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

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
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

辽宁工业大学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厂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质量控制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程092班

学号:091235666

学生姓名:123455

指导教师:344444444

教师职称:副教授

起止时间:2012.7.9~2012.7.13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

目录

第1章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

1.1 课程设计的性质 (1)

1.2 课程设计目的 (1)

1.3 课程设计的要求 (1)

第2章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1)

2.1课设的原理与方法 (1)

2.1.1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 (1)

2.1.2 PDCA模式的过程应用 (2)

2.2 某厂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质量控制 (4)

2.2.1工程概况 (4)

2.2.2 小组概况 (4)

2.2.3 选题理由 (5)

2.2.4 现状分析 (5)

2.3实施活动 (6)

2.3.1工序标准化 (6)

2.3.2目标确定 (7)

2.3.3施工质量分析 (7)

2.3.4原因分析及要因确认 (11)

2.3.5不合格品率及控制图和工序能力分析 (13)

2.4制定对策表 (17)

2.5实施方案 (18)

2.6标准化 (20)

2.7效果检查 (21)

2.8巩固措施 (21)

2.9总结回顾及今后打算 (21)

参考文献 (22)

第1章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1 课程设计的性质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为了配合《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提供一个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是为检验和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开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2 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际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其目的在于加深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1.3 课程设计的要求

按课程设计指导书提供的课题,完成质量管理模式的设计和项目质量管理的应用案例。要切实重视本次课程设计,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进行。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收集的资料要翔实、具体、全面、客观,能反映实际问题。遵守纪律,服从分配,听从指导老师和本组负责人的安排。

第2章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2.1课设的原理与方法

2.1.1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

2000版ISO9000族标准提出了基于过程的质量体系模式,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强调组织识别、

实施、管理和持续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的有效性,并管理这些过程的

相互作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内部和外部评定过程来评估并按成熟比例来评价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并评价其成熟度水平。

ISO9000族标准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输入和输出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输入可包括设备、材料、元件、能量、信息和财务资源等。要在过程中实施活动,就应该分配适当的资源。测量系统可用来收集信息和数据,以分析过程业绩,以及输入和输出的特性如图2.1所示:

监视和测量的机会

(过程之前、之中、之后)

图2.1 输入和输出的特性

2.1.2 PDCA模式的过程应用

PDCA管理模式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

PDCA管理循环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方法。它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全部质量活动比喻为一个不停顿进行的、周而复始运行的轮子,非常形象直观、简明易懂,它可以促使项目质量的不断完善与提高。PDCA循环在建筑企业中的项目质量管理中有以下应用要点:①项目质量管理是由大小不同的PDCA循环所构成的完善体系。②合理的PDCA循环周期。③阶梯式上升的趋势。

“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PDCA八大步骤如表所示:

表2.1 PDCA循环的四阶段、八步骤

(1)第一阶段,制订计划阶段

就是确定质量目标、质量计划、管理项目和拟定措施。

(2)第二阶段量执行阶段

就是按预定计划、目标和措施及其分工实实在在地去执行,努力实现,这也是第五个步骤。

(3)第三阶段是检查阶段

就是把实施的结果和计划的要求相对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哪些是成功的,其经验是什么,哪些做得不对或做得不好,教训是什么,其原因又在哪里。这既要拿捏进度.检查效果,又从中找出问题,这是第六个步骤。

(4)第四阶段是处理阶段

PDCA循环的不停地运转,原有的质量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不断产生而又不断地解决,如此循环不止,这就是PDCA循环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

2.2 某厂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质量控制

2.2.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XX厂高层住宅及商场工程,地处繁华商业区,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本工程建筑面积50000 m,地上18层,裙房2层,该工程主体三层一下为C60

混凝土,4~7层C50混凝土。公司承建该工程后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针对该工程的特点成立了有关QC小组,并各自成立了活动课题,积极开展活动。本小组的活动课题是开展QC活动,提高剪力墙施工质量。

2.2.2 小组概况

1、为了提高室内水泥砂浆楼地面施工质量,特以此为课设课题,成立了QC小组。我QC小组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小、实、活、新”作为活动宗旨,充分发扬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敬业奉献、勇创一流的精神。

表2.2 QC小组概况

2、本小组中共8名成员,第一名是组长,小组所有工作分为管理和技术两大类,如检验员,检验组长,检验主管。

2.2.3 选题理由

随着国土资源的日趋紧张,城市住宅已向纵深方向发展,高层住宅的兴起已成为我市住宅发展的大方向,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诞生是适应城市高层住宅发展的产物,剪力墙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住宅工程质量的耐久性,因此,我们将剪力墙作为该工程创优夺奖的攻关对象。根据质量管理计划,本工程为质量创优计划项目。

2.2.4 现状分析

剪力墙“烂根”是混凝土分项工程中的主要质量通病,因此我们于2012年7月初对高层住宅一~四层剪力墙进行细致的检查,并统计如下:

表2.4 2012年7月初对高层住宅一~四层剪力墙的检查

绘制成相应排列如图2.2所示:

图2.2 影响剪力墙“烂根”主要因素排列图

由以上排列图可以看出,墙根地面平整度差和灌浆不均匀是影响剪力墙

“烂根”的主要问题。

2.3实施活动

2.3.1工序标准化

一、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现场配制C60混凝土的施工。 基本规定

1)配制强度:满足R 配>R+1.645δ;

2)初凝时间6-8小时,终凝时间8-10小时;

3)坍落度损失:经时损失率不大于10%,120min 后扩展度不小于450mm ; 4)水化热: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并使峰值降低15%-20%,最高时温度不超过55℃。

5)混凝土采用泵送,因此要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良好的可泵性、保塑性,不产生离析泌水;

6)收缩:各个龄期的收缩不高于普通C30混凝土。 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2、操作工艺:

混凝土现场搅拌:

自拌砼用于防止商品砼暂时供应不上的应急措施和零星砼的现场拌制,原材料和配合比应与商品砼的保持一致。

1、根据配合比确定的每盘(槽)各种材料用量及车辆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砂、石各个磅称标准。在上料时车车过磅,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及时调整配合比用水量,确保加水量准确。要过称。

2、装料顺序:一般先装石子,再装水泥,最后装砂子,如需加掺合料时,应与水泥一并加入。如需掺外加剂(减水剂、早强剂等)时,粉状应根据每盘加入量预加工装入小包装袋内(塑料袋为宜),用时与粗细骨料同时加入;液状应按每盘用量与水同时加入搅拌机搅拌。

3、搅拌时间: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根据施工规范要求确定,可按下表采用。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4、混凝土开始搅拌时,由施工单位主管技术部门、工长组织有关人员对出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等进行鉴定,检查是否符合配合比通知单要求,经调整后再进行搅拌。

质量标准:(国家标准)

2.3.2目标确定

目标:现场配制C60混凝土,达到优质成品质量。

目标值:

通过PDCA循环,课题保质、按期使C60混凝土达到强度标准值

轴心抗压:fCK=38.0N/m㎡抗拉ftk2.95N/ m㎡成品优良率90%以上

(1)创主体结构优良。

(2)确保剪力墙工程质量、自检不合格点控制在5%以内,实现剪力墙光洁、平整、垂直,消除蜂窝、麻面、夹渣等质量通病。

(3)目标值:第一次PDCA循环,合格率达90%

第二次PDCA循环,合格率达98%

提高生产效率8%

2.3.3施工质量分析:

根据实验室多次配比最后确定的结果,我们在施工地下室时对现场配制C60混凝土及施工后存在的质量缺陷进行了检查。发现现场配制C60混凝土时,塌落度时大时小,材料计量不准确,砂含水率不稳定。施工时,工人盲目抢进度,拆模后发现混凝土表面有局部麻面,接槎不好,胀模等现象。小组一方面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调查,一方面进行实测评定,根据问题,抽查40点,统计见表2.5:

表2.5 影响工程质量因素频数表

图2.3 影响工程质量因素的直方图2、根据频数表做排列图2.4

图2.4 影响工程质量因素的排列图

3、施工质量检查表:

对现场制作的混凝土板进行质量检查中,抽查了500块,发现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表2.6 质量问题表

等方法对该混凝土进行分析。

(2)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①数据计算。

②绘制排列图2.5

图2.5 影响质量问题的排列

③分析。

通过以上排列图的分析,主要的质量问题是水泥预制板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次要问题是局部露筋问题,一般问题是混凝土强度不足、横向和纵向裂缝。

(3)排列图的绘制方法:

排列图是为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所使用的图.它是有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依次排列的长方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曲线所组成的图。

①将用于排列图所记录的数据,按缺陷项目进行分类。

②确定数据记录的时间.汇总成排列图的日期,没有必要规定期限,只要能够汇总成作业排列图所必需的足够的数据即可。

③按分类项目进行统计.统计按确定数据记录的时间来作,汇总成表,以全部项目为100%来计算各个项目的百分比,得出频率。

④计算累计频率。

⑤准备坐标纸,画出纵横坐标.注意纵横坐标均衡匀称.

⑥按频数大小顺序作直方图。

⑦按累计比率作累计排曲线。

⑧记载排列图标题及数据简历。

(4)排列图的分析结论:

绘制的排列图的目的在于从诸多的问题中寻找主要的问题并以图形的方法

直观的表示出来。在次我们把问题分成3类。A类属于主要或关键问题,在累计百分比0—80%左右,B类属于次要问题,在累计百分比80—95%左右;C属更是次要在累计百分比95—100%左右,但在实际应用中切不可机械地按80%来确定主要问题,它是根据“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则,给以一定的划分范围而言.ABC3类应结合具体情况来选定.

(5)影响高强混凝土质量的因素:

其一是施工时产生的局部麻面,占58%,其二是配制时计量不准,占55%,这两条比重较大,因此我们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2.3.4原因分析及要因确认

1、原因分析

通过排列图显示,我们找出了制造成高强混凝图现场配制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如图2.6,图2.7所示:

图2.6 制造成高强混凝图现场配制质量问题的因果分析图一

因果分析图一:

“人”的因素

施工中的人因素是关键,无论是从管理层到劳务层,其素质责任心等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本工程的施工质量。故于“人”的因素的质量保证措施主要:人员培训、人员管理、人员评定、加强考核、增加质量意识在、遵守规程来保证人员的素质。“机”的因素

进入现代的施工管理,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为工程更快、更好地完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机械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亦越来越大,故必须确保机械处于最佳状态,故于“器具”的因素的质量保证措施主要:提高台秤、投料器具、搅拌机质量。“材料”的因素

材料是组成本工程的最基本的单位,亦是保证外观质量的最基本的单位,故材料

采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本工程的内在及外观质量。“材料”的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为确保“物”的质量,故于“材料”的因素的质量保证措施主要:提高骨料

准度、控制水量、提高外加剂准度,加强计量。 “环”与“法”的因素

“环”是指施工工序流程,应采取遮挡措施,减少日晒雨淋。而“法”则是指施工的方法,应投料顺序准确,投料时间准确改善设备,提高责任心,增强经验。在本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必须利用合理的施工流程,先进的施工方法,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本工程的建设任务。在本《施工组织设计》中,我们已对施工流程及施工方法作了介绍,其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在施工过程中能否按《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全面的落实才是确保本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只有建立良好的实施体系、监督体系才能按既定设想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

图2.7 制造成高强混凝图现场配制质量问题的因果分析图二

因果分析图二: 1、人的控制

在抢进度的同时避免违章操作,提高技术水平,增加责任心. 2、材料控制 调整水灰比,改善骨料,改善级配,增加模板表面光滑度,提高隔离剂均匀程度。 3、机械控制

增加振捣机器,提高振捣质量。 4、方法控制

加强养护、清理质量,减小模板之间的缝隙和增强牢固度,选择合理的振捣方法减少振捣时间,避免拆模过早的现象。 5、环境控制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其2、要因确认

根据因果分析图,我们找出了引发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召开有QC 小组成

员,小班子及族长参加的会议,发动全员献计献策。经过研讨分析和充分论证:影响计量不准的原因,末端因素占21条,影响混凝土漏浆麻面原因占14条,进一步分析其他环节,认为只有工艺及计量上的问题才能引发现场配制高强混凝土质量差,而工人没经验,素质差,盲目抢进度才带来施工质量不佳。其中带“三角号”的8条,为此问题的关键问题,这些原因既相互关联,又单独作用。

2.3.5不合格品率及控制图和工序能力分析

1、计算不合格品率

咨询工程师应要求承建商提出具体的质量改进方案,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制定具体的措施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经咨询工程师审查确认后,由施工单位实施改进。执行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严格监控。

监理工程师又对工地浇筑的C60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质量分析,共收集了50份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单,经整理如表2.8所示:

表2.8 数据整理单位:N/mm2

(1)计算极差R极差尺是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Xmax=46.2N/mm2

Xmin=31.5N/mm2

R=X MAX-X MIN=46.2-31.5=14.7N/mm2

(2)对数据分组包括确定组数、组距和组限。

A.确定组数K。取K=8

B.确定组距H,组距是组与组之间的间隔,也即一个组的范围。各组距应相等,于是有:极差≈组距×组数即R≈H·K

H=R/K=14.7/8=1.8≈2N/mm2

C.确定组限。首先确定第一组下限:

X MIN-H/2=31.5-2.0/2=30.5

第一组上限:30.5+H=30.5+2=32.5

第二组下限=第一组上限=32.5

第二组上限:32.5+H=32.5+2=34.5

以下以此类推,最高组限为44.5~46.5,分组结果覆盖了全部数据。(3)数据频数统计表2.9

表2.9 工地浇筑的C60混凝土抗压强度频数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浇筑C60混凝土,50个试块的抗压强度是各不相同的,这说明质量特性值是有波动的。但这些数据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就是数据在一个有限范围内变化,且这种变化有一个集中趋势,即强度值在36.5~38.5范围内的试块最多,可把这个范围即第四组视为该样本质量数据的分布中心,随着强度值的逐渐增大和逐渐减小,数据也逐渐减少。为了更直观、更形象地表现质量特征值的这种分布规律,应进一步绘制出直方图。

(4)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横坐标表示质量特性值得到混凝土强度的频数分布直方图2.8所示:

图2.8 混凝土强度分布直方图

施工队浇筑C60混凝土,统计计算混凝土强度样本的平均值=37.88N/mm2和标准偏差S=3.13N/mm2,按质量标准下限T L=30.0N/mm2估算该施工队配制混凝土

可能出现的不合格品率。

由题意可求得:

查表得:P下=0.0059

所以该施工队配制的C60混凝土可能出现的不合格品率为0.59%。

2、质量控制分析

混凝土搅拌站捣制C60混凝土,为保证其质量,采用平均值与极差(-R)

控制图进行分析和控制。-R控制图的绘制步骤如下:

(1)收集数据并分组。共收集了50份抗压强度报告单。按时间顺序排列,每组5个数据(N=5),共分为10组(K=10)如表2.10所示:

表2.10 混凝土强度数据表

(2)计算各组平均值的平均值和各组极差R I的平均值。

计算图的中心线和控制界限: 查表得:n=5时,2A =0.58 则 CL= =37.76N/mm 2

UCL=+2A -

R =37.76+0.58?7.69=42.22 LCL=-2A -

R =37.76-0.58?7.69=33.30

计算R 图中心线和控制界限: 查表得:n=5时,4D =2.12 则 CL=-

R =7.69

UCL=4D -

R =2.12?7.69=16.23 LCL=3D -R ,(因n=5<6,故不考虑)

(3)绘图、描点与分析

根据确定的控制图的中心线和上、下控制界限,绘制出X 控制和R 控制图,并将各组的平均值和极差变为点子描在图上,如图2.9所示。观察分析控制图上点子分布情况可知,混凝土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所确定的控制界限,可转为管理控制图2.10如下所示:

图2.9控制图上点子分布情况

图2.10 管理控制图

(4)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

绘制控制图的目的是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这主要是通过对控制图上点子的分布情况的观察与分析进行。因为控制图上点子作为随机抽样的样本,可以反映出生产过程(总体)的质量分布状态。 当控制图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点子几乎全部落在控制界限之内;二是控制界限内的点子排列没有缺陷。我们就可以认为生产过程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如果点子的分布不满足其中任何一条,都应判断生产过程为异常。

点子几乎全部落在控制界线内,是指应符合下述三个要求: A .连续25点以上处于控制界限内; B .连续35点中仅有1点超出控制界限; C .连续100点中不多于2点超出控制界限。 由上图可知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处于控制状态。 3、工序能力分析

由以上数据计算得知:=σs=2.17 不合格品率P=0.59%

σ

6L

u p T T c -=

=

17

.268.306.44?-=1.06

经分析得知1≤p c <1,不合格频率在0.3%以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是所希望控制的范围,又p c 接近1,所以应注意超差的发生。

采取的对策是:随时掌握项目质量状况,加强控制,以便及时分析并采取措施。

2.4制定对策表

对策表也叫措施计划表,在运用对策表时,首先用排列图和鱼刺图找出影响到质量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寻找解决产品质量事故的具体措施,并进行落实。对策表

一般按照PDCA 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进行,在P (计划)阶段的四个步骤(即分析分析现状、划出主要质量问题和主要原因等)针对主要问题、原因,制定对策或改进措施计划,对策表是执行阶段(D )的依据。 如表2.11:

质量管理学第1-2测试题答案1

第一章 质量与质量管理导论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费用中属于内部故障成本的是() A.降价费 B.工序控制费 C.不合格品处理费 D.进货测试费 2.根据质量特性的分类,机械零件的耐磨性、汽车的耗油量等属于() A.理化方面的特性 B.时间方面的特性 C.安全方面的特性 D.社会方面的特性3.质量特性有很多种,例如手表的防水性是属于() A.理化特性 B.心理特性 C.安全特性 D.社会特性 4.在质量成本构成中,保修费用属于() A.内部故障成本 B.外部故障成本 C.鉴定成本D.预防成本 5.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A.事后把关 B.统计控制 C.三全管理D.抽样检验 6.在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没关系 D.同一概念 7.“一项固有特征满足要求的程度”是以下哪一概念的叙述?() A.质量 B.质量管理 C.质量控制 D.质量策划 8.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餐馆菜肴的味道属于() A.魅力特性 B.必须特性 D.非线性特性 9.企业的“治理”主要解决的是() A.企业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问题B.企业技术人员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C.企业一般员工的激励与约束问题D.企业经理层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10.下列特性中属于汽车产品固有特性的是() A.汽车的价格 B.汽车交付的及时性 C.汽车百公里耗油量 D.汽车交付的方式 11.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概念是() A.过程 B.产品 C.质量D.不良 12.根据质量特性的分类,服装的式样、食品的味道等属于() A.技术方面的特性B.社会方面的特性 C.心理方面的特性 D.安全方面的特性 13.下列质量观念中,属于“大质量”观的是() A.制造有形产品 B.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 C.直接与产品的制造相关的过程 D.质量管理培训集中在质量部门 14.下列属于外部故障成本的是()A.退货费 B.返工费 C.质量评审费 D.质量信息费 15.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对产品的分类,法律事务所、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等所生产的产品一般都可以看做()A.服务B.硬件 C.软件 D.流程性材料 16.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狩野纪昭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后发现,一旦不满足就会引起顾客强烈不满的质量特性是() A.魅力特性 B.必须特性 C.线性特性 D.赋予特性 17.“大质量”观把质量视为() A.技术问题 B.经济问题 C.经营问题D.管理问题 18.下列费用中属于预防成本的是() A.进货测试费 B.质量等级的评审费 C.对测试设备的评价费 D.试 21.根据质量特性的分类,属于心理方面的特性是() A.手表的防水 B.耐用品的可维修性 C.服装的式样 D.汽车的牵引力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军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政府在采购军品时,不但提出了对产品特性的要求,还对供应厂商提出了质量保证的要求。50年代末,美国发布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 7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对供方质量体系的审核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的需求。世界各国先后发布了一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审核的标准。但由于各国实施的标准不一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障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迫切需要。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TC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 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1986年,ISO发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等6项标准,通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为了使之更完善,期间进行了修改,后来为了提高标准使用者的竞争力,促进组织内部工作的持续改进,并使标准适合于各种规模(尤其是中小企业)和类型(包括服务业和软件)组织的需要,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ISO/TC176对ISO9000族标准的修订工作进行了策划,成立了战略规划咨询组(SPAG),负责收集和分析对标准修订的战略性观点,并对《2000年展望》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提出了《关于ISO9000族标准的设想和战略规划》供ISO/TC176决策。1996年,在广泛征求世界各国标准使用者意见、了解顾客对标准修订的要求并比较修订方案后,ISO/TC176相继提出了《2000版ISO9001标准结构和内容的设计规范》和《ISO9001修订草案》,作为对1994版标准修订的依据。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模式

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一)范围 本国际标准规定的质量体系要求,是用于供方证实其设计和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 规定这些要求主要是为防止从设计到服务的所有阶段中出现不合格,以使顾各满意。 本标准用于下述环境: a)要求进行设计,并且对产品的性能要求有原则性规定或有待制定; b)只有当供方适当证实了其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二)引用标准 本国际标准发布时所引用的下列标准的有效版本,构成了本标准的一部分。因所有标准都将修订,故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尽可能采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IEC和ISO成员均持有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 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词汇。 (三)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8402的定义及下述定义。 1.产品活动或过程的结果。 注2产品可包括服务、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或它们的组合。 注3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或无形的(如知识或概念)或它们的组合。 注4本标准中所用的术语“产品”仅适用于打算提供的产品,并非指无意中形成的、影响环境的副产品。这点与ISO8402所给出的定义有差异。 2.投标 供方做出的满足产品合同招标要求的报盘。 3.合同 供需双方以任一方式达成一致的条文。 (四)质量体系要求 1.管理职责 (1)质量方针 负有决策职责的供方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作出承诺,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应体现供方的组织目标以及顾客的期望和要求。供方应保证组织的各级人员都理解质量方针,并坚持贯彻执行。 (2)组织 ①职责和职权 对影响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人员,特别是对需要独立行使权力的人员,应书面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以便: a)采取措施,防止出现有关产品、过程和质量体系的不合格; b)确认并记录任何与产品、过程和质量体系有关的问题; c)通过规定的渠道,提出、采取或推荐解决办法; d)验证解决办法的实施效果; e)在缺陷或不符合要求情况未得到纠正前,要控制不合格品进一步加工、交付或安装。 ②资源 供方应确定资源要求并提供适当的资源,包括委派经过培训的人员从事管理、执行和验证活动,含内部质量审核。 ③管理者代表

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二、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检验控制质量”(Quality by Test)、“生产控制质量” (Quality by Manufacture)和“设计控制质量”(Quality by Design)等几个阶段。 2.全面质量管理 在药品设计研发阶段进行全面的考虑,综合确定目标药品合适的盐、晶型、剂型等,然后通过充分的优化、筛选、验证,确定合理可行的生产工艺,最后,再根据“生产控制质量”和“检验控制质量”模式的要求进行生产与检验,从而比较全面地控制药品的质量。树立完整的药品质量概念。即药品质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药品本身,二是容器和包装,三是标签、说明书。三部分反映药品的整体。反映在质量要素上有五个方面,即:有效性、均一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3.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 组织机构设置 领导层设置。 董事会:最高权力机关。主要商讨、审定全年的生产计划、财务预决算、重要的人事变动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 总经理:除贯彻董事会决议外,对企业的日常活动全权负责。 总工程师:总揽试制、生产、物控、工程和质控。 总会计师:通过预算和资金调控对企业整个经营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管理部门的设置。 (1)行政部(或名人事行政部):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工作范围有人事、劳资办公室事务、行政、环境卫生、食堂、车队、安全保卫、保健等工作。 (2)生产部(或名制造部):即生产科,亦即生产车间。生产部的设置形式和工作内容都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在设置形式上一种是作为总经理直接领导 的一级部,另一种是在总工办或制剂厂下面的二级部。在工作的内容上, 一种是生产部连同下达生产指令和领料单的统管模式;另一种则是生产部 接受物控部的生产指令,按生产指令单纯地组织生产(上海施贵宝和天津 史克)。这种设置方式是把生产部、供应部(即物资)、动力部等与生产 直接发生关系的部门组织在一起,统由制剂厂(史克的名称)指挥。施贵 宝甚至把中试室、质控部(QC)、制造部、工程部(动力)、物控部等五 个部统一在总工办的指挥下。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活 动。在施贵宝公司质控部门放在质管部之内更有效,为了避免在质控上出

日立的质量管理

日立的质量管理 日立的质量管理 两大法宝 日立公司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平浪平先生于1910年在东京创立的一个小电机修理厂,1920年该厂被改组成名为日立制作所的股份有限公司,日立因此正式得名。由于它是一家股份制企业,与其他家族式日本大公司不同,日立的历任总经理相互间没有血缘关系。随着二战前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日立公司也日益壮大,到1941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日立发展成经营涉及电力设备、机车车辆和通讯设备等多个领域、日本最大的综合性机械电气制造厂家。现在,日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器设备制造商之一。它的产品遍及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动力和产业系统、家用电器、材料工业四大领域,共20000余种。它的生产销售网络遍布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拥有70余家制造公司和100余家销售与维修服务公司。199 7年,公司全球销售收入近700亿美元,列《财富》杂志98世界5 00强第21位,在电子电器设备行业厂家中位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之后列世界第二位在日本最大工业企业中也仅次于丰田汽车公司。

日立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主要在于它的两大法宝:一个是十分注重技术革新和应用,另一个是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在技术革新与应用方面,日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与开发体制,并在美国建立了两个研究开发中心,在欧洲与两个实验室、大学合作建立了两个研究所。1997年,公司共有研究人员1.7万名,分布于35个研究所,研究与开发经费近50亿美元,约占公司年销售额的7%。获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大奖的电子显微镜、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日本第一辆子弹头列车、日本第一套核动力发电设备、世界首次成功的光纤通讯实验、高灵敏度摄像管记载着日立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今天。在质量管理方面,日立公司继承了日本企业重视质量的传统,是世界上产品质量最过硬的公司之一。 日立与中国的关系始于60年代,在其后20年间,日立主要向中国提供产品、技术和设备。改革开放以后,日立开始在中国兴办合资企业:1982年,日立与福建电子进出口公司和福建投资企业公司合资,建立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这是日立在华第一家合资企业,是日本大跨国公司在华第一家合资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合资电子企业;1989年,日立与深圳赛格集团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合资,兴建深圳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生产彩色显像管。1992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

员工教育训练教材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质量管理原则(以下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a)以顾客为中心 b)领导作用 c)全员参与 d)过程方法 e)管理的系统方法 f )持续改进 g)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h)互利的供方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本标准适用于) a)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寻求优势的组织。 b)对能满足其产品要求的供方寻求信任的组织。 c)产品的使用者。 d)就质量管理方面所使用的术语需要达成共识的人们(如:供方、顾客、行政执法机构)e)评价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或依据IS09001的要求审核其符合性的内部或外部人员和机构(如:审核员、行政执法机构、认证机构)。 f)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建议的内部或外部人员。 g)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 、术语和定义 一)有关质量的术语 1.质量: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 2.要求:明示的、习惯上隐含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3.质量要求:对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特性的要求。 4.等级: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作的分类或分级。 5.顾客不满意:顾客对某一事项未能满足其需求和期望的程度的意见。 6.顾客满意:顾客对基本一事项已满足其需求和期望的程度的意见。 7.能力:组织、体系或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本领。 二)有关管理的术语

1.体系(系统):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2.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3.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4.质量方针:由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与质量有关的组织总的意图和方向。 5.质量目标:与质量有关的,所追求的作为目的的事物。 6.管理:指导和控制组织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7.最高管理者:在最高层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8.质量管理: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9.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 10 .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达到质量要求。 11 .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对达到质量要求提供信任。 12.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高有效性和效率 13.有效性:完成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的结果的程度的度量。 14.效率:得到的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三)有关组织的术语 1.组织:职责、权限和相互相关关系得到有序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2.组织结构: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有序安排。 3.基础设施:组织永久性的设施和设备系统。 4.工作环境:人员作业时所处的一组条件。 5.顾客: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6.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7.相关方: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四)有关过程的产品的术语 1.过程: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的系统。 2.产品:活动或过程的结果。 3.服务:无形产品在供方和顾客接口处完成的至少一项活动的结果。 4.软件:由承载媒体上的信息组成的知识产品。 5.外供产品:提供给组织外部顾客的产品。 6.项目:由一组有启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7.设计与开发:将要求转换为规定的特性和产品实现过程规范的一组过程。 8.程序:为进行基本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服务质量管理

服务质量管理 第一节绪论 一、服务之定义 何谓服务?品管大师裘兰(Juran)将服务定义为「为他人完成工作」。而Kotler说「所谓服务是指一项活动或利益,由一方提供予另一方;本质上是无形的,也不产生任何事物的物权转变」。现代营销学者Buell将「服务」定义为「被用于销售或配合销售而连带提供的各项活动、利益或满足」。另外,杉本辰夫认为服务是直接或间接以某种型态,有代价的供给需要者所需的事物。浅井庆三郎则认为服务是指由人类劳动所产生,依存于人类行为而非物质的实体。林建山教授认为服务是帮别人的忙,即一个人或组织代替另一个人或组织作事。 服务是一种行为、表现及努力(Lovelock,1991)。服务就是以亲切友善的态度、精确熟练的工作技巧来满足顾客之需求,同时使顾客在消费时感受到重视。更必须随时以顾客为中心,切实覆行对顾客的承诺,直到顾客满意为止。服务业将成为现代经济的主流;仔细思考将会发现「服务」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哈佛大学管理研究所教授李维特(Theodore Levitt)认为服务不再是行业的分类标准,而成为各行业的共通因素;当我们对服务的日益了解后,服务业与非服务业之间的区分,就会变得愈来愈没意义,因为只是各产业中服务的成份多寡的差异而已,每个人所从事的都是服务业。 二、服务之特性 服务具有以下四点特性(Sasser,1987): 1.无形性(Intangibility):服务没有实体,所销售的是无形的产品,是一种行为,因此消费者在「购 买」这项「产品」前,不易评估此「产品」之内容与价值。 2.同时性(Simultaneity):即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服务于进行时,通常服务者与被服务者 必须同时在场,即服务的提供与消费是同时发生的。 3.异质性(Heterogeneity):同一项服务,由于服务供应者与服务时间、地点的不同或服务者当时 的精神、情绪而有所不同。即均匀的服务水平较不易维持。 4.易消灭性(Perishability):服务无法储存,没有「存货」。 除了以上四点特性外,服务与一般的实体产品有下列几项显著不同的特征: 1.服务的产生与服务的提供是同时发生,无法提前生产或储存。 2.服务无法集中制造、检验或储存。 3.服务无法展示,也没有样本可供顾客在服务提供之前查看;即使可提出不同的范例,但实际的 服务情况并不会完全相同。 4.质量保证工作须在提供服务之前完成,而非如制造业在生产之后才进行质量管制的工作。 5.服务通常是在顾客面前,由一些管理当局无法直接影响的人员负责提供。 6.接受服务者并未收到有形物体;服务的价值需视个人之经验而定。 7.服务的经验无法转售或移转给第三者。 8.服务的接受者对服务的期望是影响其对服务结果满意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 9.服务提供的过程中顾客必须接触的服务点愈多,愈不容易对此服务感到满意。 10.服务的质量有绝大部份是经由个人的主观判断。 11.服务不当时,亦无法「退货」或「取消」。如果无法提供第二次服务时,赔偿或表示歉意便是求 取顾客谅解的解决方式。 12.服务的提供须透过某种程度的人际互动;买卖双方以个人化的接触来完成服务过程。 三、质量与服务质量 (一)质量的定义 长久以来,「质量」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但一般人对它所含的概念却相当模糊,且对于质量的界定,由于观点的不同,而产生许多不同的定义。 在此举出几位品管大师对质量及服务质量之定义并说明其中之异同。 Garvin(1984)认为定义质量可以有五种不同的方法: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识别(案列)

过程识别及关系

前言 1、本《过程识别及关系》依据ISO/TS16949:2009技术规范要求,采用过程方法识别、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满足顾客的要求,以实现公司、顾客、员工及相关方的满意。 2、本《过程识别及关系》根据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相关要求编制,是对TFT、EPD等产品的过程说明,也是管理过程的说明。 3、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识别:本公司采用汽车行业的过程方法,进行以顾客导向为基础的过程描述,包括: COP(Customer Oriented Process)过程:顾客导向过程,是指通过输入和输出直接和外部顾客联系的过程。包括: C1 顾客特定要求 C2 合同评审 C3 APQP C4 生产 C5 交付 C6 客户服务 SP(Support Process)过程:支持过程,是指支持COP过程实现的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包括: S1 文件控制 S2 记录控制 S3 沟通管理 S4 培训/员工激励 S5 基础设施管理 S6 设计和开发变更 S7 供应商管理 S8 采购 S9 采购产品验证 S10 控制计划

S11 设备、工治具管理维护 S12 生产计划 S13 标识和可追溯性 S14 顾客财产 S15 产品防护 S16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S17 顾客满意度测量 S18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S19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S20 不合格品控制 MP(Management Process)过程:管理过程,指为顾客导向输入和输出交接处或COP过程与过程之间的连接过程。包括: M1 质量方针与目标的制定与监控 M2 管理评审 M3 业务计划 M4 内部审核 M5 数据分析 M6 持续改进 M7 纠正/预防 4、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章鱼图的界面模式描述顾客导向形成的公司产品实现的过程结构。 5、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乌龟图的界面模式进行了COP、SP、MP的过程分析。 6、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矩阵图的界面模式描述了COP、SP、MP三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7、本《过程识别及关系》采用流程图的界面模式描述了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顺序及相互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推行的步骤如何(精)

质量管理体系推行的步骤如何 就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行步骤执着已经回答得很好了 , 就这个问题我想补充的是 : ISO9000的推行我建议还是不要落在形式上 , 我一直主张将工厂的管理和 ISO 的要求性结合 , 这样能达到更严谨有效的目的 , 而就工厂的管理 , 我觉得正常的管理方法应该是 : (一根据市场目标的营业情况决定工厂的组织构架, 根据组织构架将目标分成 指标分发给各部门。 (二接下来就是大家去达成目标和指标, 涉及的工厂管理基本上分四部分: 1 组 织结构的明确和职责权限的明确化, 要注意的是三不管环节可能会产生漏洞。 2运作流程明确, 按职责规定,按要求流程走。 3公司规定制度化、明确化。按照规则走, 规则不正确修正规则。也就是原则性的问题不松手。 4 企业文化的建设。这点很重要, 一个公司究竟能有多长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就看这个,我就不细说了,你们能理解。 (三接下来的就是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及执行性的落实, 相当于 ISO9000 的内审、外审和第二方的审核。可以这么说 ISO9000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模式, 他集中了 A 管理模式的垂直指挥系统、横向联系系统、检查反馈系统几种方法, 强调从资源上的满足(包含人员能力和素质, 从操作程序上的严谨来达到管理的严 谨、品质的保证、顾客的满意、最终达到双赢或者叫多赢的。 (四具体涉及的管理过程: 总经理为工厂的最高管理者, 负责公司的全面管理。他需要制定类似于 ISO9000的质量手册的内容, 比如:工厂的产品类型、产品市场定位、营业目标、 资源提供(包括财力、人力、厂房、设施、技术等、工厂管理的大方向的确定等。具体下来就很多了,包括:

精益质量管理模式简析

精益质量管理模式简析 精益质量管理模式是围绕生产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综合改善这个目标,吸 收借鉴精益生产、六西格玛、ISO9OO0体系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精益质量管理由五大子系统组成,分别为员工职业化、生产系统化、工序标准化、度量精细化、改进持续化,这五方面是企业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五大法宝。这五大法宝各自又由相关要素组成,从而使精益质量管理形成体系。 笔者曾在《精益质量管理——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的结合》一文对精益质量管理来源、对象、方法、基础、推行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此文将进一步通过模型直观展示华安盛道管理咨询公司关于精益质量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即精益质量管理的五大法宝模型,并通过模型比较阐述精益质量管理与精益生产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理论方法的关系,以明确精益质量管理的框架和特点,促进精益质量管理方法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精益质量管理模式概述 围绕生产与质量主题,目前国内外已形成了多种理论和方法。笔者认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ISO900C质量管理体系、精益生产管理(Lean Production )、六西格玛管理(Six Sigma )。ISO900C质量管理体系十多年来在国内受到企业热捧,证书需要是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自身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精益生产管理与六西格玛管理近年来在国内受到追捧,精英企业理论实践一体的明星示范效应功居至伟,其理论方法的实用价值功不可没。 笔者认为上面所提到的三种理论方法尽管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偏 差,但各自均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的管理模式。我们应看到,这三种理论方法 均是舶来品,是西方先进企业管理精华的提炼,虽然科学的理论方法不应有国界之分,但管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软性和弹性特征,使我们在借鉴应用这些理论方法时有必要结合国情。从我国企业普遍管理状况和管理方法需求出发,对有关理 论方法进行创新探索应该是有必要的。 笔者认为从生产系统综合改善的角度,精益生产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方法可以有效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关思想也可借鉴其中。此种结合就是华安盛道研究倡导的精益质量管理模式(Lean Quality )。如图1所示:

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

辽宁工业大学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厂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质量控制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程092班 学号:091235666 学生姓名:123455 指导教师:344444444 教师职称:副教授 起止时间:2012.7.9~2012.7.13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

目录 第1章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 1.1 课程设计的性质 (1) 1.2 课程设计目的 (1) 1.3 课程设计的要求 (1) 第2章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1) 2.1课设的原理与方法 (1) 2.1.1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 (1) 2.1.2 PDCA模式的过程应用 (2) 2.2 某厂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质量控制 (4) 2.2.1工程概况 (4) 2.2.2 小组概况 (4) 2.2.3 选题理由 (5) 2.2.4 现状分析 (5) 2.3实施活动 (6) 2.3.1工序标准化 (6) 2.3.2目标确定 (7) 2.3.3施工质量分析 (7) 2.3.4原因分析及要因确认 (11) 2.3.5不合格品率及控制图和工序能力分析 (13) 2.4制定对策表 (17) 2.5实施方案 (18) 2.6标准化 (20) 2.7效果检查 (21) 2.8巩固措施 (21) 2.9总结回顾及今后打算 (21) 参考文献 (22)

第1章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1 课程设计的性质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为了配合《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提供一个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是为检验和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开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2 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际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其目的在于加深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1.3 课程设计的要求 按课程设计指导书提供的课题,完成质量管理模式的设计和项目质量管理的应用案例。要切实重视本次课程设计,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进行。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收集的资料要翔实、具体、全面、客观,能反映实际问题。遵守纪律,服从分配,听从指导老师和本组负责人的安排。 第2章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2.1课设的原理与方法 2.1.1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 2000版ISO9000族标准提出了基于过程的质量体系模式,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强调组织识别、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 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公司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满足顾客要求,力争超出顾客期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能证实公司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适用法律法规和自身要求的产品的能力;通过体系的建立使TS16949标准转化为指导公司各过程的可操作的管理文件,并通过文件的实施,规范公司的各项工作,提高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阶段导入阶段 1.1 质量体系策划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每项工作的开展均应参照PDCA模式在开始前进行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也一样。应成立由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质量体系推进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体系建设计划、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体系文件的编制和评审、确定体系的范围以及是否需请咨询公司等。 1.2 培训 公司在计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同步调查公司各阶层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查看公司内审员资源能否达公司发展需求。一般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即包含对公司中高层领导及各部门重点业务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内审员进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各部门在编制体系文件时不与标准条款相违背。必要时可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及质量意识普及。 为避免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标准条款的培训需在体系文件编制前进行。 第二阶段体系建立 2.1 体系文件编制 2.2.1过程识别 质量体系推进小组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各部门职责等以过程的方法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分为COP顾客导向过程、MOP管理过程、SOP支持过程。其中:管理导向的过程用来建立基本的管理平台确保顾客导向过程的实施;支持导向过程是支持顾客导向过程,是实现和完成顾客导向过程的关键;管理导向过程和支持导向过程均服务于顾客导向过程,确保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各过程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图形式表述。

质量管理体系流程图

浙江永达工贸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流程图(关键流程) 共2 页第1 页 流程顾客营销部研发部工艺部品质部计划部采购部生产部协作厂 新品开发需求营销情报 资料接收 开发能力评估产 开发进度、技术能力、品质保证、作业环境、材料供应、生产能力、生产/检测设备、成本之可行性 品 NG 总经理例会决定 策 NG OK 签订协议、确定进度、报价划 OK 设计方案 阶 段开发计划书 确定--设计目标、可靠性和质量目标、初始材料清单、 初始过程流程图、初始特性清单、产品保证计划 策划评价会(成立项目小组) NG OK OK 产品设计品质策划 DFMEA 、可制造性和装配设计 设计评审 设计验证 产 图样定稿试制组装夹具 品 部件清单加工单位确定 试 部件开发协议 专用部件确定 开发协议 制 试制品控制计划、产品/过程特殊特性确定( 段 发出试制订单下零件试制订单 确 试验基准交换 试验基准交换试验基准制定零件加工制作 ) 试验方法决定 阶 段 初物品送验 初物品检验初物品检验 试制品组装试制品检验 试制品输出、反馈不良内容研讨会 试制(段确)评审会NG OK

浙江永达工贸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流程图(关键流程) 关键流程图 共2 页第2 页 流程顾客营销部研发部工艺部品质部计划部采购部生产部协作厂 制订过程流程图、 制订过程流程图、车间平面布置图、特性矩阵图、PFMEA、试生产控制计划、MSA 计划、Ppk 计划 设备、工装试验设备、 承认样品取得试制品修正 设计制作专用量具提出量 包装设计 重要工序指定检验基准产 量产图样承认图样修订 改进标准化作业标准制订制订准 量产样品制作指示 备 量产组织 发出生产指示零部件加工 确 检验基准交换 认(受入检验入 库 量 组装、检查 过程检验 确 MSA SPC ) 阶 样品提供交货检验 试验报告提供确认试验 段 量产承认批准量产控制计划、包装评价 NG 量确评审会 OK 量产订单量产批准书 量 订单评审生产/采购计划 零部件加工产 受入检验入库 销 售组装/包装/检查 过程检验 阶 成品检验入库 段 出货检查 制品交付 外部设计变更设计变更 交 变更协调会 付 变更信息联系 变更通知单变更安排变更日期指示 服 组装、检查 变更确认初物管理 初物管理 务 进料、过 程、 品质不良信息 最终检验 阶 不良信息 段 不良处理、查明原因、防止再发生、内部质量检查、改进内容标准化

四种质量管理方法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1 3.3.10 质量管理 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 αt=MV 中,MV 表示成果,如果要增加成果,要么增加广义质量M ,要么增加广义速度V 。增加广义速度是生产方法的核心目标,代表包括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大野耐一的精益生产和高德拉特的TOC 管理。上一节已经做了分析。 增加广义质量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目标,主要代表人物和方法包括爱德华兹?戴明,约瑟夫?朱兰,菲利浦?克劳士比和摩托罗拉及GE 的六西格玛。此节将对质量管理做简要概述。 3.3.10.1 爱德华兹·戴明——14要点 戴明(W .Edwards .Deming )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他认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 1950年,戴明对日本工业振兴提出了“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质量占领市场”的战略思想。许多质量管理专家认为,戴明的理论帮助日本从一个衰退的工业国转变成了 世界经济强国。 戴明十四点: 1、树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久使命,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能够向人们提供工作机会。 2、接受新的理念。在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直面挑战,领导变革。 3、不要将质量依赖于检验。 4、不要只是根据价格来做生意,要着眼于总成本最低。要立足于长期的忠诚与信任,最终做到一个物品只跟一个供应商打交道。 5 、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来实现质量和生产率的改进和成本

的降低。 6、做好培训。由于缺乏充分的培训,人们常常因为不懂得如何工作而不能把工作做好。 7、进行领导。领导意味着帮助人们把工作做好,而非指手画脚或惩罚威吓。 8、消除恐惧以使每一个人都能为组织有效的工作。许多雇员害怕提问或拿主意,即使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或不明白对或错时。“最愚蠢的提问也胜于不提问”。 9、拆除部门间的壁垒。不同部门的成员应当以一种团队的方式工作,以发现和解决产品和服务在生产和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质量和生产率低下的大部分原因在于系统,一般员工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11、取消定额或指标。定额关心的只是数量而非质量,人们为了追求定额或目标,可能会不惜任何代价,包括牺牲组织的利益在内。 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人们渴望把工作做好,但不得法的管理者、不适当的设备、有缺陷的材料等会对人们造成阻碍。这些因素必须加以消除。 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不断发展自己,以使自己能适应未来的要求。 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PDCA循环又名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运转的。PDCA 循环不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也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

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服务工作质量管理制度 1、各部服务工作质量必须结合模式规定的管理制度,服务工作规程及质量标准等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坚持“让客人完全满意”的服务宗旨,加强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 2、各部门质量管理,按垂直领导体制,严格实施逐级向上负责,逐级向下考核的质量管理责任制。 3、部门应划小质量监督范围,建立质量监督检查网络,作为部门的一个管理子系统,以保证质量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各级管理人员加强现场管理和督导,并作好逐日考核记录,作为奖罚的依据,并将质量管理情况和改进措施在每周例会上汇报讨论。 5、为了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做到有案可查,各部应建立员工工作质量档案和各级管理人员工作质量档案。 6、各营业点应设立宾客意见证求表,及时处理宾客投诉,并做好统计反馈工作,各管区主管或部长应经常证求订餐宾客和接待单位意见,后台部门应证求前台部门意见,了解宾客反映。 7、菜点质量应按食品卫生和厨房工作规范严格操作生产,严格把关,凡质量不合格的菜点,决不出厨房。 8、质量监督、检查应采取每日例行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管区的质量及时分析评估作出报告,并定期开展交流和评比活动。 运维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确保公司提供的运维服务满足客户所需的服务质量,寻找公司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服务改进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目标和方向,保证组织的服务质量稳定可控并持续提升,特制订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过程适用于运维服务实施全过程的检查与审计。 3 职责 3.1 公司高层 (1)负责审批年度服务管理计划。 (2)定期对服务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对服务实施过程的改进进行审批。 (3)负责公司运维服务体系的管理评审,以确保运维服务能力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2 质量管理部 (1)负责公司运维服务体系的定期内部评审,对内审中不达标项的处理 进行跟踪记录。 (2)负责运维服务的组织级质量保证。 (3)对公司运维服务业务的质量进行监控。 (4)负责组织级客户满意度的调查。 (5)负责改进措施的监督及检查。 3.3 技术服务中心

现代质量管理只有3种模式

现代质量管理只有3种模式 追求卓越的思考之一 我国实施《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已经6年了,在我国开展质量奖评审活动也已经过了10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如何追求卓越?怎样理解标准?一些业内专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讨。本报特邀著名质量问题专家通过对中国质量管理模式多年发展的反思和回顾、经验教训的总结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以期能为中国企业或其他组织在今后追求卓越和贯标的过程中起到参考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持续发展,这是任何一个组织永远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卓越绩效管理将质量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体系理念推广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领域,有助于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王建新作 质量管理的模式和技术、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模式的判定有3个方面:第一,管理对象是否是一个组织,即是否是针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假如对象只是某一项目,或某一具体的事情、过程,都不能算是管理模式。第二,从系统方面来考虑,即要形成一个系统或体系才能称之为管理模式。第三,管理模式要具备管理理念、管理原则、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以上3点均具备,我们才可称其为一种“管理模式”。 那么,遵循以上3个判断准则,笔者认为现代质量管理只有3种模式。即:全面质量管理(TQM或TQC)模式、ISO9001模式或GB/T19001模式、卓越绩效模式。当然以前还存在一种传统的检验把关模式。

首先,全面质量管理(TQM或TQC)模式。它在美国被提出,在日本得以发展,1978年从日本被引入中国。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带来的是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方法的转变。诸如,满足用户要求,“头QC”(这是中国的通俗说法,即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用数据说话,始于教育、终于教育,PDCA循环以及新老7 种工具等。这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的企业土壤中得以融合、生根、发展。 但是,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也存在缺陷:对组织整体而言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也就是说,这个质量管理体系虽然被提出了、建立了,但是却并未实现全面落实。特别是在组织结构(机构和职责)方面。 第二,ISO9001(GB/T19001)模式。该模式是从1987年版、1994年版一直发展到2000年版、2008年版的ISO9001模式。2000年版和2008年版全面吸收了TQM的思想和理念,克服了TQM的一些问题,建立了一个组织以过程为基础的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但是,ISO9001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ISO9001(GB/T19001)的目的标准中写得很清楚:它的目的是证实组织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则是满足顾客要求,二则是满足适用法律法规要求。但是,它未涉及满足组织、员工、供方和社会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明显缺失所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为卓越绩效准则模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卓越绩效模式。所谓卓越绩效,是指组织通过综合的绩效管理方法,为顾客和其它相关方不断创造价值,提高组织整体的绩效和能力,促进组织得到持续发展和成功。而卓越绩效准则模式既吸收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又考虑到ISO9001以过程为基础的模式,同时克服了ISO9001的缺陷,更加完善和科学。 在此,要着重讲一下2004年版卓越绩效评价标准。该版本分为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7个部分,标准在将来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准备把“经营结果”改为“结果”。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应该是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呢?从大质量概念来讲,过程决定结果,结果是目的,目的才是导向。卓越绩效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结果导向,“结果”不仅是经济的绩效,还包括各方面的绩效。将来在标准修改过程中,还应特别关注领导作用这一章节。如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是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的品牌管理,组织的社会责任(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等。 2004年版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在前言中已经明确指出了与ISO9001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突出:一是突出了战略;二是突出了绩效;三是突出了社会责任。 以质量、环境、安全等管理体系为基础,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模式来统帅,形成一个综合的管理模式,这是很多人一致认为的最佳方式。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模式和技术、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概念,SPC、六西格玛、QCC、6S、FTA、FMECA、新老7种工具、精益生产等都属于技术或方法,不是管理模式。

全面质量管理经典理论和模式的综述

全面质量管理经典理论和模式的综述 摘要:为了完整、准确理解全面质量管理,深刻领会全面质量管理的真谛,本文经查阅《中国知网》,对全面质量管理经典理论和模式进行了综述,综述了4位大师的经典理论和模式。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模式 就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现实图景来说,它囊括了许多人的思想和模式。我们时常发现各国乃至各个组织TQM实践的侧重点和使用的术语都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它们选择了不同的理论和模式。为了完整、准确理解全面质量管理,深刻领会全面质量管理的真谛,经查阅《中国知网》,全面质量管理经典理论和模式有戴明的:戴明循环、质量管理14要点以及深刻的知识体系;朱兰的:质量螺旋和质量三部曲:策划、控制和改进;克罗斯比的:零缺陷、质量管理四条真理和质量改进14个步骤;费根鲍姆的:“全面质量10要点”和“四项基本工作模型”。 一、戴明的理论和模式 1.戴明的PDCA(PDSA)循环模式 PDCA循环模式是戴明在日本工作期间提出的,该模式的特点是把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看成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顺序的循环往复。后来戴明又将检查(Check)改成研究(Study),并将PDCA循环改为PDSA 循环,因为他认为“研究”一词更能体现实际需要。这一循环包括四个环节、八个步骤。 (1)计划阶段。通过分析诊断,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该阶段包含四个具体步骤,即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定措施,提出改进计划。 (2)执行阶段。按预定计划、目标、措施及分工安排,分头实施。 (3)检查或研究阶段。对照计划要求,检查、验证执行的效果,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及问题。 (4)处理阶段。该阶段包括两个步骤,即总结执行计划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并转化为标准加以巩固;将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不成功或遗留问题转下一个PDCA(PDSA)循环解决。 2.戴明的“质量管理14要点” 1989年,戴明将他的质量管理思想归纳为“质量管理14要点”:(l)把改进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