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_排采关键技术研究_杨焦生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_排采关键技术研究_杨焦生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_排采关键技术研究_杨焦生

第46卷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V o l .46N o .12017年1月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 a n .2017收稿日期:20160503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2016Z X 05041G002

)通信作者:杨焦生(1980-),

男,河南省焦作市人,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从事煤层气开发研究工作.E Gm a i l :y a n g j

s 69@p e t r o c h i n a .c o m.c n T e l :13513014216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二排采关键技术研究

杨焦生1,赵一洋1,王玫珠1,王一勃1,王金友2,张继东1,刘一坤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一065007;

2.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录井分公司,河北任丘一062552)摘要:为了提高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二排采技术适应性,采用数值模拟和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压裂裂缝形态与产能的关系二不同排采阶段控制机理与要点二煤层气井产水特征及其对产气的影响,建立了复杂裂缝条件下产能分析方法二煤层可动水及外来水侵评价方法.认为地质条件及压裂工艺控制裂缝发育形态,在低渗煤层中形成一条高导流的压裂主裂缝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率为0.1~1m D 低渗煤层中形成一条高导流的主裂缝越长,产气效果越好.排采方面,单相水流阶段应以降低应力敏感伤害二扩大压降为主,该阶段排采时间6~10个月以上二降液速度2~5m /d 二可动水排出30%以上二压降半径大于120m (

已产生井间干扰)的井易高产;两相流初期上产阶段应控制好动液面二套压和气体瞬时流速,保证气二水稳定产出,降低不稳定流动造成的附加伤害.煤层气井产水特征二产水量大小及煤层中水的采出程度决定后期产气效果,而煤层中原始可动水量大小二外来水体规模及侵入程度控制产水量及压降,据此可指导排采管控.关键词:煤层气;压裂;复杂裂缝;排采控制;生产诊断;产水特征;外来水侵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G1964(2017)01G0102G09

S t u d y o f 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o n c o a l b e dm e t h a n e f r a c t u r i n g a

n d d r a i n a g

e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Q i n s h u i b a s i n Y A N GJ i a o s h e n g 1,Z H A O Y a n g 1,WA N G M

e i z h u 1,WA N GB o 1

,WA N GJ i n y o u 2,Z H A N GJ i d o n g 1,

L I U K u n 1(1.L a n g f a n g B r a n c h ,P e t r o C h i n a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L a n g f a n g

,H e b e i 065007,C h i n a ;2.N o .2L o g g i n g B r a n c ho fC N P CB o h a i D r i l l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m p a n y L t d ,R e n q

i u ,H e b e i 06255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o f f r a c t u r i n g a n dd r a i n a g e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o f c o a l b e dm e t h Ga n e (C B M )i nt h eS o u t h e r n Q i n s h u i b a s i n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f r a c t u r e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 d e l i v e r a b i l i t y ,d r a i n a g e m e c h a n i s m a n dc o n t r o l m e t h o d si n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 ,a n d w a t e rd i s Gc h a r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i t s i m p a c to nC B M p r o d u c t i o nw e r ed i s c u s s e db y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Gt i o na n dd y n a m i c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A l s od e l i v e r a b 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u n d e r 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 f r a c t u r e s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p r o c e d u r e o f c o a l s e a m m o v a b l ew a t e r a n d e x t r a n e o u sw a t e r i n v a s i o n w e 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I t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f r a c t u r i n gp r o c e s sd i r e c t l y

c o n t r o l t h em o r p h o l o g y o f f r a c t u r e s ,a n

d i t i s t h em o s t

e s s e n t i a l

f o rC B Mt o f o r mah i

g hc o n Gd u c t i v i t y m a j o r f r a c t u r e i n t

h e l o w Gp e r m e a b

i l i t y c

o a l s e a m.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w h e n t h e v a l Gu e o f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i s 0.1 1m D ,t h e l o n g e r t h em a j o r f r a c t u r e l e n g

t h i s ,t h eb e t t e r t h eC B M p r o d u c t i o n i s .I n a s p e c t o f d r a i n a g e ,t h e s i n g l e Gp h a s ew a t e r f l o ws t a g e s h o u l db e d o m i n a t e db y 网络出版时间:2016-08-02 10:53:10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e9566902.html,/kcms/detail/32.1152.td.20160802.1053.002.html

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杨焦生等: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二排采关键技术研究

r e d u c i n g t h e s t r e s s s e n s i t i v i t y d a m a g e a n d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p r e s s u r e d r o p.I n t h i s s t a g e,t h ew e l l s w i t hd r a i n a g e d u r a t i o n o fm o r e t h a n6 10m o n t h s,l i q u i d l e v e l d r o p r a t e o f2 5m/d,r e c o v e rGy o fm o v a b l ew a t e r i n t h e c o a l s e a mo fm o r e t h a n30%a n d p r e s s u r ed r o p r a d i u so fm o r e t h a n 120m(i n t e rGw e l l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h a s o c c u r r e d)a r e e a s i e r t o g e t h i g h e r g a s y i e l d.H o w e v e r,f o r t h e e a r l y t w oGp h a s e s t a g e(g a s p r o d u c t i o n i s g r a d u a l l y r i s i n g),t h e l i q u i d l e v e l,c a s i n g p r e s s u r e a n d i n s t a n t a n e o u s g a s f l o wr a t e s h o u l db e p r o p e r l y c o n t r o l l e d t o g u a r a n t e e s t a b l e p r o d u c t i o no f g a s a n dw a t e r a n d r e d u c e t h e a d d i t i o n a l d a m a g e c a u s e db y t h eu n s t a b l e f l o w.T h ew a t e r d i s c h a r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d i s c h a r g e r a t e o f C B M w e l l,a n d r e c o v e r y r a t i o o f o r i g i n a lw a t e r v o l u m e i n c o a l s e a md i r e c t l y d e c i d e t h e g a s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l a t e r p e r i o d,w h i l e t h ev o l u m eo fo r i g i n a lm o v a b l e w a t e r i n c o a l s e a m,e x t r a n e o u sw a t e rv o l u m ea n d i n v a s i o nd e g r e e c o n t r o l t h ew a t e rd i s c h a r g e r a t e a n d p r e s s u r e d r o p l e v e l,w h i c h t h e r e b y c a nb eu s e d t o i n s t r u c t t h e d r a i n a g em a n a g e m e n t.K e y w o r d s:c o a l b e dm e t h a n e;f r a c t u r i n g;c o m p l e x f r a c t u r e;d r a i n a g e c o n t r o l;p r o d u c t i o nd i a gGn o s t i c;w a t e r p r o d u c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e x t r a n e o u sw a t e r i n v a s i o n

煤层气压裂改造和排采技术是改善储层渗流

通道二降低煤层伤害和提高单井产量的直接手段,

近年来,针对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的压裂和排采进

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压裂改造方面形成了一套完

善的 大液量二变排量二适中砂比 为指导的活性水

加砂压裂技术[1G2]及重复压裂技术[3],排采方面形成了以 控制井底流压为核心 的 五段三压法 控

制技术[4].通过实际应用,单井产气量稳步上升,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对不同地质条件下压裂裂缝的扩展特征二形态以及复杂缝对产能的影响等方面缺乏明确认识,导致压裂工艺在局部地区适应性差,效果差异大;2)不同排采阶段的控制机理二方法及参数还有待细化研究,以提高排采精度和效率;3)煤层气井产水情况复杂,产水与压降二产气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很好地指导生产.签于此,本文根据最新的勘探开发成果资料,采用综合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复杂裂缝对产能的影响二裂缝形态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匹配关系二不同排采阶段的控制机理和方法二产水特征及其对产气的影响等问题,对主要生产现象做出了解释,以期为该区进一步的增产改造和排采技术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1一沁水盆地南部地质概况

研究区处于沁水盆地南部斜坡带,石炭-二叠系以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目前有樊庄和郑庄2个开发区块,主要开发层系为山西组3#煤层.3#煤层具有连续稳定分布二地层倾角小(2?~10?)二埋深适中(500~900m)二厚度较大(5~6.4m)二含气量高(14~30m3/t)二含气饱和度高(71%~98%)等特点,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但该区域煤主要为高变质无烟煤,储层原始渗透性较差,注入压降测试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1m D之间,应力敏感性强,且平面上差异大二非均质性强,对煤层气压裂和排采具有较大的挑战.

2一沁水盆地南部压裂裂缝形态研究及其对产能的影响

2.1一压裂特征及复杂裂缝的产生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具有天然割理裂缝发育二杨氏模量低二泊松比高二强度低等特点,且压裂多采用低伤害清水压裂液,导致施工时滤失大二造缝压力高二易过早脱砂,压后多形成复杂短裂缝,不易形成长的支撑缝[5G6].

统计了沁水盆地南部160多口井的压裂情况,施工压力和破裂压力梯度都较高,65%的井破裂压力梯度在0.030~0.054M P a/m,其中35%的井破裂压力超过煤层最大主应力,表现出明显的多裂缝发育特征.

2.2一复杂裂缝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

煤层中复杂裂缝对产能的影响为:1)复杂裂缝的存在,使得主裂缝的延伸长度受限,影响范围小;2)复杂裂缝的存在,降低了支撑剂在裂缝内的铺置层数和厚度,而煤岩由于杨氏模量低,嵌入伤害严重,这样就造成压裂缝支撑不足或无支撑,导流能力很低[7].下面以樊庄区块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单一缝二不同的复杂裂缝形态,模拟分析裂缝复杂程度对煤层气井产量的影响.

樊庄3#煤压裂监测资料表明,主裂缝长度85~160m不等,本次数模考虑相同压裂规模,保持裂缝总长度相同(160m)二导流能力相同(30μm2 c m),设计不同裂缝模型进行计算(图1),其他主要参数见表1.

301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46卷

图1一煤层压裂裂缝形态模型(裂缝总长度相同,为160m)

F i g.1一F r a c t u r em o r p h o l o g y m o d e l s i n c o a l s e a m(t o t a l f r a c t u r e l e n g t h s a r e s a m e,160m)

表1一模拟计算使用的基本参数

T a b l e1一B a s i c p a r a m e t e r s u s e d i n s i m u l a t i o n

参数名称数值数据来源

煤层平均埋深/m625钻井二测录井

初始煤层压力/M P a5.32试井资料

煤层有效厚度/m5.5钻井二测录井

孔隙度/%2实验数据

渗透率/m D0.5平均值,试井资料

含气量/(m3 t-1)22现场含气量测试

井控面积/k m20.075现场实际井距

扩散系数/(c m2 s-1)2.5?10-4实验数据

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图2a为单一裂缝,长度160m,产气效果最好,最高日产气2300m3/d,20a累产气800?104m3;图2b~d中3组主裂缝长度均为100m,产气效果接近,都比单一裂缝要差,20a累产气700?104m3,分支裂缝条数和长度对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图2e,f为简单网状裂缝,改造范围为井筒附近33m,产气效果相对较差.实际上,樊庄地区煤矿井下挖掘资料表明,压裂支撑裂缝范围一般在井筒附近30m之内,与设计的图2e,f两种情况接近,而目前樊庄的单井平均产气量在1200~1300m3/d,与数模结果接近.

图2一不同压裂裂缝形态下模拟煤层气产量

F i g.2一S i m u l a t e dC B M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d i f f

e r e n t

f r a c t u r em o r p h o l o

g y m o d e l s

由此可见,在低渗煤层中形成一条高导流的长裂缝二暴露更多的储层至关重要,主裂缝长度越大,产气效果越好,图3的实际监测裂缝长度与产气量关系曲线也说明了这一点.在稳定主裂缝形成的基础上,扩大压裂规模,增加支裂缝长度二提高裂缝网络改造体积,可获得更好的产气效果.

图3一沁水气田实际监测裂缝长度与产气量的关系

F i g.3一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m o n i t o r e d f r a c t u r e l e n g t ha n dd a i l y C B M p r o d u c t i o n i nQ i n s h u i b a s i n 2.3一地质条件二压裂施工压力与裂缝形态的关系压裂裂缝形态主要受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控制,施工压力的变化可以反映地质条件及裂缝形态[8G9],以郑庄某区块为例,煤层埋深600~900m,渗透率0.1~0.5m D,150口井采用相同的压裂施工规模二参数和工艺,但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实际施工压力变化及压后效果大不相同.

根据压裂施工压力的变化,可将施工曲线分为稳定型二下降型二波动型和上升型4类,不同类型的地质特征二裂缝形态及压裂效果见表2.可以看出,稳定型的井构造简单平缓,煤体结构相对好,压裂时破裂明显,施工压力稳定或稍有起伏(1~3M P a 以内),表明主裂缝在煤层延伸顺利,裂缝长度大且形态相对单一,该类型产气效果较好,单井日产气800~1000m3/d;波动型的井煤层构造较复杂,天然微裂缝发育,受此影响,压裂施工压力反复下降 上升 下降,压裂缝不断开启 堵塞 再开启,形成多裂缝扩展,延伸长度受到影响,产气效果一般,单井日产气500~800m3/d;下降型的井多临近断层二大裂缝或低应力区,施工压力持续下降(降幅5M P a以上),表明压裂缝沿天然缝二断层等通道大量滤失,难以造新缝,同时断层附近含气量也较低,因此产气效果差,单井平均日产气200~300m3/d;上升型的井多处于高应力区或煤体结构差,破裂造缝困难,压裂施工压力高且持续上升,煤层对加砂敏感,易砂堵,以近井多裂缝为主,压裂砂堆积在井筒附近,产水二产气量都很低,平均单井日产气仅150~200m3/d.

401

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杨焦生等: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二排采关键技术研究

表2一郑庄区块煤层裂缝形态二压裂效果与地质条件匹配关系

T a b l e2一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f r a c t u r em o r p h o l o g y,p o s tGf r a c t u r e r e s p o n s e a n d g e o l o g i c c o n d i t i o n i nZ h e n g z h u a n g b l o c k

施工压力类型

压裂施工曲线

(图中红线为施工压力)相应的

地质条件

压裂裂缝

形态描述

压裂裂缝形态示意图

(红线表示压裂缝)压裂效果

平稳型构造相对

简单平缓,

煤体结构

主裂缝在

煤层延伸

长,形态相

对平直简

效果较好,

气二水产量

稳定

波动型构造相对

复杂,海拔

落差大,天

然微裂缝

发育

主裂缝延

伸距离较

平稳型短,

分支裂缝

较发育

效果一般,

产气二产水

有波动

下降型临近断层二

陷落柱二低

应力区,发

育大的天

然裂缝

压裂缝沿

天然缝二断

层等通道

大量滤失,

难以造新

效果差,临

近断层产

水大

上升型煤层应力

高,或煤体

结构差,破

裂造缝困

形成近井

复杂多裂

缝,延伸距

离很短,一

般几米

效果很差,

气二水产量

都很低

2.4一压裂施工建议

由于煤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因此压裂时应根据地质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施工.具体来说,对构造平缓二天然裂隙不发育煤层,渗透率低,滤失量小,相对易形成长裂缝,施工时应扩大改造规模来增加支撑主裂缝的长度二宽度.前期形成稳定主裂缝后,后期可提高排量扩张支裂缝;天然裂缝发育的煤层,滤失大,主裂缝不易延伸,可采用携砂能力强的低伤害粘性压裂液二变排量施工二定向射孔+水力喷射压裂二添加煤粉悬浮剂等方法来减少无效复杂裂缝,延伸支撑主裂缝;对于构造复杂二煤体结构差,煤层压裂难以成缝的,可采取间接压裂方式,在与煤层相邻的顶底板砂泥岩造缝,进而沟通煤层.3一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排采控制与诊断3.1一排采阶段划分

根据煤储层气二水流动机理及气二水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将排采分为3个阶段,即单相水流阶段二两相流初期上产阶段和两相流中后期阶段,如图4.

图4一排采阶段划分示意

F i g.4一S c h e m a t i c f i g u r e o f p r o d u c t i o n p h a s e d i v i s i o n

501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46卷

各阶段的排采机理不同,导致排采控制参数和方法也不同.

3.2一不同排采阶段控制机理和要点3.2.1一单相水流阶段

此阶段只有水参与流动,煤层压力逐渐下降,至井筒附近压力低于临界解吸压力结束,流动主控因素为生产压差二应力敏感性和颗粒运移(煤粉和压裂砂)等[10G11],主控参数和要点包括排采降液速度二排采天数二煤层水排出情况与压降程度二排采连续性等.

合理排采降液速度确定应主要考虑提高排水效率二降低应力敏感二防止裂缝吐砂和煤岩结构破坏形成煤粉,生产压差是控制核心.一般来说,初期排采强度不宜太大,可通过油藏工程分析建立产水与流压关系,确定井的产水能力和合理排采速度.煤层水排出量多少及比例直接决定压降范围和程度,一般认为该阶段结束时井间应形成压降干扰[12],有助于后期的产气,因此如果产水量没有明显下降,则应延长单相排水期,不急于产气.考虑应力敏感二生产压差,采用数值模拟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樊庄区块典型井排采参数与产能的关系(表3),发现在相同地质条件下,降液速度2~5m/d二单相流排采时间在6个月以上二压降半径大(120~150m,已产生井间干扰)二可动水排出比例高(25%~30%以上)的井易高产.

排采连续性对煤层气产能至关重要,主要是由于地层条件下煤粉容易聚集[13],排采一旦中断,细小的煤粉会迅速沉降聚集成大颗粒,由于沁南煤层气井产水量较低(0.5~20m3/d),只能携起较小煤粉颗粒(直径0.25~0.85m m),因此即使重新恢复流量也无法携起已聚集的颗粒,从而导致通道堵塞二伤害.

3.2.2一两相流初期上产阶段

该阶段吸附气逐渐从煤的基质表面解吸并进入孔缝随水流动,在裂缝中形成两相流.随着解吸气量增加,产气量逐渐上升达到峰值,产水量相应下降.主要流动特征一是见气后水相渗透率迅速降低,气相渗透率快速上升,水难以产出;二是气体流速过快可能导致煤粉大量爆发产出堵塞近井地带和排采泵,同时会使气二水两相流由稳定的分层流向不稳定的波状流动变化[14],产生附加流动阻力.

该阶段控制要点为:1)控制好动液面和降液速度,保证水连续产出;2)产气初期控制好套压和气体瞬时流速,避免引起明显的储层伤害和附加流动阻力.3)该阶段应控制较长的时间,樊庄区块一般高产井该阶段时间在0.5~1a以上(表3).

表3一樊庄区块典型井排采参数控制范围

T a b l e3一D i s t r i b u t i o n r a n g e o f t y p i c a l w e l l s d e w a t e r i n gp a r a m e t e r s i nF a n z h u a n g b l o c k

单相水流阶段降液速度/(m d-1)单相水流阶段控制

时间/m o n

单相水流阶段

压降半径/m

单相水流阶段排出

可动水比例/%

两相流上产阶段

控制时间/m o n产气效果

2~56~10120~15025~306~12高产,日产气1500~2000m3/d以上5~83~675~10015~204~6中产,日产气1000m3/d左右

>101~340~756~102~4一般低产,日产气小于500m3/d

3.2.3一两相流中后期阶段

该阶段特征是产气量稳定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产水量二井底流压稳定在很低水平,主要产气,只需保持稳定的井底流压生产即可.

3.3排采早期生产诊断

根据油藏工程原理,排采单相水流阶段,当煤层压力无明显下降时,井底流压与日产水曲线(I P R曲线)近似为斜率为负的直线,若曲线发生明显偏离,则表示煤层可能出现堵塞二伤害,据此可诊断生产状况.

绘制了郑庄区块煤层气井的早期I P R曲线,主要表现为4种类型:正常直线型二严重堵塞型二正常 堵塞型二堵塞 解堵 又堵塞型,如图5所示,其中以第2种类型堵塞最为严重(随井底流压下降,产水量也下降),应优先实施解堵,目前该技术应用在现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图5一郑庄区块几种典型的I P R关系曲线

F i g.5一S e v e r a l t y p i c a l I P Rc u r v e i nZ h e n g z h u a n g b l o c k 601

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杨焦生等: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二排采关键技术研究4一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产水特征及对产

气的影响

4.1一煤层气井产水特征

由于煤储层地质条件二排采制度控制二外来水侵入二储层伤害等原因,沁水盆地煤层气井的产水情况千差万别,造成产气效果也是差异很大.总结起来,产水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正常型:产出水为煤层水,产水量相对较小,初期一般小于10m 3/d ,见气后产水量很快递减,产气迅速上升,中二后期产水稳定在很低的水平,产气效果好.

2)排采初期产水量大(10~30m 3

/d ),2~3a 后开始递减.初期较大水量主要来源于煤层顶二底板

或邻近的非活跃含水层,以微渗滤方式进入煤层,一般产水量递减后,后期可取得较好的产气效果.

3)产水量长期保持较高水平(30~50m 3

/d

),累产水高达104m 3甚至105m

以上,煤层压降困难,几乎不产气或产气量很低,主要是断层二天然裂隙或压裂缝沟通活跃含水层导致外来水大量侵入

造成的.该情况下应加强评价外来水的侵入能力二含气量水平及后期产气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长期无效排水.

4)产水量波动型:主要是煤层内的水,由于煤层低渗二压裂改造效果差或地层堵塞,产水量低,排采过程中堵塞和解堵交替发生,产水量波动大,累

产水量低,降压效果差,该类井产气量二产水量都不高.现场应及时诊断其低产原因,进行解堵.

4.2一煤层中可动水量及采出程度评价

煤层中原始含水量的多少二可动水的比例及采出程度直接关系到压降水平二产气潜力等,可指导排采控制.目前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方法,流程如下:

)采用测井解释和室内实验方法确定煤层的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

2)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建立煤层厚度二孔隙度二含水饱和度分布场,采用网格法计算煤层中原始赋存水量体积;

3)采用核磁共振方法,根据弛豫时间T 2截止值确定可动流体和不可动流体,当煤层孔隙中水的弛豫时间小于T 2截止值时,为束缚水,反之为可动水,据此可计算可动水体积和比例,如图6a ;4

)采用相对渗透率实验方法,选择不同原始渗透率岩心,测定其残余水饱和度,建立可动水(或残余水)饱和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见图6b ;5)根据3)和4),结合煤层实际条件综合分析,估算煤层中可动水量;6)根据目前排出水量多少计算煤层中水的采出程度;

7)据此分析煤层压降水平和排采情况,并指导排采.

图6一利用核磁共振和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确定煤层中可动水饱和度F i g .6一D e t e r m i n i n g m o v a b l ew a t e r s a t u r a t i o nu s i n g n u c l e a r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a n d r e l a t i v e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r

e s u l t s 表4一郑庄区块各井区目前累计产水量情况(截至2015年底)

T a b l e 4一C u m u l a t i v ew a t e r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s e v e r a l w e l l Gf i e l d s o fZ h e n g z h u a n g b l o c k (b y

t h e e n do f y e a r 2015)井区平均生产

时间/a 平均渗

透率/m D

单井控制

煤层水量/m

3可动水

比例/%单井控制

可动水量/m

3单井平均

累产水/m 3可动水

采出程度/%郑1南区3.00.5~1.012000~1300050~606500~7500840090~110郑1北区3.00.2~0.38000~900030~353000~35001421

30~40郑2北区2.50.2~0.38000~9000

30~352500~3000130425~38郑3井区2.50.5~0.69000~10000

35~403500~3800184245~51郑4井区

2.5

0.7~0.8

10000~11000

40~45

4000~4500

132629~33

一一据此对郑庄区块单井控制煤层可动水量及采

出程度进行估算,结果见表4和图7.分析认为,郑1南区断裂构造发育,

渗透性好,煤层中可动水量最多,可动水的采出程度也超过100%,

主要是裂7

01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46卷

缝沟通造成外来水侵入所致,煤层未有效降压,最终水侵量需长期监测并结合数模确定;郑1北区二郑2北区现今地应力高,渗透率很低,储层易伤害不利于排水降压,煤层中可动水量少,单井累产水量也少;郑4井区含气饱和度高二渗透性较好,但目前单井平均产水量较少,可动水的采出程度仅29%~33%,主要是前期排采过快导致很早见气(2~3个月),形成气锁使得远端水无法产出,解吸范围有限,气产量上升慢,而地质条件与之相近的樊庄区块投产相同时间单井平均累产水已达到2200m3(可动水采出程度50%以上),产气已达到高峰.因此,郑4井区下一步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累产水量以获得更好的压降效果和产气量.

图7一郑庄区块3#煤层可动水的采出程度分布

F i g.7一D e g r e e o fm o v a b l ew a t e r r e c o v e r y

i n3#c o a l s e a mo f Z h e n g z h u a n g b l o c k 4.3一外来水侵入煤层对产气的影响

外来水侵入煤层对产能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外开展了一些定量化的分析[15],而国内目前处于定性分析的层面[16G18],难以真正揭示其影响程度并指导排采制度确定.

本文通过研究,建立了外来水侵入的评价流程:首先通过地质研究确定含水层分布,估算水体规模大小(方法同4.2确定煤层水量),分析其侵入煤层的可能性与方式;然后分析煤层气井产水量大小与压力二动液面变化的关系,初步评价外来水的侵入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包含外来水体和煤层的地质模型进行产水量历史拟合,通过调整参数来确定外来水体大小,修正地质模型;最后,根据修正的模型预测井的未来产能,确定后续排采措施.如图8为一口处于构造边缘的煤层气井,初期排采产水量大(30~40m3/d),井底压力几乎不降,采用数模方法,引进外来水体达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最终确定与煤层沟通的外来水体积为500?104m3,预测后期需增大排水至70~80m3/d,6a后可产气,最高日产气仅920m3/d,评价无经济效益,因此建议该井停排.

图8一外来水侵入情况下煤层气井产气量变化曲线

F i g.8一C B M w e l l s p r o d u c t i o nu n d e r

e x t r a n e o u sw a t e r i n v a s i o n

5一结一论

1)煤层压裂易形成复杂缝,地质条件及压裂工艺直接控制裂缝发育形态,压裂时应根据地质条件进行个性化设计和施工,提高压裂技术适应性;建立了复杂裂缝条件下产能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在低渗煤层(渗透率0.1~1m D)中形成一条高导流的压裂主裂缝至关重要,主裂缝越长,产气效果越好.

2)煤层气井重点控制阶段为单相水流阶段和两相流初期上产阶段.单相水流阶段排采控制应主要考虑降液速度二排采时间二排出水量情况和压降程度,优化合理排采参数为:降液速度2~5m/d二排采时间6~10个月以上二压降半径较大(该阶段结束时井间最好形成干扰)二煤层可动水采出30%以上;两相流初期上产阶段应控制好动液面二套压和气体瞬时流速,保证气二水稳定产出,降低不稳定流动造成的附加伤害.

3)煤层气井产水特征二产出水量多少直接影响产气效果,通过研究建立了煤层可动水量二可动水采出程度及外来水侵入对产气影响的评价方法,可定量评估煤层压降水平,进而指导煤层气排采控制.

参考文献:

[1]一刘庆昌,冯文彦,于文军,等.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探索与认识[J].天然气工业,2011,31

(11):6G10.

L I U Q i n g c h a n g,F E N G W e n y a n,Y U W e n j u n,e t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n t h e

C B M g a sf i e l d so ft h es o u t h e r n Q i n s h u ib a s i n[J].

801

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杨焦生等: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二排采关键技术研究

N a t u r a lG a s I n d u s t r y,2011,31(11):6G10.[2]一王永辉,卢拥军,李永平,等.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进展及应用[J].石油学报,2012,33卷(增刊1):149G158.

WA N G Y o n g h u i,L U Y o n g j u n,L I Y o n g p i n g,e ta l.P r o g r e s s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h y d r a u l i c f r a c t u r i n g t e c hGn o l o g y i n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r e s e r v o i r[J].A c t a P e t r o l e i S i n i c a,2012,33(s u p p1):149G158.

[3]一倪小明,林一然,张崇崇.晋城矿区煤层气井连续多次压裂裂缝展布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42

(5):747G754.

N IX i a o m i n g,L I N R a n,Z HA N G C h o n g c h o n g.C h a rG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r a c t u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f t e r

c o n t i n u o u s

a n dr e p e t i t i v eh y d r a u l i cf r a c t u r i n g o fC B M w e l l si n

J i n c h e n g m i n g n i n g a r e a[J].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Gs i t y o f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2013,42(5):747G754.[4]一秦一义,李仰民,白建梅,等.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井排采工艺研究与实践[J].天然气工业,2011,31(11):22G25.

Q I N Y i,L IY a n g m i n,B A I J i a n m e i,e t a l.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n t h eC B M d r a i n a g e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o fw e l l s i nt h e

s o u t h e r nQ i n s h u i b a s i nw i t hh i g hr a n kc o a l b e d s[J].N a t u r a lG a s I n d u s t r y,2011,31(11):22G25.[5]一才一博,丁云宏,卢拥军,等.复杂人工裂缝网络系统流体流动耦合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43

(3):491G495.

C A IB o,

D I N G Y u n h o n g,L U Y o n g j u n,e t a l.O p t i m iG

z i n g f l u i d f l o wc o u p l i n g i nc o m p l e xa r t i f i c i a l f r a c t u r e n e t w o r ks y s t e m s[J].J o u r n a lo f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2014,43(3):491G495.[6]一杨焦生,王一兵,李安启,等.煤岩水力裂缝扩展规律试验[J].煤炭学报,2012,37(1):73G77.

Y A N GJ i a o s h e n g,WA N G Y i b i n g,L I A n q i,e ta l.E xG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o n p r o p a g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c o mGp l e xh y d r a u l i c f r a c t u r e i n c o a lGb e d[J].J o u r n a l o f C h iGn aC o a l S o c i e t y,2012,37(1):73G77.

[7]一C I P O L L A C L,WA R P I N S K IN R,M.J.MA Y E RG

H O F E R MJ,e t a l.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f r a c t u r e

c o m p l e x i t y,r e s e r v o i r p r o p e r t i e s,a n df r a c t u r et r e a tG

m e n t d e s i g n[J].S P E115769,2008.

[8]一徐一刚,彭苏萍,邓绪彪.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压力曲线分析模型及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40

(2):173G178.

X U G a n g,P E N G S u p i n g,D E N G X u b i a o.H y d r a u l i c

f r a c t u r i n gp r e s s u r ec u r v ea n a l y s i sa n d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

t o c o a l b e dm e t h a n ew e l l[J].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Gs i t y o f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2011,40(2):173G178.[9]一王玉海,夏克文,孙国库,等.根据压裂施工曲线判断煤层气井压后裂缝展布及产气效果方法研究[J].油

气井测试,2011,20(2):25G29.

WA N G Y u h a i,X I A K e w e n,S U N G u o k u,e ta l.A cG

c o r

d i n g t oC B M w

e l l s

f r a c t u r i n

g p r e s s u r e c u r v e t o d eG

t e r m i n e t h ec r a c k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e f f e c t so fm e t h o d o f g a s p r o d u c t i o n[J].W e l lT e s t i n g,2011,20(2):25G29.

[10]一刘世奇,桑树勋,李梦溪,等.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网排采压降漏斗的控制因素[J].中国矿业大学学

报,2012,41(6):943G950.

L I US h i q i,S A N GS h u x u n,L IM e n g x i,e t a l.C o n t r o l

f a c t o r s o f c o a l b e d m e t h a n e w e l l d e p r e s s u r i z a t i o n

c o n eu n

d

e rd r a i n a g ew e l ln e t w o r ki ns o u t h e r n Q i nG

s h u i b a s i n[J].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2012,41(6):943G950.

[11]一张崇崇,王延斌,倪小明,等.煤层气直井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

44(3):520G525.

Z HA N G C h o n g c h o n g,WA N G Y a n b i n,N IX i a o mG

i n g,e t a l.R e s e a r c ho n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v a r i a t i o nl a wo f

c o a lr e s e r v o i ri n

d r a i n a g

e p r o c e s so fC B M v e t i c a l

w e l l s[J].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2015,44(3):520G525.

[12]一L A R K S O NCR,M C G O V E R NJM.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

c o a l b e dGm e t h a n eGr e s e r v o i r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G

m e n ts t r a t e g i e st h r o u g h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s i m u l a t i o n

a n de c o n o m i c s[J].S P E,2005,88843:502G519.[13]一张芬娜,綦耀光,徐春成,等.煤粉对煤层气井产气通道的影响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43(3):

428G435.

Z HA N G F e n n a,Q I Y a o g u a n g,X U C h u n c h e n g,e t

a l.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i m p a c t o f g a s p r o d u c t i o nc h a n n e l

f o rc o a l b e d m e t h a n e w e l lb y p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J].

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G

g y,2013,43(3):428G435.

[14]一路一菁,吴锡令,黄志洁,等.气水两相水平流动测井的流型实验研究[J].科技导报,2010,28(3):59G62.

L UJ i n g,WU X i l i n g,HU A N G Z h i j i e,e ta l.E x p e r iG

m e n t a ls t u d y o fh o r i z o n t a l g a sGw a t e rf l o w p a t t e r n

d u r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w

e l l l o g g i n g[J].S c i e n c e&T e c hG

n o l o g y R e v i e w,2010,28(3):59G62.

[15]一K L E I N A,B U C K K,R UH LS.H e l p e r f i l e d:a n i n t eG

g r a t e da p p r o a c ht oc o a l b e d m e t h a n ed e v e l o p m e n t,

U i n t ab a s i n,U t a h[J].A A P G S t u d i e si n G e o l o g y,

2004,50(21):541G550.

[16]一张松航,唐书恒,李忠城,等.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变化规律:以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为例[J].中

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44(2):292G299.

Z HA N G S o n g h a n g,T A N G S h u h e n g,L I

Z h o n g c h e n g,e t a l.T h eh y d r o c h e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901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46卷

a n di o n c h a n g e s o ft h ec o p r o d u c e d w a t e r:t a k i n g

S h i z h u a n g n a n b l o c k,s o u t h o f t h eQ i n s h u i b a s i n a s a n

e x a m p l e[J].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2015,44(2):292G299.

[17]一孙粉锦,王一勃,李梦溪,等.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J].石油学报,2014,33(6):

1070G1079.

S U NF e n j i n,WA N GB o,L IM e n g x i,e t a l.M a j o r g eG

o l o g i c a l f a c t o r sc o n t r o l l i n g t h ee n r i c h m e n t a n dh i g h

y i e l do f t h e c o a l b e dm e t h a n e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Q i n s h u i

b a s i n[J].A

c t aP e t r o l e iS i n i c a,2014,33(6):1070G

1079.

[18]一郝一丽,段宝玉.煤层中水对煤层气产量的影响[J].中国煤层气,2012,9(4):32G34.

HA OL i,D U A NB a o y u.T h e i m p a c t o fw a t e r i n c o a l

s e a m o n C B M y i e l d[J].C h i n a C o a l b e d M e t h a n e,

2012,9(4):32G34.

(责任编辑姚志昌)

011

煤层气排采技术规范

煤层气排采技术规范

煤层气企业标准 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技术规范 (试行) 2008-08-18发布2008-08-18实施

煤层气企业标准 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技术标准,包括排采总体方案的制定、泵抽系统、排采设备及地面流程的安装、场地标准、下泵作业、洗井、探冲砂、资料录取、分析化验、总结报告编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井的排采作业工程。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对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文。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煤层气井排采作业管理暂行办法 SY/T 5587.6-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起下油管作业规程 SY/T 5587.7-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洗井作业规程 SY/T 5587.16-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通井、刮削套管作业规程 SY/T 5587.5-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探砂面、冲砂作业规程 SY/T5523-92 油气田水分析方法 SY/T6258-1996 有杆泵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3 排采总体方案的制定 3.1基本数据 3.1.1钻井基本数据 钻井基本数据包括地理位置、构造位置、井别、井型、施工单位、目的层、开钻日期、完钻日期、完井日期、钻井周期、完钻井深、完钻层位、最大井斜、井深、方位、人工井底、补芯高。 3.1.2完成套管程序 完成程序包括套管规范、下深、钢级、壁厚、水泥返高、固井质量、短套管、油补距。 3.1.3煤层深度、厚度及射孔井段 3.1.4解吸/吸附分析成果 包括含气量、含气饱和度、临界压力 3.1.5注入/压降测试及原地应力测试数据 包括渗透率、表皮系数、储层压力、压力梯度、研究半径、煤层温度、闭合压力、闭合压力梯度、破裂压力等。 3.2 排采总体方案 3.2.1排采目的 3.2.2排采目的层及排采方式 3.2.3排采设备及工艺流程设计 3.2.4排采周期 3.3工艺技术要求 3.3.1动力系统 3.3.2抽油机 3.3.3泵挂组合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 李明宅杨陆武胡爱梅徐文军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研究中心,北京,100011) 摘要沁水盆地面积约23923km2,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是我 国重要的煤层气勘探区。本文主要从盆地演化的角度讨论了煤层的形成及其生气 潜力,认为沁水盆地南部是有利的煤层气勘探区块。 关键词沁水盆地构造演化沁水盆地南受煤层气 1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在影响煤层气生成和保存的众多地质因素中,以构造作用的影响最大,因为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热演化决定着煤的聚集和生气作用。 1.1构造特征及成煤期后构造发育特征 沁水盆地位于晋中一晋东南地区,为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面积约23923km2。盆地内次级褶皱发育,南部(古县一屯留一线至阳城)和北部(祁县以北)以近南北向褶皱为主,局部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祁县至沁源)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该盆地处于长期抬升状态,具有内部褶皱发育、断裂不甚发育和煤系地层广泛稳定分布的特点,区别于其西侧的鄂尔多斯盆地和东侧的华北东部断块含煤区,前者煤系沉积后长期持续稳定沉降、上覆地层厚、构造简单,后者煤系沉积后又经历了强烈的块断作用改造。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沉积后,历经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次构造运动改造。印支期本区受侯马一沁水一济源东西向沉积中心的控制,以持续沉降为主,沉积了数千米的三叠纪河湖相碎屑岩,由北向南增厚。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华北地区逐渐解体,盆地开始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燕山期内构造运动最为强烈,在自西向东挤压应力作用下,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随山西隆起的上升而抬升、褶皱,形成了轴向近南北的复式向斜,局部断裂并遭受剥蚀。同时,区内莫霍面上拱,局部伴有岩浆岩侵入,形成不均衡的高地热场,使煤的变质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于该变质作用是在煤层被抬升、褶皱、剥蚀,上覆静岩压逐渐减小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煤的割理及外生裂隙的生成、保存等均产生了有别于深成变质作用的影响。喜山期区内受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走滑拉张应力场作用,在山西隆起区产生北西一南东向拉张应力,发育了山西地堑系,区内形成了榆次—介休一带的晋中断陷,沉积了上千米的上第三系、第四系陆相碎屑岩,其他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继续遭受剥蚀,并在北部和东南部因拉张而形成北东向正断裂,致使沁水盆地定 一36—

煤层气井压裂技术现状研究及应用

煤层气井压裂技术现状研究及应用 摘要:煤层气其主要成分为高纯度甲烷。煤层气开发的主要增产措施是压裂,而压裂设计是实施压裂作业的关键。本文介绍了煤层气储层的特征,并根据美国远东能源公司煤层气井压裂工艺技术,对其在山西寿阳区块几口井的压裂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煤层气井压裂设计的主要参数如施工排量、压裂液、支撑剂、加砂程序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压裂设计小型压裂测试树脂涂层砂 1 引言 美国是率先进行煤层气开采的国家,其煤层气工业起步于70年代,大规模的发展则是在80年代。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经测算煤层甲烷总资源量为30~351012 m3,约是美国的三倍。我国煤层气目前处于商业化生产的阶段。至今已在全国各煤矿区施工600多口煤层气井、10余个井组,大部分进行了压裂增产等措施。煤层气是我国常规天然气最现实、最可靠的替代能源,开发和利用煤层气可以有效地弥补我国常规天然气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和供给量上的不足。山西省是中国煤层气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开发利用煤层气的优势十分突出,如何坚持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解决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瓶颈问题,达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是我们当前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2 煤层气概况 煤层气俗称瓦斯,其主要成分为高纯度甲烷,是成煤过程中生成的、并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周岩的自储式天然气体,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在亿万年漫长的煤炭形成过程中,都有以甲烷为主的气体产生,如果它较多地从母质煤炭岩层中游离迁移出来并进入具有孔隙性和渗透性均良好的构造中储存积聚,则被称为煤成气(即煤基天然气),其开采方式与常规天然气较相似。 2.1 煤层气的赋存特点 煤层气藏与常规气藏最大的差异就是煤层甲烷不是以简单的游离状态储存于煤岩的孔隙中,煤层气中90%以上均是吸附状态附着于煤的内表面上,少量的煤层气是以游离状态储存于煤岩的割理、裂隙和孔隙中,还有部分煤层气是以溶解状态储存于煤层水中。煤是一种多孔介质,其中微孔隙特别发育,形成了异常巨大的内表面面积,据测定每吨煤的内表面面积可达0.929亿m2 。煤的颗粒表面分子通过范德华力吸引周围气体分子,这是固体表面上进行的一种物理吸附过程。压力对吸附作用有明显影响,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随着压力增加,煤对甲烷的吸附量逐渐增大。 2.2 煤层气储层特征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地质特征

沁水煤层气田地质特征 1 自然地理环境 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盆地南部北纬36°以南,行政区划隶属于省市,包括、高平、沁水、阳城等县市。区地形为丘陵山地,沟谷发育,切割较深,地面海拔580m~1300m。较大的河流为沁河,其它有固县河等支流常年有水,大多汇入沁河。气候为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 2 构造特征 里必区地形为山地地形,地表条件复杂,山体陡峭,沟谷切割,基岩出露,地表高差大,海拔高度700-1200m,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北西倾斜坡带,地层平缓,地层倾角一般2°~7°,平均4°。断层不发育,断距大于20m 的断层仅在西南部分布,主要有寺头断层以及与之伴生的次一级断层,呈一组北东向—东西向正断层组成的弧形断裂带。区低缓、平行褶皱普遍发育,呈近南北和北北东向,褶皱的面积和幅度都很小,背斜幅度一般小于50m,延伸长度5km~10km,呈典型的长轴线性褶皱。 3 含煤层简况 沁水区块地层由老至新包括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统组(C2b)、上统组(C3t)、二叠系下统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中生界三叠系T、新生界第三系(N)、第四系(Q),其中主要含煤地层石炭系上统组和二叠系下统组,在盆地广泛分布,是本区煤层气勘探主要目的层。 组:为三角洲沉积,一般有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支流间湾逐渐过渡到三角洲平原相。地层厚度8m~90m,一般60m左右,岩性为灰、深灰

色砂泥岩互层夹煤层。本组一般含煤2层~4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4#,其中3#煤单层厚度大,全区分布稳定,总体具有东北厚西南薄的趋势,为组主要煤层。沁水地区为3#煤层发育区,厚度3m~8m,局部夹炭质泥岩和泥岩夹矸1~2层。3#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泥岩作为煤层顶、底板封盖层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和集聚。 该组底部的K7砂岩,为本组底部的分界标志层,厚度最大可达10m,一般5m左右,以灰、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为主,局部可相变为粉砂岩。 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的复合沉积地层,厚度59m~125m,一般大于70m,岩性为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灰岩和煤互层,由5个从碎屑岩到石灰岩沉积的垂向层序构成,体现了海退-海进沉积旋回过程。本组含煤层6层~12层,自上而下编号为5#~16#,其中底部15#煤层单层厚度大、分布稳定,是本区主力煤层,厚度5.2m~6.65m。15#直接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或含钙泥岩,底板主要为泥岩。K2石灰岩常常成为15#煤层的直接顶板,造成煤层气运移逸散,使煤层气井产水量增加。 该组底部普遍发育的K1砂岩及中上部数层浅海相石灰岩为其重要的区域对比标志层。 3.1 K1砂岩。

沁水盆地胡底井田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

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盆地南部晋城地区,主体部分在沁水县境内,共划分为樊庄、潘庄、郑庄三个区块[1] 。寺头断层以西为郑庄区块,以东北部为樊庄区块,南部为潘庄区块(图1)。该区域为我国煤层气产业的重要基地,国内主要产气井多分布在此,研究意义重大。 胡底井田位于樊庄区块的中西部,在沁水县胡底乡蒲池村附近,西以老圪堆、王庄沟、东山一线为界,距沁水县城50km ,东至西岭后、上坟西西部,南抵鸡窝岭、小岭上、七坡、西庄北部,距胡底乡约 1km ,北至吴沟村、楼底、银疙堆一线南部,隶属胡底 乡管辖。井田总体成东西向的长方形,长约6km ,宽 约4km ,北纬35°43′~35°45′15″,东经112°32′44″~ 112°36′44″,面积约20.51km 2。 1区域地质概况 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盆地东南部斜坡,总体构造形态为一马蹄形斜坡带,地层倾角平缓,一般2° ~7°,平均4°左右。断层相对不发育,断距大于20m 的 断层仅在西南部分布,主要有寺头断层以及与之伴生的次一级正断层组成的弧形断裂带,呈北东向-东西向展布。区内低缓、平行褶皱普遍发育,展布方向以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为主,褶皱的面积和幅度都很小,背斜幅度一般小于50m ,面积小于5km 2,延伸长度从数百至上千米,呈长轴线型褶皱(图2)。 区内地层由老至新包括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中统上石盒子组、上统石千峰组、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新近系及第四系。岩浆活动以燕山期侵入体为主,导致煤岩变质程度增高。 2矿区地质 胡底井田位于晋获褶断带的西侧,区内构造比 作者简介:王凤清(1960—),女,1982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煤田地 质与勘探专业,河南省三门峡黄金工业学校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研究。 收稿日期:2011-04-18责任编辑:唐锦秀 沁水盆地胡底井田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 王凤清 (河南省三门峡黄金工业学校,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沁水盆地由于其良好的储气条件,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煤层气学者的研究对象。胡底井田位于樊庄区块的中西部,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和煤储层的各项特征研究,探讨了区内煤层气的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认识:本区构造简单,煤层较厚且变质程度高,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大,封存条件好,煤层气资源蕴藏丰富;受褶曲构造影响,在井田中部含气量较低,由中部向西含气量逐渐增高,向东含气量先增大后减小,南北方向也呈现起伏性变化;煤层气含量与煤层埋深基本呈正相关变化;煤层埋藏史、水文地质及煤层封盖等条件使本区形成了良好的煤层气富集区。关键词:沁水盆地;胡底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赋存规律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CBM Hosting Pattern in Hudi Minefield,Qinshui Basin Wang Fengqing (Henan Province Sanmenxia School of Gold Industry,Sanmenxia,Henan 472000) Abstrac t:Since the favorable gas reserving conditions,the Qinshui Basin is always one of main subjects investigated of CBM researchers both home and abroad in many years.The Hudi minefield is situated in the mid western part of the Fanzhuang sector.Based on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coal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study,CBM hosting pattern and impact factors in the area have been studied.Thus following cognitions have obtained:structures in the area are simple,coal seams are thick and highly metamorphosed,stronger adsorptive capacity,higher gas content,better sealing and keeping conditions,accordingly abundant CBM resources.Since impacts from folded structures,CBM content in middle minefield is lower,increasing westward,increasing first then decreasing eastward and presents undulating from south to north.Positive correlation has existed between CBM content and coal buried depth.Coal seam accumulation,hydrogeological and seam closing cap conditions made the minefield a favorable CBM enrichment area.Keywords:Qinshui Basin;Hudi minefield;CBM;geological feature;hosting pattern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3No.07Jul .2011 第23卷7期2011年7月 文章编号:1674-1803(2011)07-0022-06 doi :10.3969/j.issn.1674-1803.2011.07.06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 2.1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见图1),盆地总面积436.8km2,煤炭资源量29.16万t,具有形成煤层气的丰富物质基础。沁水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煤盆地之一,且据《中国煤层气资源》预测:其煤层气资源量达3.28×1012m3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10%左右,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域[9]。 图1 沁水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图 盆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次级褶曲发育。南部和北部以近南北向褶曲为主,局部为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盆地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划缺失志留纪、泥盆纪和下石炭世地层。沁水盆地自下而上钻遇的主要地层有峰峰组(O2f)、本溪组(C2b)、太原组(C3t)、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石河子组(P2s)、石千峰组(P2 sh)和第四系(Q)等,其中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层系,3#和15#煤层为煤层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3#煤层为局部勘探目的层。 根据盆地内的构造发育特征、煤层埋藏深度、煤阶分布、煤层气含量变化等特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 点,将盆地内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沁南富气区、东翼斜坡带富气区、西翼斜坡带富气区、西山富气区和高平——晋城富气区[10]。沁南富气区总含气面积3630km2,分为樊庄、潘庄、郑庄三个区块[11][12]。 研究区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位于沁水复向斜南部晋城地区,东临太行山隆起,西临霍山凸起,南为中条山隆起,北部以北纬30°线为界连接沁水盆地腹部,面积约3260km2,包括樊庄区块,潘庄区块,郑庄区块等(图2)。据已经取得工业产能的煤层气井资料,计算高产富集区内探明含气面积346km2,地质储量754×108km3[13]。边缘出露地层老盆地内出露较新地层,下古生界在盆地四周出露地表向盆地内部依次出露上古生界、中生界,盆地中部三叠纪地层大面积出露。 图2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区块位置图 2.2 樊庄区块煤炭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樊庄区块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北85km处。区块南北长18.53~19.96km 东西宽16.37~19.27km,面积398km2。樊庄区块位于沁水盆地南部斜坡,总体构造形态为一马蹄斜坡带,地带宽阔平缓,地层倾角一般为2°~7°,平均4°左右。区内大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地质特征1自然地理环境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地质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 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盆地南部北纬36°以南,行政区划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包括晋城、高平、沁水、阳城等县市。区内地形为丘陵山地,沟谷发育,切割较深,地面海拔580m~1300m。较大的河流为沁河,其它有固县河等支流常年有水,大多汇入沁河。气候为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2构造特征 里必区地形为山地地形,地表条件复杂,山体陡峭,沟谷切割,基岩出露,地表高差大,海拔高度700-1200m,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北西倾斜坡带,地层平缓,地层倾角一般2°~7°,平均4°。断层不发育,断距大于20m的断层仅在西南部分布,主要有寺头断层以及与之伴生的次一级断层,呈一组北东向—东西向正断层组成的弧形断裂带。区内低缓、平行褶皱普遍发育,呈近南北和北北东向,褶皱的面积和幅度都很小,背斜幅度一般小于50m,延伸长度5km~10km,呈典型的长轴线性褶皱。 3含煤层简况 沁水区块地层由老至新包括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中生界三叠系T、新生界第三系(N)、第四系(Q),其中主要含煤地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在盆地内广泛分布,是本区煤层气勘探主要目的层。 山西组:为三角洲沉积,一般有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支流间湾逐渐过渡到三角洲平原相。地层厚度8m~90m,一般60m左右,岩性为灰、深

灰色砂泥岩互层夹煤层。本组一般含煤2层~4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4#,其中3#煤单层厚度大,全区分布稳定,总体具有东北厚西南薄的趋势,为山西组主要煤层。沁水地区为3#煤层发育区,厚度3m~8m,局部夹炭质泥岩和泥岩夹矸1~2层。3#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泥岩作为煤层顶、底板封盖层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和集聚。 该组底部的K7砂岩,为本组底部的分界标志层,厚度最大可达10m,一般5m左右,以灰、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为主,局部可相变为粉砂岩。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的复合沉积地层,厚度59m~125m, 一般大于70m,岩性为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灰岩和煤互层,由5个从碎屑岩到石灰岩沉积的垂向层序构成,体现了海退-海进沉积旋回过程。本组含煤层6层~12层,自上而下编号为5#~16#,其中底部15#煤层单层厚度大、分布稳定,是本区主力煤层,厚度5.2m~6.65m。15#直接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或含钙泥岩,底板主要为泥岩。K2石灰岩常常成为15#煤层的直接顶板,造成煤层气运移逸散,使煤层气井产水量增加。 该组底部普遍发育的K1砂岩及中上部数层浅海相石灰岩为其重要的 区域对比标志层。 3.1K1砂岩。 为本溪组与太原组分界的区域标志层。岩性为灰、灰白、灰绿色中—粗粒或细粒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及岩屑石英杂砂岩,局部可相变为粉砂岩或泥岩。厚度最大可达10m,一般5m左右。

沁水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特征研究

1 区域地质背景 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纬35°-38°,东经 111°00'-113°50',总体呈北北东向延伸,中间窄,呈 哑铃状。盆地东西宽约120km,南北长约330km,总面积逾 423×10km 。古构造带上属于华北地台中带,是在燕山期剪切 挤压不断增强、隆升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形成的残余构造盆 地。燕山期,华北地区剪切挤压应力作用不断增强,早-中侏 罗世的大华北盆地逐渐向鄂尔多斯地区退缩,至晚侏罗-早白 垩世的燕山运动中期山西地区已成为隆升区,位于其上规模 最大的复式向斜型沁水盆地最终成型(陈刚等,1998)。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之 上,自下而上包括湖田段、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湖田段为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一 套铁铝岩层的组合。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岩系,太原 组主要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 为主,厚44.9-193.48m,含多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0- 16.89m,平均7.19m。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 厚18.6-213.25m,含可采煤层1-2层,总厚0-10m,平均 4.2m。太原组的15号煤层和山西组的3号煤层在全区广泛分 布,横向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是该区的主采煤层和煤层气 储层。石盒子组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全 组厚度400-600m,分为5个岩性段,即骆驼脖子段,化客头 段,天龙寺段,神岩段、平顶山段,纵向上底部夹有煤线和 薄煤层,下部主要为黄、绿色砂岩夹泥、页岩,中部以杏黄色夹紫红色泥页岩为主,上部杏黄色与紫色、巧克力色泥岩互层或以后者为主,顶部为黄绿色、灰黄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夹杂色泥岩。孙家沟组为石千峰群下部地层,主要由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长石砂岩组成。 孙 杰 沁水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特征研究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图1 沁水盆地位置示意图(图中实线为剖面位置)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量评价与勘探预测

加工转化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量评价与勘探预测 薛 茹1 毛灵涛2 (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建筑工程管理系,450015;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摘 要 根据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试行) 中的容积法对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进行 计算,提出了综合考虑区域构造单元、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和实际分布范围来划分计算单元的 划分原则,并对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的勘探进行了预测分析。 关键词 煤层气 资源评价 沁水盆地 盖层 气藏 1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中部及东南部,东以平定-昔阳-左权-长治-晋城一线的煤层露头线为界,西至霍山隆起以东煤层露头线与汾河地堑的东部边界,南起阳城,北抵盂县、寿阳。盆地长轴总体呈NNE向延伸,南北长约320km,东西宽约180km,有效含煤面积31100km2。 盆地的沉积盖层自下而上依次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干峰组。其岩性以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质泥砂岩、泥岩及煤层等,其中能够对煤层气起到封盖作用的岩性主要是泥质岩类,包括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沙泥质岩及泥岩。就含煤层段而言,泥质岩很发育,山西组泥岩百分含量在60%左右,太原组泥岩百分含量在50%以上,且变化范围不大,全区稳定发育,是煤层气吸附储集的良好盖层。 煤层不仅是煤层气藏的源岩,同时又是煤层气藏的储层。煤层的稳定发育并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规模是煤层气富集的基础。沁水盆地稳定发育的主要可采煤层主要是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总厚度变化在3 65~18 5m之间。其平面展布规律,在南北方向上是由北向南煤层增厚,在东西方向上是由西向东煤层变厚。 2 煤层气资源评价 2 1 资源量计算方法的确定 煤层气资源量的大小、分布是煤层气地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煤层气开发前经济预算的主要依据。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煤层气开发的经济效益。所以,煤层气储量计算单元的划分、资源量计算方法及计算参数的确定等问题,是当前煤层气科技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目前,国内外普遍的作法是以煤样的含气量和煤炭储量的乘积求出煤层气资源量[8]。其中含气量以混合气体含气量来计算,煤炭储量以可开采煤层计算。然而,有实例证明,这种计算方法所得计算结果往往与气井的实际产量相矛盾。鉴于煤层气与天然气的明显差异,本文在进行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计算时根据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试行) 中的容积法,对全盆地范围内的煤层气资源量进行计算。 所谓容积法,即: Q i=C i H i D 10-2(1) G j=Q j A j(2) G= G j(3)式中:Q j I单元资源丰度,108m3/km2; C i I单元的煤层气含量,m3/t; H i i单元煤层厚度,m; G i i单元煤层气资源量,108m3; D i单元煤层平均容重,m3/t; A i i单元资源量计算面积,km2; G 煤层气总资源量,108m3。 2 2 资源量的计算 2 2 1 计算过程 66中国煤炭第33卷第5期2007年5月

煤层气排采技术规范

煤层气排采技术规范 煤层气企业标准 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技术规范 (试行) 2008-08-18发布 2008-08-18实施 煤层气企业标准 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技术标准,包括排采总体方案的制定、泵抽系统、排采设备及地面流程的安装、场地标准、下泵作业、洗井、探冲砂、资料录取、分析化验、总结报告编制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井的排采作业工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对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文。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煤层气井排采作业管理暂行办法 SY/T 5587.6-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起下油管作业规程 SY/T 5587.7-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洗井作业规程 SY/T 5587.16-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通井、刮削套管作业规程 SY/T 5587.5-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探砂面、冲砂作业规程 SY/T5523-92 油气田水分析方法 SY/T6258-1996 有杆泵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3 排采总体方案的制定 3.1基本数据

3.1.1钻井基本数据 钻井基本数据包括地理位置、构造位置、井别、井型、施工单位、目的层、开钻日期、完钻日期、完井日期、钻井周期、完钻井深、完钻层位、最大井斜、井深、方位、人工井底、补芯高。 3.1.2完成套管程序 完成程序包括套管规范、下深、钢级、壁厚、水泥返高、固井质量、短套管、油补距。 3.1.3煤层深度、厚度及射孔井段 3.1.4解吸/吸附分析成果 包括含气量、含气饱和度、临界压力 3.1.5注入/压降测试及原地应力测试数据 包括渗透率、表皮系数、储层压力、压力梯度、研究半径、煤层温度、闭合压力、闭合压力梯度、破裂压力等。 3.2 排采总体方案 3.2.1排采目的 3.2.2排采目的层及排采方式 3.2.3排采设备及工艺流程设计 3.2.4排采周期 3.3工艺技术要求 3.3.1动力系统 1 3.3.2抽油机 3.3.3泵挂组合 3.3.4 地面排采流程 a.采气系统;

煤层气压裂工艺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煤层气压裂工艺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17T09:24:30.5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作者:康锴 [导读]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煤层气资源总储量占居首位,可以与天然气的总储量相媲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一六一煤田地质勘探队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煤矿企业为我国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煤层具有松软、压力低、表面积大和割理发育的特征,导致煤层气开采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低、单井产量低的问题。为了适应煤层气特殊的产出条件,本文探讨煤层气压裂工艺技术与实施要点,以期为我国煤层气开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煤层气;压裂工艺技术;实施要点 引言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煤层气资源总储量占居首位,可以与天然气的总储量相媲美。因为煤层气本身属于清洁能源发展行列,本身带有极强的清洁性能和使用的高效性,对于此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应用,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我国能源紧缺的尴尬局面。进行开采过程中,需要对煤层的低饱和、低渗透和低压的发展特点充分了解,可以通过对水力压裂技术的改造升级,完成增产增效工作,保证煤层气井开采效率和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因为不同煤层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不同介质的作用,其内部构成和物质特性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性,所以,科学掌握煤层气压裂工艺技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煤层气探采历史 1733年美国首次实现地下管道煤层气抽放,1920年第一次完成3口地面煤层气抽采井。1953年在圣胡安完成高产井,日产1.2万m3。我国起步较晚,1957年阳泉四矿在井下成功实现,临近煤层瓦斯抽采。1992年正式开始研究实验。1996年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煤层气开发研究的新纪元。 2矿岩压裂的主要影响因素 2.1天然裂缝割理 在煤层开采发展过程中,主要的裂缝系统包括天然裂缝和割理,这两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压裂裂缝的发展形态,同时还会对周围水文地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通常它们的主要性能会对水力裂缝的形态进行延伸,造成冲击作用,也就是说,通过这两个作用力的共同作用,煤层气井在发展和延伸的时候,很容易发生突然转向和次生裂缝。 2.2矿岩力学性质 对矿岩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做好矿岩硬度和密实度的勘察工作。第二,对整体强度和弹性力度问题进行研究。第三,深入探讨研究断裂相关内容。对有显著特点的矿样进行综合检测分析,通过观察和对比,得到的结论是,矿岩在受到某些压力和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其自身的特征也会发生改变,呈现出弹性模量低、脆性大、易破碎和易受压缩等显著特点,所以,需要对矿岩力学性质进行综合研究。 2.3地应力 在矿井气层发生水力起裂现象的过程中,地应力的变化情况会对裂缝整体位置和形态产生主要影响作用。通过科学调查结果显示,起裂压力大小情况与地应力差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变化发展联系。换言之,破裂压力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天然裂缝与最大水平主应力间的夹角,在高水平应力差作用力的影响下,会发生层次较规律的主缝问题。在低水平应力差作用力的影响下,裂缝问题就会向周边进行延伸和扩展。 3煤层气压裂工艺技术 3.1大排量压裂技术 在煤层储层中,有着大量的天然割理系统,加之在压裂施工中使用了活性水压裂液,因此容易造成在压裂过程中滤失量过大及效率低的情况。而为了控制液体滤失以保障效率,应当要根据活性水压裂液的特点,选择大排量注入压裂液的施工方式。 3.2低砂比压裂技术 煤层气压裂的砂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煤层本身的特性、压裂液及其排量、支撑剂密度等等。煤层具有性脆、易破碎以及易滤失等特性,而这些都容易引起压裂过程中煤层出现砂堵;再者压裂液粘度低,也是造成砂堵的一项常见因素。而若应用低砂比压裂技术,则能够十分有效地预防砂堵现象。 3.3脉冲加砂技术 若想实现煤层气开采的增产,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尽量增加缝长和沟通天然割理系统。在深层煤层气的压裂施工过程中,支撑剂的泵入可以选择采用将前置液与携砂液交替注入的方式。这种方法既能够更多地增加缝长和沟通天然割理系统,同时又能够防止砂堵,提高压裂效率。 3.4复合支撑技术 该深层煤层气储层的闭合压力<20MPa,经分析和评价后,认为其在支撑剂的选择上以石英砂为宜。由于煤层气储层具有易滤失的特点,所以在加砂前,首先要处理天然割理,即加入适量的细粒径石英砂,从而降低其滤失;其次在加砂过程中,要加入适量的中粒径石英砂,从而延伸裂缝;而在加砂后期,则要加入粗粒径石英砂,以使煤层中的气流畅通。 4煤层气压裂工艺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4.1优选煤层气压裂液体系 在煤层气压裂中,压裂液既需要携砂、造缝,又会因液体浸入储层而伤害煤层,所以优选压裂液体系至关重要,即要求煤层气压裂液满足压裂工艺的技术要求、与储层配伍性且尽量不伤害煤层。煤层气井从客观实际出发优选压裂液体系,具体要点包括:一是少用添加剂,如有机类添加剂,以免伤害煤储层;二是研发与煤层气压裂条件相适宜的压裂液材料,以提高其与煤储层的配伍性;三是在满足压裂工艺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压裂液的经济性,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据此,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井决定选用清水压裂。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_排采关键技术研究_杨焦生

第46卷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V o l .46N o .12017年1月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 a n .2017收稿日期:20160503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2016Z X 05041G002 )通信作者:杨焦生(1980-), 男,河南省焦作市人,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从事煤层气开发研究工作.E Gm a i l :y a n g j s 69@p e t r o c h i n a .c o m.c n T e l :13513014216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二排采关键技术研究 杨焦生1,赵一洋1,王玫珠1,王一勃1,王金友2,张继东1,刘一坤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一065007; 2.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录井分公司,河北任丘一062552)摘要:为了提高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压裂二排采技术适应性,采用数值模拟和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压裂裂缝形态与产能的关系二不同排采阶段控制机理与要点二煤层气井产水特征及其对产气的影响,建立了复杂裂缝条件下产能分析方法二煤层可动水及外来水侵评价方法.认为地质条件及压裂工艺控制裂缝发育形态,在低渗煤层中形成一条高导流的压裂主裂缝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率为0.1~1m D 低渗煤层中形成一条高导流的主裂缝越长,产气效果越好.排采方面,单相水流阶段应以降低应力敏感伤害二扩大压降为主,该阶段排采时间6~10个月以上二降液速度2~5m /d 二可动水排出30%以上二压降半径大于120m ( 已产生井间干扰)的井易高产;两相流初期上产阶段应控制好动液面二套压和气体瞬时流速,保证气二水稳定产出,降低不稳定流动造成的附加伤害.煤层气井产水特征二产水量大小及煤层中水的采出程度决定后期产气效果,而煤层中原始可动水量大小二外来水体规模及侵入程度控制产水量及压降,据此可指导排采管控.关键词:煤层气;压裂;复杂裂缝;排采控制;生产诊断;产水特征;外来水侵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G1964(2017)01G0102G09 S t u d y o f 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o n c o a l b e dm e t h a n e f r a c t u r i n g a n d d r a i n a g e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Q i n s h u i b a s i n Y A N GJ i a o s h e n g 1,Z H A O Y a n g 1,WA N G M e i z h u 1,WA N GB o 1 ,WA N GJ i n y o u 2,Z H A N GJ i d o n g 1, L I U K u n 1(1.L a n g f a n g B r a n c h ,P e t r o C h i n a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L a n g f a n g ,H e b e i 065007,C h i n a ;2.N o .2L o g g i n g B r a n c ho fC N P CB o h a i D r i l l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m p a n y L t d ,R e n q i u ,H e b e i 06255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o f f r a c t u r i n g a n dd r a i n a g e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o f c o a l b e dm e t h Ga n e (C B M )i nt h eS o u t h e r n Q i n s h u i b a s i n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f r a c t u r e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 d e l i v e r a b i l i t y ,d r a i n a g e m e c h a n i s m a n dc o n t r o l m e t h o d si n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 ,a n d w a t e rd i s Gc h a r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i t s i m p a c to nC B M p r o d u c t i o nw e r ed i s c u s s e db y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Gt i o na n dd y n a m i c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A l s od e l i v e r a b 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u n d e r 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 f r a c t u r e s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p r o c e d u r e o f c o a l s e a m m o v a b l ew a t e r a n d e x t r a n e o u sw a t e r i n v a s i o n w e 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I t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f r a c t u r i n gp r o c e s sd i r e c t l y c o n t r o l t h em o r p h o l o g y o f f r a c t u r e s ,a n d i t i s t h em o s t e s s e n t i a l f o rC B Mt o f o r mah i g hc o n Gd u c t i v i t y m a j o r f r a c t u r e i n t h e l o w Gp e r m e a b i l i t y c o a l s e a m.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w h e n t h e v a l Gu e o f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i s 0.1 1m D ,t h e l o n g e r t h em a j o r f r a c t u r e l e n g t h i s ,t h eb e t t e r t h eC B M p r o d u c t i o n i s .I n a s p e c t o f d r a i n a g e ,t h e s i n g l e Gp h a s ew a t e r f l o ws t a g e s h o u l db e d o m i n a t e db y 网络出版时间:2016-08-02 10:53:10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e9566902.html,/kcms/detail/32.1152.td.20160802.1053.002.html

煤层气排采技术规范

煤层气企业标准 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技术规范 (试行) 2008-08-18 发布2008-08-18 实施

煤层气企业标准 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技术标准,包括排采 总体方案的制定、泵抽系统、排采设备及地面流程的安装、场地标准、下泵作 业、洗井、探冲砂、资料录取、分析化验、总结报告编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井的排采作业工程。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对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文。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煤层气井排采作业管理暂行办法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 油气田水分析方法 3排采总体方案的制定 3.1基本数据 3.1.1钻井基本数据 钻井基本数据包括地理位置、构造位置、井别、井型、施工单位、目的层、开钻日期、完 钻日 期、完井日期、钻井周期、完钻井深、完钻层位、最大井斜、井深、方位、人工井底、 补芯咼。 3.1.2完成套管程序 完成程序包括套管规范、下深、钢级、壁厚、水泥返高、固井质量、短套管、油补距。 3.1.3煤层深度、厚度及射孔井段 3.1.4解吸/吸附分析成果 包括含气量、含气饱和度、临界压力 3.1.5注入/压降测试及原地应力测试数据 包括渗透率、表皮系数、储层压力、压力梯度、研究半径、煤层温度、闭合压力、闭合压 力梯度、破裂压力等。 3.2排采总体方案 3.2.1排采目的 3.2.2排采目的层及排采方式 3.2.3 排采设备及工艺流程设计 3.2.4 排采周期 3.3 工艺技术要求 3.3.1 动力系统 SY/T 5587.6-93 SY/T 5587.7-93 SY/T 5587.16-93 SY/T 5587.5-93 SY/T5523-92 起下油管作业规程 洗井作业规程 通井、刮削套管作业规程 探砂面、冲砂作业规程 SY/T6258-1996 有杆泵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