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名词解释

●区域科学:
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区域
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人口密度:
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疏密的平均状况。通常以每千平方米或每公顷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适度人口:
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技术转让:
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既进口设备,也引进软件。或专指引进软件。

●适用技术:
指既满足了引进国或区域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了引进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境、当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简言之,就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

●劳动地域分工:
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的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产品的现象,即是地域分工。

●“飞旋镖效应”:
或称“反回头效应”,指“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技术密集型产业:
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主导产业:
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产品循环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R.弗农提出的产品循环学说认为产品创新存在产品导入期、产品增长期、产品的成熟期、新的循环起点期四个过程。

●劳动密集型产业:
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

部门。

●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欧美国家);狭义的区域规划仅指区内规划(中国)。

●区域优势:
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信息化战略:
是根据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针对后工业社会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模式。其基本思想是,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态势,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不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比工业化更为重要的信息化。

●经济梯度:
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由高水平地区向低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区域发展战略:
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出口替代:
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
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高技术产业:
相对一般技术或传统产业而言。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兴生产技术武装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不仅生产硬件(物质)产品,也生产软件(信息)产品,这些产品既有第二产业的,也有第三产业的。

●技术城:
最早来源于日本,是一种具有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和生活居住三种功能组成的新型的产业城镇。

●科技工业园区:
是一种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体,是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区域,其功能表现为以研究开发为主,包括产品试制和开发生产,而不具有大批量制造、销售、管理或其他实业性功能。

●城市经济区:
指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及其吸引辐射范围组成的功能性经济区。划分城市经济区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依据。

●大城市圈:
由连片聚居50万以上人口

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一批郊区城镇组成。

●城镇体系: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其系统结构基本上由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组成

●区域经济增长:
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

●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发展战略:
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区域地位:
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出口替代:
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
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土地利用:
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集约度: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利用分区:
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自然保护区:
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产业:
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

●城镇体系: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区域:
是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人力资源:
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
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主导产业:
又叫支柱产业。代表着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它一方面在全国或其它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

它主导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它产业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经济活动空间结构:
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极化效应:
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效应被称为极化效应。

●扩散
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增长极的成长,增长极所产生的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带动作用不断在空间上传递和波及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