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教师(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包括方面: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6、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的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是量变。

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顺应是质变。

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教学内容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辅助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过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2)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过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3)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贡献:揭示心理发展的一些规律,有助于人们预测儿童的心理发展,并施以正确的教育影响。

8、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9、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10、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特点:持久性和一致性。分类: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2)冲动型与沉思型3)发散型与辐合型

11、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3)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3、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基本观点: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分为8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对自卑(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14、健康人格的建构: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自尊、自爱;努力发展身心潜能,自信、自强。②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和良好的情绪是人格成熟的标志。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原则。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具有实践活动的自我效能感。

15、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6、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或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

17、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表现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18、自我意识的内容(形成的三个阶段)(奥尔波特):①生理的自我: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②社会的自我: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③心理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的认识

19、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发展、生理自我发展、心理自我发展、自我同一性形成

20、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2、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②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③学习带有一定的被动性④学习过程还涉及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3、学习的分类:按照学习水平分类(加涅):连锁学习、多重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按照学习结果分类(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的学习

4、学习的联结理论代表学说(4个):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推进了学习理论,忽视了人的意识和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

5、尝试——错误的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其教育意义:①应鼓励学生“做中学”,允许学生犯错误,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结果。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合理、科学地练习;在学习结束后,也应不断地练习。③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搞“突然袭击”。

6、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强化(条件刺激呈现时或呈现后给予无条件刺激,这就是强化);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加入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不能得到强化,条件反应便逐渐减弱并消失);自然恢复(条件反射形成后能被消退,一段时间休息后,虽然没有得到强化,条件反射也可出现某种自然地回复);泛化(反射不单对这一特定刺激做出反应,反应可泛化遍及到未建立条件反射的相似刺激范围内);分化(学习者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高级条件反射(习惯即由连串的条件反射所养成)。

7、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强化的程式(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分连续式和间隔式)、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操作性条件反射观: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8、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动作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9、应答性行为:是指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被动的)

操作性行为:是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自发主动行为)

10、程序教学: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11、认知学习理论代表学说:①苛勒的完形—顿悟说②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③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四章学习动机

1、动机:是指激发、引导和维持行为的心理过程。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调节功能

3、学习动机的分类:①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动机)和附属内驱力(外部动机)②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类: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③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类: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4、学习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诱因

5、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6、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2)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通常是一致的。学习动机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3)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非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促进学习效果,他只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①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②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③动机水平与行为呈倒U型曲线。

7、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论3)归因理论4)成就动机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

8、强化理论:人物:斯金纳观点:强化是指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一种行为发生的概率是该行为所受强化的函数。

评价: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调个体先天本能的不足。但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强化,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机械论的观点。

需要层次论:人物:马斯洛观点:动机和需要是一回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驱使的。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贡献:①把需要按高低层次分成不同需要,且提出人所独有的高级需要。②把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起来,有实践指导意义。局限:①主张抽象的人性,认为成长需要是先天固有的。②只有低一级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出现高级需要,与事实不符。

9、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动机(课件上)

(书本上)包括内部和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内部:1)学习成就动机的培养2)学习归因信念的训练3)学生自我效能的增强4)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5)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6)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外部:1)表达明确的期望2)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4)有效地运用表扬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适当开展竞赛4)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5)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第五章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

1、知识的含义:狭义知识: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概念、公式、定理等。广义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分类: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深度不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3、知识学习的类型:1)依据知识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4、知识学习的过程(三个阶段):1)知识获得:①知识直观②知识概括2)知识保持3)知识应用

知识直观的类型:①实物直观:直接感知实际事物②模象直观:直接感知事物的模象③言语直观:借助于言语的描述对事物进行间接的感知和理解。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词与形象的配合。2)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学习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学习是学生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学生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

6、知识概括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

知识概括的类型:1)感性概括:是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低级水平的概括形式。2)理性概括:是在思维基础上的一种高级水平的概括形式。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明确概括的目的方向性2)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3)正确运用变式4)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5)科学地进行比较6)对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组织7)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7、知识遗忘:对学习过的知识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时出现错误的现象,叫做知识遗忘。

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1885):先快后慢

8、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审题对有关知识的重现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④作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9、技能的含义(皮连生):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10、技能的特点:1)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途径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认识经验的知识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行为。

11、技能的类型:动作技能、心智技能

12、技能的作用:1)技能的掌握是进行学习的必要条件。2)技能的获得有助于知识的掌握。3)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冯忠良四阶段模型):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14、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1)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途径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认识经验的知识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行为4)动作对象的客观性5)动作技能的外显性6)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1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量、练习时间)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反馈的内容反馈的频率反馈的方式)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6、心智技能三阶段模型(冯忠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7、心智技能的培养:1)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和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心智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它所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通过有效地练习,可以使产生式知识达到十分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2)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在心智技能的培养中,需要遵循练习的阶段性特点,帮助学生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智力活动转化,此外,心智技能又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得以实现的,因此,言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根据心智技能的不同特点选择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对于比较复杂、由多种智力活动方式组成的心智技能,可采用部分到整体的训练方法。对于简单的心智技能,采用整体方法进行训练。4)注重思维训练。思维是学生心智技能中至关重要的心理成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等品质。除上述要求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了解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环境,并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18、心智技能形成的标志(特征):1)在活动方式方面,活动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言语趋于概括化和简约化2)在活动调节方面,学生的意识参与逐渐减少,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3)在活动对象方面,心智活动的对象不再是外显的物体或肌肉,而更多的是反映在头脑中,活动对象以观念、概念或原理为主。

19、品德:是个体现象,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潘淑)

20、品德的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特点:稳定性、个别性、自觉性

21、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定向

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2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3、品德学习的过程:依存(从众、服从)、认同、内化

24、影响品德学习的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25、良好品德的培养:1)有效地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六章学习迁移与创造性

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类型:1)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2)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范围: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4)层次: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5)路径: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6)近迁移和远迁移7)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①相似性②原有认知结构③学习的心向与定势④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

4、学习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现代的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2)产生式迁移理论(辛格勒和安德森)3)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贝尔蒙特)三种理论的区别: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比较适合解释有意义的陈述性知识学习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适合解释技能的学习迁移。认知策略迁移理论适合解释认知策略的训练迁移。

6、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次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

7、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

8、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9、创造性的培养:A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B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C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10、心向与定势: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第七章教师心理

1、教师心理特征: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纪律维护者、模范公民、家长代理人

2、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阶段:1)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过程2)新手和专家之间的差异(课时计划的制定、课堂过程的差异、课后评价的差异3)教师成长的阶段

4、新手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1)课时计划的制定: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而新教师一般花大量时间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如怎样呈现具体内容、针对具体问题设计方法等。2)课堂过程的差异: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③教材的呈现④课堂练习⑤家庭作业的检查⑥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新教师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细节

5、教师威信含义: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6、教师威信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1)外部因素: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家长、社会舆论2)教师自身因素:①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基本条件)②教师的仪表、作风与生活习惯(必要条件)③师生平等交往

④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十分重要⑤教师要珍惜“自然威信”3)其他因素:小学生注重情感因素,中学生注重理智因素,大学生注重品德高尚的专家、学者

7、教师威信的内容: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8、教师威信建立的途径: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要真心实意的热爱每一个学生不要怕接“差班”一定要把课讲好要善于控制情绪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要时刻注意检点自己在道德上要没有任何被人指责的地方说出去的话要算数

9、教师成长的阶段:富勒的教师成长三阶段论: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休伯曼的教师职业周期模式职业周期(职业经验):入职期(1·3年)稳定期(4·6年)实验和变化期(7·25年)平静和关系疏远期(26·33年)退休期(34·40年

1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教学反思5)行动研究

第八章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系统的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确定与安排。

2、教学设计的类型:1)宏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考核办法)2)微观(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状态、制定教育计划、执行、考核内容方法、做出评价)

3、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功能: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向。

4、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

5、教学目标的表述(陈述):行为目标陈述法、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6、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1)一般教学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2)具体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组织教学过程:国外的研究加涅的学习流程模式:⒈动机阶段⒉了解阶段⒊获得阶段⒋保持阶段⒌回忆阶段⒍概括阶段⒎作业阶段⒏反馈阶段

7、好的目标具有三个部分:①行为的表述:具体目标用动宾结构的短语,即用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②条件的表述:何种情况表现行为(独立或有指导)③标准的表述:行为的标准(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怎样)

8、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现代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掌握学习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9、有效提问的特征:把握问题的难度水平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控制等待时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0、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1、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教学策略的类型: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直接学习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①发现教学②情境教学③合作学习3)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2、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1)积极地相互信赖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3)个人责任4)小组自加工

13、个别化教学4个环节:①诊断学生原有的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②师生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引入新材料,随之练习④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超前学习

14、个别化教学典型程序:程序教学、掌握学习、独立学习、适应性教学、个别辅导

第九章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含义: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悦和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采用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管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课堂管理功能:具有维持、促进、发展、协调功能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因素: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教学态度、组织管理经验等

2)学生因素: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的期望高低及学生素质等 3)班级因素: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等

3、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它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成员之间协调活动、完成任务,有共同的目标,并接受相同的社会规范。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群体动力: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5、群体凝聚力增强途径:调查了解群体凝聚力现状;引导对某些问题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引导学生情感投入形成归属感;鼓励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

6、课堂气氛增强途径:改善教师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有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调整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注意教师的情绪状态。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学生、课堂内物环境

(给老师的建议)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策略:对学生形成合理的期望;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7、课堂纪律:是指在课堂学习环境中,学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依据课堂学习纪律形成的原因);强制性遵守纪律、半强制性遵守纪律、自愿的纪律和自觉遵守纪律(依据课堂学习行为的外部监控程度);

外部纪律和内部纪律(依据课堂学习纪律的内化程度)

8、课堂结构包括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9、课堂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0、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1)移走分心物2)言语警告或提醒 3)冷淡处理4)接近控制 5)暗示6)责任承担7)隔离 8)私下交流9)交付处理

第十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1、教学测量:就是借助学业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

2、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实施评价的时机的角度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对教学评价材料的处理方式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按评价功能划分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根据评价的严谨度

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反馈功能、鉴别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

5、教学评价的步骤(7步):建立评价组织;确定评价目标与任务;确定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法和工具;搜集有关的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形成评价报告。

6、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类型:1)标准化成就测验2)教师自编测验(特点:操作简单方便,评价内容适用于已教的学科。自编测验的类型: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和填空题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3)非测验性评价

7、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1)测验结果的分析(测验本身、教学活动的分析)2)评分3)合格与不合格4)其他方式

8、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关系:教学测量是教学评价的前提

9、教学测量与评价中测验有效的必要条件:1)较高信度:信度是测验前后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它反映测验是否准确与可靠。2)较高效度:效度指要测量的东西达到了多么好的程度。3)较高区分度

简要分析班级规模对课堂管理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第一章_教育心理学概述(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重点提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d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a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a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d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 )。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b(b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c )。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第一节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

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与教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多选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一、作为独立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C 【解析】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A 4.A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说、华生的习惯说、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联想一反射说、格式塔的完形说、勒温的场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一同化说等等。 5.D 【解析】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 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6.C 7.D 8.D【解析】 l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都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9.D 10.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1.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而非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A 【解析】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13.B l4.A l5.C 16.A 【解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7.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18.D 【解析】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9.C 【解析】 研究趋势:①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②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③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④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⑤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⑥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⑦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0.C 【解析】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1.D 【解析】 扩大教育内容不是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任务。 22.D 【解析】 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说,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 23.B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课后答案学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查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2.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赫尔巴特 B.霍普金斯 C.桑代克 D.卡普杰列夫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 ) A.《教育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 C.《实用教育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桑代克——联结说 B.格式塔——场论 C.勒温——完形说 D.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6.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 7.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巴普洛夫 B.奥苏伯尔 C.皮亚杰 D.桑代克 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后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9.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赫尔巴特 B.莫依曼 C.詹姆斯 D.桑代克 10.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教师的工作压力 D.教师的社会地位 11.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的任务是( ) A.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B.阐明学习的过程 C.阐明有效学习的环境 D.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13.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是( ) A.1879年 B.1903年 C.1907年 D.1913年 14.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时间是(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15.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心理学家是( ) A.廖世承 B.陈鹤琴 C.潘菽 D.朱智贤 16.《人是教育的对象》的作者是( ) A.乌申斯基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金纳 1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 ) A.研究心理现象 B.对心理进行测量 C.获取心理数据,区分心理高下 D.研究、揭示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等 18.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 A.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B.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 C.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D.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的技术不够到位 19.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的是( ) A.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使教育心理学有了一定的基础 B.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为研究者开阔了思路 C.已完全摆脱了其他学科的束缚,自成体系 D.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质的研究也注重量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有实施者创造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 3、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载体。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1)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时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2)普通心理学一般研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等。 3、教育心理学为哪几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特点、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教学测量与评价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骄傲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5、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对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进行总结,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 三、论述题: 1、具体论述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答:第一、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二、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过程。第三、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第四、教学媒体。它不仅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 第五,教学情境。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既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联系实际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用研究的方法来准确地分析和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科学艺术地实施教学 3)帮助教师正确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4)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5)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1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

心理学期末试题 一、单选 1、迁移的种类; (1)根据影响效果,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影响方向,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2、认知风格(前两种;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沉思型与冲动型) (1)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称为场独立性;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2)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3、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四叶的功能) (1)额叶;语言、智慧、运动中枢 (2)顶叶;躯体感觉中枢 (3)枕叶;视觉中枢 (4)颞叶;听觉中枢 4、神经元及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有细胞体和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两部分组成(2)、功能;通过电---化学变化对刺激做出反应,在集体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就可实现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输出。 5、思维的过程举例能够辨别 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 6、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 7、发散思维质量的三个衡量指标 (1)、流畅性(2)、变通性(3)、独特性 8、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例辨析 (1)一般能力;即智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共同需要的基本能力,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2)特殊能力:指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9、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后像等感觉现象的实例辨析 (1)、感觉对比;两种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灰色在红色背景下像青绿色) (2)、相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该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刺痛除外) (3)、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余音缭绕) 10、正强化、负强化的实例辨析 (1)对好的现象直接表扬等 (2)撤销不好的东西来增加反应概率 11、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在学习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1)对确定性的批判,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学生是信息意义的制动建构者;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2)学习是强调可观察行为的获得,个体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的都是环境刺激决定的;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7567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11.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兴趣 12.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维果斯基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 A.学生 B.教师 C.学习 D.教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A.学生 B.教师 C.教学过程 D.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C ) A. 1877 年 B. 1879 年 C. 1903 年 D.1913 年 5.廖世承在(D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 C) A.裴斯泰洛齐 B.卡普捷列夫 C.乌申斯基 D.维果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D )原则。 A.发展性 B.整体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A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信息论 10.( C)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11.有人把(D )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 B)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 20世纪80年代以后 13.教育心理学是(C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自然科学 B.普通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理论心理学 14.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B )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5.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C ) A.个案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产品分析法 16.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D) A.个案研究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17.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 A)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18.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A ) A.个案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19.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C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