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中文系各校近年考题)

中国思想史(中文系各校近年考题)
中国思想史(中文系各校近年考题)

中國思想史(中文系各校近年考題)

一.孔子

1.試述先秦墨家、法家、道家對儒家的評論

2.孔子“仁?義?禮”的內容與關係

二.老子

1.《老子》亟稱於水,試問何取於水?

2.試述先秦儒、道兩家於政治、倫理方面思想之差異。

3.《老子》第五十六章:「知之者不言,言之者不知。塞其穴,閉其門,和其說,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請解說其義

4.何謂「黃老」?「黃老之學」有何代表性的作品?其主要思想內容如何?黃老思想在當時曾發生過什麼影響?試說明之。

三.莊子

1.試論老莊之學到黃老之學的演變大要

2.試就莊子論心齋、坐忘,闡釋其消遙、齊物之意旨

3.試申述《莊子?逍遙遊》大鵬南飛之意蘊

4.莊子“逍遙遊”的工夫與境界

5.請由修養論的進路,說明老子之“無”與莊子之“逍遙遊”的共通性

6.由‘天地一指,萬物一馬’﹝莊子?齊物論﹞的思想,論儒、釋、道三家的異同

7.莊子名理想之人物為「至人」、「神人」或「真人」;試述如何經由修養,達成此一人生境界?

四.墨子

1.試論先秦時期儒墨兩家之相非議

2.試述戰國至秦墨家學說及其影響

3.公孫龍「堅白論」之要旨如何?墨經對「堅白」之關係有何見解?

4.試述孔、老、墨對西周天命觀之改造

5.試論先秦名家與墨辯對「名」之見解的異同

6.儒、墨兩家之「愛」、「利」思想有何差別?

五.孟子

1.先秦諸子之天人關係思想各具特色,試以墨子、莊子、孟子為例,加以比較說明

2.說明孟子“心、性、天”的理論

3.孔子之‘仁’與孟子之‘性善’的異同

4.孟子的王霸論具體內容為何?為什麼孟子要提王霸問題?舉例說明孟子的

王霸論對後代學者有何影響

5.墨子非攻,孟子主張「善戰者服上刑」,兩人均反對戰爭,都不贊成以戰爭為解決問題的手段。試問:1?兩人反對戰爭的理由是否相同?如果相同,理由為何?如果不同,差別又在哪裡?2?兩人反對戰爭的理由與其基本思想有何關連?

6.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關係是相當重要的部份,孔子、孟子對此均有論述。請問:1?孔、孟的君臣關係論有否差異?2?如果有差異的話,差異在哪裡?3?這種差異在思想史上有何意義?請詳細說明

六.荀子

1.孟子言性善,荀子謂性惡,試較論二人之說

2.孟子、荀子論性不同,但皆為儒家,試述兩人之所以為儒家的要素

3.荀子的天論觀,在中國的思想史上,居有何種地位?試加說明

4.先秦諸子論天人關係,各有所擅,試就荀子、莊子二家論之

5.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試就二說分別論述之

6.孟子、告子、荀子的心性論主張各如何?孟告之辯,與荀孟之辯的爭議焦點何在?為什麼孟子的性善學說,在中國人性論史上較居優勢的地位和影響?

7.老子、孟子、荀子三家,各是如何以「水」為喻,以言天道、人道?試加比較,並論評之。

8.自司馬遷《史記》立〈孟子荀卿列傳〉始,孟、荀二人為孔子之後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殆成定論。二人雖同以孔子為其典範,以學習孔子為職志,但由於氣質不同、所處時代環境不同、關心的問題不同,孟、荀對孔子的思想其實是有繼承亦有所調整,並非完全因襲不變。試就所知,撮要論述孟、荀如何繼承和調整孔子思想

9.「正名」是儒家重要的政治主張,試就所知,說明孔、孟、荀三家對「正名」的看法,並比較其異同何在。

七.韓非子

1.老子、韓非子對「智」的看法,與孔孟不同,試析論之

2.韓非謂法術二者皆為帝王之具,其理由為何?

3.試比較先秦儒、道、墨、法四家之政治主張

4.論韓非學術

5.試比較老子、荀子、韓非子對「虛靜」解讀之異同

八.春秋戰國

1.試述《左傳》中所呈現的思想

2.論《左傳》中思想

3.先秦時期學派興盛,「諸子百家」蔚然成風,各家各派學說亦各有其理想與特色,然儒家卒能脫穎而出獨尊於天下,成為漢代官學,其原因究竟何在?試就學術思想史的觀點分析說明

4.《大學》一書是儒家重要典籍,試問:1?《大學》在儒家發展中具有何種地位?2?《大學》與孟、荀兩家思想有何關係?試舉例說明之

5.試闡述中庸一書「誠」的意涵

6.釋述公孫龍〈指物論〉、〈通變論〉之大義

九.兩漢

1.論王充〈問孔〉、〈刺孟〉、〈非韓〉三文的得失

2.試論董仲舒「天人感應」之說

3.東漢王充有何特殊之言論

4.學者多將漢世廢除百家獨尊儒術,歸功於董仲舒,此說是否正確?試論之。

5.試以董仲舒為例,說明漢代儒學與陰陽家思想之關係

6.試述「陰陽五行」之思想於漢代之影響

7.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黃老帛書》係黃老學派之作,《黃老帛書》與《老子》思想頗有不同,試舉其要說明之

8.試論漢代陰陽災異學說興盛之因及其影響

9.試說明讖諱之學對漢代學術之影響

10.比較孟子、荀子、董仲舒三人對天人關係的看法有何不同

11.說明王充的思想特色

12.說明中庸、易傳、董仲舒等對天人關係看法的異同

13.試分別說明並比較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對「義、利」問題的見解

14.孟子、荀子、董仲舒三人對「天人關係」及「人性善惡」的觀點,有何異同?試就其論證內容詳加比較。

十.佛家

1.佛教傳入我國之後,晉代名士與名僧頗以玄學解釋般若學,不失為認識般若

學的途徑之一,試問彼時何以能取玄學解釋般若學而蔚成風潮?

2.所謂「隋唐佛教八宗」是否符合宗派成立的條件?印度傳來的佛教為何到了隨唐才建立起佛教的主體性?

3.試述僧肇〈不真空論〉思想之大要

4.請說明天台宗智者大師思想之大要

5.竺道生對佛教之義理有何闡發?

6.大乘起信論的主旨,及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為何?

7.說明慧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思想

8.說明僧肇思想的特色

9.說明天台宗“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的思想

10.華嚴宗對‘心’的看法

11.試述唯識宗所謂「阿賴耶識」

12.試述天台宗所謂「三諦圓融」

13.試述魏晉南北朝佛學之般若思想及染淨之辨對中國儒佛思想之影響

14.佛教思想對中國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產生過廣泛的影響,試就下列三個方面,扼要說明:1?「理事」說﹝華嚴宗﹞和「理一分殊」2?「中道」說﹝中觀學﹞與「重玄道」3?「無念」說﹝禪宗﹞和「心學」

15.試述中觀學派的學說要旨,以及其對中國思想史所產生的安排

16.試述僧肇「物不遷論」與「不真空論」之大義

十一.魏晉

1.東漢以下迄於魏晉,中國思想史上曾出現所謂「自然」與「名教」之爭,此項討論其重要之發展為何,試申述之

2.試論述王弼與郭象思想之大要,及兩人在中國思想史上之地位。

3.試說明魏晉玄學之主要議題與思想特徵

4.試比較魏晉玄學思想中所謂「自然」義與先秦老莊二家之原旨不同。

5.試說明王弼注《易》之影響及其個人思想之重要性

6.試述魏晉玄學與經學的關係

7.試分析說明朱子理氣論與周濂溪《太極圓說》之關係

8.向、郭之莊子注,與王弼之莊子注,皆為魏晉玄學之重大文獻,二者有平行之地位。據是,試說明向、郭莊子注中所謂「獨化」之理論,而評論其詮釋莊子思想之得失

9.王充之「自生」說與郭象之「自生」說,有何異同?

10.魏晉玄學有「名教與自然」之辨,何謂「名教」?何謂「自然」?並說明王弼、裴頠、郭象有關「名教與自然」之關係主張

11.魏晉哲人常有會通儒道之傾向,試舉例以明之

12.郭象之言「有」、「無」,與王弼之「貴無」,裴頠之「崇有」,有何異同?

13.說明王弼、郭象的思想特色

14.試比較孟子、荀子、郭象、董仲舒四家對「人性」問題的看法

15.孟子、荀子、莊子、董仲舒、王弼諸家心目中的「聖人」觀念﹝或「至人」境界﹞有何不同?他們對「人性本質」與「情性關係」的討論,各是如何?試詳較之

16.王弼的《周易注》《老子注》及郭象的《莊子注》,對先秦的《易》《老》《莊》哲學有何繼承和發展?在《易》《老》《莊》中有哪些隱性的思想性命題,被他們掲示出來討論

17.試述魏晉玄學的基本特點

18.王弼、郭象、張湛三人,對「萬物如何生成」的問題,有何論見?試藉此說明魏晉玄學的基本論題與發展概勢

19.莊子「逍遙」意,向郭、支遁見解不同,試說明之

十二.唐宋

1.理學發展中有「程朱」和「陸王」兩派之對立,其知識論上之差異為何?試加分析比較

2.朱子曾言:「氣質之說起於張、程,極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前此未曾說道。」其所謂「氣質之說」何所指?又何以謂「極有功於聖門」?試就中國思想史之發展加以說明

3.試比較周敦頤與張載兩人於宇宙論方面思想之異同

4.試論述宋代理學思想中有關「涵養」與「察識」兩問題討論之大要,並說明其重要性。

5.試述朱子《格物補傳》之主要義旨

6.試說明宋代理學於宇宙論方面之新議題,並概述朱熹、陸象山二人哲學系統之基本性質

7.以朱熹為分界,中國儒學大致可分為兩期:前期以《五經》為主,後期以《四書》為主,試論其思想之演變

8.試述陸象山心學之特色及其與禪學之異同

9.朱熹推崇周敦頤為道學之開創者,試述周敦頤思想之大要,以明其開創之地位

10.韓愈的排佛思想有何特色?試評述之

11.試述張載思想的大要及其在思想史上之地位

12.程明道所謂「一本」之說,其意云何?試申述之。

13.說明張載“太虛無形,氣之本體”的內容,及在宋明理學的地位。

14.周敦頤以‘誠’為主的學說

15.周敦頤之“陰陽動靜”說,及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特色

16.試就宋明思想之「理本論」、「心本論」、「氣本論」,各舉一家論其所本

17.試從「涵養需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一語說明程伊川的修養論,並論述此一觀點對朱子有何影響。

18.宋儒曰:「氣質之說起於張、程,極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前此未曾有人說道,故張、程之說立,則諸子之說泯矣。」試說明上述言論的具體內容為何?並就此加以評論

19.「性即理」「心即理」二論自宋以後就爭論不止,試問二者的主要觀點有何不同?自宋至明,有哪些學者對此提出了重要主張?

20.宋明理學近人有稱之為「宋明新儒家」者,試問:1?所謂「宋明新儒家」與「先秦原始儒家」在思想上有何區別?2?「宋明新儒家」與「先秦原始儒家」各有何優缺點?請就所知分別說明之。

21.韓愈雖為「文人之雄」,但其在中國思想史上常被列為宋明儒學思想上的先驅,原因安在?試就韓氏所著〈原道〉、〈原性〉、〈省試顏子不貳過論〉及其他作品詳細說明之。

22.周敦頤《太極圖說》對宋代理學有何作用和影響?

23.董仲舒與朱熹都是大學者,在中國學術史上地位崇高,試問:1?兩人的思想有何重要的特色?2?兩人的學術主張對中國學術有何重大影響?

24.試述二程思想的異同

25.試述張橫渠的氣論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十三.明清

1.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要旨如何?其在傳統知行問題的討論上有何特殊的

意義?

2.試述黃宗羲的學術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3.黃宗羲之經世思想以政治思想最為根本,影響亦大。試就所知詳加評述

4.清儒戴東原〈孟子學義疏證〉一書極為近人論哲學史者稱道,該書主要之論點為何?其書在治學之方法上有何特殊之貢獻?試分別加以論述。

5.清代戴震曾提出「訓詁明而後義理明」之主張,其所以提出此說之原因與其要旨為何?試申述之

6.試比較宋明理學中「性即理」說與「心即理」說之異同,以及程朱、陸王別派之理由

7.試說明宋明理學中「陸王」之學之義理取向及其哲學特性

8.明代有所謂「泰州之學」,試述其來歷及基本主張

9.試概述明末王學之流衍與派分

10.試比較宋明儒中朱子與陽明之哲學形態與先秦儒之差異

11.試說明戴震有關「性情論」之主張

12.試說明清代顏李學派之學說主張與思想特色

13.試說明乾隆時期戴震哲學之新取徑,與其可能的時代意義

14.漢儒與清儒皆倡言「通經致用之術」,而其內容實有不同,試舉例以言之

15.在〈天泉證道紀〉中,對於王陽明之「四句教」,錢緒山以為此乃「師們教人定本」,王龍溪則視之為「師門權法」,二者見解何以不同?

16.王船山論「道、器」之關係為何?又其對「性、命」有何特殊之見解?

17.王廷相論「性」,與其他儒家有何異同?

18.比較張橫渠、朱熹、王陽明三人的思想有何不同?

19.說明王廷相對理、氣,心、性的看法

20.王學“四有、四無”說之異同

21.宋明理學中程朱的「性即理」和陸王的「心即理」之說究竟有何異同處

22.試述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精義及後學末流所產生的流弊

23.朱熹與王守仁對《大學》「格物致知」的詮釋有何不同?此一差異在兩人的思想體系上有何特殊的意義?試就所知論述之。

24.朱熹與戴震對易傳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解釋有何不同?這種不同在思想史上有何重要意義?試說明之。

25.朱子學與陽明學的差異何在?試舉其大要說明之

26.晚清今文經學復起,試說明此派之具體主張為何?

27.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以我國清代學術之發達與歐洲文藝復興相比擬。但有部分學者清代除在整理古籍、考證古史上頗有貢獻外,以思想史的角度看為成績平平,乏善可陳。二說顯然矛盾,試評論之。

28.今、古文經派的主要爭議何在?以思想史之角度觀察有何意義?

29.王夫之的理氣論有何特色

30.試述宋明理學與清代學術的主要分歧

31.陽明後學,可以地域及學風分成數派,其中以「浙中」、「江右」、「泰州」最為有名,試於各派列舉二、三人,說明個人及該學派之宗旨。

32.章學誠﹝實齋﹞與戴震﹝東原﹞之學術來源為何?其學術貢獻為何?二人對清代中葉之後學術發展有何影響?

33.劉宗周謂:「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左。」劉氏以為陽明真精神何在?又何謂「江左之學」?

34.清初思潮有哪些方面的轉變?試分點列述

35.王陽明畢生思想有幾次轉變?試分述之

36.清初儒者的人性論和宋明理學家人性論的主流觀點,有何歧異?

十四.其它

1.寫出下列著作成於何時何人?其主要內容及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為何?

A.近思錄

B.大乘起信論

C.明夷待訪錄

D.孟子字義疏證

2.試就所知闡述下列作品的作者、內容及其在中國思想史上有何重要之意義

A.道德經

B.呂氏春秋

C.春秋繁露

D.論六家要旨

E.淮南子

3.詮釋下列語句之思想意涵,並註明出處

A.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B.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C.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

4.解釋下列詞語出處及涵義

A.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B.一心開二門

C.理一分殊

D.變化氣質

5.詮釋下列語句之思想意涵,並註明出處

A.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B.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C.天之顯經隱權,前德而後刑

D.神器獨化於玄冥之道

6.簡要說明下列各著作的作者、主要內容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A.復性書

B.太極圖說

C.傳習錄

D.存性編

E.仁學

7.簡要說明下列專屬名詞的具體內容

A.正名

B.仁內義外

C.黃老

D.塊不失道

E.離堅白

8.解釋下列名詞

A.稷下之學

B.墨經

C.五行篇

D.讖緯

E.格義

9.解釋名詞

A.以述為作

B.正名

C.夜氣

D.齊物

E.慎獨

10.解釋下列名詞

A.五德終始

B.大體小體

C.三表法

D.天理人欲

E.刑明之學

11.解釋下列名詞

A.皇極《尚書?洪範》

B.稷下先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C.二柄《韓非子?二柄》

D.《白虎通》

E.越名教而任自然《嵇中散集?釋私論》

12.解釋下列名詞

A.人倫《孟子?滕文公上》

B.安時而處順《莊子?養生主》

C.大一統《春秋公羊傳》

D.聖人體無《世說新語?文學篇》

E.太虛即氣《張子?正蒙》

13.釋義

A.白馬非馬

B.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C.四諦

D.一心開二門

E.五時八教

14.請以「二十一世紀中國哲學之走向」為題,抒發個人見解

15.釋義﹝出自《莊子》﹞

A.物化

B.心齋

C.兩行

D.天籟

中国思想史考题

中国思想史(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6个/5分一个) 1.“齐物论”(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分为“齐物”论和齐“物论”。“齐物”论即万物一齐,“齐”有均、平、等之意,所谓“齐物”,是指以道观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彼此之间没有高下、美丑、尊卑的区别。齐“物论”即物论一齐,是指俗世关于事物的论断都是立足于道之一端,皆有其特定的立场与局限性,皆有其所是,亦皆有其所非,彼此之间并无真伪、是非之别。齐“物论”并非主张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而是为了破除流俗之见以及各种物论对于人心的束缚和伤害。 2.忠恕之道(孔):孔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出自《论语·里仁》。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推己及人之意。忠恕,意为忠诚和宽恕,即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忠恕之道是“仁”的具体,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之一。 3.失其本心(孟):孟子性善论的观念之一。出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天性、天良、原本具有之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如所谓的“四端之心”,这是人性为善的基础。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屈服于自身的欲望或是外部的压迫,放弃自己的良心。“失其本心”导致了恶的产生,使得本性为善的人做出恶行。 4.反者道之动(老):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出自《道德经》。“反”,覆也,引申为复归、回归。“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的存在具有反复、回归的运行趋势。这一命题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有新颖的洞见,不同于单线条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历史不断复归的趋势。 5.无待(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即对于对象的无所期待、无所依赖的态度,指一种悠游自在,无溺无滞的生命状态。从逻辑上看,“不待”以“无己”为前提,“无己”即不滞、不执于“我”。只有破除是非之执、物我之别,才能与物同化,达到逍遥的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 6.兼爱:墨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标志。针对儒家仁爱思想中“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等差”,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提倡“先人后己”。墨子主张“”,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的重视。墨子的、、、、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7.化性起伪(荀):荀子性恶论的观念之一。出自《荀子·性恶》,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从理论上说,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后天人为的道德特性。心知是化性起伪的必由之路。 8.大一统:董仲舒提出的公羊学观念之一。所谓“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即天下生民(包括天子)皆当归本于元气,引申为天下思想、制度、法令等的统一与规正,强调王者受命改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 书笔记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 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所以,要想进一 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 《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 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 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那怎么办呢?钱 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这看起 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 然就会豁然贯通。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 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

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4年秋季划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台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3.《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人伦者,天理也”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实现了儒家的 A.道德化和宗教化 B.政治化 C.世俗化和普及化 D.哲学化 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6.法国作家雨果:“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雨果在这里 A.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B.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 C.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D.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7.“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的再现了客观历史 B.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一、基本目的 在中国古代史的纷繁事象之中,本课程选择若干专题,着重从政治与文化两个视角,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如位阶安排、诸子治道、士族阶层、民族统治、官僚选拔、重要帝王、都城地理、中外交流等方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强化历史感,初步理解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相关视角,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趋势。 二、内容提要 第01讲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一、周代贵族政治 封建和宗法·世卿和采邑·爵:贵族身份尺度 二、战国选贤任能 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禄秩和官人百吏 三、秦汉以吏治天下 布衣将相和军功阶层·禄秩与以吏治天下·封爵和赐爵 【思考题】 1. 周代封建体制与战国秦汉的集权官僚体制的区别何在?

2.“爵本位”与“官本位”的区别何在? 【推荐阅读】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章“爵禄与吏禄”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章第5节“传统官阶制的五段分期”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章 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第02讲此起彼伏:战国秦汉的法道儒 一、先秦儒法道的治国主张 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 二、秦政与法术 秦国的法治·二世而亡 三、休养生息与黄老无为 休养生息·黄老无为·儒道互绌 四、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从黄老到儒术·霸王道杂之 五、新莽奉天法古 奉天复古思潮·新莽制礼作乐 六、东汉儒法合流 经术与吏化·儒法合流 【思考题】 1. 儒、法、道的历史观、人性论,与其治国之道是什么关系? 2. 战国秦汉间法、道、儒在政治上此起彼伏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理解新莽改制?

《中国思想史》作业答案

《中国思想史》作业答案一、填空 1.五典 2.以德治国 3. 墨、劓、膑、宫、大辟 4.仁礼 5.魏源《海国图志》 6.舍生取义 7.金、木、水、火、土 8.慧能 9.朱熹陆九渊 10.黄宗羲11.韩非 12.民为贵民本 13.墨子 14.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 15.王安石 16.乾震坎巽离 17.“圣人之性”“中民之性” 18.王通 19.“克己复礼”《礼记·大学》 二、名词解释 1.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大体说来,孟子的“性”,相当于“人的自觉心”;荀子的“性”,相当于“人的本能”。荀子从人的自然本能证明人之性恶,但是不否认人可以为善。他认为:“其善者伪也。”所谓“伪”就是“人为”,就是“变化气质”的意思。 2.“大宗师”是庄子提出的概念。关于“大宗师”的含义,郭象解释说:“虽天地之大,万物之众,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崔撰解释说:“遗形忘生,当大宗此法也。”“无心”和“遗形忘生”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就是道。大宗师的基本内容:一是“自本自根”的道。二是“死生如一”和“安化”的人生观。 3.“参验说”是法家韩非提出的思想主张。在认识论方面,他继承荀子重“行”的思想,对《老子》做了新的解释,提出注重“参验”的思想。韩非主张用“参验”的方法判别认识的是非真伪。“参”是参照比较,“验”是检查验证。“参验”的内容就是“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作为与所在官职的职责相符,就给予奖赏,否则就给予处罚,这叫“循名而责实”。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这里包含着要求名实一致和以实验名而定是

人文复习题

大学人文知识复习要点 一、人文素质 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具备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 (2)理解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3)掌握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 (4)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二、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类型:任选考查方式:考查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论语导读》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任选专题课,是一门传统文化普及课。本课程提倡阅读经典原文,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孔子的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此外,本课程力图使学生增强独立人格意识,对中国的传统和未来有理性的思考。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括及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介绍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孔子的生平;通过阅读《论语》原文,使学生全面掌握孔子的思想;进而结合现实,讨论儒学的现代意义。要求学生熟读《论语》,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认识孔子的思想,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学习儒家传统文化。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孔子的生平 第一节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 (二)礼崩乐坏与私学的兴起 (三)鲁国的历史及传统 第二节孔子的生平及《论语》 (一)孔子的先世和生平 (二)《论语》的成书、体例及传播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政治论 (一) 先富后教 (二) 礼刑并用 (三) “道之以德” (四) 举贤人 1 第二节孔子的人生论 (一)仁与礼 (二)义与利 (三)君子人格的养成 第三节孔子的教育论 (一)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教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章儒学的演变与现代意义第一节儒学的演变 (一)先秦原始儒学 (二)两汉经学 (三)程、朱理学 (四)陆、王心学 (五)新儒学 第二节儒学的现代意义 (一)民本与民主、人治与法治 (二)士与知识分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阅读《论语》原文,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人生论)。教学难点在于古文阅读和孔子思想的归纳。 五、参考书目: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96 (清)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5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 2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0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 店,200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一、名词解释(5个) 1、巫史文化:殷商文化特色,体现祭祀与巫术为主,巫政合一;巫史作为中国第一批思想 者,取得一系列的文化成果,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最终形成巫史文化。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 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 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 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 之中。 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 的权威。 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 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9、四德:仁、义、礼、智。体现“尽心、知性、知天” 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 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 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 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 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14、新儒学:宋、明心性之学,主张天仁合一,天心性合一,因地之心性说。 15、明体达用:儒家哲学范畴,主张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直接领悟儒家经义。 16、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儒家重要经典。 1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8、《法言》:汉代杨雄对王莽从希望到失望的自我反省。 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 与天性。 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 二、简单题(4道) 1、整合经学与子学 (1)、形成一部像样的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研究著作 (2)将“根”经学与“魂”价值与意义相融合 (3)这部著作需透着中国精神,即有意义的信仰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思想史 2、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1)在中国历史上,经学一直是社会指导思想;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丹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高二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其意在强调 A. 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 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C. 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D. 治国要以德政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不赞成臣子私自救济百姓,认为这样会显现臣子的美德,彰显君主的“无惠”,可见其认为应当遵循等级秩序,选项C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臣子应当遵循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董仲舒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该对策体现了董氏学说的哪一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说法赋予了上天以人格化的神的地位,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观一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崇尚儒学,限制其他学派,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的观点,AB两项错误;材料谈论的是天对君主统治的监督,不是君主权力源于上天,D项错误。 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

中国思想史重点

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 2、《四书集注》即四书章句集注。作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3、《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全书内容丰富,集中表现了作者发展进化的历史观。他痕恨明王朝的腐败政治,主张改革;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还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对宋明以来的唯心主义道学进行了批判。作者有意识地把评史与论政治结合起来。他认为“读古人之书”必须“揣当今之争”,才能“为治之资”。因此王夫之的史论著作不仅贯穿着他的史学思想理论,也渗透了他的政治思想理论。 4、《天演论》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

中国思想史 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内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大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正哲学。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本义:天子、君主。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独裁统治的代表。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称人殉为厚葬,遭到墨家的极度反对。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巫:象形字。据甲骨文,象古代女巫所用的道具。小篆,象女巫两袖舞形。本义: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从字形上来讲,巫上下两横代表天地,意指能够沟通天地之人。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久而久之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一种本源论(本体论)。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古人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本源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可以说五行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有“元素论五行”和“德性论五行”之分。元素论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德性论五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國思想史(二)教學大綱江淑君編 日期教學內容 ───────────────────────────────課程說明、董仲舒的「三統說」 《大學》、《中庸》、《易傳》義理趨向及其年代歸屬 《淮南子》中的雜家思想 揚雄、王充的學術思想 魏晉玄學總論 《人物志》的才性觀與人物品鑒 何晏的學術思想 王弼的學術思想 (期中考) 阮籍、嵇康的學術思想 郭象注莊及其相關問題 中國佛教哲學總論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原始教義)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大乘教義) 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及講論 中國佛教之三宗(天台宗) (期末考) 教學目標: 一、以思想流變史的宏觀視野,按朝代逐一解說中國各期思想的特色及其欲解決的問題,並 帶入思想產生的緣由及其時代背景的概況。藉此,使學生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二、解析各期哲學家思想論述的基本架構,探討其思想內容的優缺點,並與同期思想家進行 義理趨向之比較。藉此,使學生能有獨立思考與反省的能力,進而開發培養對中國義理思想的認知與興趣。 評分方式: 期中考筆試:四十分期末考讀書報告:四十分(十二月三十日繳交) 期末報告分組討論:二十分(包括如何選定題目、如何搜尋資料以及報告內容如何進行思考與書寫等綱要) 課程教材: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民書局 參考書目舉要: 陶建國著《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文史哲出版社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述圻著《六朝思想史》南京出版社 趙書廉著《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葆玹著《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樓宇烈校釋《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林麗真著《王弼》東大圖書公司 余敦康著《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臺灣學生書局 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 莊耀郎著《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 何啟民著《竹林七賢研究》臺灣學生書局 何啟民著《魏晉思想與談風》臺灣學生書局 唐翼明著《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上下)臺灣學生書局 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 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嚴北溟著《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 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中国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 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 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 1、商周宗教思想 ①、夏商周的异同 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 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 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 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 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 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工艺五材属性 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 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 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 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 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 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 《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请各部门按要求认真填写附件有关表格,其中附件2《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申请表》和附件3《第二课堂学分审核汇总表》于4月2日前纸质一份(签字盖章)交教务处实践科、电子版发到实践科邮箱:sjjxk@https://www.360docs.net/doc/7e206709.html,,附件4《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记录表》各部门自行记录留存待检查。联系电话: 62158062。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课程编号:0931020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总学时数:48学时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所有中文本科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几千年来留存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一部分是对这几千年文学发展变化之线索的梳理、描述,以及对于其中规律性问题的初步探讨。这两部分内容,既有区别又密切关联,本教程打破以往的惯例,尝试将其穿插、组编到一起,以利于实际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整体性把握。 2、教学目标和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脉络,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具体文学篇目的学习,领悟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升对古代文学现象的思考深度,为继承和弘扬古老的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各种文体、文

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兴起与发展变化,同时还包括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内容,重点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著名、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文学现象的来龙去脉,掌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背诵其中的一些重要名篇,领会其艺术精髓。 本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言先秦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言秦汉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三章两汉辞赋第四章两汉诗歌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建安诗歌第二章正始诗歌第三章两晋诗歌第四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二章盛唐的诗人们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坛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言宋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种文体、文学思潮的演变、主要作家的艺术成就以及名篇的学习等。 难点:掌握各种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作家创作的文化心理等。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自学和课堂讨论为辅,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及重要文学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对非重点的一般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简要列出提纲及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在课外自行学习,弥补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缺憾。 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力求使本课程的教学更有活力和现代性。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完整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 第二章题库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具有简单类比和混沌性思维特征的原始信仰形式是() A、自然崇拜 B、祖先崇拜 C、图腾崇拜 D、生殖崇拜 2、“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与“天惟时求”(《尚书?多方》)的对立反映了() A、天命观的动摇 B、对天命意志的绝对崇拜 C、天命转移论 D、人文意识的觉醒 3、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容的是()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4、下列命题中未能反映西周末年思想动摇的是() A、“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B、“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C、“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D、“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 5、“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分 C、天人相胜 D、天人相制 6、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 A、早期的天命观 B、早期阴阳说 C、早期五行说 D、元气说 7、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容的是()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8、五行思想首次明确提出是在() A、《诗经?大雅》 B、《尚书?洪》 C、《易传?系辞》 D、《礼记?礼运》 9、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国最早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种以“帝”为最高主宰的产生于() A、炎黄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0、最早明确区分天道与人道,认为人只应索求人道,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家是西周末春秋初的() A、史伯 B、伯阳父 C、子产 D、叔兴 11、伯阳父的“阴阳之序”说认为()。 A.阴阳二气就是物质性的天地之气,是万物的本原 B.由阴阳二气的对立斗争产生出八卦,由八卦演生出天地万物 C.阴阳二气的斗争和对立要遵循一定的秩序即规律 D.阴阳二气分别体现了天的刑罚和恩德 12以下属于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理论有:() A、太极阴阳论 B、原子论 C、佛教缘起论 D、五行论 二、名词解释题 1、阴阳 三、简答题 1、简述周公“制礼”的哲学意义。 2、简述《易经》在中国思想史中的认识论价值。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思想学术 一、填空题: 1、由开创的关学, 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著名学派。 2、北宋初期,理学的先驱人物有、、等,他们昌明儒术,注重经书“义理” ,旗帜鲜明地反佛反道,为理学思想体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 二、改错题: 1、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春秋》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 “天下号曰新义” , 这就是《三经新义》。 2、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三、名词解释 : 1、宋明理学(道学、宋明新儒学。 2、北宋五子。 3、《太极图说》。 4、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5、一物两体。

6、关学学派。 7、荆公新学。 8、耦。 9、剥落。 10、简易功夫。 11、鹅湖之会。 四、简答题: 1、《皇极经世书》的主要思想。 2、拭勾勒二程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轮廓。 3、王安石思想的基本内容。 4、元代思想状况。 五、论述题: 1、周敦颐的思想特征是什么?有那些重要内容? 2、张载的理学思想反映在那几个理论环节中?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理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4、与理学思想比较起来,陆九渊心学思想有那些特点? 5、陈亮、叶适如何通过针对性地批评程朱理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

第七章明代及其明清之际的思想与思潮 一、填空题: 1、明初思想界的代表人物有(试举五人 :、、、、等。 2、明代中后期形成的王学派中影响较大的, 是以王畿 (龙溪、钱德洪 (绪山的和王艮的。 3、的准备工作和部分编写工作, 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4、在《东西均》中提出的的命题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二、改错题: 1、明永乐年间组织编撰的三部《大全》是指《六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大书。 2、真正实现明初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的代表人物是吴与弼。 3、吕留良的《无何集》是把王充《论衡》中批判谶纬神学的言论加以分类编排而构成的论文选集。 三、名词解释 : 1、三部《大全》。 2、静中养出端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