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 培养国际化高职技能人才

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 培养国际化高职技能人才
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 培养国际化高职技能人才

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培养国际化高职技能人才

-----聚焦国际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特色办学之路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肯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在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尤其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都有国际化有意识地思索当下肯未来在国际化方向,作为沪上高职业高专专院的领头羊,上海出版印刷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引领高职业院校国际化建设方面有这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对于自己的国际化思考有其独特的设计方式。上海版专建校60多年以来,历史传统,实行开放办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近年来伴随学校发展国际示范性骨干高职业院校建设的同时,其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越来越明晰灵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举措也越来越丰富可行。

踏实基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路应势而动,打造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际合作交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上海版专的国际化办学李四日益明晰,可以用“一个核心、三个着眼点、五个原则”来示意:

一个核心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达到国际人才培养标准的复合职业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积极展开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与合作办学,引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个着眼点”:一个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中文合作或联合办学,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将国际化内化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外延:三是围绕产业发展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发展战略,发挥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优势,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五个原则:一是把国际化渗透到学校的“印刷工程与包装设计”、“出版传播与文化管理”、“艺术设计与影视动漫”三大专业群,体现整体性原则;二是将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和国际认可的行业标准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高水平原则;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体现开放性原则;四是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艺术眼光、创新意识的印刷出版传媒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出发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第五,把国际化开放办学凝结为课程、专业、学科建设成果,体现内涵提高原则。

开放竞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接轨

上海版专在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接轨的方式,实施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向行业先进企业、国际技能标准转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3年在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上海版专王东东同学获得印刷传媒技术项目的铜牌,创造了我国印刷高技能人才首次参赛即位列第三的历史,圆了印刷人在国际技能大赛上的“中国梦”,彰显了上海版专印刷媒体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达到国际化高水平标准,这是该校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接轨的最好实践。

上海版专凭借专业雄厚的师资优势和丰富特色的培训经验呗国家确定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选拔工作。

一、实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引进特色。紧缺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以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各中外合作办学在各校普遍开展,但存在引进专业雷同,特色不明显的状况。在原有的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合作项目之外,上海版专与时俱进又拓展了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4年与法国艺术管理学院(EAC)成功申报与该院“及”艺术设计(艺术经纪方向)”两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两项专业紧密结合了上海版专传承文化的办学特色,并且是目前人才市场紧缺的项目。项目采用“2+1”模式,项目的实施将为上海及我国的文化产业、文化国际贸易和数以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极大满足了文化产业大发展下对从事文化媒介与版权经纪、艺术品交易市场工作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提升国际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全球化北京下我国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而且还要注重国际化办学标准。与国外校院开展联合办学项目是快速合理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有效方式。上海版专根据骨干高职业校院建设项目要求,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学校与国内外同类高校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关系,开展了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

近年来,上海版专共开括了中爱都柏林格里菲斯学院联合培养项目、中英博尔顿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法IPAG商学院联合培养

项目。中英索尔福德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英贝尔的福特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英桑德兰大学、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EAC)8个联合培养项目。通过“2+2”、“2+2+1”、“3+1+1”等人才培养模式,血神完成上海版专学校后到国外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毕业时获得两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国外院校学位证书。

融合碰撞,注意国际化人才培养内涵

一、把学生送出去,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

在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联合办学基础上,为提高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获得本专业国际实践经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和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上海版专每年选派个专业优秀学生到相关合作院校开展学习与实习交流,派出学生的规模和专业领域逐年扩大,合作院校和企业数量也逐年增加。

伴随学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同时,结合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2014年一年来上海版专更是积极挖掘和拓展与本校专业设置匹配、人才培养理念相吻合的海外合作资源,设立专项资金,共资助派出100多名优秀学生参与了专业特色明显、主题层次分明的9个海外学习学习交流项目,学生们的足迹遍布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芬兰、瑞典、爱沙尼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在这段异彩纷呈的学习之旅中,同学们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也得到合作院校和企业的好评。每个学生无论从技术应用水平到实践操作能力,还是从英语应用水平到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二、把外国学生引进来,打造学校国际化氛围

2014年夏天,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印刷大学师生在上海版专进行了为期2周的实习交流。莫印师生在上海版专实习交流期间,除了学习印刷专业实训课程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外,还到雅昌文化(集团)公司、烟草印刷集团。百成数码影业集团等学校友好合作企业进行了学习交流。从学校精良的教学师资和求实奋进的师生风貌到中国印刷传媒企业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上海魅力到海纳百川、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五一不给来自友好邻邦的师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他通过共同学习和相互交流,打造了学习的国际化学习学术氛围,上海版专学术也学会“在差异中求相同”、“在差异中求互补”,与莫印学术取长补短、共同进取。

注重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海外培训和进修工作

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建设国际化高校的前提和关键,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前提,也是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可持续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上海版专重视版专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出台了相关政策并设立专项经费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外知名院校和友好学校进行访学深造和培训交流,精心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意识、拥有国际教育背景和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伴随学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同时,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目标,2014年上海话版专共派出50多名教师赴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北欧、新西兰、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进行双语专业教学培训,共选拔了6名青年教师赴海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积极参与到访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这些举措积极促进了教师了解相关学科专业国际发展前沿,扩大了教师国际视野,锤炼了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和水平。

多措并举,探索多元化载体建设,立体化推进中外传媒教育交流合作

一、延揽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开才、建设海外工作站

国际化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国际化。为满足学校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加强与合作院校的友好合作关系,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促进国际合作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海版专创新性地了延揽了一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设立海外工作站。2014年,上海版专分别于英国博尔顿大学、莫斯科国立印刷大学、芬兰奥卢大学、非洲博哈尔内那赛拉姆印刷企业、一个个贝德福特大学、法国艺术文化u、管理学院开设建立了学生培养海外工作站。工作成立将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送出去”、“走进了”的又一条有效路径。工作站双方各设立站长及工作小组,负责规划管理两校的学术信息交流、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教学科研合作等合作事宜,使得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固定化、制度化,实现零距离交流。

二,全方位践行“教、学、做”一体,与国际印刷传媒企业互动密切

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先对国际传媒企业需要的人才,上海版专一直遵循“具有伙计视野的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大力发展校企业合作,尤其注重于国外印刷传媒企业的合作。2014年,上海版专与多家国外印刷传媒文化企业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合作交流方式:选派学生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多平台游戏创新中

进行创意制作实践、动画支持流程、产业项目策划学习:选派学生赴芬兰BUSINESSKITCHEN产业园进行创业设计实习:在非洲博哈内那赛拉姆印刷企业建立了海外工作站:香港永发印务实有限公司和英国TheFoundry有限公司等多家海外企业在航海版专设立专项奖学(教)金等。这些举措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平台。

三、博职教传媒发展众家之长,组织举办国际传媒会议,积极参与各层次的国际教育博览会

2013年10月1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携其他几所传媒兄弟院校和研究单位共同承办的现代传媒技术与教育国际研讨会(AMTE2013)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隆重召开。本次国际研讨会以现代传媒技术与教育为主题,学术气氛浓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是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余名代表参加,其中包括世界传媒学会会长。美国、法国等多所高校著名教授参与的中外专家队伍。此次会议的举行,为现代传媒技术与教育的学者、研究人员与专家之间的学术讨论与切磋提高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同时,也使学校找准现代传媒技术和教育发展的结合点:把握传媒技术创新和教育内容更新的制高点;抓住新兴业态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对提高传媒教育能力,推动产业技术革新,推动传播手段创新,加快沉默技术的现代化转型,促进传媒技术与教育共赢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插上腾飞的翅膀,大力强化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训练

学生学好外语和运用好外语是学校人才培养走向国际化的一把利器,上海版专历来重视外语教学,在常规的大学教学基础上,还开设专业英语课和德语、日语、俄语、等多种小语种选修课。上海版专在2014年还开设两英语精英集训班,聘请校内外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任教,英语班引进了英美等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出国门便能感受到国外的教学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践引用能力,助更多学生实现留学深造梦想一臂之力,为校院的国际化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上海版专还与新西兰排名第一的全球百强名校奥克兰大学的语言学习中心真是签署了英语培训合作协议,为今后该校更深层次地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专业训练及与世界一流名校的神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五、发展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中俄大学生联盟成立在即

上海版专与莫斯科国立印刷大学拥有相近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传统,这使得两校间多年来一直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在2014年陈斌校长访问莫斯科印刷大学期间,两位校长顺应中俄友好国际形势,决定在目前中俄两国关系已发展到最成熟最稳固时期发起成立中俄大学生联盟,为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增添色彩。这一想法得到了EMS联邦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俄罗斯国家杜马共产党党团领导人根纳季·安德烈耶维奇·久加诺夫先生的热烈支持。目前中俄大学生联盟成立的策划和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于2015年成立。

上海版专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坚持“适应国际出版印刷“走出去”战略、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适应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方针,为了更好服务于行业,以把学校建设发展成为国际先进传媒技术推广基地为已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多渠道培养外向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国际合作交流及国际化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亮点纷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刚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董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 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 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第3期(总第643期) 一、引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 之路这一理念,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主流意识。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不仅能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始 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而且也使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高职院校要想办出自身特色,体现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在德国表现为“双元制”模式,在美国表现为 “合作教育”模式,在英国表现为“三明治”模式,在澳大利亚表现为“TAFE”模式,在韩国表现为“顾客导向”模式。尽管这些产学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各具特色,其核心内涵就是目前我国政府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近几年,尽管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种种探索,并且有些院校的做法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从现实整体情况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尚处在起步阶段。不管我们是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还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工学结合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构成 根据目前政府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态势来看,纵观国外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有四个要素和四个层面构成,如右图1所示。四个要素包括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和职业院校学生主体。其中政府通过法规赋予行业或中介机构(如协会)指导、协调、监督办学的职能,其作用仍属于政府的范畴。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四个层面表达出来,每一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内涵,层面间的有机结合就构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 校企结合层面:由政府、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组成。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校企合作”。通过双方的密切合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得到提升。企业在员工培训、人员储备、提高企业形象等方面得到有效扩展,从而双方资源得到互补。 校内学习层面:由政府、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组成。政府通过法律规定、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行政手段指导学校办学。学校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行业发展的特点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同时,政府在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政策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 顶岗实习层面:由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组成。政府通过法规政策和资金补贴鼓励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相应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架起桥梁。学生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毕业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选择奠定基础。 工学结合层面:由高职院校、企业和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组成。这一层面应该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也是核心内容。高职院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职业—就业”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实训和能力培养上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通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张浩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理念,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主流意识。但是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中,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都存在着种种困惑和问题。文章从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的构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做法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张浩(1955-),男,河南开封人,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员,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运用、职业教育。(河南郑州450005)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3-0029-03 教育管理 图1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示意图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1)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江庆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理性认识姓“高”和姓“职”的关系,正确看待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任务,认为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更全面理解,并提出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定位包括多个方面,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定位、服务地域和行业面向定位、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等。在这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属性之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定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一定目标的人才。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适用性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学性质和特色的基础,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以教学改革为首的各项改革不可须臾偏离的“主心骨”。所以,它是办学者第一要明确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是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当前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这也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通常所讲的姓“高”、姓“职”的问题。 有一种认识,认为在上述两种属性中,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姓“职”,然后才是姓“高”。这种认识产生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当时这样提,一是为了防止将高职院校办成普通意义上的专科学校,办成“小本科”;二是想要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对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办学实际中的各类矛盾日渐突出的时候,回头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冷静、理智的认识。 为什么非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属性区分主次呢?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既姓“职”,又姓“高”,两者同样重要。 姓“职”,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类别。姓“高”,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层次。也可以认为就像是在一个二维坐标系当中,横坐标是教育类别,纵坐标是教育层次。在教育类别上,区别有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在教育层次上,区别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职业教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地位。本文从高职教育大众化、技术理性思想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希望可以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标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属性是由其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决定的。在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方面存在诸多争议,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面对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职学校必须从根源上重新思考和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 1.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寄予培养技能型人才精英的厚望,然而高职教育大众化的现实与人才精英的教育理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现实面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向人力资源开发方向转变,之所以要做出这种转变,是基于以下原因。 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生源的多样化和入学方式的多元化造成了学生的成长动机和成才基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原来单一的精英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变得不切实际,同时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才目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突出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和角色定位。 基础教育的改革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滞后,精英教育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不能为高职教育提供足够的优质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精英教育分流的产物,还不具备作为学生选择性成才的一种渠道,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实际上是精英教育的被淘汰者,他们在学校里经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属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盲点区域。要想将这样的生源培养成技能型精英人才,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此,高职教育目前还不具备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这种理想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人力资源开发。 2.技术理性思想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理性是指对科学技术与理性的推崇,它注重操作、功能、工作效率,高职教育中技术理性的渗透虽然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高效率,但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技术理性思想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混淆了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将技术这种从属于手段和工具性的东西当成了教育的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本).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简称高职高专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办学特色较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但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等问题。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全面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就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不含师范)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三、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职高专院校都要根据形势的发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已经多年,但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2 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2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2.3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滕叶 在20世纪80年代初13所职业大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目前已占据了中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跨跃发展和引导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还是相当短,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仍在不断摸索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考和研究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时期的阐述不尽相同。现就不同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典型表述进行梳理,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探讨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定专科学校“培养高等专门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普通高等工业学校举办的两年制专修科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员”。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教高[1991]3号)中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1996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该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3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教育初探 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主动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中心工作。 本文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教育初探为题,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部分原因 (一)缺乏对高职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分析 (二)虚假的声誉及“以优掩劣”的质量观 二、高职生究竟“下哪儿去”的思考 (一)去向与定位 (二)高职生如何才能“下得去” (三)进行课程改革 三、把握素质教育的涵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三)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四)着眼社会发展实际,在高等职业教育力实施素质教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质量观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去主动的适应形势的发展, 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中心工作。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 能够培养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强, 业务知识结构、文化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有所侧重的人才吗? 管理人员、策划设计、销售人员目标岗位不一样, 在课程设计、知识结构等方面能实施同样的培养模式吗? 如果缺乏对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调研, 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片面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待设计培养目标, 就不可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实用人才, 也不可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首要目标是“下得去”, 然而“下得去”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职业院校对学生应该“下哪儿去”的标准认识不一和认识中存在的误区, 培养目标不清晰产生的“下哪儿去”的疑问,就会导致目前职业院校人才的“下不去”。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部分原因 (一)缺乏对高职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分析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在优秀或合格基础教育对象的前提下,目前,多数省份高考总分是750 分,本科录取最低分数线平均控制在500 分以上, 而高职录取最低分数线一般在200~300 分之间,平均每科考分在30~50分的围之间,高职生的分数在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最底层,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忽视他们的文化素质基础与能力实际,缺乏务实的态度,制定连优秀本科院校都很难完全实现的目标,这正是离开基础谈目标,离开起点谈终点,离开现实谈发展,在不恰当的对象身上实施错位的教育。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容建立在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基础上,那么,无论教学容多么完善,教学目标多么合理, 要真正实现也是不现实的。 (二)虚假的声誉及“以优掩劣”的质量观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社会声誉不高,受传统学历层次等级偏见的影响,生源质量远远低于本科院校。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为了生存,片面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待,拔高培养目标。不可否认,的确有极少数优秀的高职生达到了这个拔高了的培养目标,但是把偶然出现的现象当成一般的培养目标和规律,以个别优秀学生的质量当成学校的整体质量,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某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与岗位的就业方向为: 1工业企业销售业务部门的销售人员;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 势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

(1)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迸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校企合作模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 (3)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和特点。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3)采取实践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格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二、培养目标 三、人才培养定位 1、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 四、毕业标准 五、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简要说明设计设计思路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2、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表 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工 作任务 职业 能力 主要教学知识点、技能、态度 参考 学时

六、教学计划进程与时间安排见表3-表4 表3 教学总周数分配表 学年学 期 周 数 周数分配 备注军训、入 学教育 课堂 教学 社会 实践 课程 设计 技能 实训 顶岗 实习 毕业设计 与答辩 复习 考试 第一学年一二 第二学年三四 第三学年五六 合计 表4 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程类型编号课程名称 合计授课形式教学时间安排(各学期周课时数) 学分课时讲授 实验 实践 一二三四五六 公共课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4 30 24 2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 4 72 40 32 2 3 大学英语8 168 14 4 24 4 4 2 4 计算机应用基础★ 4 90 60 30 6 5 体育 5 138 138 2 2 2 2 6 形势与政策 1 40 40 1 1 1 1 7 军训 2 70 70 2周 8 就业指导 2 40 30 10 2 小计29 672 482 190 12 9 5 5 0 0 专 业 基 础 课 小计

职 业 技 能 课 小计 总计 七、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说明 1、课程设置特色 2、组织教学特色 3、实习实训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与实践 作者:邹伟文章来源: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4-9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本文结合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 大东北的1953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沈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她的发展历史说明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派生物”。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振兴,没有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本就不可能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今天。因此学院定位为沈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沈阳大中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只有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摘要:文章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介绍“2+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既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2”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即1年企业顶岗实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从企业用户的需求出发,把满足企业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部管理模式、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队伍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实现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服务产业的贯通融合,锻炼出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职业培训深受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校企实现了双赢。学院积累了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践行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拓展了职业院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产学合作“2+1”人才 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5年10月~1998年10月),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产学合作。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产学研联合办学董事会的成立。第二阶段(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提出并尝试产学合作教育。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首届旅游专业(中专99级)学生在绵阳金龙宾馆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第三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12月),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制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案。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02年5月,学院在绵阳仙海会议中心召开的制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大会上,管理工程系提出了“2+1”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大会的高度重视;2003年学院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申报旅游管理为省级试点专业并获得了批准。第四阶段(2002年12月至今),是“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已有两个专业进行了“1”阶段的顶岗实习,按“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四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的质量明显较高,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产学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一)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符合岗位素质标准”上,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政策激励,典型引路等举措,推动管理工程系各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开发设计、教学与考试模式、就业服务与指导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列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设置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管理工程系的实际情况,增设了饭店管理等几个新专业,实现了专业设置和企业需要的协调一致。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与杭州城市花园酒店、深圳富临国际大酒店、北京凤山温泉度假村、珠海港中旅温泉公司、广东惠州康帝大酒店等企业合作实施“定单式”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实行产学合作的“2+1”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技能训练和企业岗位要求相协调,受到了学生与企业的普遍欢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了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设计并落实培养方案。(1)培育“三个能力”。以能力为中心,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育上悉心策划,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技能标准,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特殊工种技能标准的设计,加强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培养与考核,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2)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过程,通过运用任务目标设立、媒体演示、计算机辅助、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把培养企业优秀人才的目标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紧密结合。(1)倡导“优秀人才”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远大理想,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当前,随着计算机的持续进展与普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进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也使得当前社会需要大量具备电子信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创新理念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了满足电子信息行业进展需求,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就应注重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本文先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实行分析,然后探讨具体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一定要明确自己肩负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实际教育中,高职院校应以行业实际需求为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及教育途径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助推高职院校自身进展及行业可持续进展。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应通过深化教 育改革以及坚持教育创新来保证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继而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专业素养强及创新水平佳的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以应用及创新为主的专业,为了适合市场 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 养模式,通过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使得相关专业的学生既能够掌握电 子信息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 水平,这样对促实行业可持续进展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分析实际岗位需求,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未来就业的方向 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治理、质量检验、产品设计助理以及产品营 销等。针对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未来就业的具体情况,要求高 职院校相关专业应具体分析这些岗位对应的具体任务,同时剖析完成 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水平,构建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