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观点及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观点及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观点及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观点及代表人物

什么是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前的教学回顾建构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教学的普遍认识是:学生的学习是把来自于教师和社会实践当中的分散信息资源和相对孤立的各种技能集合起来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将已有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传送给学生;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普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从教师课堂讲授中得来。教育评价也是通过知识考试来进行,这在应试教育阶段是很普遍的通常是以讲课为传授知识的方法,以笔试和其他考试方法作为传统的评估方法。这传统教育中,教学与学习的重点都是围绕知识这个核心,教师依据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围绕知识进行学习,评价也是以知识为核心。从理论上看,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记忆,在思维中复现这些知识也是无可厚非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行为上的改变以及脑力状态的变化。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的改变或调整,它是个人对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某种事件(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而筛选出的提高与充实的结果。认知理论环境下的教学中,重点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思考的作用,也就说对知识成因的分析。谁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知识的取得应该是在学习者自身的过程体验和与他人的互动的过程中进行。一种新知识的学习不应是教师全面的讲授,而是要在学习者中进行体验和互动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谁知主义理论把理解、知识和能力表现当作成功学习的标志。把学习者的兴趣、学习中的价值观和态度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这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成为学习的动力,这些非直接的学习因素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尊重某种知识,愿意努力去获取它,尔后运用这种知识的关健。认知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只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给学生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动力,让学生主动去学,积极去学。他们主张,除了一些必须靠记忆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以个,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建构其含义;学生以前对某一问题或概念的理解和思想对后来学习的生成会有巨大影响;教师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或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产生变化;与他人合作的学习对学习的动力、支持、模仿和指导都有重要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支持这种认知的教育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是天生的,所以人能够从被动的观望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二、建构主义理论含义建构主义是关于学习者如何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理论基础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此后,心理学家对人的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有机整体和认知的观点分析知识的开发,强调了人可以通过多渠道建构认识,例如:读、听、探索、体验。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体关联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在应用知识的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的交往建构认识。萨佛里和杜非等学者也从认知和社会的观点归纳结构主义的特征:当人们与他人交流理解并且探求一致的程序时,产生某种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一、基本原理 1、知识是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 2、认知的功能在于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的现实; 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 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只有在正确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客观知识就是真理。大多数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无最终答案。相反,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假设,所以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鸟的起源等问题。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人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基于个人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学习者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尽管有些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按照这种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课本知识仅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虽然有些科学知识包含真理,但并非绝对正确,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较为正确的解释罢了。因此,在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上,建构主义认为,就个体所获得的知识而言,(1)并非预先确定的,更不可能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加以深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旧有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而且也要关注到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已有经验,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并设法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有时需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由于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 形成学习者本人对事物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

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核心介绍

1、孟子学生乐克正的《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3、柏拉图的《理想国》,他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4、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他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5、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6、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7、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被誉为“教育学之父”,他曾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提出“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8、卢梭的《爱弥儿》,他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9、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 10、裴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11、洛克,提出“白板说”、绅士教育。 1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使教育成为科学,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13、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理论核心。

14、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五步教学法、“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在做中学”。在《经验与教育》中提出“连带学习”。 15、克伯屈提出“附属学习”、设计教学法。 16、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17、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8、马卡连柯的《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19、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0、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教学法。 21、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 22、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道德发展论中的“对偶故事”(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2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两难故事”(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24、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提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25、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 Ⅰ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教师是解决问题教练和策略的分析者,应十分注意对于自身科学观和教学观的自觉反省和必要更新。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尽可能将学习者嵌入到和现实相关的情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更有利于促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教育学1.孔子中国古代《论语》“有教无类”—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我国教育最早出现于《孟子》 3.昆体良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 着作。 4.《学记》战国后期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着;“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5.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着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分 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6.柏拉图西方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7.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8.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 第一本教育学着作;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教育学之

父,从事物的感知开始教学;班级授课制理论的提出 9.卢梭代表作《爱弥尔》——人的本性是善的。个人本位论 10.洛克英国“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他主张绅士教育。《教育漫话》 11.佩斯泰洛奇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 天赋力量。 12.赫尔巴特德国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代表着作:《普通教育学》 (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独立教育学的诞生标志。《教育学讲授大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用心理学的统知原理来阐述教学;知情意行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 13.杜威美国《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实用主义教 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设计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1] 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 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 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Vygotsky主,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部, 化为人的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 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

建构主义基本介绍(简化版).

建构主义基本介绍(简化版 【说明】 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影响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一直都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在我国广泛推广的时间不长,许多老师对此理论的认识不太充足,似乎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实践中还不能很好的应用该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本文是节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张奎明博士的博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几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中的文献研究部分,并做了部分的删减。张博士较为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希望能让各位老师能对建构主义理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渊源,第二部分是建构主义认识论与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正文】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拓展和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建构主义概念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在教育中最常采用的,是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学习哲学,具体包括以下二层基本含义: 1、认识论层面 认为建构主义根本上是一种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方式、方法以及认识的结果—知识特性等的理论。其核心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类似的界定如Richardson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一种关于学习或意义建构的理论,这种理论提供了对知识本质的一种解释。”“知识不管如何定义它,都是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并且,思考者无一例外地是基于他或她的自己的经验建构其所知的。”Brooks等说,“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该理论定义知识为暂时的、发展的、社会的和文化中介的,因而是非客观的。”

2、学习论层面 学习论层面的建构主义主要是关于人是如何学习和应当如何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论是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类似的认识,如美国学者布朗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通过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交互理解,以及于其中体验构建成新的含义。它认为先前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后继行动的基础。它着重的是学生对学习…为何?关注,从而打开批判性思维和智力开发之扉。”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要义是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建构。Davis 等认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们通过个体或集体建构她们自己的知识。每个学 习者有着一套概念和技能组成的工具包,他或她用这个“工具袋”来建构知识以解决环境提出的问题。” 小结:由以上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类认识和学习的理论。我们认为,以上二种内涵在理论层次上存在一种逻辑递进关系。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基础,学习论是基于认识论为前提的。为便于对建构主义基本内涵的了解,下面就以认识论发展的基本肤络、理论的继承性做一历史的梳理。 (二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渊源 尽管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改革兴起于1980年代后期,但其基本的思想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为便于系统地比较和梳理,们下面将要进行的分析将按照以下的内容框架:首先,关于认识主体与认知客体的基本关系问题的基础性假设。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是可以认识的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其它问题探讨的前提性基础;第二,关于主体的认知方式。如人是如何认识事物的:第三,知识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主张。其中,在分析过程中,我们把一些心理学的研究也作为认识论思想来对待。我们将主要介绍以下几位作家的观点,他们分别是: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德国哲学家康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果茨基和美国科学史学家库恩等。由于维柯、康德、库恩的研究过于哲学,在此不作展开,着重介绍皮亚

教育学人物大全

教育学常考人物整理 ?孔子 1、个人简介: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2、著作: 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另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3、观点: 1. 教育的对象: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教无类”。 2. 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的原则有: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关于教师,孔子认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及评价: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世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学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 ?孟子 1、个人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著作: 《孟子》 3、观点: 1.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 2.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 4.孟子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教师招聘教育学中常考人物合集

【洛克】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代表作是《教育漫话》,他的思想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白板说”——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这就是强调环境或者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洛克又被划分在环境决定论(外铄论)的阵营里。 同时洛克主张绅士教育;洛克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有巨大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因此他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关于体育,洛克认为人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对于德育,他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重要的环境;在智育问题上,洛克尤其强调两点,一是德行重于学问,二是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让·雅克·卢梭】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是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培养目标:方法原则: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卢梭认为:理想国家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学校教育由国家掌管。对受教育者,即使不能完全免费,国家也要给予补贴。教师需由本国公民担任。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卢梭属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本杰明·布鲁姆(1913—1999)】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兰斯富。 布鲁姆关于教育目标的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布鲁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又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分为五个亚领域,即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性格化。 布鲁姆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韦纳(B.Weiner,1935)】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发展了比较著名的归因理论。他的主要贡献有:归因理论、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 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教育学代表人物

沛西.能 (英国) 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孟禄(USA)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保罗.朗格朗(法国)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两大特征:①全体成员一生都在学习②社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教育 学习化社会构建与终身教育体系确立的基本标志: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并能为需要学习和进修的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 孔子(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春秋时期鲁国) 孔子及其弟子著《论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继承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诗书礼乐, 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启发”一词来自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 《学记》(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战国末期)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教育问题的专著作,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出自《学记》 古希腊三大西方古代教育家(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启自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希腊) 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骤: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产婆术。 苏格拉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柏拉图(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首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著《理想国》, 柏拉图充分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与希腊和谐教育之经验,构建学制。 柏拉图为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 柏拉图是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社会本位论”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亚里士多德(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遗忘的四大理论解释中的痕迹衰退说是对遗忘原因最早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桑代克发展。 亚里士多德专著《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七大欧美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著《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四大贡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主讲人:王思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用乔纳生的话说,是向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及其特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内部的认知结构,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虽然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自从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极重要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维特罗克(M.C.Wittrock)提出的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generative process)模式较好地说明了这种建构过程。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学习者以长时记忆的内容和已有的经验相结合,需要借助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古宁汉(D.J.Cunningham)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 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在这一基本观点上,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的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形成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

教育学代表人物

沛西.能(英国) 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孟禄(USA)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保罗.朗格朗(法国)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两大特征:①全体成员一生都在学习②社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教育 学习化社会构建与终身教育体系确立的基本标志: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并能为需要学习和进修的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 孔子(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春秋时期鲁国) 孔子及其弟子著《论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继承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诗书礼乐, 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启发”一词来自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 《学记》(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战国末期)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教育问题的专著作,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出自《学记》 古希腊三大西方古代教育家(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启自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希腊) 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骤: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产婆术。 苏格拉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柏拉图(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首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著《理想国》, 柏拉图充分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与希腊和谐教育之经验,构建学制。 柏拉图为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 柏拉图是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社会本位论”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亚里士多德(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遗忘的四大理论解释中的痕迹衰退说是对遗忘原因最早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桑代克发展。 亚里士多德专著《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七大欧美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著《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 (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2)基本观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皮亚杰不认为认识的生长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皮亚杰坚持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他看来,对儿童思维运演变化过程的描述,本身就构成了对学习的解释。 (2)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白俄罗斯人(Belorussia),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维果茨基与A.H.列昂节夫和A.P.鲁利亚等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在30年代显得特别活跃。维果斯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他既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理论,又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在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他提出的观点和应用的方法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是?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一、题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二、资料,文献来源: 一手资料: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二手资料:魏建培,梅迎春《皮亚杰与建构主义》 李维东《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邹莹《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 王海荣《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百度百科《建构主义》、《皮亚杰》《皮亚杰简介》 PPT《建构主义概述》、《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读》 《皮亚杰学派》 三、资料、文献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3.1皮亚杰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 百度百科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了皮亚杰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是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认知发展论的建构者,人类智慧的探索者。是瑞士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他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源自于他对儿童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等)的发展和结构的研究。 皮亚杰的基本信息如下表: 3.1.1皮亚杰的主要理论 3.1.1.1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最著名的学说,是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⒈感知运动阶段(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⒉前运算阶段(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⒊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 ⒋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像思维。 3.1.1.2核心概念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⒈图式: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知识可以通过同化或顺化来达成。2、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3、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4、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3.1.1.3建构主义 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3.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教育学1.孔子中国古代《论语》“有教无类”—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我国教育最早出现于《孟子》 3.昆体良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的着作。 4.《学记》战国后期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着;“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5.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着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 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6.柏拉图西方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7.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8.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 代第一本教育学着作;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教

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教育学之父,从事物的感知开始教学;班级授课制理论的提出 9.卢梭代表作《爱弥尔》——人的本性是善的。个人本位论 10.洛克英国“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 故”;他主张绅士教育。《教育漫话》 11.佩斯泰洛奇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 天赋力量。 12.赫尔巴特德国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代表着作:《普通教育 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独立教育学的诞生标志。《教育学讲授大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用心理学的统知原理来阐述教学;知情意行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 13.杜威美国《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实用主义 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