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流特点

黄河水流特点
黄河水流特点

黄河水流特点及对水利工程影响

一:引言

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中游地区的支流,其含沙量之高,在世界上都为罕见,在泾河的各条流域中,年平均含沙量达213kg/m3,年最大含沙量达1070kg/m3,黄河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高含沙水流之一,如控制不好,泥沙进入水库后造成泥沙淤积而引起一系列危害。

二:黄河水流运动特点

1:流速分布

(1)层流:二元明渠实测表明, 当含沙量较高时, 典型的泥流层流流速分布如图(u0 为最大流速)。

(2)研究后认为, 在高含沙水流中流速分布的统一表达

式为(这里以均质、光滑边壁的宾汉流动为例)

高含沙水流的本构方程为:

实验结果表明, 虽然高含沙水流具有触变特性, 由τ、η的自身物理特性和随着所处的运动状态的演化而演化的特性, 共同决定了高含

沙水流流动时的流速分布。从能量观点看, 流速分布是流体运动过程中能量分布形式的体现, 由于动量传递属于一种扩散现象, 流速的连续性本质上是依靠内界面的内摩擦阻力来维持的, 从动力学的观点

上看, 流速分布一方面具有对演化历史的记忆功能, 另一方面又具有反映演化状态的不可逆的耗散性。

2:紊动特性

(1)试验发现泥浆湍流的近壁层流层范围与牛顿体湍流的粘性

底层不同, 泥浆湍流的近壁层流层内完全保持层流状态。在近壁层流层(0

y + =1 ~ 4 为间隙湍流层, 该层相当于牛顿流体的粘性底层, 并具有类似的猝发过程, 该层紊动强度较大, 对整个湍流的形成有

重要意义。

强紊动层, 从y + =5 一直到流核区, 或者流速梯度较小的流区的下方。紊动旋涡在该层进一步发育和分解, 各种频率的脉动都在此

出现, 脉动强度也较大。

实测结果表明, 充分湍流区泥浆流速分布和清水没有区别, 过渡湍流

区上部仍有流核, 下部流速分布, 也是对数分布, 清水加推移质和泥

浆加推移质的湍流时均流速分布仍为对数分布.

泥浆湍流(宾汉体)中紊动产生于间隙湍流层上部和强紊动层下部, 间隙湍流层和扩散层的紊动有间歇, 造成分布曲线的双峰。泥浆浓度增大, 自相关系数增大, 低频脉动能量增加。

3:阻力关系

对管道高含沙水流的阻力特性的研究表明(泥沙的中值粒径D50 分别为0.031 , 0.042mm,含沙量变化范围为0 ~ 630kg m3), 无论是在管道或明渠中, 在由层流向紊流转变的过渡区内增加含沙量时,

阻力损失相对减小,其原因是由于增加含沙量使水流粘性增大, 抑制

了水流紊动, 从而减小了阻力。即使如此, 实测结果清楚显示了与同流速的清水相比含沙水流是增阻而不是减阻,。

高含沙水流中的紊流的阻力方程为:

为结构流中脉动流速,是由内聚力作用所引起的作用力。减阻和增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高含沙水流的阻力和清水相比, 在层流区时阻力损失较同条件下的清水为大, 这似乎已成共识。也有人认为紊流粗糙区时二者阻力近似相同, 而对过渡区, 似乎未取得

一致意见, 这可能与比较标准不同有关。不同浓度条件下的高含沙水

流运动情形下的减阻, 和泥沙的浓度及电化学、物理特性密切相关, 从紊动来看, 和猝发的周期、流条的空间尺寸有关。虽然不同

浓度条件下的高含沙水流运动减阻问题在管道输运和治黄中得到了

足够的重视, 但关于减阻机理目前还不太清楚。

三:黄河高含沙量对水库影响

高含沙水流进入水库以后,特性如一般挟沙水流一样,即可能造

成库内淤积,又可能被用以排沙,甚至会造成库区冲刷。但是由于高含沙水流可能形成浆河,所以大量排沙时会产生揭底冲刷现象,当调度

不合理时,将产生水库的严重淤积。

(1)由于淤积使兴利库容和防洪库容不断损失,导致水库综合效益降低。水库综合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兴利库容和防洪库容。

它们的损失,将使防洪、发电、通航、灌溉以及养殖等效益的发挥大

受限制,其中某些功能可能丧失殆尽。

(2)上延引起淹没与侵没。泥沙淤积的结果是加大了水库的坡降,使库内水位抬高,导致回水和淤积的不断上延,出现水库淤积“翘尾巴”现象。例如山西镇子梁水库,运用以来由于淤积上延多次追加对淹没、侵没的赔偿,总额超过水库建设投资的1.8倍`,

(3)坝下游河床变形。水库蓄水以后,由于库内淤积,使下泄水

流时含沙量降低,以致引起下游河道长距离冲刷`川。如果支流来沙较多,往往又使河道产生淤积。

(4)坝前泥沙问题,坝前船闸、渠道引水口的堵塞等。粗颗粒泥沙对水轮机的磨损、拦污栅的堵塞。渠道中粗颗粒泥沙可能发生沉积,

细颗粒泥沙进入耕地以后将增加土壤的肥分。

(5)水库淤积即能加重水库污染,也可能加强水的自净能力。悬浮物表面常常吸附大量污染物质,水库蓄水后,污染物质在库内累积,使水库微生物吸收后被鱼类食用,如果鱼被人类捕食,污染物将在人体内聚积,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陶虎.《高含沙水流对中小水库的影响》.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5.

2:陶虎 .《高含沙水流对中小水库的影响及水库减淤措施》.

水力发电.第24卷第3期2008年9月.

3:刘兆存, 徐永年.《高含沙水流运动特性综述》.泥沙研究.2001,8月第4期.

黄河下游的气候特点(共7篇)

黄河下游的气候特点(共7 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黄河下游的气候特点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 黄河的特点 黄河与我国其他江河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

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说法,也就是由形容黄河泥沙多而来的。同时,黄河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呈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还真不易洗净呢! 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从先秦时期至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

关于黄河下游“96· 8” 洪水及河势工情

人民黄河1997年5月第5期1—8页 黄河下游“96·8”洪水及河势工情 胡一三曹常胜 (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450003) (黄委会河务局郑州450003) 文摘“96.8”洪水是1985年以来黄河下游的最大洪水。这次洪水演进速度慢,传播时间长,长河段出现历史最高水位。洪水期间,除缺少整治的河段外,河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堤防险情相对较少,但由于坝垛根石缺额大,河道整治工程出险多,滩区淹没面积较大,经过抗洪抢险,洪水安全入海。 1996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黄河晋陕区间及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以下简称三花区间)发生两次较大范围降雨。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分别于8月5日14时、13日4时30分出现第一和第二号洪峰。洪峰流量分别为7600m3/s、5520 m3/s,一、二号洪峰演进至孙口站已合并为一次洪水过程,孙口站14日24时洪峰流量为5540 m3/s.,8月20日23时以4100 m3/s 洪峰流量通过利津站进入河口地区。这次洪水称为“96·8”洪水。 1 洪水来源 1.1花园口站一号洪峰来源 花园口站一号洪水由三门峡以上来水和三花区间暴雨洪水两部分组成。

洛河洪水与黄河干流洪水遭遇,并经滩区滞洪调蓄后,又与沁河洪水相遇。5日14时出现花园口站第一号洪峰,流量7600 m3/s ,洪峰水位94.73m(大沽,下同)。由于伊河、洛河、沁河退水过程较为缓慢,花园口站5000 m3/s 以上洪水持续时间达53小时。相应洪量为11.6亿m3。洪水期间平均含沙量56kg/m3。3日20时最大含沙量为136kg/m3。 1.2花园口站二号洪峰来源 8月9日晋陕区间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黄甫川黄甫站9日11时18分洪峰流量5900 m3/s ;窟野河温家川站9日16时30分洪峰流量9800 m3/s ,干支流洪水相遇,9日23时12分形成黄河吴堡站洪峰9600 m3/s ,加上区间来水龙门站10日13时出现11200 m3/s 的洪峰。11日7时到达潼关站。洪峰流量削减为7500 m3/s 。经潼关至三门峡库区后,11日18时48分三门峡出库流量5100 m3/s ,加上三花区间干支流来水,花园口站13日4时30分洪峰流量5520 m3/s ,为该站第二号洪峰。 2洪水演进及特点 2.1洪水特点 2.1.1洪水演进速度慢、传播时间长 1996年第一号洪峰在花园口、夹河滩、高村站峰顶附近的断面平均流速分别为1.6、1.3、0.6m/s,与历年同量级洪水的断面平均流速约2.2m/s相比明显偏小。洪峰过程平均含沙量为56kg/m3,介于1958年的83kg/m3和1982年的33kg/m3之间,接近多年平均值。一号

黄河知识三百问

黄河知识三百问 一、基本情况 1.黄河全长多少公里?流经哪几个省? 答:黄河全长5464km。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里利县注入渤海。 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长度各是多少? 答: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可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长3472km;河口镇至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为中游,长1206km;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长786km。 3.黄河洪水主要来源于哪里? 答:黄河洪水主要来源区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三花间)。 4.黄河水资源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①水少沙多; 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量年内年际变化大; ③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 5.黄河治理的任务是什么? 答:任务有: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调度、保护与开发利用。 6.我局所辖堤防居黄河那岸?起止桩号?长度多少? 答:我局所辖堤防居黄河右岸。起止桩号70+250~94+907、96+517~97+630。全长25.77km。 7.我局所辖河道工程有几处?其中险工有哪些?护滩控导工程有哪些? 答:我局所辖河道工程有6处。其中险工有黑岗口险工、柳园口险工工两处;护滩、控导工程有黑上延、黑下延、高朱庄、王鹿4处。

8.我局辖区内有哪几座涵闸?其名称、位置如何? 答:有2座涵闸。分别是黑岗口闸和柳园口闸。相应大堤公里桩号为77+170和85+700。 9.河道工程基本情况如何? 答:①黑岗口险工:始建于1737年,现有坝、垛、护岸85道,顺堤长5695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74+100~79+795。坝顶超22000m3/s洪水位2m,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1~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16m左右。主要靠溜坝号是18~41(修黑下延前是18-53)。 ②柳园口险工:始建于1842年,现有坝、垛、护岸47道,顺堤长4287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82+263~87+550。坝顶超22000m3/s洪水位2m,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1~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16m左右。主要靠溜坝号是18~39-4(1997年之前)。 ③黑上延控导:始建于1995年,现有丁坝8道,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1m,坝长100m,坝间距100m,坦石坡度在1:1.3~1:1.5之间,根石深度在4~l0m之间。 ④黑下廷控导:始建于1998年,现有丁坝9道,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lm,坝间距100m,坦石坡度1:1.5,无根石深度10m左右,坡度1:1.1~1:1.3。 ⑤高朱庄工程:始建于1952年,现有坝、垛、护岸23道,顺堤长3075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80+115~83+190。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0~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m以下,靠溜几率小。 ⑥王庵控导:始建于1998年汛后(郊区局段),有坝16道,垛3道,-6坝~-5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lm,-14垛~-7坝顶高程超当地4000m3/s洪水位lm,坝长100m,坝间距120m,坦石坡度1:1.5。-14垛~-12垛为抢修工程。 10.新中国成立后,黄河花园口站三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和相应流量是多少?黄河下游最高洪水位发生在哪一年、流量是多少? 答:1954年8月5日,15000m3/s;1958年7月18日,22300m3/s;1982年8月12日15300m3/s。1996年8月5日7600m3/s,黑岗口水位84.30m、柳园口水位82.77m(大沽)。2003年9月3日2780m3/s。黑岗口水位82.88m、柳园口水位82.09m(大沽)。 11.什么是洪水? 答:洪水是河流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水位明显上升,流量比较大的水流。

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 一、河水的补给类型 (一)补给的主要类型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的补给,主要包括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和湖沼水五种类型。河流径流量在一年内不同季节之间的差异称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年份之间总径流量的差异称为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由补给水量的变化特征所决定。 1.大气降水是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如我国季风区的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2.冰川和积雪(永久性积雪和季节性积雪)对河流的补给。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东北地区的河流,受冬季积雪春季消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春汛特征。 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水位高的水体可补给水位较低的水体。如黄河下游地上河段,河流水位高于两侧地下水水位,河流单向补给河流。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人工湖泊——水库更是可以起到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二)特点对比 补给类型 补给地区 补给时间 河水径流量及其变化

雨水 分布最普遍,主要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补给时间与降水时间相一致 径流量决定于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积雪融水 温带、寒带地区。 春季,积雪融化,成为河水补给来源,形成春汛。

径流量决定于地表积雪的厚度和广度。 冰川融水 分布于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夏季,气温高,冰雪消融,补给河流,形成夏汛。 径流量随气温高低而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但年际变化小。 地下水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及后果范文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及后果 胡梦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国古老的文明。但是,历史上的黄河也曾多次决口,给下游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的泛滥、决口、改道有1500多次,河道明显的改流有20余次”。河道的每次决口和变迁都给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现在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南宋初年的“黄河夺泗入淮”。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掘开黄河大堤,河水由决口滚滚东流,经滑县南、濮阳,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注入泗水,复由泗水入淮河,经徐州、宿迁、淮安沿线的淮河河道流入大海。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南襟江淮,北扼齐鲁,古时汴泗二水交汇于此,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和黄河更是傍城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由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至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黄河流经徐州700多年。黄河的流经给徐州带来便利水运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黄河水患。在分析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的成因的同时,重点论述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当前徐州水灾防治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所指的徐州特指当今徐州市管辖下的铜山(包括今徐州市辖区)、丰、沛、睢宁、邳州等地区。 一、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的考察 自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至1949年建国前,黄河在徐州境内的决口达50余次,漫溢近20次。581年间,由黄河决口和泛滥而引发的洪涝灾害115次。其中,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之前,徐州境内共发生108次。“明朝276年间,徐州共发生水灾48次,平均不到6年就发生一次。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至咸丰五年(1855年)间,黄河流经徐州211年,期间,徐州境内共发生黄河水灾60次,平均每3年多就发生一次”。明清徐州黄河水灾频繁发生,是由自然气候因素和人为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自然气候原因 自然气候因素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的首要原因。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和善徙”而举世闻名。明清时期徐州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也是苏北地区水灾频繁的重要祸源。著名地理学家白月恒先生对于黄河祸源,这样概括:“黄河自有始以来即为中国之大害者,其故有五,即水质浊、水势急、水量多、水患骤、水道善移是也”。总的看,黄河中游植被的破坏以及黄河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频发的客观原因。 徐州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夏季多暴雨,大量的降水集中于特定的季节,短时间内地面降水量大增,于是便很容易造成水灾的发生。这种气候状况无论是古今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尤其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的明清时期,水灾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 黄河水文特点(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雨量仅约400mm,水量极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黄河泥沙之多,为世界大河所罕见,其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入黄总沙量),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m3,水少沙多。此外,在空间分布上是水沙异源。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的上游地区,其控制面积为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黄河的90%以上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如头道拐(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黄土高原面积为11×104km2,区间径流仅73×108m8,占花园口以上的13%,但该区间的输沙量高达×108t,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7%。显然,黄河水文是上述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水沙不同组合的过程,使下游和河口的水沙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2)高含沙量输沙 黄河流域半干旱气候,雨量既小,变率又大,沙源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使黄河输沙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沙年,甚至集中在几场大洪水过程内。据统计,黄河干支流各站最大年输沙量,可占25年总输沙量的10—20%,最大6年的输沙量约占25年输沙量的5%,在一年之中,输沙较径流更为集中,干流站7—9月输沙可占全年的80%,支流站接近100%。陕县站1933年输沙量高达×108t,7—9月输沙量占了全年的90%,其中8月输沙量为×108t,占全年输沙量的71%。黄河干流主要测站的多年平均的水沙相关曲线表明,其时序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反映了黄河上中下游洪峰和沙峰在时间上出现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反映了全河输沙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性。 (3)径流和输沙量年际变率大 黄河流域雨量小,雨区分布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是中水大沙年或小水大沙年,则下游河道输能力减弱而淤积,尾阎河道淤积,延伸加快。 长江水文特征 1.汛期降雨和洪水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黄河又是一条多泥沙、多灾害河流,洪水泥沙灾害严重,历史上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的问题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难度大,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布置开展了全国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结合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开展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反复征求了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意见。2004年11月,水利部组织召开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邀请各方面专家、

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了审查。在进一步征求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对《规划》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报请国务院审批。国务院于2008年7月以(国函〔2008〕63号)批复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本《规划》在总结以往有关规划、研究成果和黄河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收集及勘测,获取了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泥沙、地形、地质资料,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及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对黄河防洪减淤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标准进行了全面复核,提出了防洪减淤规划布局,以及防洪减淤工程和防洪非工程重大措施。为今后20年黄河流域防洪减淤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完整版)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精心整理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上中游的大部和下游全部为半湿润带,上中游偏北的 带。 等 ); 54.1%, 12 (强 雨一般 生在840天 11.04万km2,降雨中心九治站总雨量313.2mm,仅有1天雨量达43.2mm,其余各天雨量均<25mm。黄河中游降雨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而频繁,雨区面积较上游小,但大于50mm的暴雨面积则较上游大。河口镇~三门峡区间次暴雨历时一般<24小时,日暴雨(>50mm)面积一般在1~2万km2,大的可达6~7万km2,1977.8.1木多才当(陕蒙交界)9小时雨量达1400mm(调查)创世界记录,其50mm雨区范围达2.4万km2;渭泾北洛河中下游常出现一些连阴雨天气,降雨历时5~10天或更长,日降雨强度较小(100mm左右);三花区间暴雨频繁、强度大,点暴雨300~500mm/日以

上,降雨历时一般2~3天,最大可达5~10天,暴雨区面积一般为2~3万km2,最大4万km2,如1982年7月底8月初的一场暴雨,历时5天,暴雨中心石蜗站7月29日最大24小时降雨量734.3mm,5日总雨量(7.29~8.2)在200mm以上的面积超过4.4万km2。由于黄河面积大,各地暴雨天气条件不同,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 108个 年5月8 丛景观? 相反? ?厚 持续进行;流域内植被发育?土壤中富含CO2及腐殖酸?岩石中还含有可产生酸类物资的有机质和含硫矿物?这给地下水提供了较丰富CO2来源?使地下水具有了较强侵蚀能力。 九寨沟喀斯特溶蚀主要表现是发育有规模客观地下的岩溶通道。例如:长海无地表出水口?日则沟、丹祖沟的下段呈于谷?均证明有地下的河存在。 通过水均衡观测和同位素示踪研究已证明?长海的水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长海至原始森林、长海至'鹰爪的洞一带地下暗河补给到日则沟?使得日则沟成为九寨沟内水量充沛、海子最为集中风景的地段。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地貌和河流水文特征

2020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一、典例导入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 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 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 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 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 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命题意图】 该本题组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载体,研究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原因以及摆动的影响因素,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试题给学生呈现相对陌生的地理概念及原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契合新课标对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体现新高考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解析】 1.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D 正确。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 错误。故选D。 2.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相对于上游以及下游地区来说,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地区分别有支流汇入,河流流量中段较小,是影响摆动范围小的因素,①②不符合题 意。两岸岩石的岩性相差不大,多为黄土。中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没有差异,不会影响摆动范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

黄河洪水主要分为四类

黄河洪水主要分为四类:伏汛、秋汛、凌汛和桃汛。 发生在7、8月份的暴雨洪水被称为伏汛,如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58.7”洪水、“82.8”洪水,洪峰流量分别达到了22300立方米每秒和15300立方米每秒,峰高量大,但持续时间不长。 而发生在9、10月份的洪水则为秋汛,秋汛的洪峰流量往往不大,解放后曾造成1951年和1955年的两次决口。 凌汛河南局是从11月20日到第二年的2月底。 1996年8月,黄河发生了一场7600立方米每秒的中常洪水,而花园口站的水位竟然比1958年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还要高出0.91米。 黄河在一年内的四个季节里都有汛期,分别叫桃汛、伏汛、秋汛、凌汛。 在3月底、4月初,因内蒙古河段解冻开河,河槽的蓄水量下泄,但因宁蒙河段的冰凌洪水传播到下游,正值桃花盛开季节,故称“桃汛”; 在夏季7、8月形成的暴雨洪水,因正值伏天,称“伏汛”; 秋天9月、10月形成的暴雨洪水,称“秋汛”,伏秋两汛时间相连,又都是发生暴雨洪水的季节, 合称“伏秋大汛”;在冬季,因黄河下游河道封冻,河槽大量蓄水,在解冻开河时,往往形成洪峰,并 伴有大量冰凌下泄,很容易在弯曲狭窄河段卡冰阻水,壅高水位,威胁堤防安全,故称“凌汛”。 百科:何谓桃汛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控制,降水和水文现象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汉代人说:“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在伏秋大汛之外,又提出桃汛的概念。到了北宋年间,人们已经对全年12个月里的黄河水汛涨落有形象的命名和成因的描述。

黄河自仲春迄秋,季有涨溢。春以桃花为候,盖冰泮水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二月、三月渭之桃花月;四月,陇麦结秀,为之变色,故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故谓之瓜蔓水;朔方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入河,六月谓之矾山水(今土人常候夏秋之交有浮柴死鱼者谓之矾山水,非也);七月、八月,菼乱花出,谓之获苗水;九月,以重阳纪候,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故漕道,谓之复漕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凌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立春之后,春风解冻,故正月谓之解凌水。 桃花汛

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

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 黄河曾以“害河”、“中国之患”闻名于世界。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反动统治的漫长岁月里,黄河的水利得不到开发,水患得不到治理,洪水、干旱、冰凌、风沙、盐碱、内涝六大灾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斑斑血泪,黄河也成了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在六大灾害中,洪灾尤为严重。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例如193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而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黄河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前者是自然原因,后者是社会原因。黄河中游分布着面积广大、耐冲性很差的黄土高原,赋予黄河极高的含沙量,使下游成为“地上河”,这是黄河决口泛滥的自然原因之一。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暴雨,而冬季降水很少,使黄河的径流量变幅特别大。例如花园口

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为零。而长江大通站最大最小流量之比仅17倍。黄河径流量变化大,是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第二个自然原因。与长江相比,黄河中下游没有一个湖泊,缺少湖泊的调节作用,这也是黄河“先天不足”的一个方面。 黄河“先天不足”固然是很大的缺欠,但“后天失调”更使它“病势”加重。4000多年前,黄土高原还是林茂草丰之地。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不少朝代和军阀在黄河中下游建都,为了营造豪华的宫殿楼阁,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黄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战场,频繁的战争,也破坏了山林。此外,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剥削农民,地主霸占河边好地,穷苦农民为生活所逼,只得到山上开垦放牧,即所谓“富占川,穷奔山”,加剧了水土流失。 “以水代兵”更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早在1194年南宋和金对峙时,金利用黄河决口的滔滔洪水,淹没南宋人民和土地,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持续包围开封城100多天,城内巡抚高明衡与城外巡按御史严云勾结,扒开黄河大堤,妄图水淹闯王军。当时正逢连日大雨,汹涌的洪水直冲开封城,全城37.8万多人,被淹死34万,造成全城覆没的大悲剧。更令人发指的还是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徐州,国民党反动派不用武力抵抗日军,相反为了破坏苏北、皖北抗日游击

黄河洪水预报

黄河流域洪水预报现状、存在问题与展望 颜亦琪12,王春青 1, 陶新1,许珂艳1,范国庆1 (1 黄委水文局 2 河海大学) 摘要:洪水预报是黄河防洪的重要非工程措施,洪水拦、排、分滞的时机和水量都要求精确的洪水预报结果。文章从洪水预报任务、预报模型方法、预报系统建设、预报工作体制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黄河流域洪水预报现状及存在问题。也展望了黄河流域洪水预报的发展前景和今后的工作重点。 关键字:黄河流域;洪水预报;现状;存在问题;展望 黄河洪水预报现状 概述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一条著名的多泥沙河流。流域情况十分复杂,其显著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河道迂回宛转,情况复杂多变;春有桃汛,夏秋有伏秋大汛,冬有凌汛;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形成举世著名的地上“悬河”,对下游防汛造成巨大的威胁。黄河流域图见图1.1。 洪水预报工作是防洪指挥、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几十年来,针对黄河的特殊性,黄河几代水文工作者共同研制和引进了多种适用于黄河流域的预报模型方法和手段,并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在历年黄河防汛、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黄河的治理开发,对洪水预报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而实施的一系列治黄实践,如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利用桃汛洪水冲刷潼关高程试验,使黄河洪水预报工作变得更为艰巨,任务多、要求高。

图1.1 黄河流域图 黄河洪水预报任务 黄河洪水预报涉及整个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大型水库、 分滞洪区等,预报的重点区域是龙三区间(龙门至三门峡)、三花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及黄河下游。河段(区域)预报站点见图1.1,表1.1。 预报项目主要有洪峰流量、峰现时间、流量过程、下游各站洪峰水位。近年来,为配合黄河调水调沙、黄河小北干流放淤和利用桃汛洪水冲刷潼关高程试验研究,增加了潼关站、小花区间(小浪底至花园口)日平均流量预报项目以及龙门站洪峰流量、峰现时间、500m3/s流量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次洪水量、最大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精心整理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部分地区带。 等雨);降水%,最12(强连阴雨)雨一般7生在840天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000m 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与水 喀斯特(KARST)?原为欧洲巴尔干半岛一个地名?那里是石灰岩分布区?因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形成各种奇特地形。后来?科学家们便使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因石灰岩的化学溶解而引起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现象。华南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在地表看到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蚀、侵蚀峰林、峰丛景观?只在气温较低地下的溶洞中才能见到再沉积钟乳石等;而在九寨沟?地表常年气温远低于华南的亚热带区?地表的溶蚀景观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较多溶沟、石芽外?溶蚀主要在地下进行。相反?最引人注目却是地表大量堆积钙华?形成钙华堤、钙华池、钙华滩、钙华瀑等。在九寨沟地表的地理环境下,较强蒸发作用、地下水溢出后压力的减小、地形陡变处水流的流速增大、特别是水 ?厚 充沛降水 硫矿物? ?日 至' 地段。 华、黄绿色藻类对透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另外,九寨沟的湖泊处于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峡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时间或同一地段不同时间,太阳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对光的反射状况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变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变幻多姿。 独特的水循环系统 九寨沟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和北西向构造的展布是九寨沟水循环的基础,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环构成了九寨沟水循环的主体,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补给与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一、流域基本情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海拔100米以下的黄淮海平原,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3万平方公里。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9.6万平方公里。在黄河流域内该河段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上部的兰州以上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沙量相对较少;二是中部的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力资源丰富;三是下部的河套平原是黄河流域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存在一定的防洪防凌问题。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河道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该河段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为黄土高原地区,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二是上部的河口镇至禹门口河段和下部的潼关至小浪底河段水力资源较丰富,并且距电力负荷中心近;三是河口镇至禹门口区间煤炭资源丰富;四是中部的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道宽浅散乱,存在一定的河道治理问题,三门峡水库运用对本河段以下的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也造成了一定塌岸问题。在本河段汇入的渭河和在中游下部汇入的沁河等重要支流的下游地区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存在一定的防洪问题。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干流河道长786公里,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除艾山附近为山区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约束洪水泥沙。由于泥沙淤积,使该河段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河道成为淮河和海河的分水岭。黄河下游堤防保护是因黄河在历史上决口改道淤积形成的、绝大部分属于淮河和海河流域的、我国最大的平原——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核心地区之一,历史上堤防频繁决口改道,黄河洪水泥沙对黄淮海平原带来巨大灾难,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黄河流域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的340个县(市、旗),2005年人口11275万人,耕地面积24362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2150亿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流域战略地位重要,区域优势明显,土地、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黄河下游堤防保护的黄淮海平原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5省的部分地区。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水泥沙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造成了巨大灾难。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洪水泥沙波及范围约12万平方公里,涉及5省110个县(市),2005年区内人口9064万人,耕地11193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0615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河堤防一旦决口,除洪水淹没带来的直接损失外,洪水携带的泥沙沙化农田,压没城市、农村、道路和工矿,堵塞治淮、治海水系和灌溉渠道,巨大的间接损失难以计算,破坏的生态环境长期难以修复。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 二、洪水泥沙及河道冲淤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黄河的水文特征

《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水文特征》教学设计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二中学 李碧洁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态、流经省区、自然区等基本源流概况。 2、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各河段水文特征,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努力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黄河源流概况。 2、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 四、教学难点 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 五、教具制作 教具由两部分构成,透明板和底板,透明板教师提前画出黄河干流、支流,并且用三种不同颜色标注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此外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如地形图、干湿区图、省区图等。这样,每组同学在分析不同的水文特征时就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材料进行分析,省去了不断翻书找图的麻烦,同时也给了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分析的空间。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伍光和教授主编《自然地理学》中提到“河源的确定通常是根据‘河源唯远’、‘水量最丰’ 的原则”。因此,卡日曲被认定为黄河源。看似简

【学生展示】 【教师讲解】上游段因位于阶梯交汇处,拥有丰富水能建成多个水电站。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虽处在干旱区,但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被誉为“塞上江南”。(图片展示) 2、黄河水文特征——中游段 【教师讲解】黄河中游段由河口到桃花峪,

【学生展示】 【教师讲解】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相关资料。 【过渡】中游将如此之多的泥沙带到了哪里?(下游),这势必对下游产生重要的影响,我 【教师讲解】探究后发现,泥沙会在下游不断沉积,不停抬高河床,为防止洪水灾害人们不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上中游的大部和下游全部为半湿润带,上中游偏北的部分地区(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为半干旱和干旱带,上游南部的部分地区和中游秦岭地区为湿润带。 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多年均值为476mm,其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400mm等雨量线位于托克托-榆林-靖边-环县-平凉-天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秦岭北坡(800mm);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宁蒙河套灌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内蒙古航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更少,不足150mm。降水在 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54.1%,最大月份初现在7月,占全年的21.2%;冬季(12~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在12月,占全年的0.6%。 黄河的暴雨主要出现在中下游,上游兰州以上特别是龙羊峡水库库以上,基本上只有大雨(强连阴雨),极少有暴雨,兰~托为少雨区。形成暴雨的环流形势:盛夏经向型、盛夏纬向型。影响黄河流域的三个大气团: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主要降雨天气系统:地面多为冷锋,高空多为切变线,西风槽、低涡,三合点,和台风(倒槽)等暴雨发生的时间主要在6~9月。上游大雨一般7、9 两月出现的机会较多,8月份出现的机会较少。中游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大暴雨多发生在8月,三花区间较大暴雨多发生在7~8,其中特月月份出现的机会较多,7黄河下游暴雨天内。40月中旬的8月中旬到7大暴雨多发生在. 份次之。黄河上游降雨特点:面积大、历时长、雨强小,强连阴雨;一次降雨仅有个别站日雨>50mm,如1981年8.13~9.13,150mm雨区面积11.04万km2, 降雨中心九治站总雨量313.2mm,仅有1天雨量达43.2mm,其余各天雨量均<25mm。黄河中游降雨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而频繁,雨区面积较上游小,但大于50mm 的暴雨面积则较上游大。河口镇~三门峡区间次暴雨历时一般<24小时,日暴雨(>50mm)面积一般在1~2万km2,大的可达6~7万km2,1977.8.1木多才当(陕蒙交界)9小时雨量达1400mm(调查)创世界记录,其50mm雨区范围达2.4万km2;渭泾北洛河中下游常出现一些连阴雨天气,降雨历时5~10天或更长,日降雨强度较小(100mm左右);三花区间暴雨频繁、强度大,点暴雨300~500mm/日以上,降雨历时一般2~3天,最大可达5~10天,暴雨区面积一般为2~3 万km2,最大4万km2,如1982年7月底8月初的一场暴雨,历时5天,暴雨中心石蜗站7月29日最大24小时降雨量734.3mm,5日总雨量(7.29~8.2)在200mm以上的面积超过4.4万km2。 由于黄河面积大,各地暴雨天气条件不同,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000m以上,遍

初中地理知识点: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

初中地理知识点: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一、选择题 1.有一条河流,它冬季有结冰期,河流水量不大,这条河流可能是 A.长江B.黄河C.怒江D.珠江 2.关于我国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河流受地势的影响,向四周流 B.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夏季风难以到达西部内陆地区 C.非季风气候区内,河流以外流河为主 D.受夏季风影响,东部河流汛期多出现在春秋季节 3.有关我国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 B.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C.黄河是我国水量第二大的河流 D.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下表为我国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水文特征,依据表中信息完成4~7题。 4.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位于南方的河流是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5.③河流含沙量大,最佳治理该流域措施是 A.植树种草B.加固大堤C.跨流域调水D.修建水库6.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对四条河流判断正确的是 A.①黑龙江②黄河③长江④珠江B.①珠江②黑龙江③黄河④长江C.①黄河②黑龙江③珠江④长江D.①珠江②黑龙江③长江④黄河7.下列关于长江、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自西向东流入黄海B.都有结冰期 C.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D.干流都流经山东、江苏两省

2019年6月28日,淮安的新地标——大运河桥正式通车,大运河桥和位于淮安区的水立交(上为京杭运河,下为淮河入海水道)共同成为淮安——“运河之都”这一美称的象征。读淮安大运河桥,淮安水立交图片及中国河流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0题 8.流经淮安的河流——淮河(如图中?)所示,流入的海洋是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9.如图中所示,结冰期最长的的河流是 A.⑦B.⑧C.⑨D.? 10.我国著名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位于图中的 A.?B.?C.?D.? 11.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注入太平洋B.冬季都有结冰期 C.都属于外流河D.汛期都集中在夏季 二、解答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其

黄河流域的水文发展史

黄河流域的水患及其治理 关键字:黄河概况黄河水灾及产生原因黄河水患治理 摘要:黄河座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二大河,作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创造了繁荣的华夏文明,虽然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能够逐渐控制黄河水患,并将其加以利用,使得黄河能够再次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更加引人注目的贡献。 黄河概况: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