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议论性散文阅读含19年中考题

专题--议论性散文阅读含19年中考题
专题--议论性散文阅读含19年中考题

议论性散文阅读19中考

知识点一

一、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散文分类

1、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三、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一、“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

知识点二

常考考点答题技巧

一、记叙性文体(散文、小说)定义及要素

记叙性文体(记叙文)泛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形式。包括消息、通讯游记人物传记、散文以及部分书信、日记等。

凡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都属于记叙文。小说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其叙述和描写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但想象也依赖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因此,小说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也属于。广义的记叙文。

记叙文具备的六要素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有的以写人为主,有的以叙事为主,有的侧重写景,有的兼有抒情,由于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此记叙文不一定都具备六要素。

二、散文常考考点答题技巧

考点一:全文内容理解与概括

设问:1.文中写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通读全文,…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对策:1.通读全文,抓住题干提示,明确作答方向及作答区域;

2.精读作答区域内容,勾画有效信息;

3.根据题干要求,对勾画出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归纳;

4.分条罗列,与原文情节或内容进行对照,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注意:作答时尽可能根据文章内容将有效信息整合完整,凭赋分来判断答案要点的个数只能作为参考忌将其作为检验答案完整性的唯一标准。

考点二:段落内容理解与概括

设问:1.结合×段内容,请概括出…。

2.文章×段分别从哪些方面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段写道……,请简要分析。

对策:1.根据题干提示通读相关段落内容,勾画有效信息;

2.结合作答方向提取关键词句;

3.结合题干要求,整理要点并分点作答;

4.与段落情节或内容进行对照,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注意:作答时应尽可能多方面地挖掘段落内容的含义,切不可仅凭赋分来判断答案要点的个数。

考点三:人称及作用

设问:1.本文使用了第几人称,有什么作用?

2.文中多次使用第×人称,有何表达效果?

对策:人称作用的相关知识如下:

1.明确具体所用的人称;

2.分析时要切合人称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文章主旨,并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考点四:把握行文线索

设问:1.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2.围绕××,将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3.××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对策:1.细审题干,明确线索类型(核心人物/实物/感情/事件/时间/地点);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重要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

物品;(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的发展变化;(5)时间线索:时间顺序(关注时间变化的词语);(6)地点线索:地点转换的顺序。

2.通读文章,明确核心人物、重要物品或勾画出情感变化/情节转换/时间标志/地点变化的关键词句;

3.结合题干,找到对应段落,总结概括。

注意:一般概括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以人物为线索的这个“人物”必须是个体,在文中的地位,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考点五:内容理解分析

设问:1.文章中作者写…,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文中××为什么要…?请谈谈你的理解。

对策:1.审题。找出解题关键词,寻找作答区域。

先看题干有无点明作答区域,再提取关键词。若点明作答区域,则根据关键词仔细分析该区域内容若没有点明,则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词句或内容。

2.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1)联系上下文内容。看写了什么事或什么物,起到了何种作用。

(2)联系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的落脚点。看这些对表达文章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了“谁”怎样的思想感情”。

3.归纳概括、总结。

根据分析,整合内容,分条作答。

考点六:词语含义

设问: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x一词的理解。

3.…一句中××词有什么含义?

对策:解释文章中词语的含义,一般有以下四种解题思路:

1.①理解词语表层含义→②揣摩深层含义(结合语境、文章内容、文章主旨等揣摩)

2.指代义:

(1)指示代词:①看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②联系文章内容推断。

(2)非指示代词:①理解词语本义→②分析语境义→③把握指代内容。

3.临时义:①理解词语本义→②分析语境义→③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推断具体含义。

4.①解释修辞义:比喻、借代、拟人→②结合语境,寻找本体。

【答题规范】“xx”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

考点七:词语赏析

设问:1.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请品析×段中××词的表达效果。

3.…中的××词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对策:1.从词义角度: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情感。

2.从词性角度:①判断词性→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形象品质等。

A.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叠词:运用了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3.从修辞角度: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答题规范】(1)加点词语的原意为…,这里指…,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2)加点词语写出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点词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及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做具体分析)表现/达了事物/人物……的特点/情感。

考点八:表现手法

设问一:××是本文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对策:若题干中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根据该表现手法的点及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设问二: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策:若题干没有给出具体的表现手法,需要根据提示性的句子进行判断,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如对比、铺垫、衬托、照应、抑扬等技巧都讲究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妙处。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分析提示句的特点,看全文是否结构严谨;看是否用了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等手法;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等。

3.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按照“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的顺序组织答案,切忌停留在文章表面作浅层次的分析。

【答题规范】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事物/人物…的特点/情感[或:突出强调了…,起到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的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下:

考点九:句子含义

设问:1.根据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请联系全文,揣摩×段中画线语句的深刻含义。

对策:理解句子的含义要做到“一依三联”。

注意:如果所给句子是总领句,需从下文搜索关键信息;果所给句子是总结句,需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所给句子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中的相关内容。

考点十:句子赏析

设问:1.请从××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里

2.赏析×段中画线句子。

3.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角度)

(2)……(××角度)

对策: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先判断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根据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具体赏析。

常见修辞手法如下: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先判断该句的描写对象和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语境,根据该描写方法的一般作用进行赏析。常见的描写方法如下:

3.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1)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

(2)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抒情性散文常考)(3)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议论性散文常考)【答题规范】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4.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相关知识见“考点八表现手法”)

5.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相关知识见“考点七词语赏析”)

考点十一:句段作用

设问:1.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写…,用意是什么?

3.简析文中画线句子在×方面的作用。

对策:句段作用一般需要结合句段的位置,从结构、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考点十二:表达方式

设问一:××句/×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掌握五种常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设问二: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相关知识见“考点十句子赏析”之“常见的描写方法”)设问三: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考点十三:人物形象

设问:1.××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请结合全文分析××的性格特点。

对策:1.审题。

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分析”之类的字眼,则可以用“性格特点+佐证材料(概括人物的事例或行为)”的形式作答;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则只回答性格特点即可。

2.梳理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描写、评价等。

(1)理事件。在事件发展中,看人物的所作所为、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等。外

(2)看描写。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描述人物言谈举止、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波动的信息进行整合。

(3)找评价。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进而辨析“真伪”,合理利用反语、他人衬托的语句或情节。

3.具体概括,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化。

【答题规范】(1)人物特点(性格、品质、精神)+简要分析(人物+事迹);

(2)××是一个…(性格、思想品质)的人+表现在…方面。

考点十四: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一)标题的含义

设问:文章以××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对策:标题含义通常从以下角度分析:

1.表层含义:围绕标题概括写出了文章的什么内容。

(1)分析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2)分析标题的指代义。

2.深层含义:联系主旨,写出了什么中心。

(1)分析标题与主旨的关系(提示、点明);

(2)分析标题与人物的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明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3)分析标题在结构上的作用(线索、悬念);

(4)分析标题的修辞义;

(5)分析标题的双关义。

【答题规范】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表达效果。

(二)标题的作用

设问:1.本文用××做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能

2.有人认为应该把本文的题目改为,和原文题目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对策:标题的作用通常从以下角度分析:

1.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

2.点明文章主旨;.交代行文线索;4.奠定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引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考点十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设问:1.文章多处运用环境描写的手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2.简要赏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审题。确定答题区域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2.两种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如下: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情感);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3.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分点作答。

考点十六:主旨分析

设问: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关于本文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3.下面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对策:1.抓住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2.抓住中心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写”或分条总结,进而概括主旨);

3.抓住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揭示的主旨);

4.注意联系文章题目。

【答题规范】文章通过对的叙述,歌颂(批判)了…,表现(揭示)了…的深刻道理(主题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十七:内容思考探究

设问一:本文为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对策:围绕中心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示。只要抓住文章主旨,并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比如是结合文章内容,还是结合个人经历,就可以顺利答题。

设问二:你是否赞同文中××的做法?为什么?

对策:要求对文章中的人物行为作出评价,赞同还是反对。作答此类题时,只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考点十八:作者情感

设问: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内容具体分析。

2.文中写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策: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态度。分析关键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全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分析文章背景,把握情感态度。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特定的文章背景,一般是作者某个特殊人生阶段的有感而发,此时就要结合文章内容去分析作者写作时的所感所想,把握其中的情感;

3.抓住主要事件,分析情感态度。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件,是分析作者情感的关键。理清事件脉络,理解事件深义,了解作者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出其中的情感;

4.联系文章主旨,体味情感态度。文章主旨是作者情感的最直接表达;

5.联系文章标题,探知情感态度。在一些文章中,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总结和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因此可以从标题切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6.根据文中人物,感知情感态度。特殊的人物,能够成为文章线索,并将文章串联起来,因此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答题规范】(1)写人叙事:记叙…,表达(批判、歌颂)…的思想感情。

(2)写景抒情:采用…的手法,借助对…的描写,赞扬…。

【例题精讲】

(2019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淤泥偏自出芙蓉

①我之爱莲,初与别人相同,是因观其盛开,恋羡其花纯洁、其叶圆碧、其香清远。其花,纳兰状为“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其叶,东坡喻成“重重青盖”,诚斋夸作“接叶连天无穷碧”;至于其香,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

②我之爱莲,后又进了一层,是因读《爱莲说》称其“花之君子者也”,得以因物及人、由目入心,实现了从视觉、嗅觉到心境的升格。

③莲花与君子的相同处,周敦颐只用三句话便道中、道全了。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君子即便身处污浊动荡之境,但心始终高洁稳正,不受污染,不为矫饰,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内心通达、气脉正直,不会倚靠附和,不会攀缘拉拢,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党”;第三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君子腹有诗书,故而气质洁净,声息清新,这就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曾抄写、诵读《爱莲说》无数遍,每至文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时,都不禁脱口而出:“我!”随后发出一声叹息,叹息与周敦颐相隔了近千年,不能同他一道,前去赏莲。

④据闻周敦颐为了赏莲,特命人挖了个大大的池塘,池塘中心置小亭一座,以九曲桥相通,以便从各个角度、近距离地观赏。我猜周敦颐赏莲时,可能独自一人,方出此言;即使有人伴随,却对他的爱莲之切、知莲之深,未必懂得,这反倒增了他的孤独。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此番心境,还可再溯千年以上。屈原钟爱鲜花香草,曾让山鬼披薜荔、配女萝,又用各类花卉饰满了湘君与湘夫人相会的房间,其中就有莲叶。而他自己,则“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作为“离骚”的装束。这身装束,自然难以被人理解,所以屈原紧接着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孤独之强之烈,直到了使他绝望自尽的程度。我想屈原之所以选择投水,是想从一个君子变成一朵莲花吧。君子和莲花的区别,只是一个在大地上,一个在水中央。

⑤我之所以爱莲,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质,后是发现其有艺术之境。当然,泛泛而言,所有的花儿都可比作艺术;但我以为唯有莲花,最能揭示艺术的真谛。第一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艺术当予人以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远;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含蓄蕴藉为尚,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品;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其他花儿只需如常孕育、萌生开放,期间未尝有太多的曲折艰难,好比从人间顺利升入天堂;唯独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必须先突围后方可孕育生长,恰似先要从地狱来到人间,然后进入天堂。艺术亦像莲花,生来便在淤泥之中。艺术要像莲花,须在淤泥里、也只能在淤泥里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莲花将根向下扎入淤泥,为的恰恰是向上生长,当终于开出花来时,必向上空高高擎起,离得淤泥越远越好。艺术同理,其生存需要金钱的滋养,但她的目的,恰恰是离金钱越远越好。

⑥反过来说,也是淤泥成就了莲花、困境成就了君子……

⑦生活的种种苦难、人生的种种坎坷,都能给人以最有成效的磨砺,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试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没有贫困半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板桥居士及其传世之作了。既然君子、艺术皆与莲花相类,那么两者必然互通,即君子可成就艺术、艺术也可成就君子。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过于孤独。八大山人遭遇国破家亡,心中悲凄,却以书画遣怀。他画莲花,寥寥数笔便神完气足,这莲花就是他的化身。板桥居士曾咏过一朵入秋方开的莲花:“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这朵莲花便是他的化身,不是不想顺时应序,只因困顿太久、积攒太难,故而开得稍迟一些罢了。

⑧淤泥偏自出芙蓉,代有前贤为此钟。屈子衣裳逐水去,周生笔墨待人逢。从来孤独皆难耐,当是艺文最适从。初夏深秋俱恰好,何妨盛放在春冬。

(选自2018年7月23日《新民晚报》,作者胡晓军,有删改)

14:下面哪一项所咏之花与“白裁脂玉瓣,红翦彩霞笺”不同

..?(2分)()

A.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瑶池。

B.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D.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15:下面这段文字中也有描写荷香的,与文章第一段中曹寅的描述进行比较,简要分析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3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说说你如何理解“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看来,优秀的艺术作品具备哪些特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谈谈你对文题“淤泥偏自出芙蓉”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14:B(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解析】首先明确题干所咏的花即莲花,然后对四个选项逐项进行分析。A项“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出自唐代陆龟蒙的《白莲》,“瑶池”与“莲花”是常在一起的意象表达,由此也可推断出此句描写的是莲花。B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写的是梅花。C项“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出自唐代郑谷的《莲叶》,写的是莲花。D项“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出自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菡萏”是古人对莲花的称呼。故选B项。

真题15: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语言通俗而意味无穷;朱自清把香味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打通了人们的嗅觉和听觉,新颖而独特。(意思对即可。共3分)

【解析】文章第①段曹寅的描述里,“夜夜凉风香满家”,通俗易懂,“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为的是“香满家”,别有趣味,表达了他对荷香的喜爱。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香,则充满诗情画意,“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等,语言清新雅致。“清香”本是嗅觉,“歌声”是听觉,朱自清把香味比作歌声,实在是神来之笔,新颖别致。

真题16:君子是学问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的人。他们的孤独不仅仅是指缺乏与之共处的人,更是指缺乏心灵深处志同道合的人。周敦颐感叹同他一样爱莲之高洁的人很少,苏轼感叹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很少。他们的孤独感是对“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的最好诠释。(意思对即可。共4分)

真题17:予人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通透简约,含蓄蕴藉;须在困境中汲取营养,积攒力量;有所突破。(答对一点,得气1分。共4分)

【解析】由题干“优秀的艺术作品”可定位至文章第⑤段。第⑤段谈到“我以为唯有莲花,最能揭示艺术的真谛”,然后开始揭示优秀艺术作品的特性。“‘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所感幽远”是第一特性;“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品”是第二特性;“唯独莲花……积攒力量”是第三特性。据此概括总结即可。

真题18:强调了淤泥给予芙蓉营养和力量,成就了芙蓉;困境也如淤泥,磨砺并成就了君子和艺术。由此启迪人们要直面困境,勇于接受磨砺。(意思对即可。共3分)

【解析】标题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理解。表层含义上,是谈淤泥和芙蓉的关系,根据文中表述可知,淤泥给予芙蓉营养和力量,成就了芙蓉。深层含义上,本文是谈困境和磨难,正是困境和磨难成就了君子和艺术。答题还可以从对读者的作用来理解,如启迪人们要直面困境,勇于接受磨砺。如从文题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说明道理来谈也可适当给分。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李兴濂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

....,那样会矮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就是发现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仰望,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崇高无限契合。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突然体会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一种难以言表的壮丽和博大,他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地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感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⑤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⑥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犹如万枝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轮廓。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饱满,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了我的眼睛!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此时,朝阳、白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和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⑦又一次,我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奔泻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⑧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内心涌起!

1.作者在开头写了“人,总要仰望点什么”,结尾又提到“人,总要仰望点什么”,这样写用意何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

(1)赏析加点词

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画线句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俄罗斯老画家”“哲学大师康德”和“我”在仰望星空时各有什么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望能发现崇高、追寻崇高,所以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B.第①段中“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中的“低头觅食”指沉迷于对眼前利益的追逐。

C.作者在第⑥段写自己在泰山极顶看日出就视角来说,不能算作“仰望”,这样写是作者的疏漏之处。

D.第⑦段结尾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引发人们的深思,细腻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震撼,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文中作者说:人,要仰望点什么。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苏轼仰望中秋的圆月、青天;吴均仰望富春江两岸的群峰、寒树,都激起了他们“心底的波澜”或“涟漪”。请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与朱元思书》分析作者仰望后思想感情的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1.(4分)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了文章标题“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同时,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内容上:点明了文章论述的中心,即“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

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2.(6分)(1)“跌”的意思是物体落下,在这里指瀑布流入谷底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巨大的高度反差和瀑布惊心动魄的气势。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瀑布比作水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千姿百态的壮丽奇景。[(1)答出“跌”的意思,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计3分。(2)答出“比喻”,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计3分。共6分]3.(3分)“俄罗斯老画家”体会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以及一种难以言表的壮丽

和博大;“哲学大师康德”体会到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我”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和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4.(3分)C(选项正确,得3分。共3分)

【解析】C项中的“仰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视觉角度的“仰视”,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种心灵的崇敬和景仰,并不是作者的疏漏之处。故选C项。

素养提升设问

5.(4分)示例:仰望使苏轼放弃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转为对人世生活的热爱,并在仰望中寄托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仰望使吴均鄙弃了喧闹繁杂的世俗社会,激起了他对大自然的向往。(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019江苏宿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被露水打湿的月亮

李木生

①小时候爱在月出的时候看月,它能让眼睛月一样明亮。长大了却渐渐的、渐渐的爱在夜深的时候看月,看月的时候往往是月早已在看我了。夜深的时分看月最好。静静的,一看就看到心里去了。一点也不虚幻,实实在在的一个融融的月亮,贴肉贴心的,一股脑儿就全给你了。这时,你就会隐隐地觉出,原来人的心是这样的明亮而又深远。

②太阳的分娩是恢宏的。它会把海洋与云雾都染成血红色,一露脸就让天下金碧辉煌。月亮却不,总是悄悄地来到天上,缺也好,圆也好,都将一个圆满善意的襟怀揣着人间,不张扬却也成了人类心灵的指望。它也没有太阳的霸气,一出现就掩尽所有星辰的光辉。虽然也会月朗星稀,可它绝对是星辰的朋友,与星辰一道将月华星辉绽放在黑暗中,也与星辰一道成为万家灯火的知音。我曾想,天下最最动人的笑颜,当是月亮了。不是它在点亮了人间的欢乐与欢乐的希望吗?

③这是一轮热忱而又宽容的月亮。

④热忱宽容的月亮有时又是极其冷峻的。宫墙圈不住它。钱财买不动它。黑暗禁不得它。谀颂也惑不了它。这时它是天上最为凛然的容貌了,可谓冷若冰霜,因为它是自由的月亮,总眷顾自由的胸膛。对它来说,阿谀就是死亡。它不知道它的父母是谁,它只知道宇宙曾经是它的襁褓。有这颗野性的灵魂在天上亮着,黑暗的统治就注定要一次次地失败与逃遁了。没谁能够真正理解它的孤独,那千古不化的孤独。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它那孤独的光辉醒着,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惟有当我也沉潜于孤独里,才能稍稍走近它——那是怎样的一种博大到无穷无尽的光辉啊,悠远而又深邃,洞悉着一切的宿命,却又义无反顾、痛快淋漓地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千条万条前行的路途。它看到一切,知道一切,

又毫无保留地献出着一切。这时,你就会感到,孤独是多么美好,孤独便是一种解放。

⑤谁说月亮不是一所常青的学校呢?那永不停歇的光明,就是教导人类培植、保持美好人性的最为伟

大的教师了。它以自己的纯洁教导人,世上的温润无比的玉石,都是它种下的吧?它又以自己的力量鼓舞

人,海洋那几近永恒的潮汐,不就是在为它的美丽所激动吗?它更以悲悯之心理解人。它知道心会变硬的,

还有痛苦与绝望。但是有月亮在就不怕,它能让硬了干了丑了的心变软变湿变好,让乏味的心汩动起趣味、

想象、幻想与些许的浪漫。

⑥其实月亮的本性是忧伤的,因为它最懂得世间的悲伤忧苦,又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倾听者。不仅倾听,

它还是人间最伟大的诉说者,那丝丝缕缕、充满人间的月光,不都是知冷知热、掏心掏肺、与心偕振的絮

语吗?哪一道心灵的伤口上,没有搽过月光这味灵药?哪一片心灵的田地里,没有洒下过融融的月色,从

而让沉重而又孤独的灵魂得到抚慰与温暖?童年时的黄黄(家养的一只忠诚的狗),至今还会在我记忆里

长嚎。那是神州一片饥馑的年代,别说作为生灵的狗,连村上的树也已被人啃光了皮。一星点办法也没有

了,全家人不顾我的哭闹,商量起要吃黄黄的事。我带着满脸的泪,拿起一根棍子,想把黄黄揍跑。它一

定是听懂得了家人的决定,怎么也赶不动它。它轻摇着尾巴,舔舔我的手,而后便抬起头,望着东南天上

正圆的月亮,一声一声地长嚎。它也是在向月亮倾诉吧?那晚,我看到黄黄的两只眼睛里都是泪水,泪水

里还晃着柔和的月光。月亮听到了一切,又诉说着一切。那晚,我感到月亮就是被天噙着的一颗湿漉漉泪

珠。

⑦从那之后,不管是碰到庄稼上的露水还是看见路边沟沿草叶上的露珠,我都会在心里头想:昨晚怎

么月亮又哭了?是丑恶又在肆虐?是生命又遭杀戮?但是,不管世间多么黑暗,也不管人世的生活多么的

艰难沉重、甚至还有横七竖八的对于人的压迫与束缚——只要月亮还在天上亮着,我们就会有爱在心上流

淌,就会让憧憬自由飞翔,凡俗的分分秒秒也就有了诗意的歌吟。

(选自《迎风之灯》有删改)

1. 第②段描写太阳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文字划线句子,按要求作答

(6分)

⑴宫墙圈不住它。钱财买不动它。黑暗禁不得它。谀颂也惑不了它。(从修辞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它轻摇着尾巴,舔舔我的手,而后便抬起头,望着东南天上正圆的月亮,一声一声地长嚎。(朗读这句

2019中考复习散文阅读训练

2019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

中考散文阅读及答案合集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初中散文阅读训练

初中散文阅读训练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 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 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 ,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 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2019中考散文阅读题答案二

2019散文答案(二) 七、1.A祭炉仪式(打树花前的仪式)B打树花的过程(表演过程)(表演情景)(每空2分) 2.①服装奇;②仪式奇;③效果奇;④用料奇(用具奇)。(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打树花汉子表演动作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表演者的赞美之情。(动作描写2分,表达效果2分) 4.①对打树花这一民俗的喜爱和赞美;②对打树花勇士的钦佩和赞美;③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歌颂和赞美;④对中国民俗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八、1. 示例:用自己的辛劳酿造甜美的生活。这一题目言简意赅,既概括文章内容,又点名了文章的主题。解析:此题考查题目含义的理解及题目的妙处。文中写了各类人以及蜜蜂用自己的辛劳创造美好的生活,这就是题目的含义所在。甜蜜的生活怎样获得,靠辛勤的劳动,因此题目点明了文章主题。 2. 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菌子各种各样的形状,突出其形状众多。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表达效果的赏析。赏析这一句子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把菌子的形状比作伞、书册、活着的珊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菌子的各种形状,突出其形状众多。 3. 为解释文章主题做铺垫。解析:此题考查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文章用大量笔墨写了山、云、水、茶、菌、花表现出这里环境美好,资源丰富,为后文蜜蜂酿蜜提供了条件。拥有这样好的自然条件,只要努力就可以酿造美好的生活。 4. 示例:“一窝蜂”计划通过蜜蜂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相互帮助,共享美好生活。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时可以结合第⑨自然段内容。蜜蜂把远隔千里的两家人联系起来,共享美好生活。 5. 示例: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因为习以为常而被我们忽视,如父母的爱,老师的鼓励等,但这些却可以创造奇迹,让我们去珍惜所拥有的东西。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感悟。回答时要围绕“那些东西容易被忽视”来说,并联系实际说出这些被“忽视东西”的意义,表达出珍惜之情。 九、1.B 2.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语言通俗而意味无穷;朱自清把香味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打通了人们的嗅觉和听觉,新颖而独特。 3.君子是学问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的人。他们的孤独不仅仅是指缺乏与之共处的人,更是指缺乏心灵深处志同道合的人。周敦颐感叹同他一样爱莲之高洁的人很少,苏轼感叹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很少。他们的孤独感是对“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的最好诠释。 4.予人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通透简约,含蓄蕴藉;须在困境中汲取营养,积攒力量;有所突破。 5.强调了淤泥给予芙蓉营养和力量,成就了芙蓉;困境也如淤泥,磨砺并成就了君子和艺术。由此启迪人们要直面困境,勇于接受磨砺。 十、(1)①非人工栽培或驯化的纯自然的事物;②脱离喧嚣世俗的自由与快乐。 (2)非常得意心旷神怡一往情深 (3)①句子运用“久久”与“匆匆”两个叠词,描述生动、口语化,表现出作者对山间空旷、幽静与山间自然纯正事物的喜爱。 ②这个句子是对作者的动作描写,以“闭”“靠”“掏”“倒”“咽”等动词,表现作者身处山境的自由与随意,表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4)童谣表现出儿童的纯真,陶渊明的“巷巾滤酒”表现其为人的纯朴、真实。以此来突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自由生活的热爱。 (5)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我”与众游客形成对比,突出“我”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为下文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表现文章的主旨作铺垫。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故选A。 (2)C项,“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理解错误,结尾这句话直抒胸臆,并非“委婉地表达情感”。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相关内容、主旨、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理解文意,把重点语句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与文章主旨,分析其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初中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真题练习 (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 典例精析 一、散文的定义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 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散文的分类 (一)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重点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们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 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 (二)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感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 (三)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显得妙趣横 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特点 1. 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 从细处用笔,小中见大,把作者的情思贯穿在细致的描述中; 3. 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激发读者的联想;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中考散文阅读训练题(有答案)之欧阳语创编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

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

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

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

近年中考散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题(精)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专题 文体知识 1. 散文的定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表达对社 会、人生、自然的感悟,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2. 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形散”指题材广泛,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神不散”指主题、意境鲜明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3. 散文的分类: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 4. 散文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借景抒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借物喻人等。 5. 散文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方式。 6. 散文的语言:有的明白晓畅,清丽自然;有的凝练含蓄,深刻隽永;有的通俗易懂, 形象生动;有的情理相谐,意境深广;有的具体详尽,质朴自然。 7.散文的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3 以情感为线索;(4以具体事务为线索。 8. 鉴赏散文的技巧:叙事散文的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写景散文的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咏物散文的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方法指津: 1、整体感知题题目示例 ①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 ②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 ③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划线句的深刻含义。

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思想③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 (3 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㈠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㈡代词指代的内容 ㈢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㈣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㈤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语境义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 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 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 3、说说下面 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 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 ②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 老师依旧闷葫芦。 闷葫芦 方法:采用代入法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淡化文体(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 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 1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训练(通用)

2020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

新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看云 ①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才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②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③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bì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④在这美丽天空下,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①。(甲)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丙)“xīxī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丁)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 ⑤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真正的多数人,也似乎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⑥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⑦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诉我们云南,除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卢先生摄影的兴趣,似乎就在介绍这种美丽感印给多数人,所以作品中对于云的题材,处理得特别好。每一幅云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流动的美。不纤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得素朴而亲切,作品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shí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

中考散文阅读及答案合集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皇起扫帚开始淸扫它们,等你淸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柠儿 T O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暧暧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朿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 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而,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 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岀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而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 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而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3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