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报告图文稿

活性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报告图文稿
活性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报告图文稿

活性污泥比阻的测定实

验报告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

2.掌握用布氏漏斗实验选择混凝剂;

3.掌握确定污泥的最佳泥凝剂投加量。

二、实验原理

污泥比阻是表示污泥过滤特性的综合性指标,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污泥在一定压力下过滤时在单位过滤面积上的阻力。求此值的作用是比较不同的污泥(或同一污泥加入不同量的混合剂后)的过滤性能。污泥比阻愈大,过滤性能愈差。

过滤时滤液体积 V(mL)与推动力 p(过滤时的压强降,g/cm2),过滤面积 F(cm2),过滤时间 t(s)成正比;而与过滤阻力 R

(cm?s2/mL),滤液黏度μ[g/(cm?s)]成正比。

V=pFt

μR

(mL) (1?1)

过滤阻力包括滤渣阻力 R

z 和过滤隔层阻力 R

g

构成。而阻力只随滤渣层

的厚度增加而增大,过滤速度则减少。因此将式(1-1)改写成微分形式(1-2):

V t =

pF

μ(R z+R g)

(1?2)

由于只 R

g 比 R

z

相对来说较小,为简化计算,姑且忽略不计。

V

t

=

pF

μα′δ

=

pF

μα′

C′V

F

(1?3)

式中:α’——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

δ——滤渣厚度;

C’——获得单位体积滤液所得的滤渣体积。

如以滤渣干重代替滤渣体积,单位质量污泥的比阻代替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则(1-3)式可改写为:

V t =

pF2

μαCV

(1?4)

式中,α为污泥比阻,在 CGS 制中,其量纲为 s2/g,在工程单位制中其量纲为 cm/g。在定压下,在积分界线由 0 到 t 及 0 到 V 内对式(1-4)积分,可得:

t =μαC

2pF

V (1?5)

式(1-5)说明在定压下过滤,t/V 与 V 成直线关系,其斜率为:

b=t∕V

V

=

μαC

2pF

α=2pF2

μ

b

C

=K

b

C

(1?6)

因此,为求得污泥比阻,需要在实验条件下求出 b 及 C。

b 的求法。可在定压下(真空度保持不变)通过测定一系列的 t~V 数据,用图解法求斜率。

C 的求法。根据所设定义:

C=(Q

?Q y)C d

Q y

(g滤饼干重/mL滤液) (1?7)

式中:Q

——污泥量,mL;

Q

y

——滤液量,mL;

C

d

——滤饼固体浓度,g/mL。

根据液体平衡 Q

o = Q

y

+ Q

d

根据固体平衡 Q

o C

o

= Q

y

C

y

+ Q

d

C

d

式中:C

——污泥固体浓度,g/mL;

C

y

——污泥固体浓度,g/mL;

Q

d

——污泥固体滤饼量,mL。可得:

Q Q=Q0(Q0?Q Q) Q Q?Q Q

代入式(1-7),化简后得:

C=(Q

?Q y)C d

Q y

(g滤饼干重/mL滤液) (1?8)

上述求 C 值的方法,必须测量滤饼的厚度方可求得,但在实验过程中测量滤饼厚度是很困难的且不易量准,故改用测滤饼含水比的方法。求 C 值。

C=

1

100?C i

C i

?100?C f

C f

(g滤饼干重/mL滤液)

式中:C

i

——l00g 污泥中的干污泥量;

C

f

——100g 滤饼中的干污泥量。

例如污泥含水比 97.7%,滤饼含水率为 80%。

C=

1

100?2.3

2.3

?100?20

20

=

1

38.48

=0.0260(g/mL)

一般认为比阻在 109~1010s2/g 的污泥算作难过滤的污泥,比阻在(0.5~0.9)

109s2/g 的污泥算作中等,比阻小于 0.4?109s2/g 的污泥容易过滤。

投加混凝剂可以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使污泥的比阻减小。对于无机

混凝剂如 FeCl

3,A1

2

(SO

4

)

3

等投加量,一般为干污泥质量的 5%~10%高分子

混凝剂如聚丙烯酰胺,碱式氯化铝等,投加量一般为干污泥质量的1%。

三、实验内容

3.1 实验设备与试剂

滤纸若干,烘箱1个,分析天平1台,FeCl

3

10g/L,具塞玻璃量筒1个,抽滤筒1个,真空泵1台,布氏漏斗1个,真空表1块,秒表1个。

3.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 3-1 所示。

图 3-1 比阻实验装置图

1-真空泵;2-吸滤瓶;3-真空调节阀;4-真空表;

5-布氏漏斗;6-吸滤垫;7-计量管

3.3 实验步骤

(1)测定污泥的含水率,求出其固定浓度 C0;

(2)配制 FeCl3 (10g/L) 混凝剂;

(3)用 FeCl3混凝剂调节污泥(每组加一种混凝剂),加量分别为干污泥质量

的 0%(不加混凝剂、2%、4%、6%、8%、10%;

(4)在布氏漏斗上 (直径 65~80mm) 放置滤纸,用水润湿,贴紧周底;

(5)开动真空泵,调节真空压力,大约比实验压力小 1/3 [实验时真空压力

采用 266mmHg(35.46kPa)或 532mmHg(70.93kPa)]关掉真空泵;

(6)6.加入 l00mL 需实验的污泥于布氏漏斗中,开动真空泵,调节真空压

力至实验压力;达到此压力后,开始起动秒表,并记下开动时计量管内的滤液V

(7)每隔一定时间(开始过滤时可每隔 10 s 或 15s,滤速减慢后可隔 30s

或60s)记下计量管内相应的滤液量;

(8)一直过滤至真空破坏,如真空长时间不破坏,则过滤 20min 后即可停

止;

(9)关闭阀门取下滤饼放人称量瓶内称量;

(10)称量后的滤饼干 105℃的烘箱内烘干称量;

(11)计算出滤饼的含水比,求出单位体积滤液的固体量 C0。

四、数据记录与整理

4.1 实验基本参数

实验温度 28℃实验压力 0.05 MPa

混凝剂 FeCl

混凝剂浓度 10 g/L

3

污泥含水率 98%布氏漏斗内径 7.00 cm

4.2 实验数据记录

1. 布氏漏斗实验数据记录

表4-1 布氏漏斗实验数据1

混凝剂投加量:0%

表4-2 布氏漏斗实验数据2

混凝剂投加量:2%

表4-3 布氏漏斗实验数据3

混凝剂投加量:4%

表4-4 布氏漏斗实验数据4

混凝剂投加量:6%

表4-5 布氏漏斗实验数据5

混凝剂投加量:0%

表4-6 布氏漏斗实验数据6

混凝剂投加量:10%

2. 滤饼称量前后实验数据

表4-7 滤饼称量前后实验数据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已知污泥比阻计算公式为:

α=2pF2

μ

b

C

=K

b

C

因此,欲求得污泥比阻α,必须先求得b、C及K值。

1.1 b值求解

1. 绘制t/V-V曲线

根据表4-1至表4-6的数据,以t/V值为纵坐标、V值为横坐标,绘制不同混凝剂浓度下的t/V-V曲线如图5-1所示。

图5-1 不同混凝剂浓度下的t/V-V曲线(原始)对图5-1中曲线中间部分个别明显不符合实验规律(即明显偏离直线)的数据点进行剔除后,绘制修正后的t/V-V曲线如图5-2所示。

图5-2不同混凝剂浓度下的t/V-V曲线(修正)(1)由图5-2可以观察到:

①任一曲线的前小半段波动较大,且多数曲线的前小半段往上翘,斜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②曲线中间部分数据较为稳定,实验数据点成明显的线性关系;

③曲线的后一小半段向上翘起,成为一条切线斜率逐渐增大的上升曲线。

(2)对上述现象可作分析如下:

①在过滤初期,滤饼刚刚形成,厚度较小,因此单位时间内滤液较多,冲击到计量筒液面,读数波动较大;实验中,将真空压力调至

0.05MPa需要一定时间,在实验刚开始时真空压力并未达到0.05MPa,此时的过滤压力偏小,过滤速度偏小,因而t/V比理论值偏大,导致曲线往上翘。

②一段时间后,真空压力稳定在0.05MPa,此时滤饼层厚度也已增大,滤液生成量稳定,对污泥过滤的毛细管理论符合条件较好,污泥过滤进入稳定阶段,此时读数比较准确,这一段的曲线可用于实验计算分析。

③实验进行到最后阶段,由于污泥中的自由水急剧减少,过滤阻力达到最大,此时实验的真空度也已轻微破坏,过滤压力减小,过滤速度也随着减小,因此t/V-V曲线急剧向上翘起。

(3)从图5-2也可得出结论:

对任一t/V-V曲线而言,随滤液体积的增大其过滤脱水阻力不断增大,表现为曲线随V增大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主要是过滤时滤饼不断增厚的结果。

2. t/V-V曲线线性拟合

(1)有效数据点的选取

根据对图5-2的分析,我们可知,对t/V-V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应选择曲线中间呈线性相关的部分。在本次实验中,对每一条t/V~V曲线的有效数据点选取采用了如下方法:

①去除曲线前段明显波动的2~3个数据点;

②去除曲线末端往上上升的2~3个数据点;

③去除曲线中间部分明显偏离直线的个别数据点。

具体选择范围如表5-1所示。

表5-1 t/V~V曲线图中有效数据点选取范围

(2)t/V-V曲线的线性拟合

根据表5-1所选取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如图5-3所示,拟合方程相关参数如表5-2所示。

图5-3不同混凝剂浓度下的t/V-V曲线线性拟合结果

表5-2 线性拟合方程参数

从表5-2可知,各t/V-V曲线所取数据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仅有两个达到了0.99以上,极其接近1,有较好的线性拟合效果;有两组实验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仅达到0.94,线性拟合效果较差,对应实验的实验数据准确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实验压力有轻微波动所致。

由拟合直线的斜率,可得b值分别为0.00999 s?mL2、0.00187 s?mL2、

0.00420 s?mL2、0.00448 s?mL2、0.00455 s?mL2和0.00452 s?mL2。

1.2 C值求解

从实验原理部分我们知道,C值(即获得单位体积滤液所得的滤渣干重)的求解可用测滤饼含水率比的方法进行,公式如下:

C=

1

100?C i

C i

?100?C f

C f

(g滤饼干重/mL滤液)

式中:C

i

——l00g 污泥中的干污泥量;

C

i

——100g 滤饼中的干污泥量。

以混凝剂投加量为0%的实验数据组为例进行计算。由表4-7可知,其污泥含水率为98%,滤饼含水率为77.58%,C值为

C=

1

100?2

2

?100?22.42

22.42

=0.02175g/mL

同理,可对其他组数据的C值进行求解,结果如表5-3所示。

表5-3 C值求解结果

1.3 K值求解

前面已计算得到b值和C值,欲计算污泥比阻α,还需对K值进行计算,K值的大小与混凝剂投加量无关,其计算公式如下:

K=2pF2μ

(1)过滤压力p

本实验过滤压力p设定为0.05 MPa。

(2)过滤面积F

过滤面积的确定和计算,历来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有效面积是布氏漏斗地面积的75%,也有人认为布氏漏斗整个底面积都是有效的。在过滤中,起主要分离作用的是滤饼层,而不是过滤介质。滤饼层的面积可以布氏漏斗的整个底面积来计算,因此本实验中过滤面积F取布氏漏斗底面积。

F=πd2

4

=

3.14×7.002

4

=38.465cm2

(3)滤液动力粘滞系数μ

水的动力粘滞系数与水温有关,可采用水力学中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μ=μ0exp[

?λ(t?t0)]

查表可知在20℃时,μ

= 1.002×10-3Pa·s,λ一般可取为

0.035,,水温t = 28℃,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得

μ=1.002×10?3×exp[?0.035×(28?20)]=0.757×10?3Pa·s 因此

K=2pF2

μ

=

2×0.05×106pa×38.4652cm4

0.757×10?3Pa·s

=1.954×1011cm4/s

1.4 α值求解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其b、C、K值分别为b = 0.00999 s?mL2,C = 0.02175 g/mL,K = 1.954×1011 cm4/s

α=K b

C

=1.954×1011cm4·s?1×

0.00999s?mL?2

0.02175g·mL?1

=8.974×1010cm/g =9.149×106s2/g

同理,可求得其他组数据的污泥比阻,结果如表5-4所示。

表5-4α值求解结果

一般认为,比阻在 109~1010 s2/g 的污泥算作难过滤的污泥,比阻在(0.5~0.9)

109s2/g 的污泥算作中等,比阻小于 0.4?109s2/g 的污泥容易过滤。本实验中不同混凝剂投加量下的污泥比阻的数量级均为106,属于易过滤污泥。

1.5 最佳投药量确定

以污泥比阻α为纵坐标、混凝剂投加量为横坐标,绘图求解使得污泥脱水性能最好的混凝剂投药量,如图5-4所示。

图5-4 污泥比阻与混凝剂投加量关系曲线

(1)由图5-3可以观察到:

①未加入混凝剂时,污泥比阻为9.149×106 s2/g,投加混凝剂后,污泥比阻最高值出现在投加量为8%时,比阻值为4.229×106 s2/g,比未投加

混凝剂对污泥比阻降混凝剂情况下的比阻降低了一半以上,说明加入FeCl

3

低有良好效果。

②混凝剂投加量从0%增加到2%阶段,污泥比阻急剧降低,污泥过滤脱水性能显着增强;混凝剂投加量从2%增加到4%阶段,污泥比阻较快上升,此时污泥脱水性能反而下降;混凝剂投加量从4%增加到8%阶段,污泥比阻缓慢上升,但上升趋势不明显,污泥脱水性能比混凝剂投加量为4%时稍微下降;混凝剂投加量从8%增加到10%,污泥比阻略有下降,但下降程度也不明显。

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可认为,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污泥比阻先是急剧降低而后较快上升,当继续投加混凝剂,污泥比阻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本实验存在最佳投药量,低于或高于这个最佳投

药量,污泥脱水效果较差。实验条件下的混凝剂最佳投药量为占污泥干重的2%,此时污泥脱水过程的比阻最低,过滤脱水性能最好。

(2)分析原因

当加入混凝剂时,在吸附架桥和压缩双电层作用下,增大了污泥絮体内部的结合强度,絮体之间紧密集结,ζ电位降低,因此容易脱水。当加入药剂量过大时,污泥中的固体颗粒因吸附了聚合物而带上正电荷,胶体颗粒因电荷排斥而重新分散稳定,絮体结合程度降低,ζ电位上升,导致过滤脱水效果下降。当混凝剂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污泥中的胶体颗粒的结合程度和ζ电位都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此时再增加药剂量,对污泥的过滤脱水性能影响较小。

六、误差分析

(1)实验中真空调节阀的灵敏度不高,将实验压力调节到0.05 MPa往往需

要较长时间,导致实验前30s的较大部分数据由于过滤压力不足而不符合实验规律。

(2)实验中为了准确测得干污泥质量,将滤饼和滤纸一起进行烘干,而滤纸

本身也带有一定的水分,这部分水分在之后的计算中被计为滤饼的水分,将使测得的滤饼含水率偏大。

(3)在实验初期,由于单位时间的滤液量较多,冲击到计量筒液面,导致液

面起伏不平,影响读数的准确,因而实验初始时的数据会有少许波动,无法应用于实验计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