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评-登高

高一语文-师评-登高
高一语文-师评-登高

听课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

授课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执教者:温长军

授课班级:东港三中高一(1)班

授课时间:2010年4月24日上午第2节

评课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

评课时间:2010年4月23日

评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参与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

主持:温长军

记录:张羽

追求浑厚的课堂气象

——温长军老师执教的《登高》一诗听课感想

温长军:下面,我先把自己上课的一些构想同大家说说——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的互动,所以不应有什麽固定的所谓“模式”。老师自己通过对文本的生命体验,唤起学生生命情感的涌动,进而走入文本的境界,从而达成理解、感悟、创造的目标;同样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生命体验,诱发老师的体验,这样便会呈现出充满活力的课堂生命互动的景观。而一堂课内容的厚薄、感悟的丰寡、格调的高低、张力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浑厚还是寡淡的课堂气象。

被明代胡应麟喻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登高》一诗,是杜甫去世的前三年在四川夔州所作。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用一生的血泪铸就,垂范千古的艺术经典。教学的实践使我深知,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对老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对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境界。而经典的解读最怕浅,最忌虚。

对此诗的教学,我力求浑厚、力求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气象。

一、文化性导入。

导语如下:阅读杜甫的诗《登高》——此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我便想到他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那首诗表达了杜甫年轻时

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悲怆的人生情怀;想到了李白“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恢弘和壮阔,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峥嵘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登高之诗的内容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从王之唤的《登鹳雀楼》中、从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它不象在河边、江头“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没有“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旖旎。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感受下列“登高”诗,你喜欢哪一首,或喜欢哪一首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金陵凤凰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杜甫的《登岳阳楼》、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这些诗都属于“登高”诗的范畴,对她们的阅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登高赋诗”的文化现象,并通过阅读有所感悟。我所选的这几首诗,都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说明,在上课的前一天自习便发给了学生。在导语中提到这些诗中的精警之句,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些经典之句的印象。当然让学生谈感受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这一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感知,为杜甫《登高》诗的解读展示一种更广阔的背景和参悟对象。所以不求深和透。

二、大背景展示。

对于一篇作品要不要展示如何展示作品的背景,这有以下因素来决定。第一背景对作品的理解影响的程度,第二学生对作品的背景了解的情况。对于杜甫来说,学生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这篇诗及背景来说又是较为生疏的,而要较有深度地理解杜甫这首诗,又不是靠作者写诗时的背景所能完成的,因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它所表达的情感是作者一生经历的凝缩,如果仅仅把当时的情况介绍给学生,他们不可能感受到“意蕴”的“深广”,不可能感悟到“境界”的“高远”,不可能理解杜甫为什麽遭罹许许多多的磨难还有如此深厚的对人、对自然情怀。对于这篇作品,不仅需要展示其背景,而且需要卷轴式的展示,当然它不是平面的,而应选好节点,定好枢纽。这种背景是诗歌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理解《登高》不可或缺的语境。

我选以下节点作为背景: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是唐代由兴到衰的见证者。他出生在唐玄宗登基之年,享年58岁。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安史之乱”。他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严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意识和人生理想。他身上体现了自古以来优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献身社会、关心民瘼的核心价值。读杜甫的诗会时时刻刻被他那种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所感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等,都体现了杜甫所具有的宽广的人文情怀。

读杜甫的《登高》要了解其人生经历的以下节点:

杜甫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

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抱负和理想;

杜甫曾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忍辱和辛酸;

杜甫曾有全家以吃草根度日、幼子因饿而夭折“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大悲痛;

杜甫曾有由于“安史之乱”十年漂泊的经历;

杜甫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而受尽侮辱的时光;

杜甫曾有从叛军营中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杜甫的晚年在成都凭很难挡风遮雨的一草堂安居,生活只能靠朋友接济;

杜甫50岁后患上肝病,写此诗时55岁,那年的9月9日重阳节,同样重病在身,登高时强打精神。

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老境的诗人,9月9日“登高”又是一种什麽样的心境呢?他倾诉了怎样的人生感受呢?

我为什麽选择杜甫这些人生的节点向学生介绍呢,我总觉得读杜甫的这首诗,不了解杜甫的生命境况,不可能走进文本,不可能体会到他那种深广的情怀、高远的境界。但背景的介绍,由于基本上需要纵贯其一生,但又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其过程中和本诗联系最大的节点,这样既节约了时间,而一个立体的杜甫也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三、抓住“主脉”,整体把握

(一)朗读。

朗读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传导,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同时又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文本和对文本的理解决定着朗读的风格,决定着朗读的起伏变化,好的朗读往往通过储满情感的声音,凸显文本的情感,凸显作者和文本中人物的形象。朗读通过声音符号不仅能传情导意塑型显象,而且能创造意境。我不主张使用磁带,让所谓艺术家们的声音代替我们的声音,他们的朗读不是不好,对我的教学来说,总感觉有些隔膜。而我对杜甫的喜爱有加,每每读杜甫的《登高》,想想他的一生有时不禁泪

光闪闪,我是带着这样的心情,以一个40多岁读书人的情感来朗读的。朗读前我让同学们依据我所提供的背景,进行默想后,才听我朗读的。这里已经创造了一种氛围,当然我的朗读体现着我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当然语速很慢,当然充满着哀情,当然几乎是泪光闪闪。读后从学生几秒钟的极静到顿悟后的鼓掌中,我感到朗读达到了展现辽远而多层质情感形象的目的。

(二)悟意,抓“主脉”。

杜甫的《登高》情感是多层、多元而丰富的。说其“悲凉”,由“风急天高”的空旷;说其“凄凉”,有“渚清沙白”的色调;说其“苍凉沉郁”,有“无边落木”的广漠,长江“滚滚”的汹涌;说其“羁旅孤愁”,有“悲秋长作客”的无奈等等。其感情抒发的浓烈,已达到字字情丰的境界。可以说整首诗无一废字、无一偏字,对这些“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我都让学生自己感悟。这样的感悟,我虽然要做必要的点拨,但都以学生的感悟为主,可看作是“非指示性”的,也是零散的。教学中这个阶段是必要的,否则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就会泯灭。而任何一首诗,无论它的表达多麽曲折隐晦,在意象的展示中,总有其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出现,在整体感知中有意识地捕捉这些词语,是快捷准确地把握整首诗思想感情的关键。

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结论必须从文本中得出。我看这应成为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思维指向。文本是思想感情之母,因此我便拎出诗中的以下词语:啸哀——悲秋——作客——多病——苦恨——潦倒。

这样一个哀怨、凄凉、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诗人形象便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牢牢记住“道出于文本”的思维指向。而其他的一切情况都是文本的语境,它们是深度理解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最基本的是文本。

此诗中诗人的形象应该说是清晰的,但如果领悟到这种地步我又感到是平面的,因为没有联系杜甫的一生的经历和当时的状况。事实是:一个人的某一阶段,无论感情如何复杂,他往往有一种最主要的情感支配其行动,决定其思想和情绪,作为一个作家他必定从其作品中呈现出来,这就是感情的主脉。如果联系杜甫的一生,联系他当时的情况,联系诗歌表现的特点,便不难发现,整首诗的感情主脉是“哀”。可以这样体会,这是杜甫生命的最后的“哀”音——是对人生的一种大绝望,对自身处境的一种大悲怜。哀大则心死,哀轻则悲鸣。也就是说杜甫的这首诗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在这多层质的情感结构中,其核心是“哀”——生命中最痛苦而绝望的感情。

“主脉”的甄辨、分析,就是一种整和,一种深入,一种综合把握后的清晰,因此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做这方面的引导。

(三)意象探微。

当我们根据这样的思路,把握了诗人的基本思想感情以后,引导学生进行意象

探微,则是诗歌教学必经的一步,否则教学就会有骨无肉。文章和诗歌的分析如果从其本身所构成的自足的系统来看,它的诗意呈现的规律,一是意象本身的赋予,这里有一个文化积淀的问题,比如诗中的“水”意象往往和时间有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而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赋予的意义,其表现是意象前后限制、修饰、表示特点的词,也正是这些词语,透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着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是精细化阅读所强调的阅读指向。

《登高》的首联诗人为什麽对“风”、“天”、“猿啸”有“急”、“高”、“哀”、的感觉,对“渚”、“沙”设以“清”、“白”之色?为什麽“鸟”儿这样低飞徘徊?“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诸种情况不正是渲染着一种心境的低沉悲凉吗?正是通过这些映现着诗人生命的无限凄凉。也可以说正是诗人心中哀怨、孤独、凄凉才感秋风急骤、天空空茫、声音哀凄等等。它呈现着诗人的人生经历。由于“哀”的情感笼罩全篇,首联中一个孤苦哀伤、心境凄惨的诗人形象便凸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的引导我仅仅抓住景与情的联系着力。颔联则塑造了一个秋意浓郁苍茫辽远的秋之境界。“萧萧”言树叶的飘零之声,从这里我们感受不到生命的飘零吗?听不出生命悲切的哀音吗?联系杜甫的一生漂泊、磨难重重、事业无成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大悲哀。而从“滚滚”激荡的江水中,不也感受到杜甫沉郁苍凉激荡不已的内心吗?“萧萧”之声不绝,“滚滚”之音不歇,人生的壮志豪情不减,人生的凄凉无奈在继。颈联:杜甫善用大数目的词,也爱写壮阔之景象,这些都是杜甫壮阔胸襟的写照,是其心境激荡的显现,是其博大人文情怀的自然展示。“安得广厦千万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而“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又表达了什麽内容呢?宋代的罗大经评论此诗句有八意,据此让学生分析出。“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做客”,羁旅也;“常做客”,久旅也;“百年”,衰疾也;“台”,高迥也;“独登”,无亲朋也。而总体上,通过深远意境的营造,抒发了他的羁旅孤愁、多病残生、穷愁潦倒的无尽的哀愁。尾联进一步抒发穷愁潦倒的感慨,而一“苦”字,可感受到杜甫不能为国尽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心境。

最后播放贝多芬的《悲怆交响曲》结束。

对杜甫《登高》诗的教读,我采用了文化引题、大背景展示、深情朗读、抓情感主脉、意象探微等步骤,加上适当的旁逸、规律的总结,课堂始终笼罩着和本诗相协调的氛围,课堂互动有序,应该说追求课堂浑厚气象的目标实现了一二。

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课堂的浑厚就是课堂的高效率。浑厚的课堂既有基础的,所谓“工具性”的体现;又有价值、情感的,所谓“人文性”的体现。好的课堂不可能只是所谓“工具”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思想、情感、价值的载体,“语言是人类的家”;也不可能仅仅是所谓“人文”的,因为人文精神不可能离开具体的语言而孤立的存在。语文的课堂教学所应警惕的是离开具体的语言进行空疏:的

“坐而论道”式的所谓的人文教育,和只知进行所谓的基础训练而把语言和思想、情感、价值分离的枯燥的工具性操作。两者有机的整化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工具和人文的长期的争议中,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我们深知要做到课堂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整化,往往并不是由于老师个人观念的问题,而是知识和能力的欠缺。一堂课如果从人文和工具性上来衡量,工具性体现较强的并不是不知道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情感、价值的功能,而往往是从语言所构成的自足的文章系统中,感悟不到所蕴涵的人文因素。同样“坐而论道”式的教学,夸夸其谈式的所谓人文精神宣示较强的课,往往是由于不能深入到语言的奥区,不能感悟作者的语言运用之妙,所以也就很难体现语言教学的基础功能。一句话一切都和一个语文老师的思想水平、语言功底有关。语文课堂教学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人文性”因素离开了基础的语言训练则虚,“工具性”因素离开了思想、情感的挖掘则死。所以我们应追求两者整化的浑厚的课堂风格。

浑厚的课堂教学有几个要素构成。

㈠要有丰厚的教学内容。丰厚的教学内容这里并不是指量的增加,而是指质的精粹。面对同一文本,有的老师上得厚实,有的老师上得寡薄,有的老师一堂课学生什麽也没有学到。丰厚的内容是课堂具有大气象的基础。这里需要我们老师对文本的理解要深刻,能把握阅读的规律,把握旁逸斜出的度。对文本进行独特而有新意的解读,是使课堂丰厚的重要的因素。谈及诗歌的“意象”均知其重要的作用,但在意象所呈射出的情感中,抓住其情感的主脉,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无疑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不少课为什麽学生的收获较小,这和课堂的内容的寡淡有关。寡淡的课堂既和内容的单调有关,也和感情的投入缺少有关。课堂上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普遍的知识讲的多,比如文章的线索是按游踪还是按时空、文章中的人物用的是什麽描写、此段用了什麽修辞方法等;而老师对文本独特的体悟讲得少,对文本最具变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讲得少。当然有的老师本身就对文本没有感觉,或者照搬照抄参考资料就更不用遑论课堂的浑厚了。所以有些知识今日讲,明日讲,或者是对文本中学生一看就明了的问题反反复复地讲,课堂的浑厚怎麽能够体现呢。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老师讲的是较新颖的内容,本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由于老师对文本没有独特的感悟和认知,生涩而不圆融,学生的收获同样很小,有时还会感到我们老师把一篇好文章给糟蹋了的感觉,这些都是和浑厚的教学要求相差很远的。因此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积累,没有独特的思想,真的是求深也难,求透也难,求厚也难。

㈡背景展示的选择。文章是时代的产物,背景展示有时则十分必要,现在有一种忽视背景的现象。当然背景如何展示,展示什麽,这要以对文本理解的需要而定,但背景在不少文章中,特别是离我们年代较远的诗文,展示往往十分必要的。我把背景理解为文章的语境,它是文章的有机组成。当然,恰切的背景是课堂教学内容

浑厚的必要要素。

㈢一点求透。一堂课平均用力,往往难以达其有深度,学生的感悟也会较平面。一点求透,不是一课一得,而是针对文章中出现的特别是能够体现文章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的问题,要能够提升和概括,要能够进行一定的旁逸斜出,也就是说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能使问题抵达学生的心灵。这同样是课堂教学达其浑厚气象的一个要素。俗话说“要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㈣营造激情互动的课堂气氛。课堂死气沉沉或花样百出,都不会产生浑厚的课堂气象,有时还会给人一种浅薄的感觉。朗读,不少老师乐用磁带,但我认为磁带传出的声音符号是别人的,而不是你的体会之声。这样教学中学生就会对我们产生一种生涩和隔膜。你对文本的感悟、感情学生感觉不到,也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激情,情情相生是产生浑厚课堂气象的要素。试想学生和老师没有心与心的交流,没有面对文本的真诚对话,我们的课堂有什麽丰厚的内容呢?现在不少课堂是寡情的,放几幅图片,跳几行板书,现代是现代,但老师的情呢!不读不写我们老师通过什麽去感染学生呢!这堂课我把“哀”字写在黑板的中央,且写得很大,目的就是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用新的方法,寻找新的角度,创设学生想知又不知,想说又说不出的愤悱之境,也是课堂教学达其互动的重要的手段,此不再赘述。

浑厚的课堂气象,需要我们用整个生命去营造,而丰厚的内容,张弛有度的旁逸斜出,深刻到位的解读,充满激情的生命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其重要的因素。

石远琴:教学目标集中准确,足见黄老师教学功力深厚,进步很大,是日臻成熟的高中语文教师。温老师对云阳本土诗词文化底蕴理解深厚,导语和结语做到了首尾呼应,一节好课就如同写一篇好文章,在结构上一定要做到缜密。

指导“句读”朗读很到位“二二二一式”“二二一二式”,点拨了难字的写法,指导后四句读得低缓,都做得很好。抓住了“悲”的近义词链条“哀”“悲秋”“孤”“艰难”“苦恨”“潦倒”,理解了诗情,这就是情感线索。采用了“温故知新法”,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法宝之一,“类比固新”帮助学生理解了“恨”的含义,这就是学以致用,实词的系统教学。紧扣文本,对“悲秋”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揣摩诗情。课外作业设计得很精彩,独到。比较阅读的拓展做得很有品位,也是难点突破的尝试,因为比较阅读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路径。

建议:概念少用,尤其是“情景交融”的三个特点很难一时解释清楚,毕竟三者是交叉关系。

于忠滨:

一、亮点:

1、一开课,教师让学生沉浸在动听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悟师生之情。

2、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将诗、乐和画融为一体,为后面的诵读、感悟诗歌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扮演角色的领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创设展示读和个性化朗读的机会。

3、在朗读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汇报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精神,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4、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它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架设了连接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桥梁。

二、一点不足:

课堂容量似太多,有些可讲可不讲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比如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花了约十多分钟,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李晓荣:本节课温老师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用一生的血泪铸就,垂范千古的艺术经典。

教学的实践使我深知,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对老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对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境界。而经典的解读最怕浅,最忌虚。对此诗的教学,温老师力求浑厚、力求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气象。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通过逐字、逐句分析,一起走进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听课,加深了我对诗歌的理解,也进一步了解了杜甫的一生。通过对诗歌的感悟,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快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课堂气氛融洽。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而温老师正是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讨论和辩论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这次授课,我的收益颇多,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这

样才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不足之处是在这节课上对学生发言的点评过少。

于春霞: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里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只有经过教师创造性的阐释作用,才能化为学生的真知灼见。阐释性的语句要活泼而有味。温老师在讲授杜甫的《登高》一诗时,向学生说明,这首诗读起来并不困难,但真正深入其里,却大有文章。单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可作如下阐释:第一句写诗人做客异乡,突出一个“愁”字:一愁时间漫长,二愁路途遥远,触景生情,愁上加愁;第二句则突出一个“苦”字:思乡之苦,孤单之苦,多病之苦,年迈之苦,苦情浓烈。通过这一精炼的阐释性语言,养成学生感知课文语言隐含的深刻意义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需要注意的:很多学生连近体诗(律诗,绝句)的概念都还搞不清楚,应把《登高》当作七言律诗的典范来告知学生。

张羽: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在学习杜甫《登高》一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时,不妨引导学生回忆其初中接触过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并在比较中让学生讨论同样是在极其凝练的文字中出现多个意象,两者有何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应导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从而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再顺势引入《易水歌》《大风歌》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传统。还可以引入杜甫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导学生思考:景物描写是不是评价诗歌优劣的唯一标准呢?并最终明确景物描写虽然不是评价诗歌优劣的唯一标准,但情景交融却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

谭世珺: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温老师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马锡永:教学方法灵活创新。语文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厌烦或枯燥,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诗歌本身多一些创造和创新,有的诗歌适合讲成故事,有的诗歌适合反复吟咏,有的则适合用好多问题去牵引学生思考,《登高》一课就适合设置问题来牵引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先对诗歌本身深入的研究,提炼出通俗易懂的方法供学生学习。教学时应创设情境,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诗歌的乐趣。

徐青松:本节课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歌——寻找诗歌的意象——品味意象蕴含的情感——鉴赏诗歌的感情——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因此,再次整合诗歌的鉴赏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实践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更好的参与进诗歌鉴赏的学习中来。

王秀丽:杜甫的《登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节课,学生大多都已经会背诵这篇文章。上课似乎也因此没有什么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导致课堂上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课堂热不热闹。有多少东西次之。说得有理,课堂的精简和学生的活跃确实很重要。前半节学生思维活跃,互动较好,后半节就明显感到学生讲得太少,气氛不够热烈。这跟教师安排的内容太多,学生思考时间不够有必然的联系。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懂得取舍,把重点拿过来,理解深透就行了。千万不要面面俱到,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还有就是,课堂要紧凑,不能散,要用几个层层递进的大问题串起来,问题不要多,要整体。其中的内容,让学生去体会发言,教师适当做一点引导。

邵克昱:教学《登高》时,温老师那么细致地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进行品析,尤其是换词赏析法让我大受教益。

他问学生:“把‘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高’改为‘远’怎么样?”学生讨论很热烈,意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改了就不能表现空间的开阔,有的说改了读起来别扭,有的说天高才能衬托出人的渺小……

听课时,我感觉到学生开始学会自己赏析诗句了。

这时,温老师又将“啸”改为“啼”,把“落木”改为“落叶”,把“滚滚”改为“滔滔”把“独”改为“自”,让学生反得讨论,甚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作者的感情把握也越来越深刻了。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成功的地方,那就是对学生讨论的引导不到位,导致学生的理解多次出现偏颇,说得非常可笑,已经远远脱离了诗歌赏析的规道,而走上无聊闲谈的误区。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容忽视。

还有就是学生说得多,读得太少,到下课了,学生还不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背诵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怎样把读与析有机结合起来,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的。

张晓娜:作为一名高一的语文老师,虽然刚进高中不久,但我也在不断探索新课改。听了温老师的课后,让我对新课改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过去我上课往往在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理念,内容上欠缺的却非常多。比如《登高》前几天我也上过,从导入到小结基本程序和温老师大致相同,可是却不能上出他的深度,语言运用上也无法达到他那样丰富的程度。在讲解诗歌时我也会让学生多角度的朗诵,可是朗诵后却不能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课堂上讨论的气氛也很浓烈,但我进行总结时却只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所以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学到的东西不够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探索、积累与学习,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职业高中高考试题

2013-2014学年(下)宾川三中职高班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I(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渎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边陲锤炼捶打唾手可得 B.玷污粘贴铁砧沾沾白喜 C.颠沛嗔责缜密瞋目而视 D.拜谒烟霭褐色响遏行云 2 A B C D 3 A C 4 A B C 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到了俯拾即是的程度。 D.这一次,导演把《士兵突击》最重要的角色给了王宝强,其他人倒成了举重若轻的角色。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红衣少女从桥那头走过来,大约十五、六岁的样子。 B.以前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中学生应该全面发展,你可不能偏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等每科知识都要好好掌握。 D.下个学期就要文理分班了,你是读文科呢还是读理科呢 6.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完善了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教育,以避免医疗事故不再发生。 B.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C D 7 , A C 8 A C.拟人反语夸张借代D.拟人引用夸张借喻 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B、老舍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 C、《家》、《春》、《秋》是我国着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合称"爱情三部曲"。 D、我国着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华师一附中2017年高一语文起点考试

华师一附中高一年级起点考试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乌鸦呱呱叫,山雀的鸣声如嘹亮的哨响,隐夜鸫的叫声则似长笛声般悠扬。那么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是否存在可以识别每一类鸟鸣的应用程序? 针对上述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需要通过定期的徒步旅行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然而,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采用此方法代替旅行统计方式,将使得鸟类追踪的研究变得轻而易举,为研究鸟类种群数目是否下降或者鸟类的迁徙模式是否改变等,带来很大便利。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丹〃斯托博士称:“鸟鸣极其复杂,这些最简单的声音通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毕竟我们无法听清远处的,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的鸟叫声。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亚洲和欧洲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包括新疆歌鸲、大山雀、画眉等。他们收录的鸟鸣声中混杂了不同的音频环境,如市区公园中较为平缓的背景噪声或者露天市场中密集人群的喧嚣声。 如此多样化的混合声音,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后的机器来选择包含鸟鸣声的音频段。尽管鸟鸣声与部分噪声频率相近,影响算法的准确性,但这些学习算法仍能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目前国内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于低信噪比鸟鸣识别的算法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一串被称作特征值的数字,并用这串数字代替声音进行识别。 国外其他研究团队也在致力于研究自己的鸟鸣识别算法,尤其是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最佳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该数据已经得到巴西一家鸟类鉴定组织的认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相似的应用程序,命名为Webird,是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通过对鸟类的大小、颜色、

高一职高语文试卷

2014年上学期高一职高语文中考试题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命题人:满益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吮(sh?n)吸衣(yì)钵菽(shū)粟笑靥(yè) B、攻讦(jié)泊(pō)船龋(q?)齿站栗(lì) C、牟(móu)利罹(lì)难瞥(piē)见啜(chuò)泣 D、挑(ti?o)拨琴弦(xián)联袂(mèi)粗糙(cāo)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A、门当户对生蔬筹划书籍 B、马马虎虎出阁裁缝巡察 C、拥挤不堪凄惨轨道依顺 D、清清爽爽供给樱桃搜索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度曾客冷车马稀的高县长门前又恢复了车马盈门的热闹景象。 B、他实实在在,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C、我在他的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了他的本色与质朴,也感觉到了他一 如既往的敬业精神。 D、高县长门前人来人往,挤得不可开交。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图书馆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收藏的有50万册。 B、近代考古学的新发现,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唯心论者的错误观 点。 C、他俩虽是孪生兄弟,但性格志趣迥异,理想追求更是大不相同。 D、华西村能有今天的面貌,靠的是村民们艰苦创业取得的。 5、在下列句子的空格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但是,我们要知道,成功并不必定同幸福相联系,所谓的成功_______未必等于不幸福。______,在你们离开校园之际,你们______要树立自己的雄心,_______必须界定自己的成功。 A、也因此不仅更 B、也因此即使也 C、但是因为不仅更 D、但是因为即使也 6、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请问您老人家今年多大了? B、现将先生的大作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C、老先生说得有道理,领教领教! D、如此真心实意,这礼物我只好笑纳了。 7、请选出没有修辞手法的一句()

高一语文登高抒怀类诗词鉴赏

登高抒怀类诗词鉴赏 知识目标:通过一类诗词的归纳学习,让学生掌握登高类诗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会对登高类诗词的鉴赏 情感目标:充分领悟诗词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生命与人生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登高与文学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深思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登高而咏已是知识分子所向往、所推崇的习惯。登高之后眼界开阔,使人心境开阔,有指点江山、品评山河的豪情。也有...... 二、温古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进一层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观沧海(碣石篇)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求新知 问题一: 请大家反复诵读以上熟悉的几首诗歌,看它们在题材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答:题材:登高诗 写法:寓情于景 ?问题二: 1、登临何处何时? 2、眼见何景何物?

3、生发何感何思? 4、为何生如此之思?(主旨) 登高”诗歌主题内涵及其特点: 1、常与悲秋、伤春相联系 2、好发思古之悲情 3、多登高怀远之思 4、多家国身世之慨 5、主体模式化 四、渐入境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言何景?抒何情? 眼前景: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心中情:常作客——常年羁旅在外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师说》原文: 作者: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翻译:

广东广州天河区华师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华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其中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一部分(共24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都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B.戴望舒,现代诗人,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早期诗歌意象朦胧、含蓄。因《雨巷》的发表轰动一时,被称为“雨巷诗人”。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春秋三传”之一。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名“太史公书”,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2.下列各句中,没有病语的一句是() A.迪士尼动画影片《疯狂动物城》不仅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 B.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开创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上零的突破。 C.《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D.我国即将实施的首部慈善法对慈善活动进行了明确界定,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慈善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规定。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适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面对那些不作为、胡作为的现象,他经常挥斥方遒,大家斥责,充满了正义感和责任 感。 ②这位9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在微山湖上忆起峥嵘岁月,依然十分激动。 ③现在的生活水平虽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是需要瞻前顾后,从细处打算;还是 要节俭,不可铺张浪费。 ④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位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要求放低一 些,就业并不是一件难事。 ⑤4月3日发生的圣彼得堡地铁爆炸绝非偶然,俄罗斯总管普京正在此地,那里正在举 行媒体论坛。 ⑥国内首档书信类朗读节目《见字如面》,用书信带领我们徘徊在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 场景,领会中国人的情怀与智慧。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象征手法,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B.《再别康桥》中第五、六节,诗人的情绪由激昂转向舒缓,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沉默”“悄悄”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和伤感。 C.《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阳光明媚”,儿童“在

最新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高一下学期《语文》测试卷(一)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2*10=20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只有一处错误的一项是() A曲折( qǔ)煤屑(xiāo )蓊蓊郁郁( wěng ) B应用(yīng )绚烂(xuàn )一幢房屋(chuáng ) C平仄(zè)颓废(tuí)潜意识(qiǎn ) D阔绰( zhuō)瞩目(zhǔ)禁不住(jǐn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杳无音信层峦叠嶂直言不讳明枪暗剑 B.大声疾呼走投无路翻天覆地舐犊情深 C.哄堂大笑平心而论常年累月出类拔萃 D.沧海一粟语无伦次入不敷出始作俑者 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无论 ..从满足人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还是 ..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考虑,我们都.应该进行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必须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B据一些国际组织测算,中国加入WTO,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提高近三个百分点,相当于三百多亿美元,仅.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又可带来400万个就业机会,总计约有1000万个岗位。 C在传统的变数不是太多的行业中,企业和企业家的经验可能是制胜的决定因素,但是 ..在变数太多的IT企业中,一个技术的进步酒会粉碎原来所有的企业运行规则。 D许多人喜欢将科幻小说说成是科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这种说法至少 ..有一点是非常正确的,那就是科幻小说与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事实俱在,证据确凿,无论他怎样--------,也是没有用的。 (2)心脏病患者常常有--------脉搏,病人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3)虽然工程浩大,涉及的问题众多,但只要全组成员同心协力,对这一计划的可行性还是可以--------清楚的。 A辩白间隙考察 B辩解间隙考查 C辩白间歇考查 D辩解间歇考察 5.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从黄山去九华山,太平湖是必经之地。置身于太平湖万顷碧波中,回首眺望,―――――;正视前方,―――――极目远望,――――。 ①水天一色,无边无际②黄山主峰—莲花峰尽收眼底③九华山主峰 —天台峰映入眼帘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白洋淀纪事》。 B.鲁迅先生的小说《药》,被称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C.莫泊桑是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D.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以写短篇小说见长。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务院决定免征部分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

(完整)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实词: 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 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 4)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 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 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 7) 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 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 9)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撤退 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11) 阙秦以利晋。利:使动,使……获利 2.虚词: 1) 之: a) 子犯请击之。②代词,代秦军。 b) 许之。②代词,(退秦)这件事。(事) c) 公从之。②代词,代佚之狐。(人) d) 是寡人之过也。③结构助词,的。 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 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 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 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 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 3)而: 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 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 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 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4)其: 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 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 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 5)焉: 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 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 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职高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20160120汇总

一、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A.迁徙(xǐ) 脊梁(jí) 并行不悖(bèi)旌旗蔽空(jīn) B.安谧.(bì)裸露(lu) 相形见绌(chū) 欲壑难填(hè) C.端倪(ní) 俯瞰(kàn) 强聒不舍(guō) 惊鸿一瞥(piē)D.譬如(bì) 喧嚣(xiāo) 搔首蜘蹰(zhí) 怒不可遏(è)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B.科学家们称这种行踪鬼秘、忽隐忽现的岛屿为“幽灵岛”。 C.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能对周围的事物莫不关心。 D.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急呼:让那歌曲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 ①昨天,微电影《无翼鸟》的点击量已经达到了10万次。 ②阿根廷队凭借这个颇有的进球夺得了这届大赛的冠军。 ③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已经是幸福的了。 A.截止异议即使也B.截至异议既然就 C.截止争议既然就D.截至争议即使也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A.啊!壶口高峡,你这黄河的奇迹,华夏大地的骄傲。 B.丝丝春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春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C.营养学家指出,富含铁的食物很多,如猪肝、大豆、油菜、菠菜??等。 D.这里树木繁多、葱茏茂密,奇山异石、雄奇美丽,流泉飞瀑、蔚为壮观。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即将举行,球员们个个摩拳擦掌 ....,准备在绿茵场上大显身手。 B.分别多年后,他们竟然在巴黎萍水相逢 ....,彼此都格外激动。 C.某些同学总是对上课玩手机的做法不以为然 ....,认为只要不打扰别人就行了。 D.这家企业经过改革创新,扭亏为盈,取得了急功近利 ....的效果。 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 A.这次全国技能大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特别紧张了。 B.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激发了人们认汉字、写汉字的兴趣。 C.《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一经推出,就在全国广泛引起了反响。 D.我终于想明白他为什么对我横眉冷对的原因了。 7.依次填入下面模线处的句子,恰当的是( ) 小溪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____;它从石岸上跌落,___;它回旋在穴潭之中,———。 ①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②便有了自己不可推测的深沉 ③便有了自己铜的韵味的声音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 1.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原义军队,此处义为军队驻扎

华师一附中高中招生试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6分)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瑴、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攮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 (2)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1)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灾,国人都吃过它的苦头。 (2)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妇却至死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灾,国人都吃过它的苦头。靠海边的地方,有一个商人到了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同虎搏斗,冯妇所到的地方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高兴,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虚左(以左为贵),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却没有找到。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死。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妇却至死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司马温公独乐园之读书堂,文史万余卷。而公晨夕所常阅者虽累数十年,皆新若手未触者。尝谓其子公休曰:…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耳。然当知宝惜。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曝其脑,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至于启卷,必先视几案洁净,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挟过,故得不至揉熟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屠老氏犹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 译文】 司马光独乐园中的读书堂中,藏有文史类书籍一万多余。其中司马光每天早晨常常阅读的书,虽然读了几十年,看上去都新得象是从没用手摸过一样。司马光曾经对他的儿子公休说:“商人们爱收藏钱财货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这些(书),应当知道要珍爱它们。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阳期间,遇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在那天设下几案,将那些书斜放在上面,晒穿订书的线。所以虽然时间很长,书还是没有损坏。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但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姆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

(职高)高一语文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013-2014上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___ 总分 说明:本试卷共12页,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A (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点缀.(zhuì) 中.肯(zhòng) 脍.炙人口(huì) B.栖.息(qī) 婀娜.(nà) 游目骋.怀(chěng) C.踟躇.(chú) 奖券.(quàn) 安静宁谧.(mì) D..睥.睨(pì) 伫.立(chù) 阡.陌(q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黝黑慰籍羞涩无影无踪 B.馈赠白皙胆怯心喜若狂 C.隔模笨拙炫耀良师益友 D.踌躇积攒寂寥恰如其分 3.下列各句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在集资办厂的过程中______了种种磨难,尝尽了苦辣酸甜。 ②人们将从异彩纷呈的表演中_____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美国众议院今天通过一项提案,明目张胆地干涉别国内政,___鼓吹占领别国领土的合法性。 A.经受体味公开 B.经历体味公然 C.经历体验公然 D.经受体验公开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在废墟里埋了一天一夜的他竟安然无恙,简直是个奇迹。 < B.他的演讲太出色了,我只好甘拜下风。 C.司空见惯的现象,未必都合乎道德规范。 D.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具匠心的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参加理论物理学习班呢 B.白领人士中,“文明病”与“生活方式病”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血压病、冠心病、颈椎病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等。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华师一附中招生语文试题

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中招生试题(语文) 考试时间80分钟,卷面满分75分 一、选择题(11分)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书写及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2分)答案[ ] A、校团委、校学生会组织同学们向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尚义两县地震灾区捐款振灾[振:振济,用钱或衣服、粮食等救灾(灾民)振,音zhèn。] B、华中理工大学博导王能超教授于1998年3月15日下午莅临我校作学术报告,题为“千古绝技割圆术”。[莅临:书面语,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莅,音lì] C、在当代,信息在不断“激增”,要学要懂的东西越来越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暇,音jiá] D、1997年11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第二次到华师一附中视察。在校电视演播室,李副总理以赞赏的眼光观看同学们娴熟地操作摄像机等设备。[娴熟:熟练,文雅。娴,音xián] 2、选出下列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3分) A、雅琪将士用不屈的斗志和协作的团队精神化作战斗力,使得劲旅申花怏怏而归。 B、梨园绿化广场是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重要项目之一。该广场位于武昌徐东路、东湖路、环湖路三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 C、1970年3月18日凌晨,“诺曼底”号邮船在英伦海峡沉没。船上有28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12名妇女。 D、外国朋友来武汉作客,往往会盛情约请他们品尝一下汉味小吃。 3、选出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 A、“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文:“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北岸,可以吗?” B、斯是陋室,惟吾德罄。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察看,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译文:谁知道搜刮百姓的毒害有的如同蛇一样厉害呀。 4、选出下列文学知识判断无误的一项(3分) A、哈尔威船长是《“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物。这篇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他的代表作是《悲惨世界》。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水鳜鱼肥”是《渔歌子》这首词中的名句,作者是宋代的张志和。 C、“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中“贾”指的是《红楼梦里所写的荣、史两家。 D、《花季.雨季》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是郁秀。 二、填空题:(16分) 5。写出下列名句的下句(任选三句)。(3分) (1)长亭外,古道边,;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敏而好学,; (4)横眉冷对千夫指,; 6、据传说,有一位一贯看不起文官的武官和一位一贯看不起武官的文官,碰巧在一次宴会

(完整word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高一下学期《语文》测试卷(一).docx

班级姓名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 考题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 (2*10=20 分) 装 1 .下列词语中注音只有一处错误的一项是() A 曲折( q ǔ)煤屑( xi āo)蓊蓊郁郁( w ěng) B 应用( yīng )绚烂( xuàn)一幢房屋( chuáng) C 平仄( zè)颓废( tu í)潜意识( qi ǎn) D 阔绰( zhu ō)瞩目( zhǔ)禁不住( j ǐn) 订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杳无音信层峦叠嶂直言不讳明枪暗剑 B .大声疾呼走投无路翻天覆地舐犊情深 C .哄堂大笑平心而论常年累月出类拔萃 D .沧海一粟语无伦次入不敷出始作俑者 线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无论从满足人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还是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考虑,我们 .... 都应该进行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必须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 B 据一些国际组织测算,中国加入 WTO,每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将提高近三个百 分点,相当于三百多亿美元,仅.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又可带来 400 万个就业 机会,总计约有1000 万个岗位。 C在传统的变数不是太多的行业中,企业和企业家的经验可能是制胜的决定因 素,但是在变数太多的IT 企业中,一个技术的进步酒会粉碎原来所有的企业运行 .. 规则。 D 许多人喜欢将科幻小说说成是科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这种说法至少..有一点 是非常正确的,那就是科幻小说与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事实俱在,证据确凿,无论他怎样 -------- ,也是没有用的。 (2)心脏病患者常常有 -------- 脉搏,病人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3)虽然工程浩大,涉及的问题众多,但只要全组成员同心协力,对 这一计划的可行性还是可以 -------- 清楚的。 A 辩白间隙考察B辩解间隙考查 C 辩白间歇考查D辩解间歇考察 5 .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从黄山去九华山,太平湖是必经之地。置身于太平湖万顷碧波中,回首眺 望,―――――;正视前方,―――――极目远望,――――。 ①水天一色,无边无际②黄山主峰—莲花峰尽收眼底③九华山主峰 —天台峰映入眼帘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白洋淀纪事》。 B.鲁迅先生的小说《药》,被称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C.莫泊桑是 19 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D.契诃夫是 19 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以写短篇小说见长。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务院决定免征部分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汇总性基础练习(含答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基础知识汇总性练习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谢公屐.()石扉.()剡.溪()天姥.() 瀛.洲()渌.水()倚.()石霹雳 ..() 鸾.()回车向天横.()水澹澹 ..()殷.()岩泉语.()天姥忽已暝.()渚( )清潦()倒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古义今义 2、云霞明灭.或可睹。古义今义 3、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义今义 4、渌水荡漾清.袁啼。.古义 今义 5、百年 ..多病独登台。古义 今义 6、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今义 7、潦倒 ..新停浊酒杯。古义; 今义 三、解释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身登.青云梯() 登.轼而望之() 登

五谷丰登. ( ) 五子登. 科 ( ) 列. 缺霹雳 ( ) 仙之人兮列. 如麻 ( ) 我欲.因之梦吴越 ( ) 云青青兮欲.雨 ( ) 忽 .魂悸以魄动 ( ) 迷花倚石忽.已暝 ( ) 世间行 .乐亦如此 ( ) 须行.即骑访名山 ( ) 古来万事 .东流水。 (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栗深林兮惊 .层巅。 ( ) 恍惊.起而长嗟。 (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必先苦.其心志 ( ) 劳苦.功高 ( ) 襄王告急.于晋 (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 急.人之困 ( ) 列 欲 忽 行 事 惊 苦 急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列缺霹雳。 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及意义。 1、对此欲倒东南 ..倾。 2、云青青兮欲雨.。 3、虎鼓.瑟兮鸾回车。 4、訇然中.开。 5、栗.深林兮惊.层巅。 6、越人语.天姥。 7、熊咆龙吟殷.岩泉。 8、古来万事东.流水。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0、艰难苦恨繁.霜鬓 11、无边落木萧萧下.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基础知识汇总性练习(答案)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谢公屐.(jī )石扉.(fēi)剡.溪(shàn )天姥.(m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