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诊疗规范

骨科诊疗规范
骨科诊疗规范

急救固定

【急救】

原则是处理及预防休克,防止伤口污染,固定患肢,避免神经、血管进一步损伤。

1 . 对外伤患者首先判断有无休克及休克程度。如有休克,应首先救治。

2 . 有活动性出血,须采取暂时性压迫包扎止血,必要时上止血带。如上止血带者,应标示时间,并应视情况每半小时~1小时放松一次。

3 . 有开放性伤口,局部应先用无菌敷料或干净毛巾包扎,以减少污染。

4 . 情况不详时,不要盲目整复,保持伤员原来姿势护送到医院。

【固定】

基本原则为固定损伤部位的上下关节。

1 . 头颈部损伤时:用沙袋、米袋等物置于颈的两旁,作临时固定。严防头颈部前屈、后伸或左、右旋转。

2 . 单纯锁骨骨折可用三角巾托住前臂悬吊于胸前。

3 . 严重肩部损伤,在腋下先垫以软垫,然后将上臂固定于胸壁,再用三角巾悬吊在胸前。

4 . 肱骨骨折,可用夹板放于前后两侧,再将其固定于胸前。

5 . 前臂骨折,前后方用夹板固定,背侧板应超过腕关节,防止前臂旋转,然后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6 . 脊柱骨折,保持伤后姿势置于硬板床上,在悬空位置放进软垫,搬运时严防扭转或过屈、过伸腰部。

7 . 骨盆骨折,病者仰卧位置于木板床,骨盆周围不应放置重物,尤其在腹部耻骨联合处,必要时在骨盆两侧放置较宽木板,作为临时骨盆兜,以起暂时保护作用。

8 . 股骨骨折,用长木板,连同腰部平齐固定。

9 . 胫腓骨骨折,用木板四块、在患肢四周放置后固定,或将患肢固定于健侧,搬运时可作适当牵引,减少疼痛。

10. 踝、跖、趾骨折:局部绷带包扎,避免负重即可。

内固定技术

内固定技术在骨科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四肢、骨盆及脊柱疾患的前后路内固定。

一、骨折常用内固定物的种类及适应症

1、螺钉

⑴种类:包括:①普通螺钉;②加压螺钉;③生物可吸收螺钉。

⑵适应症:常与接骨板联合应用,固定各种骨折、少数情况下,

单独应用就能达到稳定骨折的目的,获得满意的效果,如内踝撕脱骨折、肱骨内髁骨折等。

2、接骨板

⑴种类:①普通接骨板,种类较多,多为钴铬合金制成;②加压接骨板。

⑵适应症:根据骨折的部位、程度、形态等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接骨板进行固定。骨折线的两端应分别以2~4枚螺钉固定,且应离开粉碎性的骨折线,螺钉必须穿过两侧的骨皮质。

3、髓内针

⑴种类:①V形与梅花髓内针;②带锁髓内针;③弹性髓内针;

④加压髓内针。

⑵适应症:应用于治疗各种长管状骨的新鲜骨折、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以及病理性骨折,另外也适用于良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须行大块植骨的患者。

4、不锈钢丝主要用于治疗髌骨骨折、尺骨鹰嘴、股骨大转子等骨折,行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还可用于捆绑粉碎性骨折。

5、骨圆针选择各种粗细不同的骨圆针,用于治疗各种掌骨和指骨骨折以及不适宜用螺钉固定的骨碎片,粗的骨圆针可用于骨牵引。

二、脊柱内固定器械

1、脊柱前路内固定器械及适应症:

⑴种类:前路内固定物包括各种前路钢板、椎体螺钉、椎间融合器、人工椎体等。

⑵适应症:适用于治疗脊柱骨折前方减压术后、椎体肿瘤切除术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后、前方植骨不稳定以及脊柱畸形矫形等的内固定。

2、脊柱后路内固定器械及适应症:

⑴种类:种类繁多,主要有:椎弓根螺钉、椎弓根钩以及各种撑开、加压系统。

⑵适应症:主要用于脊柱畸形的矫正、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脊柱骨折以及脊柱不稳定的内固定系统。

外固定架技术

一、定义

将骨折的远近两端用骨针或钉穿过,在皮肤外将穿过骨折两端的

骨针固定在外固定架上,从而达到使骨折对位和固定的目的,即为外固定架技术。

二、作用

1、能保持骨折端的良好对位;

2、可牵开骨折两端以延长肢体;

3、可利用加压技术,促进骨折愈合;

4、可以纠正早期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畸形。

三、适应证

1、开放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病人的转送,方便伤口处理;

2、治疗骨不连;

3、肢体延长术;

4、多段骨折;

5、不稳定的粉碎骨折;

6、关节融合术。

四、种类

1、单边式半针外固定架;

2、双边式骨外固定架;

3、四边式骨外固定架;

4、半环、全环与三角式骨外固定架。

五、使用方法

1、熟悉解剖,避免损伤重要血管与神经;

2、严格无菌操作,针口处应用酒精敷料包扎;

3、慎选穿针的粗细及穿针部位,不能离骨折端太近或太远;

4、穿针在局麻下进行,穿针时宜使用慢速钻进针;

5、应每天检查外固定架连接部位有无松动以及针眼处有无感染;

6、根据骨折情况,指导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关节腔穿刺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