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相关知识

乳腺癌相关知识
乳腺癌相关知识

乳腺癌相关知识

【概述】

乳腺癌(mammary carcinoma)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也是女性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各国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乳腺癌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北美和北欧大多数国家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区,南美和南欧一些国家为中等,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为低发区。在北美、两欧等发达国家,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美国每年有12万乳腺癌新发病例,发病率为72.2/10万,1976年死于乳腺癌的人数为33000。乳腺癌在我国各地区的发病率也不相同,在世界上我国虽属女性乳腺癌的低发国。但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沪、京、津及沿海地区是我国乳腺癌的高发地区。以上海最高,1972年上海的乳腺癌发病率为20.l/10万,1988年则为28/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中的第二位。

【诊断】

1.病史:肿块常是乳腺癌病人首发症状,须问明出现的时间、部位、大小、生长速度快、慢及近期有否改变,是否疼痛,疼痛的性质。乳头糜烂、溢液的时间,溢液的性质。腋窝有无肿块,是否合并妊娠及哺乳。月经史及家族史。

2.查体:首先由全面检查开始,注意胸、腹、盆腔、骼路的转移。而后检查乳房,乳腺的检查应先查健侧,后查患侧。检查应顺序、仔细。应先视诊,注意双侧乳房是否对称,外形有否异常,皮

肤有无炎症样改变及桔皮样水肿等。触诊用手指平摸,乳房检查时,上臂伸过头部查乳腺内半,上臂垂下查乳腺外半,查到肿块时按三带区,四个象限记录部位,同时对肿块的性质及活动度详加描述。并压迫乳晕,有否溢液排出,有液体排出时,应记录液体的性质。检查锁骨上淋巴结时,应注意胸锁乳头肌起点深处之前哨站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检查时应用手将患者上臂举起,用另一手按在腋窝处,再将上臂放下,用手托着患者肘部,检查腋窝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检查,因有胸肌覆盖,难查出,多个淋巴结转移时,触之饱满。

3.X线检查:乳腺照相是乳腺癌诊断的常用方法,常见的乳腺疾病在x线片上表现一般可分为肿块或结节病变,钙化影及皮肤增厚征群,导管影改变等。肿块的密度较高,边缘有毛刺征象时对诊断十分有助。毛刺较长超过病灶直径时称为星形病变。x线片中显示肿块常比临床触诊为小,此亦为恶性征象之一。片中的钙化点应注意其形状、大小、密度,同时考虑钙化点的数量和分布。当钙化点群集时,尤其集中在1厘米范围内则乳腺癌的可能性很大。钙化点超过10个以上时,恶性可能性很大。

4.超声显像检查:超声显象检查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对乳腺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显象检查较有价值,但主要用途是鉴别肿块系囊性还是实性。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正确率为80%~85%。癌肿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形成的强回声带,正常乳房结构破坏

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增厚或凹陷等图像,均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5.热图像检查:应用图像显示体表温度分布,由于癌细胞增殖块血运丰富则相应体表温度较周围组织高,用此差异可做出诊断。但是这种诊断方法缺乏确切的图像标准,热异常部位与肿瘤不相对应,诊断符合率差,近年来渐少应用。

6.近红外线扫描:近红外线的波长为600~900μm,易穿透软组织。利用红外线透过乳房不同密度组织显示出各种不同灰度影,从而显示乳房肿块。此外红外线对血红蛋白的敏感度强,乳房血管影显示清晰。乳腺癌常有局部血运增加,附近血管变粗,红外线对此有较好的图像显示,有助于诊断。

7.CT检查:可用于不能捫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确诊乳腺癌的术前分期,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有助于制订治疗计划。

8.肿瘤标志物检查:在癌变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直接释放细胞组织成分,并以抗原、酶、激素或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这类物质称肿瘤标志物。

(1)癌胚抗原(cEA):为非特异性抗原,在许多肿瘤及非肿瘤疾病中都有升高,无鉴别诊断价值,可手术的乳腺癌术前检查约20%~30%血中cEA含量升高,而晚期及转移性癌中则有50%~70%出现CEA高值。

(2)铁蛋白:血清铁蛋白反映体内铁的储存状态,在很多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胰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中有铁蛋白的升高。

(3)单克隆抗体:用于乳腺癌诊断的单克隆抗体cA,15-3对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为33.3%~57%。

9.活体组织检查:乳腺癌必须确立诊断方可开始治疗,目前检查方法虽然很多,但至今只有活检所得的病理结果方能做唯一肯定诊断的依据。

(1)针吸活检:针吸细胞学检查由Gutthrie于1921年建立,现已发展为细针针吸细胞学

检查,其方法简便、快速、安全,可代替部分组织冰冻切片,阳性率较高在80%~90%之间,且可用于防癌普查。若临床诊断恶性而细胞学报告良性或可疑癌时,需选择手术活检以明确诊断。

(2)切取活检:由于本方法易促使癌瘤扩散,一般不主张用此法。只在晚期癌为确定病理类型时可考虑应用。

(3)切除活检:疑为恶性肿块时切除肿块及周围一定范围的组织即为切除活检,一般要求从肿瘤边缘至少1厘米左右尽可能完整切除。从下列切除标本的切面检查可初步判断恶性:①髓样癌的质地较软,切面呈灰白色,可有出血点、坏死和囊腔形成;②硬癌的切面呈灰白色,收缩状,有如疤痕感,向四周放射状伸出,无包膜;

③管内癌的特点累及多处导管,甚至可向乳头方向浸润,切面呈灰白色,有时可挤出粉刺样物;④小叶癌的质地较软,外形多不规则,切面呈灰白、粉红色,有时瘤块不明显,仅见乳腺增厚。

【治疗措施】

一、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仍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术式有多种,对其选择尚乏统一意见,总的发展趋势是,尽量减少手术破坏,在设备条件允许下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尽力保留乳房外形。无论选用何种术式,都必须严格掌握以根治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为辅的原则。

(一)手术适应症 Halsted首创乳癌根治术,因手术合理,疗效明确,近百年来成为人们治疗乳癌所遵循的标准方式。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乳癌术式进行了不少探索性修改,总的趋势不外保守和扩大两方面,至今仍争论不休。乳房局部切除和全乳切除是保守手术的代表性手术。术后需辅以放疗,放射剂量不一,一般为30~

70Gy,对严格选择的局限性早期癌,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但是否作为早期乳癌的常规治疗方法,以及如何准确无误地选择此类早期癌,还难得出结论。

(二)手术禁忌症

1.全身性禁忌症:①肿瘤远处转移者。②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③一般情况差,呈现恶液质者。④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

2.局部病灶的禁忌症:Ⅲ期患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乳房皮肤桔皮样水肿超过乳房面积的一半;②乳房皮肤出现卫星状结节;③乳腺癌侵犯胸壁;④临床检查胸骨旁淋巴结肿大且证实为转移;⑤患侧上肢水肿;⑥锁骨上淋巴结病理证实为转移;⑦炎性乳

腺癌。有下列五种情况之二者:①肿瘤破溃;②乳房皮肤桔皮样水肿占全乳房面积l/3以内;②癌瘤与胸大肌固定;④腋淋巴结最大长径超过2.5cm;⑤腋淋巴结彼此粘连或与皮肤、深部组织粘连。

(三)手术方式

1.乳腺癌根治术:1894年Halsted及Meger分别发表乳腺癌根治术操作方法的手术原则:①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应作整块切除;②切除全部乳腺及胸大、小肌;③腋淋巴结作整块彻底的切除。Haagensen改进了乳腺癌根治手术,强调了手术操作应特别彻底,主要有①细致剥离皮瓣;②皮瓣完全分离后,从胸壁上将胸大、小肌切断,向外翻起;③解剖腋窝,胸长神径应予以保留,如腋窝无明显肿大淋巴结者则胸背神经亦可以保留;④胸壁缺损一律予以植皮。术中常见并发症有:①腋静脉损伤:多因在解剖腋静脉周围脂肪及淋巴组织时,解剖不清,或因切断腋静脉分支时,过于接近腋静脉主干所致。因此,清楚暴露及保留少许分支断端,甚为重要。②气胸:在切断胸大肌、胸小肌的肋骨止端时,有时因钳夹胸壁的小血管穿通支,下钳过深,而致触破肋间肌及胸膜,造成张力性气胸。术后并发症有:①皮下积液:多因皮片固定不佳或引流不畅所致。可采用皮下与胸壁组织间多处缝合固定及持续负压引流而防止。②皮片坏死:皮肤缝合过紧及皮片过薄等均可为其发生原因。皮肤缺损较多时,宜采用植皮。③患侧上肢水肿。患侧上肢抬举受限:主要是术后活动减少,皮下疤痕牵引所致。因此,要求术

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一般应在术后一个月左右基本可达到抬举自如程度。

2.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乳癌扩大根治术包括乳癌根治术即根治术及内乳淋巴结清除术,即清除1—4肋间淋巴结,本时需切除第二、三、四肋软骨。手术方式有胸膜内法及胸膜外法,前者创伤大,并发症多,因而多用后者。

3.仿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主要用于非浸润性癌或I期浸润性癌。Ⅱ期临床无明显腋淋巴结肿大者,亦可选择应用。

(1)Ⅰ式: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皮肤切口及皮瓣分离原则同根治术。先做全乳切除(胸大肌外科筋膜一并切除),将全乳解剖至腋侧,然后行腋淋巴结清除,清除范围基本同根治术。胸前神径应予保留。最后,将全乳和腋淋巴组织整块切除。

(2)Ⅱ式: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皮肤切口等步骤同前,将乳房解离至胸大肌外缘后,切断胸大肌第4、5、6肋的附着点并翻向上方以扩大术野,在肩胛骨喙突部切断胸小肌附着点,以下步骤同根治术,但须注意保留胸前神经及伴行血管,最后将全乳腺、胸小肌及腋下淋巴组织整块切除。

4.乳房单纯切除术:作为一种古老术式而曾经被乳癌根治术所取代。近年来随着乳癌生物学的发展,而全乳切除术又重新引起重视。它的适应症:一是对非浸润性或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的早期病例,术后可以不加放疗。二是对局部较晚期乳癌用单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如果从日益增长的美容学要求看,全乳切除术仍需要复杂

的乳房再造术。将不适于中青年妇女的早期病。因此它的主要适应症应限年老体衰者或某些只能行姑息切除的晚期病例。

5.小于全乳切除的术式:近年来,由于放射治疗设备的进步,发现的病灶较以往为早以及病人对术后生存质量的要求提高,因而报道有很多小于全乳房切除的保守手术方式。手术的方式自局部切除直到l/4乳房切除,术后有些应用放射治疗。

保留乳房的手术并非适合于所有乳腺癌病例,亦不能代替所有的根治术,而是一种乳房癌治疗的改良方式,应注意避免局部复发。其适应症大致如下:①肿瘤较小,适用于临床T1及部分T2(小于4厘米)以下病灶;②周围型肿瘤,位于乳晕下者常不适宜;③单发性病灶;④肿瘤边界清楚,如肉眼或显微镜下看不到清楚边界者常不适宜;⑤腋淋巴结无明确转移者。治疗的效果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肿瘤切缘必须有正常的边界,如果切缘有足够的正常组织者预后较好;②原发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分级;③术后放射治疗,术后如不作放射治疗,局部复发率较高。

二、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局部治疗手段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较少受解剖学、病人体质等因素的限制,不过放射治疗效果受着射线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用目前常用的放疗设施较难达到“完全杀灭”肿瘤的目的,效果较手术逊色。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不主张对可治愈的乳腺癌行单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多用于综合治疗,包括根治术之前或后作辅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姑

息性治疗。近10余年来,较早的乳腺癌以局部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日益增多,疗效与根治术无明显差异,放射治疗在缩小手术范围中起了重要作用。

(一)术前放射治疗

1.适应症

(1)原发灶较大,估计直接手术有困难者。

(2)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明显增长者。

(3)原发灶有明显皮肤水肿,或胸肌粘连者。

(4)腋淋巴结较大或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有明显粘连者。

(5)应用术前化疗肿瘤退缩不理想的病例。

(6)争取手术切除的炎性乳腺癌患者。

2.术前放疗的作用

(1)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使部分不能手术的患者再获手术机会。

(2)由于放射抑制了肿瘤细胞的活力,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从而提高生存率。

(3)由于放射,延长了术前观察时间,有使部分已有亚临床型远处转移的病例避免一次不必要的手术。

3.术前放疗的缺点

增加手术并发症,影响术后正确分期及激素受体测定。

4.术前放疗的应用方法

术前放射应尽可能采用高能射线照射,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减少并发症。放射技术方面,目前多数采用常规分割,中等剂量。一般不用快速放射或超分割放射。放射结束后4~6周施行手术较为理想。

(二)术后放射治疗

根治术后是否需要放射,曾经是乳腺癌治疗中争论最多的问题。近年来,较多作者承认术后放疗能够降低局部、区域性复发率。自从Fishor对乳腺癌提出新的看法后,乳腺癌的治疗已逐渐从局部治疗转向综合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广泛应用,术后放射已不再作为根治术后的常规治疗,而是选择性地应用。

1.适应症

(1)单纯乳房切除术后。

(2)根治术后病理报告有腋中群或腋上群淋巴结转移者。

(3)根治术后病理证实转移性淋巴结占检查的淋巴结总数一半以上或有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者。

(4)病理证实乳内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照射锁骨上区)。

(5)原发灶位于乳房中央或内侧者作根治术后,尤其有腋淋巴结转移者。

2.放疗原则

(1)Ⅰ、Ⅱ期乳腺癌根治术或仿根治术后,原发灶在乳腺外象限,腋淋巴结病理检查阴性者,术后不放疗;腋淋巴结阳性时,术后照射内乳区及锁骨上下区;原发灶在乳腺中央区或内象限,腋淋

巴结病理检查阴性时,术后仅照射内乳区,腋淋巴结阳性时,加照锁骨上下区。

(2)Ⅲ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无论腋淋巴结阳性或阴性,一律照射内乳区及锁骨上下区。根据腋淋巴结阳性数的多少及胸壁受累情况,可考虑加或不加胸壁照射。

(3)乳腺癌根治术后,腋淋巴结已经清除,一般不再照射腋窝区,除非手术清除不彻底或有病灶残留时,才考虑补加腋窝区照射。

(4)放疗宜在手术后4~6周内开始,有植皮者可延至8周。

(三)放射治疗为主的治疗

以往对局部晚期肿瘤、无手术指征者作放射治疗,往往是姑息性的。近年来,随着放射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及提高,以及放射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放射可使局部肿瘤获较高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少,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目前,开始进行小手术加放射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研究,使放射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从姑息转向根治性。多数作者认为对原发灶小于3cm,N0或N1的病人可考虑小手术加放疗。对于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放射治疗仍是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放射前切除全部肿瘤或作单纯乳房切除可提高疗效。

(四)复发、转移灶的放射治疗

乳腺癌术后复发是一个不良征兆,但并非毫无希望。

适当的局部治疗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照射方面,大野照射比小野照射疗效好,应当尽量采用大野照射。对于复发病

例,应当使用放射、化疗综合治疗,尤其对于发展迅速的复发病例。乳癌发生远处转移时首先考虑化疗,适当地配合放射可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如骨转移病人经放疗后疼痛可减轻或消失。对于有胸、腰椎转移的病人,放射可以防止或延迟截瘫的发生。

三、激素受体测定与内分泌治疗的关系

激素受体测定与乳腺癌的疗效有明确关系:①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应用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为50%~60%,而阴性者有效率低于10%。同时测定孕酮受体可以更正确地估计内分泌治疗效果,两者皆阳性者有效率可达77%以上。受体的含量与疗效的关系是正相关,含量越高,治疗效果亦越好。②受体阴性的细胞常是分化较差的。受体阴性的病人术后易有复发。不论淋巴结有无转移,受体阴性者预后较阳性者差。阳性者如有复发时常倾向于皮肤,软组织或骨转移,而阴性者则倾向于内脏转移。③激素受体的测定目前已用于制订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受体阳性者尤其是绝经后的病例可以应用内分泌治疗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而绝经前或激素受体阴性者则以辅助性化疗为主。

四、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乳癌是非治愈性的,但对于激素依赖性乳癌却可收到不同程度的姑息疗效。癌细胞胞浆和胞核内雌激素受体(ER)含量愈多,其激素依赖性也愈强。而且应牢记,闭经前发生的乳癌与闭经后发生的乳癌在治疗上有所不同。

(一)绝经前(或闭经后1年内)患者的治疗

1.去势治疗

包括手术去势和放射去势。前者用于全身情况较好,急需内分泌治疗生效者;后者用于全身情况差,难于耐受手术者。未经选择的病例应用卵巢切除的有效率为30%~40%,而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例有效率可达50%~60%。目前预防性去除卵巢主要用于绝经前(尤其45~50岁)淋巴结转移较广泛的高危险复发病例,同时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对绝经后或年轻病例则不适合作预防性去除卵巢。

2.内分泌药物治疗

(1)丙酸睾丸酮:100mg,肌注,每日1次,连用5次后,减为每周3次,视症状缓解情况及全身反应,可减量使用,持续4个月左右。如用药6周无效,可停用。

(2)氟羟甲睾酮:与丙酸睾丸酮相似,但雄激素作用相对较少。可供口服,剂量10~30mg/日。该药分2mg、5mg和10mg三种剂型。

(3)二甲睾酮:睾丸酮衍生物,作用较丙酸睾丸酮强2.5倍,可供口服,150~300mg/日。

(二)绝经后(闭经1年以上)患者的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

1.三苯氧胺(TAM):是一种抗雌激素药物,它与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常用剂量为10mg,口服,2次/日。再增加剂量不能提高疗效。主要副作用有:①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个别有呕吐和腹泻;②生殖系统:闭经、阴道出血,外阴瘙痒;③精神神经症状:头痛、眩晕、抑郁;④皮肤:颜

面潮红、皮疹;⑤血象:偶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象低者慎用;⑥个别病人肝功能异常;⑦对胎儿有影响,妊娠、哺乳期忌用。⑧对视网膜有损害,可影响视力。

2.氨格鲁米特:125mg,口服,4次/日,同时口服氢化考的松25mg,2次/日,或强地松5mg,2次/日。一周后氨格鲁米特增量至250mg,2次/日,氢化考的松25mg,4次/日,或强地松

5mg,3次/日。

3.安宫黄体酮200~300mg肌注,2次/日。

4.己烯雌酚1~2mg,口服,3次/日。

5.炔雌醇(乙炔雌二醇)本品为合成雌激素,活力较强0.5~1mg,口服,3次/日。

五、化学药物治疗

(一)辅助化疗的原理多数乳腺癌为一全身性疾病已被众多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所证实。当乳腺癌发展到大于lcm,在临床上可触及肿块时,往往已是全身性疾病,可存在远处微小转移灶,只是用目前的检查方法尚不能发现而已。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使原发肿瘤及区域淋巴结得到最大程度的局部控制,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但是肿瘤切除以后,体内仍存在残余的肿瘤细胞。基于乳腺癌在确诊时已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概念,全身化疗的目的就是根除机体内残余的肿瘤细胞以提高外科手术的治愈率。

(二)术前辅助化疗

1.术前化疗的意义

(1)尽早控制微转移灶。

(2)使原发癌及其周围扩散的癌细胞产生退变或部分被杀灭,以减少术后复发及转移。

(3)进展期乳癌以及炎症型乳癌限制了手术治疗的实施。术前化疗可使肿瘤缩小,以便手术切除。

(4)可以根据切除肿瘤标本评价术前化疗效果,作为术后或复发时选择化疗方案的参考。

2.术前化疗的方法

(1)术前全身化疗: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1978年起对96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口服嘧啶苯芥,每日15mg,服ld停2d,服用总量为45mg后手术。与94例对照组相比,Ⅲ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在用药组为56.3%,对照组为39.3%。

(2)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有胸内动脉插管及锁骨下动脉插管两种方法。

(三)术后辅助化疗

1.术后辅助化疗的适应症

(1)腋窝淋巴结阳性的绝经前妇女,不论雌激素受体情况如何,均用已规定的联合化疗,应当作为标准的处理方案。

(2)腋窝淋巴结阳性和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后妇女,应当首选抗雌激素治疗。

(3)腋窝淋巴结阳性而雌激素受体阴性的绝经后妇女,可以考虑化疗,但不作为标准方案推荐。

(4)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绝经前妇女,并不普遍推荐辅助治疗,但对某些高危病人应当考虑辅助化疗。

(5)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绝经后妇女,不论其雌激素受体水平如何,无辅助化疗的适应证,但某些高危病人应考虑辅助化疗。

淋巴结阴性乳腺的高危险复发因素有如下几点:①激素受体(ER,PR)阴性。②肿瘤S期细胞百分率高。③异倍体肿瘤。④癌基因CerbB-2有过度表达或扩增者。

2.对辅助化疗的现代观点

(1)辅助化疗宜术后早期应用,争取在术后2周应用,最迟不能超过术后一个月,如果待病灶明显后再用,将降低疗效。

(2)辅助化疗中联合化疗比单药化疗的疗效好。

(3)辅助化疗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达到原计划剂量的85%时效果较好。

(4)治疗期不宜过长,对乳腺癌术后主张连续6疗程的化疗。

3.推荐的化疗方案

(1)CMF方案:是乳癌化疗的经典方案

环磷酰胺(CTX) 400mg/m2 静注 d1d8

氨甲喋呤(MTX) 200mg/m2 肌注 d1d8

氟脲嘧啶(5-Fu) 400mg/m2 静滴 dl-5

每三周重复一次

(2)CAF方案

环磷酰胺(CTX) 400mg/m2 静注 d1d8

阿霉素(ADM) 300m8/m2 静注 d1

氟脲嘧啶(5-Fu) 400mg/m2 静滴 d1-s

每三周重复一次

(3)Cooper方案

环磷酰胺每天2.5mg/kg,口服

甲氨喋呤每周0.7mg/kg,静脉注射连用8周。

5-氟尿嘧啶每周12mg/kg,静脉注射,以后隔周1次

长春新硷每周34mg/kg连用4~5周。

强地松每天0.75mg/kg,以后l/2量连同10d,5mg/d连用3周

4.乳腺癌的二线化疗方案

(1)CEF方案

环磷酰胺 500g/m2 静脉注射 d1d8

表阿霉素 50mg/m2 静脉注射 d1

5-氟尿嘧啶 500mg/m2 静脉注射 d1-3;

(2)DCF方案

米妥蒽醌 10mg/m2 静脉注射 dl

环磷酰胺 500mg/m2 静脉注射 d1

5-氟尿嘧啶 looomg/m2静脉注射 d1

(四)骨转移的化疗联合化疗对脑、肝、肺等软组织转移比对骨转移效果好。但也有

报导用强有力的联合化疗使骨转移癌灶完全消失。光辉霉素(MTH)有抑制溶骨作用,临床上用以治疗骨转移溶骨性破坏所造成的高血钙症。常使用的方案为:AMO方案:阿霉素(ADM)40mg/m2静脉注射,第l、8天;长春新硷1.4mg/m2,静脉注射,第1、8天;光辉霉素(MTH)2mg溶于200m15%葡萄糖液中,2小时滴完,第l、8、15、22天;每28天为一疗程,共三疗程。对病变局限者,可配合放疗。

(五)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化疗

1.若无脑水肿,可先用x线体层扫描定位,给予放射治疗。有脑水肿的患者,应先用利尿剂甘露醇及大剂量皮质激素控制脑水肿。

2.病变广泛或无法定位时,可先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脂溶性化疗药,如CCNU口服100mg每3-4周1次,MECCNul25mg口服每4~6周1次。

(六)癌性胸腔积液的化疗尽量抽净胸水,再选用下列化疗药注入胸腔:①消瘤芥40~60mg;②氮芥10mg;⑦噻替派30mg;④丝裂霉素6~8mg;⑤氟脲嘧啶looomg;⑥顺氯铵铂90~120mg。以上化疗药,除顺氯铵铂为每3周注射1次(同时全身水化)外,一般每周胸腔内注射1次。

【病因学】

乳腺癌(mammary carcinoma)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也是女性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各国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乳

腺癌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北美和北欧大多数国家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区,南美和南欧一些国家为中等,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为低发区。在北美、两欧等发达国家,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美国每年有12万乳腺癌新发病例,发病率为72.2/10万,1976年死于乳腺癌的人数为33000。乳腺癌在我国各地区的发病率也不相同,在世界上我国虽属女性乳腺癌的低发国。但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沪、京、津及沿海地区是我国乳腺癌的高发地区。以上海最高,1972年上海的乳腺癌发病率为20.l/10万,1988年则为28/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中的第二位。

【病理改变】

乳腺癌的病理形态复杂,为了较全面及确切的反映乳腺癌的病理形态特征与生物学行为,各家有不少的分类法。1978年全国乳腺癌早期诊断座谈会将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特殊型浸润性癌三大类。1983年全国乳腺癌病理协作组会议再修订为现行的分类法,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型癌、浸润性非特殊癌四大类,此分类法较符合病理分类要求。

组织学分类

1.非浸润性癌

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乳腺导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其基底膜时称非浸润性癌。

(1)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突破管壁基底膜。多发生于中小导管,较大导管少见,一般为多中心散在性分布。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多见于绝经前妇女,发病年龄较一般乳腺癌早5-10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充满无极性的癌细胞。小叶原位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2.早期浸润性癌

(1)小叶癌早期浸润:癌组织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小叶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范围内。

(2)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生芽、向间质浸润。

3.浸润性特殊型癌

(1)乳头状癌:发生于大乳管的上皮细胞,癌实质以有纤维脉管束或无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结构为主者,可为非浸润性与浸润性乳头状癌。其浸润往往出现于乳头增生的基底部。

(2)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切面常有坏死和出血,镜下可见大片癌细胞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癌周边部更明显,一般认为是机体对肿瘤产生的抵抗。

(3)小管癌:发生于导管或小导管上皮细胞,是恶性度较低的一类型,预后良好。

乳腺癌手术论文乳腺癌医学论文

乳腺癌手术论文乳腺癌医学论文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的比较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12月本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和转移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的治疗效果与改良根治术相似,满足了女性形体美的要求。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 乳腺癌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等手术方法是当前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1月至12月在乳腺外科住院手术的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6~67岁,平均(36.5±5.4)岁。患者均经B超、钼靶X线、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乳腺癌,且排除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和双侧乳腺癌的患者。 1.2 研究分组根据患者当时采用的手术方法分组,其中保乳手术患者41例,改良根治手术45例。保乳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38.4±6.1)

岁,改良根治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35.7±7.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1.3.1 保乳手术组保乳手术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患者乳腺肿瘤的直径<3 cm,肿块距乳头>3 cm,且肿块与乳房的大小比例一定,没有腋窝淋巴结的肿大,病灶局限没有弥漫钙化,患者有保乳的需要。手术方法:首先,以肿瘤为中心选择放射状或沿乳晕切口,将距离肿瘤3 cm以内的腺体根据肿瘤情况行乳腺段或乳腺小叶切除。之后,对切缘进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若切缘检查为阳性,则表明肿瘤尚未切除干净,需要继续扩大范围进行乳腺的切除,直至切缘为阴性。腋下淋巴结清扫从腋静脉至背阔肌,术后防止引流管,缝合皮肤后加压包扎。 1.3.2 改良根治术组根据乳房大小及肿瘤所在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横梭形或纵梭形切口。一般应距肿瘤边缘3 cm以上做切口,皮肤切开后将皮瓣游离,自内下向外上分离出乳腺及深部的胸大肌筋膜,切至胸大肌外缘。解剖锁骨下血管,行腋窝胸大肌和胸小肌淋巴结的清扫术。术后冲洗创面,放置引流管,缝合皮肤,包扎切口和腋下。 1.4 术后综合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进行放疗和化疗。放疗在手术后1~5 d内进行。对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采用45~50 gy 的全乳照射剂量照射患侧乳腺及胸壁,对瘤体床追加10~15 gy照射;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结果;结论应重视对一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尤其是年轻和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随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经及时、积极、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双侧转移性乳腺癌综合治疗预后 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乳腺癌的早期 诊断率逐年提高,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由于乳腺癌治疗技术及药物治疗的进展,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逐渐延长。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43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占同期收治乳腺癌总数的1.37%。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2例。第一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第一癌”指肿块较大的一侧)确诊时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3.7±11.3)岁。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发病时间间隔6一13年,平均(9.5±4.5)年。第一癌绝经前4例,绝经后2例;第二癌绝经前5例,绝经

后1例。12例患者均已婚已育。均无恶性肿瘤及乳腺癌家族史。 1.2 临床分期(tnm分期):4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2例一侧为iia期,一侧为i期, 2例为iv期; 2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2例分期均为ii期,第二癌一例为iia期,一例为iib期。 1.3 手术方式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 l例未行手术治疗给予解救化疗, 2例同时行双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双侧保乳改良根治术。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均行根治术;第二癌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其中1例异时性乳腺癌在第一癌术后行卵巢切除去势术。 1.4 辅助治疗本组1例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予ptf 方案密集化疗4周期,术后继续pdf方案4周期。4例患者术后均予以静脉化疗,1例行解救化疗。根据患者术后病理,腋下淋巴结受累情况及复发情况予以caf、tef,bp,pf及pdf 方案化疗。 2 结果 本组6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皮瓣坏死、臂丛神经损伤、上肢水肿等并发症。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19年。2例死亡,1例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在第二癌术后16月死亡;l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术

乳腺癌护理常规试题(医学相关)

乳腺癌护理常规试题 一、填空题 1、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是由乳腺导管上皮发生病变引起。 2、中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3、乳腺癌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有性激素变化、月经、饮食习惯、乳腺疾病、遗传因素等。 4、乳腺癌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皮肤改变、乳房肿块、乳头和乳晕改变、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不可被推动等等。 5、切口的护理时,严密观察患侧手臂远端血运情况,如发现脉搏扪不清、皮肤发紫、皮肤发冷等,应考虑腋部血管受压,立即调整绷带松紧度。 6、乳腺癌护理中常见问题有:焦虑或恐惧、疼痛、组织灌流量的改变、躯体(患侧肢体)移动障碍、自我形象紊乱、知识缺乏和潜在并发症等。 7、手术后1~2d一般每日引流液体为 50 ~ 100 ml,以后逐渐减少。手术后 3~ 5 d,皮下无积液、皮瓣与胸壁紧贴即可拔出引流管。 8、乳腺癌护理措施:饮食护理、皮肤准备、心理护理、体位、病情观察、伤口护理、患肢功能锻炼的指导、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健康宣教等。 9、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皮瓣下积液、出血气胸、皮瓣坏死等。 10、功能锻炼:术后 1 ~ 2 d活动手或腕部,手术后3~5d做患肢的功能锻

炼,术后7d可活动肩部,但不宜活动范围过大,负重过大或过久。 11、健康宣教的内容:术后康复锻炼、义乳假体、乳房自检指导、术后化疗或放疗等。 12、术后康复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14、健康宣教之避孕,术后 5 年内避免妊娠,防止乳腺癌复发。 二、选择题 ( C )1.乳癌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A 肺 B 肝 C 腋窝淋巴结 D 锁骨下淋巴结 ( C )2.乳癌的首发症状 A 乳头凹陷 B 橘皮样改变 C无痛性肿块 D 乳房弥漫性性增生 ( B )3.乳癌最常发生的部位 A乳头及乳晕处 B 外上象限 C外下象限 D 内上象限 ( D )4、乳癌病人皮肤出现“酒窝征”的原因 A 癌肿与皮肤粘连 B 肿瘤压迫 C 并发炎症 D 浸润Cooper韧带( A )5、早期发现乳癌最有效的方法 A 乳房钼靶X线 B B型超声检查 C 近红外线扫描 D MRI ( A )6、乳癌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 A 乳房癌根治术 B 乳房癌改良根治术 C 保留乳房的乳房癌根治术 D 扩大根治术

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协作组(CBCSG)临床试验

CBCSG临床试验 CBCSG 001系列研究 在CBCSG诸多研究中,仅CBCSG 001系列研究是有关外科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同时也是入组病例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研究组在国内外率先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整个流程进行了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在SLNB验证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对乳腺癌SLNB适应证、安全性、术前淋巴显像、SLN术中病理与细胞学诊断、SLN术中分子诊断及SLNB替代腋淋巴结清扫术(ALND)的远期疗效进行了研究。这些多中心系列研究入组病例超过了3000例,对SLN阴性者免行ALND。结果显示,5年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98.2%、94.2%,腋淋巴结阴性者可通过SLNB避免ALND,SLNB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CBCSG 002研究 对于绝经前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抑制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能否较单用他莫昔芬提高疗效?目前国际上尚无相关循证医学证据。CBCSG 002研究为随机开放性研究,针对绝经前HR阳性、淋巴结阳性或癌肿≥4 cm的早期乳腺癌,比较了雌激素受体调变剂(SERM)辅助治疗2~3年后,换用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治疗3~2年或继续应用他莫昔芬直至5年的疗效。研究自2008年7月开始入组,截止2011年9月共入组了84例患者。考虑CBCSG 002试验入组缓慢,研究组近期将讨论是否应关闭该多中心试验。 CBCSG 003研究 由于国情的限制,我国相当一部分临床肿瘤医生和全科医生习惯用铂类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因此CBCSG 003研究探索紫杉类与铂类及卡培他滨联合治疗是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临床意义的原创性临床研究。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有效率和患者耐受性,次要目的是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目前研究完成入组120例患者,并得出了TX(多西他赛+卡培他滨)与TP(多西他赛+顺铂)方案等效的初步结果,两组的安全性及患者耐受性基本相同,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无显著差异。CBCSG 003研究结果提示,通过进一步的Ⅲ期临床研究,有望将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写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指南。 CBCSG 004研究 如何早期、准确预测晚期乳腺癌患者疗效为众多患者和肿瘤医生所关注。FDA已批准了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用于晚期乳腺癌疗效的预测,但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靶向治疗疗效和非靶病灶的预测以及CTC在不同治疗阶段的预测价值等。 CBCSG 005研究

乳腺癌超声诊断论文

探讨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b超诊断乳腺癌的声像图表现以及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50例b 超诊断的乳腺癌均经手术后追踪确诊为乳腺癌的45例,误诊5例。超声发现<1cm有5例(其中误诊2例),双腋下未见淋巴结肿大;1-2cm20例(其中误诊3例),有5例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2cm以上25例均双腋下可探到肿大的淋巴结回声,其中5例同侧锁骨上有淋巴结肿大。声像图表现边缘不规则、呈蟹足样改变、血流显示、纵横比>1,30例阻力指数>0.7,20例内部回声有微小的钙化,其准确性为90%。结论乳腺癌的声像图为低回声、边缘不规整、呈蟹足样改变、微小钙化、穿支血流、阻力指数>0.7是乳腺癌最主要的声像图表现。 [关键词] 乳腺癌;超声检查 [中图分类号] r737.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0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ltasound in breast cancers. methods the sonographic appearances and ultrasoic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cancers in 50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results in the 50 breast cancer detected by ultrasound, 45 cases were confirmed diagnosed after operation, and 5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the tumors ≤1 cm were in 5 cases ( of which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 全文: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9 1%、70 6%,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 5%和14 7%,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单管引流+加压包扎”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引流;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乳腺癌是女性乳房常见的肿瘤,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历来是外科临床的一个难题。我院普外科2006年7月—2006年10月对1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的传统

“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①试验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的患者共19人,均为女性,年龄31~68岁,平均(49 6±7 8)岁,体重45~70kg,平均(53 7±8 9)kg,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手术方式比较,均无差异(P>0 05)。 1.2方法 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的患者在缝皮前自术区外下至腋窝顶部及术区内下至内上方胸骨旁各置橡皮引流管一根,沿途多剪几个侧孔,缝合皮肤后吸成负压,创面于腋窝、锁骨下区分别用柔软纱布填充,最后纱布垫敷盖伤口,胸带适度包扎,无须绷带和大量纱布垫加压包扎固定,术后引流管接中心负压吸收,持续负压吸引5~7d,压力-300~-500mmHg,引流量少于每日20ml后拔管,术后5 d换药。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的患者在缝皮前只于腋窝处旋转引流管1根,皮瓣及切口用绷带和大量纱布垫加压包扎,术后引流管接引流袋,引流量少于每日20ml后拔管,术后5 d换药。 2结果

乳腺癌的护理常规

乳腺癌的相关知识和护理 乳腺癌时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房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乳房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诱发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母亲和姐妹),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症状 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乳房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隐痛,少数为针刺样痛,疼痛不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晚期癌肿侵犯神经时则疼痛较剧烈,可放射到同侧肩、臂部。 (二)体征 1、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80%以上为患者自己偶然发现,只有一小部分是查体时被医生发现。 (1)部位肿块绝大多数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其次为内上象限、上方及中央区,

乳腺疾病的护理常规

乳腺疾病得护理常规 目得: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使其能够掌握乳腺疾病自查技巧或自我保健意识,降低乳腺癌发生瀘,提高生活质量; 方法:图片、示范、讲解、发放宣传材料; 效果:人群认知程度由37增加到80。 关键词:乳腺自查技巧 乳腺癌就是女性常见得恶性肿瘤,在我国占全身恶性肿瘤得7%—10%。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已超过宫颈癌(40—60岁就是乳腺癌得最好发年龄),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得恶性肿瘤1。绝大部分乳腺疾病就是由病人自己发现得。定期得乳房自查有助于及早发现乳房病变。故应指导妇女乳房自查技能,以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发病主要与雌激素改变与紊乱有密切关系,另外与遗传、哺乳、生育、高脂肪饮食、肥胖、乳腺良性疾病等也有关。尤其就是有家族史、一侧患乳腺癌得病人、乳腺良性疾患或已婚未育者以及高脂肪饮食者。 自查技巧 一、自查时间:月经后7—10天 二、年龄: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可能与年老者雌酮含量增高有关。 三、乳房视诊: 1.体位:站在镜前以各种姿势,如:两臂放松垂与身体两侧,双手撑腰,向前弯腰或双手高 举枕头于头后。 2.观察内容:①外形,比较双侧乳房大小、形状就是否对称,轮廓有无改变 ②乳头有无内陷及太高、偏移、糜烂,用拇指及四指轻轻挤压乳头有无溢液③乳房 皮肤:有无局部皮肤轻微下陷、红肿、静脉曲张、结节等。④两侧腋窝与锁骨上窝 有无肿胀与隆起。 四、乳房触诊: 1.体位与顺序:①坐位,左臂上举,手放在头顶上方,用右手检查左乳房,按顺序以乳头为 中心,外上→外下→内下→内上→腋窝→乳头,同法检查对侧。②卧位,仰卧床上,手 指平压乳房,轻压,从外向乳头逐圈检查乳房有无包块,被查侧手臂放于身侧检查一 遍,压在头后再检查一遍。同法检查对侧。 2.手法:手指手掌平置,轻施压力,滑动触诊。 3.触诊内容:①正常乳腺均匀一致得柔韧感与细颗粒感,月经期、哺乳期增大,结节样感 加重但均匀一致。②肿块:注意肿块得大小、硬度、边界、活动度,表面皮肤就是否 粗糙、皱缩、有无粘连。③局部腺体增厚:部位、范围、质地、有无触疼。④乳头: 挤压乳头有无疼痛、溢液、颜色变深等。⑤腋窝与锁骨上窝注意有无肿大得淋巴结。 五、疼痛: 约有1/3得病人有不同程度得疼痛,可偶发、阵发或者就是持续性,多为隐痛,钝痛,牵拉痛或者刺痛。 小结

超声在乳腺癌中的临床诊断与分析研究

超声在乳腺癌中的临床诊断与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本文重在探讨超声检测对乳腺的检测价值,尤其在恶性肿瘤的诊断方面。资料与方法:本文采用2010~2014年乳腺恶性肿瘤患者30例,女性28例,年龄30~70岁, 平均年龄50.3岁;所xuan病例中男性2例,年龄63―66岁,平均年龄64.2岁。医学实践 中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在医学研究中采用仪器Alilent―Sonos45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 频率7.5MI-Iz。检测方法:让患者取常规平卧位或侧卧位。检测中长轴以乳头为中心,以放 射状连续扫查。结果:乳腺恶性肿瘤的分布:30例患者中单侧病变者27例,双侧病变者1例。其中左乳病变18例,右乳病变14例,乳头下有病变。 【关键词】超声诊断;乳腺癌检查;诊断研究 1.乳腺癌的表现及危害 乳腺癌对女性身体有着非常大的危害,医学上界定为是从上皮及末梢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病率恶性肿瘤中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前几位。乳腺癌 的发病部位通常发于外上象限,其次发生在乳晕区,内上象限。乳腺癌身体危害非常大,但 是在临床表现上却不容易被发现,乳腺癌在发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最初的表现通常是在一 侧的乳房有无痛性肿块、质硬、边界不清多为单发,在肿块处皮肤有凹陷、并且皮肤的颜色 有所改变,一般呈现出呈橘皮式颜色、同时会有乳头凹陷的情况,在肿块存在的乳房同侧的 腋窝下存在有淋巴结,乳腺癌的晚期会有更大的危害,如通过体内的血循环会有所转移,侵 犯身体的肝、肺、骨骼,而且预后差。 临床数据表明,乳腺癌呈现出年龄趋向年轻化的的趋势,这对广大妇女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不但直接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也对下一代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乳腺癌的预 防和科学诊断和治疗工作,尤其是作为乳腺癌的及时诊断是治疗核心问题。结合已有的研究 和临床医学实践,对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出如下重要的特点:(1)在形态上呈不规则形状,在周边上不清,凸凹不平;(2)在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关系上,没有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3)在回声方面,回声没有规律、不规则,表现为内回声不均匀或呈低回声或回声粗 糙等症状;(4)检查中会发现后方有声衰减。以上四点是超声对乳腺癌诊断中概括出的重 要特征。 2.研究所采用的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病理分类:浸润性导管癌17例(56.7%);浸润性小叶癌5 例(16.7%);单纯癌1例(3.3%);导管内乳头状瘤并导管内癌3例(10%);髓样癌 2例(6.7%);间质肉瘤1例(3.3%);浸润性小叶癌合并灶性导管癌1例(3.3%)。 3.临床分析 临床医学实践表明,乳腺恶性肿瘤的声像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边缘:粗糙回声增强,呈强回声晕占74.2%。边缘尚清,似有包膜,见侧方声影占25.8%。(2)内部回声:15 /30例呈实性非均质性回声,14/30例表现均匀的实质性回声,3/30例超声显示囊实混合型。2/30超声显示囊肿样回声。其中1例湿疹样癌仅表现乳晕皮肤表面局限性增厚。(3) 后方衰减仅占21.8%。(4)纵径横径比值大于1,占88.4%。通过对本组30例乳腺恶性 肿瘤观察,a.发病年龄及分布:年龄多见于40岁女性,男女比2:28。乳腺恶性肿瘤好发部位:在外上象限多见,第二发病部位为内上象限次之,再次为外下象限,内下象限少见。b. 病理分类:根据相关的研究数据,发病率依次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单纯癌、 导管内乳头状瘤并导管内癌、髓样癌、其他类型癌较少见。乳腺恶性肿瘤病理的改变与癌组 织浸润及周围纤维反应增生有关。 4.研究结论

乳腺癌手术护理常规

乳腺癌手术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健康史,了解乳腺起病时间、肿块大小、腋 窝或其他部位有无淋巴结肿大。 2、了解乳腺 B 超、钼靶扫描等检查结果。 3、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状 况及患者对手术的心理反应,有无吸烟史。 【护理措施】 1、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做好心理护理和皮肤准备。 2、术后护理。 ( 1)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术后 6 小时取半坐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 (2)麻醉完全清醒后,可正常饮食,保证足够热量和维生素,以利康复。 (3)切口护理:①观察切口渗血及愈合情况并记录手术部 位用胸带加压包扎,松紧适宜,观察患侧尚志远端血液循环,及时调整绷带或胸带的松紧度;②妥善固定引流管,保证有

效的负压抽吸(压力保持在200mmHg);观察引流液塞、量并记录。术后2-3 根据引流情况改为引流袋引流;③皮瓣下 无积液,创面与皮肤紧贴即可遵医嘱停止引流。 (4)忌在患侧上肢测血压、采血、静脉或皮下注射,预防 患侧上肢肿胀。 (5)功能锻炼:术后 3 天内患侧上肢限制活动,避免外展 上臂;术后2-3 天开始手指的主动和被动活动;术后3-5 天开始活动肘部;术后 1 周可活动肩部、手指作爬墙运动,直 至患侧手能高举过头、自行梳理头发。 (6)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支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操作中避免过度暴露手术部位,以保护患者隐私。 【健康指导】 1、术后近期避免患侧上肢搬动、提取重物。 2、术后 5 年内避免妊娠,以防乳腺癌复发。 3、放疗或化疗期间,注意保护皮肤,定期复查肝功能、 血常规,出现骨髓抑制现象应暂停放疗或化疗。 4、指导术后患者乳腺自查 1 次 /月,健侧乳房每年体检1

乳腺癌护理常规

乳腺癌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观察患侧肢体是否水肿、腋窝淋巴肿大、溃烂及功能障碍情况。 2.观察放疗区皮肤破损情况及化疗反应。 3.观察患侧胸壁及健侧乳房是否触及肿块,肿块有无破损,若出现破溃需换药。 二、护理措施 1.做好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了解具体治疗计划,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加强自我护理,减少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减轻焦虑恐惧心理。 2.饮食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鱼、瘦肉、蛋、奶类,少量多餐。 3.观察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血性膀胱炎、心脏毒性、过敏反应等。 4.术后皮肤愈合不好积极进行相应治疗,放射野勿用肥皂擦洗,勿自行涂药及搔抓、摩擦刺激,穿棉质内衣,保持局部干燥。 5.避免用患侧上肢搬动、提取重物,坚持患肢功能锻炼。 6.预防患侧上肢肿胀的护理: (1)勿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做静脉或皮下注射等。 (2)指导患者保护患侧上肢:平卧时患肢下方垫枕抬高10°~15°,肘关节轻度屈曲,半卧位时屈肘90°放于胸腹部,下床活动

时用吊带托扶。 (3)按摩患侧上肢或进行握拳、屈、伸肘运动,以促进淋巴回流。 7.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放、化疗期间如白细胞<0.5×10/L,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予升白细胞治疗,预防感染。 (2)放疗者局部皮肤如出现瘙痒、干燥、色素沉着等,注意保护局部皮肤完整,以防抓破,每周修剪指甲,皮肤出现脱皮请示医生是否暂停放疗,预防感染。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锻炼术侧上肢,如做康复操、肩关节旋转、梳头、手指爬墙等运动,循序渐进,避免劳累。 2.做好皮肤护理,特别是患侧腋窝处的皮肤。 3.避免患侧肢体提重物。 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四、出院回访 1.患侧功能锻炼,是否达到完全恢复的状态。 2.患侧肢体是否有水肿的情况。 3.放射野皮肤是否完整,有无感染。 4.予饮食指导,服药指导,交代定期复查,进行自我乳房检查,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5.术后5年内避免妊娠。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研究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10-24T11:44:20.9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作者:文斌1 姜海亮2 [导读] 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均是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 (1什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什邡 618400) (2什邡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四川什邡 618400) 【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以新辅助化疗治疗后肿瘤控制情况。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住院部于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新辅助化疗,对治疗后肿瘤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有效率达到83.3%,其中2期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91.7%,3期为72.3%;骨髓抑制发生率47.6%,胃肠道反应为33.3%,其他症状(脱发、无食欲、身体乏力)发生率21.4%,化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乳腺癌患者临床行新辅助化疗,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缩小病灶,为后期保乳术治疗提供基础,从而提高乳房保留率、病灶切除率。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011-02 Clinical research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Method 42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reated from July 2012 to March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as applied.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condition and adverse event rate was recorded. Result After th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was 83.3%. During the process,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for stage 2 of patients was 91.7%;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for stage 3 of patients was 72.3%; the incidence rate of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 and other clinical symptoms (alopecia, loss of appetite, weakness ) was 47.6%, 33.3% and 21.4%; during the chemotherapy, there were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h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sease progress and lessen the lesions. It will provide the clinical basis in the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to improve the breast-conserving rate and resection rate of clinical lesions. 【Key words】Breast cancer;Neoadjuvant chemotherapy;Clinical effect 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均是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有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总发生率的8%左右,此病近几年由于女性生活、工作压力增加,饮食习惯改变、环境等因素导致发病率上升[1]。目前乳腺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病灶,但会严重破坏患者乳房外观,同时手术切除病灶只适用于疾病早期患者,对于晚期者由于病灶扩散范围较大,切除难度较大,且预后不理想。故临床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控制肿瘤变大、扩散,提高患者生存率、生活质量,又能保持患者乳房外观,对患者损害小的治疗方式。有学者提出通过可对乳腺癌患者临床进行新辅助化疗,其能有效消灭转移灶,促使肿瘤缩小,避免病情发展,降低肿瘤分期,从而提高患者保乳率[2]。本文观察因此如何提高乳腺癌治疗效果、增加、避免疾病复发,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本次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42例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控制情况,具体情况见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住院部于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乳腺癌患者,肿瘤分期:2期24例、3期18例,肿瘤直径2.4~5.7cm,平均大小(3.8±0.6)cm,年龄最下者26岁,最大者59岁,平均年龄(47.3±5.1)岁,病理分型:浸润性小叶癌9例、浸润性乳头状癌1例、导管原位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27例、小叶原位癌2例。本次所有患者均给予新辅助化疗,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经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符合临床乳腺癌诊断标准[3],发现一个以上可测量肿瘤病灶,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卡氏评分(KPS)80分以上,年龄在18~70之间,患者对化疗药物无用药禁忌,经检查未发现乳腺癌远处转移合并严重活动性感染(如HIV感染),可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经检查患者乳腺癌肿瘤大小在2cm以下,生存期在4个月以下,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接受过化疗、放疗、激素药物等治疗,患者处于哺乳、妊娠或备孕时期,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经血常规、心电图、CT全身骨显像等检查有化疗禁忌症,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患者经相关检查确诊乳腺癌,且符合新辅助化疗治疗指征,给予辅助化疗治疗,患者于第一天用药吡柔比星(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5983,产品规格10mg,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00mg/m2,给药方式静脉滴注,第一天静脉滴注紫杉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715,产品规格:5ml:30mg,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175mg/m2,第2、8天氟尿嘧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995,产品规格:10ml:0.25g,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0mg/m2,给药方式静脉滴注,第2、8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6196,产品规格:0.5g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剂量为500mg/m2。同时所有患者在进行化疗前半小时静脉滴注西米替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688,产品规格:0.4g,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0.4g,口服用药苯海拉明(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5021449,产品规格:25mg,赤峰万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50mg,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均行保肝、护胃等治疗,每3周重复,共治疗4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后肿瘤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实体瘤疗效标准[3],完全缓解(CR):治疗后肿瘤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续1个月以上;部分缓解(PR):治疗后肿瘤病灶缩小原来的50%以上,并持续1个月以上;稳定(SD):治疗后肿瘤病灶缩小不超过50%或增大不超过25%;进展(PD):治疗后肿瘤病灶增大超过原来的25%或出现新病灶。 2.结果 2.1 乳腺癌控制情况统计 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有效率达到83.3%,其中2期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91.7%,3期为72.3%,具体情况见表1。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胡夕春 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内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范围内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ABC是乳腺癌

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乳腺病专科的建立是另一重要举措,我国最早的乳腺癌中心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以不断完善。多学科合作和乳腺病专科的成立在乳腺疾病诊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ABC患者的治疗,多学科合作尚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转移部位(例如骨转移、脑转移)的综合治疗还亟待加强。本共识中的一部分建议针对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和转移性乳腺癌(MBC)或Ⅳ期乳腺癌均适用,而另一些建议则仅适用于MBC。 1、ABC管理复杂,多学科参与非常重要(包括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妇科、心理肿瘤学家、社会工作者、护士和姑息治疗专家)。 2、患者一旦被诊断为ABC,个性化提供适当的心理关怀、支持治疗和症状相关的干预作为常规。 3、确诊为ABC后,同患者讨论未来的治疗及护理目标,与患者沟通ABC虽然通常很难治愈,但合理的治疗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时间,部分患者可长期带瘤生存。谈话时应选择患者易于接受的语言,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同时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文化差异,并尽可能提供文字信息。 4、选择治疗决定时,应平衡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考虑患者意愿,尽可能鼓励患者与其亲属一同商讨治疗决定,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 姜燕 摘要:[目的]为了促进乳腺癌病人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术后对218例乳腺癌手术病人及早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结果]179例病人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32例可以生活自理,总有效率为%。[结论]手术后及早对患侧上肢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肢体尽早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功能锻炼;方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根治术对病人患侧上肢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常常导致患肢功能活动受限,肩部僵硬,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期规范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促进肢体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我们自2007年6月起对乳腺癌手术后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5月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共218例,均为女性,年龄30~74岁,平均岁;左侧乳腺癌123例,右侧乳腺癌95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13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1例。 2 方法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当被确诊为乳腺癌后,病人对形体改变常表现出焦虑、忧虑、沮丧等不良情绪,担心切除一侧乳房会影响工作和操持家

务,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病情及情绪,以文明、普通、大众化的语言、丰富的知识与病人交流,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去配合医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使之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 2.2.1 术后病人取平卧位6小时,将患侧上肢屈臂过肩内收位,腋下垫纱垫,胸帯加压包扎。将枕头置于患侧肩下、胸壁及上臂下,其支持作用。6小时后病人可取半卧位或半坐位,保持肩关节处于内收位制动3天,避免外展上臂。 2.2.2 一般在术后第一、二天即可开始做前臂、肘关节屈伸运动及掌握的动作,如伸屈手指、翻转手掌、握拳、屈腕和屈肘等动作。每天约5—6次。 2.2.3 术后第三、四天患侧上肢前臂做前后、左右、上下摆动,但不宜长时间下垂。每天约3—5次。 2.2.4 术后第五天,解除胸带包扎后,可用健侧手托起患侧肘部慢慢向前上方抬举,使之超过头部,尽可能伸直。每天2—4次。 2.2.5 术后第六天可用患肢的手指顺着墙渐渐向上滑行,逐渐提高,俗称爬墙或爬杆,每天3—4次。 2.2.6 术后第七至十天,使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做梳头动作,先同侧,再逐渐至对侧,以摸到对侧耳廓为止。每天3—4次。

乳腺癌护理常规

乳腺癌护理常规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临床表现】 (一)常见乳腺癌 1、乳房肿块 (1)早期:表现为患侧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小肿块,病人常在洗澡或更衣时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 动。 (2)晚期:乳腺癌发展至晚期可出现:O 1肿块固定:癌肿侵入胸筋膜和胸肌时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O2卫星结节、铠甲胸:癌细胞侵犯大片乳房皮肤时,可出现多个坚硬小结节或 条索,呈卫星样围绕原发病灶;若结节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可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 致胸壁紧缩呈铠甲状,病人呼吸受限;O 3皮肤溃烂:癌肿 处皮肤可溃破而成溃疡,常有恶臭,易出血。 2、乳房外形改变:随着肿瘤生长,可引起乳房外形改变。O 1酒窝征:若肿瘤累及Cooper 韧 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出现“酒窝征”;2乳头内陷:,乳腺的 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肿瘤侵犯而挛缩,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肿瘤-- 侧,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O 3橘皮征: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可出现真皮水肿,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3、转移征象d淋巴转移:最初多见于患者腋窝,少数散在、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无 痛、可被推动,继而逐渐增多并融合成团,甚至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d血行转移:乳腺癌转移至肺、骨、肝时,可出现相应症状。如肺转移可出现胸痛、气急,骨转移可出现局部骨疼痛,肝转移可出现肝大或黄疸等。 (二)特殊类型乳腺癌 1 、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年轻妇女, 表现为乳房明显增大, 皮肤充血、红肿、发热犹如急性炎症。检查时整个乳房肿大发硬, 但无明显局限性肿块。炎性乳癌转移早而广, 病程进展极为迅速, 对侧乳房常被侵及, 预后极差。 2、乳头湿疹样乳腺癌初发症状为乳头刺痒、灼痛。以后出现慢性湿疹样改变, 包括乳头和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可伴有黄褐色鳞屑样痂皮。病变皮肤发硬,边界较清。 病变继续发展, 乳头可出现内陷和破损。有时在乳晕深部扪及小肿块, 此类乳癌淋巴转移出现很晚,恶性程度低, 预后较好。 【评估要点】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评估病人的月经史,婚育史、哺乳史、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 2、身体状况 (1)局部:O乳房外形:两侧乳房大小形状是否对称;皮肤有无红、肿、局限性隆起、凹陷 及橘皮样改变;乳头乳晕有无糜烂,乳头有无内陷,乳房浅表静脉是否扩张;d 2乳房肿块:肿块大小之地和活动度,表面是否光滑,边界是否清楚,肿块与深部组织的关系。 (2)全身:d评估病人有无癌症转移的征象:如锁骨上、腋窝淋巴结和其他部位有无淋巴结;d2 评估病人全身营养状况及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 (3)辅助检查:包括特殊检查及与手术耐受性有关的检查。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 姜燕 摘要:[目的]为了促进乳腺癌病人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术后对218例乳腺癌手术病人及早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结果]179例病人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32例可以生活自理,总有效率为96.8%。[结论]手术后及早对患侧上肢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肢体尽早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功能锻炼;方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根治术对病人患侧上肢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常常导致患肢功能活动受限,肩部僵硬,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期规范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促进肢体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我们自2007年6月起对乳腺癌手术后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5月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共218例,均为女性,年龄30~74岁,平均50.6岁;左侧乳腺癌123例,右侧乳腺癌95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13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1例。 2 方法 2.1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当被确诊为乳腺癌后,病人对形体改变常表现出焦虑、忧虑、沮丧等不良情绪,担心切除一侧乳房会影响工作和操持家务,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病情及情绪,以文明、普通、大众化的语言、丰富的知识与病人交流,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去配合医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使之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2.2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 2.2.1 术后病人取平卧位6小时,将患侧上肢屈臂过肩内收位,腋下垫纱垫,胸帯加压包扎。将枕头置于患侧肩下、胸壁及上臂下,其支持作用。6小时后病人可取半卧位或半坐位,保持肩关节处于内收位制动3天,避免外展上臂。 2.2.2 一般在术后第一、二天即可开始做前臂、肘关节屈伸运动及掌握的动作,如伸屈手指、翻转手掌、握拳、屈腕和屈肘等动作。每天约5—6次。 2.2.3 术后第三、四天患侧上肢前臂做前后、左右、上下摆动,但不宜长时间下垂。每天约3—5次。 2.2.4 术后第五天,解除胸带包扎后,可用健侧手托起患侧肘部慢慢向前上方抬举,使之超过头部,尽可能伸直。每天2—4次。 2.2.5 术后第六天可用患肢的手指顺着墙渐渐向上滑行,逐渐提高,俗称爬墙或爬杆,每天3—4次。 2.2.6 术后第七至十天,使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做梳头动作,先同侧,再逐渐至对侧,以摸到对侧耳廓为止。每天3—4次。 2.2.7 手术第十天左右拆线,可根据体力、伤口愈合情况,以肩关节为轴心用患肢逐渐做上肢抬举、旋转、外展等各种运动。注意幅度不宜过大,需循序渐进。每天3—4次。 2.2.8 术后第13~14天练习患侧手掌至颈后,开始时低头位,逐渐达到抬头挺胸,即患肢内收、外展、内施、外施、向前抬高伸展,逐渐上举等活动。 2.2.9 术后第15~30天行吊环运动,经上肢抬高上举,肘关节伸直并以肩关节为中心做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