研究则注重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学习风格对学习的影响。纵观国内外有关学习风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一)关于学习风格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学习风格,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学习风格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仍有许多共同点。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或倾向;

第二,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景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第三,学习风格具有个性特征。

(二)关于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研究学习风格要素的构成是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是把学习风格理论与实践研究联系起来的纽带。关于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许多不同的分类。邓恩夫妇(DUnn)把学习风格要素分为环境、情感、社会、生理和心理五大类二十七个要素。凯夫(Keefe)则把学习风格要素划分为认知风格、情感风格和生理风格三大类三十二个要素。邓恩和凯夫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了学习风格的要素,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在借鉴邓恩和凯夫对学习风格要素划分的基础上,谭顶良教授根据我国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的特点,把学习风格要素分为生理、心理、社会性三大类二十三个要素。

(三)关于学习风格的分类。根据学习风格构成要素的不同,不同的研究者对学习风格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其中大卫??柯勃(DaVidKoIb)的二维经验学习风格研究,把学习风格分为四种类型:发散型、同化型、聚合型和顺应型。瑞徳(Reid)对感知学习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设计了一套感知学习风格偏爱调查表, 将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合作型、个体型和动觉

型六种类型。也有一些研究者根据学习者的认.

知方式把学习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威特金Witkin, 1971)、沉思型和冲动型(卡根Kagan, 1964)、综合策略型和分析策略型(帕斯克

Pask, 1972)、辐合型与发散型(桂福特GUiIfOrd, 1967)。格雷戈克 (Gre g OrC)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为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和抽象??随机四种类型。菲尔徳(Felder, 1990)等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学习风格分为积极主动型、深思熟虑型、感觉型、直觉型、视觉型、语言表达型、循序渐进型和总体统揽型。奥克斯福特(Oxford, 1991)对语言学习的偏爱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学习风格分为听觉型、视觉型、触觉型或操作型、封闭型、开放型、外向型、内向型、直觉型、序列型、分析型和整体型。廖泽英根据实验和理论研究,从感觉通道、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大脑单侧化四个维度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分类,把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正规型、社会中心型、个人人格至上型、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反思(沉思)型、冲动型、整体型、系列型、聚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内倾型、外倾型、左侧大脑半球优势型和右侧大脑半球优势型。

关于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性别是一个可能对学习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变量。对于学习风格性別差异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和取样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威特金(Witkin, 1962)等人研究发现成年男性的场独立性高于成年女性。谢启刚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男生更倾向于场独立性,女生更倾向于场依存性。我国心理学家张厚粲、郑Fl昌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阶段,男女生在知觉方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到了中学阶段,男女生之间表现出极其显着的差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赵欣、詹富强、王同军对210名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的认知风格在性别上存在显着的差异,男性的场独立水平明显高于女生。彭圣、马素红、李秀明对2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存女生在感情和直觉维度上占优势。,男生在思想和感觉维度上占优势,在显着的差异.

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学习风格的性别差异不显着。如,南京师范大学颜延等人

对南京的388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认知风格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并不具有比女生更强的场独立性。华东师范大学的梁宁建、殷芳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对上海25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不显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习风格的测量工具。

20世纪70-8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着手研究学习风格的测量工具。由于对学习风格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存在不同的理解,研究者们基于自己的理论依据,设计、编制了不同的学习风格测量工具。学习风格测量工具主要分为综合性测量和单项要素测量两大类。综合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有??〈学习风格调查表>??和??〈学习风格测查表>??。其中??〈学习风格调查表>??是邓恩夫妇根据自己对学习风格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的分析于1975 年编制而成。该量表共有IOO道题,其适用对象主要为3-12年级的学生,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订,在北美中小学得到广泛的应用。凯夫等人在研究已有的学习风格测量工具的基础上,于1986年编制了〈??学习风格测查表??>。该量表主要对学习风格要素中的生理、认知、情感等若干要素进行测定,共设计了 126道题,包含10种测试题型。单项类比较有影响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团体隐蔽图形测验??>、〈??知识获得方式调查>和<学习风格调查??>。其中威特金(Witkin)及其同事于1971年编制的??〈团体隐蔽图形测验>??由15道测验题组成,主要用来了解学习者信息加工的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方面的能力,该量表比较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我国的张厚粲教授于1981年对此测量工具进行了修订。理查徳??阮考特 (RiChardRanCoUrt)于1988年编制的??知识获得方式调查??共有20

道题,主要用来辨别不同类型的知识获得方式。瑞徳(Reid, 1984)的??感知学

习风格调查问主要对学习者获得信息的感知方式进行调查。,道题组成30 由??卷.

2、心理发展

从学生认知发展与自我概念发展角度将学习风格分成四类:我概念较好, 认知发

展较差;自我概念较差,认知发展较差;自我概念较差,认知发展较好;自我

概念较好,认知发展较好。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当教师的“教”与学生

的“学”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

学研究对“教”的研究多,对“学”的研究少,而学习风格的研究有助于改变

这种局面,有利于教师辨识学生的学习风格,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实施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

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因此,中外

学者还就学习风格的研究价值、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的关系等课题进行了研

究。

对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关系,加拿大应用心理学家亨特在大量测试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学习者的理性水平施加相应教育影响的教学匹配模式(matching InOdeI),其形式为“如果……那么……”,即如果学生的理性水平低,就采用“高结构”教学,由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呈现结构严谨,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加以严密的监控等;如果学习者理性水平低,那么就采用“低结构”教学,教师让学生自己激发动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组织程度低,促进学生利用白己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较少

对学习过程加以控制。詹姆斯、帕斯科等也对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对促进学生学习有利。学习风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是当代学习心理和教学论等领域研究的一个引人瞩目的课题。当然,由于学习风格的研究起步时间不长,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需要我们广大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作艰苦的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通过“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1、有助于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

3、通过对学习者个体的差异的研究,改变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针对小学生在不同学科上的差异,深入调查,进行个别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的方法和机会。

5、为其他教师开展互动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模式。

四、课题的界定:

1、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对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也可以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喜欢采用的某些特殊学习方式、策略的倾向。

2、学习差异

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学习差异,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题角度因素来

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包括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 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四个方面,面对差异,我们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使我们的绝对值发挥到最大。

3、“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五、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 切实了解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现状,以及影响学生学习风格形成的因素。并在总结儿年来新课程改革具体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学生学习风格形成的策略,从而使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自觉自愿的学习,学会终身学习。

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习风格的个案研究,探索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类型与教学对策,促进学生各种感觉偏好的整合,提高学习成绩。

1、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个案研究

3、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教学策略的基本体系的研究

4、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策略研究

在了解当前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形成的策略。

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其二,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其三,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威特金等(Witkin,1940)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field-independent,简称FI)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t,简称FD)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 test)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测验图形是由一种比较复杂的图形构成的,其中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图形。测验时,要求被试迅速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出简单的图形。 在这个测验中,复杂图形就是一个“场”,对简单图形具有掩蔽的作用。场独立性的人能迅速找出简单的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不受或较少受到“场”的影响;而场依存性的人较难找出简单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不容易把简单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异。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

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学生的个体差异每当老师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学得又快又好,而有的同学学得既慢又没有掌握,有的学习积极、听课认真、而有的同学不爱学习而表现迟缓。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关。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提供教学方法和内容,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性格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 个别差异也可以由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造成。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个学生会聪明,那个学生比较迟钝;这个学生有音乐才能,那个学生绘画很出色,你们这个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那个学生沉默寡言,喜欢深思。其实这就是人们之间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其主要的差异表现在:

一、学生的智力差异。智力水平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智力的成熟有早晚之分,有些人早慧,有些人智力发展的较晚,幼年时期显得平庸或笨拙,但成年以后开始显露才能。例如:在小学甚至到初中女孩的成绩一般会好于男生,但是高中后女孩成绩会落差很大而男孩的成绩突飞猛进,因为男孩的智力发育趋于成熟。这是由智力差异导致。 二、学生的人格差异。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研究表明,人格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其中存在学优生与学差生的人格差异,乐学与厌学学生的人格差异,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包括冲动型和沉思型, 三、学生认知方式差异。认知风格与学生的性格相关,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相关。不同人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着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冲动型与沉思型 的区别。 冲动型与沉思型是两种特点迥然不同的认知风格。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这种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在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沉思型的特点表现得更得为明显。沉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做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但是,对于那些反应既慢准确性又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在语言学习中,拥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通常选用的学习策略有差异。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是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城中,语言学家对主要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不同所具有的外语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同时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方法的选取。 关键词:认知风格二语习得外语学习学习模式 0.引言 认知风格是与个性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变量,即个人处理信息或处理任务的首选方式。不同的认知风格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换句话说,认知风格不同的人在语言学习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最后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在心理学文献中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认知方式,其中一些被认为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意义进行调查的。认知风格通常被讨论,就像它们是极性一样, 在现实中,人类更可能表现出一个极点或另一个极点的倾向,他们的认知风格测试的分数沿两极之间的连续统一排列。认知风格的研究中于1962年,心理学家维特金最先提出了场独立和场依赖的概念。于是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认知风格,因为钻研的角度有所不同,认知风格的分类和概念也就有所差异。认知风格具备理性和稳定性; 它与认知策略和个性密切相关,只表达个人的认知倾向,不表现智力或能力水平。因为智力是智力测验和学术测验之间的区别,只有一个维度,认知风格由极点描述。风格和能力显然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彼此关联的, 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认知风格逐渐由个人形成。一旦形成,就是具有稳定性,难以随着学习内容和环境而变化。 1.认知风格的类型及特点 1.1 场独立和场依赖 不同的认知风格是有差异的,依据这些差异,我们能够把认知风格分为两种,即场独立和场依赖,它们是人们处理客观世界信息的两种风格。人们对这些词的感知和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美国心里学家Witkino Witkin(1962)指出:在知觉活动中,取决于外部参考或受背景影响较大是场依赖特征。心理学中的场独立和场依赖是两种相反的信息处理方法,依赖领域的人根据社会参考决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些行为是以社会为导向,表现出沟通的技巧。然而,场独立者基于内部参考,以确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非常感兴趣抽象理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下,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进行差异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尽管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生活环境及受教育的不同,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里带上了个人色彩。所谓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质就是说: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以及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在身心特征上会表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特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两个人不会生活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赋。”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1.学生的智力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个学生聪明,某个学生迟钝;某个学生记忆力好,某个学生记忆力差;某个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某个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这些评价和描述都是学生在智力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1)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觉类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性和整体性强,而分析能力差;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对事物的细节能够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却差;也有些学生兼有上述两种特点。 (2)记忆类型差异有四种:一是视觉识记效果好,如达.芬奇十几岁就能墨画。二是听觉识记效果好,对音乐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三是运动觉识记效果好,即在运动技能记忆方面有良好表现,如邓亚萍对乒乓球的落点位置有超人的记忆能力;四是混合型,只有运用多种表象时才能有好的识记效果。

小学儿童的认知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小学儿童的认知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目前对认知风格的分类主要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 (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是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所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而对个体认知风格类型的划分。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Witkin)提出来的。后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场依存和场独立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场依存型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加工往往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作为参照依据,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对自我的认知更容易受到周围人们(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而场独立型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他们倾向于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其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主体倾向占优势的特征。在小学儿童中也存在着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如,有的儿童喜欢自己独立学习,有的儿童喜欢与同伴合作学习或者按教师、家长的要求学习。无论哪种偏好都必然与儿童的个性相关。这两种认知方式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只要是适合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我国学者谢斯骏等人的研究表明,场独立型学生在集中识字方面显著地优于场依存型学生,场依存型学生不适合集中识字。场依存型学生的分散识字成绩比集中识字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即场依存型学生适合分散识字。场独立型学生更擅长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场依存型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场依存型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作出明确、具体的指导,而场独立型学生在学习中希望教师能给自己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认知风格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采用适合儿童认知风格的教学方式,以便使儿童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应该在教学中搞一刀切,一味地强调让儿童适应教材的要求和教师的认知风格。对于场独立型儿童,应加强各种规则、规范、制度、纪律的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同时教给他们对事物进行正确加工的方法与策略。对于场依存型儿童,则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与能力,并逐步培养儿童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少受不良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2)冲动型和沉思型,是依据个体对问题作出反应的速度快慢和错误率而对个体认知风格类型的划分。正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所见,有的儿童回答问题不假思索,反应非常快,但常常不够准确,甚至常常出错;有的儿童则倾向于在深思熟虑之后再回答问题,反应较慢,但仔细,较少出错。前者属于冲动型,后者属于沉思型或慎思型。有关研究表明,对于需要进行详细分析才能学好的材料,沉思型的认知风格更利于学习;对于不太需要注意细节的材料的学习或需要应急的任务,冲动型的认知风格往往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可见,这两种认知风格各有优缺点,并无好坏之分。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容易肯定冲动型儿童,而容易忽视沉思型儿童的认知特点,甚至可能将沉思型儿童当做迟钝型或智力落后的儿童来对待。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沉思型儿童与智力落后儿童之间的区别:(1)沉思型儿童考虑问题时思路较清晰、方向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也正确,而智力落后儿童考虑问题时思维常常处于混乱状态,思考问题时往往缺乏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时常常不能选择正确的策略;(2)沉思型儿童完成作业时速度往往较慢,有时甚至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但常常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智力落后儿童往往只是教师怎么讲、书上怎么说就怎么接受,常常是被动接受学习;(3)由于沉思型儿童对所学知识常

差异研究

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 —学生场认知方式与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关系的研究 邯郸学院曲周分院王俊香 摘要:同一教学策略对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一同认知方式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效果,本文从场认知方式的测定入手,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教育统计,最终得到匹配策略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发挥相应认知方式学生的认知优势,对学生认知优势的发挥起促进作用;有意失配策略也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学生认知方式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场认知方式教师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认知方式是时代的要求 科学知识的日益增长和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们具有获取大量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对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如何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收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面临的现实问题。。 1.2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主体性教育的召唤 我国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在21世纪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作为个性差异的表现形式之一的认知方式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进而也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所以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策略等构成的教育系统内,认真考察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差异和特点,探索与学生认知方式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认知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

生的主体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目的是贯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主体性教育的宗旨。2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认知心理学领域关于个体认知方式的研究时间虽然不长,把认知方式作为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并已取得不少成果,有些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完善的最优化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认知方式角度去研究课堂教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研究表明,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会对其学习产生影响。一方面,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策略下学习效果不同。另一方面,认知方式相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策略下学习效果也不同。即在教学策略和学生的认知方式之间存在适应性。那么,在中学具体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策略和学生的认知方式有何适应性的特点呢?本研究以化学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践探讨。通过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通过对学生认知方式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认知方式的基本状况;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方式特点,具体探讨匹配和有意失配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成绩、认知方式的完善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3基本理论 3.1场认知方式理论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具体说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3]。 场依存一场独立型认知方式是被称为“认知方式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垂直知觉时首先发现的。威特金在研究空军飞行员靠什么线索来确定自己是否坐直时,他设计了一个可以倾斜的房间,让被试者坐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可以通过转动把手与房间同向或逆向倾斜。当房间倾斜时,要求被试者转动把手使椅子转动到事实上的垂直位置。结果发现,有的被试者在离面垂直相差35度的情况下,就认为自己已经垂直了;而有的人则在椅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 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 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 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 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简介 1、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摘要: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其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本文简述了认知风格的分类及其理论整合。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类理论整合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盛行于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 1 认知风格类型 1.1场独立——场依存型(Field Independence / Field Dependence) 场独立——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该研究起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们驾驶的飞机常在云雾中翻滚,导致他们丧失方位感而造成飞机失事。威特金等人采用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斜屋椅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 chair Test)和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用于对飞行员调整身体位置的线索(垂直知觉)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判断垂直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主要依据自身平衡感来判断,有些则主要参照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或使身体在座舱倾斜时仍保持身体垂直。基于这样的事实, 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理论构想。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 1.2齐平——尖锐型(Leveling / Sharpening) 齐平——尖锐型是海奥兹曼等(Holzman & Klein)于1954年提出的[2]。是指迅速同化并忽略细节差异或者强调新信息的细节与变化,即个体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齐平性个体关注的是相同之处,下意识地排除了差异;而尖锐型个体喜欢寻找差异。齐平性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被弄得模糊不清。而尖锐性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的事件相混淆,甚至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 1.3 聚合——发散型(Convergent / Divergent)

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当老师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学得又快又好,而有的同学学得既慢又没有掌握,有的学习积极、听课认真、而有的同学不爱学习而表现迟缓。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关。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提供教学方法和内容,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性格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 个别差异也可以由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造成。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个学生会聪明,那个学生比较迟钝;这个学生有音乐才能,那个学生绘画很出色,你们这个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那个学生沉默寡言,喜欢深思。其实这就是人们之间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其主要的差异表现在: 一、学生的智力差异。智力水平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智力的成熟有早晚之分,有些人早慧,有些

人智力发展的较晚,幼年时期显得平庸或笨拙,但成年以后开始显露才能。例如:在小学甚至到初中女孩的成绩一般会好于男生,但是高中后女孩成绩会落差很大而男孩的成绩突飞猛进,因为男孩的智力发育趋于成熟。这是由智力差异导致。 二、学生的人格差异。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研究表明,人格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其中存在学优生与学差生的人格差异,乐学与厌学学生的人格差异,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包括冲动型和沉思型, 三、学生认知方式差异。认知风格与学生的性格相关,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相关。不同人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冲动型与沉思型 的区别。 冲动型与沉思型是两种特点迥然不同的认知风格。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这种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在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沉思型的特点表现得更得为明显。沉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做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但是,对于那些反应既慢准确性又差的学生,则不属于沉思型,而属于慢一非正确型。所以,这一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回答问题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在学习上,这两种认知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沉思型的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认知偏差的定义、成因和特征,梳理了有关认知偏差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认知偏差;行为金融;有限理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对经济行为个体的经济决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并经常扮演核心的角色。行为金融学则认为,由于金融决策更具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投资者的认知性偏差可能更具显著性,所以研究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很有意义。认知偏差的研究和发现为解释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认知偏差与金融市场的异象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就涌现出不少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统计异象,在股票收益的历史可预测性方而,按照弱有效市场的观点,投资者无法利用历史价格信息来构造投资策略获得超额利润(按照资产定价模型进行风险调整以后的收益)。从1980年开始,有很多研究发现股票收益是可预测的证据。例如,De Bondt和Thaler(1985)发现股票长期的历史累计收益与未来的长期股票收益负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长期反转”。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显示股票中期的历史统计收益与未来的中期股票收益正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也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中期惯性”。面对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偏差的出发,为解释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认知偏差的定义与分类 把心理研究应用到投资决策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Slovic首次在论文中论证了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再到De Bondt和Thaler正式揭开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序幕,认知偏差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缓慢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许多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如:Roben Shiller,Richard Thaler.Meir Statman,Hersh Shefrin及De Bondt 等)结合心理学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研究结果,在认知偏差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知偏差概念作为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范畴,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解析,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个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都会产生偏差(Tversky和Kahne-man,1974)。这种认识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相吻合,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逐步将人们退化成一种依赖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来替代理性决策过程的思维主体,并据此来节约思维成本《Si-mon,1955)。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看成是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认知偏差,可以按照认知进行的四个环节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即信息识别——信息编辑——信息输出——信息反馈。王宁,茅宁(2005)按认知的信息处理过程将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26种认知偏差按照人类信息处理的过程分成分类如下:1)信息识别阶段偏差:易得性偏误,代表性偏差,文化和社会认知,小数字定理,认知失调,从众心理,过度反应,搜寻成本。2)信息编辑阶段偏差:框架依赖,保守性偏差,模糊趋避,无关效果,神奇式思考,准神奇式思考,锚定和调整。3)信息评价阶段偏差:过度自信,后见之明,原赋效果,确定效果,反射效果,后悔厌恶,归因偏差,人性好赌,损失厌恶,宿钱效应,处置效应。李心丹(2003)针对中国股市的特点提出政策依赖性偏差。 3.认知偏差的理论研究 在对认知偏差的研究基础上诞生出一些重要的行为金融模型,对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提

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的差异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按照个人的独立性来划分,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独立型:有坚定的个人信念,善于独立思考,不易受他人的暗示,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沉着冷静,能独立的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顺从型:独立型差,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势,容易不加批判的接受别人的意见,按照别人的意见办事,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惊惶失措。 后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场理论将人的性格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前者也叫独立型,后者也叫顺从型。 场独立者的特点: (1)对外在线索不敏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少的受暗示性。 (2)关注于概念和抽象原则 (3)容易完成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认知改组技能高。 (4)对他人不感兴趣,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景 (5)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 (6)不善于社交,社会技能低 场依存者的特点: (1)更多的利用外在参照确定自己的行为 (2)具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和较少的独立性 (3)认知改组技能低,通常不易从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摆脱出来 (4)对他人感兴趣,优先注意自己所参与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状况 (5)社会技能高,善于社交。 与学习的关系: 第一,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 第二,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第三,场独立性学生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方式差异 与教育 (三).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1.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认知风格,是个体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2.学生的认知方式多样,认知类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问题情境可能适合不同的认知类型。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认知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另外,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性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反之,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因为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外来结构,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 冲动型的学生对问题反应较快,但错误较多;慎思型的学生则反应较慢而错误较少。 场独立型学生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对学习产生干扰;场依赖型学生因外界刺激而对学习产生干扰。 对场独立性的研究对重视个别差异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意义。场独立型的学生,较少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讯息,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学科;个性偏于理性。 场依赖型的学生较轻易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讯息,对社会学科有较大兴趣;个性偏于感性。 (2)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末对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但并非所有反应快的学生都属于冲动型,有的可能是由于对任务很熟悉,或者是思维很敏捷的缘故。 研究发现,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多地提出不同假设。而且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此起冲动型学生,更能抗拒诱惑。此外,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而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

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经常听到同事有这样的感言:“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很少有孩子主动学习,他们也不会主动学习!”确实,当前的学生不太会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也不够,在教育评价方面,形式单一,无法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学生学习风格也有了多样化。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差异的研究》这样一个课题。 2、国内外同一研究现状 自从哈伯特??塞伦(Herber.tThelen)提出了《学习风格》这一概念,西方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 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侧重于从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及不同的认知风格来研究相应的学习风格的特征;近期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则明显呈现出由整体转向分化的趋势,偏重于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学习风格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以揭示它们对学习风格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 划分了学习风格的不同类型;现代的学习风格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则注

重将学习风格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 的学。?? 我国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并对学习 风格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等进行理,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 论上的探讨;近期的研究则注重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学习风格对学习的影响。纵观国内外有关学习风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学习风格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学习风格,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学习风格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仍有许多共同点。大 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或倾向; 第二,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景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第三,学习风格具有个性特征。 (二)关于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研究学习风格要素的构成是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是把学习风格理论与 实践研究联系起来的纽带。关于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许多不同的分类。邓恩夫妇(Dunn)把学习风格要素分为环境、情感、社会、生理和心理五大类二十七个要素。凯夫(Keefe)则把学习风格要素划分为认知风格、情感 风格和生理风格三大类三十二个要素。邓恩和凯夫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了学习风格的要素,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在借鉴邓恩和凯夫对学习风格要 素划分的基础上,谭顶良教授根据我国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的特点,把学习风格要素分为生理、心理、社会性三大类二十三个要素。 (三)关于学习风格的分类。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综述 本研究报告中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综述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学前儿童和早期教育。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早期科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综述中也会把早期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学前儿童认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有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1、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研究: 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周欣,黄瑾等,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2、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研究: (1)该研究表明,幼儿6岁时的加减能力比5岁时有显著提高;在5-6岁期间,幼儿解决三种不同呈现方式加减问题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符号加减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最快。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与口诀背诵的教法,而更为重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许晓晖,庞丽娟,陶沙,韩小雨,不同任务呈现方式下幼儿加减能力的发展) (2)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是关于测量估算和计算估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已分析了计算估算所使用的策略种类,也有研究已经接触到计算估算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关于数量估算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的研究,估算能力不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即不同类型的估算任务,如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似乎需要不同的能力,并且在各种估算任务之间似乎不容易进行能力的迁移或转化。一个好的计算估算者并不必然是一个好的数量估算者。估算任务的多样性和儿童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 3、儿童排序能力研究: 该研究发现,4-6岁幼儿的排序有一个不断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排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受到排序对象数量、正逆排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排序策略的运用及数字排序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戴佳毅,王滨,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 4、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研究: 从生态观的角度研究儿童早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来看,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提取与知识建构的共生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渐进过程。(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 5、数感研究: 从数感的定义、教感的发展、数感的评佑及教学四个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数感发展进行详细综述。(浦晓黎,国外学前儿童数感研究综述) 6、儿童科学、数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从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证明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和

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_李哲

2000年7月 第21卷 第3期 外语教学 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io n Jul.2000 V o l.21No.3 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 李 哲 (聊城师范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 要】本文着重从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对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与语言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采取的学习策略也不同。因此,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选用适合于学习者认知方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认知风格;外语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0)03-0061-04 【Abstract】T he pr esent paper is an attempt t o study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SL pro ficiency and co gnitiv e styles fr om t he per spectives o f psy cholog y,psy cho linguistics a nd SL A.T he author has come to the follow ing conclusion:learner s with different cog nitiv e styles adopt quite diff er ent str ategies in lear ning a fo reign lang uage.T her efor e,fo reign la ng uage tea cher s sho uld keep a match betw een lear ner s'co gnitiv e sty les and teaching met ho do log ies to impr ov e teaching pr oficiency. 【Key words】cog nitiv e st yles;for eig n lang ua ge teaching 1.引言 认知风格(cog nitiv e style),亦称认知模式或者认知方式。笼统地说,是人在信息加工(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风格,其中“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功能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朱智贤,1991:537)。认知风格具有理智性和稳定性,它与认知策略和个性(如情感、动机等)密切相关,因为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是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而且个性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也不相同;它不同于智力,因为智力是智力测验或者学业测验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只有一个维度,而认知风格则用两极来描述,但是因其具有稳定性,又与智力具有相似性(参见施良方,1996)。 [7]李岚清.改进外语教育方法,提高外语教学水平[N].中 国教育报,1996-09-05. [8]杨惠中,C.W 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R].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侯成源,陈慕胜.调整教学目标,适应客观需求[J].外语 界,1995(2). [10]蔡昌卓.民族边远地区大学英语后续阶段教学途径刍 议[J].外语界,1998,(3). [11]朱治中.论外语学习过程——I.C.I.[J].国外外语教 学,1988(3). [12]郑树棠,卫乃兴.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培养语言能力等情 况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之一[J].外语 界,1996(4). [13]郑树棠,卫乃兴.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培养语言能力等情 况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之四[J].外语 界,1997(3). [14]应惠兰.大纲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J].外语界, 1996(2). [15]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16]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收稿日期:2000-03-20) 【责任编校 魏耀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