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题.doc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doc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doc

《经济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题

1、区位:人类活动所占冇的场所,也含冇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关丁?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宝要探索人类

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5、内部规模经济: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

6、外部规模经济:屈于空间集聚经济,指若干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牛平均生产成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

7、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冇顶点的最短路径。

8、遍在原料: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9、局地原料:只有在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

10、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Z比。

11、区位重昴:单位产品所产牛的运送总重量。

12、需求圆锥体:廖什认为如呆一个区域只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増加,销售价格増加,需求暈随Z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暈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暈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13、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14、基础聚落:膠什屮心地理论屮等级最低的消费者居住地和企业的分布地。

15、门槛值: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被称之为中心地的门槛值。

16、跨国公司: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7、产品周期理论: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鄴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州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伟等方而的耍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

18、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彩响区域

经济增长的重耍因索2—,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耍索结构等。

19、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屮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20、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21、支柱产业:右仅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22、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冇两个重要功能,一是产品输出率高,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23、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而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24、潜导产业:当前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冇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25、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发展早期的空间结构模式,指区域屮个别地点因为某种发展机遇而率先发展起來,成为増长极,然后通过极化作用,不断吸取周围区域的资源和耍素,导致两者的差异越來越人,存在着上述明显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就被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

26、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空间近邻效应: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Z间或各种区域Z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27、增长级: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28、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用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29、极化效应: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用地区的要索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30、扩散效应:増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31、乘数原理: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丁-收入有扩大作川,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丁?投资量的总收入的増加。

32、加速原理: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増长。

33、经济地域综合体: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34、经济区:即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纽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纽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35、经济区划:经济区划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界限划分出來;二是对各种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耍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36、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用丁?解释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地区发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领先丁?其它地区,该发达地区被称为北方,欠发达地区则被称为

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冇利的作用,不利作用称为极化效应,冇利作用称为涓滴效应。

37、梯度推移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吒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Z则是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面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进。

38、中心?外围理论:上世纪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若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來,则成为“屮心”,其它区域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39、绝对成本学说:山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冇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

40、相对成本学说:山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如果冇两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冇利的地位,大冇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 人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相互获得利益。

41、经济地理学的特性: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本身所固冇的特殊性质。它包括:地域性;系统性;综合性。

42、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纽织联系和数暈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匝要因索2—,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木模式。

43、区际联系:相关区域Z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44、回波效应:农现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索受收益差异吸引而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造成落后地区的衰退,区域差距扩大。(课件CH6-01P33)

45、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为货物的供给范围。货物供给范围上限: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货物供给范围下限思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的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昧(教材P94課件CH03—02 P7)

46、规模经济:随若规模扩大而带來的效益增加或基于产品或设备的整体性及价值活动的不可分割性,成木在产品或不同企业间的分摊,从而获得的效益。(教材P115,课件CH4-01P12)

经济协作区:是行政区向经济区的一种过渡形式,以横向经济联合为主耍目的。由各级政府建立的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课件CH6-03 P15)

47、增长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冇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贯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集合体。(教材P208课件CH6-01 P21)

48、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课件CH03—()2 P6)

49、中心地:为周围居民提供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通常为城市、城镇。

5()、需求收入弹性: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来表示,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二该产业产品需求增加率/人均GDP増加率。--般,某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vl,则意味人们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该产业产品的比重在下降,该产业产品的市场处于相对萎缩状态,该产业在经济发展总暈中的比重也会下降。反乙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高,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屮比匝提高的速度也越快。(教材P178,课件CH5—01 P63)

二、问答题

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二是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和效率研究;四是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从生产地的数量、金业生产、经营的组成及过程、利润目标的是否唯一性、目标是否具体、是否考虑了风险及不确定性;、产品性质、市场、与生产资料是事先给定或固定还是根据实际悄况而定、是否考虑了资金、地域文化、决策人的行为7个方面进行比较。

4区位因子的演变

参考教材的区位因子分类衣

5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第二章P38)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

原材料因子: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

能源因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匝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屮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匝要,其次能源还彩响了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金业发展的态度等。资本因子: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对企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而有充分的资本供应,对丁-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也是区位选择的关键。

劳动力因子: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区位因子Z-o劳动力在质和量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木存在着空间差异,从而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不同空间分布6市场对经

济区位的一般影响:主耍从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等方而分析

7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尽管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干预是很明显也是不叮缺少的;

(2)政府行为和政策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彩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包括政府的购买力、基础设施投入、规范市场、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政策

8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捉高以及环境问题的凸显,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大;

(2)因为环境问题会彩响到某些经济活动的存在;

(3)因为环境问题会增加某些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莒成木。

(4)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9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运费构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彩响。运费主要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后者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所以,胡佛提出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运费定价制度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

产生背景:主要是批驳当时徳国社会流行的轮作式农业经营方式的观点,认为应有地域差异,因地制宜确定农业生产方式。

理论前提:6个方而

形成机制:考虑到当时徳国社会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吨公里数

主要内容:杜能圈结构

11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韦伯在对区位因子进行深入研究之后,选取了三个主要因子即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

(2)韦们通过原料指数、区位匝量,首先探讨了运费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3)然后通过综合等费线,探讨了劳动费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4)最后同时考虑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木、运费,探讨了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12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1)理论前提:屮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柑同11均质分布的平原;具冇统一的交通系统;消费者都利川离口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小交通费;相同的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丁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冇的空间(所冇居民)的配置形式;中心地职能在统一的中心地集聚。

(2)市场原则:中心地是具有等级的,且各等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定的规则分布, 一般

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间区域面积呈儿何数变化,服从于K二3原则。交通原则:各个屮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服从于K二4原则。行政原则:低级中心地完全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服从于K二7原则。市场区的从属关系和屮心地数量的从属关系;

(3)三原则的适用条件

(4)意义: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某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13縻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

(1)III基础聚落形成的蜂窝状六边行

(2)门槛值不同的商品,需求相应数屋的基础聚落作为其币场区;

(3)在大城市的周帀地区,形成疏密相间的中心地分布格局的经济景观。

14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

(1)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2)接近数量充足、高索质的劳动力供应地;(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15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关键性作用(5分:

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木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lit界贸易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山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同时,全球化的深入也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国际间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更为完善,从而为耍素H由流动和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环境(3分。

16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主要通过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等指标选择主导产业。上述指标各有价值,有的用于反映主导产业的区际意义、乂的川于反映主导产业的关联度或创新能力等。

17如何构建关联产业

参见教材第179贝,重耍从五个方而构建关联产业

1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两个机制,一是市场机制,二是政府干预,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

19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种学说:佩蒂■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雁行形态说

20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屮的先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指由和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形态。点、线、网络、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中点、线、网络、域面之间的组合方式有7种组合模式。“点一点” 构成节点系统,衣现为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镇群。“点一线”构成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点一而” 构成城市一区域系统,表现为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线一线”构成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网络设施系统。“线一面”组成产业区域系统。“面一面”组成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如经济区、经济地带。“点一线一面”就构成了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具体表现为节点相互依存,域而协调发展,通道配套运行,各种空间经济实体的联系交错密集,呈现网络化系统。”

21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询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代表了工业化Z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屮有若干地方屮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产生,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人的经济屮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纽?成。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出现新的经济中心,形成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一外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趋于复杂化和冇序化。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面水平,区域

内各地乙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升在缩小,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22集聚机制及其成因: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其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第三,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山、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第四,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

弱。

23扩散机制及其成因: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丁?以下儿个方面。笫-,避免集聚不经济。第二,需求新的发展机会。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第四、政府的政策作用。

24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

的强度不一样。在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时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当区域空间结构进入成熟期,i般情况下是扩散机制的作用强于集聚机制。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某一种机制发育过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必将转为以另一种机制为主,但原有的主导机制仍然会继续发挥作用,但其在内容、规模、层次、速度等方面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25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促进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二, 影响

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三,影响各种经济活动Z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26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组织和帯动区域发展;2、构造区域空间结构;3、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

的演进。

27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1)资源禀赋

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棊本条件。劳动力

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索。技术因素对区

域经济増怏的贡献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社会环境因素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纽成部分。

(2)资源配置能力

资源配置能力主要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金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经济体制决定

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政府代衣着区域的整体利益。政府

的经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水

平、规模结构、数量结构等决定了企业本身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经济结构包括了

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资源的配置实际上就是在山经济结构所规定的框

架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先进性或优劣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岛低。

(3)区位条件

首先,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它们和互之间的交通联系所决

定的距离成本而対其经济增长产牛作用。其次,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再次,

区位条件也左右若一个区域在全国就发展犬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区位条件只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

Z—。

(4)外部环境

区域经济増长的外部环境包括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国际就背呆三个方面。

28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第一,自给自足阶段。第四,工业化阶段

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

第三,起飞阶段

29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四,成熟阶段第一,传动社会阶段第五,高消费阶段

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捉条件阶段第六,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30经济区划的原则: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和结合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资源的和关性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考虑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满足综合经济区在地域分工中承担独特任务的盂求适当照顾一定行政区界线的完整性。

31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跨响。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诱导和强化作川,成为区域经济主体调整就行为的参照系或指示器。因此,它的存在和变化就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正负双重影响。首先,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其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家具了区域2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定程度上会诱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再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索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区域和国家的社会发展是以发展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2)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人口区际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的人口迁移屮有利于先进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传播,推动区域Z间的社会融合和进步。但同时也会引起发达区域人口拥挤,就业压力增大,社会问题増多,而欠发达区域则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社会梢英的流失对其发展产生了较严重的制约;

(3)区域经济差杲的存在和扩人,強化了各区域的自我中心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地方主义的流行。3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

1、我国区域贫富差距过大,己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急需采収措施,改变d格局;

2、具体途径包括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促进区域Z间要素帀场的统一、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屮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33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教材P175)

答: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并在区域产业系统中处支配地位的产业。(CH05—01

P17)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小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CH05-01 P22)支柱产业不等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英他区域的同类产业和比病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备主导产业应冇的功能。

34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为:①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服务越多,反Z…②高级小心地不仅冇低级中心

地的所冇职能,另外削加冇较鬲门槛值和较大服务范囤的较窩级职能。③级别越高,数量越少,间距越远,服务范围越人。反Z…。

35 —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教材P186,课件CH5—02 P20)

答: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沿大江(河)分布的经济轴线;海岸经济轴线;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举例略。

36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课件CH3-02 P24)

答:①消费市场状况:人口规模、消费者收入;②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距离中心越远,交通费增加越多, 购买价格増加,购买量减少。(图4-4)交通条件好,空间费川降低,零儕的销儕范由扩大,商业规模等级也会扩大。③零佔:业间竞争状况:两种趋势,一是相互排斥区域分散,一是在竞争中产生联合。④地价:零伟业趋丁?追求最高地价区位。不同经济活动对地价支付能力不同。

37简述双核结构模式的内涵,并列举出我国至少5个包含该模式的区域(用城市模式)?

答: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区域屮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在双核结构中。一方是区域中心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体,以省会城市为主;另一-方是重耍港口城市,承扌H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门户功能。该结构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 从而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举例:沿江双核:成都■重庆长沙■岳阳南昌-九江;沿海双核:沈阳- 大连北京■天津济南■青岛杭州■宁波广州-深圳。(教材P185—186,课件CH5—02 P14)

38简述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课件CH7-01 P11-12)

答:①专业化的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当地的需求量,只冇超过当地需求量的生产规模,才有产品输往区外,参加区际交换。②区域分工所节约的劳动量,应大于因产品进行区际交换而增加的劳动量,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条件。换言Z,专业化产品的主产成本与运往消费地区运费Z和,必须小于在消费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成本。③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商品价格,必须有一定的梯度存在。如果在运费和对稳定的条件下,单位产品的差价愈人,对区域分工的实现和发展愈冇利。

39跨国公司总部或其区域总部在全球化区位特征是什么?(教材P145-148,课件CH4-02 P30)

答:①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a便利的交通运输;b及时的信息获取;c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②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主要人都市区,即“全球性城『或泄界城市”。人都市区具冇以下三种优势:具冇公司Z 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它大都M高度接近性。③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a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及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不同尺度、不同国家表现冇所不同。b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它国。至多发现有的跨国公司将其总部的一部分迁往它国。c在一国Z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时有发生,使得总部区位区域分散。d在都市内,存在着公司总部由市中心区外移的现象,主要是为了避免市屮心的过分拥挤现彖。

40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教材P145)

答:①便利的交通;②及时的信息获取:③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④相应的职能机构要非常密集。

41论述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课件CH6—01 P43-44)

答:(1)地理集中:企业在地理上的集小是产生集聚经济的基础,也是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现象存在的基础。地理集中是一个相对的尺度。(2)生产弹性精专:集群内单个金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 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3)企业网络: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常常通过生产系统形成本地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Z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 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地区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企业间的关系网络是集群的一个主要特征。学习和创新性。分工协作与竞争并存。(4)根植性:这是集群的社会文化特征。根植性的概念來源于经济社会学,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社会关系中。集群内的行为主体貝有很強的地方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经济的,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各方面,集群与当地的社会网络密切联系在一起。金业发展需要根植在本地,因为金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国家环境,更重要的是來H于它所在的区域和地方环境。在崗新技术产业中,企业的根植性更加重耍。(5)自组织:亦称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特征。这种特征來源于外部经济的正反馈机制。

42论述跨国公司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及其原理?(教材P138,课件CH4-02 P23)

答:①集屮于经济屮心区布局:区位选择原因:a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冇的投资格局,在投资国的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木。b受资国的经济中心,交通、信息通畅,基础设施良好,经济活动集中。区位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区位变化相对迟缓。一方而与发展中国家非发达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有关,另一方而,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时间滞后于发达国家,其区位扩散也应出现相应滞后期。②集中于边界地区:a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 投资者所寧握的相关信息较多。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邻国投资者的区位选择。b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区”、“出口加丄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③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a亲属联系,对外资区位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b密切的社会和亲属联系,对外资区位的选择具有匝要的作用。c山于相同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冇关方而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

投资原理:弗农的产品周期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拉格曼的国际生产内部化理论;邓宁的折衷理论。。43论述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周期划分与各阶段区位的国家选择?(课件CH4-02 P9)

答:①新产品阶段:该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等条件,主要出现在主耍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屮心。随后受市场需求驱动,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②成熟产品阶段:该阶段已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木。如出丨【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包括运输成木)高于目

标国直接生产的平均成木时,企业选择直接投资以发达国家为主。③标准化产品阶段:该阶段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产品M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此时,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木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使母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44中国产业集群的特点答:①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且集中在浙江与广东省;②产业集群的最终产品主要是居民消费品;③产业集群屮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而兴起;④产业集群基木上是山非公冇制企业组成的,且主要是屮小企业。

45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课件CH7—02 P18)

答:①区域Z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Z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②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可达性主要収决于: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区域Z间的交通联系;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而的障碍;③干扰机会,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來自其它区域的干扰。

46区域分工的经济性?(课件CH701 P16—17)

答:分工是一种组织结构,它以专业化为基础。以某种地域优势提供生产和交易,从而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具体來说,分工经济性表现为:①分工能够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分工将复杂劳动分解为简单的甚至机械式的劳动;③分工所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直接促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④但分工产生了异化。⑤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强调了地区专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具有以下特点:a区域分工使各地貝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增加区域经济福利;b区域分工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c区域分工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d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

47要素禀赋学说的基本思想:区域Z间或国家Z间牛产耍素的禀赋差杲是他们Z间出现分工和发定贸易的主要原因。

48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课件CH701 P23)

答: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一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木均低于另一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屮都低于该国,处于绝对为势。两国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山于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该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貝有最大优势的丙品,处丁-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全部商品,而只停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商品,通过自山交换,提高生产率,共同获得福利的増进。

49试论述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研究特征及其新进展?

(1)主要学派:成本一市场学派(胡佛、艾萨德);行为学派(普瑞德、施梅内尔);社会学派(克拉克、

劳斯贝);历史学派(达恩、奥托伦巴);结构学派(斯科特、施托佩尔);计量学派(贝里、加里森)

(2)研究特征(7分)

研究内容:改变了过去孤立地研究“区位、生产、价格、贸易”等因素,而进行多种因素的综合研究;山区域类型、区域划分的理论研究转向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并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研究对象:市场机制的研究转向政府干预和计划调节机制的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转向区域总体;现代区位与区域开发问题和结合,综合分析和宏观研究经济、社会、白然等因素

研究方法: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从纯理论的假定推导转向对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应用研究;从微观经济角度转向宏观经济研究。

(3)主要进展(4分)

新背景:门户区位和信息区位、网络节点区位等的作用正在强化;产业组织形态的急剧变化促进对多工厂企业区位选择和空间组织的研究

新内容:多工厂企业的投资区位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的区位选择、研发中心的区位选择:企业内部组织的区位调整和各分支机构的空间组织;企业外部的空间联系等。

50简述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H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H然部分,H然资源则是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因索和条件。自然坏境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它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有若多方面的影响:

1)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耍的鬥然前提;

2)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区专业化)提供口然基础;

3)它是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4)它影响着产业地理分布的地区界限。

总Z,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人类产业活动及其分布具有重大影响,但它们最终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与产业布局。

51简述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集聚地,对区域发展具有组织、带动作用,主耍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首先是区域的生产屮心、流通中心、服务和管理屮心、人力资源培训屮心、对外交流屮心和区域的创新屮心,因此,它是区域中最具发展实力和活力的纽织,通过其屮心作用的发挥,它与区域形成了广泛和复杂的联系。区域中城市的兴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引起区域整体的发展1H现相应波动。

2)构造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往往由一个规模较人的城市及其腹地共同构成,区域内规模不等的城市体系则可构成区域的空间框架,可见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及弓周围地区的联系就构造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木形

态。

3)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城市化引发和増强了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或导向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引进。

18春福师《经济地理学》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 20世纪上半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 A: 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 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 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 皮鲁的“增长极理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为() A: 产业功能分类 B: 四次产业分类 C: 三次产业分类 D: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 格林哈特 B: 哈特向 C: 艾萨德 D: 韦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区域。 A: 纯自然资源型 B: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 资源缺乏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 产业结构 B: 收入分配结构 C: 技术结构 D: 职业结构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 进口替代 B: 出口替代 C: 工业赶超 D: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A: 农业区位论 B: 工业区位论 C: 市场区位论 D: 运输区位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 统一原则 B: 发挥优势原则 C: 兼顾全局原则 D: 效益原则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 )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 扩张效应

2012秋季福师经济地理学在线作业二及答案

福师《经济地理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A. 目标驱动 B. 利益驱动 C. 宏观调控 D. 市场调控满分: 3 分 2.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 A. 生产力水平高低 B. 资源丰富程度 C. 产业结构优劣 D. 区域经济政策导向满分: 3 分 3. “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 格林哈特 B. 哈特向 C. 艾萨德 D. 韦伯满分: 3 分 4. ()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 扩张效应 B. 回程效应 C. 涓滴效应 D. 极化效应满分: 3 分 5. 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 产业结构 B. 收入分配结构 C. 技术结构 D. 职业结构满分: 3 分 6.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A. 库茨涅兹 B. 科林?克拉克 C. 配第 D. 熊彼特满分: 3 分 7. 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 ndort,是由()。 A. 杜能 B. 高次 C. 韦伯 D. 哈特向满分: 3 分 8. 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

A. 《史记》 B. 《山海经》 C. 《禹贡》 D. 《汉书》满分: 3 分 9.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A. 双中心型 B. 网络型 C. 星型 D. 顺序-规模分布型满分: 3 分 10. ()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 统一原则 B. 发挥优势原则 C. 兼顾全局原则 D. 效益原则满分: 3 分 二、多选题(共15 道试题,共45 分。) 1.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 A. 工业贸易合作 B. 资金合作 C. 劳务合作 D. 科学技术合作满分: 3 分 2.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 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满分: 3 分 3. 著名的柯布一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述为P=AL a K B其中P代表工业产出,a B代表常数,那么 A 、L 、K 依次代表()。 A. 雇佣劳动量 B. 固定资本量 C. 消耗资源量 D. 综合技术进步因素满分: 3 分 4. 现代经济活动主要围绕市场而开展的,以获取更多()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A. 高科技劳动力 B. 商业信息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 本章讨论议题: 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纪末)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1、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 1)区位论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科学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全球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以扩大研究视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思维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 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经济地理学课后作业

第一章: 1.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比较发达? 第二章: 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综述韦伯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三种指向的工业区位原理。 第七章: 1.怎样理解区域空间结构? 2.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3.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4.运用实例说明一个区域的空间结构。 08城市规划与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 2.影响区位因子有哪里,分析珠三角发展中的主要区位因子。 3.分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要点,并举实例说明。 4.什么是主导产业?其特征是什么?结合实例谈谈怎样确定主导产业。 5.谈谈你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试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区域或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 6.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以某一区域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中这两种机制的作用如何? 7.分析中国或者广东或者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8.谈谈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或者广州城市的影响,及其如何保持其地方化。 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劳动力特色 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 人口密集地区(大都市)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 (二) 劳动力素质 1.普通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 2.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需求成为影响现代经济活动区位 (三) 劳动力成本 1.劳动力的空间上分布不均及其空间移动性 2.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四) 劳动力移动 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也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心得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地理学 姓名郭付友学号2013200345 专业人文地理学年级 2013 院、所地理科学学院年月日2013年11月25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用地理学的传统,采用地域综合性的思想,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以地域性与差异性为研究思路,以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系统类型为表现形式,以区域关系与协调为最终目的,遵循条件环境—结构功能—系统类型—区域关系与协调的研究路线。 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首先使我更深入的明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产品。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在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和历史基础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才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了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劳动地域分工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也必然表现在一定地域上。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充分揭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学科的一条理论主线,全面而深刻地联系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诸理论,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对地域运动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它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基础要素,地域运动的载体和轨迹,物资流动和组合,企业和部门组合,地域运动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地域之间的物质运动、地域的分化与组合和地域系统整体运动的机制和规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者、区域经济学者、城市规划学者以及经济学者等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使我知道了条件论,并且可以运用条件论分析区情。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而言,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三个方面。确切来说,包括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和科技条件、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五个方面。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任何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部门门类、规模、形式,对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乃至区域的发展方向等,均有直接影响;人口劳动力和科技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力保障与动力源泉,也是区域消费的主体,任何一个经济地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作业题】 ●题型 ◆不定项选择题(选做) ◆填空题(选做) ◆简答题(选做) ◆判图题(必做) ◆实练题(必做) ●布置作业时间:09月19日,统一上交作业时间:09月30日晚24时。 ●交作业模式:所有同学均采用电子版,直接做到每题要求的合适位置上。最 后交作业的WORD文档标题为:某某班+第一章作业+学号+姓名+时间。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A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E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A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D)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7.下列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ABCDE )。 A.旅游地理学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商业地理学 E.农业 地理学

8.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C )。 A.经地学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 9.下列属于系统的特征的有 ( ABCD )。 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子系统目标服从高层次系统的目标 C.系统的结构性表现为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或秩序 D.为了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关于抽样考察与典型考察,说法错误的是 ( B )。 A.二者都是非全面的考察方式 B.抽样考察对考察对象是有意识的,典型考察对象却是任意的 C.典型考察是通过典型数据推论分析总体,抽样考察是从数量上推算总体 D.二者都可克服全面考察工作量大的缺点,轻便灵活,节约人财物 二.填空题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 2.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是介于、和的一门边缘科学。 3.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泒和泒。 4.1760年,俄国学者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学科名词,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本质及其构成,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科的形成。 5.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核心问题是 6.经地学科体系包括的经济地理学和的经济地理学。前者又叫 或普通经济地理学,后者又叫经济地理学。 7.交通运输两重性表现为:既是工农业生产的,又是一个的部门。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经济地理学原理考试试题(J)

经济地理学原理试题 经济地理学原理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一名词3分,共24分) 配第——克拉克定理区位重量中心地横向一体化 霍夫曼比例需求收入弹性区际联系“第三意大利” 二、填空(每空1分,共12分) 1.胡佛将运费分为___________费和___________费两部分。其中,前者随运输距离变化呈规律性变化,后者则与运距无关。 2.按照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且原料地与市场各分别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当原料指数大于1时,工厂区位应选择在___________,当原料指数小于1时,工厂区位应选择在___________。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汽车产业发展与布局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生产的_________趋势与产品开发的_________趋势并存。 4.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对一国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区位主要趋向于下列三种地区:①经济中心区。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5. β指数是度量交通网络发达程度的一个常用指标。其值等于交通网中______的数量与______的数量之比。 6.在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中,日本学者赤松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循环学说)是由美国学者___________提出的。 三、选择(下列各题均提供了4个答案,其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答案的代号上划√。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杜能的“孤立国”中,由中心城市到孤立国边缘,6大农业圈层的分布依次是: A①自由农作圈②林业圈③轮作农业圈④三圃式农作圈⑤谷草式农作圈⑥畜牧圈。 B①林业圈②自由农作圈③轮作农业圈④谷草式农作圈⑤三圃式农作圈⑥畜牧圈。 C①自由农作圈②轮作农业圈③林业圈④谷草式农作圈⑤三圃式农作圈⑥畜牧圈。 D①自由农作圈②林业圈③轮作农业圈④谷草式农作圈⑤三圃式农作圈⑥畜牧圈。2.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热属常规能源、核能属新能源。 B煤炭属一次能源、沼气属二次能源。 C风能属含能体能源、水能属过程性能源。 D生物能属一次能源中的常规能源、汽油属二次能源中的新能源。 3.下列中心地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在市场原则下,一个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等于3个二级市场区的面积。 B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在交通原则下,二级中心地位于一级市场区六边形的顶点。C廖什理论与克里斯泰勒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是自上而下构建的中心地与市场系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李小建全本

第一章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1). 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2).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 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区位(location)的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 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要素投入)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2)、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作业题】 ●不定项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判图题 ●实练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7.下列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旅游地理学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商业地理学 E.农业地理学 8.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 A.经地学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 9.下列属于系统的特征的有 ( )。 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子系统目标服从高层次系统的目标 C.系统的结构性表现为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或秩序 D.为了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关于抽样考察与典型考察,说法错误的是 ( )。 A.二者都是非全面的考察方式 B.抽样考察对考察对象是有意识的,典型考察对象却是任意的 C.典型考察是通过典型数据推论分析总体,抽样考察是从数量上推算总体

经济地理学习题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 A.《史记》 B.《山海经》 C.《禹贡》 D.《汉书》 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 B.商业地理学 C.农业地理学 D.工业地理学 3、20世纪上半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 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配鲁的“增长极理论“ 4、依据本教材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A.经济活动的内容 B.经济活动区位 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二、填空题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分别为:,和。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和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 的,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 7、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 三、判断题 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2、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规律。 3、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就是单纯的经济环境。() 4、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区域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5、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主要倾向于欧美学者的观点。() 四、简答题 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4.简述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以及各种思维方法所强调的观点。 五、论述题1、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谈谈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作用。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A.杜能 B. w.高次 C.韦伯 D.哈特向 2、“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A.格林哈特 B.哈特向 C.艾萨德 D.韦伯 3、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纳为三种,即()A.运费 B.资本 C.劳动力成本 D.集聚 4、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主要是通过()以及原材料价值和其在产品成本中构成状况等反映。 A.种类 B.可替代性 C.运费大小 D.可运性 5、劳动力因子主要通过哪些方面()对经济区为产生影响A.劳动力特色 B.劳动力素质 C.劳动力成本 D.劳动力移动 6、现代经济活动主要围绕市场而开展的,以获取更多()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A.高科技劳动力 B.商业信息 C.市场份额 D.技术因素 7下列选项中,属于产业环境要素的有()A.产业聚集 B.生产服务 C.基础设施 D.人文环境 8、场所的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有着重要影响,这里的可进入性主要指() A.地理可进入性 B.经济可进入性 C.制度可进入性 D. 社会可进入性 二、名词解释1、区位2、区位理论3、区位主体4、区位条件5、区位因子 三、判断题 1、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有所差异。() 2、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3、经济活动的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4、地理可进入性即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这里的地理位置主要指数理地理位置。()4、交通技术与手段决定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与广度,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6、一个地区的交通网密度越大,意味着该地区交通越为便利。() 四、简答题1、简述区位理论及其基本内涵?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对各指标作简要说明。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 或初级产业) ,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 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