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

第章学习和忆的分子机制24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

主讲人张隆华

主讲人:张隆华

一、程序性学习

程序性学

学会对感觉输入产生运动反应

11, 非联合型学习

非联合型学习:指对单一刺激作出行为反应的改变,分为习惯化和敏感化。

习惯化和敏感化

习惯化:

学会忽略无意义的刺激

敏感化:

对刺激的反应出现加强

2 2, 联合型学习联合型学习:将事件之间建立联系,分为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和操作式条件反射?经典的条件反射:将一种诱发可测量反应的刺激与另一种通常不产生这种反应的刺激联合起来。

非条件刺激:通常引起反应的刺激条件刺激:通常不引起反应的刺激

条件反应:对条件刺激的习得性反应。

2 2, 联合型学习经典的条件反射:将一种诱发可测量反应的刺激与另一?经典的条件反射:将种诱发可测量反应的刺激与另种通常不产生这种反应的刺激联合起来。

成功的条件反射有一定的时间要求:

当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或条件刺激先于非条件刺激较短时间间隔时条件反射才会发生。

如条件刺激先于非条件刺激过久,条件反射则会减弱或不会发生如条件刺激出现在非条件刺激之后,条件反射通常则不能发生?操作式条件反射:在操作过程中学到的特定的行为和特定的结果关联

动机在操作室条件反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神经环路更复杂。

二、简单系统:

简单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学习模型

1 1,

海兔的非联合型学习缩鳃反射:将水流喷射到海兔的虹管的肉质区域,会引起虹管和鳃的收缩

1 1,

海兔的非联合型学习(1)缩鳃反射的习惯化: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L7鳃肌缩鳃反射的习惯化产生于感觉传入和运动神经元的突触上,习惯化后每次动作电位递质释放的量子数减少而突触后习惯化后每次动作电位递质释放的量子数减少,而突触后细胞对递质的敏感性无改变,即习惯化与突触前修饰相关

1 1,

海兔的非联合型学习(2)缩鳃反射的敏感化:

电击海兔头部电击海兔头部,

L29细胞激活,释放5-HT ,使感觉神经元更敏感神经元更敏感。

11, 海兔的非联合型

学习

2)缩鳃反射的敏感化:()缩鳃反射的敏感化敏感化引起5-HT作用于G蛋白,催化激酶磷酸

化钾通道蛋白,导致通

道关闭,延长动作电位,

使钙内流增加。

22, 海兔的联合型学习

强电击尾部刺激(非条件刺激)与轻微

虹管刺激(条件刺

激)相结合后,单独

刺激虹管引起的

反应比敏感化引

起的反应更强

22, 海兔的联合型学习

a.非条件刺激使感觉输入敏感化;

b.配对刺激引起比单用非条

件刺激更强的cAMP通路激活

二、脊椎动物的学习模型

1 1,

小脑皮层的突触可塑性(1)小脑的结构

皮质:分子层

浦肯野细胞层颗粒细胞层

白质

11, 小脑皮层的突触可塑性

(1)小脑的结构

小脑的输入:

小脑的输入

A B

延髓下橄榄核脑桥核团

爬行纤维苔状纤维

浦肯野细胞小脑颗粒细胞

(树突)

平行纤维

(小脑颗粒细胞轴突)

浦肯野细胞(树突)

11, 小脑皮层的突触可塑性

(2)小脑皮层的长时程抑制

?刺激平行纤维,测浦肯野细胞的EPSP

刺激平行纤维测浦肯野细胞的

?配对刺激平行纤维和爬行纤维后,单独刺激平行纤维,浦肯野细胞的EPSP显著减小,可持续至少1小时,称为长时程抑制(LTD)

11, 小脑皮层的突触可塑性

(2)小脑皮层的长时程抑制

小脑LTD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仅出现于伴有爬行纤维同时被激活的平行纤维的突触上,未于爬行纤维同时被激活的平行纤维的突触不发生可塑性变化。这种仅由主动的输入才表现突触可塑性的特性称为输入特异性

11, 小脑皮层的突触可塑性

(3)小脑LTD的机制:需3个细胞内信号同时出现?爬行纤维激活引起细胞内钙的升高

?平行纤维激活引起细胞内钠的升高

?G蛋白受体激活引起PKC的活化

上述信号的改变结果是AMPA受体内移和EPSP被抑制

1 1, 小脑皮层的突触可塑性

?突触传递的修饰

可产生学习和记

?神经活动转化为

细胞内第二信使

可触发突触修饰

?现存突触蛋白的

变化可产生记忆

22, 海马和新皮层的突触可塑性

(1)海马的解剖:含2层神经细胞层,为齿状回和阿蒙氏角(Ammon s horn)

Ammon’s horn)

内嗅皮层

前穿质通路

齿状回

CA3区神经元

A、Schaffer侧支至CA1区

B、经穹隆离开海马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陶晶晶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头脑中累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久是记忆。我们可以根据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将记忆进行分类。 二.记忆分类 科学家认为根据记忆时间保持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 第一页 “感觉记忆”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感觉记忆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信息保存的是形象,保持的时间很短。如果不刻意的记忆一个人每天只将1%的感觉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保留下来。 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变,建立了固定联系。“短时记忆”是不牢固的细胞结构改变,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从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期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并且容量没有限度。只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反复加以巩固,“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才会变成“长期记忆力”。比如怎么骑自行车就是长期记忆,即使已多年不骑了,仍能骑上车就跑。 由此可见,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与“长时记忆”有很大的关系,如何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非常重要?当“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后,我们需要很好的保持它。记忆的遗忘和保持是两个矛盾的方面要想很好的帮助学生提高长时记忆的能力,我们先需要了解长时记忆遗忘的规律,然后再从这些规律中寻找正确的记忆方法。 左德运 一、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 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认知心理学也指出:“刺激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受到主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信息保持1秒钟作用丢失了。”所以,“记忆的感觉储存阶段只有受到注意时才能转移到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而注意力分散是阻碍记忆力更好发挥的罪魁祸首。”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尽量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新句型,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深化感知印象,使瞬时记忆的信息因为主体的注意,而快速进入短时记忆。采用直观教具呈现、引起注意。直观形象的教具不但帮学生把知识与实物间建立起了联系,而且在无意识当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信息自然而然地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 1、利用猜测式呈现、诱发注意猜测式教学活动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在学生好奇心最浓、探究欲望最强时,再揭开谜底---呈现新词,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

记忆的7大规律 6个要素 3个境界

记忆的7大规律6个要素3个境界 不记则思不起。记忆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记忆是有技巧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哲学不是说吗,世界是发展的,发展是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只要我们在认知上了解记忆的规律,运用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的效果就会更好。在工作中,思考的质量就会更高。文章略长,试着耐心读完,笔者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一、记忆的六要素 1.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这和认识论所说的原理是相通的,即理性的认识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 2.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倘若只记忆而不理解,就像吃食物而不咀嚼,囫囵吞枣,不能消化,毫无益处。 3.联想是记忆的关键; 4.方法是记忆的途径。记忆讲究方法,否则就会陷入到死记硬背的死循环当中。 5.奇特是记忆的秘诀; 6.动脑是记忆的灵魂。 二、记忆的七大规律 ① 主体律: ⑴记忆的时间越长,记忆的效果越好。 ⑵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越好。 ⑶在记忆的活动中自信心越强,记忆的效果越好。

⑷在记忆的过程中,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越好。 ⑸在记忆的活动中,动脑思考越积极,记忆效果越好。 ② 客体律: ⑴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的材料效果好。 ⑵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枯燥抽象的材料效果好。 ⑶记忆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比记忆无节奏、无韵律的材料效果好。 ⑷识记系统条理的文章比识记杂乱无章的文章的效果好。 ⑸识记使人感兴趣的材料比识记使人厌倦的效果好。 ③ 方法律: ⑴意义记忆优于机械记忆。 ⑵形象记忆易于抽象记忆。 ⑶奇特记忆优于一般记忆。 ④ 干涉律: ⑴在记忆过程中,识记材料的首尾部分易记,而中间部分易遗忘。 ⑵在记忆过程中,两种材料相类似,会影响记忆效果。 ⑶识记两种材料或一段较长的材料时,中间安排间隔时间的记忆效果好。 ⑤ 强化律: ⑴在记忆活动中,各种感官同时参与比单一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好。 ⑵在识记材料达到熟记后,适当增加学习次数,记忆保持效果好。

(效率管理)巧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巧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广州大道南小学 何研 一说起学英语,大家一定马上就会联想到背单词吧?几乎每个学过英语的人,都会对自己背单词的“痛苦经历”感到印象深刻。确实,学习外语就是要长期和“遗忘”做斗争。学习英语,最需要发挥一个人的记忆能力。 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巧用记忆规律,能很好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相应地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如何巧妙地利用记忆规律来提高学习效率呢? 首先,我们需要努力创设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因为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一种影响学生情绪的感情交流过程。好的情绪转移到学习中就会变成一种兴趣和动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融恰师生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情绪进入最佳状态,从而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教师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因此,英语老师应该要求自己多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以自己洋溢的热情、饱满的精神和亲切的神态来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当中。 其次,运用理解识记方法,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好英语。对人类记忆规律的研究表明:记忆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而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始和前提,识记得越牢固,保持的就越持久,回忆就越容易。理解是记忆的一个重要条件。理解得越透彻,识记的效果越好。学英语的人都对外语单词的识记感

到困难。而理解识记是提高外语单词记忆力的重要方法。理解识记既可提高外语单词当时的识记效果,又可增进保持和回忆,从而在单词记忆成绩上明显高于机械识记的成绩。其原理为:理解过程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分析、综合、归纳,并与过去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发生丰富联想的过程,从而通过多种方式使新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深深的“印迹”,纳入牢固的记忆系统。 词汇的识记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尽管有些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能够记住不理解的材料,但是,这种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有实验证明,理解的语言材料重复五次比不理解的语言材料重复百次的记忆效果更佳。可见,理解识记是提高英语词汇记忆的重要前提。 根据理解识记的特点,我们在课堂上尤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音、形、意结合教新单词。有实验表明,如果只靠耳听,3 小时后保持70%,3日后保持10%;若只靠眼看,3小时后 保持72%,3日后保持20%;若眼耳结合,3小时后能保持 85%,2日后能保持65%。所以,要使词汇能保持较长时间 记忆,识记单词时要做到眼睛看着,口中读着,耳朵听着, 手里写着,脑子想着,即眼、耳、口、手、脑并用,将单词 的音、形、意合为一体。为此,我们在进行词汇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音、形、意结合,不孤立地只教某—方面。也就 是说,每教一个新单词,都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其读音、拼写 和意义,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 2.以旧联新。学生学习了一些词汇之后,就可以将新学的知识 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 结构中去,从而增强记忆效果。词汇教学的以旧引新可以从 多方面进行,如同音词、形近词、字母组合的相同发音、同 义词、反义词、同类词、旧词解释新词、旧句型套用新词等, 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生理心理学完整

一、名解 1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2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且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是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 3超柱:在大脑视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综合反应的基本单位叫超柱。 4视感受单位:一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所构成的视觉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5:(正电子发射层描述)是一种对人脑代谢无损伤性连续测定方法,能够动态活体研究人脑功能与其区域性糖代谢率之间的关系。 6:指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之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用于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 7朝向反应:指由新异强烈刺激引起的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的一种反对活动。8习惯化:强化S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减少—递质释放减少—后电位减少,无生物学意义。 9敏感化:强刺激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增加—递质释放增加—后电位增加,有生物学意义。 10次发行饮水:是一种预见性的生理心理反应,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在吃饭中喝汤和饭后饮水,以及不论是否口渴每日定时喝茶都是。 11:(大脑平均诱发电位)一组能够反应心理活动中脑功能瞬间变化的脑电波。根据潜伏时可分为早成分,中成分,晚成分。12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对正常被试和割裂脑病人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信息处理优于左半球。 二、填空 1、生理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与脑机能定位论相对应的学说称为(脑等势学说)。 3、人的心理反应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脑干非特异

结合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讲解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如何增强记忆力呢?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质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 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 1.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 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 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8.多种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最佳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记忆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正确的运用记忆策略可以改善记忆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提高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 一、记忆个体的心身调节策略 1. 要增强自信心 在识记材料时,首先要有自己一定能记住它的信心,如果对自己的记忆力都缺乏信心,则会导致真正的失忆和健忘。因为这种信心缺乏与否的意念会对自己产生暗示作用,引起大脑皮层相应的兴奋或抑制,从而影响个体内在潜能的发挥。 2.要调动积极性 这涉及个性动力系统的调节,但主要集中于动机的激发上。有明确的记忆目的,确定具体的记忆目标,定有长久的记忆任务等,都是调动个体记忆积极性的具体而有效的措施。 3.要调节情绪状态

生理心理学-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神经基础)

·生理心理学 ·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神经基础) (Ⅱ类范式) 大家都知道,记忆的3个步骤——感觉登记、STM、LTM——构成了记忆的信息加工观点。记忆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在脑中都有其独特的结构。举个例子:观察者面向东,被观察者面向南,此时被观察者脑的横断面是这样的——从额叶到皮层运动区顺时针——额叶(储存语义和情节记忆)、前额叶皮层(参与短时记忆的储存)、颞叶(参与长时语义和情节记忆的整合和存储,对短时记忆中新材料的加工也起作用)、杏仁核(对于新情绪记忆信息的整合非常关键)、海马(在整合新的长时语义和情节记忆中有关键作用)、小脑(在程序性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皮层运动区(参与程序性记忆)。 )感觉登记 )短时记忆 研究表明,形象记忆通常优于词汇记忆,这是因为我们经常既以语言又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形象,而词通常只是以语音形式存储的。对形象的双编码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形成我们要学习的东西的心理图画对学习会很有帮助。 )长时记忆 关于启动现象的研究也揭示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不同。例如,可能给你看一串词,其中包括tour这个词,但是没有告诉你要记住其中的任何一个词。然后,可能再给你一串词的片段,包括_ou_,并要求你填补空白组成新词。在这种情况下,你极有可能会写下tour而不是four、pour和sour,尽管这些都像tour一样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没有要求你记住tour 这个词,但是只是看过它就能启动你去写出他。 序列位置效应揭示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长时记忆的保持: 机械复述,具体来说,没有任何学习目的的重复一般对后来的回忆不会产生效果。 精细复述,需要你把新信息与已经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起联系。有时,这需要对你想要记住的东西进行抽象、形象化或概念化的思维。有学习目的的重复有时对于在LTM中存储无意义信息很有用。但是对于有意义的材料来说,更有效的途径是精细复述。 图式,精细复述这种想法的一个变体是图式的概念。一个图式就是存储在记忆中并使你希望以某种方式组织经验的事件、客体、情境、人、过程或者关系的心理表征。图式可以提供一个未来信息可以匹配的框架,也可以影响你对某个事件的注意程度,并因此影响你对该事件的记忆。 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高度组织的和相互参照的,就像图书馆的目录系统。我们对信息的组织越精细,我们以后提取出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 存储情绪体验 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存储像生理的和心理的创伤这样的情绪体验,而且,这些记忆可能会在多年以后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我们对这些经验并没有意识的记忆。在某些情况下,情绪性记忆是如此强大和痛苦,比如战争、虐待和恐怖主义造成的情绪性记忆。他们会导致一种叫做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的情绪异常。患有PTSD的人会出现高度的焦虑和记忆。我们有时会在噩梦中重历创伤事件和惊恐状态,其他PTSD患者则会表现出抑郁或者难以集中注意力,而且,可能无法找到其难过的确切原因。有时,很微小的如起初经受创伤时出现的气味构成的线索都会引发回忆。PTSD和其他强烈的情绪记忆会在无意识中对行为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第九章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学习和记忆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神经生物学过程。学习是通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环境影响而获得新的经验或行为变化的过程。记忆则是把学习到的新经验或行为在脑中储存起来,留下痕迹,需要时又重现的过程。 但在神经生物学过程中,学习是怎样产生的? 怎样进行的?这是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一直关心的问题。 第一节学习和记忆的分类 学习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历来是最活跃和富有成效的领域。 从行为水平上,将人和动物的学习概括为联想学习、非联想学习和印记式学习等。 一、学习的类型 (一)非联想学习(简单学习) 所谓“简单”或“非联想”,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引起反应的刺激是单一的,不需要和其它刺激联合。 非联想学习主要指单一刺激长期重复作用后,个体对该刺激反射性反应增强(敏感化)或减弱(习惯化)的神经过程。 1.习惯化 一个不具有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神经系统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假设你宿舍的电话响了,你去接,但每次都是打给你室友的。久而久之,你对铃声的反应就不再那么强烈,甚至充耳不闻。这种学习就是习惯化,即学习不理会无意义的、重复出现的刺激。 习惯化的生物学意义: 使个体学会“不注意”某些刺激,有利于机体接受其它类型的刺激。 2.敏感化 一个强刺激存在时,神经系统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有可能增强的现象。强刺激和弱刺激不需要在时间上结合,又称为假性条件化。 深夜,你走在郊外的小路上,突然路灯熄了。你听见身后有脚步声,尽管平时这声音不会使你感到不安,现在却把你吓得魂不附体。 强烈的感觉刺激(黑暗)强化你对所有其他刺激的反应,即便是以前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反应的刺激。 生活中的例子: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草木皆兵” 敏感化的生物学意义: 使个体学会注意某些伤害性刺激,有利于躲避该刺激。 (二)联想式学习(结合学习)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引起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灶之间形成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训练方法:反复将铃声与给肉配对。多次配对后,狗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 动物学会在两个刺激间形成联系,非条件刺激(US)引起可测量的反应,条件刺激(CS)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反应。 在Pavlov的实验中,US是肉, CS是铃声,反应是狗分泌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 * CS和US同时出现或CS略先于US出现,可形成条件反射; * CS先于US的时间较长,条件发射就很不巩固或不能形成; * 如果CS晚于US出现,条件发射不能建立。

神经学论文学习与记忆讲解

学习与记忆研究进展 姓名:于慧 班级:生物科学12-1 学号:20121801141010

摘要: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改变。目前学习与记忆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大脑的一些特殊区域、某些特殊激素或神经肽的作用。学习记忆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代谢有关,记忆的形成和保持与海马神经元长时程突触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有关,长期记忆则通过细胞核特殊 RNA结构的变化得以经久保存;中枢胆碱系统、多巴胺系统、一氧化氮、细胞内Ca2+浓度、CaMKⅡ等神经肽、激素、神经受体等都对学习与记忆有影响;大脑的不同具体区域负责不同的职责,在合作协调地完成学习与记忆的过程的同时又独立地影响着学习与记忆。 关键词:学习与记忆;特异基因;脑区系统;激素;神经肽 Abstract Learning and memory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cause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serie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 of learning and memory in the brain mainly focused on some specific area, some special hormone or neuropeptide role.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neurotransmitter metabolism, memory formation and maintain and cultured hippocanlpal neurons was enhanced synaptic potentiation, (mutually - for LTP), long-term memory is through the nuclei particular structure change of RNA to wear preservation, Central choline system, the dopamine system, nitric oxide, Ca2 + concentrations within the cell such CaMK, Ⅱ neuropeptide, hormone, etc. To nerve receptor has influence of learning and memory, The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of different specific duties, responsible for coordination in cooperation to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memory also influences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memory. Keywords Learning and memory, Specific genes, Brain systems, Hormone, neuropeptide

记忆的规律

记忆的规律 时间律: 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 然,还要因人而异、并针对不同环境灵活运用,比如在当天的作业或练习前做回顾,老师在上课开始后习惯做回顾的,这都可以做适当代替。另外,预习也可以作为首次记忆输入。 数量律: 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 很多学生都说,内容那么多、科目那么多,怎么有时间反复回顾呢?数量律告诉我们,必须要有选择的加以记忆,这个选择就是总结归纳出主干的、重点的内容,浓缩成短句或者词组,甚至顺口溜。另外,回顾的方式也要有区别,主干的、重点的一般要背出来,其它比较详细的、繁琐的内容可以快速的看看书(或笔记),而且不需要每次都全面回顾。 在一定的阶段,学生要有大局观,尽快将该学期或者整个科目的知识架构搭建起来,让自己的记忆更有条理,不致于多、杂、乱。 (有序整理才能有效记忆) 联系律: 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原有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所以,对新信息的记忆,通过和原有知识的各种形式的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形成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是有利于知识储存的。 转化律: 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由感知保持到理解、到衍生新知也有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之后外来信息就能长期、牢固地保存在脑海中。 利用规律加以记忆,是记忆的一个重要方面。理科的记忆量为什么少?因为理科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相互推导,不需要死记硬背。其实文科,如高中地理、甚至是历史,也都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或者是抓住了本质就可以做简单直接的推导。比如自然地理就不需要多少记忆,只要抓住本质、联系和规律,就可以了。 此外,还有—— 干涉律: 当一个新的信息输入后,它与原有的知识储备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干扰。一是前后信息互相加强,称为“正干涉”;二是前后信息互相干扰,称为“负干涉”。正干涉有利于记忆,负干涉则对记忆起抑制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正干涉而避免负干涉。 上述规律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的,学生在运用这些记忆规律时要因人而异、 直到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谓大脑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和记忆仍是神秘的。记忆是一个过程,并且当记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保存在大脑中零零碎碎的信息进行重建。

记忆的规律教案

授课班级初等教育系10级1班授课教师陈芳科目心理学课型新授课课题记忆的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2.使学生掌握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 3.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回忆效果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遵循识记规律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情感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影响识记、保持效果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要点师生互动 教学导入(3分钟)1.复习: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基本过程。 2.导言:记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 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记忆,人类的生命也就毫无意义。 培根曾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为了提高记忆 的效率和效果,我们首先要揭示记忆的基本规律。 以教师提问的方 式复习 新授课(37分钟)一、识记的规律(10分钟) (一)识记: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 成为经验的过程。 (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 2.对材料的理解 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3.识记材料的数量 一般,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数量越多,平均 使用的时间或诵读的次数就越多。 4.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 一般,直观形象的材料、视觉的材料、有意义的材料、 有韵律的材料容易识记。 5.主体的情绪状态 积极情绪下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消极情绪下识记的效 果。 6.人的主观需要、知识经验、性格特点、能力类型等 都影响识记效果。 二、保持与遗忘的规律(13分钟) (一)保持与遗忘 1.保持: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2.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回忆或 教师简单复述概 念 课堂演示:“无意 识记和有意识记” 学生谈体验。 课堂演示:“机械 识记和意义识记” 学生谈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回 忆中学阶段识记 材料的体会,并归 纳要点。 教师简单复述概 念

生理心理学各章练习题

生理心理学各章练习题

生理心理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理心理学:以身心关系为基本命题,研究心理现象的生 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的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研究对象: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现象。 P1 2.“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 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P20 3.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 P22 4.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的 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P23 5.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细微结构,由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P11 6.逆信使:神经信息在细胞间传递过程中,除了这类参与从 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信息的递质与受体结外,由突触后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 P23 二、简答题 1.简述条件反射三原则。P3

顶叶:负责躯体的各种感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与听觉关系密切岛叶:与味觉有关 2.边缘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P17 边缘叶与皮下层的脑结构,如:丘脑、下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 3.间脑由哪些部分构成?P18 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底丘脑 4.网状结构包括哪些上行和下行系统? 5.什么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P18-19 6.什么是神经过程,它们的运动规律有哪些?P19 7.神经递质的四种不同命运。P22 8.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化学机制。P23 9.试谈巴甫洛夫关于一只狗重的分类。 10.什么是神经冲动?试总结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中有 哪些电学表现形式。 11.试总结神经冲动传递的化学基础。 12.大脑自发电活动是怎样产生的? 13.什么是事件相关电位?

利用记忆规律的好处

合理利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深圳市草埔小学郑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许多老师费尽心机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发现,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课堂上我们反复强调学生要用心听、用心记,但往往忽略了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每个人的记忆都犹如一座巨大的宝库,如果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的基础。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汉字,经过识字教学对字进行辨识、读写,把字储存在头脑中(存储),过后再见到这个字,才能正确地读出来(提取),甚至能默写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记忆的规律,有意识地使小学生获得巩固知识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将会让语文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能够迅速识记和回忆事物的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注意力,使之保持高度集中,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例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记住汉字的音、形、义、笔划结构,这些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都是很枯燥的事情。繁琐的机械记忆让孩子感到十分吃力,如果在识字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游戏,将会大大地提高孩子的记忆力。例如在学习生字“朝”时,我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十日十月。几个学生马上就猜出来了。我便让猜中的学生上台进行书写演示,这样学生记得又快又牢。在学习对对子时(一年级下册《识字三》),我先引导学生玩游戏,以“天-地”这样简单的对子入手,再一步步扩展,如下:“天上-地下,天上飞-地下爬,天上小鸟飞-地下蚂蚁爬,天上小鸟快快飞-地下蚂蚁慢慢爬……”通过游戏,学生理解了对对子的基本形式,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就会事半功倍。又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二年级下册)时,我先让学生比赛唱关于春天的歌曲,有的唱《春天在哪里》,有的唱《春天花会开》,有的唱《祖国的春天》……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学习也更加投入了。 二、将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应以意义识记为主。 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需要将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互相配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经过理解的东西,将会记得迅速、牢固、持久,回忆起来也容易。在教学中应以意义识记为主。但是,意义识记又必须有机械识记帮助,才能保证识记的精确性,如背诵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便是两种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的结果。例如在学习《村居》这首古诗时,许多学生觉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很难记住,这时,我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图片进行理解,感受初春绿草发芽,黄莺飞舞,杨柳拂堤的美景,再经过反复朗诵加深印象,十分钟后,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能准确地背诵全诗,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画画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三、声像结合,开发学生的长时记忆,增强学生记忆的持久性。 当前公认的记忆有三种存储模式,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存时间是有限的,而长时记忆的容量则是个天文数字,就像是一个无限大的仓库。怎么样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转变为长时记忆呢?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声像结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我们听过的歌曲,往往会很快忘记歌词或旋律,但假若看过一部电影,无论过了多久,我们都可以依稀回忆起其中的情节。声音与视像相结合,将会唤起我们的情绪体验,增强记忆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由于空间与时间的阻碍,学生并不能得到深切体会。此时,我通过播放教学录像,让学生观看了昔日繁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进行复习解读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安排复习 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第一个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人。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什么时候开始遗忘的?怎样减少遗忘?何时复习效果最佳?通过遗忘规律可以一目了然。 我们在学习时,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我们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今后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一规律,切莫以为什么时间复习都一样。 记忆时,先摄入大脑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接触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叫前摄抑制(先摄入的抑制后摄入的);后摄抑制(后摄入的干扰、抑制先前摄入的)正好与前摄抑制相反,由于接受了新内容而把前面看过的忘了,使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睡觉前和醒来后是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睡前的这段时间内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滨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更由于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识记忆材料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 另外根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刚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睡前的这段

时间真的是很宝贵。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及时复习可以对大脑中接触过的知识进行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记忆规律来学习呢?给大家提几点 小建议: 第一种、框架法。在学习时要学会列提纲、总结大意去记忆。要从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的框架、结构、条理及大体意义。 第二种、有意义学习。大家在学习时发现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在学习时应理解地记忆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果所记的内容没有什么意义,那也可以创造性的赋予其意义。 第三种、兴趣学习。所有的人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在学习时要培养所记忆的内容的兴趣。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些知识对我有哪些好处呢? 第四种、交替学习。研究表明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在学习时要注意文理学科交替学习、不同学科交替学习。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修整。 第五种、中间学习。记忆受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段来学习,以便增加多个开头与结尾,增强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其答案

Ch1 导论 1.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 A.极化 B.复极化 C.去极化 D.反极化 2.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过程而引起的。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后超极化 3.()是神经递质。 A.核糖核酸 B.胆碱类 C.三磷酸腺苷 D.脱氧核糖核酸 4.大多数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极化)是()。 A .内负外正70-90毫伏 B .内正外负70-90毫伏 C .内负外正100-110毫伏 D .内正外负100-110毫伏 5.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 A .频率不变,幅值增高 B .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C .频率加快,幅值增高 D .频率加快,幅值降低 6.下列属于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 A .后兴奋电位 B .动作电位 C .峰电位 D .神经元单位发放 7.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 A.可以总和 B.快电位 C.双向传递 D.全或无 8. ______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 A.隔核 B.屏状核 C.齿状核 D.球状核 9.______属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A.脑神经 B.脊神经 C.脊髓 D.面神经 10.与内脏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区是____ 。 A.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缘 B.大脑皮层前部 C.大脑皮层中部 D.大脑皮层顶部 11. ______组成纹状体。 A.豆状核与杏仁核 B.屏状核与尾状核 C.豆状核与尾状核 D.杏仁核与屏状核 (多选题)12. ____是边缘系统的结构。 A. 胼胝体下回 B. 海马结构 C.下丘脑乳头体 D. 桥脑被盖 13 .脑干的结构包括_______ 。 A .桥脑 B.中脑 C. 间脑 D. 延脑 14. _________是非条件抑制过程。 A. 外抑制 B. 延缓抑制 C. 超限抑制 D. 分化抑制 15. 下列属于可逆损伤法的是_____。() A.扩布性阻抑 B.吸出损伤 C.神经化学损伤 D.冰冻法 16 .下列_______是不可逆损伤法。() A .冰冻法 B.横断损伤 C.吸出损伤 D.电解损伤 单选)17. 把脑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电信号放大,并描记下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叫_____法。() A. 损伤法 B.脑电图 C.刺激法 D. 记录法 填空 1、神经信息在脑内传递过程, 是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 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__________ 总和后再出现发放过程。

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

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 陈 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包括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最近,在经过训练的动 物海马区,记录到了学习诱导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如果用激酶抑制剂阻断晚期LTP,就会使大鼠丧失训练形成的记忆.这些结果指出,LTP可能是形成记忆的分子基础.因此,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脑内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对揭示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有重要意义.此外,在精神迟滞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脑内记录到异常的LTP,并发现神经元的树突棘数量减少,形态上产生畸变或萎缩,同时发现,产生突变的基因大多编码调节突触可塑性的信号通路蛋白,故突触可塑性研究也将促进精神和神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综述了突触可塑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关键词 NMDA受体相关的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学科分类号Q42 *通讯联系人. Tel:010-64888528Email:chenwsr@yahoo.com收稿日期:2007-10-27,接受日期:2007-11-30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Progressin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2008,35(6):610 ̄619 www.pibb.ac.cn 综述与专论 ReviewsandMonographs在神经系统中,大量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联系形成神经回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突触主要以谷氨酸为递质,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通过突触后的谷氨酸受体(AMPA和NMDA两种亚型),将突触前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谷氨酸与AMPA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从而产生脉冲发放.NMDA受体与谷氨酸结合,将突触前电信号转变成突触后神经元内的Ca2+信号,启动一系列生化级联反应,导致突触的可塑性变化.在神经元树突棘上,谷氨酸受体及其偶联的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各种支架蛋白形成突触后致密区(PSD),它含有几百种蛋白质.这种复杂而精巧的棘突结构,是接收突触前信号并进行生化加工的独立单元.树突棘能对接收的大量信号进行神经计算和整合,并依据刺激的方式做出反应,使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变化,即形成突触的可塑性.根据突触功能可塑性变化的性质不同,它可分为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depression,LTD).它们均能选择性地修饰行使功能的突触,使突触连接增强或减弱,因而能贮存大量信息,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突触可塑性可分为与传递效率有关的功能可塑性和与信息贮存相关的树突棘形态变化的结构可塑性.突触不仅能通过对AMPA受体通道的修饰, 以及AMPA受体插入和迁出突触来增强或抑制突触的传递效率,而且能通过树突棘的增大和萎缩以及棘的消失和新棘的形成使传递效率发生变化.突触可塑性因神经细胞种类、发育阶段、激活方式不同而变化,其形成机制复杂而多样.由于它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虽然通常认为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但从未在学习和记忆的同时于记忆相关的脑区中记录到相关的LTP.因为动物的记忆形成要经过多次训练,测定LTP的指标取平均值时可能会模糊了个体之间的明显差异.另外,动物在进行学习和记忆时,在大量突触中可能仅有少数或分散的突触被激活,要记录到活性突触的变化也十分困难.同时,已知LTP和LTD均能导致记忆的贮存,不同突触产生的LTP和LTD在群体检测中可能相互抵消.最近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ruart等[1]报告,在用声音引起小鼠的瞬膜条件反射实验中,声音引起眨眼的同时,在海马区记录到突触后场电位(postsynapticfieldpotential)的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资料串讲笔记二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资料串讲笔记二 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它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谓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第四章注意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这种心理活动可能是感知过程,也可思维过程,所以,注意总是和认知活动同时存在。 ◎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经典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索科洛夫的朝向反应及如何解释(匹配理论) 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具体地讲,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儿童注意缺陷障碍 有些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暴发性情绪变换,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打架、逃学、说谎、诈骗等。人类对这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段历程。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把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确定为多动症。 50年代,发现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并不是这类儿童行为问题中的重要共性,有人提出这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儿童早期或产程中,脑受到轻度损伤而造成的,称轻度脑损伤。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手册1980年将这类儿童行为问题归类为注意缺陷障碍,认为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这类儿童的主动性,随意注意能力极弱而被动性不随意过程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 第五章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一、什么是联想学习、种类、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