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盆景

浅谈中国盆景
浅谈中国盆景

淮南师范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盆景

姓名:陈帅帅

学院:化学与化工系

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班级:2009级2班

学号:0907020206

指导教师:董冬 (讲师)

2012年04月22日

课程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陈帅帅指导教师董冬论文题目浅谈中国盆景

论文内容(需明确列出研究的问题):

通过《植物造景与园林欣赏》这门课的学习,发现自己对盆景这方面比较喜欢。因此,本篇论文要论述的一个方面是中国盆景的发展简史以及在盆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盆景流派和各个流派的特点;另一个方面是探讨盆景该如何欣赏、盆景在我国历史上和现当代的地位、以及盆景的发展前景等方面来说明盆景在我国园林中的重要意义。

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

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严格按照正规标准,实事求是,科学严谨。

发出任务书日期 2012年4月17日完成论文日期 2012年4月22日

教研室意见(签字)

院(部)院长意见(签字)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目录

摘要................................................................ I 关键词.............................................................. I

1 前言 (1)

2 中国盆景发展简史 (1)

3 盆景的分类和特点 (1)

3.1 盆景分类 (1)

3.2 盆景特点 (2)

4 中国盆景流派和各流派的风格特点 (2)

4.1 中国盆景流派 (2)

4.2 各个流派的风格特点 (2)

5 盆景欣赏 (3)

5.1 盆景欣赏要求 (3)

5.2 盆景该欣赏什么 (3)

5.3 盆景的欣赏方法 (3)

5.3.1 整体 (3)

5.3.2 局部 (4)

5.3.3 再到整体 (4)

6 中国盆景的发展和创新 (4)

6.1中国盆景的发展方向 (4)

6.2 影响中国盆景发展的因素 (4)

6.3 中国盆景的创新发展 (5)

7 结语 (5)

参考文献 (7)

浅谈中国盆景

摘要:盆景是植物造景与园林欣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广泛在家庭、办公室等一些公共场所发现盆景的存在。园林,我也去过一些。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园林里都有单独的盆景区。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和网师园就是很好的例子。由此可见,盆景具有多么重要的观赏价值。通过学习《植物造景与园林欣赏》这门课,我理解了更多关于盆景的知识。我也是个喜欢园林的人。当然,盆景并不仅仅是我们平日里所理解的栽在盆里的植物那么简单。这些,我也是在学些完董冬老师的课以后才明白的。为了更多的了解盆景的知识,课后我还专门查阅了一些资料。盆景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它也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更加额喜欢盆景了。下面,我将从盆景的发展简史、盆景的分类、盆景的流派以及如何欣赏盆景、盆景的发展前景和方向等方面来浅谈一下中国盆景。

关键词:盆景简史、盆景分类、盆景流派、盆景欣赏、盆景前景

1 前言

盆景创始于我国,是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 。盆景是以树木山石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的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经过历代名家的精心雕凿,不仅使盆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盆景成为了更高的艺术价值。盆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与创新并存,驰名于海内外。

2 中国盆景发展简史

中国盆景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草木盆栽,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盆景的最初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的盆景也被称为原始盆栽。到了汉代就出现了木本盆栽和缶景。史书记载:“东汉费长房能集各地山川、鸟兽、人物、亭台楼阁、帆船舟车、树木河流于一缶,世人誉为缩地之方”[2]因此,真正的盆景由此开始。唐代不仅诗歌盛行,盆景也不例外。就是因为这样,唐代的盆景的叫法有很多。或许是诗歌的缘故,唐代盆景最大的特点就是诗情画意。到了宋代,盆景的发展更进一步,不仅有着对盆景的题名之举,而且还传入了日本。这也说明当时我国的盆景技术已经很高超了。宋人将绘画技巧也融入到盆景的创作之中,对盆景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元代盆景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小型化,被称为“些子景”。明清两代是中国盆景发展的鼎盛时期,主要成就是多了许多关于盆景的理论著作。比如明代的《长物志》、《盆景》,清代的《岭南杂记》、《盆景偶录》等。然而到了近代,由于中国的国情问题严重,导致了盆景的日渐衰落。不过可惜的是,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盆景的发展日益繁荣,现如今在世界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3 盆景的分类和特点

3.1 盆景分类

盆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其中,2000年10月,在广东湛江举行的中外盆景艺术家联谊会上,山西盆景界的代表,发表了“浅谈盆景的分类和艺术盆景”的论述,提出了四级分类法,也就是种一类一型一式这

四级。从观赏载体的意境分,也就是从宏观角度分,盆景应分为树木盆景、山石盆景、水旱盆景、壁挂盆景、博古架盆景等,归为四大种内的相应类别中。[3] 3.2 盆景特点

中国盆景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关系非常密切,它和美学、文学、园林艺术等都密切相关。各个时期的特点艺术风格各不相同。

4 中国盆景流派和各流派的风格特点

4.1 中国盆景流派

中国盆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根据地域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岭南、四川、苏州、扬州、徽州、上海等流派。

4.2 各个流派的风格特点

岭南盆景,具有雄伟苍劲,古朴自然的特点。岭南盆景主要以广东为中心,并且与“岭南画派”的绘画技艺密不可分。

四川盆景,选材以金蝉子、六月雪、等地方树种为代表。因为用棕丝剪扎,因此称为“棕法”。“棕法”讲究弯曲角度、方向变化很大,注重立体和空间构图。

苏州盆景,选材以雀梅、三角枫等地方树种为代表,以采掘古桩为主,用棕丝攀扎,“粗轧细剪”“剪扎并用”丝发注重自然,有苍劲古朴,自然清秀的艺术风格。苏州盆景制作精细,古朴典雅,深受苏州园林的影响,除此之外,苏州园林讲究意境,深的中国绘画画理。

扬州盆景,以扬州为中心。扬派盆景的艺术特点是“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树种主要以松、柏、瓜子黄杨为代表,根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用棕丝攀扎,采取“精扎细剪”,造型“一寸三弯”,形成“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的特点。[4]

徽派盆景,以小中见大,极富生命活力为特色,使画境和意境相融合的艺术品。具有造型多样,因树而异,雄浑苍古的特点。它源于自然,是自然景观的微缩,但又高于自然,是自然景观典型、最集中的表现。主要以绩溪、休宁、黔县等地的盆景为代表。徽派盆景的树种主要包括梅、黄山松、桧柏等。

上海盆景,海派盆景造型的特点是形式自由,不拘格律,无任何程式,讲究自然入画,精巧雄健,明快流畅。树种更是丰富多彩,用金属丝攀扎,

树叶分布不拘一格,入画自然。

中国盆景流派众多,风格各异。除此之外,还有自然清新、动势飞扬的湖北盆景;自然明快、雄伟挺秀的浙江盆景;形态自然的台湾盆景以及奇特耸劲、豪放朴拙的福建盆景等。

5 盆景欣赏

5.1 盆景欣赏要求

盆景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国古典诗画艺术的精华,与自己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小中见大”的手法,把树木花草、山石水土等物质材料布置在盆盎中,以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名山大川及诗情画意的图景。[5]因此,盆景欣赏并不是向我们想象的如此简单,只拿眼睛看就行了。盆景欣赏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定的基本美学理论。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形象性与理智性的统一,是真实性与功利性的统一,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6]另外,盆景欣赏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欣赏者能与盆景作者在语言、思想上达成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好的品味盆景的意境。

5.2 盆景该欣赏什么

作为盆景欣赏者,我们应该明白盆景到底该欣赏什么。盆景是以自然树木、山石为主要材料,形象美是盆景美的外在体现。因此,形象美是欣赏盆景的一个方面。作为盆景内在美的画境美,则是考验我们没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另一方面。每一个作品都有作者赋予的思想,盆景也不例外。盆景的意境美则是盆景的灵魂。意境是盆景的最高境界之一,意境美的作品耐人寻味,百看不厌。在欣赏的时候,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而领受景外之情,达到景尽而意无穷的境地。

5.3 盆景的欣赏方法

知道了盆景该欣赏什么以后,掌握盆景的欣赏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掌握了正确欣赏盆景的方法,才能更好的欣赏盆景的形象美、画境美和意境美。5.3.1 整体

盆景欣赏者应该首先从远处观察要欣赏的盆景,从而了解到盆景的第一印象。用自己的视觉第一次感受作品的整体风格。

5.3.2 局部

通过整体观察以后,然后再局部去观察即所谓的细观。细观主要是欣赏盆景的细节之美。细节之美可以从下面一些方面来看。比如,根的屈曲,干的苍老、枝的婆娑蔓曲、叶的秀美斑斓、盆的情趣典雅、几架的简洁流畅、配饰的相得益彰题咏的画龙点睛、养护的精细,管理的科学等。

5.3.3 再到整体

细观过后再回到整体,是一次回顾品位的过程。从整体感受到细细观赏再到整体品味,是对盆景的再度的深刻的认识过程。这一次,能够更好的体会作者构思的新颖与巧妙,手法的细腻与完美以及制作方式的独特技艺。经过这样的一个循环,欣赏者能够与盆景作者产生沟通,思想和认知上达到共鸣。

6 中国盆景的发展和创新

6.1中国盆景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中国盆景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由于地域形成的流派特点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造型构成更加多样,艺术形式更加丰富,艺术趣味更加自然,思想内容更加深刻。[7]

当今,中国盆景正处于从恢复、普及阶段走向发展、成熟阶段时期,盆景创作队伍日益扩大。然而,在外来盆景文化的冲击下,在盆景创作上急功近利、求快取巧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盆景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中国盆景有着优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盆景将会停止不前。中国盆景的发展应当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中保留和发扬其优秀部分,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求精、出新、逐步完善并展现中国盆景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气韵。

6.2 影响中国盆景发展的因素

如今,我国盆景艺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已存在着影响我国盆景发展的各种隐患。

喜欢盆景的人有很多,可是真正会照顾盆景的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养护盆景是影响我国盆景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盆景难伺候,自然使人望而却步,需求市场也就很难扩大。盆景怎样从圈内艺术发展为大众艺术呢?我认为,一是按照树种编写详细的盆景养护说明书,随盆景售出,以方便买家养护。二是做好

售后服务。只要消费者没有了后顾之忧,盆景市场就有扩大的可能。

影响盆景发展的另一因素就是价格了。众所周知,盆景的价格普遍较高。很多人喜欢,但是能够买得起的却不多。因此,盆景价格也就限制了盆景的发展。为了使盆景走进千家万户,可行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解决成本问题。发展小型和微型盆景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因为,小型和微型盆景桩材小,取材容易,不少树木的枝杈可扦插成活,不仅缩短了成型时间,而且还保护了生态,所以,发展小型和微型盆景,解决盆景价格问题是促进我国盆景发展的很好的方式。

当然了,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和我国盆景艺术的宣传力度小有关。如何宣传呢?我以为,加强两项工作,将有助于宣传盆景艺术。一是发挥协会作用。各级盆景协会要担负起宣传盆景艺术在养生中的积极作用,争取让更多的人成为盆景艺术的受益者。同时,要多举办盆景艺术展或以盆景为主题的活动,以形成良好的盆景艺术氛围。二是拓宽宣传渠道。不要局限于现有的盆景展、报刊等宣传形式,要多种方式并存。[8]

影响我国盆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克服这些影响因素,我相信我国盆景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6.3 中国盆景的创新发展

中国盆景的创新与发展,不能离开中国文化的大背景。盆景的创新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在漫长的艰辛劳动中的特殊结晶。创新的过程应该是实践升华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近些年来,中国盆景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提高,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创新成果。例如,如岭南的蓄枝截干技法,是吸取岭南画派树木法及岭南的地理天气特征的结果;水旱盆景采用中国山水画构图原理及以树木为主的多元素材的结合,实现了山水画的立体效果;砚式盆景采用简约的山水画构图、盆器的变形与诗词艺术紧密接合;松树的合栽、高干、垂枝技法,是吸取了松树的自然真实表现与中国画松树枝法的结果;岭南山松造型是吸取了蓄枝截干法和短叶法的结果;真柏的修剪法适用于丛林式造型,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巧妙结合,作品富有自然野趣,是上海书画家参与创作的成果。[9]

7 结语

中国盆景源远流长,艺术底蕴深厚。众多流派争奇斗艳,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中国盆景因流派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是中国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

在盆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盆景可谓是跌宕起伏。正所谓,破后而立,中国盆景正从圈内艺术向全民艺术转变。为了盆景艺术的更好发展,我们应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不利因素,努力创新,为盆景艺术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刘天明.中国盆景精品赏析[M].中国林业出版社,

[2]彭春生.中国盆景基础理论讲座之三中国盆景简史[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1,(03):51

[3]邵忠.中国盆景精品赏析[M]. 中国林业出版社,

[5]章大军.中国盆景的诗情画意[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1999,(04):18

[6]肖开学.盆景欣赏论要[J].绿色科技,2011,(5):93-94

[7]魏友民. 浅论中国盆景的发展方向[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9,(05):10-11

[8]谢长青. 影响中国盆景发展的瓶颈是什么[J].中国花卉盆景,2011,(7):55

[9]胡乐园. 谈中国盆景的创新与发展[J].盆景赏石,2011,(12):15-16

杂技的含义和种类

杂技的含义 中国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广义的杂技是各种超常技艺的统称,古代又称为“杂伎”、“杂技乐”。在原始艺术综合发展的阶段,它与乐舞不分,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导。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百戏、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宫廷中,它与乐舞一样,大展华彩、辉煌鼎盛。宋元(公元10~14世纪)以后,随着古典舞受轻视,杂技也沦落江湖,被视为下九流。但一些前朝绝招妙活,依然代代相承,而且精益求精。中国杂技艺术在清末民初,流传海外,饮誉欧美。 :“在新石器时期原始部落氏族盛会中表演的十字形猎具, 技第一个节目叫《飞去来器》。从第一个杂技节目的诞生,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杂技艺术,以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再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向上的优秀思想品格。所以,应该自豪地说,中国人创造了杂技,杂技让国人和世人为之震惊。因为有了杂技,人类超越自我的生存理念得以升华。 杂技的种类 顶技是杂技艺术中的一项技艺科目。演员用头,额或鼻顶棍棒,或用口衔棍棒,在棍棒顶端置灯、瓶、缸、桌、碗,蛋等光滑易碎或笨重的物件,以显示演员掌握物体重心平衡的技艺。复杂的有在一根棍棒上摆列几层玻璃杯,灯盏,鸡蛋等等。有的演员并同时表演手技或吹奏乐器。 马戏原为古代一种技艺。唐宋(7~13世纪)时,马戏专指驯马和马术表演,相当流行。现在马戏成为各种驯兽乃至杂技表演的统称。表演形式大都为马术以及演员指挥经过驯练的各种动物,表演各种技巧动作,并穿插杂技和丑角的表演。一般在广场或特建的马戏场,大型篷帐中演出。 吊子杂技节目。于高空梁柱悬挂两根绳子或铁索,下端系横杠,形似秋千,名为“吊子”。演员在吊子上荡前荡后,做出双足倒钩,凌空旋转等动作。吊子节目花样繁多,有“头顶吊子”,“空中坐椅”等。也有相对悬挂两副以上吊子的,由两个以上演员表

浅谈杂技艺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杂技艺术的发展趋势 杂技作为我国自古流传的一项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深远的历史,杂技名称是因为杂表示其变现形式繁多、花样种类别出,技是指杂技作为一门表演艺术而言有着较高的技巧性。从原始社会到21世纪,漫漫历史长河中雜技艺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对新事物、新环境的积极适应态度,本文对杂技艺术在过去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作出探讨。 标签:杂技艺术的传承;发展趋势;创新;兼容并包;走出去 一、中国杂技艺术的历史沿革 数千年的文化艺术传承于无形中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的巨网,从纵向角度而言,杂技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于是杂技就产生于人们在劳动以及维持生产生活的狩猎、祭祀等活动中。春秋战国时期时局动荡,一些身怀高超武艺的人应运而生,他们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为杂技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秦朝之后中央集权强化,因此宫廷娱乐活动也就要应时而变,达到更高的水平,杂技艺术在皇室光环笼罩下获得长足发展的机会。东汉时,围绕杂技这一中心,辅以其他众多表演艺术的“百戏”深受欢迎,杂技形式和花样逐渐增多,以杂技为谋生手段的人也多不胜数。隋唐时期杂技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宋代民间文化繁荣,因此杂技艺术迎来了又一新高峰,宋代民间娱乐场所“勾栏”“瓦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自此以后,杂技与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进一步脱节,有了更为鲜明的划分方式。到了明清时期,世俗文化更为繁荣,杂技在民间更为普及,从事杂技表演者数不胜数。 二、杂技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杂技艺术要想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就要进行创新,杂技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灵魂就在于不断创新。 (一)对传统的继承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得以不断的必要条件。中国的传统杂技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拥有着丰厚的积淀,前人对杂技艺术的表现手法表演方式都有着精细深刻的研究,如果现代杂技想要得到长期发展一定不可以丢弃传统,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杂技剧的出现于繁荣正是对杂技的传统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一种方式,在杂技剧中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叙事功能,使得杂技的表演具有了一定的故事情节,更具有趣味性和连贯性,观众们喜闻乐见,在当时比较出名的杂技剧有《天鹅湖》《胡桃夹子》等。 (二)包容与开拓

浅谈中国文学创作思维方式

浅谈中国文学创作思维方式 摘要:文学创作思维方式历来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文学创作思维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行文内容和行文方向。不同的作者因其兴趣爱好、生活阅历、审美情趣、政治倾向的不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其采用的思维方式必然各有差异。近几年,中国文学作品数量急剧增长,然而鲜有精品,莫言诺贝尔获奖也掩盖不了中国文学停滞不前的现状。当前情况下,如何突破固步自封的写作过程,很有必要。 关键词:创作思维;精神斗争;源动力;固步自封 一、文学作品整体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的《中国文学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每年出版和发表的长篇小说有2000余部,而每年诞生的长篇小说大约在8000至10000部。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6000至8000部长篇小说无法出版,被束之高阁。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作品在创作出来之后无法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出版商基于商业利润的考量对作品进行取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而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的作者本身存在的主观原因,是我们应该着重分析的。 1、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反思。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大都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现实生活,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从而提炼升华其中蕴含的哲理。莫言在《白狗秋千架》中以自己在高密东北乡的生活经历,加以提炼,并加入合理的想象、糅合,成功塑造了个眼暖这一人物形象。而现今在文学创作中,相当部分创作者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反思更无从谈起。仅仅凭自己“天马行空”想象,去构建自己虚幻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无法打动读者的。 2、知识文化功底不足,“江郎才尽”。 创作文学作品,要有深厚的的知识文化功底,文化功底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作品水平的优劣。朱自清和冰心作品的清新自然,林语堂和梁实秋作品的幽默闲适,鲁迅作品的尖锐犀利。用词用句,语言风格各具特色,无不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字词错误,借用成语典故张冠李戴,语言逻辑混乱等诸多低级弊端在当今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3、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 文化的的繁荣催生出了诸多的文学流派,不同的文学流派在创作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对社会现实的态度都有各自流派的特定的规律。文化繁荣的高峰期过去之后,各自流派的追随者往往把本流派的创作规律和技巧奉若神明,并一直沿

盆景鉴赏入门

盆景鉴赏入门 一、根盘 精品盆景的首要条件就是根盘。根盘可以说在整个创作盆景自然树型上必须且很重要的,根盘的美好与否,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盆景中所指的美好根盘,就是隆基以下的地面根部,朝向四面八延伸,时而弯曲、时而隐入土中、紧伏于地面,以保持盆树不产生任何动摇。常说的“四面根盘”便即是最美好的根盘。 二、隆基 就正常的生长情况,树干朝树顶方向的廷伸,与树根部的交界处,除少数例外,大体应是自然的隆基。具体是根盘起约三寸长度的粗干。用来制作盆景的树木,原本就是生长在山林、河溪旁,风吹雨打,树干多少会产生变曲,尤其是在悬崖绝壁处生长的树木,其树干弯曲的程度有时幅度极大,但隆基部却不受外力影响。一般盆树的树干都是直立的,有时为了树型需要,改变隆基的弯曲度时,以应有适当的度,没有明显觉自然不相符的感觉为好,因为隆基与根盘一样,是展现盆景的美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树干 如将盆景比拟成一个人,那么树干就是盆景的身体,是塑造树型的基本条件。自然正常的大树,树干越接进根越粗,越向树顶就越细,这种由粗而细自然型状的圆干,是最理想的。树干究竟是粗大较美还是细小较雅观,则要以个人的欣赏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不过,树干

该粗该细应取决于整体树型的结构,必须与根盘、隆基、树枝、树叶等取得协调。不论树干的粗细,只要能跟整体的树姿搭配调和,自然就可以发挥出平衡美感。一般而言,树干的粗细应与所表现树木年龄相调和,如此才能展现出盆景的深浅美感。 四、树枝 树枝与树干一样,也是盆景树型的构成要件之一。树枝最大的作用是能提供盆树的形态美,同时还具备弥补树干缺点的作用。良好的树枝,必须粗细恰当、生长情况正常(指树势强劲)当树干长出第一枝之后。随 成长依序每隔一段距离长出第二枝、第三枝....同时在这些枝上又分别长出许多小枝,主枝与小枝互相搭配,才能剪造出完美无缺的树型。 五、树皮性质 树皮就如人的皮肤一样,有很多种纵裂剥离的粗皮性、龟甲形状的龟甲性呈岩石般重迭的岩石性......单独的看这些树皮并无美感可言,但与树干、根盘及整体树姿相衬托,就可展现迷人的的古朴、苍劲气氛。 六、叶性 盆景的叶子形状、性质、大小等,总称为叶性,树叶对盆景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一棵盆树往往会因树叶性之良否产生不同的观感,尤其是杂木类的落叶树,当春天来临之际,枝上便开始冒出新芽,然后开叶,到了秋天树叶逐渐变黄,最后落掉,从树叶的四季变化,能让人清楚体会到四季的转移,从中并感受到自然风彩的绮丽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中国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

如何品评和欣赏盆栽

如何品评和欣赏盆栽 人们在业余时间,大都选择一些消遣,以调节精神,而盆栽特别为广大植物爱好者所欣赏。笔者在这里介绍欣赏和品评盆栽的方法。 木棉 盆栽品评,欣赏的依据 姿势入神巧天工,龙钟老态郁苍苍, 冰肌铁骨瘦飘逸,盈尺大如山谷中, 人人珍惜高难度,盆里谁知韵无穷。 这是盆栽品评和欣赏的歌诀。就是说,盆栽的美包括“势”,“老”,“瘦”,“大”,“难”,“韵”六个内容。 人们对盆栽的审美往往各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而是世纪五十年代有南派,北派之分后,但都没有具体的品评标准。究其原委,追溯史料,联系咸湿,发现由于取材不同,塑造方法不同而行程派系。多数人认为“艺术雕塑,尊重植物的基本形态,合乎自然”就是美。换句话说,即“观察万亩,夺其神韵,写出性灵”,使其具有优美的形态和鲜明的性格。通过对自然界中美的树详细观察,分析其外部表现和内在神韵,得出其美的秘密在于上述的六个方面,前五个方面是形的表现,后一个方面是神的表现。这六个方面可用来作为品评和欣赏的尺码。这六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些盆栽某方面比较突出,而另一方面比较不足。但要注意不宜用一点代替全部,否则将以怪现象视为难度高,重新出现清朝末期的“病梅”作风。 盆栽的“势” 盆栽的“势”有“四德”,“六忌”。“势”是盆栽全株基本形态的表现,包括从基部到树干,树梢的整个轮廓。鉴赏时,首先看到的是姿势。没有姿势,即失去盆栽的意义。因此,应有巧妙的加工,具体为“四德”,“六忌”。 四德

1.有紧密的结构枝与杆之间能相辅相成,环环扣紧,有主有次,突出重心,上下之间,左右之间能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如做文章要有起承转合一样。从正面观之,前后舒展,层次分明。枝条多的排布得宜,枝条少的疏朗有气。 2.有均衡,有重心盆栽不论立式,斜干,悬崖,卧式等等,均衡都是很重要的。均衡处理得好,则和谐自然,植株如生,不论其书迷长短怎样变化,都显得重心稳固,泰然自若,否则,植株不像真树,违背植物生长规律,如大厦欲倾。 3.有变化,有动静有疏有密,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就是变化,不是上下平均,左右一律。但疏不是疏到空洞无物,密不是密到无立锥之地,有动有静,才可以显出生动活泼,如果有动无静,才可显出生动活泼,如果有动五静,动过头就乱;反之,有静无动,静过头就板。既有变化,有动静,就生动活泼。 4.有气,有力气是内涵的活力。气和力来自法度,即来自植物生长规律。这也和写字一样,按照笔法,该直即直,该转弯即转弯,放胆写去就有力,三心二意,踌躇不前,该直不直,该转不转,自然就无气无力。 六忌 1.忌“逆与倾”违背植物生长规律,脱离实际者为逆;不均衡,重心不稳欲倒者为倾。 2.忌“板与拙”过分平均,毫无变化,如“六台三托”,树冠剪得死平,或如塔形,伞状者为板;盲目地乱弯乱曲者为拙。 3.忌“贫与散”无重点,外形秃陋,无中心,内容贫乏,无艺术价值者为贫;乍视之仿佛一株树,细看之则各个局部互不联系为散。 4.忌“乱与杂”该疏之处不疏,该密之处不密,该静之处乱动,该直之处乱曲者为乱;分枝太多又无条理,放任自流,无秩序如荆棘者为杂。 5.忌“软与媚”无气,无力,无势,直而无骨,曲而无筋者为软;矫揉造作,投机取巧,塑造奇形怪状以欺世盗名者为媚。 6.忌“野气,俗气”粗野蛮干,或野生气味很浓,如野马未驯者为野气;不问是非,盲目追求时尚着为俗气。 盆栽的“老” 许多人称盆栽为“古树”,顾名思义,即克制盆栽古老着为美。“老”一般都理解为树林高,但由于培育塑造得法,让它在风霜,艳阳之下磨炼,因而显得老态龙钟,亦是艺术的佳作。“老”毕竟是盆栽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有好的姿态,还要有老的姿态。盆栽老不老,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去衡量: 1.首先是根蔓隆起露出图面,布满盆面,或高或低或粗或细,如龙如蛇,盘横在树头的周围,又纵横自然不乱,或根条粗大结块成块状。如榕,枫,松等植株,根窝都可结成块,则弥觉趣味无穷。如果是榕树的快跟,单个者则要形状好,灵巧不呆板,2个以上者则要仅仅结成一气,不要泛散各自西东。基部有块根又有气根,则应以块根为主,气根不宜多,不宜粗,同时块根,根蔓都适宜苍老作龟裂,这样就显得老。 2.树干多屈曲多节,树皮厚,龟裂或成皱纹而粗,并随者各种不同树种各具老古色调。如榕树,白榕老即呈现灰白而枯燥,红榕即成灰褐色;榆树,朴树,七里香等则粗糙枯裂,并且树干常蛀成空腹;紫薇,雀梅老,其树皮如饿虎之皮,而其伤口如火烧痕。 3.侧枝,细枝都多曲折,呈现逐年整剪或枯死重生之处。

中国杂技简介

中 国 杂 技 中国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 中国杂技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萌芽。秦统一中国后,吸收各国角抵的优点,形成了一种娱乐性的杂技节目 角抵戏。 汉代,角抵戏的内容更充实,品种更丰富,技艺更高超。到东汉时,则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 百戏 体系。 南北朝时期,各族艺术交流频繁,使这一时期的杂技呈现出兼收并蓄,多姿多彩的特点,不仅民间基础丰厚,而且各朝宫廷表演也异彩纷呈。 唐代时,一些节目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艺。其中 载竿 之艺极高,马术节目也有很大发展,驯兽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自宋代起,杂技艺术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创造了名目繁多的新节目。瓦舍、勾栏的兴起使艺人有了易合易散的卖艺场所,此外,宋代还有了专业的杂技班和培养新人的 科班 。 宋代以后,杂技的社会地位江河日下。元朝建立后,杂技沦落为走江湖、耍把戏的江湖艺术。清代艺人则多以家庭亲属为基础 撂地 演出,

或靠赶会流动演出,以维持生计。至近代,杂技更被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 下九流 。 解放后,杂技艺术获得新生。杂技艺术从简单的技巧表演发展到有乐队、舞蹈、灯光等配合的综合艺术表演。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当代中国杂技已成为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的艺术奇葩。 艺术特色 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都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 第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如 走钢丝 中种种惊险的表演,都要求 稳 。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 第四个艺术特色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最能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是 蹬技 节目。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与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例如,在当代的《千斤担》节目中,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付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超人的力量。 第六是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富有生活气息,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 第七是古朴的工艺美术与形体技巧的结合。例如, 耍坛子 、 转碟 等表演把中国的瓷绘艺术与杂技交融在一起。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女性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女性 引言 文学中的女性形区别于法律等强制性硬秩序的软性社会秩序。这种文化建构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意识反映,有怎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女性观。女性观随着生产关系的更替而处于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演变过程,不同的社会给女性不同的标识。于是作为女性观直接反映的女性形象出处于一种同步的动态的演变过程之中。 人类早期有与女阴崇拜、图腾崇拜相对应的庞大女神家族;随着女卑论、女祸论的诞生,有与之相对应的精媚妖孽群体;从此女性的角色就在女神与女妖这两极之中摇摆。时而被戴以贤慧、柔顺、善良的神冠,成为贞淑少女与忠孝烈妇;时而被罩上镇妖塔,成为淫荡惑人的妖精与泼辣不守妇道的悍妇。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中国是一个封建伦理色彩极为浓厚的国家,儒家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但在很早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塑造上已经有所体现。南北朝汉乐府诗歌乐府双璧无论在叙事情节与人物性格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把女性坚韧、忠贞的特质进行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木兰诗》

中花木兰替父从军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这两部作品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求来实现对女性意识的表现。《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在凝聚起封建家族、封建社会悲剧中赋予了男女情爱的美丽与清新。体现了女性形象复杂、性格突出产生的矛盾性格也可显易见。《红楼梦》中正册的小姐与副册的大丫鬟就把整部作品中个性鲜明的女性意识有一个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林黛玉如同清泉捧出一个身处封建社会的女子所能献出的全部爱情,犹如黑暗王国里的一缕晨曦,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实现着男女平等的自由恋爱,而曹雪芹用大量笔墨描写黛玉无与伦比的诗词才华直面鞭笞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红楼梦》中又一女性薛宝钗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性格特点使其在当时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深隐心机会做人的狡诘女性意识描写得恰到好处。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中国现代女性觉醒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理进行了彻底否定,动摇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传统根基,也拉开了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序幕。 1、自由尊严的女性意识揭开现代女性意识的革命与女权的作家丁玲塑造了一系列个性极其鲜明的年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总体概括都是一种现代女性,她们都具有独立、开放、自由,无论从莎菲到

树木盆景鉴赏(学生案例)

树木盆景鉴赏 肖晓阳 盆景是以树、石为主要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在盆中微缩地再现自然界美景的一种陈设品。这种“以小见大”的“盆中景”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它既体现作者的栽培制作技术,也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根据所表现的景观不同,可把盆景分为树木盆景(图1)、山水盆景(图2)、树石盆景(图3)三种。 盆景是中国的国粹,但因其制作与鉴赏的专业性较强,所以这门技艺尚未普及。树木盆景是以“树”为“景”,摒去了其它参照景物,其“景”较为抽象,不如山水、树石盆景直观。而“树木”又是山水盆景、树石盆景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会欣赏树木盆景是提高盆景鉴赏力的关键,对盆景艺术的普及大有助益。 基本活动:阅读与探讨 一、认真阅读引言及以下有关树木盆景鉴赏的文字与图片资料。 1.盆树自然美的构成要素 盆树之美有一定的要素可循,其人工之美在于构图,自然之美则由 根盘、隆基、干形、肌理、枝态及花、叶、果的特征共同体现。 好的根盘应当是:树头四周有较多粗细适当的根,紧伏地面呈辐射 状延伸,先端分出小根。美好的根盘不但使树稳固,还能展现盆树的“力 度”,对作品的欣赏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隆基是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即“树头”部),它应相对膨大,与 根部相接成喇叭状为好。自然界的树木以“老”、“大”为美,它们都具 图1直干式图2山水盆景图3 树石盆景 图4

有美好的根头。盆树的理想干形应是:近根部粗壮,愈往树梢愈细(俗称“收尾”),由粗而细自然过渡的圆形树干,对于任何形式的盆树而言都是最佳干形。至于收尾的快与慢,干形的修长与矮壮,将形成不同的风格,并无优劣之别。根、头、干的状态如图4。 肌理指树干表皮的纹理,因树种不同而异。山松呈鳞甲状肌理、柏树呈丝状肌理、榆树呈石状肌理。这些肌理能增加树的苍老古朴美感。 枝态之美以岭南盆景的“脱衣换锦”法的展示最为突出,其法是将树叶全部摘除,以展示落叶后的“寒树”相,而后又能陆续观赏到新叶初萌的春树和枝繁叶茂的夏树。摘叶观赏必使枝的优缺点暴露无遗,所以必是形态优美之树才可行。好的枝态能提升树的形态美,它应当是粗细长短合适,生长情况正常,疏密得当。至于枝的造型则属人工美的范畴,“枝法”是盆景的高级技艺。 盆树之叶以小为好,叶子宜平展、有光泽。叶色鲜艳会使盆树更悦目,槭树就是以赏红叶为其特色。盆树之花以形简、型小、色鲜、气馨为好;果则以色艳、形美、型小为好。 2、 树的基本形式 盆树的常见形式主要有:直干式(图1)、斜干式(图5)、曲干式(图4)、文人式、卧干式、临水式、悬崖式(图7)、双干式(图8)、丛林式(图10)、附石式等。 3、盆树的构图要领 枝的布局与形态 (1)树干上下枝在形态与布局上的差异:一般是下粗上细、下长上短、下垂上翘、下疏上密。 (2)从正面投影上看,干上的枝自下而上大体呈一左一右交替布局的“互生”状态。枝的伸展方向除了向左右以外,还要有前、后、左前、 右前、左后、右后的方向枝。但前后枝一般少 用,用这两种枝时,一般都要向侧偏, (3)从侧视看,枝片上方大体呈馒头形, 图9 图5斜干式 图6悬崖式 图6双干式 图6丛林式

浅谈中国孝道文化

浅谈中国孝道文化 中国孝道文化,道通古今,博于中外,精于天地,昌于华夏,扬于四海。 那么何为孝道文化呢?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就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⒈“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就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⒉“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与“爱”,没有敬与爱,就淡不上孝。所以对待父母不仅仅就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与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⒊“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与精神上的关怀。⒋“立身”,这要求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就是对父母的不孝。⒌“谏诤”,就就是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中国孝道文化流传百世,延续至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就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与睦。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就是同一个意思。 4、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与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新世纪的中国正逐步迈向老龄化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

杂技个人简历

中?国?杂?技? 中国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 中国杂技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萌芽。秦统一中国后,吸收各国角抵的优点,形成了 一种娱乐性的杂技节目??角抵戏。 ?? ? ? 汉代,角抵戏的内容更充实,品种更丰富,技艺更高超。到东汉时,则形成了一种以杂 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 南北朝时期,各族艺术交流频繁,使这一时期的杂技呈现出兼收并蓄,多姿多彩的特点, 不仅民间基础丰厚,而且各朝宫廷表演也异彩纷呈。?唐代时,一些节目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艺。其中?载竿?之艺极高,马术节目也有很大发展,驯兽也达到了 相当高的水平。? 自宋代起,杂技艺术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创造了名目繁多的新节目。瓦舍、勾栏的兴 起使艺人有了易合易散的卖艺场所,此外,宋代还有了专业的杂技班和培养新人的?科班?。? 宋代以后,杂技的社会地位江河日下。元朝建立后,杂技沦落为走江湖、耍把戏的江湖 艺术。清代艺人则多以家庭亲属为基础?撂地?演出, 或靠赶会流动演出,以维持生计。至近代,杂技更被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解放后,杂技艺术获得新生。杂技艺术从简单的技巧表演发展到有乐队、舞蹈、灯光等 配合的综合艺术表演。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当代中国杂技已成为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的艺 术奇葩。? 艺术特色? 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都要有 扎实的武功基础。? 第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如? 走钢丝?中种种惊险的表演,都要求?稳?。?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 第四个艺术特色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最能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 是?蹬技?节目。?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与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例如,在当代的《千斤担》节目中, 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付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超人的力 量。? 第六是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富有生活气息,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 活的紧密关系。? 第七是古朴的工艺美术与形体技巧的结合。例如,?耍坛子?、?转碟?等表演把中国的瓷 绘艺术与杂技交融在一起。? 第八是中国杂技有着极大的适应性,表演形式、表演场所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第九是中国杂技有着严密的师承传统,又与姐妹艺术关系密切。中国杂技的每一种技艺 都是代代相传,但同时它又从戏曲、舞蹈、武术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 这些艺术特色构成了中国杂技的独特魅力。? ?篇二:模特简历表 篇三:河南省杂技集团简介 河南省杂技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它以道和德为教义的核心,吸收了道家哲学的部分内容,以神仙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精、气、神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最高理论。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都有深远影响,更有甚者,道教的很多题材直接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道德观念,于是也相信有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道”存在于世间,而这个“道”在一般人那里就是“良心”,就是一种敬畏观念,而在知识分子那里,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也多半遵循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人在世应多行善事,行善事会有好的报应。 在道教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他们都能安然处之,道教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道教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寓言故事并非人世间所真正有的事情,一般都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残留的现象来想象而构成的虚拟世界,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屈原的《离骚》现实叙述与幻想驰骋相交织,同时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等多重因素,是远古神话传说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继承者,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郭璞、鲍照、陶渊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以及明代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汤显祖的“意趣神色说”等浪漫主义的美学理论,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甚至清代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开端部分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游幻境”的片断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次总结,具有强烈的神奇魔幻的色彩。 总而言之,道教的思想观念中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有为”妄动,反对人为物役,欣赏率性“逍遥”,老庄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孔孟则强调礼教,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老庄的思想影响文艺,使之以追求自然美为最高境界;而受儒家影响的文艺则推崇雕琢美,在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这样两种观念也明显并存,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各有侧重罢了。 道教题材直接进入古典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受到了道教的影响,甚至还有很多作品直接以道教神话故事为题材,使得中国古典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其中魏晋游仙诗、玄言诗、山水诗,唐代山水诗、田园诗、吟咏道教的诗、宋元的话本、元明的戏曲以及明清的小说很多都带有一定的道教色

艾青《盆景》赏析

艾青《盆景》赏析《盆景》艾青 好象都是古代的遗物 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 主干是青铜 枝桠是铁丝 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 在古色*古香的庭园 冬不受寒 夏不受热 用紫檀和红木的架子 更显示它们地位的突出

其实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 早已失了自己的本色* 在各式各样的花盆里 受尽了压制和委屈 生长的每个过程 都由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任人摆一布不能自一由伸展一部分发育 一部分委缩 以不平衡为标准 残缺不全的典型 像一个个佝偻的老人 夸耀的就是怪象畸形 有的挺出了腹部

有的露出了块根 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 芝麻大的叶子 表示还有青春 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 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声音 ` 但是 所有的花木都要有自己的天地 根须吸收土壤的营养 枝叶承受雨露和陽光 自一由深展 发育正常 在天空下心情舒畅 接受大自然的一爱一抚

散发出各自的芬芳 如今却一切都颠倒了少的变老 老的变小 为了满足人的好奇 标榜养花人的技巧 一揉一可饶之可以歪曲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或许 这也是一种艺术 却写进了 对自一由的讥嘈 扭曲的灵魂 ──《盆景》赏析

郭宝臣 “其实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这是《盆景》中的诗句。读着这些诗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那个动乱的年代。 十年动乱,凡是经历过的人,回想起来都会不寒而栗。那是怎样的年代呵!国家的经济、文化不仅遭到严重摧一残,几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遭到了摧一残,人一性一*被践踏着,灵魂被扭曲着,这真是一场空前的民族的灾难。 诗人经历过这场灾难,他的痛苦不亚于任何人。对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早就想揭露,他早就想控诉,可是,那时他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被剥夺了写诗的权利。诗人这种欲发而不能的痛苦,恐怕要比别人深重多了。这种种痛苦在诗人心中积淤着,等待着喷一发。 重见天日之后,1979年,诗人参加作家访问一团一到南方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一直起色不大,成为了制约中国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十八大政府报告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想要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搏,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加以了解,发扬长处,克服短处,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文化方面的需 求,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现一个文明,负责的大国形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不足,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性不足。 这一点在中国的影视业中尤为明显,遍观中国这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几部大片,类似于《英雄》,《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影片,总是摆脱不了宫廷片,历史片,武打片等范畴,尤其是《笑傲江湖》,《龙门客栈》等电影的一再翻拍,更是将这一问题反映的淋漓尽致。 不光是电影,连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春晚缺乏创新性的言论在这些年中被提了好多次,许多青年人反映春晚越看越没意思,固定的套路,不变的人物,较少的参与度,使得春晚的可观赏性越来越差,而与之相对应的山寨春晚却越来越红火。不得不令我们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二、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是一直困扰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思想性是文化发展的软件,那么技术和设施就是硬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要技术的支持,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在以前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发明,正是由于他们使文化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而在近代,技术的落后,基础设施的短缺却成为了制约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举个例子,现在人们看电影时十分热衷于3D电影,但是中国的3D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应用也并不广泛,当外国的电影以火爆的场景,绚丽的特技,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牢牢吸引住中国观众时,中国电影市场却无法及时挽回观众,长此以往,必将为外国的文化侵略创造条件,影响十分深远。

杂技特色-1

杂技特色 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 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是中国杂技的第一个特点。中国杂技自古重视顶功。汉代画像砖石和壁画、陶俑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代戏法的演员也要有扎实的功夫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没有坚实的功夫,在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还要从容自如,翻着筋斗变水变火是不行的。 险中求稳、动中求静 第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如“走钢丝”中种种惊险的表演,都要求“稳”;“晃板”、“晃梯”之类,凳上加凳,人上叠人,但顶上的人必须在动荡不定的基础上求平求静,这必须有极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技艺与千百次刻苦训练相结合才行,这显示了对势能和平衡的驾驭力量,表现了人类在战胜险阻中的超越精神。 平中求奇 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这个艺术特色在举世惊绝的“古彩戏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戏法与西洋魔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魔术讲究运用声光道具,台面上金碧辉煌、铮光锃亮,演员却只要一件长袍,一条薄单,平凡朴实,毫无华彩,然而这一身长袍却要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从酒席菜肴至活鱼、活鸟,无奇不有。演员一个跟斗能献出烈火燃烧的铜盆,再一个跟斗又取出硕大无比、有鱼有水的鱼缸。 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 第四个艺术特色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最能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是“蹬技”节目,蹬技多数是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的方台上,以双足来蹬。至于所蹬物体,几乎包罗万象,从绍兴酒罐、彩缸、瓦钟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轻至绢制的花伞,重到一百多斤重的大活人;被蹬物体,或飞速旋转,或腾越自如,从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木制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象。 超人的力量和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和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叠罗汉》的底座负重量是惊人的。唐代《载竿》有一人顶十八人的记载。现藏日本,作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代漆画弹弓,弓背上就有一个顶六人的形象。近世的《千斤担》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付石担和七、八

中国文学发展史作业

科技发展史论文作业 ——浅谈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一、摘要 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历史?,是对文学的动观而非静视。把文学现象、文学流变和文学作品放在文学发展的长流中作通观审视,在宏观的视角下确定其价值和意义,这是文学史研究与写作基本的学理要求。 (一)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往往与政治、思想、哲学、历史融为一体,较为纯粹意义上的作家还不多见,文体以诗歌、散文为主,风格上主要表现出典重淳厚、磅礴大气的特征。 (二)魏晋至两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进入自觉期和鼎盛期。此一时期文人有着较高的地位和一定的独立发展的空间,文学的地位也大大提高,诗、词的兴盛并发展到臻于极致的美的境界标志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充分张扬,审美上论结构的恢张、气势的博大虽已无法与先秦两汉文学相提并论,但词采之美、体式之纯、性情之真、韵味之厚却是它独具的魅力。(三)元明清时期,为中国文学的转型期和新变期。受专制政治和程朱理学的严重束缚和世俗文化的极大冲击,文人地位一落千丈,思想缺乏自由,精神惶恐落魄,而整个民族精神既失去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雄大之势,又没有了魏晋以来直到宋代的灵动之气,作为士人雅文学标志的诗词和散文开始走向衰落,而受俗文化滋养的散曲、戏剧、小说却大放异彩。 由此看来,文学史的编著虽不可避免要涉及文学的分期,但绝不是分期文学的罗列,而必然要将时期之变与作家之变、文体之变、文风之变、审美之变等等种种因素作真切的把握和深刻的揭示,进而深入探求整个文学系统深层结构的演变和文学发展的根本走向。 文学史的发展观往往体现出对文学认识的联系观和系统观。对文学现象的认识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孤立?的看待,另一是?联系?的看待。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问题如果采用前一种态度,就不免就事论事,从而得出流于狭隘、片面和简单化的结论;相反,后一种态度则注重将每一文学环节纳入文学发展的系统中去审视,由此确定它应有的位臵,认识它产生的因由和存在的意义。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总体趋向是抛弃前一种认识观,自觉地接纳后一种认识观。 二、正文 1、古代文学的发展 (1)早期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 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2)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树木赏析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树木赏析 篇一:园林树木赏析论文 园林树木赏析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化工系201X级2班 姓名:刘洋 学号:201X507299 时间:201X年10月15日 浅谈雪松及其园林用途 摘要:雪松属松科常绿乔木。它主干通直,侧枝舒展,新枝柔软,向四面垂披,层 层叠叠,形似宝塔,树姿优美。雪松的老叶深绿,新叶翠绿及至银白色,好似积雪,故称雪松。它四季翠绿常青,生气盎然,每当夏季,露珠凝集叶上,晶莹透澈,十分俏丽,具极高的观赏价值,被誉为世界五大庭园树木之一,世界各地的广场、公园、重要建筑物周围均广为栽植。 一、雪松的综合阐述 雪松别名:香柏、喜马拉雅雪松、喜马拉雅杉,松科,雪松属植物,黎巴嫩的 国树,也是我国青岛市的市树。 雪松,又称香柏,是松科雪松属植物的统称。该属种类球果形状相似,与杉树 最为接近。原产于喜玛拉雅山脉海拔1500-3200米的地带和地中海沿岸1,000 -2,200米的地带。常绿乔木,树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质硬,灰绿色或银灰色,在长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10-11月开花。球果翌 年成熟,椭圆状卵形,熟时赤褐色。雪松原产喜马拉雅山,中国西藏南部及印度、阿富汗均有分布。 二、雪松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

松科雪松属的针叶乔木有4种,其中3种原产地中海地区山地,另一种原产西 喜马拉雅地区。一些木材芳香、红色或淡红色,能防腐和抗虫的常绿针叶树。 大西洋雪松、短叶雪松、喜马拉雅雪松、和黎巴嫩雪松等4种是真正的雪松, 均为高大乔木,枝条开展,树冠不规则。幼树树皮深灰色较平滑,成熟後呈棕色,龟裂成鳞片状。叶针状三稜形,坚韧,沿长枝散生,在短枝顶端则成密丛。叶宿存3~6年,每叶内有2条树脂道,雌球花绿色或带紫色,桶状,具树脂,著生在短梗上;被宽而薄的重叠覆盖的木质鳞片,每个鳞片有一个爪状突起。 雪松木材轻软,具树脂,不易受潮。 在原产地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用材。经蒸馏还可得芳香油。喜马拉雅雪松和大西 洋雪松许多变种在北美,尤其沿太平洋和临墨西哥湾海岸,为常见的观赏植物。雪松属的4个种很难区别,而且能发生种间杂交,因此,一些专家认为四者均 可能是黎巴嫩雪松的地理变种。 雪松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西部自阿富汗至印度海拔1300--3300米间,属温带树种,但适应性很强,可植于暖热地区,也能生长于温带北端及寒带南部,能耐短期 -25℃.要求雨量充沛,但年雨量500~600毫米也能适应。喜阳,不耐荫蔽, 需肥沃疏松土壤,也耐瘠薄,在南京周围山地砾石土地上也能生长。喜中性与 微酸性土壤,是速生树种,1年生苗可达30厘米高,2年生苗即50~70厘米高,以后第年可递增50~80厘米。胸径生长,年平均为1厘米以上,孤立栽植可达1.5厘米,40年龄后生长著渐趋缓慢。中国自1920年起引种,现在长江 流域各大城市中多有栽培。青岛、西安、昆明、北京、郑州、上海、南京等地 之雪松均能生长良好。 我国所引种雪松形态特征为常绿乔木,大枝一般平展,为不规则轮生,小枝略 下垂。树皮灰褐色,裂成鳞片,老时剥落。叶在长枝上为螺旋状散生,在短枝 上簇生。叶针状,质硬,先端尖细,叶色淡绿至蓝绿。雌雄异株,稀同珠,花 单生枝顶。球果椭圆至椭圆状卵形,成熟后种鳞与种子同时散落,种子具翅。 花期为10——11月份,雄球花比雌球花花期早10天左右。球果翌年10月份成熟。 三、雪松的生态习性 雪松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广泛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及阿富 汗等国家,垂直分布高度为海拔1300—3300米。喜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的暖温带至中亚热带气候,目前,引种的雪松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生长最好。 抗寒性较强,大苗可耐-25℃的短期低温,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往往生长不良。较喜光,幼年稍耐庇荫。大树要求充足的上方光照,否则生长不良或枯萎。对 土壤要求不严,酸性土、微碱性土均能适应,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最适宜其生长,亦可适应黏重的黄土和瘠薄干旱地。耐干旱,不耐水湿。浅根性,抗风力差。对二氧化硫抗性较弱,空气中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往往会造成植株死亡,尤 其是4—5月间发新叶时更易造成伤害。 四、雪松的盆景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