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官员品级

大清官员品级
大清官员品级

大清官員品級:多少级后为“不入流”

任我说发表在参考文摘华声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7e16409630.html,

大清官員品級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别,不在十八級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别上附于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内大臣、掌銮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禦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内大臣

武職外官:将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銮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内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副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骁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将、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骁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鴻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骁騎參領、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内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骁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佥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胪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禦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讨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内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曆、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骁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佥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曆、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内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内閣典籍、通政司經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胪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曆、教授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佥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讨、銮儀衛經曆、中書科中書、内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曆、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曆、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禦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曆、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谕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胪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骁騎校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诏、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胪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清代官銜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将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爲五品以上官員,郎爲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爲從八品以下官員。

正從

一品光祿大夫榮祿大夫

二品資政大夫通奉大夫

三品通議大夫中議大夫

四品中憲大夫朝議大夫

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

六品承德郎儒林郎

七品文林郎征仕郎

八品修職郎修職佐郎

九品登佐郎登佐郎

從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員出身可爲宣德郎,地位與正六品等,正從九品同稱登佐郎。

武官中将軍爲從二品以上官員,都尉爲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爲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爲正八品以下官員。

正從

一品建威将軍振威将軍

二品武顯将軍武功将軍

三品武義都尉武寅都尉

四品昭武都尉宣武都尉

五品武德騎尉武德佐騎尉

六品武略騎尉武略佐騎尉

七品武絡騎尉武絡佐騎尉

八品奮武校尉奮武佐校尉

九品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官員的服飾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顔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濫用的。

服飾大緻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這裏把各品穿戴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頂戴蟒袍補服注;()内爲武官補服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鶴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獅子)錦雞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九蟒五爪(豹子)孔雀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八蟒五爪(虎)雪雁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熊)白鹇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彪)鸬鹚

七品素金頂五蟒四爪(犀牛)紫鴛鴦

八品起花金頂五蟒四爪(犀牛)鹌鹑

九品镂花金頂五蟒四爪(海馬)練雀

未入流镂花金頂五蟒四爪(獬豸)黃鹂

(禦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飾圖案爲獬豸)

封爵位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繡九蟒

子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繡麒麟

男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繡獅

古代官员品级

古代官员品级 大清官员品级 大清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清代官职品级简表

[歷史資料] 清代官職品級簡表 宗室爵秩: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将軍、輔國将軍、奉國将軍、奉恩将軍以顯祖宣皇帝 本支爲宗室,其封爵十二個 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内閣大學士、内閣協辦大學士、侍衛處領侍衛内大臣、銮輿衛掌 衛事大臣、一等精奇尼哈番 授:文爲:光祿大夫武爲:連威将軍 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尚書、都察院左右禦史、總督(巡撫)、侍衛處内大臣、各省駐防将軍、八旗都統、各省總督、總兵、提督 授:文爲:榮祿大夫武爲:振威将軍 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務府總管大臣、八旗副都統、護軍統領、專城副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專城副都統鎮守總兵、銮輿使 授:文爲:資政大夫武爲:武顯将軍 從二品:内閣學士、各部左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侍衛處 散秩大臣 授:文爲:奉政大夫武爲:武功将軍 三品: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各省按察使司按察使、輕車都尉、參領、參将、協理事務侍衛領班、一等侍衛、火器營内 外營異長,城守尉 授:文爲:通議大夫武爲:武義将軍 從三品:光祿司卿、鹽運使司鹽運使、協領、遊擊 授:文爲:中議大夫武爲:武異都尉

四品:通政使司通政副使、大理寺少卿、翰林院侍衛學士、侍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胪寺卿、太醫院院使、太廟尉、二等侍衛、永陵掌關防官、順天府府丞,各省道員、騎都尉、侍衛班領、副參領、佐領、防守尉、都司 授:文爲:中憲大夫武爲:昭五都尉 從四品:内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侍講、知府 授:文爲:朝議大夫武爲:宣武都尉 五品:各部侍中、給事中、參議、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太醫院左右院判,天壇尉、地壇尉、永陵副關防官兼内管領、福陵、昭陵、關防官、同知、知州、雲騎尉、三等侍衛、 守備 授:文爲:奉正大夫武爲:武德騎尉 從五品:各部員外郎、監察禦史、鴻胪寺少卿 授:文爲:奉直大夫武爲:武德佐騎尉 六品:各部堂主事、神樂署署正、盛京管莊、都察院經曆司經曆、都察院都都事廳都事、兵馬司指揮、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寺丞、欽天監左右監副、通判、新軍校、骁騎校、前 鋒校、護軍校、千總 授:文爲:承德郎武爲:武略騎尉 從六品:翰林院修撰、州同、大理寺左右寺副、光祿寺罷正、布政司經曆 授:文爲:儒林郎武爲:武略佐騎尉 七品:内閣典籍廳典籍、中書、皇史荿尉司牲官、工都司庫、兵馬司副指揮、知事、大理寺 堂評事、翰林院編修、知縣、恩騎尉、把總 授:文爲:文林郎武爲:武信騎尉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 一、清朝宗室爵位 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固山”就是“旗”,“多罗”指一角,“和硕”指一方,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封爵分功封与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满族人入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功封的和硕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恩封的爵位则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但是亲王之子孙降到镇国公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辅国公为止;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为止;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亲王年俸白银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

二、清朝官员等级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清朝官职品级

原文地址:清朝官职品级作者:繁木 丞相与内阁 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六部 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邢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厅。 九寺

官职对照表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清朝官员等级俸禄

一、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 1.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废除 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朝廷的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这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洲贵族控制朝政、维护自己利益的特权机构,这必然同封建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发生矛盾和冲突。所以清王朝统一中国后,封建皇帝便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等办法,逐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并最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明令正式予以裁撤。 2.清内阁的设立 清朝入关前,朝廷设有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掌记注皇帝起居、编立史册、撰写实录、草拟国书制敕及为皇帝进讲等。内三院设大学士、学士等,可参预国家机要。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加殿阁头衔,满汉各半。并且仿照明朝制度,规定凡各处官员上呈的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替皇帝拟出几种处理意见),再进呈皇帝;对于皇帝的诏令,也由内阁下达六部等衙门执行。开始时,由于规定大学士仅为五品官,至使内阁的权势反而低于原内三院。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利用内阁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势,使内阁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雍正时,内阁大学士的官位品级升为正一品,成为朝廷的最高级官员了。不过,自军机处成立后,取代了内阁的许多职权,内阁官员也只是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了,这时的“大学士”也成了文臣的一种荣称。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中央的直属机构】。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央警备团】,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补服及朝珠(精)

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补服及朝珠 帽子上的顶子,俗称"顶戴",顺治二年(1645),定百官冠制。 顶戴视其品级而别质色。雍正四年(1726)规定:一品官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二品官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玉石一颗,上衔红花珊瑚;三品官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玉石一颗,上衔蓝亮宝石;四品官顶镂花金座,中饰蓝宝石一颗,上衔蓝暗宝石;五品官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水晶石;六品官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砗磲;七品官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颗,上衔素金;八品官顶镂花金阴文,金顶无饰;九品起花银顶。 朝冠有冬夏之别。以礼帽而言:冬为暖帽,夏为凉帽。暖帽以氆氇或紫貂海龙制之,凉帽以青绒或稻草制之,顶为镂花金座,均缀红缨,俗称红缨帽。帽后饰孔雀翎,"眼"就是孔雀翎上的眼状花纹,一个圆圈就是一眼。"眼"越多,官品越高。普通皆一眼,多者双眼或三眼,惟贝子冠三眼,公冠双眼。在清代268年的历史中,被赏赐三眼花翎的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珅、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大臣中赏赐双眼花翎的也只有二十几人。 萧一山《清史大纲》云:"顺治四年(1647)定官民服制,采金元之遗,削发垂辨,箭衣小袖,深鞋紧袜,较之明

代衣宽四尺,袖宽二尺,袜皆大统,鞋必浅面,就大不相同了。但妇女、幼童、释道、优伶却还袭用明制。官员着青色贡缎"外褂"(前后开叉),算是礼服,胸背各补缀黼黻一方(惟亲郡王用圆形),称为补服,俗称补子。文官绣鸟,武官绣兽,随品级而异。" 《清通典·礼·嘉四》云:"一品:文仙鹤,武麒麟;二品:文锦鸡,武狮;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云雀,武虎;五品:文白鹇,武熊;六品:文鹭鸶,武彪;七品:文鸂鶒,武彪;八品:文鹌鹑,武犀牛;九品:文练雀,武海马。此外,都尉史、按察使等均绣獬豸。" 凡遇庆典,朝官皆服"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八蟒五爪,七品五蟒五爪。此谓之花衣期。 冬朝服领及裳均裱以紫貂皮,袖端用薰貂皮,绣纹,两肩及前、后身各有巨蟒一条,披领及袖均为片金边,余制同冬朝服。 官服均有饰物。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翰林中书科道、侍卫等官皆得挂"朝珠"。妇女受封在五品以上者同。宗室系"黄带子",觉罗系"红带子"。一般人仅结"腰巾"或带"荷包"。 朝珠共一百零八粒,以珊瑚、琥珀、水晶、蜜蜡、奇楠香等物制成。皇帝所佩朝珠,则以东珠制成。共分为四份,份间加不同质地的大圆珠一棵,叫做"佛头"。其中有一"佛头

清朝官职表

清朝官职表 清朝官职表列举出清朝官职,分为文官及武官,而清朝官位大小也可由品等来区分。 文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侍郎内务府总管 从二品 内阁学士翰林院掌管学士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顺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员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郎中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员外郎知州运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 正六品

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门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丞钦天监左右监副太医院院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乐署署正府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五官正钦天监秋冬官正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运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满洲读祝官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京县县丞兵马司副指挥知县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经历皇史宬尉太仆寺满主簿部院寺内务府司库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训导外府教授七品笔帖式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掌印中书内阁中书办事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京府经历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运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唐古忒学助教古忒学中书 正八品 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五经博士八品笔帖式四氏学学录太常寺协律郎布政司司库大使运盐使库大使道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历外县县丞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州学正县教谕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鸿胪寺主簿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太医院吏目祠祭署祀丞神乐署署正布政司照磨运盐司知事府州县训导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正九品 钦天监五官监侯钦天监五官司书太常寺赞礼郎九品笔帖式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簿和声署奉銮 从九品 翰林院待诏工部制造库司匠国子监典籍钦天监博士鸿胪寺鸣赞鸿胪寺序班会同馆序班刑部司狱府照磨通判照磨钦天监漏刻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宣课司大使州吏目道库使府税课司大使按察使司狱府司狱同知司狱巡检布政司仓大使府库大使同知仓大使土司副巡检都纲都纪正科正术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礼部铸印局大使县典史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同知库大使州库大使税课司分司大使州税课使大使县税课使大使驿丞河泊所所管各闸闸官道仓大使州仓大使典科训科典术训术副都纲僧正僧会副都纪道正道会

清代职官品级简表

清代职官品级简表 宗室爵秩: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其封爵十二个 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内阁大学士、内阁协办大学士、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銮舆卫掌卫事大臣、一等精奇尼哈番 授:文为:光禄大夫武为:连威将军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尚书、都察院左右御史、总督(巡抚)、侍卫处内大臣、各省驻防将军、八旗都统、各省总督、总兵、提督 授:文为:荣禄大夫武为:振威将军 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大臣、八旗副都统、护军统领、专城副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专城副都统镇守总兵、銮舆使 授:文为:资政大夫武为:武显将军 从二品:内阁学士、各部左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侍卫处散秩大臣 授:文为:奉政大夫武为:武功将军 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各省按察使司按察使、轻车都尉、参领、参将、协理事务侍卫领班、一等侍卫、火器营内外营异长,城守尉 授:文为:通议大夫武为:武义将军 从三品:光禄司卿、盐运使司盐运使、协领、游击 授:文为:中议大夫武为:武异都尉

四品:通政使司通政副使、大理寺少卿、翰林院侍卫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医院院使、太庙尉、二等侍卫、永陵掌关防官、顺天府府丞,各省道员、骑都尉、侍卫班领、副参领、佐领、防守尉、都司 授:文为:中宪大夫武为:昭五都尉 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侍讲、知府 授:文为:朝议大夫武为:宣武都尉 五品:各部侍中、给事中、参议、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太医院左右院判,天坛尉、地坛尉、永陵副关防官兼内管领、福陵、昭陵、关防官、同知、知州、云骑尉、三等侍卫、守备 授:文为:奉正大夫武为:武德骑尉 从五品:各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 授:文为:奉直大夫武为:武德佐骑尉 六品:各部堂主事、神乐署署正、盛京管庄、都察院经历司经历、都察院都都事厅都事、兵马司指挥、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寺丞、钦天监左右监副、通判、新军校、骁骑校、前锋校、护军校、千总 授:文为:承德郎武为:武略骑尉 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州同、大理寺左右寺副、光禄寺罢正、布政司经历 授:文为:儒林郎武为:武略佐骑尉 七品:内阁典籍厅典籍、中书、皇史荿尉司牲官、工都司库、兵马司副指挥、知事、大理寺堂评事、翰林院编修、知县、恩骑尉、把总 授:文为:文林郎武为:武信骑尉 从七品:牺牲所正千户、牺牲所福千户、州判、各衙经历

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员粉末登场,什么一品大员,七品知县,总督,巡抚熙里哗啦全都出来了,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官到底有多大?掌握的权力有多少?和现在比,又相当于什么官呢?我们的县长,市长在古代能够算几品官? 为了解答朋友们的这些疑问,我专门搜寻了一下清朝这些官吏的职权,并与现在 的官员职权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结果?最近从网络上又很欣喜地找到了与我的目的相同的文章,与我的推测大致吻合,下面我把该文章与我个人的总结合并在一起,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但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经计算过,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而现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 “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人以 上吧,整整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RR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 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地方官。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院长。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还有一些道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管辖,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在行政区划上,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在品级上,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清朝官员与现代官员级别对比------方便大家鉴定阴阳二宅的品位大小

清朝官员与现代官员级别对比------方便大家鉴定阴阳二宅 的品位大小 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

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

清朝官职列表

清朝官职等级 清朝官职等级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大清官员品级

大清官員品級:多少级后为“不入流” 任我说发表在参考文摘华声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7e16409630.html, 大清官員品級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别,不在十八級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别上附于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内大臣、掌銮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禦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内大臣 武職外官:将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銮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内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副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骁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将、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骁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鴻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骁騎參領、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清朝官职具体有哪些

明朝武官官名及级别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 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清朝官职的现代称法 古代的部比现在的要大得多,它只有六部,所以只能算是勉强对应. 尚书: 相当于教育部长兼文化部长兼考试院长 侍郎: 副部长,部党组副书记. 各司主事: 相当于现在教育部的司长 清朝官职 制台明清时在官场中,通称总督为“制军”、“制台”.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而且有军权。总管二三省的大区的长官。相当于现在几个省的省委书记。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就使他掌握了数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 抚台抚台即巡抚的别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抚台相当于省长省委书记,但比现在的省长权力大些,抚台也有一定的军权。 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在明朝都是属于都察院的差遣职官,在清朝则成为正式的地方高级官员了。巡抚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衔,这样便有权统管全省的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了。巡抚又可称为“抚军”、“抚台”。 藩台藩台是布政使的别称。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藩台等于是管财政的副省长。 道台道员的别称,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道台相当于管辖几个市的长官,也算是个副省级的吧。 同知分掌各州、府巡捕、粮务、屯田、水利、江海防务等。清各州同知称州同,同知与通判并右为地方政权厅一级长官。但通判为从八品。官大级别低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掌管州郡粮运、家田、

清朝等级制度划分

清朝等级制度 嫔妃等级 正超品:皇后一位 正一品:皇贵妃一位从一品:贵妃两位庶一品:妃六位庶二品:嫔 从七品:贵人庶七品:常在从十品:答应庶十品:官女子 长公主等级 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长公主从一品:御皇固伦长公主 正二品:固伦长公主从二品:和硕长公主正三品:和孝长公主从三品:和宁长公主正四品:和贞长公主从四品:多罗长公主正五品:长平长公主从五品:长乐长公主正六品:雅兴长公主从六品:安宁长公主正七品:端康长公主从七品:思落长公主正八品:**长公主 公主等级 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公主从一品:御皇固伦公主 正二品:固伦公主从二品:和硕公主正三品:和孝公主从三品:和宁公主 正四品:和贞公主从四品:多罗公主正五品:长平公主从五品:长乐公主 正六品:雅兴公主从六品:安宁公主正七品:端康公主从七品:思落公主 正八品:**公主 皇子等级

正一品:监国储君从一品:帝尊皇太子正二品:镇国尊皇子从二品:御国尊皇子正三品:监国尊皇子从三品:兴国尊皇子正四品:辅国尊皇子从四品:监政尊皇子正五品:参政御皇子从五品:皇辅国皇子正六品:皇固伦皇子从六品:皇仁嘉皇子正七品:皇和孝皇子从七品:嘉逸皇子正八品:安嘉皇子从八品:**皇子皇太后等级 正一品:母逸皇太后从一品:圣母皇太后正二品:护国皇太后从二品:御尊皇太后正三品:贵皇太后从三品:御皇太后正四品:尊皇太后从四品:皇太后 正五品:贵太后从五品:御太后正六品:尊太后从六品:**太后 皇太妃等级 正一品:母逸皇太妃从一品:圣母皇太妃正二品:护国皇太妃从二品:御尊皇太妃正三品:贵皇太妃从三品:御皇太妃正四品:尊皇太妃从四品:贵太妃 正五品:御太妃从五品:尊太妃正六品:**太妃 郡主等级 正一品:尊皇长郡主从一品:尊皇郡主正二品:皇固伦郡主从二品:尊郡主 正三品:监国郡主从三品:御国郡主正四品:兴国郡主从四品:固伦郡主 正五品:和硕郡主从五品:宁和郡主正六品:多罗郡主从六品:思贤郡主 正七品:永乐郡主从七品:明霞郡主正八品:**郡主 亲王等级

清朝官位等级

清朝官位等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文职京官文职外官武职京官武职外官 正一品:太师 太傅 太保 殿阁大学士 无领侍卫内大臣 掌銮仪卫事大臣 无 从一品: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 各部院尚书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无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 领 内大臣 将军 都统 提督 正二品: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各部院左右侍郎 内务府总管 各省总督左右翼前锋营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銮仪使 副都统 总兵 从二品: 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 布政使司布政使 散秩大臣副将 正三品: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宗人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顺天府府尹 奉天府府尹 按察使司按察使 一等侍卫 火器营翼长 健锐营翼长 前锋参领 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 王府长史 城守尉 参将 指挥使 从三品: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都转盐运使司运使包衣护军参领 包衣骁骑参领 王府一等护卫 游击 五旗参领 协领

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 鸿胪寺卿 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 奉天府丞 各省守巡道员 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副护军参领 副前锋参领 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贝勒府司仪长 侍卫领班 防守尉 佐领 都司 指挥佥事 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 翰林院侍读学士 翰林院侍讲学士 国子监祭酒 知府 土知府 盐运使司运同 城门领 包衣副护军参领 包衣副骁骑参领 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宣抚使 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左右春坊庶子 通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各部郎中 太医院院使 同知 土同知 直隶州知州 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尉 步军校 监守信?官 分管佐领 关口守御 防御 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 宣抚使司同知 千户 从五品:翰林院侍读 翰林院侍讲 鸿胪寺少卿 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 御使 各部员外郎 各州知州 土知州 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司提举 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 委署护军参领 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 五品典仪 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安抚使 招讨使 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大 清 朝 官 员 品 级

大清朝官员品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清朝官员等级

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清代官职称谓

清代职官的称谓 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

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官名。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为便于节制本省军队和监察官吏,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一般又通称为抚台、抚军、部院、中丞。巡抚官阶虽较总督略低,但与总督一样,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丞:官名。清代对巡抚的别称。 秦、汉时御史大夫的属官有两丞即御史丞和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掌管兰台图书秘籍外督部刺史内领诸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因其负责察举非法故又称“御史中执法”。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中丞即为御史台之长。历代多沿置或为御史大夫之副或为御史台之长。明初置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的职责与前代御史中丞基本相同。清代以右副都御史为巡抚的兼衔故将“中丞”用作对巡抚的别称。 御史中丞: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沿称巡抚为中丞。官名。秦始设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辅。御史中丞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也有权监察御史大夫,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官员限制。汉御史中丞辅佐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西汉初期,由于御史大夫主要担任副丞相之职,平时需要处理大量行政事务,“鲜临府事”,因而御史中丞实际上成为御史府主持常务的长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实际长官。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