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爱在屋檐下教案公开课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教案公开课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教案公开课

《我知我家》教案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3、情感目标:理解家的含义;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不会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和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认识家庭关系的情形。

2、难点: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以及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情景预设

板书课题:我知我家

引言:(学生阅读教材p3页第一段后,教师引入本课教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有父亲和母亲。人人都盼望有个温暖的家。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我知我家》,那么,你知道家是什么吗?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我们首先来阅读p4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页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图一:有房子——————没有家:家不只是房子

图二:没房子——————有家了:加中有亲人、亲情

至于地域、住所、人群集合体、好朋友、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

但都只能是家庭的一

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家、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活动一:

(1)想一想、写一写:

我们每个同学想一想在自己家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然后写出一句话“家是————”来表达你对家的理解。

(2)读一读、比一比:我们再来看看书本上写的“家是什么”(指导学生讨

论回答)

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与依靠,无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因为那里有着骨肉相连的亲情,有着如山如水的父爱与母爱。所以可以说:

家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家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家有形式上的东西,更有丰富的内涵

(3)教师归纳: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板书)

过渡:前面我们从感性层面上了解了“家”,下面再让我们从理性层面上认识一下“家”活动二:

(1)想一想、说一说:

请大家来具体介绍一下自己家的情况(包括由哪些人、哪几种关系),先写在小纸条上,把他们的相互关系用线条表示出来。(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父亲、母亲、子女父亲、母亲——婚姻关系;

父母、子女——血缘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

养(继)父母、养(继)子女——收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2)教师归纳: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板书)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那么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指导学生分析讨论)

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

(1)结婚(2)子女出生(3)收养(4)随父(母)再婚(5)非婚

3、现在家庭结构的形式

过去——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现在——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板书)

4、家庭的功能

活动三:(学生阅读教材p5页——相关链接后讨论)

下列材料的中的内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家庭功能?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家庭教育功能)。在家里,

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休息娱乐功能)。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物质生产功能)。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消费功能)。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抚育和赡养功能)。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家庭功能:

人口生产消费抚育赡养教育休息娱乐物质生产具体表现:(见教材

p5—6页图表)

二、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活动四:畅所欲言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了解到,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

(1)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选择什么样的父母”?(学生畅所欲言)

(2)子女与父母的亲情,会因家境状况、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吗?

(3)你是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页——相关链接)教师归纳:

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三)做一做:填写家庭树,知道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缘关系。(p教材7页)

(四)效果评价(让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

(2)仔细阅读家庭树,哪些人跟我是直系血亲关系?哪些人与我是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3)在你的家庭(或家族)中,有什么好的家风和传统?

(五)本课知识点

(1)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2)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3)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

活组织

(4)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形式:结婚、子女出生、收养、随父(母)再婚、非婚生

(5)现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

联合家庭

(6)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我们与父母的感情,

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六)课后作业:

1、把下列知识点抄写一次

(1)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2)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3)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

活组织

(4)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形式:结婚、子女出生、收养、随父(母)再婚、非婚生

(5)现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

联合家庭

(6)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我们与父母的感情,

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2、阅读家庭树,分辨其中哪些属于你的直系血亲?哪些属于三代以

内的旁系血亲?

3、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哪几种情形?

4、现在常见的家庭形式有哪几种?你的家庭属于其中的哪一中?

5、怎样理解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教材p6页正文第一段。)课外活动:想一想,把你所想到的写在书上

(1)在你的家庭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祸、得到夸奖等)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

(2)想一想:你在自己家庭中都感受到了哪些温暖和激励?(试举一、二例)

(3)说说家人对自己家庭的主要贡献有哪些?你自己对家庭都有哪

些贡献?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难报三春晖 教学设计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 教学设计 一、【教学依据】 1、教材分析《难报三春晖》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的第三框。本节课作为一节以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为主题的课来设计的。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学会感受爱、奉献爱、孝敬父母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本着“探究活动,重在体验,落实行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情境,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同时,尽量安排学生在课外开展调查实践等活动。让他们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进而学会孝敬父母和长辈,会感受爱,向亲人献爱心,使学生养成孝亲敬长的美德。 2、学情分析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主导性的活动,而对于初二的学生,要很好地理解、体谅父母及长辈的难处有一些困难。而学生能不能克服这个困难将影响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的真正掌握。学生能否在这个问题上理解父母的爱,这对他们怎样去爱父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给予学生一些正确的引导、建议,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感受爱,奉献爱,再而达到爱父母这个目标。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父母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很多,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的责任;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 过程与方法目标:我在教学当中设计了“真情告白”“故事明理”“爱的反思”这些环节。在“真情告白”这个环节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回忆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爱,然后让学生把这爱说出来做一次告白,让学生们共同分享,引起爱的共鸣。紧接着在“故事明理”这个环节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的名人、身边的人们是怎样孝敬父母的,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学习,进一步明白要孝敬父母。然后顺利过渡到怎样孝敬父母这个环节。为此,我设计了“爱的反思”这个环节,在“爱的反思”这个环节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反思身边的困惑中明确孝敬父母其实并不难,孝敬父母可以从很多方面做起,环环紧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区分孝敬父母在不同场合具体要求的能力,孝敬父母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操作能力等。(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热爱白己的父母,厌恶不孝行为;并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教学难点:如何孝敬父母。3、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情感熏陶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4、教学过程课前音乐欣赏: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渲染气氛,情感铺垫。 (一)、导入新课:(3分钟)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这个音乐视频:播放《天亮了》。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这个画面:播放幻灯片“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一定记的我爱你”从音乐视频和画面中我们看到,在灾难发生的一刻,做父母的都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孩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吗?(生回答):生命。生命是无价的!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了,父母把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都给了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这恩情我们一辈子都难以报答!今天我们就共同探究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展示课题),共同探讨一下三春晖为什么难以报答以及该如何报答三春晖。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一:真情告白(激情)(10分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什么说小草那一点点绿意,难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做儿女的那一点点孝心,难以报答阳光般厚重的爱?那么,接下来这个活动,也许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懂得其中的真正内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回忆在你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做的一件让你最感动的事。老师播放音乐《感恩的

(完整)《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人教版本初中八年级的政治上册的全册优选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 课爱在屋檐下 一. 我知我家 .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和厌恶不孝行经的情感。 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一般概况;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 教学准备: 和父母一起回忆在你们的家庭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 . 教学重、难点:如何理解家庭既是亲情组织,也是个法律概念。 . 教学过程: 【导语】: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家。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

开始我制宏的,制美的理想甚至我早早起好了名字。 有没有同学愿意大家介一下你名字的含呀?的名 字,寄予了家深切的。我从出生那 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什么是家呢?” 【情景故事】:教材 P4 两故事:“那??不是我的房子”“我又 有家了”。那么“家到底是什么?” 体活一:我眼中到的家。 【小】:家是温暖的避港;是一片天;是一把?? 【我我家】: ——我有不同的家庭构:大致有核心家庭,主干家 庭,家庭,合家庭等。 【知拓展】:家庭是有婚姻关系、血关系或收养关系合 成的属生活。家里有人,家中有情。家庭关系的确立也有 多种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婚成的新家庭;因生育致的 血关系合的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收养而成的家庭;随 父母再婚成的新家庭。不同的家庭关系,促成了不同的家庭 构。 ——父母不容易:了撑起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爸爸努力工作。你知道爸爸具体从事的工作?他 工作中有什么困和委屈?他回家后要干什么?——父母养育我不容易:爸爸了我,一方面

登高_公开课教案 2

登高公开课教案 张丽花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集体朗读 四、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三)后两联 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详细版)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 任课老师:谭秋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赏析,学会用典,比喻等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典故及比兴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回答?) 曾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当中的曹操为白脸奸臣,长眉细目三角眼,表现其奸诈残暴性格。似乎被关上了乱臣贼子的坏名声,但我们看一个人应该持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曹操到底时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从易中天的品评当中,我们就明白曹操有这么几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带头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鉴赏他的《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先播放朗诵带,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读音,再学生朗读,老师正音,并作出评价。 2,“诗言志,歌咏怀”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诗人又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言志抒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同学们再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情感,诗文当中

爱在屋檐下教案 人教版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2、家庭中的亲情的温暖,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3、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 5、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标: 1、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辩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 2、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 3、辩证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 孝的能力。 4、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 2、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 3、体验尽孝后的快乐。 4、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家庭关系的确立——难点 感受家庭的温暖——重点 孝敬父母——重点 【本课内容结构图表】 爱在我知我家家庭关系的建立 家庭的含义 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屋檐下 家庭结构的类型 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要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家人的好品质,了解好的家风 我爱我家 大人讲我小时候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无悔的奉献 父母对家庭的贡献 父母对子女之爱 父母对子女的义务 感受家庭温暖 感受家庭带给我们的温暖 热爱自己的家 难报三春晖 爱洒心间 父母对我们的付出 我们应该以爱回报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从 对祖辈尽孝心 【教学过程】 引言 小故事: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引出本课的内容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一、我知我家

(完整版)《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 1. 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学习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 (一)抓题目 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八年级政治教案-第七课《三思而后行》教案

第七课《三思而后行》教案 一.学生自主学习:(1)快速回顾:1、行为的分类:从行为的性质来看,行为可分为合法的和非法的;行为从法律上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2、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怎样?①行为都 会产生一定的后果。②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会有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③个人、集体、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生产一定的后果。3、(1)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自由必须以不损坏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2)任何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同 时承担相应的义务(3)公民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 道德的责任。4、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1)对自己 的行为不承担责任的危害(后果):不承担责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会有损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受到人们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2)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会 关爱别人,关心社会,会以天下为己任,甘于承担重任,接受挑战,从而用自己的行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添光增彩。(2)问 问自己,今天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负责任了吗?是个负责的人吗?(3)阅读教材p84-87完成下列各题:第一次学情检查二.学生合作学习:八年级学生小强在校期间经常上课迟到、不交作业,后来又中途辍学,走出校园后,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通宵达旦地参与网上赌博,并走上盗窃的道路,最终因盗窃数额较大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在少年管教所里,通过管教干部的感化,小强决定痛改前非。(1)材料中小强 的哪些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哪些行为又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2)一个人不负责任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3)你打算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次学情检查 三.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四.教师精讲:启发/启示类题 目的做法:1.先回答材料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可以包括 是什么、为什么等内容。2.然后回答应怎么做(向***学习;自己应怎么做等)。五.课堂检测1.XX年1月8日,江苏省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中共福建省原常委、原秘书长陈少勇受贿案。18日人民法院对陈少勇作出了一审 判决,认定陈少勇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一案例说明:①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会有后果②每个人都有行动自由,但自由 必须以不损害他人、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③ 任何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④作 为公民,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道德的责 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下列属于“当为而不为”的有:①警察接警不 出②医生见死不救③子女不孝敬父 母④司机不遵守交通规 则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③ d.①②③④3.XX年1月19 日《江门日报》报道:XX年,年仅10岁的叶璐跟着妈妈来到内蒙古包头市的恩格贝 沙漠参加植树活动,从内蒙古回来后,叶璐参加了环保志愿者组织,XX年,叶璐作为年龄最小的火炬手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北京站圣火传递的活动。以上行为说明叶璐:

【高中语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的文体常识及创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体会本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1、熟读诗歌,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出现了诸多的名士。这些名士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比如刘伶,饮酒行乐,增加生命的密度;比如陶渊明,超脱生死,顺应自然;再比如何晏,求仙问药,增加生命的长度。然而,更有曹操这样的建功立业,增加生命质量的人。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800年前,来走近曹操,走近他的《短歌行》。 (二)、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 “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体写的新辞,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四)、诵读感知 1、预习,个别读 2、正音 3、听范读,体会情感 听完整首诗的朗读,你觉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他忧的是什么? 明确:忧 4、齐读 (五)、品读鉴赏 1情感:、合作探究,抓住意象,品味 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我知我家》教案 沙河市蝉房中学 刘聚书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 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3、情感目标:理解家的含义;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不会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和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认识家庭关系的情形。 2、难点: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以及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情景预设 板书课题:我知我家 引言:(学生阅读教材P3页第一段后,教师引入本课教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有父亲和母亲。人人都盼望有个温暖的家。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我知我家》,那么,你知道家是什么吗?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我们首先来阅读P4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页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图一:有房子——————没有家:家不只是房子 图二:没房子——————有家了:加中有亲人、亲情 至于地域、住所、人群集合体、好朋友、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 但都只能是家庭的一 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家、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活动一: (1)想一想、写一写: 我们每个同学想一想在自己家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然后写出一句话“家是

————”来表达你对家的理解。 (2)读一读、比一比:我们再来看看书本上写的“家是什么”(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与依靠,无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因为那里有着骨肉相连的亲情,有着如山如水的父爱与母爱。 所以可以说: 家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家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家有形式上的东西,更有丰富的内涵 (3)教师归纳: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板书) 过渡:前面我们从感性层面上了解了“家”,下面再让我们从理性层面上认识一下“家”活动二: (1)想一想、说一说: 请大家来具体介绍一下自己家的情况(包括由哪些人、哪几种关系),先写在小纸条上,把他们的相互关系用线条表示出来。(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父亲、母亲、子女 父亲、母亲——婚姻关系; 父母、子女——血缘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 养(继)父母、养(继)子女——收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2)教师归纳: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板书)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那么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指导学生分析讨论) 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 (1)结婚(2)子女出生(3)收养(4)随父(母)再婚(5)非婚生 3、现在家庭结构的形式 过去——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现在——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板书) 4、家庭的功能 活动三:(学生阅读教材P5页——相关链接后讨论) 下列材料的中的内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家庭功能?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教案 ——杜甫 南充一中高二语文组谢国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正音解字(1分钟)] --------[指导诵读(2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6 分钟)] -------- [本诗小结(1分钟)] ------- [作业布置(2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正音解字(1分钟) 三、指导诵读(2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2019-2020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2019-2020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答题栏内相应的位置,每题2分,共26分) 1.“我很爱戴我的老师,但有时又害怕我的老师,我有许多话想和老师说,但又不敢说。”这是一些同学内心的矛盾,对此,你的建议是() A.遵规守纪、服从老师B.敬而远之,回避老师 C.认真听讲,尊重老师D.主动沟通,理解老师 2.以下对老师工作特点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②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③教师是知识的权威 ④教师是我们的榜样和心灵医师。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3.师生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冲突,下列做法能顺利化解师生冲突的有() ①从老师的角度、立场考虑 ②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 ③理解信任老师 ④处处与老师作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07年8月3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亲切会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这说明() 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 ③教师的地位太低,借此抬高老师的地位 ④尊师重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三思而后行”主要是要求我们() A.对行为后果要不断进行反思

B.要重视行为过程中的及时调控 C.对行为后果应自觉承担应负的责任 D.在行动前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 6.下列行为中,属于“当为而不为”的有() ①某环保部门对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不进行有效监管 ②个别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③雾霾红色预警发布后,某市教育局要求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 ④某商家出售商品不开发票,偷税漏税。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7.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主要说明() A.师生之间不能产生矛盾和冲突 B.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C.老师说的话理都是对的,就是权威 D.老师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8.“你给我一句话,就打开我一扇窗;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浑身是力量;你给我一个眼神,我就找到了方向;你放开双手,让我遨游知识的海洋……”歌词反映了() A.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B.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 C.现代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D.教师不可能是完人,也有缺点和错误 9.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集中体现的是() A.行为前预见与选择 B.行为中自律与自控 C.行为后自省与负责 D.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引导与调控的过程 10.在法律上规定人的行为有() A.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B.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C.作为行为和不作为行为D.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课件教案(人教版)

精心整理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课件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第一课时:爱在屋檐下 1 231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① ②③ 3、家庭的结构现在一般为和。此外还有和

4、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的关系。 质疑:(预习后,不懂的地方请纪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流程二:合作探究 1 义。 2 3 连线题 主干家庭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单亲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核心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 单选: 1、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 A、与父母的关系 B、与兄弟姐妹的关系 C、与爷爷奶奶的关系 D、亲 2 A 3点 A C 4 A 5、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形式,下列不属于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的有:………………………() A、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B、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的家庭

C、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 D、因工作和学习需要而组建的集体大家庭 四、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画出结构图) 第一单元•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1 2 ②③ 3 4 二、呈现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1、知道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2、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

3、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三、学习流程: 流程一:自主学习 1、家庭在我们人生中的作用?(家庭的意义:) 2 1、 2 3 (二)解疑释疑: 疑问: 解答:

流程三:探讨与提高 1、回家和父母交谈,请父母讲一讲你小时候的有趣的故事,选择一则简单纪录在这里: 2 3 1 A 2 ①亲情的自然流露②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 ③当今道德的要求④当今法律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家是我

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在屋檐下(1)(1)》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爱在屋檐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知道孝敬父母的原因。 2. 理解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劳,并将这份感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3. 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积极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转变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教法:点拨引导多媒体辅助 学法:诵读、探究分享、影视欣赏

课前准备 1. 让学生回顾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准备在课上与同学们共享。 2. 让学生搜集古今名人孝顺父母的例子,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若干体现家庭生活温馨场面的画面,背景音乐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人主题:听着这首暖暖的歌曲,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我们温馨的家。进入本节课学习。 二、分享与交流: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通过师生回忆自己的甜蜜家事,描述自己家中的样子,引入:家是温馨的港湾。 三、走进家,寻找爱 1. 老师带领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从日常生活中感悟父母对我们的爱(孕育之爱-哺育之爱—教育之爱),从父母的爱中寻找孝敬父母的

原因。 2. 学生交流: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3. 探究分享:暴走妈妈陈玉蓉。让学生体会父母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无私的,是最永恒的爱! 四、不忘父母的养育恩 1. 学生分享:古今名人孝顺父母的例子 2. 教师用“新二十四孝图”,引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教育学生孝顺父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孝敬父母。 3. 小小法官:中学生不用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长大以后的事。 (学生思考讨论,现在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来孝敬父母。) 4. 用两幅漫画,学生很容易得出: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地接受父母。 5. 图片展示: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仅要说出来,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中。鼓励学生向父母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指导设计修订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指 导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