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血液性缺氧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血液性缺氧
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血液性缺氧

(一)原因

1.贫血Hb数量减少所致的缺氧,又称贫血性缺氧(anemichypoxia)。

2.CO中毒Hb与CO结合形成碳氧Hb(carboxyhemoglobin,HbCO),从而失去运氧功能。CO与Hb结合的速率虽仅为O2与Hb结合速率的1/10,但HbCO的解离速度却为HbO2解离速度的1/2100.因此,CO与Hb的亲和力比O2大210倍。当吸入气中有0.1%的CO时,血液中的Hb可能有50%为HbCO;CO还能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其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的氧不易释出;一个Hb分子可同时与CO和O2结合,这种Hb所带的O2也很难释放。因此,CO中毒既妨碍Hb与O2的结合,又妨碍氧的解离,从而造成组织严重缺氧。在正常情况下,当红细胞崩解,亚铁血红素的吡咯环裂解时,可产生少量CO,故正常人血中可有0.4%的HbCO.当吸入含0.5%CO的气体时,血中HbCO仅在20-30min就可高达70%,中毒者将死于心脏和呼吸衰竭。

3.高铁Hb血症Hb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可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Hb (methemoglobin,HbFe3+OH,MHb),也称变性Hb或羟化Hb.高铁Hb中的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能力,加上Hb分子的四个二价铁中有一部分氧化为三价铁后还能使剩余的Fe2+与氧的亲和力增高,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生理情况下,血液中不断形成极少量高铁Hb,又不断被血液中的还原剂如NADH、抗坏血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还原为二价铁Hb,使正常血液中高铁Hb含量只占Hb总量的1%~2%.亚硝酸盐、过氯酸盐等氧化剂中毒时,如血中高铁Hb含量增加至20%~50%,就可出现头疼、衰弱、昏迷、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等症状。较常见的是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经肠道细菌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吸收导致高铁Hb血症,称为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cyanosis)。

4.Hb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强如输入大量库存血液,由于库存血中红细胞2,3-DPG含量低,可使氧合Hb解离曲线左移;输入大量碱性液体,使血液pH升高,在短时间内通过Bohr 效应也可使Hb与O2的亲和力增强;此外,Hb肽链中氨基酸替代(如α链第92位精氨酸被亮氨酸取代),也可大大增强Hb与O2的亲和力,从而使组织缺氧。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血液性缺氧时,由于外呼吸功能正常,故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正常,但因Hb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血氧容量降低,因而血氧含量也减少。

CO中毒时,病人血氧含量降低。将血取出在体外用氧充分饱和后,测得的血氧容量则是正常的,因为此时O2已完全取代CO,HbCO已不复存在。

毛细血管床中氧向组织、细胞弥散的动力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氧分压梯度,在毛细血管动脉端血液PO2高,故O2向血管外弥散速度快。血液由动脉端流向静脉端时,血氧含量逐渐减少,PO2逐步下降,氧向组织的弥散速度逐步减慢,故组织获得的氧量取决于毛细血管中的平均氧分压与组织细胞的氧分压差。贫血病人虽然PaO2正常,其毛细血管床中平均血氧分压却低于正常,故使组织缺氧。例如,一贫血病人Hb为正常值的一半,则其血氧容量为10ml/dl,100ml血液流入毛细血管床,释出1ml氧后,SO2由95%降至85%,PO2由100mmHg 降至53mmHg;而正常人100ml血液释出1mlO2后,SO2由95%仅降至90%,PO2仅降至63mmHg.可见,贫血病人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氧分压降低较快,氧向组织弥散的速度也很快减慢,导致组织缺氧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低于正常。

Hb与O2亲和力增强引起的血液性缺氧较特殊,其动脉血氧容量和氧含量可不低,甚至有的还高于正常。这时的组织缺氧是由于Hb与氧的亲和力较大,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致,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小于正常。

血液性缺氧的病人可无发绀。严重贫血的病人面色苍白,即使再加上低张性缺氧,毛细血管中脱氧Hb仍然达不到5g/dl,故不会出现发绀;CO中毒者血液中HbCO增多,故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严重缺氧时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粘膜呈苍白色;高铁Hb呈咖啡色或

青石板色,故使患者皮肤和粘膜呈咖啡色或类似于发绀的颜色;单纯由Hb与O2亲合力增高引起的缺氧,毛细血管中脱氧Hb量少于正常,因此无发绀。

病理生理学习题——呼吸衰竭

呼衰 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1分]平静呼吸时呼吸运动的特点是 A: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B:呼气是主动的,吸气是被动的 C:吸气和呼气都是被动的 D: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E:吸气由吸气肌收缩所致,呼气由呼气肌收缩所致 标准答案:D 2.[1分]下列关于人工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通过周期性升高和降低外界气压的方式进行 B:可通过周期性升高和降低肺内压的方式进行 C:口对口式人工呼吸为负压人工呼吸 D:节律性地举臂压背为负压人工呼吸 E:节律性挤压胸廓为负压人工呼吸 标准答案:B 3.[1分]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胸膜腔的密闭状态 C: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D:吸气肌收缩 E:呼气肌收缩 标准答案:B 4.[1分]下列哪种情况下,胸膜腔内压可高于大气压 A: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力吸气 B: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力呼气 C:关闭声门并用力吸气 D:关闭声门并用力呼气 E:正常呼吸时,用力呼吸 标准答案:B 5.[1分]以下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生理意义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降低吸气阻力 B: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C: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D:降低表面张力 E:降低肺顺应性 标准答案:E 6.[1分]在肺部,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哪个因素成反比关系 A:气体分压差 B:气体扩散面积

C:该气体在血浆的溶解度 D:气体扩散距离 E:温度 标准答案:D 7.[1分]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安静时正常值为0.84 B:通气/血流比值下降,意味着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 D:直立位时,肺尖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大于肺下部 E: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4,不利于肺换气,大于0.84时,则利于肺换气标准答案:E 8.[1分]完整的呼吸过程是指 A:肺通气功能 B:肺换气功能 C:细胞呼吸功能 D:内、外呼吸功能 E:内、外呼吸功能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标准答案:E 9.[1分]关于呼吸衰竭说法最合适的是 A:通气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标准答案:D 10.[1分]成人在吸入气氧含量(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A:PaO2<8.0kPa(1kPa=7.5mmHg) B:PaO2>6.67 kPa C:PaO2<9.3 kPa 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 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 标准答案:D 11.[1分]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A:<5.3 kPa (40mmHg) B:<6.7 kPa (50mmHg) C:<8.0 kPa (60mmHg) D:<9.3 kPa (70mmHg) E:<10.6 kPa (80mmHg) 标准答案:C

病理生理学实验性缺氧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实验性缺氧 实验目的:① 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实验动物一般状况、呼吸、唇尾颜色及死亡时间等机体功能变化。 ② 加深对缺氧分类和缺氧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缺氧特点的理解。 ③ 了解常见类型缺氧的解救办法。 实验步骤:一、低张性缺氧 成年小白鼠 3 只,新生鼠一只分别标号1~4,做以下处理: 1 号鼠腹腔注射一定量0.1ml/10g 乌拉坦。 2 号鼠腹腔注射等量0.05ml/10g/ 可拉明。 3、 4 号不做任何处理。 2、上述处理之后将1~4 号老鼠同时放入等容积的广口瓶中,并盖好瓶塞,同时 用导管把四个广口瓶连通。 3、观察计时,并五分钟观察记录一次。直至成年鼠全部死亡。 4、解剖死亡小鼠尸体,并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二、等张性缺氧 1、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① 将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② 用吸管吸取适量甲酸加入试管中,再吸取适量的浓硫酸加入试管中,塞紧瓶 塞,并加热。仔细观察小鼠的变化并记录。 ③ 待小鼠死亡后,取出小鼠,并解剖小鼠尸体,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1、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①取成年健康小白鼠一只,观察其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射适量 0.3ml/20g 亚硝酸钠。 ②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表现,待其死亡后,解剖小鼠尸体,观察并记录 其肝脏颜色。 实验结果:一、低张性缺氧 (1) 一般状况唇尾颜色呼吸频率存活时间肝脏颜色 次 /min 乌拉坦活泼发绀9868min52s鲜红 可拉明活泼发紫9816min40s深暗红色 成年空白活泼发紫9857min54s暗红色 新生空白活泼存活 Co 中毒活泼苍白色982min39s樱桃红 亚硝酸钠活泼青紫996min45s咖啡色 (2)成年空白鼠实验过程中呼吸频率的变化:

病理生理学习题_缺氧

缺氧 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1分]关于缺氧的描述,下项最为贴切的是 A: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B: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 C: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 D:血液氧含量过低 E:血液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C 2.[1分]低张性缺氧主要血气特点是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C: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标准答案:E 3.[1分]等张性缺氧时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血氧饱和度降低 D: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E:血氧含量正常 标准答案:A 4.[1分]低氧血症是指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C: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E: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标准答案:B 5.[1分]动脉血氧分压是指 A: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O2的毫升数 B:溶解在动脉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C: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力的大小 D: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E: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 标准答案:B 6.[1分]血氧饱和度一般是指 A:血液中溶解的O2量和总O2量的比值

C:HbO2和未结合O2的Hb的比值 D:HbO2和Hb总量的比值 E:未结合O2的Hb量和Hb总量的比值 标准答案:B 7.[1分]决定血氧饱和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A:血液pH值 B:血液温度 C:血氧分压 D:血液CO2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的含量 标准答案:C 8.[1分]缺氧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 B:血液H+浓度升高 C:血液CO2分压升高 D:血液温度升高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9.[1分]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血氧容量决定于血液中Hb的浓度及Hb和O2的结合力 B: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C: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中氧分压的高低 D: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O2的毫升数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动脉血氧含量及组织利用氧的能力标准答案:C 10.[1分]P50 是指 A:氧含量50%时氧分压值 B:氧容量50%时氧分压值 C:氧饱和度50%时氧分压值 D:溶解氧量50%时氧分压值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50%时氧分压 标准答案:C 11.[1分]缺氧性细胞膜电位改变主要是由于 A:脱氧酶活性下降导致线粒体呼吸功能降低 B:溶酶体肿胀、破裂 C:细胞内ATP含量降低 D: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增高,钠、钙内流,钾外流 E:胞浆内缺氧诱导因子活性增高 标准答案:D

病生实验 水肿和缺氧

家兔实验性肺水肿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家兔,婴儿称,天平称,点滴输液装置,颈部小手术器械,听診器,生理盐水,手术台,肾上腺素,注射器若干支。 1.2研究方法: (1)称重,固定手术台上。 (2)用头皮针穿插耳缘静脉并固定,打开静脉输液装置,注意排除管道内气体。(3)用听诊器听肺部的正常呼吸音,然后输入37摄氏度生理盐水(按150ml/kg,输液速度为150~180滴/分) (4)待滴注接近完毕时立即向输液瓶中加入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按肾上腺素0.45mg/kg)继续输入。肾上腺素输完后可酌加少量生理盐水,以10~15滴/分速度维持通道,必要时第2次用药。 (5)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呼吸是否急促困难,口鼻是否有分红色泡沫液体流出,并用听诊器听诊肺部有无湿罗音出现。若上述情况变化不明显可重复使用肾上腺素,用法及剂量同上,直至出现明显的肺水肿表现。 (6)死亡动物记录死亡时间,存活动物造病后30min则夹住气管,放血处死。(7)所有动物均打开胸腔,用线在气管分叉处结扎以防止肺水肿液渗出,在结扎处以上切断气管,小心将心脏及其血管分离(勿伤及肺),把肺取出,用滤纸吸去肺表面的水份后称重计算肺系数=肺重量(g)/体重(kg)后(正常肺系数约为4-5),肉眼观察肺大体改变,并切开肺,观察切面的改变。 注意事项 1.输液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以控制在150~180滴/分为宜。 2.解剖取肺时,注意勿损伤肺表面和挤压肺组织,以防止水肿液流出,影响肺系数值。 2 结果联系肺水肿发生机制对结果作出分析

3讨论 1)本实验中为什么要大量快速输液? 2)输入肾上腺素导致肺水肿的机制是什么? 3)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粉红色泡沫痰? 4)输入肾上腺素为何会出现呼吸抑制甚至暂停? 5)本实验中如果输液过快过多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6)若实验失败,分析原因何在? 小鼠乏氧性和血液性缺氧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新生小鼠 2. 仪器与试剂:小白鼠缺氧瓶、CO发生装置、500ml广口瓶、剪刀、1ml注射器、手术刀、吸管、镊子、酒精灯、天平等 3. 药品: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 4. 方法 4.1乏氧性缺氧 (1)取2只正常成年小白鼠,称重后分别腹腔注射10%乌拉坦0.1ml/10g和10% 可拉明0.1ml/10g。 (2)另取1只正常成年小白鼠和1只新生小白鼠连同上述2只处理过的成年小白鼠分别放入四只盛有钠石灰的广口瓶内,用活塞塞紧瓶口,开始计时,以后每3min重复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一般状况、呼吸、皮肤口唇颜色(观察呼吸频率时应在小白鼠安静时迅速观察,记录10秒钟内腹部的起伏次数),直至死亡。记

病理生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 D、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 3、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4、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5、各种利尿剂引起低钾血症的共同机理是 A、抑制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B、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C、通过血容量的减少而导致醛固酮增多 D、远曲小管Na+-K+交换增强 6、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7、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内转移

1 / 13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8、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急诊入院,血气检测表明PH7.39,PaCO 25.9Kpa(43.8mmHg),HCO 3ˉ26.2mmol/L,Na+142mmol/L,Clˉ96.5mmol/l,可判定该患者有 A、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B、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C、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9、血浆【HCO 3ˉ】代偿性增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10、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 A、脑内H+含量升高 B、脑内儿茶酚胺含量升高 C、脑内r-氨基丁酸含量减少 D、脑血流量减少 11、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12、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13、下述哪种不属于内生致热原 A、干扰素 B、淋巴因子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病理生理学 缺氧

第五章缺氧 一、A型题 1.缺氧的概念是 A.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D.血液氧含量过低 B.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 E.血液氧容量降低 C.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 [答案]C [题解]组织得不到充足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使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产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 2.低张性低氧血症主要血气特点是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C.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答案]E [题解]低张性低氧血症主要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氧含量减少,使组织供氧不足,但由于氧分压在8kPa(60mmHg)以上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近似水平线。在8kPa以下,曲线斜率较大,所以PaO2降低至8kPa以下,才会使SaO2及CaO2显著减少,引起组织缺氧。 3.血液性缺氧时 A.血氧容量降低 D.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E.血氧含量正常 C.血氧饱和度降低 [答案]A [题解]此类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主要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容量降低,从而导致血氧含量减少。 8.缺氧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 D.血液温度升高 B.血液H+浓度升高 E.以上都不是 C.血液CO2分压升高 [答案]A [题解]A、B、C、D四项变化均可导致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减弱.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机制为:2,3-DPG和脱氧血红蛋白结合,可稳定脱氧血红蛋白的空间构型,降低与O2的亲和力;2,3-DPG是一种不能透出红细胞的有机酸,其浓度升高使红细胞内pH值下降,通过Bohr效应,而使红细胞结合氧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氧离曲线右移。 9.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血氧容量决定于血液中Hb的浓度及Hb和O2的结合力 B.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C.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中氧分压的高低 D.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O2的毫升数 E.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 [答案]C [题解]上述五项均系常用表示血氧变化的指标,但C项表示不完整,血氧分压是指溶解在血浆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取决于吸入气体氧分压和肺的呼吸功能。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溶解氧量)/氧容量

缺氧-病理生理学习题

第五章缺氧 一、选择题 A型题 1.影响动脉血氧分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 A.血红蛋白的含量 B.组织供血 C.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D.肺呼吸功能 E.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活性 2.影响动脉血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 A.细胞摄氧的能力 B.血红蛋白含量 C.动脉血CO2分压 D.动脉血氧分压 E.红细胞2,3-DPG含量 3.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 ) A.氧离曲线左移 B.血温降低 C.血液H+浓度升高 D.血K+升高 E.红细胞2,3-DPG 含量减少 4.检查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主要反映的是 ( ) A.吸入气氧分压 B.肺的通气功能 C.肺的换气功能 D.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E.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 5.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动脉血氧变化的最主要特征是 ( ) A.血氧容量降低 B.P50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6.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7.0kPa(53mmHg), 血氧容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其缺氧类型为 ( ) A.低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缺血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7.易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是 ( ) A.氰化物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硫化物中毒 D.砒霜中毒 E.甲醇中毒 8.红细胞2,3-DPG 增多可引起 ( ) A.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 B.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C.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增加 D.红细胞向组织释放氧增多 E.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9.某患者血氧检查为:PaO213.0kPa(98 mmHg),血氧容量12 ml/dl,动脉血氧含量11.5 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 ml/dl,患下列哪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 ) A.哮喘 B.肺气肿 C.慢性贫血 D.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E.严重维生素缺乏 10.引起循环性缺氧的疾病有 ( ) A.肺气肿 B.贫血 C.动脉痉挛 D.一氧化碳中毒 E.维生素B1缺乏 11.砒霜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 ( ) A.丙酮酸脱氢酶合成减少 B.线粒体损伤 C.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D.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E.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高 12.氰化物中毒时血氧变化的特征是 ( )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13.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见于 ( ) 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室间隔缺损 D.氰化物中毒 E.慢性贫血 14.PaO2低于下列哪项数值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 ) A.10.0kPa(75mmHg) B.8.0kPa (60mmHg)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 一、A型题 1.心力衰竭概念的主要内容是 A.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D. 心输出量相对下降 B.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E. 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C.心输出量绝对下降 [答案] E [题解]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能够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2.引起心肌损害导致舒缩功能障碍的直接因素是 A.动脉瓣膜关闭不全 D. 心肌炎 B.室间隔缺损 E. 肺源性心脏病 C.高血压 [答案] D [题解] 心肌炎是由于致炎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是直接引起心肌舒缩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而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高血压和肺源性心脏病均是引起心脏负荷过重的因素。 3.引起心脏容量负荷过重的因素是(0.466,0.413,03临床) A.动脉瓣膜狭窄 D. 肺源性心脏病 B.肺动脉高压 E. 动脉瓣膜关闭不全 C.肺栓塞 [答案] E [题解] 动脉瓣膜关闭不全患者因动脉内血液在心室舒张时返流至心室,引起舒张末期容积增大,使心脏容量负荷过重。而动脉瓣膜狭窄、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和肺源性心脏病是引起心脏压力负荷过重的因素。 4.引起心脏压力负荷过重的因素是 A.高血压 D. 动静脉瘘 B.室间隔缺损 E. 慢性贫血 C.甲亢 [答案] A [题解] 高血压患者由于主动脉内压力增高,使心室射血阻抗增大可引起左室压力负荷过重。而动静脉瘘、室间隔缺损、甲亢和慢性贫血均是引起心脏容量负荷过重的原因。6..下述哪一因素不会引起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A.冠心病 D. 心肌炎 B.严重贫血 E. 高血压病 C.心瓣膜病 [答案] B [题解] 引起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原因有冠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病、心肌炎等。严重贫血是引起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原因。 9.有关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特点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心输出量较发病前有所下降 B.心输出量可高于正常水平

病理生理学习题——休克

休克 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1分]休克的发生主要由于 A:中枢神经系统在剧烈震荡与打击下由兴奋转入超限抑制 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 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与麻痹 D: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 E:重要生命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能代谢严重障碍 标准答案:E 2.[1分]过敏性休克属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混合型变态反应 标准答案:A 3.[1分]以下哪种情况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A:大面积心肌梗死 B:急性心肌炎 C:心脏压塞 D:严重心律紊乱 E:充血性心力衰竭 标准答案:E 4.[1分]成年人急性失血,至少一次失血量超过总血量多少才能引起休克? A:15% B:20% C:30% D:40% E:50% 标准答案:B 5.[1分]失血性休克血压下降早期主要与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有关 B: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 C:血管紧张度下降、外周阻力降低有关 D:血液灌流不足、微循环血管大量扩张有关 E:细胞严重缺氧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标准答案:B 6.[1分]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 A: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微静脉 B: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C: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D: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E: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标准答案:B 7.[1分]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指 A:直捷通路 B:迂回通路 C:营养通路 D:动-静脉短路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8.[1分]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关闭的通路 A:直捷通路 B:迂回通路 C:营养通路 D:动-静脉短路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D 9.[1分]正常真毛细血管血流的调节主要与 A:交感神经的支配有关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 C:局部体液因素有关 D:全身体液因素有关 E: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有关 标准答案:C 10.[1分]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 A:微动脉 B:后微动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动静脉吻合支 E:微静脉 标准答案:D 11.[1分]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先抑制后兴奋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D:改变不明显 E:强烈抑制 标准答案:A 12.[1分]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引起微循环血管收缩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改变是

病生实验水肿和缺氧

病生实验水肿和缺氧

————————————————————————————————作者:————————————————————————————————日期:

家兔实验性肺水肿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家兔,婴儿称,天平称,点滴输液装置,颈部小手术器械,听診器,生理盐水,手术台,肾上腺素,注射器若干支。 1.2研究方法: (1)称重,固定手术台上。 (2)用头皮针穿插耳缘静脉并固定,打开静脉输液装置,注意排除管道内气体。(3)用听诊器听肺部的正常呼吸音,然后输入37摄氏度生理盐水(按150ml/kg,输液速度为150~180滴/分) (4)待滴注接近完毕时立即向输液瓶中加入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按肾上腺素0.45mg/kg)继续输入。肾上腺素输完后可酌加少量生理盐水,以10~15滴/分速度维持通道,必要时第2次用药。 (5)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呼吸是否急促困难,口鼻是否有分红色泡沫液体流出,并用听诊器听诊肺部有无湿罗音出现。若上述情况变化不明显可重复使用肾上腺素,用法及剂量同上,直至出现明显的肺水肿表现。 (6)死亡动物记录死亡时间,存活动物造病后30min则夹住气管,放血处死。(7)所有动物均打开胸腔,用线在气管分叉处结扎以防止肺水肿液渗出,在结扎处以上切断气管,小心将心脏及其血管分离(勿伤及肺),把肺取出,用滤纸吸去肺表面的水份后称重计算肺系数=肺重量(g)/体重(kg)后(正常肺系数约为4-5),肉眼观察肺大体改变,并切开肺,观察切面的改变。 注意事项 1.输液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以控制在150~180滴/分为宜。 2.解剖取肺时,注意勿损伤肺表面和挤压肺组织,以防止水肿液流出,影响肺系数值。 2 结果联系肺水肿发生机制对结果作出分析 正常实验 听诊 粉红色的泡沫液

川北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升本病理生理学习题答案

病理生理学》自学习题 名词解释 稳态: 机体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 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使各系 统器官、组织、细胞的代谢、形态、功能活动互相协调,机体与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 间亦保持适应关系,这种状态称为自稳调节下的自稳态。 固定酸 :体内除碳酸以外的酸性物质,不能经肺排出,需经肾随尿排出体外,统称为 固定酸 。 内生致热原: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 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IL-1 TNF IFN IL-6等是公认的内生致热原。 应激性溃疡:是指病人在遭受各类严重创伤 重病和 其它应激情况下, 出现胃 十二指 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 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 浅溃疡 渗血等,少数溃疡 可较深或穿孔。 自身输血: 是指在休克早期由于缩血管体液因素的作用, 使容量血管收缩, 加之动静脉 短路开放,使静脉回流增加的代偿性变化。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获得性的、以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而后降低为特征,表 现为先发生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而后转为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病理过程 )。 脑死亡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是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由于它们含有大量硝酸盐, 经胃肠道细 引起高铁 Hb 血症,患者皮肤、 粘膜(如口唇)呈现青灰色。 物。它们均有诱导活化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能力 热休克蛋白: 指在热应激或其它应激时细胞新合成的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 用在于帮助新生蛋白的正确折叠、 位移和受损蛋白的修复和移出, 从而在蛋白质水平起 防御 保护作用 冷休克:即低动力型休克,由于皮肤血管收缩患者皮肤温度降低故称为冷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IC 时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红细胞割裂成碎片而引起 的贫血。 活性氧 :化学性质较基态氧活泼的含氧物质称为活性氧,包括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的 含氧产物。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腔静脉内的压力,反映右心功能。 死腔样通气:肺动脉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动脉炎、肺血管收缩等,可使部分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产生和释放能引起体温升高的 肠源性紫绀: 食用大量新腌咸菜或腐败的蔬菜, 菌作用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经肠道粘膜吸收后, 发热激活物:又称为内生致热原诱导物,包括外致热原 (如细菌、病毒 ) 和某些体内产 主要作

病理生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答案: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育中,它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的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 答案: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如: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发热、休克等。 二.单项选择题 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 A.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学科。 B.探明疾病的发生机制与规律的学科。 C.研究疾病的功能、代谢变化的学科。 D.描述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的学科。 答案:(B). 2.病理生理学的最根本任务是 A.观察疾病时机体的代偿与失代偿过程。 B.研究各种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C.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 D.描述疾病的表现。 答案:(C). 三.多项选择题 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 A.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B.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学科。 C.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与规律的学科。 D.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答案:(A、B、C、D) 2.基本病理过程是 A.可以出现在不同疾病中的相同反应。 B.指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C.可以在某一疾病中出现多种。 D.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答案:(A、C)

四.判断题 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明确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 答案:(×) 2.基本病理过程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答案:(×) 五.问答题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并成功用于临床实践? 答案要点: 病理生理学与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物物理学等各医学基础学科密切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促进了病理生理学的发展。为了研究患病机体复杂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必须运用有关基础学科的理论、方法。作为一名医学生学好病理生理学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掌握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各基础学科的新进展。 在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中,往往都有或都会不断出现迫切需要解决的病理生理学问题,诸如疾病原因和条件的探索,发病机制的阐明,诊疗和预防措施的改进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作为医学生学习和掌握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是学好临床各科课程的先决条件之一。 作为一名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必须掌握本学科和邻近学科的基本理论,并且应用这些理论,通过科学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自觉地以辨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去研究疾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惟有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疾病,才能避免机械地片面地理解疾病,才能避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医务人员的哲学修养决定着医生的业务能力和诊治疾病的水平。因为医生的专业水平一般由①业务知识、②临床经验、③诊疗设备、④逻辑思维等四个方面因素决定,而其中最后一条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章 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郑大《病理生理学》缺氧

、反映组织利用氧多少的指标是D A、动脉血氧含量 B、静脉血氧含量 C、静脉血氧饱和度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2、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 6.0kPa(45mmHg),血氧容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其缺氧类型为A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 D、循环性缺氧 3、缺氧时使冠状动脉扩张的最重要的物质是B A、乳酸 B、腺苷 C、PGl2 D、儿茶酚胺 4、氰化物中毒时最具特征的血氧变化是D A、氧容量降低 B、静脉血氧含量降低 C、氧饱和度正常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5、PaO2低于下列哪项数值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B A、10.0kPa(75mmHg) B、8.0kPa(60mmHg) C、6.7kPa(50mmHg) D、5.33kPa(40mmHg)

C、传递电子受阻,呼吸链中断 D、线粒体受损 4、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的机制AD A、交感神经兴奋 B、PGI2等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 C、K+外流增多 D、Ca2+内流增多 5、缺氧初期心输出量增加的机制是ABCD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力加强 C、呼吸运动增强 D、静脉回流增加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砒霜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正确错误 2、剧烈运动引起的缺氧其血氧变化特点为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正确错误 3、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机制是骨髓造血加强。√ 正确错误 4、缺氧时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红细胞内2,3—DPG增加。√ 正确错误 5、低张性缺氧的血氧变化是动脉血氧含量、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均降低√ 正确错误 1.[1分]关于缺氧的描述,下项最为贴切的是 A: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B: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 C: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

机能实验学实验性缺氧

《实验性缺氧》姓名:班级:组别:学号: 主刀:注射:助手:记录人: (一)实验目的: 1.复制低张性、血液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动物模型,了解缺氧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的实验动物,注意其呼吸、皮肤黏膜、血液及肝颜色等变化。 (二)实验原理: 1.由于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等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根据原因和发病机制,缺氧可分为4类。①低张性缺氧:其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动脉血的氧气供给不足引起;②血液性缺氧:多见于血红蛋白量的减少或者质的改变,从而引起运氧能力下降并伴有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③循环性缺氧: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含氧丰富的动脉血不能顺利、及时送达组织细胞;④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引起的缺氧。 3.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血氧指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与黏膜的颜色等均有不同的表现,而不同的内外因素也可以影响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 (三)实验方法: (1)实验准备:取小白鼠5只,准备实验装置与器材。 (2)实验模型: 1.乏氧性缺氧:①取钠石灰少许及小白鼠1只放入缺氧瓶内。观察、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深度,口唇的颜色,同时用测氧仪测定瓶中的氧浓度(海平面空气氧浓度约21%)②塞紧瓶塞,记录时间,每隔5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直到动物死亡,记录死亡时间,并测定死亡时瓶中的氧浓度。③尸检。小白鼠死亡后尽快打开腹腔,观察血液和肝颜色。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①将小白鼠1只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②取甲酸9ml放入烧瓶内,缓慢加入浓硫酸6ml,塞紧后与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相连。③尸检。方式同1。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①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其中一只注入亚硝酸钠后,立即再向腹腔注入0.5%亚甲蓝 0.15~0.30ml,另一只注入等量生理盐水。②观察指标同实验2,比较两只小白鼠表现及死亡时间有无差异。 (四)实验结果: 1. 不同时间瓶中的氧浓度记录10min 死亡时(45min)瓶中的氧浓度(%)20.6% 19.7% 2.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缺氧

第十六章缺氧 一、名词解释 1.缺氧 2.氧分压 3.血氧容量 4.血氧含量 5.低张性缺氧 6.循环性缺氧 7.氧中毒 8.发绀 9.血液性缺氧 10.肠源性紫绀 11.组织性缺氧 12.缺血性缺氧 13.淤血性缺氧 二、填空题 1.低张性缺氧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氧饱和度是指_______ 。正常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为________,静脉血氧饱和度为_________。 3.血液性缺氧所致的组织供氧不足主要与_______有关,它的血氧变化特点为PaO2和SaO2 _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_降低,A-VdO2________。

4.缺氧时循环系统产生的代偿性反应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___________。 5.组织性缺氧是指因________所致的一种缺氧,它通常起因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缺氧导致高原性心脏病的机制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等环节有关。 7.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性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8.氧中毒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类型。 9.缺氧是指或引起细胞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 化的病理过程。根据发生缺氧的原因 和血氧变化,一般将缺氧分 为,, ,四种类型。 10.大叶性肺炎的病人引起的缺氧类型为,血氧指标变化为: PaO2, SaO2。 11.持续吸入高压氧(氧分压超过半个大气压)可引起,机制是。 12.急性低张性缺氧的血氧指标变化特点为: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13.循环性缺氧最有特征性的血氧指标的变化是。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实验部分)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病理生理实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临床研究尤其是动物实验,使病理生理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发展。同时病理生理的实验教学不仅初步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的基本方法,锻炼了操作技能、验证和复习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验与课堂讨论的具体环节,使学生初步具有进行医学研究与临床思维所必备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严密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因此实验课是病理生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研究手段的进步,病理生理学在近年也有飞速的发展。为配合规范教材第五版的使用,我们根据本校的教学特点,对病理生理实验进行了部分调整。为此特修订《病理生理实验教学大纲》。使其更适合我们教学需要。 概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病理生理实验课的要求,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2,熟悉病理生理实验目的; 3,了解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的方法。 主要内容: 1,病理生理理论与实验课的特点,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的大致方法; 2,病理生理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3,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 实验一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鼠的捉拿、腹腔注射技术; 2,掌握家兔的固定,耳缘静脉注射,颈部、腹股沟手术操作规程及气管、动脉、静脉插管技术; 3,熟悉实验室常规器件、仪器的使用,大鼠的捉拿及腹腔注射技术; 4,了解实验动物的特点。 主要内容: 1,介绍了病理生理动物实验的主要对象——家兔、大鼠、小鼠的大致生理特点; 2,重点进行家兔的称重、固定,术前皮肤准备,麻醉,颈部及腹股沟手术; 3,颈部手术主要分离气管、颈外静脉、颈动脉并做相应的插管,进行呼吸描记,静脉输液及血压测量; 4,腹股沟手术主要分离股动脉并插管以进行股动脉放血; 5,大、小鼠的捉拿及腹腔注射等技术。 实验二实验性肺水肿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用大剂量快速输液法复制实验性肺水肿的家兔模型; 2,复习水肿理论知识,解释家兔肺水肿时症状、体征的发生机制; 3,讨论本水肿发生的可能机制及肾上腺素的应用意义。 主要内容: 1,家兔称重、固定及颈部手术进行气管、颈外静脉插管后,由静脉大剂量

推荐-病理生理学实验性缺氧 精品

摘要 为掌握各型缺氧的特点并观察其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制造乏氧环境,制造CO中毒环境,腹腔注射亚硝酸钠的方法复制了低张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动物模型。对缺氧后小鼠行为状态,呼吸频率幅度,存活时间,每分钟耗氧量,皮肤黏膜,肝脏颜色等生理指标变化做了仔细的观察与记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变化,与相关报道一致。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并亲自验证了甲苯氨蓝的生物学作用。 关键词:缺氧;小鼠;生理指标变化 实验性缺氧 1 前言 1.1目的与任务 1.掌握各型缺氧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2.观察机体不同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3.了解条件因素在缺氧发病中的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4.了解几种缺氧疾病的基本致病机理和应对办法 1.2缺氧事故现状 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从感观上难以鉴别的气体。亚硝酸钠为白色的晶体或粉末,有咸味,毒性很强,误食0.3 g~0.5 g,就会中毒,10分钟后就会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如呕吐、腹痛、紫绀、呼吸困难等。甚至抽搐、昏迷,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1.3原理与意义 O2是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在血液中主要以HbO2的形式存在和运输。呼吸环境中氧的缺乏和氧利用结合的受阻都可使机体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本实验是通过不同的方法给机体制造出不同类型的缺氧条件(低张性,CO中毒性,亚硝酸钠中毒性),观察其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和各自的特点,并利用化学药品观察机体在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缺氧条件的耐受性。对于缺氧发病的研究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实验动物 小白鼠 2.2仪器与试剂

耗氧量测定装置,CO发生装置,125ml广口瓶,1ml注射器,剪刀,手术刀,吸管,镊子等 钠石灰,甲酸,浓硫酸,1:10000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胆碱,5%亚硝酸钠,1%甲苯氨蓝 2.3观察指标 1.一般状态,行为 2.呼吸频率,幅度 3.每分钟耗氧量(min) 4.存活时间(min) 5.皮肤黏膜和血液(肝脏)颜色 2.4实验过程 2.4.1低张性缺氧 (1)将小鼠称重并标记,取体重相近小鼠三只,分别做以下处理: 甲腹腔注射1:10000肾上腺素0.1ml 乙腹腔注射1:10000乙酰胆碱0.1ml 丙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作为对照 (2)5min后,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连通耗氧装置(如图2.4.1),开始计时,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二十分钟后取出处死。 (3)解剖动物尸体,观察肝脏和血液颜色。 2.4.2 CO中毒性缺氧 (1)将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与CO发生装置连接。(如图2.4.2) (2)用吸管吸取HCOOH3ml放入试管后,再沿管壁缓慢加入2ml浓H2SO4,立即塞紧瓶塞,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变化,直至死亡。 反应式:HCOOH-----H2O+CO (3)解剖动物尸体,观察肝脏和血液颜色。 图2.4.1

病理生理学大题

病理生理学大题: 一、休克的前两个期特点机制表现代偿三个始动环节(确定) (一)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 1.特点:全身小血管收缩,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等都持续收缩,其中尤以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显著,造成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同时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动-静脉短路开放,出现组织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特点。 2.机制:主要与全身缩血管体液因子的大量释放有关,其中主要有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CA作用于a受体,使皮肤内脏血管收缩,作用于b受体引起动-静脉短路开放,使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另外,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其他体液因子如血栓素,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也有促使血管收缩的作用。 3.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细速,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4.代偿意义:(1)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动脉血压的维持 a.回心血量增加,起到“自身输血“的作用,“自身输液”的作用b.心排血量增加c.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2)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皮肤、内脏、骨骼肌以及肾血管的a受体分部密度高,对CA 敏感性高,收缩明显。冠状动脉平滑肌含有b受体,激活时引起舒张;脑动脉主要受局部扩血管物质影响,则本期血管无明显收缩,甚至扩张,微血管灌流量稳定。这种不同器官血管反应性的不同导致了血液的重新分部,保证了心脑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 (二)微循环淤血期(淤血期,休克期,失代偿期) 1.特点:微循环中血管自律运动消失。为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性减弱甚至扩张。血液涌入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虽扩张,但血流缓慢,细胞嵌塞,微循环流出道阻力增加。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导致血液淤滞在微循环中。血液“泥化”淤滞。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机制:(1)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持续兴奋,缩血管物质进一步增加。但大量扩血管物质生成,微血管收缩性可减弱甚至扩张。 a.酸中毒,血管平滑肌对CA反应性降低; b.NO产生; c.局部扩血管物质产生。如组胺,腺苷,K+,缓激肽。(2)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增加了微循环流出通路的阻力,导致毛细血管中血流淤滞。 (3)组胺,激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使得血液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加。这可减慢微循环血流速度,加重血液淤滞。 3.表现:(1)血压脉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静脉萎陷;(2)表情淡漠,昏迷;(3)少尿,甚至无尿;(4)皮肤黏膜发绀或出现花斑。 4.恶性循环的形成:(1)回心血量急剧减少;(2)血浆外渗;(3)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三个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 二、SIRS发病机制 无论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均可通过不同途径炎症细胞,释放TNF-a、IL-1等促炎介质参与机体防御反应以抵抗外来伤害刺激。这些炎症介质可激活粒细胞使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黏附,释放氧自由基和脂质代谢产物等,同时,进一步促进炎症细胞的激活,两者互为因果,并在体内形成“瀑布效应”,导致炎症介质的数和量不断增加,使炎症反应不断扩大。当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时,机体内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引起广泛组织细胞损伤,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