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安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西安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西安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西安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西安高新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54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在全国改革开放、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开发中发挥了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对西安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开拓创新、带动引领作用。

关键词:西安高新区;区域经济;作用

西安高新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建设中将进一步发挥更大作用,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面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策划、建设发展好西安高新区是西安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西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棋子,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也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西安高新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起码有以下方面应高度重视。

1 在建设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中发挥综合开拓创新作用

高新区是集管理、政策、资源调配等改革于一体的综合性改革试验示范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基地,是我国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以及优质资本要素集中集成、发酵升华的能量聚合体,是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现代功能发展的开拓地。

西安高新区的这些功能在支撑西安以及关中地区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要构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与西安高新区的存在和所作的贡献不无关系,有了西安高新区则带动了关中高新带,有了关中高新带则提升了关中发展能力,也就有了新时期关中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无穷动力和生命之源,西高新应继续在综合改革、开放合作、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城市功能提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仅仅在于单一的哪一方面。

为此,要把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把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相结合,把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新区建设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全面提高人的发展质量相结合,勇于担当“全国内陆型经济区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最前沿的“排头兵”、最尖端的“制高点”。

2 在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和创新型地区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西安高新区是最强

的;在西安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所有的开发区、产业基地中,西安高新区是集科研试验、工程化开发和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与产业化转化基地;在西安市的所有城市功能区中,不管是大学城、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或是其他新区,西安高新区是以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招商引资、项目策划实施和生产制造等诸多功能最强、匹配最好的先进要素聚合体,也是管理创新、政策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政银企结合、军民军地结合、中省市区发展结合最为领先、最富有成效、经验最丰富的功能区。

所以,西安高新区应该也一定能够成为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核心区,也就是可以这样认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综合配套改革基地建设的主体和重点在西安,西安的核心在西安高新区。我们应该按照新时期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要求,赋予西安高新区加大创新试验和先试先行的令箭,挂上西安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核心试验区的招牌,建立相应的推进机构和机制,就能够使西安高新区在统筹科技资源综合配套改革中起到“典型试验”、“核心带动”、“以点带面”的最大效果。

3 在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中发挥推动城市建设和强化城市功能的带动作用

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含有两层深刻的意义,一是明确了国际化大都市这样一个目标定位,二是提出了实现的关键路径就是加快西咸一体化。前者隐含了对城市功能的内在提升,后者又隐含了对城市建设力度的要求,两者不可或缺。

我国开发区发展建设的最初的、最原始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这就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现代科技为先导,以优惠政策和先进设施作为环境支撑,建设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见效的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引领我国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雄立于世界各国之林,尽快改变被动、落后局面。但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创建,开启了开发区还要承担城市新区建设、强化城市现代功能、开发现代服务业、建设人类宜居环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其发展模式、建设任务已与原有的开发区完全不是一回事,也给完成了初期历史使命的原有的开发区的发展转型开创了新的路子。西安高新区今后的发展,一是必须要充分利用高新区要素聚合、功能创新的作用和政策优惠的有利条件在整合西安、咸阳两市科技、产业要素和建设大西安高新技术新区上发挥作用,二是要充分利用空间开拓、开发建设功能强的特点,在促进西安与咸阳融合共建和实现跨行政区的整体建设上发挥作用。

在政策上,把咸阳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电子出口加工区纳入西安高新区,享受国家级开发区优惠政策,改变两市

高新区分割和咸阳省级高新区发展乏力、政策支持力度小的问题。在空间上,在西三环以西经绕城高速并向咸阳市区内的西宝高速公路以南、跨渭河两岸延伸建设西安高新区,使西安高新区实现向西和沿西宝高速公路的布局发展,解决西向延伸受限和新发展区越来越远离高速公路主干线的问题。把西高新建成西安大都市的也是西安咸阳共同的科技创新功能区、高技术产业集中区、现代服务业集中区和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建设区,形成西安城南依托西安高新区建设西咸新城区、西安城北依托西安经开区建设西咸新城区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和功能发展格局。

4 在带动西安、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中把西安高新区发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在中国重点发展建设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区内能够起到核心带动作用的开发区,必将有条件、有机会发展成为中国最强、世界一流的开发区。在充分发挥西安高新区对西安、关中天水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步伐,全面完成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要求。通过以下功能定位的实现,达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战略目标。

(1)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与科技产业化基地。要形成几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基地,在某些领域形成能够引领科技革命创新趋势和能够掌控技术、产品市场的领先研发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大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向实现生产力转化,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示范的核心区,为西安建设成创新型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创新型地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子。

(2)建设成为中国领先的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基地。西安要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必须要成为世界领先的、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西安高新区要建设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就必须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发挥创新示范和集聚带动作用。要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采用全球通行的和先进的经营模式,铸造强有力地优质资本集聚和市场开拓能力,面向全球有效集聚高端资本要素,在几个有特色的重点领域做强做大。重点是在能够掌控全球先进制造命脉的关键产业链节和现代服务主导领域,选择几项具备开发条件和具有保持领先水平能力的方面,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如应用软件、半导体及核心电子器件、新一代通讯设备、节能与新能源设备、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新型产业、牵引型产业。要加大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产业配套,构建产业链条,强化综合服务,创造优质发展环境。

(3)建设成为世界性开放合作新区。吸引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研发机构进驻或参与联合合作开发,建立几个高水平的专业化国际合作研发大院(基地),

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合作研发基地。积极推进国内外着名总部、分部、分支机构入驻,成为中国重要的总部集聚基地。加强国际化交流,建设成为国际化产品、技术交易和思想、文化交流平台,世界性会展中心,多领域高端人才交往和思想交锋的乐园和宜居地。集中建设几个国际交往的专业化功能区。

[1]宋建军,卫海燕.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XX,(2).

[2]樊瑛华,李振平.陕西关中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理念[J]西北大学学报,20XX,(3).

[3]战炤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效应——基本方式与作用机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1).

论文在线::s://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区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摘要:新经济环境的形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是目前我国主导模式,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完善很多相关因素,其中区域规划就是相关因素之一,本文仅针对区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域规划经济社会发展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界定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包括自然规划(土地、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环保等)、经济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布局规划)、社会规划(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政府管理)、人口规划(出生率、结婚年龄、人力资源开发)、城乡建设规划(城乡数量、规模、功能、城乡分工合作、城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水、电、路、信息、能源)和科技规划(科研、技术推广等)等七大类。区域规划应包括两部分内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调节政策。 二、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规划的脱节 在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区域规划来实现,近期建设规划仅对前五年的各项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绿化等目标与重点有所描述,为此区域的发展中往往存在城市发展战略雷同,越来越趋向同质化发展的现象。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认真研究和对实施途径的仔细思考,迄今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区域性综合协调体系。传统的城市建设规划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曾对我国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快速城市化造成了区域空间开发的矛盾,市场力量往往会对规划造成很大的冲击,城市建设往往会突破传统的空间规划,与已有的思维定势、行为定势发生冲突,使得规划蓝图与城市建设常常出现偏差 三、区域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域规划是一种服务于区域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为了实现一套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 提供未来区域空间发展的战略, 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区域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控制, 来调整和解决城市发展复杂背景中特定问题的职业的社会活动过程。吴良镛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中提出“区域的思想是城市进行规划的主导, 从区域空间上发展城市, 这样可以保证在思想上上超前的, 在决策上是科学的, 在技术上是合理的, 在生态上是安全的。”具体说来, 区域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 1 .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 规划在前, 发展在后, 这是我们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事先要进行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规划, 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汇集第一手资料, 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该区域的城市发展计划。这一规划一旦成型, 并被认可, 就作为该区域今后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 严格按照规划加以实施。 2 .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 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影响后代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 核心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资源的问题。把规划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来协调这几种关系, 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实施, 是十分重要的。 3 .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充分利用有效投入的根本前提。 在促进城市协调发展的诸多建设中, 基本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公共部门, 节俭至关重要, 提高投入的有效利用率, 避免重复建设和二次改造所造成的人为浪费是应有的行为。科学的区域规划就是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 改变各单位各自为政的做法, 那种“交通部门修路, 城建部门挖路铺管道, 刚刚补好路邮电部门又‘开肠破肚’铺电缆”的现象, 必须通过统一的规划来加以控制。同时科学的区域规划也是反对长官意志、领导工程的有效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西安高新区项目产品定位报告

西安高新区项目产品定 位报告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西安高新区项目产品定位报告 高新枫林绿洲(二期) 社区规划: 3条步行街 1200米生态谷 5000平米会所 1公里林荫大道 产品规划: 二期由4栋碟式高层、2栋纯复式楼和1栋板式小高层组成 销售情况:共分五期开发,当期开发二期,07年五期全部开发完工 上市时间04.8,交房时间,去化量58套/月左右,去化速度85% 客源:以当地本市人购买为主,外地购房则以延安(陕北地区)居多;用以自主,投资较少;一般年龄在30-45岁购买者多 营销思路:“生态谷纯水岸新街区生活”“生态运动教育阳光” 推广手段:一次性购房可享受98折优惠;报刊媒体推广为主;户外硬广 媒体通路: 优势:水景规划,迎合市场需求;大型社区,会所等相关配套齐全;电梯型纯复式景观楼产品,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 劣势:产品高密度开发,影响居住的采光性;07年全部竣工,开发周期较长, 势必给前期入住居民带来一定的不便;周遍同期开发楼盘多,其竞 争压力大 豪盛时代华城(三期) 社区规划: 23000平方米江南山水园林 2000多平方米会所 产品规划: 共由9栋23楼高层组成,其中三期由3栋高层组成 销售情况:共分三期开发,上市时间,交房时间05年底,去化量41套/月,去化速度89% 营销思路:“水岸名邸一切都是好宅标准除了价格” 推广手段:一次性购房可享受98折优惠,按揭享受99折优惠;报刊媒体推广为主;户外硬广 媒体通路: 优势:产品整体品质较高,江南园林景观设计具特色;先做景观后销售,市场反映效果好 劣势:栋距小,低层户型采光不够;部分房型设计欠缺合理 世家星城(三期) 社区规划: 2000平方米健身俱乐部、商业 产品规划: 三期由10栋小高层、高层组成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 .doc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 撰写人:XXX 本文档介绍了XXXXX. YOUR LOG

第一节加速市本级的崛起,实现“一城四区”联动发展 市本级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拉开608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区发展总体框架(要根据城区修编再作调整),集约经济与集约人口同步,加快城区化进程。年,力争城区建设用地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为35万人,达到中等城区规模。要进一步增强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 市本级的功能定位。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是金融、交通、信息、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 二是商贸流通中心。现有商贸设施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及一批大中型骨干流通企业和大型商业购物中心; 三是现代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逐步把市本级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准以医药、食品、饮品、服装等优势产品为主的现代工业基地; 四是能源化工基地,继续发挥煤电资源优势,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一、提升老城商贸区 提升人居环境,增强城区功能。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完善老城区的改造,改造闲置老厂区,完善路网体系,改善和完善绿地系统,建成城区沿江休闲绿化带,改造公园等。全面完成城区大街小巷“硬化、美化、亮化”

工程。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达到85%污水集中处置率超过50% 二、加快新城区建设 尽快完善商贸、金融、供气、公交、邮政等服务工程。完善污水处置、垃圾中转站、城区公交、公共厕所、给水系统及燃气系统等市政配套设施。至年新区要充分依托新国道和高等级公路,拉开10平方公里城区框架,进一步完善新区城区功能,依照规划。以新建学校、医院和建设新城购物文化娱乐中心,推动人口向新城区集聚。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毗邻新城区的下岗职工守业园和孙渡北部区域,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以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新城区人口的集聚。 三、做强做实工业园区 加速工业园向东(方向)扩展和延伸,加快工业园与“一城四区”格局的对接。并通过大桥连接新老城区。十一五”初期完成9平方公里建设,力争年前32平方公里发展框架基本形成,进入全省重点工业园行列。要从功能上布局,依照产业分工和产业功能,形成若干个特色产业园,积极创建工业园、工业园、工业园等外商投资的专业工业园。着眼久远和可持续发展,严格入园项目准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引进大型骨干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主导产业项目、集群配套项目以及财税贡献大、就业能力强的项目。严禁污染型、高耗能性、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入园,逐步减少、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落实方案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落实方案 第一节加速市本级的崛起,实现“一城四区”联动发展 市本级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拉开608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区发展总体框架,集约经济与集约人口同步,加快城区化进程。年,力争城区建设用地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为35万人,达到中等城区规模。要进一步增强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 市本级的功能定位。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是金融、交通、信息、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 二是商贸流通中心。现有商贸设施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及一批大中型骨干流通企业和大型商业购物中心; 三是现代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逐步把市本级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准以医药、食品、饮品、服装等优势产品为主的现代工业基地; 四是能源化工基地,继续发挥煤电资源优势,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一、提升老城商贸区 提升人居环境,增强城区功能。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完善老城区的改造,改造闲置老厂区,完善路网体系,改善和完善绿地系统,建成城区沿江休闲绿化带,改造公园等。全面完成城区大街小巷“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达到85%污水集中处置率超过50% 二、加快新城区建设

尽快完善商贸、金融、供气、公交、邮政等服务工程。完善污水处置、垃圾中转站、城区公交、公共厕所、给水系统及燃气系统等市政配套设施。至年新区要充分依托新国道和高等级公路,拉开10平方公里城区框架,进一步完善新区城区功能,依照规划。以新建学校、医院和建设新城购物文化娱乐中心,推动人口向新城区集聚。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毗邻新城区的下岗职工守业园和孙渡北部区域,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以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新城区人口的集聚。 三、做强做实工业园区 加速工业园向东(方向)扩展和延伸,加快工业园与“一城四区”格局的对接。并通过大桥连接新老城区。十一五”初期完成9平方公里建设,力争年前32平方公里发展框架基本形成,进入全省重点工业园行列。要从功能上布局,依照产业分工和产业功能,形成若干个特色产业园,积极创建工业园、工业园、工业园等外商投资的专业工业园。着眼久远和可持续发展,严格入园项目准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引进大型骨干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主导产业项目、集群配套项目以及财税贡献大、就业能力强的项目。严禁污染型、高耗能性、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入园,逐步减少、退出高耗能、低产出、污染型的产业。加大项目、资金入园力度,力争到年园区累计引进资金50亿元,平均每年实际引进资金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亿美元。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80亿元,上交税金5亿元。 四、新建矿循环经济开发示范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发展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9091768.html, 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发展思路 作者:曹向杰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7期 【摘要】凉山州与周边市州有很好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发展的基础,区域合作与整合发展对凉山州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三江经济协作区域建设已经开始破局,在已有条件下,要树立区域整合和区域经营理念,实现跨区域资源与产业整合,加快区域交通与通信一体化进程,建立区域性权威管理机构,提高区域协同效率。 【关键词】凉山州周边市州区域经济合作整合发展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加强多区域合作,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对广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具有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加强与周边市州的合作,形成多区域、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是凉山州多区域合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凉山州与周边市州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发展的基础 凉山州地处川滇两省结合部,内接四川甘孜州、雅安市、乐山市、宜宾市、攀枝花市,外联云南昭通市、楚雄州、丽江市、迪庆州。整个区域共有十个市州,辖98个县市区,地理位置正好处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之间。三江区域面积3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41万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2642亿元。 独特的区位整体优势。三江区域地处川、滇、贵、藏四省区结合部,承接成都、昆明两大都市经济圈,同时融汇川南、川西北、滇东、滇西北等次经济圈,联通攀西和六盘水两大资源开发区,在整个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凉山地处三江区域的腹心,也是成昆两大经济中心的腹地,处于四川“突出向南”战略的前沿地带。随着西攀高速公路的开通,凉山州已经接通了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并对接昆曼高速公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离凉山州已经并不遥远。 突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三江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独特而丰厚的资源禀赋,区域内绝大多数支柱产业都建立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 第一,水能资源和水电产业。区域内十市州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19977万千瓦,占全国的30%,川滇两省的80%。按照国家规划,三江干流水能开发完成后,三江区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凉山水能资源位居各市州首位,占区域30.1%。目前,各地均将水电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凉山、雅安等市州还把水电产业作为“第一产业”全力打造,产业竞争性突出,但协作空间也十分广阔。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研究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研究 一、英模文化的内涵界定 英模即英雄模范的简称。作为党和政府认可并树立的社会榜样,英模所体现的是执政党的意志取向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趋势,因此,人们一直给予英模现象以极大的关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英模的研究多是集中于政治宣传与思想教育视角下的对英模人物或事迹的客观记述或宣传,而罕有将英模作为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加以学术性的分析和解读,此方面的成果更是鲜见。至今,仅以《中国装甲文化通论》一书和《“文革”时期英模文化的历史解读》《近三十年来中国“英模”文化研究(1981-2011)》等几篇硕士论文为代表。对于英模文化的研究必然绕不开对于英模文化内涵的揭示。在目前有限的关于英模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对英模文化概念的界定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在《中国装甲文化通论》中,王亦军对“英模文化”的界定是:“在一个较大的社会范围(民族、国家、军队或集团)内以个人或群体形式所表现出的坚持正义、报效国家、英勇不屈、舍己为人等突出行为,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和广泛赞誉,并获得相关行政机构褒奖的文化现象。”①王弘在《“文革”时期英模文化的历史解读》中认为:“英模文化是指由树立、倡导、宣传和弘扬这些英雄和模范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②而孙昌帅则在《近三十年来中国“英模”文化研究(1981-2011)》中指出:“英模文化是与英模人物相关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③本文认为,“英模文化是指以英模人物为主体,以英模事迹为载体,以英模的价值观念、道德品格、信仰追求、行为规范为内容,往往通过党和政府的倡导和宣传并为广大民众广泛认可和践行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英模人物的形象、事迹、精神及其宣传机制,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仿效行为及心理情感等内容。”④英模文化是中国现代史上出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所具有的正面示范和鼓舞激励功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江西苏区执政时期开始,就已经高度重视英雄模范选树,着力培育并大力倡导英模文化,从而在团结民心、鼓舞斗志,推动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作为一种软实力,英模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武汉为例 摘要:从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入手,对武汉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增强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障碍因素;武汉 On the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AnYang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city of Anyang eff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summed up the urbanization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barriers to pla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Enhanced effec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urban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Anyang 1 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撑,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聚集与辐射双重功能,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增多及城市规模扩大,而广义的城市化则还包括城市地域扩展、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及城市职能结构优化、城市整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发展效应集中体现于促进区域消费总量增长、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消除人地矛盾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2]。 1.1 城市化对区域消费的拉动效应 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促进区域消费总量的提高,城市化已经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1979―1991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拉大是伴随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与梯度式对外开放而出现的,具有某种各观必然性。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 1.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积极效应。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1979年以前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虽然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也形成了投资上均匀分配,投资缺乏配套而效益不佳等问题,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20XX年,人口达亿。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如20XX年,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主要有: (一)三大地带。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东部内陆(河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