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之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之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之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

在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开展贸易的时候,是否有这样一个

先决条件,就是一个国家出口的商品,其生产成本一定要比另一个

国家低;换言之,一个国家进口的商品,其生产成本一定要比另一

个国家高。如果符合这个先决条件,是否两个国家的贸易就算是合

乎经济的原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否定的理由就是比较

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他例举了英国和

葡萄牙这两个国家生产酒和呢绒的情况。葡萄牙生产这两种商品都

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劳动耗费少),但葡萄牙和英国都生产各自成

本上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行相互交换(贸易),从而

两国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好处。这两个国家每年需要消费的酒和呢绒

的数量,以及各自生产这两种商品的人数,如表10-1所假定的那

样。

从表10-1中可以看到,生产酒的英国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为(1200吨/120)=10吨,而葡萄牙为(1200吨/80)=15吨;生

产呢绒的英国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为(1000呎/100)=10呎,而

葡萄牙为(1000呎/90)=11.11呎。那么,这两个国家生产这两种

商品中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呢?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假定:(1)

这两个国家只生产这两种商品;(2)生产这两种商品不存在技术

上和资源上的障碍,即如果生产呢绒的工人马山改生产酒,其生产

效率与本来生产酒的工人一样。有了这两个假定,我们就可以比较

了。

表10-1 比较优势

产品名称生产数量葡萄牙所需工人英国所需工人小计酒1200吨80人120人200人呢绒1000吨90人100人190人小计—170人220人390人

先看英国。每个工人生产酒和呢绒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

10吨(生产酒的每个工人劳动生产率)1吨

=

10呎(生产呢绒的每个工人劳动生产率)1呎

上式可以理解为:英国生产1呎呢绒的代价(机会成本)

为1吨酒,因为一个工人如果不生产呢绒(放弃10呎呢绒),可

增加生产10吨酒。根据上式的比例也可以理解为要增加1吨酒,

必须放弃1呎呢绒。

再看葡萄牙。每个工人生产酒和呢绒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

15吨(生产酒的每个工人劳动生产率) 1.35吨

=

11.11呎(生产呢绒的每个工人劳动生产率)1呎

这个式子说明,在葡萄牙生产一呎呢绒的代价(机会成本)

为1.35吨酒,这意味着一个工人如果不生产呢绒(放弃11.11呎),

可以增加15吨酒,也就是增加1吨酒放弃(1呎/1.35)的呢绒,

即0.74呎呢绒。

再重复一下计算结果:

在英国:增加1吨酒,必须放弃1呎呢绒;增加1呎呢绒,

必须放弃1吨酒;

在葡萄牙:增加1吨酒,必须放弃0.74呎呢绒;增加1呎呢

绒,必须放弃1.35吨酒。

不难看出,英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呢绒,因为它每个工人放

弃的酒比葡萄牙要少(1吨<1.35吨);而葡萄牙的比较优势是生

产酒,因为它每个工人放弃的呢绒比英国要少(0.75呎<1呎)。

据此,如果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而英国专门生产呢绒,结果会使总

的效益得到提高。在两国酒和呢绒的消费量保持不变(酒1200吨,

呢绒1000呎)的前提下,总的生产工人节约了30人(英国20人,

葡萄牙10人),具体计算如表10-2所示。多余的劳动力当然可以

用来增加生产,或者是酒的生产,或者是呢绒的生产,或者用于别

的方面。总之,两国各自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进行交换,

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表10-2 利用比较优势生产

产品名称生产数量葡萄牙所需工人英国所需工人小计酒2400吨160人—160人呢绒2000吨—200人200人小计—160人200人360人

在现今的世界上,虽然通行的已不是酒和呢绒的物物交换,

而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贸易,但其原理是一样的。究竟哪一个国家

得益多,哪一个国家得益少,要视价格制定的情况来看。我们继续

沿用上例来进行分析。

假如按英国的酒和呢绒的劳动生产率之比(1:1)匡算,酒

的每吨单价和呢绒的每呎单价均为1镑,并且这两个单价都通行于

世界市场,那么,这对于葡萄牙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在葡萄牙生产

酒有相对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生产酒当然对葡萄牙来说是合算的,

可见诸于表10-3。

我们看到,由于呢绒的单价和酒的单价都是1镑,所以英国

为了满足国内1200吨酒的消费,必须生产1200镑价值的呢绒与葡

萄牙交换,连同它自己需要的1000呎呢绒,总共需要生产2200呎。

这样,英国所需的工人为220人,与没有对外贸易时一样。再看葡

萄牙,由于英国需要1200吨酒,连同它自己需要的酒共需生产2400

吨,所需工人160人,比没有对外贸易是的生产总人数170人节省

10人。它出口酒1200吨,价值1200镑,而能买回1200呎呢绒,

实际需要1000呎,剩余200呎。可见,按英国的酒和呢绒的劳动

生产率之比来制定价格,完全对葡萄牙有利。

价格的情况。呢绒的每呎单价仍为1镑,由于葡萄牙生产酒有相对优势,酒与呢绒的劳动生产率之比(1.35/1)。这个比例,在葡萄牙生产1呎呢绒相等于生产 1.35吨酒,如果一呎呢绒值1镑,那么每吨酒值(1/1.35)=0.74镑。如果国际市场上通行呢绒每呎单价为1镑,酒每吨单价为0.74镑,具体计算其生产和交换情况如表10-4.

从表10-4中看出,由于呢绒每呎单价为1镑,酒的单价为每吨0.74镑,葡萄牙为了满足国内1000呎呢绒的需要,它必须生产价值1000镑的酒与英国交换,因此他必须生产1350吨酒用于出口,换得1000镑来购买1000呎呢绒,连同国内所需1200吨酒,共需要生产2550酒,这些酒共

需要170人生产,与没有对外贸易时一样。而英国呢?为了进口1200吨酒,本来只要多生产888呎呢绒(1200*0.74),但葡萄牙需要呢绒1000呎,出口的1000呎呢绒换得1000镑,即购回1351吨酒。它生产呢绒总数为2000呎,所需工人为200人,节约20人。购回的酒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外剩余151吨。说明这种定价完全对英国有利。

如果呢绒的单价为1镑,而酒的单价小于1镑但大于0.74镑,情况如何?

如果呢绒的单价为1镑,酒的单价大于1镑,或者小于0.74镑,情况又如何?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

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生产要素、国际分工、生产率。 正文: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继承与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提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如果说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里程碑,那绝对优势理论就是它的前身,不可忽视其重要性。在介绍比较优势理论之前,不得不先略提及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及的思想,就是著名的《国富论》。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是:首先,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这使得两者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层面来说出于同源。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成立的基础。最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定义,它们研究的问题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看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偏差使其自身存在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与之相反,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背景不同,提出的学者不同,切入角度的不同使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第一,支撑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这样的却别使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在对国际分工的理解和阐述上出现了分歧;再者,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采取的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简明的概括来说,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而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更大的差异点在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不完全的角度使这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最后,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性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讨论完了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之后,下一步就是更深的研究两个理论的内在含义。 首先是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历史背景之上,绝对优势理论

从金融视角看中美贸易摩擦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贸易顺差相对于GDP的规模已经从8%下降到2%左右,美国贸易逆差则从5%降到约3%,全球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已有所纠正,可为什么今天的美国政府却将贸易不平衡视作了一个新问题?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彭文生表示,中美贸易顺差相对于中国的GDP有下降,但相对美国的经济规模来说,贸易不平衡并没有降低,这反映了两国经济相对地位的变化。此外,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美国收入分配变化,进而促使美国社会阶层分化,而将这一问题归咎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竞争加剧无疑是最简单的做法。 特朗普的贸易保护措施最终有没有效果?如何看待其未来的发展和演变?回答这一问题,就牵扯到我们如何理解贸易顺差或逆差的来源。 一般来说,看待贸易差额来源有三个视角。第一,贸易差额=出口-进口,这一视角强调的是出口的竞争力,主要看汇率、关税、非关税的贸易壁垒,涉及到产业政策问题。第二是宏观视角,贸易差额=储蓄-投资,涉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的制度问题。 彭文生重点分析了看待贸易差额来源的第三个视角,即金融视角。这一视角认为贸易差额=对外净资产变动,强调的是贸易差额是由资本流动决定的。在该视角中,美国贸易逆差是因为金融市场发达,其他国家争相购买美元资产,美元资产并不是免费的,需要用商品去交换,这必然体现为美国的贸易逆差。 贸易摩擦未来将如何演变?彭文生认为,一个可能的路径是财政扩张导致美国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增加,通胀上升,促使美联储加快货币紧缩,降低美国的内部需求,从而降低贸易逆差。而这一路径能否实现最终还是要看美国通胀能否真正起来。 贸易摩擦的结构、宏观与金融视角 by 彭文生

国际经济学试题_精选稿(教师用-含部分答案)_

国际经济学精选习题集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划分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 A.企业 B.个人 C.政府 D.国家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B) A.国际商品流动 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C.国际收支平衡 D.国际人员流动 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的是(B)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二、判断分析题 1.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分支科学。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了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无差异曲线、需求曲线、企业产量按照MR=MC确定等,但是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学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2.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3.绝对成本学说是比较成本学说的(C)。 A.同一形式 B.发展形式 C.特殊形式 D.理论形式 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C)。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B)。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计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6.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B)。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8.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B )。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贸易将仅使小国收益 D.贸易将仅使大国收益 9.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一种主张(A)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

正确看待中美贸易争端(重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 美国也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异,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磨擦。近年来,两国在诸如纺织品贸易、市场准入问题、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华最惠国待遇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都发生过纠纷。加深对美国贸易政策和立法的演变历程及其经济背景的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中美贸易关系和纠纷,为改善两国经贸 关系、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正确看待中美贸易争端 (1)中美市场准入争端 市场准入问题是中美贸易的本质问题,也是中国加入多边贸易体系的核心问题。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是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近几十年来,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贸易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这对美国拓展出口意义重大。因此,美国近年来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打开中国市场,为美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美国多次指责中国对美国产品封闭市场,批评中国的贸易制度和贸易中存在的许多“障碍”和“壁垒”,如繁琐和复杂的进口管理和许可证制度、进口限额管理的不公开、贸易管理和法规透明度不够等。此外,美国还指责中国对服务行业过度保护,特别是在美国特别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和会计师事务所、运输等领域中国的开放度太低。美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做文章,并频繁地向中国施加压力,充分体现了美国贸易政策及策略由追求竞赛规则的公平合理转为追求竞赛结果的对等性,由单纯限制进口转变为限制进口与积极扩大出口相结合,通过增加出口,改善贸易状况,带动 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失业问题。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与美国的阻挠 我国根据通行的国际标准和自己的国情,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多边贸易体制,这是 我国的一个根本立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和开放市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进口关税水平大大降低。而美国无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已取得的成绩,以成熟发达国家市场开放标准和经贸管理的做法来要求中国,要求中国承担与自己的国力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过高的义务和责任。美国还抬出其国内的贸易立法单方面给我国施加压力,以贸易制裁和报复主义的措施相威胁,力求迫使中国作出更多的开放和自由化的减让,扩大美国从中 国发展中所获取的份额。 (3)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中美近年来在知识产权领域屡有争端。早在1989年和1990年美国就根据美国特殊301条款,把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1991年4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以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为由将中国列为特殊301条款“重点国家”之一,并以价值28亿美元的贸易制裁和对中国某些出口产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相威胁,要求中国与之签订旨在制止对计算机软件和音响制品的盗版行为的贸易协定。此后,美国又于1994年和1996年

国际经济学

精品文档 国际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3、贸易条件: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4、相互需求法则:在一国国内,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国家间商品交换的具体比例是由两国间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5、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 6、中心-外围论: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 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 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7、绝对配额: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规定一个最高的进口数量或金额。 8、关税配额:是一种进口国限制进口货物数量的措施。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数量制定一数量限制,对于凡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 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关税配额对 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 较高或一般的税率。 9、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 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 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 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 税率和外贸政策。 10、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 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 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 收支的交易。包括两种具体形式: 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 产的转移。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 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广义国际收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的定义,是指为系统记载的、在 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 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 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 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 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 无偿援助、易货贸易、捐赠等。 11、即期汇率:指某货币目前在现 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价格。 12、远期汇率:交易双方达成外汇 买卖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 行外汇实际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13、一价定律:当贸易开放且交易 费用为零时,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 地销售,用同一货币来表示的货物 价格都相同。 14、三元悖论:由美国经济学家保 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 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 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 弃另外一个目标。 二、简答题: 1.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狭义的要 素禀赋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 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 均等化理论。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1)商品价 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直接原因(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 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4)要 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 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赫克歇尔和 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使生产要素的 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即要素价格 均等化理论。 2.简述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 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 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 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3.简述雷布津斯基定理。 若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某种生产 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 的产品产量增加;使密集使用其他 要素的产品产量减少。 4.简述出口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1.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2.国际 市场上的大国,出口商品为初级产 品。3.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4. 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5.简述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 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 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 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 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 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 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 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 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 解释1.劳动力不同质2.要素密集度 逆转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自然资 源稀缺 6.什么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企业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2) 二、以美国为例,与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比较 (3)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5) 四、总结 (6)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三十年来,中国的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中国对外贸易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基本构建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体系。随着国际

分工的逐渐深化,全球范围内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改变了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初期以最终产品为主要贸易对象的格局。在如此的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部分优势得以显现。 【关键词】中国;美国;对外贸易;现状;比较优势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1、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亿元(人民币),出口结构如下: (注:饮料及烟类出口%,非食用原料出口%,动植物油脂及蜡出口%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年数据) 2、2012年我国进口商品总额亿元(人民币),进口结构如下: (注:饮料及烟类进口%,动植物油脂及蜡进口额%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年数据) 2012年我国净出口亿元(人民币),实现贸易顺差。 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中国目前的出口占比较大的是工业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轻纺、橡胶、矿产品。进口占比较大的有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已经改变工业制成品普遍进口,而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或轻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对外贸易格局。 总的来说,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货物贸易增长强劲,增速显著加快; (2)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的贸易增长点; (3)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基本同步增长,进口增幅不一; (4)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 (5)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出现新的增长; (6)沿海地区优势进一步凸显; (7)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从比较优势看中美贸易

从比较优势看中美贸易 今天很多家庭中都有保姆,在雇佣保姆的家庭中,保姆的工资只占了他们收入的很小一部分,而他们可以省出做家务的时间去做自己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当我们从国际贸易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其实也就是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中美贸易中的一些奇怪的现象,能更好的了解中美贸易的现状。在中美贸易中,美国是资本、技术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中国则是资本、技术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因此,美国应在中美贸易中进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有这样,两国才能达到经济利益的最优化。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659.8亿美元,下降10.2%。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95.8亿美元,下降0.2%;自中国进口2964.0亿美元,下降12.3%。美方贸易逆差2268.3亿美元,下降15.4%。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虽然中美两国的贸易额因经济危机而略有下降,但中美贸易额和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显然两国的贸易呈现出非对称性。巨额贸易顺差,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额的迅猛增长,也因此中国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发言权大大增加,也更容易受美元汇率的影响。 为什么中美两国在贸易中存在着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 一、经济全球化是中美对外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 二战以来,美国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调整,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美国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竞争和生存环境,根据成本和效率的高低不断对各生产部门、生产环节,甚至生产要素进行调整。保留竞争力强,附加产值较高的部门和产业。经过经济结构调整后,原本美国生产的一些初级产品如日用品、原料加工和工业半成品的生产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这些产品又为生产和生活消费所必需,这就决定了美国从国际进口的大多是这些初级工业产品。而我国的经济结构落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较低,生产的产品又多为低附加值的初级工业产品,价格同比自然要低的多,

第1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 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 y=b y或者a y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从比较优势中看中美贸易

从比较优势中看中美贸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经贸关系无疑成为了近年来人们热议的焦点。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但其中的经贸摩擦问题依然很多。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目前也成为了全球官司最多的一个国家。 截止2008年,中国已经连续14年成为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目前全球有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我国出口产品。而中美贸易摩擦无疑成为重中之重。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659.8亿美元,下降10.2%。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95.8亿美元,下降0.2%;自中国进口2964.0亿美元,下降12.3%。美方贸易逆差2268.3亿美元,下降15.4%。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从查找的数据上来看,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过大,双方贸易不均衡是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从贸易方式看,中国与美国在一般贸易上是基本平衡的,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造成的。而在华投资的美国外企也占了大部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能源消耗,来生产本国需求的工业品满足本国市场。 造成中美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还有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变化。很多对美出口的企业(德国,日本,韩国等),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这种产业转移导致中国对美顺差增加,但是从美国统计看,美国对亚洲的逆差占其贸易逆差的比重并没有明显变化,只是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发生了转移。 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采取非常严格的出口 管制措施。这一做法已延续多年。尤其集中在技术出口方面。中美贸易顺差最大的产品是体现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普通机械电器,家具玩具,鞋帽和纺织服装。而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上,美国拥有绝对的优势,但美国因为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对华技术出口进行严格限制,造成了中美贸易不均衡。我国的很多关键技术和

国际经济学的总结

国际经济学的总结 学科专业:金融学 学生姓名:项云 学生学号: 1210224004 提交时间: 2013年12月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学期以来我个人对李学林老师教导下的对于国际经济学认知,其中包含了对国际经济学概念的理解和进出口贸易的认知。以及一些个人小小的感悟和学习体会。 关键字:国际经济学认知基本理论学习体会 一.国际经济学的介绍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二.知识整理

1.古典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比较劣势。 3.相互需求理论 穆勒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互需求理论,用以说明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边际转换率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两种产品相互替代的机会成本就等于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边际转换率(MRT)公式:MRT =ΔY/ΔX = PX/PY 4.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1)战后国际分工的特征 (1)在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局在削弱。 2.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1)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和扩大 (3)战后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4)国家加强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5)跨国公司的发展 3.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国际贸易转入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1)能源危机的爆发 (2)两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3)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发展从低速走向高速 (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 (3)服务、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步入高速发展阶段(4)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5)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6)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7)全球性的协调管理贸易时代出现 5.国际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1)跨境交付,是服务的提供者在成员国的领土上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为后者领土的消费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过的领土内提供服务。 6.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年内,一国的对外进出口总额占国内GDP的比重。 ★★第2章国际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 1)两个阶段:(1)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认为商品不是财富,金银才是财富。主张通过国家立法,限制进口,绝对禁止金银输出;尽量出口商品,增加金银输入。在对外贸易中要绝对多卖少买,甚至只卖不买,从而保证对每一国的每笔贸易都是顺差。(2)后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商品与货币联系起来,不再反对货币输往国外,也不必要求对每一国的每笔贸易都是顺差,重要的是要保持贸易的总体出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尽量大的顺差,以达到增大本国货币数量的目的。 2)重商主义的理论概述: 金银是唯一财富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增加金银的数量 只有对外贸易才能真正增加金银的数量 对外贸易是一场零和博弈 2.绝对优势理论 1)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1)财富并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 (2)重商主义所主张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错误的(3)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不取决于贸易差额 (4)国际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 2)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够增加国家财富。 政府不要干预对外贸易。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3)理论评价: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 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 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则总产量可以增加,而且通过交换使贸易双方 都获得利益。分工模式: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2)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哈伯勒认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 国在该种商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 比较劣势。 3)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1)固定机会成本下的贸易利益 (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 4.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穆勒认为:在由两国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界限内,国 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 国际交换比率越是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对本国 就越有利。 5.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理论批判 ①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 足国家利益。 ②只考虑交换价值,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 眼前和长远的利益以及国家生产力。 ③混淆了私人经济原则和国家经济原则,完全抹煞了国家和 国家利益的存在。 (2)李斯特的贸易政策主张 ①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动态性 ②贸易保护必须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 首先,只保护幼稚工业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其次,根据比较落后国家在它对比较先进国家所处关系 中的特有情况以及相对情况来决定保护程度。 再次,保护期限应当以30年为最高期限 ③政府对工业的保护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 ④保护政策是大国可以采取的政策 (3)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质疑 ①保护对象的选择问题②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 6.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 1)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2)要素丰裕度: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多少。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与推理 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较少使 用它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有着比较优势。那么, 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 口的应是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即国际贸易的 流向应该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 口到劳动要素缺乏的国家去,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资本 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去。 7.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 Model)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随着出口商品生产的扩大,将 增加对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丰裕要素)的需求,使 该要素的报酬提高;由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随着 进口商品生产的萎缩,将减少对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 国稀缺要素)的需求,使该要素的报酬降低。 赫-俄-萨定理: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相同的生产要素 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 8.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由于美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按照 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推断,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而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却说明,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 型商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完全相 反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人力技能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否定 (4)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 (5)要素密集度逆转 (6)需求逆转 9.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 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2)规模经济与贸易 规模经济或称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一国产出水平增长的比例高于要 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 3)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 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异的,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 组中的差异产品由于类似而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互相竞争;另一 方面,这些产品又各有自己的特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从而使 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生产的单一性要求和消费的多样化要求必然发生矛盾,其最佳的解 决方案就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需求相似性与国际贸易 林德认为,要素禀赋理论只强调了供给方面的因素,而影响工业制 成品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工业 制成品贸易的起因和格局应该从需求方面来解释。 林德还提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 量就越大。 10.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产品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 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不同阶段,产品的 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 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 第3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1.贸易条件的含义 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国 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第4章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 1.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经济力量的强弱 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利益集团的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 2.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 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区别是: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保护幼稚工业——保护国内已经高度发展 的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培植国内工业自由竞争的能力——巩固和加 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由保护转为进攻。防御性地限制进口——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 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4)保护的措施多样化。关税措施——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奖出 限入的措施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的对外贸易政策(贸易自 由化不等于自由贸易) 1)战后贸易自由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1)美国的倡导和推动。 (2)西欧、日本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4)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 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1)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范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 (2)在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取消关税; (3)普遍优惠制的实施; (4)经济贸易集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有关国家优惠关税待遇; (5)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进口数量限制,逐步放宽或取消外 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1)战后贸易自由化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 (2)战后贸易自由化是一场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运动。 (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在世界范 围内进行的。

(完整版)关于中美贸易差额的分析

关于中美贸易差额的分析 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贸易不平衡成为一种常态,各国能够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实现相对平衡。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较高,基本特征是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逆差。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659.8亿美元,下降10.2%。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95.8亿美元,下降0.2%;自中国进口2964.0亿美元,下降12.3%。美方贸易逆差2268.3亿美元,下降15.4%。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2010年,美中货物贸易4568.2 亿美元,同比增长24.86%。其中美对华出口917.8亿美元,增长32.2%;自华进口3649. 4亿美元,增长23.14%。美对华贸易逆差27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0.36%。2011年,中美贸易额达到446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美对华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关口,达到1222亿美元,同比上升20%。中美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 专家们对此有多种解释,个人觉得一下几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1.较低汇率政策的影响,汇率对进出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现的。以一国货币对内购买力不变而对外汇率下降为例,由于该国出口商可从汇率贬值中得到额外利润,而额外利润提供了调低出口品在外国市场上价格的可能空间,这就增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从而有可能扩大自己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增加出口。但这也要以竞争对手未采取或尚未来得及采取应对措施为条件。当竞争对手通过贬低本币汇率等措施加以反击时,竞争力的优势即不复存在。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人为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引起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自1994年并轨以来变动浮度很小,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至2005年7月,几乎固定不变,而期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币币值并未相应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2.两国储蓄率的差异,它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是由于美国储蓄率不断下降造成的储蓄缺口和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造成的投资缺口引起的。因为从宏观角度讲,储蓄大于投资,意味着该国的国民产出中有一部分既未被国内消费又未被用于国内投资,而只能是用于出口被他国利用,即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反之,储蓄小于投资则产生贸易逆差。中国储蓄占GDP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5-20个百分点。储蓄大于投资、内需不足的局面长期存在,对外就表现为贸易顺差。中国国内的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贸易顺差;而美国之所以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主要是其储蓄率偏低,以及因庞大的军费开支、政府的减税计划、低利率政策所导致的高涨的国内投资缺口 3.国际分工及收入水平。中国劳动力素质好,工资低廉,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工业发达经济体纷纷将工厂迁移到中国生产,依旧利用原来的贸易渠道销往美国,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国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而且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这就导致了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也就非常低。这种因为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性是造成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长期因素。这个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逆差,正是因为各国自然资源不同导致国际分工的差异,才有了比较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