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文化视野

城市规划的文化视野
城市规划的文化视野

城市规划的文化视野

城市规划的文化视野作者:佚名

时间:2008-7-26

浏览量:

———以昆明市为例

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兼得湖光山色,四季如春。“世博会”不仅是昆明展示风采的一次机会,更是走向辉煌的一个起点,城市规划应以此为契机,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自然的多样性都系于一脉。把昆明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国际旅游城市三位一体的大都市。

把握历史文脉,延续历史剖面,展现历史文化景观,营造文化环境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规划如何展现昆明的历史进程,主要有两方面考虑。首先,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规划,关键在于展示其发展过程,根据历史发生学原则,将重要历史时期的景观有机结合,使人们感受到文脉的延续与跳动[1]。其次,景观与意象结合。景观是有形的,把名胜古迹恢复重建,仅是初步,关键在于游人要形成昆明城市文化意象,尤其是有别于其它城市的,赋予了独特个性的文化意象,通过点、线、面结合,平面与立体结合,构建复合文化心理场,达到心物相通乃至感应共鸣的理想境界。

城市“轴线”往往是一个城市的点睛之笔,正义路是昆明历史文脉的最好演绎,以五华山为制高点,从马市口到三市街,向南延伸,每一处名胜古迹代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自北向南依次有:

拜云亭:西汉元狩元年,“彩云见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昆明滇池之上,高原辽阔,水天一色,彩云缤纷,美不胜收。是世界云彩种类最多和变幻最为神奇的地方。

武侯祠: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云南发展经济,使各族人民生活得以改善、社会进步,从而安定边疆。

天开云瑞坊: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坊额题为“天开云瑞”,“地靖坤维”。“天开”一词,出自宋大理国时期段智祥年号。“云瑞”则象征吉祥,意在国泰民安,吉祥安静。

忠爱坊:曾与金马碧鸡坊排列成品字形,又称品字三牌坊。是为了纪念元代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在云南执政期间的功德,对君尽忠,施民以爱而修建的。

金马碧鸡坊:源于西汉金马与碧鸡的传说,同时对应昆明东西金马山、碧鸡山。加上高原日月交辉,汇聚于此,成为昆明的标志。

东西二寺塔:唐代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所建,13级密檐砖塔。顶部四角金鸡各一,风吹鸡鸣,

妙不可言。

近日楼与正义门:中轴线南端。明代所筑昆明砖城南门。分内外两层,外层“丽正门”,内层“尚明门”,有“尊尚大明”之意。清代改名“近日门”,后为纪念护国运动,又改为“正义门”。

这条轴线文化脉络完整而清晰,而且,大城市中轴线多重牌坊排列,与北面的圆通山、蛇山构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天际线,是昆明特有的景观。

中轴线的形成与明清昆明城浑然一体。明清昆明的龟形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仿生学”原则,把城市看作生命的活体,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在规划时,不仅应考虑忠爱坊、天开云瑞坊的恢复重建,在不能重建的景点和古城墙的端点设立标志物,配以图片及说明,再加上城区其它古迹,点、线、面结合,形成强烈的文化环境氛围。

2历史与现实结合,寻求共生之路

历史文脉塑造了城市之魂,而经济建设又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处理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时,把“共生”作为基本理念。着眼于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共同点,主张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中的共存,共同构筑一个统一而和谐的整体[2]。

“共生理念”在实施中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城市功能区职能如何协调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古迹大都分布于老城区,但同时又是商业区,或者政治中心,甚至还有工业区,集中了城市的主要功能,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矛盾突出。二是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化建筑的和谐共处。古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审美情趣,而现代建筑往往与国际接轨,反映了工业社会的特点,并且在功能上考虑经济效益。所以,规划中应古今结合,和而不同。

五华山———正义路中轴线是昆明文脉的集中体现,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以及旅游人数不断增加,街道狭小,交通不便,而正义路又不可能大规模改造。所以,拓宽两条东西向街道,修建两个广场,解决了城市道路的畅通性和安全性。从文化景观上看,在狭长的轴线南部和西侧拓展开阔空间,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同时,在正义路中轴线上和西侧文庙街区设立步行街,组织商业活动,实现了文化风貌与经济职能的统一。

对于盘龙江的改造,总体原则是营造亲水空间,供人们休闲娱乐。但盘龙江自南城市规划的文化视野作者:佚名

时间:2008-7-26

浏览量:而北穿过市区,不同河段应建设不同风格的建筑园林小品,使之与两岸的景观协调。如圆通山以北多为居民区,设计时突出人性空间,表达亲情、友情,追求浓浓的生活气息。圆通山以南至得胜桥两岸,是昆明历史文化及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区域。西部是以正义路为中心的旅游区和商业区,东部是北京路连接南北火车站,好似一条现代中轴线。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游客的观赏空间和身后的空间安全性,辅以体现昆明特点的雕塑或建筑小品,使人们能在休闲时尽情欣赏昆明风貌,了解昆明文化,感受昆明风情。

3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突出“春城”与“历史文化名城”两大特色

明清昆明城奠定了今天的基本格局。选址颇具匠心,“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金马山、碧鸡山、蛇山分别从东、西、北三个方向环抱,南临滇池西山,盘龙江蜿蜒曲折,自北向南流经市区,使整体布局生动、流畅。规划时,着重突出三大文化———生态结合区。

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城中心区

主要由一江、一湖、一山和古城名胜组成。盘龙江在历史上为昆明城市的发展提供生活水源、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交通运输、渔业生产、城市防洪等许多重要功能,被称为昆明的“母亲河”。“索城银棱”、“盘江翠柳”曾是春城美丽的风景线,但由于后来三废排放,盘龙江已是满目疮痍,并成为危害滇池的污染源。根据《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即将全面整治成为城市生态绿轴。翠湖公园风景优美,且是市内最大的水面,北部毗邻云南大学文化区。每年冬季,大量红嘴鸥自西伯利亚来此越冬,增加了翠湖的灵性。圆通山现为动物园和花卉园艺中心,山南建有圆通寺。“盘江翠柳”、“圆通花海”、“翠湖戏鸥”和“文脉轴线”构建起该区的文化———生态景观。

历史与现实、宗教与世间融合的东北区

“世博会”是本世纪最后一次大型博览会,会址位于昆明城东北郊,总规划用地31km2,与金殿风景区融合,彼此衬托,相容共生。金殿风景区森林茂密,郁郁葱葱,与世博园精美的园艺形成对比,而且前者是道教文化区,始建于明代,历史悠久,宗教气氛浓厚。世博园则代表今天美好的现实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从景观上看,以金殿为制高点,形成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天际线,气魄宏大,意境深远。金钟长鸣———世博花海———春城新貌———美人卧波。

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滇池西山区

西山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峰峦叠嶂,连绵40余公里,广阔的水面与茂密的森林构成昆明良好的生态区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西山佛寺道观,各得其所,为着名的宗教圣地。龙门飞峙,滇池月夜是昆明又一标志性景观。同时,该区的水体和植被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旅游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结合实行双赢战略

云南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广大,旅游前景广阔。但旅游热点主要在大理、丽江、西双版纳、中甸、石林等地。旅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昆明作为国际旅游城市,面临严峻的挑战。

由于文革时期破坏严重,加上规划中的失误和污染,影响市区的生态环境,从绿化面积、园艺水平看,昆明市的生态环境有待于改善。

“文化”与“生态”是昆明城市的两大主题,也是城市环境规划和旅游规划的依据。在考察中发现,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极好,如鸣凤山、圆通山、西山、翠湖等,充分体现了文化因素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同时,良好的文化环境与生态环境还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长远效益,这种相关性在昆明表现得尤为典型,为此,提出双赢规划战略。

在规划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生态设计伦理:随市场对自然旅游资源兴趣的增长,要求对自然资源加以更多的管理和设计。与自然和谐按自然法则的设计与开发更有个性,甚至自然环境本身就可以当作一个有价值的市场行销工具。

协调设计方法:景点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加强市民、政府、土地所有者、设计师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强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互补性和共生性,摈弃原有的高强度、大规模、高影响的开发,取之以小规模、地方性、逐步的开发,同时注重对“地方性”的保护和设计。

前面所述的三大文化———生态区,不仅对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进行科学整治,也是向市场推出的旅游经济产品。如世博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今后的任务是把昆明城建成绿树常青,鲜花盛开的大花园。伴随滇

城市规划的文化视野作者:佚名

时间:2008-7-26

浏览量:池的治理,康体休闲旅游的开发也在进行中,已被批准为十二个国家级度假村之一,是内地唯一的,颇具民族风格的度假村。湖区农业生态环境也是具有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文化生态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而长远的。对滇池构成污染的企业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强度,污染严重企业短期的经济收入实为长远的负效益,所以,必须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进行规划建设。此外,正义路“文化中轴线”与步行商业街,历史文化街区组成的“共生空间”,盘龙江的环境治理及景观设计等都体现了上述两大原则。届时,昆明旅游将从以前较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功能全方位型转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经济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自然是城市的依托。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方能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活体。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物,而是城市生态系统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将城市机理、城市结构、城市形态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文化生态在城市规划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促使城市环境的根本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文化、生态、环境三者有机结合,摈弃以环境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错误思想,促使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础和规划方向,当然,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6-20T09:33:17.95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6月供稿作者:张一凡;乔东;来祝玲 [导读]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开封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张一凡;乔东;来祝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今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文章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和“俭朴”、“知足”的价值观等方面阐述了“生态智慧”的特点以及对现代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63-01 一、文化与城市规划 1、城市与城市文化。 “人类自诞生起就开始了人类的文化”,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城市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聚集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发生,并通过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和无形的意识形态载体(如文化观念、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将城市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一旦形成,便与其载体空间紧密结合起来,与城市空间具有不可分性,城市空间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城市文化的发展。 2、文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在于它缓慢的渗透性,其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发展主体,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建造、功能布局的形式、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产生深刻的作用,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环节,构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底色和背景。城市规划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的工具之一,正是以城市空间为其研究对象的,因而,城市规划元时无刻不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而又时时刻刻反作用于城市文化,使之或发扬或湮灭,对城市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与城市规划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许多区域和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城市的结构方式、建造技术、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历史沉淀,表现出人类文明应有的多元性和地域特征。然而,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在节节退化、消失、濒临“灭绝”,在城市形态上可看到的是城市地方性和历史性特征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2l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不仅体现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上,还应体现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建设布局至今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智慧”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首先,规划必须符合“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在城市规划中既要考虑人类的需求,也要考虑自然界其它生命体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作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天人互相协调。否则只强调以人类为中心,走传统的工业文明之路,结果只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加重等,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事实证明,为了发展经济而元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最终将摧毁经济发展本身。严峻的现实呼唤我们,必须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其次,应遵从“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左右提高到现今的约40%,预期2010年将达到47%,城市化已进人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管理体制上是链状而非循环式的,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固有的城市问题又有了新的情况。如:城市数量的扩增欲望与城市体系的发展规律间的矛盾;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市民就业间的矛盾;强劲的城市经济发展态势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力以及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强劲的城市社会需求与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有限的供给能力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尊重自然,走促使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自然万物复归其自然本性的道路。其三,吸收“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思想。我们在城市规划中,既要以人为本,又要充分考虑其它生命体的利益;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又要实现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公平。在城市中,公平不仅体现在获得生存与发展权力的平等性、享受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平等性、拥有公共资源的平等性,也体现在维持公共秩序与规则、保护公共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的平等性,甚至也应体现在共同承受压力、侵害和灾难的平等性。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1、古为今用,建设城市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主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一种自然观。传统文化中“天人一体,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思想;天道生生,万物莫不有的生态价值思想;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道家生态社会思想;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美学思想等,对今天建设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健全体制,确保生态文化的推行。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城市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有关体制的保障和支撑。首先,在政策体制的建设中着力于建立引导性的环境政策,合理引导企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愿和环境行为,运用经济刺激、利益刺激和教育引导等方法促使其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通过生态教育和宣传体制,培育全民生态意识。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建立面向全社会公众的生态教育体制,既包括儿童基础教育,青年高等教育,还包括广泛的会教育以及决策层的培训等。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Zhongguo gudai chengshi guihua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planning of ancient Chinese city 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这些城市的规划情况正在探索。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遗址研究证明,当时中国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复杂。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从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如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兴城(见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图

1[明清时期山西大同城平面])、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细想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

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部手工业官书。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春秋至战国时期我国的手工业资料,而且还包括很多手工业的生产制度与规范,从而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史料。正因为它是一部官书,所以书中所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关于古代城市规划,《考工记》是我国古代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它所提供的资料比《管子》详细得多,《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有关都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然而城市毕竟不是模式化的产物,脱离实际的固定模式也肯定是难以行通的,实际上我国历代的都城建设都没有严格执行《考工记》的具体规定,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在。我国历代的都城规划形制都不相同,说明每一座都城在兴建之际,都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和实际需要,对《考工记》的方案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显看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在我国古代都城之中,对《考工记》规划思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3-17T15:36:34.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第34期作者:姜广福 [导读] 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鸡西市规划设计院 158100 摘要:随着基本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负担一步一步的加重。这给了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一个警示,生态环境恶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低碳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如何体现低碳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理念;应用 一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与现状分析 1 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 对于低碳城市理论来说,其主要是指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以降低碳排放量为主要的设计方向和目的,其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进行发展低碳经济,并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的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其是通过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利用创新低碳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低碳城市理论是一个结合城市空间、城市交通、城市的绿色景观设计等众多的综合项目的总称。从居民的角度上来看,要提高居民对于低碳的认识和了解,从物质与技术的角度,就要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循环的城市的运行模式。 1.2 当前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现状 对于当前我国的低碳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来说,其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对于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还比较的粗放,没有在规划设计中融入低碳理论的设计与研究,这导致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大量的增加,给城市的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理论,就是以降低或者减少碳排放量为目的,或者以增加对带碳气体的消耗量为主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二城市空间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1 城市空间结构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运行效率有着直接的引导和限制作用。一个适合城市地理环境与发展目标的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引导城市理性生长,够使城市的交通出行趋于高效有序,也能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而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2 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各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合理安排协调的过程,在现在国内进行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往往容易出现为了追求图面效果而不顾实际土地利用效率和居民便捷生活造成规划用地性质混合程度偏低的现象,还有些规划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开发区规划土地功能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这些都会使得城市中不必要的交通出行量增加,同时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为了配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政府及规划师应当让规划趋于科学合理。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注重各类用地的比例均衡,在城市每个需要集中建设的部分都应增加土地功能的混合度,另外,还应注意各类用地地块的尺度,使城市居民能够用最低碳的出行解决生活、工作、休闲的各种需求。 三城市交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如果发生变化,必然会引发交通方式也发生变化。每种城市空间结构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结构体系,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亦不例外。进行低碳城市的交通规划,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进行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时,其实用性应较强,以减少不必要干道,从而使城市中心区与主要生活区的支路有所增加,路网密度得到提高;同时,还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对交通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并对道路的断面也进行确定;②对政府提出建议,应制定有关交通政策扶持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合理控制私家车的出行量,倡导步行与自行车出行,保证交通方式得到顺利衔接,实现无碳出行。例如:可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并结合TOP 模式,营造轨道车站为中心的城市生活空间。 四城市产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 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发展新型产业,要对城市产业的内涵进行不断拓展,然后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产业结构在进行升级改造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与技术,这要求有关单位或部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要加强完善与低碳有关的法律法规,要对各企业、各行业设定一定数量的强制性目标,使之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对生产环节进行完善,最终实现低碳化、清洁化生产;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与推广力度,并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总之,对城市产业进行规划,既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又要注重区域整体发展,才能有效实现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发展。 五结束语 中国低碳城市在理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实践等方面目前正处在探索前行的阶段,观点繁杂、理论纷争。而且低碳城市涵盖城市规划、资源利用、交通体系、单体建筑、市政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现阶段的国情需要我们从认识论到方法论再到实践多头并举。如何能从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

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而

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做以感想,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展中国特色山水城市做以探讨。 关键词:中国城市,城市规划,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1中国城市定义及现状 1.1定义。城市定义诸多,但本人最喜欢的城市是依附于土地等自然环境的,由人类所创造的“类人体”,人就是这个类人体的灵魂,城市具有自身的生命戒律的生成,发展,兴盛,衰亡的过程,并有着各自不同的遗传密码。城市是人类的聚集地,而人类赋予城市生机,生命,就像一个躯体因为有了灵魂才会有自己的存在的意义,才会在历史上的浪潮中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而人类就是这样。城市设计,与规划是人类按照人类意愿来归置来打造城市的布局,城市的形象,就像一个美女精心梳妆自己一样,是人类性格,价值观,理念的直接体现与写照,感觉关系就是这样。 1.2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那么到底该怎么样去设计,

去规划,才能让一个城市焕发不一样的生命,体现不一样的特征,首先得了解什么是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与城市建设表现,人类活动等各种行为模式,与思想文化,经济工程技术等人类发展历程都有关系。城市空间与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文化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这有助于我们规划设计人员明确设计的指导思想及观念,只有认识了城市空间的各种实质,才能有目的地主动去控制它们。城市空间总是在不断演变的,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为创造从未有过的舒适方便的人造环境提供了可能。作为城市规划者,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创造新的空间形态,避免和防止使城市空问在功能上及艺术上退化。 城市设计规划是在了解城市空间的基础上之后对城市 的布局,依据人文理念进行具体性操作,能将之呈现到图纸上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城市,某一地段,某一街道,某个中心,某个广场所进行的综合设计。 城市规划作为直接作用于物质公司的公共政策,应当是实现城乡统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但作为公共领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摘要】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传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本文主要就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hile China's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teps into a new period, city is in a series of fierce social economy reform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is encountered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So, to build the new c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understand the city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nd changing view.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中途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道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道路规 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在有限的路面条件下,完成道路路面分配性设置、满 足城市交通职能需求、表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整体规划布 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规划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城市职能化交 通分布在城市道路体系内部,保证城市通行安全与畅通。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道路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位置、交通功能和对沿线的服务性能等,可以 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同等级的道路对应不同的设计车速、交 叉口间距及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本着节约 用地原则,按道路所处区位、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并结合各种控制 条件合理布设。 1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定位 在过去,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强调解决交通能力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的突出问题,应对城乡布局的拓展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在这 种功能定位下,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 的交通性道路,破坏了道路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沦落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给城市的交通安全、街区活力、历史文化传承带来了压力与挑战。现在,城 市道路功能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其交通功能、基础设施走廊的功能外,同时也 应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因此,城市道路应具 有如下功能:1)供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2)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3)寄托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与印象。4)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经济活力。在新的城市 建设理念下,城市道路应作为城市外部形象的重要载体,人行通道道路的空间与 形象来认识城市,道路上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应反映城市的内涵。 2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策略 2.1全面理解街道 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街道,不论是行走、骑行或者开车行驶都是在街道 上进行的。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基础设施,是人流、物流和交往的主要通道与场所,同时,街道还给沿线的建筑物带来阳光和空气。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街道,其最重 要的功能是作为最便利和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支持各种社会交往。同时,街道 又是社会空间,是人们购物、休闲、会面、参与社区活动和观赏游玩的场所。从 广义上阐述,街道是个集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它具有不 明确性,是不断变化的、互动的、复杂的和多义的。这种变化性和多元性使街道 的规划设计充满挑战。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影响街道使用的因素有:安全感、归 属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领域性、人格化、温暖及感官愉悦。 2.2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礼让慢行:促进绿色交通出行,优化道路空间分配,将更多的道路空间留 给慢行交通,对于空间局促的路段,可采用共享道路的概念(类似于小区内的道路),各种交通方式混行,使机动车更加的谨慎慢行。2)步行有道:提供宽敞、畅通的慢行空间,建议开放建筑退界空间,与红线内的人行道一体化设计,统筹 步行区域、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3]。3)安全过街:控制路段人行过街间距,

中国城市规划历史

中国内地的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原苏联模式”规划方式的引入拉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序幕。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例如为配合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及时地对西安、兰州、包头、太原、成都、武汉、长春、洛阳等8大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近期工业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安排,一批建设条件好的如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原有城市也开展了当时被称之为初步规划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原苏联模式”是一种理想蓝图式的规划,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调控管理,具有“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保证作用。这种规划是西方国家物质规划的一种异化,带有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缺乏人情化。但在当时中国内地大规模物质建设的特定环境下,富有许多实际的意义,规划较好的配合了工业建设,也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第二阶段(1958-1965)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动荡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起伏波动较大,因此也必然影响城市规划的发展。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规划界提出普遍开展简化内容的“快速规划”。到后来“三线建设”时期,城市规划被迫处于停滞状态。只有为了满足少数大型工业工艺需要,在一些山沟里出现了新型山区城市规划。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以“干打垒”式的节约为主题,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采取低标准、大分散、乡村型城市的规划手法,未能脱离旧模式的框架。结果是造成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欠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77) 这一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阶段。这一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这期间城市规划设计被排斥在经济社会之外。 第四阶段(1978-1999) 1978 年3 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城市规划工作重新走上正轨。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迅速发展阶段,可以称为开放式的规划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的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两个阶段。前十年即80 年代的主要标志是:(1)全国324 个设市城市的第二轮总体规划于1985 年提前完成。(2)《城市规划法》于1989 年12 月26 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前一项说明规划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全面恢复,后一项说明走过40 年历程的城市规划经验有了法定总结。这两项既是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突破,也是对规划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为90 年代城市开放探索新的转折点作好了准备。 后十年即90 年代的主要标志是,开创一个全面宽畅的开放式城市规划体系,包容一切符合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创作观念与方式,造就一种自我调整的新的转折环境。 到90 年代末,全国第三轮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新一轮规划具有探索性的时代价值,为开放式规划寻找了一些新的方向,突出地把整体性、复杂性、多层次性、连续性、经济性等多种观念兼顾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