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正确设置和陈述及其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正确设置和陈述及其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正确设置和陈述及其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正确设置和陈述及其作用

摘要: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按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陈述,并发挥教学目标导教、导学和导测评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置;陈述;导教;导学;导测评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一般说来,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它制约教学过程、方法和师生的课堂活动方式。所以,教师在从事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适当,

然后尽可能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术语清晰地陈述目标。这对其教学行为的科学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研究常侧重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设计中虽有明确写明教学目标,但却是模糊的、缺乏可操作性的。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设计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脱节。更有甚者,有些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陈述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逻辑错误。这些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而言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有效地具体指导教学实践。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正确设置和陈述及其作用进行论述。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陈述

(一)指导教学目标设置的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为了解决目标模糊的问题,教师需要使目标更加准确,需要一个有组织的框架来提高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促进理解。在《学习、教

浅谈如何构建思想品德课中的愉快教学

浅谈如何构建思想品德课中的愉快教学 发表时间:2014-04-18T13:11:59.75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作者:褚杰芳[导读]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形式的愉快学习教学法,好比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褚杰芳河北省易县实验初级中学074200 在素质教育和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学思想品德课面临着巨大教学挑战。一谈到思品课学生立刻会把它与抽象、空洞、教条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思想品德课教师仿佛也成了呆板、古怪、僵化、不合时宜之化身。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不由地感叹:思想品德课难上,思想品德课上好难。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应有的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既不利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培养,也不利于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处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近几年品德课教材做了很大修改,图文并茂,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仍然不感兴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缺乏新意,使思想品德课的路子越走越窄。如何打破这一沉闷局面,赋予思想品德课新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形成师生的双向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摆在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而运用愉快教学法不失为摆脱这一状况的最佳选择。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形式的愉快学习教学法,好比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不断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现整体素质的提高。愉快教学的思想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北宋的张载在《经学理窟》中也说:“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明朝的教育家王阳明也多次表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些论述都说明愉快的心情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则开创了西方愉快教学的先河。美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应当是快乐的。”这些思想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机械地灌输,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习成为一件乐事。因此,愉快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潜能,在愉快的心境中主动求知的教育方法。愉快教学法是对传统教法的挑战,是对人性的尊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愉快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原则,对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正因为愉快教学符合教育规律,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思想品德课氛围,努力做到“四要”。 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它总是与愉快相伴出现并相互作用,对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既没有华丽的词藻,又缺少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比较抽象。但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有严密的辩证思维、缜密的逻辑、精辟的论述,具有普遍的指导性,这又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就必须把握其特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意从鲜活的具体事例中归纳出事物的本质,然后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去培养,去发掘,去引导。正如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信,更多的肯定和褒奖,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下生根、开花、结果。 二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进行愉快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师生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和教学目标,双方只有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才能圆满完成。有了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双方才能彼此信任,畅所欲言。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见学生就烦,学生见教师就怕,大眼瞪小眼,学生默不做声,课堂就会变成教师一人在说的“单口相声”,学习效果肯定好不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师德,而且要有博大的胸襟,要用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用爱的雨露滋润每一片心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修养,遵守师道,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你当良师益友,当知心人,才会敞开心扉,主动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才能充满快乐的气息。 三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愉快教学的效果与课堂氛围是紧密相关的。平时我们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同一个班,有的教师上课气氛很活跃,有的教师上课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教师。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要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教师首先要用浓浓的情去感染学生,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教学语言在调节课堂气氛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视。优美的语言给人以愉悦的享受,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教师应当练好这一基本功,遣词造句要做到精湛、清晰、准确,同时把握好语速,要快慢适中,疏密有度,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此外,教师还应该争取做一名有修养、有风度、有气质、有幽默感的人,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增进思维、陶冶情操。 四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四个一”的教学手法,单一、枯燥,教师讲得辛辛苦苦,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电教设备,再结合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高深的知识简单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姓名: 刘慧 科目: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任课老师: 段兆兵 任课时间:2010.2-2010.6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课程与教学论,刘慧) 【摘要】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一个合理的、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使课堂有序进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目前课堂教学目标仍存在的空泛性、片面化以及学生主体的缺失等问题,值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目标表述性语言是教师实施教学依据的重要文本,在侧重行为目标的同时,表现性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目标应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学系统环境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发展的总方向。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目标的编写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判断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构思,以及对学生的身心变化的预期。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教学目的、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单元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五个层次有机联系构成了教学目标体系。其中,课堂教学目标处在教学目标的最低层,是最具实践性、操作性和具体性的目标,它直接指导着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从广泛意义上理解的,包括思维、情感和外显的行动。当这样看待教育的时候,教育目标很显然就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的种类。”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成果,即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完整性。 一个合理的、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有利于全面指导教学过程,二是有利于教与学。 1. 全面指导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不仅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起指导的作用,而且对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上有规定性的功能。一项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也就是教学目标—一落实的过程。因此,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避免盲目性。一个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保持课程方向的明确性,保持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稳定性,防止个别人员对教学大纲另作随意解释。 2.有利于教与学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切把握,有利于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材料,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编写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对学科教材内容有深刻的掌握,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合理的评价,这无疑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策略。运用目标标准判断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教师切实了解学习者在学习上得与失,以便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 对于学习者来说,如果明确了学习目标,能更好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确定学习重点,增加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性与积极性。 既然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因此设计教学目标需要剖析各方面影响因素,从而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与不合理性。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充分注意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目标为统领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或以教学内容促成目标的达成都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 第三章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1)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1)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2) 第二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和策略 (3)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 (3)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 (4) 三、地理教学目标陈述新策略 (6) 第三节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 (7)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学生发展 (7) 二、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7) 三、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7)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描述。有人说“一位优秀的教学工 作者应用至少 60℅的时间来从事教学目标的设计”。显然,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出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而调控矫正的参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把握客观、具体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很大。用全面、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可以保证评价的效度、信度。 3.激励功能 “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学习需要系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与社会或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缩小自身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过程必须依靠反馈 进行自动控制。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 讨论、交谈、测验和评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一)目标体系不全面 , 偏重认知目标。目前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主体条件动词程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 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

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 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 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l.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 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

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传统中使用的“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概括、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 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 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时,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 “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第几段,归纳……”“用所给的条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相关内容,体验……”等。 4.D即Degree,意为“程度”。 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 例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证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 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陈述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要使陈述的教学目标清晰、操作性强,关键要抓住陈述的中心——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并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陈述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泰勒(1950)认为最有用的目标陈述形式就是行为目标即用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陈述某一特殊的学习结果。在泰勒的影响下,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在他的那本简短而可读性极强的书中,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应该陈述“学生能做什么以证明他的成绩以及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 做什么。”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 1.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目标要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在目标表述时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如“知道”、“理解”、“欣赏”、“记住”等等,而应该使用行为动词,如“背诵”、“解释”、“选择”、“写出”等。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是否可观察,关键在于所选用的动词。有学者(朱敬先,1987)对布鲁姆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都选用了明确的行为动词,对我们如何陈述这些领域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表6-1列出的是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所选用的动词。 表1认识领域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表述(综合版)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简单体模型正确绘制三视图。 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行为 (2)(学生)能用万用表正确判断安装的线路是否正确。 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行为 (1)(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正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2)(学生)联系自己及同学的学习实际,深入理解、感悟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行为动词 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所需的条件。 教学内容 (3)(学生)通过个别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亲历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情感 行为行为 (2)(学生)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情谊。 主体行为动词情感 行为 (3)(学生)体会加工方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态度 行为行为 如:“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检测电容器的方法。”这样的目标表述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二是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模糊;三是行为结果不确切。如果改为:“通过实训,能识别不同类型的电容器,会使用万用表判断电容器有好坏。”就符合要求了。 三、教育目标表述的要求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课改以来,教学目标的表述至今没有公认的规范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必须符合要求。教学目标应是四位一体:学生(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但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第一,行为主体要明确。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表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可评价。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应该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知道、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等等。 第三,行为条件须界定。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如,辅助手段限制:“通过计算器……”;信息限制:“在**统计图中,能……”;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能……”;课堂情境限制:“在课堂讨论时,能……”。 第四,表现程度呈底线。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情况,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又如:“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案例一:数学 课题:小数的加减法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估算意识和计算能力。 3、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二:体育 1、能说出双杠运动的锻炼价值及特点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问题: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不少教师在制定课时时往往直扑课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制定的目标,或定位过高、过深,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导致教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目标过低,出现学生“躺在地上摘桃子”的现象;或偏重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实施,因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错位,学生用心灵的诵读不够,用心灵的倾听不够,用心灵的表达不够。 2.对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理解不透如何科学地表述这些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有效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他们在制定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有一定的区别。实际教学中,对于行为动词的运用,教师是不大讲究,甚至是随手乱套的。 3.三维目标分割实施,缺乏融合。随着三维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制定目标时也开始渗透三维目标,但是出现了制定目标时尝试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开呈现的方式,看起来十分清楚,但是往往陷入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分割实施的误区,只把三维目标当成三种目标,将三项目标进行简单叠加,缺少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4.目标表述模糊,难以把握。主要体现为教师制定目标时,清晰度把握还不够,最终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弱化,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虚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泛化。例如,《借尾巴》(人教版一下)的目标陈述:重点学习课文,知道不同动物的尾巴的作用。这就是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如《梅花魂》的目标陈述:潜心会文,联系文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静心涵咏,融情体验,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两个目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潜心会文、静心涵咏,融情体验”这类词,陈述的语言过于学术化,教学时很难把握其分寸。再如《月光曲》(人教版六上)教学目标陈述: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提高朗读、想象能力;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③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这三个目标的陈述虽然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各个维度,但是表述“大众化”,适用于许多篇课文。 对各维度可以使用的行为动词归类如下: 知识性目标动词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也称为学习目标)”是师生教学活动的标准,是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承受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规范。既宏观又具体地表述教学后的预期行为变化、成长状态。 虽然我们的教学已步入新课程,但在教参、教案、示范课、研究课等各自教学目标陈述上仍存在很大差异。当前,陈述目标这个原本平常的工作,不少教师却困惑不解。设计教学目标最终要以目标陈述来体现,能否科学、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而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却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必须符合一些要求。下面是笔者对新课程下教学目标如何陈述的一点思考。 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陈述的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新课程下教学目标如何陈述在词语选择上,不再使用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动词,如“培养”和“使学生”,而是使用以“学生”为主语的动词来描述目标。 第二、教学目标要小。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其实指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制定宽泛,学生在某课时内完不成。比如:”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这些看似很“大气” 的教育目的或课程目标,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因此,学习目标应切合课堂教学活动实际。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我们就不要了,而是要时刻记在心间,分解在阶段性目标中。小的目标一一达成了,大的目标当然水到渠成。 第二、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准确、具体,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条件要具体、目标要明确、形式要适当) 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一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表述。如:“能利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熟练掌握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应该避免运用了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培养学生……精神”、“学会……”等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就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把握的,可评价的,例如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 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近三十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后者强调用内部心理认知能力来描述教学目标。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描述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股票、债券、保险 知识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界定股票的性质;列举持有股票的意义;分析股票的特点;阐释股票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 (2)界定债券的性质;说明债券的基本要素;划分债券的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阐述国债发行的目的(1)比较购买债券、 股票、保险等投资方 式异同,学习辩证思 维的方法; (2)利用有关知识 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 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 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 服务观念。要能够从 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 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 (2)培养学生积极 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积极学习投资的相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两点基本要求 1、详细说明目标内容。教学目标应明确地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以使人们观察了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作品后,便能判断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 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进行过研究。

如通过本课时教学后,学生能够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 1.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结构,即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用行为动词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发展的体验与学习方法过程的体验,体现教学的过程价值。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如对比求异方法、实例解说法、逻辑推理方法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要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2.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地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学对象学生: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是指对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四是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确定)。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常规方法 (一)行为术语陈述法(ABCD陈述法)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近三十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后者强调用内部心理认知能力来描述教学目标。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描述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股票债券保险》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股票的基本含义、特点;债券的基 本含义、种类、特点。商业保险的基本含义、种类和特点。 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各投资方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能根据储蓄、股票、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设计一项综 合投资安排。 能概括出不同投资方式的特点,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更加有利。 能利用所学知识为家庭或企业投资提出建设 性意见。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积极投资。 合理投资,能够增加个人财富,提高个人生活 ?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 ,从国家的角度,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认识投资 的意义。

股票、债券、保险 知识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界定股票的性质;列举持有股票的意义;分析股票的特点;阐释股票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 (2)界定债券的性质;说明债券的基本要素;划分债券的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阐述国债发行的目的(1)比较购买债券、 股票、保险等投资方 式异同,学习辩证思 维的方法; (2)利用有关知识 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 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 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 服务观念。要能够从 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 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 (2)培养学生积极 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积极学习投资的相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两点基本要求 1、详细说明目标内容。教学目标应明确地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以使人们观察了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作品后,便能判断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 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进行过研究。 如通过本课时教学后,学生能够根据所布臵的阅读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 1.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结构,即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用行为动词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微课的构建及应用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微课的构建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8-04-18T11:36:13.68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1月上作者:吴月英 [导读]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微课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地被关注、被运用 吴月英 摘要: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微课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地被关注、被运用。而以短小精悍为其主要特征的微课为教学活动增添了色彩,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本文主要是通过研读国内国外学者关于微课的研究以及自身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所思、所感,明确微课的定义,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构建微课及运用作为主线,阐明了构建微课时要把握好时间、明确主题以及选材要生活化,提出了思想品德微课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思品课;构建;应用 一、微课的定义 国外学者认为微课是以某一学科领域的某一重要元素为内容,或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短视频。国内学者对于微课的研究也不断地增多,以郑小军、胡铁生等为代表。他们所指的资源包括微视频、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练习、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 而本文所指的微课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即教材中的难点、疑点、重点等,主要以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呈现,视频中囊括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环节,包括微教案、微练习、微反思等教学资源,从而突破难点、疑点、重点,达成目标。 二、微课的建构 恰当的、好的微课的构建除了需要教师本身的魅力,比如幽默的语言、得体的动作、关爱的眼神等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控制时间,不宜过长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一节课基本上40分钟左右,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听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由于时间过长,而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维持不久,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有意注意难以形成,课堂效率不高。而新兴的微课以其短小精悍而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欢迎。国内微课先行者胡铁生认为微课的特征是短小精悍。具体说来,短是指:“微课教学活动时间短,一般不超过 10 分钟。微课在时间上的控制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意注意。所以,在进行微课制作时,一定要进行时间上的考虑,应控制在1-10分钟,过长则会导致学生疲倦,不利于教学。”微课运用于教学中,告别了以往“粉笔+嘴巴”“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主题要明确,针对性要强 微课以短小精悍为其主要特征,因此,在构建微课时不仅要注意时间上的把握,更要注意其内容上的精准。微课是为了突破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比如难点、疑点、重点、易错点、易混点等而进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或是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教师分析讲授而录制的简短视频。由此可以看出,微课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运用于教学中的,其内容确定,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因此,微课的构建要做到目标明确,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能实际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选材要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纪律法纪教育、国情教育为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使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并在实际中实践、运用,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微课也要注意与生活相结合,体现学科与生活的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非常重视与生活的联系,但这毕竟具有一般性,与本地区、本地方的学生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构建微课时,选取素材不能照搬教材,而是要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针对性、与学生、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这样制作出来的微课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同时使抽象的知识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例如,笔者在进行《善于调控情绪》这一框题的教学时,引入了微课,而对于微课的制作,笔者选取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考试和成绩的素材,创设了学生小李在段考前、考试中、考完试后、得知分数后的情境,引出学生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小李的情绪在段考前到得知分数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笔者之所以选取这样的素材首先是因为考试、成绩和学生息息相关,每个学生都曾经经历过,非常的熟悉,部分学生还能回忆起曾经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的态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话可说。其次是笔者在讲授这课时刚好是段考后的第一周,是教育的一个好契机。因此,这一课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微课的应用 1.课前运用 在郑小军、张霞合著的《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一文中,谈到:“微课用在课前,可以结合学习任务单实现导学功能,即帮助学生预习重点、难点和需要事先学习的内容。”在苏小兵等人合著的《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一文中,认为微课的教学应用目标主要是分为三个层面,其中一个层面是学习新知,他们认为:“学习新知,教师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或者在学习新内容前通过微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预习导学,前者是为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后者为学生在预习新教学内容时更好的引发思考和产生问题。”由此可知,微课用于课前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预习,一方面引领学生对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原因、意义以及重要性等的掌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难点、疑点,从而在上课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课中运用 这里的课中特指师生面对面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课中教学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的效率,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微课在思想品德课中应该怎么运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笔者认为,微课在课中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所发现的问题,

第三章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教案 (共2次课,4学时) 一、授课题目第三章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能识记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 2、能知道教学目标陈述方法有哪些?请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3、能针对某一具体课堂教学任务,正确设置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陈述的方法以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并能运用于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辅以生动的幻灯片 2、讨论法:寻找适当的小学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最佳课堂教学目标。 五、学时分配 4学时 六、教学过程(详见讲义) 七、作业 1、教学目标陈述方法有哪些?请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2、能针对某一具体课堂教学任务,正确制定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 八、参考资料 1、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https://www.360docs.net/doc/7e9206076.html,/wlkc/xinlixue/dishizhangdierjie2.htm

《教学设计》教案 “我尊敬那些清楚地知道他们目的的人。世上所有的不幸,大部分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发生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目标。他们肩负建设一座塔的使命,但在打基础时并不比搭一个窝棚花更多的力气” ——歌德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 ——朱慕菊(基教司副司长) 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 ——顾泠沅(上海教科院)

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第三章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 导入: 一天,王老师带领同学去郊区农村参观。出发前,他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布置了任务。(1)“你们主义观察鼓舞的生长情况,看那里有什么,长得怎样?”(2)“你们注意观察蔬菜和水果的生长情况。”参观结束后,王老师让同学们分别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一般都写得比较详细、具体和生动;接着,又让第一组同学描写蔬菜和水果的生长情况,让第二组同学描写谷物生长情况,结果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印象,大多数学生的叙述是含混、模糊的。 启示:这是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实验。实验表明:目标的指向作用对学生的观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可见,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与陈述在有效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教育学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教学目标随着程序教学的发展而受到广泛重视。 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同时也起到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教育情境中经常有三个英文单词与之对应:aim—教育宗旨、goal—教育目的、objective—教学目标。 从教育的不同层面,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多种表达形式,如图: (1)教育宗旨:涉及教育理念、有关教育的哲学观念、学校的社会角色、学生的学习任务等,由教育专门委员会、专家小组或社会决策者来完成,其陈述的语言往往是描述性的或含糊不清。 (2)教育目的:从国家、地区社会要求的角度出发而定的。指学生在学校中应该达到的教育水平,它的制定由教育专门小组、教材编写组或地区教育机构。 (3)教学目标:在学校教育目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确定将完成的具体教学目标。它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A、培养方案的目标: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