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一必修1月考生物试题

沪科版高一必修1月考生物试题
沪科版高一必修1月考生物试题

沪科版高一必修1月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色素带①②都是由碳氢链组成的分子

B.色素带①②变窄的原因可能是未加碳酸钙

C.纸层析的原理是光合色素易溶于95%乙醇

D.色素带③④中的色素只能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下图中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

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3.某些植物在早春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出其他细胞 100 倍以上,但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 ATP 的量却只有其他细胞的 40%,此时的花序细胞内最可能发生的是()A.主要通过无氧呼吸生成 ATP B.产生的热量远多于其他细胞

C.线粒体基质不参与有氧呼吸D.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4.将刚采摘的新鲜蓝莓均分为两份,放在1 ℃的冷库内贮藏,其中一份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 h,另一份则不做处理。从采摘后算起每10 d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第20 d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

C.第40 d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贮藏蓝莓前用高浓度的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

5.酶是生物催化剂,其作用受pH等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其形状与底物的结合无关

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C.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的水解,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

D.将胃蛋白酶加入到pH10的溶液中,其空间结构会改变

6.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重要的细胞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者都具有能量转换的功能B.两者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C.两者的基质成分与功能不同D.两者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7.下图甲是H20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02分解产生的02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降低时,乙图中的e点不变,d点右移

B.H20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左移

C.最适温度下,pH=c时,乙图中e点的值为0

D.最适温度下,pH=a时,乙图中e点下移,d点左移

8.将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均分为4份,分别置于甲、乙、丙、丁四种条件下培养,测得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除CO2外,还有乳酸

B.乙条件下,需氧呼吸比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C.丙条件下,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最少

D.丁条件下,产物中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9.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O2和H2O

B.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C.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

D.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

10.将某株植物置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光照强度合适的环境中,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得到下图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由图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该植物的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

②由图可知,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比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更低

③若每天昼夜不停的光照,则一昼夜该植物在15℃的环境中积累有机物的量最多

④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h,相比于25℃,该植物在5℃环境中生长更快

⑤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h,则该植物在35℃的环境中无法长时间生存

A.二项B.三项C.四项D.五项

11.如图为某一植物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净光合速率,下列假设条件中能使图中结果成立的是()

A.横坐标是CO2浓度,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

B.横坐标是温度,甲表示较高CO2浓度,乙表示较低CO2浓度

C.横坐标是光波长,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

D.横坐标是光照强度,甲表示较高CO2浓度,乙表示较低CO2浓度

12.将乳清蛋白、淀粉和适量的水混合装入一容器中,调整pH值至2.0,再加入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保存于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C.麦芽糖、胃蛋白酶、氨基酸、水

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13.某同学欲测定植物叶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速率,做了如图十一所示实验。在叶柄基部作环剥处理(仅限制叶片有机物的输入和输出),于不同时间分别在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为1cm2的叶圆片烘干后称其重量,测得叶片的叶绿体光合作用速率=(2y-z-x)/6[g/(cm2·h)](不考虑取叶圆片后对叶片生理活动的影响和温度微小变化对叶生理活动的影响)。则M处的实验条件是

A.下午4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遮光3小时

B.下午4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遮光6小时

C.下午4时后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

D.晚上8时后在无光下放置3小时

14.下列实验中科学家的使用手段或技术显著不同于其他的是

A.科学家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研究

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C.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D.卡尔文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15.如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

B.②是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C.③是三碳化合物,能被氧化为(CH20)

D.④是ATP,在叶绿体基质中生成

16.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其原因是()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C.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17.下图是人体内不完整的细胞呼吸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产生C02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在有氧条件下,过程②③将受到抑制

C.①③④与①②过程相比,能够彻底分解有机物

D.过程③产生的ATP最多,过程④需要水的参与

18.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生物都是细胞发育而来

B.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C.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D.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

19.科学家发现,体内细胞膜塑性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B.“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C.“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它的形成说明膜具有流动性

D.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20.下图为高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图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光合色素,可用层析液提取

B.②是O2,全部用于该植物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C.③是C3,能被氧化为(CH2O)

D.④是ATP,在叶绿体基质中被消耗

21.研究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得到如图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点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B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D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

D.DE段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22.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都会产生[H],下列有关[H]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产生的[H]实质上是同一种物质

B.光合作用中,[H]是在叶绿体基粒中将C3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

C.有氧呼吸中,[H]是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形成水

D.二者产生[H]的过程均发生在膜上

23.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产生的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

B.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D.种子库中储藏的风干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

24.下列关于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暗反应不需要光照,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B.光反应产生的产物都用于C3的还原

C.暗反应能为光反应提供ADP

D.温度主要影响的是暗反应中酶的活性

25.下列物质中在核糖体内合成的是()

①性激素②运输K+的载体③淀粉④淀粉酶⑤纤维素

A.②③B.②④C.②⑤D.①②二、多选题

26.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ATP与ADP间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只发生在真核细胞内

B.ATP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④最易断裂

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

D.图中酶1和酶2的化学本质相同,但是二者的种类不同

27.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酶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是由单体组成的生物大分子

B.酶和双缩脲试剂作用呈现紫色反应

C.活细胞产生酶的场所可能是细胞核

D.催化化学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

28.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右图所示。问:在氧浓度为a时,下列叙述错误是

A.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1/3的葡萄糖用于发酵

C.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来自有氧呼吸的占2/5

D.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有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9.将某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容器中,保持适宜的pH和温度,改变其它条件,测定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绿藻细胞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4分钟只发生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前5分钟只进行呼吸作用

C.第7分钟C5的数量瞬间减少

D.9~12分钟光合作用速率等于有氧呼吸速率

30.关于“对照实验”,以下设置不正确的是

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的实验中,进行无氧呼吸的一组为空白对照

B.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相互对照

C.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设置过氧化氢溶液中加Fe3+作为对照

D.鲁宾和卡门通过设置空白对照组,证明了光合作用中的氧气来自水

31.细胞呼吸对生命活动意义重大,下面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是在氧气的参与下,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B.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依靠光合作用合成ATP,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C.一般来说,动物细胞呼吸停止便不能合成ATP,细胞代谢就此终结

D.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三、非选择题

32.图1为丽藻(一种水生植物)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度比。图2为丽藻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离子细胞液浓度/池水浓度

K+1065

Mg2+10

Na+46

(H2PO4)-18050

Cl-100

图1

(1)丽藻细胞通过_______方式吸收上述的离子。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丽藻的细胞液浓度很高,而细胞不会因过度吸水而涨破,主要与细胞的

__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有关。

(3)C点时丽藻细胞中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若此时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细胞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4)图2中当光照强度达到X点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______________。

(5)光照强度为图2中b点时,丽藻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ATP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丽藻长期处于光照强度为b自然环境中,则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

33.图甲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关系;图乙为植物细胞内的部分代谢;图丙为将

6组植物置于起始CO2浓度相同的密闭的玻璃罩内,8小时后测得玻璃罩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

(1)图甲中B所示产生[H]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①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上分布着___________能完成对光能的吸收等;植物根部细胞内可发生图乙中______过程(填数字)。

(3)图丙所示实验中,温度是______变量,各实验组中需提供______________的温度条件以保证相关酶的活性且减少实验误差。当光照强度为4klx时,对应于甲图的生理状况为

____(填写字母),该植物叶肉细胞内有机物的质量将会________。若将光照强度由4klx 突然降为2klx,对应于乙图最先受到影响的是过程______ (填数字),短时间内C3的量会_________。

34.将健康的幼苗置于含适宜浓度CO2缓冲液、水分充足的环境中,装置如图1所示,分别在15℃、25℃和35℃,改变光照强度,测定的CO2吸收速率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测定图2中D点的CO2吸收速率,应将图1装置置于_______条件下。在35℃、相对光照强度为8的条件下,图1装置中液滴会发生_______(填“左移”、“右移”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D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大于12时,25℃与15℃条件下有机物的合成速率分别为M1、M2,结果应为M1_______M2(填“>”、“<”或“=”)。

35.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CO2浓度等条件下,某同学对甲、乙两种高等植物设计实验,测得的相关数据如下表。请回答: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

的最小光照强度

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

的CO2吸收量

黑暗条件下CO2的

释放量

甲1311 5.5乙393015注:光合强度单位为(klx);CO2吸收释放单位为mg/(100cm2·h)

(1)本实验中,____________属于无关变量,____________是人为改变的变量。

(2)光照强度为______klx时,不会测得甲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照强度为3klx时,乙植物固定CO2速率为____________mg/(100cm2·h)。

(4)甲、乙两植物相比较,____________植物更适合在弱光下生长,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为了检测某种酶X对3种二糖(糖A、糖B、糖C)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5 min后检测每只试管中的单糖和二糖,结果如下表:

(1)该实验需将三支试管均置于相同温度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检测该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请用下面所给的材料和实验室中的基本设备,设计一个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酶X,糖A溶液、糖B溶液、糖C溶液(自选一种),指示剂;不同pH的溶液(盐酸、清水、氢氧化钠)。

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洁净试管,向三只试管中均加入1ml酶X溶液,编号为A、B、C。

②向A、B、C三只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摇匀。

③将________溶液各2 mL注入A、B、C三只试管中,置于37℃中水浴保温5 min。

④向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4)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当温度降低时,E点的变化是 ________,D点的变化是________ 。

37.下图表示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韭菜宿根进行相关实验流程,请分析回答:

(1)提取色素和分离色素所用的试剂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

(2)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结果①”如图2所示,其中共有的色素带的颜色是 ____________,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

(3)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

(4)将等量刚制备的韭菜和韭黄色素滤液放在阳光与三棱镜之间,“结果②”吸收光谱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______光区域。将制得的韭菜滤液在强光下曝光1~2h,再重复上述实验,其结果与韭黄滤液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其原因是 ________。

(5)每分子叶绿素含有一个Mg2+,可被H+、Cu2+等替换。韭菜滤液用5%的HCl处理一段时间后,其颜色与研磨时未加 __________的颜色相似,呈现黄褐色。实验室常用含Cu2+的试剂处理叶片,可形成铜代叶绿素,能长时间保持叶片标本的绿色,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可用纸层析法将不同光合色素进行分离,其中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大,在圆形滤纸上扩散的最远,依次为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故①是胡萝卜素,②是叶黄素,③是叶绿素a,④是叶绿素b。

【详解】

由分析可知,色素带①是胡萝卜素,②是叶黄素,二者都是由碳氢链组成的分子,A正确;研磨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而色素带①是胡萝卜素,②是叶黄素,B错误;纸层析的原理是不同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的速度快,而溶解度慢的扩散的速度慢,C错误;色素带③是叶绿素a,④是叶绿素b,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非只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

故选A。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a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cb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的影响,最适宜条件下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最好,酶活性最高。

【详解】

A、ac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A错误;

B、与酶相比,无机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不显著,因此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B错误;

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变,C错误;

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D正确。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花序细胞消耗了大量的氧气说明了花序细胞有氧呼吸旺盛;氧气的消耗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的去向有两个:转移到ATP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而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他细胞的40%,说明了只有少量的能量转移到ATP中,绝大部分是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花序细胞主要进行了有氧呼吸,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花序细胞产生的能量中只有少量的能量转移到ATP中,绝大部分是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即其产生的热量远多于其他细胞,B正确;

C、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C错误;

D、该细胞消耗氧气较多,氧气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参与反应,D错误。

故选B。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首先阅读题干是以实验为载体考查CO2浓度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然后解读题图曲线,两组实验走势的不同与成因,最后根据选项描述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详解】

A、有氧呼吸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无氧呼吸不吸氧只释放二氧化碳,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分析题图曲线知,第20天,处理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1,只进行有氧呼吸,对照组大于1,存在无氧呼吸,对照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B正确;

C、分析题图曲线知,第40天,对照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2,设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则有关系式(6x+2y)÷6x=2,解得x:y=1:3,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C错误;

D、分析题图曲线知,储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C。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能够起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部分酶是RNA。

2、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

【详解】

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恰好能和底物分子结合,A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B正确;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因此,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的水解,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C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8,将其加入到pH10的溶液时,胃蛋白酶的空间结构会改变,使酶失活,D正确。故选A。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二者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详解】

A.叶绿体可以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线粒体可以把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正确;

B.线粒体和叶绿体均是由双层膜包裹的细胞器,B正确;

C项和D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不同,根据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二者的基质成分不同,所含酶的种类不同,C正确,D错误。

故选D。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乙图中的d点右移,但是e点不变,A正确;H20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不变,B错误;pH=c时,过碱条件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不能催化H2O2水解,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分解,所以e点不为0,C错误;最适温度下,pH=a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乙图中d点右移,而e点不变,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图中各个关键点的含义,根据改变的因素判断对酶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各个点的变化情况。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条件下不吸收氧气,但是释放了二氧化碳,说明酵母菌此时只能进行厌氧呼吸;乙、丙条件下,酵母菌释放的二氧化碳大于其吸收的氧气量,说明其可以同时进行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丁条件下,酵母菌释放的二氧化碳等于其吸收的氧气量,说明其只能进行需氧呼吸。

【详解】

A、甲条件下,酵母菌只能进行厌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没有乳酸,A错误;

B、乙条件下,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吸收的氧气量的四倍,说明厌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需氧呼吸的三倍,根据细胞呼吸的反应式,可判断需氧呼吸比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B 错误;

C、甲条件下,酵母菌只能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ATP最少,丙条件下,酵母菌同时进行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产生的ATP并不是最少的,C错误;

D、丁条件下,酵母菌只能进行需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正确。故选D。

【点睛】

酵母菌既可以进行需氧呼吸,又可以进行厌氧呼吸,依据O2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判断呼吸作用的方式: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厌氧呼吸;

②O2吸收量=CO2释放量→只进行需氧呼吸

③O2吸收量<CO2释放量→两种呼吸同时进行,且多余CO2来自厌氧呼吸。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题图分析,图中(一)、(二)、(三)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①、②分别表示水和氧气。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A错误;

B、图中(一)、(二)两阶段都能产生[H],其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

正确;

C、图中(三)阶段是[H]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该过程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和水,C错误;

D、图示过程为有氧呼吸过程,有光无光均可进行,D错误。

故选B。

【点睛】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指的是总光合作用强度,减去细胞呼吸强度后,可以得到净光合作用强度,结合图示可知,在相同的光照时间条件下,15℃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

物最多。

【详解】

①图中显示,在5-15℃范围内,温度对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①正确;

②图中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15℃左右,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5℃左右,故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比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更低,②正确;

③结合图示可知,一昼夜该植物在15℃的环境中净光合强度最大,积累有机物的量最多,因此每天昼夜不停的光照,在15℃的环境中积累的有机物最多,③正确;

④若植物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0,表现为生长,日照时间为12小时,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为4×12-1×24=24;2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为6×12-2×24=24;故二者生长一样快,④错误;

⑤日照时间为12h,3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为5×12-3×24<0,该植物无法生长,⑤正确。共四项正确。

故选C。

【点睛】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纵坐标的含义是净光合速率,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在横坐标以下表示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在横坐标以上表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与横坐标相交的点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详解】

A、若横坐标是CO2浓度,纵坐标表示净光合速率,则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出较高温度下和较低温度下呼吸速率的大小,同理,也无法判断出较低和较高温度下光合速率的大小,所以无法判断甲和乙的关系,A错误;

B、若横坐标是温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都会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B错误;

C、若横坐标是光波长,则净光合曲线的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与图中甲乙曲线变化不符,C错误;

D、若横坐标是光照强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甲表示较高CO2浓度,乙表示较低CO2浓度,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明确纵坐标的含义,确定图中曲线不同段的生理意义,结合横坐标的不同含义进行分析答题。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乳清蛋白和唾液淀粉酶会被胃蛋白酶水解成多肽,唾液淀粉酶会失去活性淀粉不水解,因此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故A正确;

B、唾液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会被被胃蛋白酶水解成多肽,当PH调至2.0后,唾液淀粉酶会失去活性,淀粉不水解,故B错误;

C、由A项分析可知,容器内剩余的物质不应有麦芽糖和氨基酸,应含有淀粉,故C错误;

D、容器内剩余的物质不应有唾液淀粉酶,应该含有多肽,故D错误。

故选A。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光合速率为m,呼吸速率为n,则下午4时叶圆片的干重y=x+6m-6n,解得(m-n)=(y-x)/6、m=n+(y-x)/6。若M处理条件为光照t小时,则z=y+tm-tn,解得t=(z-y)/ (m-n)=6(z-y)/ (y-x), 不能求出光合速率只能算出光照时间。若M处理条件为黑暗t小时,则z=y-tn,解得n=(y-z)/t,再将n=(y-z)/t代入m=n+(y-x)/6中,得到m=(y-z)/t+(y-x)/6。已知测得叶片的叶绿体光合作用速率m=(2y-z-x)/6,得到等式:(2y-z-x)/6=(y-z)/t+(y-x)/6,解得t=6小时。综上分析,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4.C

解析:C

【解析】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进行了研究你,发现3H标记的亮氨酸在细胞内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即2H218O→4[H]+18O2;恩格尔曼用极细的光束和好氧菌做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14CO2→14C3→(14CH2O)。根据以上分析发现A、B、D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只有C选项不同,故选C。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A.图中①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光反应阶段,水分解形成了②和还原氢,因此②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正确;

C.图中③是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氢还原形有机物,不是被氧化形成有机物,C错误;

D.④是ATP,ATP形成与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D错误。

故选B。

【定位】

光合作用过程

【点睛】

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考查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矿质元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理解。明确镁元素与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

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叶肉细胞内叶绿素含量较低,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也随之降低,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人体细胞有氧呼吸会产生C02,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会产生C02,其场所为线粒体基质,A错误。

B、在有氧条件下,无氧呼吸过程②会受到抑制,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受影响,B错误。

C、①③④为有氧呼吸,①②为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属于彻底氧化分解,C正确。

D、过程④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ATP最多,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动植物都是细胞发育而来,A错。BCD正确

故选A

【点睛】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核糖体:无膜的结构,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线粒体: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详解】

A、细胞膜塑形蛋白在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合成所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或在细胞质基质提供,A错误;

B、溶酶体中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可以作为“回收利用工厂”,蛋白质水解的产物为氨基酸,故“组件”是氨基酸,不可能为核苷酸,B错误;

C、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囊泡(分子垃圾袋)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它的形成说明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由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可以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中心体没有生物膜结构,无法形成囊泡,D错误。

故选C。

20.D

解析:D

【解析】

①是光合色素,可用无水乙醇提取,A错误;②是O2,当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一部分氧气释放到细胞外,B错误;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氢还原形成有机物,不是被氧化形成有机物,C错误;④是ATP,是光反应的产物,用于暗反应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阶段,其消耗场所是叶绿体基质,D正确。

【点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关系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1.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考查呼吸速率、光合速率的定量分析。A点对应的纵坐标的数值表示呼吸速率,图中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D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图中曲线代表表观光合速率曲线,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表观光合速率。

【详解】

在A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0,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在B点即光补偿点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B正确,据图可知,D点以后,CO2吸收速率不再变化,表示净光合速率不再发生变化且最大,根据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而呼吸速率不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D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C正确;D点已经达到光的饱和点,因此D点以后即DE段的限制因素是不再是光照强度,而是光照强度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温度、CO2浓度等,D错误。

【点睛】

植物“三率”间的内在关系:

(1)呼吸速率:植物非绿色组织(如苹果果肉细胞)或绿色组织在黑暗条件下测得的值——单位时间内一定量组织的CO2释放量或O2吸收量。

(2)净光合速率:植物绿色组织在有光条件下测得的值——单位时间内一定量叶面积所吸收的CO2量或释放的O2量。

(3)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2.C

解析:C

【解析】

A.光合作用过程产生的[H]是指还原性辅酶II(NADPH),呼吸作用过程产生的[H]是指还原型辅酶I(NADH),不是同一种物质,A错误;

B.光合作用中,[H]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将C3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B错误;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正确;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H],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细胞呼吸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D错误;

答案选C。

23.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A、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正确;B、植物体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这取决于外界条件和细胞位置.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也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这一点不能作为二者的主要区别,B错误;C、高等植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如无氧呼吸,C错误;D、种子库中贮存的风干种子,去掉了细胞中的大部分自由水,含水量很低,因此细胞呼吸很弱,呈休眠状态;但绝不是不进行细胞呼吸,许多种子在贮存过程中有明显的损耗就是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