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色变化分析与对策》

《池塘水色变化分析与对策》
《池塘水色变化分析与对策》

《池塘水色变化分析与对策》[日期:xx-02-28]作者:阅读:431次

在实际生产中笔者留意到,有经验的养殖户往往通过观察池塘水色及其变化,进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保收成。他们谓之曰:养鱼(虾)须识“看水”。其实,池塘的水色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

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而起的综合反映,其中浮游藻类是主要因素,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相邻的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优势种类往往不同;池塘中浮游生物受温度、光照、营养盐、风向的影响而产生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变化,其中也不乏受外来物质影响而产生的异常变化,而水色的不良异常变化,也就反映了池塘水环境的恶化或巨变,往往也就意味着疾病、灾害,许多病害诸如对虾的红体、白斑病,鳗鱼的红头、脱粘、爱德华氏病,桂花鱼的烂鳃、出血、白鳃白肝病等都是由于现行的超高密度精养模式打破了池塘生物链的平衡,造成水质败坏而暴发的。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养殖全过程始终保持、调控好一池塘水是一门技术;若遇水色突变、水质败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补救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几种常见情况及其调控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鱼虾蟹池塘在用消毒剂或烈性杀虫药如福尔马林、硫酸铜等泼洒后,池中大量浮游生物被杀死,池水突然变清,透明度迅速提高,鱼虾安静的栖息环境被打破,水中溶氧骤减,鱼虾由于应激反应而出

现狂游或跳跃等症状。对于此种情况,应迅速提高水中的浮游生物量,特别是有益藻类和微生物的数量,维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和溶氧量。具体处理措施可以先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池塘解毒剂———“绿水宝2型”(主要是解除重金属、氯制剂、季胺盐、藻毒素等残留),再用“速效肥水王”、“池水宁”、“爽水宝”等池塘营养液培水。有条件的也可以全池或部分换水,但效果缓慢,且易造成池水的二次污染。

2、池水营养盐不均衡,生长限制因子(如硅、锰、铁、磷、钾、ph值等)的缺乏造成池塘优势藻类短时间内全部死亡,藻相突然改变或清澈见底,几变为“黑臭水”。对于此种池塘,可以定期使用“池水宁”、“爽水宝”等生态营养液预防,而当水体已发黑发臭时,应适当引入旁边池塘的部分“好水”作为藻种,再使用“池水宁”、“爽水宝”等培水。此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高位池对虾精养池塘,由于失去了底泥对营养盐的缓冲释放作用,很容易造成池塘浮游生物量的大起大落,水色突变,因此无论是肥水还是调水都应少量多次,适时而止。

3、当遇天气突变,如台风、暴风雨过后,由于环境剧变(包括盐度、透明度、营养因子等),很容易造成池塘藻类全部死亡,池水浑浊不堪,呈白浊或土黄色。此时首先应降低池塘浊度,净化水质,可以全池泼洒三合一“净水剂”、“底净”、“沸石粉”、“石灰水”等,然后再用“池水宁”、“爽水宝”等调水。

当水色转好后,应及时用“鱼菌清”、“虾菌消”、“蟹菌消”、“菌毒净”等常规消毒一次,防止由于外来细菌的滋生而引发疾病。其实

很多疾病的暴发都跟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天气变化→水质恶化、溶氧降低→体质变弱,抵抗力降低→细菌、病毒入侵→感染、死亡。因此,每次天气变化前后应做好具体的防范与处理措施。

4、池塘中藻类高峰期过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特别是轮虫的数量剧增,致使池中鱼虾严重缺氧,浮头并有零星死亡,此时池水呈白浊状。出现这种症状的池塘应立即用“菌毒净”、“特力灭”、“鱼菌清”、“虾菌消”等消毒剂泼洒水体,杀灭部分浮游动物,再用“池水宁”、“爽水宝”培育浮游藻类,恢复池塘生态平衡。有条件的也可以全部或部分换水后再来重新培水。

5、放苗前期或养殖过程中池水突然变清后,无论怎样施肥,池水都肥不起来。造成这种症状的池塘,有3种情况:(1)池塘水体重金属中毒:池塘在进水或排换水时引入了受工业污水污染的水体,或者是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含重金属成份的杀菌杀虫药,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针对这种池塘,应使用适量的池塘解毒剂———“绿水宝2型”解毒,平时定期使用可用来预防,然后再用“池水宁”、“爽水宝”等培育水色;(2)池底青泥苔、丝状藻滋生,水体营养全部被吸收,有益浮游藻类生长受抑制: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水面粗养池塘,高位池精养池塘也时有发生,藻体死亡后分解耗氧,还会产生大量毒素,单单依靠刮或捞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是先用0.8-1ppm的螯合铜或三合一“除藻剂”杀灭,再用“池水宁”、三合一“速效肥水王”等迅速培育水色,维持一定的透明度。(3)池塘塘基严重老化,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与外来物质易形成拮抗作用,收支

平衡已不能恢复,此类池塘已不能使用,须更新池底。

6、鱼虾养殖的中后期,往往是在高温季节,随着投饵量的不断增多,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不断进入使得池塘封闭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在水体表面往往形成一层绿色的油膜,养殖户称之谓“老绿水”。水体有机物及藻类尸体的分解消耗池中大量的溶氧,并会生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再加上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人为用药的药物残留,使得鱼虾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鱼虾食欲减退、活力减弱、体质下降、容易感染、暴发疾病。这种池塘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很普遍,能经常有新鲜水注入的池塘会好一些,但对于无水可换的池塘,这的确是一大灾难。经常采用的处理措施是:①定期全池泼洒“活水菌”、“调水王”等高科技微生物制品分解池塘有机物;②定期使用“绿水宝2型”、“解毒健胃散”等解除毒素,促进摄食;③经常拌料投喂“虾康素”、“保肝泰”等营养保健物质,增强鱼虾体质,提高抗病力。

“养鱼(虾)先养水,防病宜调水”,实践告诉我们,“水”才是养殖之根本。我们不仅要学会去“看水”,更应懂得怎样及时、有效地去调好水。很多水产病害不是药物所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回归到水本位上来搞水产养殖,多从池塘水环境微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养殖。

第二篇:养殖--池塘水色变化原因池塘水色变化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笔者留意到,有经验的养殖户往往通过观察池塘水色及其变化,进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保收成。他们谓之曰:养

鱼(虾)须识“看水”。其实,池塘的水色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

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而起的综合反映,其中浮游藻类是主要因素,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相邻的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优势种类往往不同;池塘中浮游生物受温度、光照、营养盐、风向的影响而产生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变化,其中也不乏受外来物质影响而产生的异常变化,而水色的不良异常变化,也就反映了池塘水环境的恶化或巨变,往往也就意味着疾病、灾害,许多病害诸如对虾的红体、白斑病,鳗鱼的红头、脱粘、爱德华氏病,桂花鱼的烂鳃、出血、白鳃白肝病等都是由于现行的超高密度精养模式打破了池塘生物链的平衡,造成水质败坏而暴发的。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养殖全过程始终保持、调控好一池塘水是一门技术;若遇水色突变、水质败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补救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几种常见情况及其调控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鱼虾蟹池塘在用消毒剂或烈性杀虫药如福尔马林、硫酸铜等泼洒后,池中大量浮游生物被杀死,池水突然变清,透明度迅速提高,鱼虾安静的栖息环境被打破,水中溶氧骤减,鱼虾由于应激反应而出现狂游或跳跃等症状。对于此种情况,应迅速提高水中的浮游生物量,特别是有益藻类和微生物的数量,维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和溶氧量。

2、池水营养盐不均衡,生长限制因子(如硅、锰、铁、磷、钾、ph值等)的缺乏造成池塘优势藻类短时间内全部死亡,藻相突然改

变或清澈见底,几变为“黑臭水”。此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高位池对虾精养池塘,由于失去了底泥对营养盐的缓冲释放作用,很容易造成池塘浮游生物量的大起大落,水色突变,因此无论是肥水还是调水都应少量多次,适时而止。

3、当遇天气突变,如台风、暴风雨过后,由于环境剧变(包括盐度、透明度、营养因子等),很容易造成池塘藻类全部死亡,池水浑浊不堪,呈白浊或土黄色。此时首先应降低池塘浊度,净化水质,可以全池泼洒“沸石粉”等调水。

当水色转好后,应及时消毒一次,防止由于外来细菌的滋生而引发疾病。其实很多疾病的暴发都跟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天气变化→水质恶化、溶氧降低→体质变弱,抵抗力降低→细菌、病毒入侵→感染、死亡。因此,每次天气变化前后应做好具体的防范与处理措施。

4、池塘中藻类高峰期过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特别是轮虫的数量剧增,致使池中鱼虾严重缺氧,浮头并有零星死亡,此时池水呈白浊状。有条件的可以全部或部分换水后再来重新培水。

5、放苗前期或养殖过程中池水突然变清后,无论怎样施肥,池水都肥不起来。造成这种症状的池塘,有3种情况:(1)池塘水体重金属中毒:池塘在进水或排换水时引入了受工业污水污染的水体,或者是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含重金属成份的杀菌杀虫药,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针对这种池塘,应使用适量的池塘解毒剂(2)池底青泥苔、丝状藻滋生,水体营养全部被吸收,有益浮游藻类生长受抑制: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水面粗养池塘,高位池精养池塘也时有发

生,藻体死亡后分解耗氧,还会产生大量毒素,单单依靠刮或捞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是先用0.8-1ppm的螯合铜迅速培育水色,维持一定的透明度。(3)池塘塘基严重老化,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与外来物质易形成拮抗作用,收支平衡已不能恢复,此类池塘已不能使用,须更新池底。

6、鱼虾养殖的中后期,往往是在高温季节,随着投饵量的不断增多,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不断进入使得池塘封闭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在水体表面往往形成一层绿色的油膜,养殖户称之谓“老绿水”。水体有机物及藻类尸体的分解消耗池中大量的溶氧,并会生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再加上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人为用药的药物残留,使得鱼虾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鱼虾食欲减退、活力减弱、体质下降、容易感染、暴发疾病。这种池塘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很普遍,能经常有新鲜水注入的池塘会好一些,但对于无水可换的池塘,这的确是一大灾难。经常采用的处理措施是:定期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品分解池塘有机物,解除毒素,促进摄食。增强鱼虾体质,提高抗病力。

“养鱼(虾)先养水,防病宜调水”,实践告诉我们,“水”才是养殖之根本。我们不仅要学会去“看水”,更应懂得怎样及时、有效地去调好水。很多水产病害不是药物所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回归到水本位上来搞水产养殖,多从池塘水环境微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养殖.

第三篇:池塘常见水色及处理方法池塘常见水色及处理方法

作者:曲秀鹏

“养殖水体水质调控技术”是句容市xx年度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主推技术之一,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水产技术指导员,下面就养殖水体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水色及处理方法做一个简单介绍。

1、草绿色、黄绿色。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绿藻门的藻类为主,如绿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类。一般情况下,生长绿藻的水体颜色呈黄绿色,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草绿色。绿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以绿藻为主的水体是较稳定的,是养殖池塘常见并期望的水色。

2、茶褐色(包括黄褐色、褐绿色)。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硅藻门、绿藻门的藻类为主。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幼体的优质饵料,档硅藻大量繁殖时,水体的颜色呈茶褐色,该种水色是池塘养鱼的优质水色。

以上良种水色的水质都比较好,水体中所含的浮游植物一般都是鱼类易小华的种类,需注意保持。绿藻对水环境变化适应性强,平时要注意水色太绿(浓绿色、墨绿色)或水色早晚不变,则谁名水体已老化,要及时换水或适量添注新鲜水。硅藻对水环境变化适应性弱,当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硅藻就会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变化,届时也要换水或添注新鲜水。

3、翠绿色。当水体呈翠绿色时,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当夏季水温升高时,在池塘四周(尤其是下风处)的水面上漂浮起一层翠绿色

的油膜。这种颜色的水体常含有大量的蓝、绿藻(主要为率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的藻类),该水色是水质老化的标志。

4、黑绿色.此种水色的水体在天气较热时,池塘下风处常有一层绿膜,这说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较多。水体中所生长的浮游植物以裸藻门的藻类(如双鞭藻、棘刺藻)为主,这是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

5、红棕色。次水在阳光照射下呈红红棕色,且藻类在水中分布均匀,成团成缕,此种颜色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甲藻门的藻类,如裸甲藻、多甲藻等。当它们大量繁殖时,水体呈酱油色,这是水质变坏的标志。

以上三种水色的水质都不好,因为水体中所含的藻类多为水生动物不易消化的藻类,当这些藻类大量繁殖时,水体中的溶氧降低,透明度减小。档上述藻类大量死亡后,向水体中释放大量有毒物质,麻痹水生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所以当水体出现以上三种水色后,应根据水质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法处理:方法一。有条件的可先换一些老水,加注新鲜水。

方法二。无法换水的,可先用水净宝类沉降悬浮的有机物,再配用微生物制剂。

方法三。对于悬浮有机物特别多的池塘,可用少量高锰酸钾降低有机物耗氧量和水的粘度,然后再用水净宝类,调节水体的透明度。

方法四。沉泥厚或臭的,使用粒粒氧和底该霸王类产品,改善池塘底质。

6、浅绿色、土黄色。此二种水色大都是水中富有植物极少,从

而透明度高,水色清淡,水质较瘦。

以上两种水色在水产养殖中遇到时,可在晴天的上午九点前后少量施无机肥(尿素、磷肥)或“高效肥水灵”等,可连用几次,至水色为黄绿色为止。尽量避免使用有机肥,也可以配合施用高效培藻素和氨基酸肥水液。

7、乳白色:此种颜色水体中浮游动物(如枝角类、轮虫、桡足类等)数量较多,它们是苗种塘的优质饵料。在池塘养殖的中后期,水体已不需要这些浮游植物,但这些富有动物达到较高密度时,它们会与鱼类争氧,易引起缺氧浮头,同时会影响正常摄食和生长。需采取以下措施:

方法一。选择特定的杀虫剂,杀死大部分浮游动物,以有利于富有植物生长,逐渐将水质改良。

方法二。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地促进有机物分解,防止底质恶化,保水和护水,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使池塘水质保持理想状态。

第四篇: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课题:水和水蒸气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凝结,解释第5

课“小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蒸发和凝结,本人安排两课时学习《水和水蒸气》,第一课时学习关于蒸发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凝结的内容。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习“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进入小学的,关于“水和水蒸气”,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有关于“蒸发”的生活经验。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生上科学课,往往玩兴较大,科学探究意识、能力比较弱。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谈话。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3、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4、学生实验观察

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5、提问。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6、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7、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3、小组讨论一下(参考p55)。

4、学生讨论后汇报

5、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6、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提问。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

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演示。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4、提问。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解释吗。

5、学生交流、教师讲解。

第五篇:市区空气质量变化分析及对策市区空气质量变化分析及对策

去年6月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开始显效,市区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直观感受,就是在城区看到蓝天白云的天数明显增多。尤其是进入冬季采暖期,城区直冒黑烟的烟囱少了,市民普遍感到“空气清新了,嗓子不呛了”。但目前市区空气质量仍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实现

根本好转的目标,还需继续付出更大的努力。为此,本文拟在分析市区空气主要污染物监测值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对策。

一、市区空气质量总体趋于好转,但污染依然严重

我国衡量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指标为三项五级。三项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级别为优(一级)、良(二级)、轻度污染(三级)、中度污染(四级)和重度污染(五级)。国家规定,直辖市、省会城市和环保重点城市年度内应有80%以上的天数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标准。三项指标的二级标准分别是,可吸入颗

粒物浓度日平均值0.100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平均值0.060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氮浓度年日平均值0.080毫克/标立方米。

据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资料,今年1~10月,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28天,占同期总天数的74.76%,而去年全年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仅为175天,尤其是通过大规模拆改小型燃煤锅炉、治理汽车尾气和整治餐饮洗浴业烟尘油烟污染,今年1~10月份,市区空气中二氧公硫、二氧化氮两项污染物浓度分别为0.018毫克/标立方米和0.015毫克/标立方米,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5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指标规定浓度值;市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0.131毫克/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个百分点。

但目前市区空气污染依然较为严重。一是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虽总体达标,但工业区等局部区域在冬季采暖期二氧化硫还不能稳定达标;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二氧化氮普遍超标。二是市区pm10还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31%,仍是市区空气的主要污染物。

市区局部地区和冬季二氧化硫超标,其主要原因是1314台1蒸吨以上的供暖燃煤锅炉仍在运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还需进一步控制。市区道路不畅,车辆经常处于怠速、慢速和启动状态,相当一部分车辆车况较差,25%左右的汽车尾气超标,则是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二氧化氮超标的主要原因。

二、可吸入颗粒物超标,扬尘、煤烟尘是主要元凶

可吸入颗粒物是市区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据市环境监测站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所做的pm10源解析结果,市区空气中pm10主要来自土壤尘和煤烟尘,其次为建筑尘和冶炼尘。四种污染物占pm10总组份的年均比例分别为,土壤尘43%、煤烟尘28%,建筑尘和冶炼尘在10%以下。采暖期煤烟尘比重较非采暖期上升13%左右,而非采暖土壤尘占pm10总组份的比例则高达55%以上。

市区土壤尘的88%来自于人为活动所形成的二次扬尘。,市区月降尘达到29.38吨/平方公里,是的1.22倍。黄土松散易成细末的物理特性,市区一些建筑和市政施工工地防尘降尘措施不力,市区环卫保洁的“扬尘式”清扫方式,市区和近郊区部分新建住宅区通往城市主干道的道路长期未能硬化等,使降尘在风力和汽车行驶等人为活动的作用下,多次被扬起进入空气,成为市区土壤污染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三、加大力度控制二次扬尘,继续治理煤烟尘,努力实现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

作为特大城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治理市区空气污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打好总体战、持久战、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第一,齐抓共管,打一场集中整治市区二次扬尘污染的攻坚战。二次扬尘是目前市区空气污染的一号元凶。建议市政府组织协调各区政府和建设、环保、市政、园林绿化、林业、水务等市级部门,强化对市区建筑工地、市政工地、环卫清扫和垃圾清运的环境管理。市区所有建筑工地和市政施工工地都必须采取有效的、符合环保要求的防

尘降尘措施,减少黄土裸露,硬化工地车辆出入道路,封闭清运建筑垃圾,车辆驶出工地必须冲洗轮胎,环保不达标工地一律停工整顿。加快城市市容保洁方式的机械化步伐,市区主要道路尽快实行机械吸尘式清扫,增加市区主干道洒水次数,密闭清运生活垃圾。全面硬化市区和近郊区道路,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扎实推进城市大水大绿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第二,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巩固发展燃煤污染治理成果。市区现仍有1314台1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治理煤烟尘污染任务依然较重。加快发展集中供热,凡集中供热管网到位地区的分散采暖锅炉一律限期拆除;天然气和集中供热管网暂未覆盖地区的分散采暖燃煤锅炉,1蒸吨以下的要全部拆

除,10蒸吨以下的必须全部燃用清洁型煤,并采取消烟除尘措施,达标排放污染物;10蒸吨以上的必须燃用含硫量低于0.8%、灰分低于15%的优质煤,并采取消烟除尘措施,确保达

标排放。严把新建餐饮洗浴业环保审批关,现有餐饮洗浴单位烟尘油烟排放不达标的一律停业整改。

第三,认真贯彻实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

办法》,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严格路检、抽检和年检相结合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制度,严禁冒黑烟机动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加大市区公交车和出租车“气”代“油”工作力度,大力推广机动车绿色环保标志。

第四,加强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法制建设,在市政府防治大

气污染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地方法规,建立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法制规范和长效机制。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