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面瘫的几种类型及针灸治疗对策.pdf

难治性面瘫的几种类型及针灸治疗对策.pdf
难治性面瘫的几种类型及针灸治疗对策.pdf

· 348 ·现代医学 (Modern Medical Journal) ,2005 年 10 月 ,第 33 卷第 5 期

Gene Ther ,2003 ,14 :103?115 .

[5]SAPIEHA P S , PELTIER M, RENDAHL K G ,et al .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gene delivery stimulates axongrowth by adult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fter acute optic nerve injury[J] .Mol CellNeurosci , 2003 ,24 :656?672 .

[6]白海青 ,王立争华 ,李树宁 .B族维生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视

网膜神经细胞及节细胞的神经营养作用[J] .眼科研究 ,2004 , 22 :73?76 .

[7]OTORI Y ,KUSAKA S , KAWASAKI A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nilvadipine against glutamate neurotoxicity in purified retinal gangli-on cells[J] .Brain Res ,2003 ,961 :213?219 .

[8]王昌鹏 . 几种中药对青光眼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作用[J]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164?116 . [9]HAREWA ,WOLDE-MUSSIE E ,WEINREB RN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emantine treatment for reductionof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experimental glaucoma in monkey , II :Structural measures [J] .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4 ,45 :2640?2651 .

[10]LUO X,HEIDINGER V,PICAUD S,et al.Selective

excitotoxic degeneration of adult pig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n vitro[J] .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1 ,42 :1096?1106 . [11]TAKAHATA K,KATSUKI H,KUME T,et al .Retinal

neuronal death induced by intraocular administration of a nitric oxide donor and its rescue by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rat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 ,44 :1760?1766 .

[收稿日期] 2005?03?30

·中医中药·

难治性面瘫的几种类型及针灸治疗对策

董桂兰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针灸科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 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较好 ,笔者结合病例对针灸治疗不同类型难治性面瘫的体会作一简单介绍。 [关

键词] 面瘫 ;分类 ;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6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05)05?0348?02

针灸治疗面瘫 ,一般预后较好。经过 3 个月治疗尚不能得有痰瘀。针灸治疗当温补脾肾通经络为主。针灸选穴 :两侧足

到完全恢复的患者 ,称之为“难治性面瘫”。现就难治性面瘫常三里、太溪、太白、合谷、太冲 ;局部选用左侧率谷、角孙、太阳、见类型 ,结合病例作一分析。完骨、地仓、颊车等。首次治疗时 ,在左太阳穴点刺放血 ,以后1 部分中枢性面瘫治疗中 ,左完骨加温针灸 ,与左地仓和颊车隔姜灸交替使用 ,每

中枢性面瘫 ,一般是由颅内病变或颅脑外伤、手术创伤等周 3 次。第 1 周治疗结束后 ,患者流涎明显好转 ,左侧口角无导致的。对于由脑梗死导致的中枢性面瘫 ,在针炙治疗 3 个月漏水现象。原方继续 ,治疗 3 周后 ,患者发音吐词较前清晰。后尚没有完全恢复的患者 ,仍然可以继续接受针灸治疗 ,此时经过两个月(9 周)治疗 ,患者人中沟仍有部分向右偏斜 ,但是基要注意使用全身腧穴 ,以及同侧颞部的腧穴与头针运动性失语本功能(语言、喝水等)无明显障碍 ,患者整体情况也有明显改区。对于颅脑术后出现的面瘫 ,经 3 个月的治疗仍未恢复者 , 善 ,但是上肢肌力变化不大 ,下肢肌力接近 4 级。

则应作肌电图的检查了解面神经损伤的程度。损伤严重的患 2 Hunt面神经炎

者预后比较差 ,肌电反应较好者可以继续予以针灸治疗。该病早期在外耳道和(或)耳郭出现疱疹 ,也有部分患者仅病例 1 :患者 ,男 ,70 岁 ,工人。2001 年 9 月 24 日就诊。表现疼痛或皮肤红肿而没有疱疹。在疾病的早期 ,中医辨证多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而昏迷近 1 个月 ,经过抢救治疗后为湿热型或风热型 ,有发热恶寒、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苏醒 ,并已经过康复治疗半年余。伴有 2 型糖尿病、冠心病。等症状和体征。邪热或热毒可以直接灼伤经脉而出现程度不

刻诊 :左侧中枢性面瘫 ,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言语不利 ,大同的面瘫症状。Hunt面神经炎患者的恢复 ,总体上要比单纯性便干结等。查 :人中沟向右偏 ,张口不圆 ,右上肢肌力 2 级 ,右面瘫困难。约 1?3 的患者经过 3 个月的各种治疗仍不能完全恢下肢肌力 3 级 ,右手指及右脚趾端肿胀 ,伸舌向左偏 ,舌质淡紫复。此时的患者邪热已退、痰湿留滞 ,治疗以祛痰湿为法。

略胖大 ,苔白微腻 ,两尺脉弱。中医辨证 :肾脾及气血皆虚 ,兼病例 2 :患者 ,男 ,37 岁 ,工人。2001 年 5 月 17 日就诊。

[ 作者简介] 董桂兰(1949 - ) ,女 ,江苏南通人 ,副主任医师。

现代医学 (Modern Medical Journal) ,2005 年 10 月 ,第 33 卷第 5 期· 349 ·

患者“右侧疱疹性面瘫”10个月余。刻诊 :右侧面颊部板滞

感、时有不自主运动 ,并且感到右口角肿胀 ,肌肉发硬。查 :右侧

嘴唇舒缩功能差 ,舌质淡 ,左侧关尺部脉轻重按皆无。为“疱疹性

面瘫后遗症”。由于早期热毒灼伤经脉 ,导致筋肉失养 ,舒

缩功能下降。而余邪未尽 ,造成局部肿胀板滞感等。苔脉还提示

患者肝血不足 ,筋脉失养。针灸治疗当强壮肝脾、疏通局部气

血。针灸选穴筋缩及两侧肝俞、脾俞、合谷、太冲 ,右侧地仓、

颊车、翳风。每周 3 次治疗 ,10 次为 1 个疗程。经过 5 次治

疗后 ,患者局部板滞感消失 ,口唇活动时感觉轻松舒适。1 个疗

程结束 ,患者感觉不到右口角肿胀等 ,遂暂停治疗。但是 ,约 1

个月后前述症状又出现 ,故再次接受针灸治疗 ,方法同前。并嘱

患者 1~2 周接受 1 次治疗 ,维持 6 个月治疗(20 次) ,遂停止

针灸治疗 ,随访 1 年 ,无不适。

3单纯性面瘫误治失治

单纯性面瘫一般可以在 1~2 个月内痊愈。超过 3 个月还

没有恢复的患者 ,可能有下列原因 :治疗选择穴位不当 , 刺激

量或者刺激时机不当。早期在面部过多用穴 , 或者给予过强的

刺激 , 可能使急性期面部水肿加重 , 影响了整个病情的恢

复。因此 , 对于单纯性面瘫来说 , 早期避免在面部过强刺激

和过多用穴是必要的。还有一部分患者 , 也可能与不适当地使

用激素或其他药物有关系。针灸治疗以养肝柔筋为主 , 穴位当

以肝俞、筋缩、合谷、太冲、阳陵泉为主 , 辅以患侧风池、翳

风、巨等。操作以均匀捻转为佳。

病例 3 :患者 ,女 ,43 岁。2000 年 10 月 8 日就诊。

“右周围性面瘫”4 个月余。发病后患者就接受针灸治疗 ,

首次治疗就在面部用了刺激较强的电针 ,并行红外线照射 ,第 2

天患者面部肿胀 ,持续 1 周后才开始减退。面瘫症状大约在 1

个半月后才开始好转。刻诊 :右侧面部板滞感 ,活动不灵活 ,有

时伴右脸部疼痛 ,尤以吹风受凉加重。查患者右侧面部颜色较左侧

深 ,

巨、颧

处有硬结和明显的触痛 ,右嘴角向上时有抽动 ,

舌质淡紫 ,苔薄白腻 ,右侧关部脉疾。针灸治疗 :首先给予右太阳穴点刺放血 ,继而选用双足三里 (温针灸)、右侧翳风

(温针灸)。经过 1 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 ,触痛仍在。效不更方 ,隔 2 日 1 次治疗 ,经过 10 次治疗 ,症状基本消失 ,惟硬结仍在 ,无触痛 ,右面部颜色与左侧接近。继续治疗 10 次后症状消失 ,也无明显阳性体征出现。

4痰湿型体质

痰湿型体质的患者 ,当遇到寒邪或热邪可以夹杂为患。由于湿性粘滞 ,疾病迁延难愈 ,一般在较短的时间里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这部分患者的特点是 :面部肿胀或板滞感 ,易疲劳 ,

舌苔厚腻。针灸治疗当以祛痰湿为主要目标 ,可以选择合谷、丰隆、阴陵泉、脾俞、胃俞、大肠俞等 ,辅以局部地仓、颊车、翳风等。

病例 4 :患者 ,男 ,20 岁 ,学生。2000 年 3 月 13 日就诊。

1999 年 8 月 , 喝大量冰啤酒后出现左侧周围性面瘫 , 经针灸等治疗后部分症状消失。刻诊 :左侧额部自阳白穴以上无自主活动 ,左侧上唇过度向上活动 ,舌质淡红 ,舌面中间苔白腻 , 两关部脉滑。患者为痰湿体质或者痰湿之邪直接损伤经脉 ,留滞不去 ,故病情迁延。针灸治疗以祛痰湿为主 ,兼以疏通局部气血。针灸选穴 :双侧脾俞、胃俞、丰隆、合谷、太冲 ,左侧阳白、本神、地仓、颊车。其中脾俞、胃俞用导气法 ,得气后不留针 ;阳

白、本神为一组 ,地仓、颊车为一组 ,给予电针治疗 ,连续波 ,120 次·min- 1 ,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隔日 1 次治疗 ,10 次治疗为 1 个疗程。前 5 次治疗后患者感到脸部轻松、舒服 ,第 6 次治疗后阳白穴以上出现轻微活动。第 1 个疗程结束时患者左额部自主活动非常明显。治疗 3 个疗程后患者面部症状基本消失 ,后又间断性针灸治疗 5 次。

5气血亏虚体质

气血亏虚的患者表现为渐进性发病 ,症状逐渐加重。除了面部症状外 ,一般兼有萎靡疲乏 ,面无光泽、色黄或暗 ,容易疲劳 ,动则喘息 ,或者食欲差 ,大便稀或者溏等。临床疗效比较缓慢 ,病程常常超出 3 个月。针灸治疗以补益气血为主 ,操作上应该重用灸法。

病例 5 :患者 ,男 ,68 岁 ,教授。1999 年 10 月 8 日就诊。

左侧周围性面瘫 4 个月 ,经过针灸治疗无明显改善。查患

者左侧口眼歪斜 ,左眼闭合不全 ,肌肉松弛 ,伴有体形肥胖 ,但动则气喘 ,整日欲卧床 ,纳差不欲食 ,大便偏稀 ,时有脐周腹部隐痛。舌胖 ,齿印明显 ,苔薄白腻 ,右关部脉轻重按压皆无。治疗以健脾胃补气血为法。针灸选穴 :左侧完骨、关元、气海、双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前 4 穴温针灸 ,后 3 穴均匀捻针 , 以气至为度 ,每日 1 次治疗 ,经过 10 次治疗 ,患者感到全身轻松 ,有精神 ,左侧脸部肌肉偶有颤动。拟另一治疗方案 :双侧脾俞、肾俞温针灸 ,左侧完骨、翳风针刺 ,与原治疗方案间隔使用。经过 30 次治疗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惟诉劳累后或休息不好时会出现两侧脸不对称和左口角不自主流涎。又继续治疗 20

次 ,症状才彻底消失。

6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 ,导致难治性面瘫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疾病的性质和类型 ;(2)体质因素 ;(3)前期治疗中的误治失治。因此 ,在早期治疗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诊断 ,包括病因、病位、病变性质等 ,及时祛除病邪 ;(2)注意患者的体质因素和类型 ,及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 针灸治疗时应重视全身整体的调整 ;(3)早期治疗时避免脸部过强过量的刺激 ,如同时配合使用药物 ,也应该比较审慎。

[收稿日期] 2005?04?1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52]刘喜梅,岳智龄.内外兼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51 52 [53]何爱敏,郑重燕,凌小燕.超声波导入药物联合双黄连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8):83 84 [54]孙昭辉,孙强三,张秀芳,等.超短波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0):623 625 [55]赵丽娟,刘凤杰.热磁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4例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0,4(12):108 [56]东雅杰.高压氧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2,13(3):481 [57]孙彦青.肾囊封闭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5例[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3 [58]梁雪.痛泻要方内服配合十一方药渣腹部烫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7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5,46(12):913 914 (收稿日期2012-09-16)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张志国1,张姝2,李慧梅3 (1.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保健中心针灸科,河北沧州061000; 2.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康复理疗科,河北沧州061000;3.广西钦州市中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取穴;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142-0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临床研究较多。但各医家选穴不同、方法多样。现将临床取穴的概况综述如下。1按部位取穴 1.1近部选穴某些医家针灸治疗本病单纯选取近部输穴。邵立原[1]针刺“面瘫穴”(锁骨外1/3斜上1.5寸处)治疗本病110例,采用交叉取穴,针尖向颈部方向呈45?角斜刺25 40mm,使患者局部产生麻胀感,并向颈面部放散,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89例,好转21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孙伊平[2]以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60例,急性期取患侧阳白、太阳、地仓、颊车、颧&等;恢复期取完骨、天柱、大椎穴;后遗症期取穴以健侧颔厌、颧&,患侧阳白、颧&为主,各期都配合毛刺颈夹脊穴,结果痊愈324例(89.86%),显效24例(6.67%),有效12例(3.47%),总有效率为100%。胡晓东[3]采用电针太阳、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结果愈显率为85.3%,与常规针刺愈显率79.4%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太阳、下关穴的疗效优于常规组,此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值得临床推广。 1.2近部取穴配合上肢远部选穴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4]中筛选出6个常用穴位为地仓、颊车、阳白、下关、翳风、合谷穴。王星宇[5]经循证医学统计,也得出周围性面瘫中使用频率前五位的穴位是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多数医家特别是部分规范教材和文献中,主穴为近部腧穴配合上肢远部腧穴,上肢穴以合谷穴应用频率最高。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6]中主穴取阳白、四白、颧&、颊车、地仓、翳风、合谷。杨长森主编《针灸治疗学》[7]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孙国杰主编《针灸学》[8]治疗本病的处方为太阳、阳白、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课题中,邢丹等[9]观察200例患者,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翳风、颧&、下关穴。采用中心随机分为A、B、C、D、E组,A组采用分期针刺,B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灸,C组采用分期电针,D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E组采用不分期针刺。结果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古代取穴亦多取局部与上肢穴。李学智等[10]选取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古医籍44部,将古籍中的治疗面瘫的文献条目194条录入数据库,对所用穴位的频次进行统计,前15位皆为面部与上肢腧穴,依次为:地仓(57次),颊车(46次),水沟(28次),合谷(26次),承浆(22次),听会(17次),翳风(12次),太渊(11次),列缺(10次),大迎、颧&、上关(各9次),承泣(8次),巨&、完骨(各7次);下肢远端的穴位为足三里、冲阳、内庭(各6次),行间(4次),照海(2次),太冲、阳陵泉、环跳、绝骨、商丘、申脉、委中(各1次)等。郭尧杰等[11]运用计算机对62本针灸古籍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古代针灸治疗本症共涉及81个穴位,总计266穴次,常用部位及其频次为:头面162、手背23、足背16、臂阳12、腿阳11、臂阴9、手掌7,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古人取上肢穴与下肢穴的比为1.55:1。说明古人重视头面部穴位的应用,其中取上肢穴多于下肢穴。《针灸甲乙经》记载:“目痛口僻,泪出,目不明,四白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针灸大成·鼻口门》言:“口眼’斜,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玉龙歌》言:“口眼’斜最可 · 241 · 四川中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年第31卷第01期 Vol.31,No.01,2013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然而,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许多人开始关注面瘫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周围性面瘫。了解周围性面瘫的常识是治疗和发现疾病的关键步骤。 那么,周围性面瘫常识有哪些?以下是李晓荣专家的详细介绍: 周围性面瘫,对一般人来讲是个陌生的字眼。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平常,会见到一些人嘴歪了,眼也闭合不严,吃饭后想漱漱口也很困难,或感到脸部麻木,尤其在笑时,脸部两侧就显得极不对称,这就是周围性面瘫。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 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可以自愈,但仍有大部分的人,因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等原因没有康复,并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周围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因此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 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笔者认为对于顽固性面瘫不可忽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对针法的调整运用。因为面瘫初起,发病突然,患者面部形象受到影响,加之对本病没有认识,顿感难堪、茫然,后因失治、误治而发展成顽固性面瘫,遂感烦闷,甚或抑郁,自尊心受损,以致自暴自弃,对治疗失去信心。所以,重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取得满意疗效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心理疏导配合隔日巨刺法。首先遵循一切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心理调整为原则。每位患者初诊,必定热情接待,与之交流,仔细询问病史及诊治经过,并告知本病的大概病因、病程、治疗及预后等,经辨证分析后,拟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放弃以前的所有治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新的治疗方案。有条件的医院,可在治疗时播放一些既轻松,又悦耳的音乐,定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遗留额纹消失,不能蹙眉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沿攒竹-阳白-头维-太阳行叩刺,轻叩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双日在健侧行阳白平行3针刺,即阳白1针,距其上下0.5寸处各1针,呈吊针,可似滞针状,沿额纹走向针刺;辨证配百会,远端取合谷、足三里。使局部气血通畅,并可刺激兴奋处于失功能状态的神经末梢,加速神经末梢的血液循环,尽快使其恢复功能,额纹复见。 对于遗留面部板滞、口角歪斜,不能做耸鼻、鼓腮、露齿等面肌运动及口颊部嵌饭者,在心理疏导同时,单日在患侧面部热敷及轻按摩后,采用梅花针沿人中沟-鼻唇沟-颧髎-下关-地仓-颊车-颏唇沟叩刺,并可拔3、4个小罐;双日在健侧取水沟、迎香、夹承浆、颧髎透下关、地仓透颊车行针刺,必要时可上电针,采用疏密波适当配百会、足三里、合谷、内庭以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须强调一定要“气至病所”,才能达到满意疗效,正如《灵枢》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因此,操作时应注意守神,心不二用,聚精会神,并嘱患者常嚼口香糖,达到遗留诸症消除,面肌运动恢复正常的目的。 对于遗留露睛,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叩刺上下眼睑各10~20次,上眼睑重叩,下眼睑轻叩;双日在健侧取睛明穴,针刺时轻轻把眼球推向外侧固定,然后沿眶壁缓慢刺人,不提插捻转,出针后须压迫3~5分钟,以防眶周血管出血。同时辨证配百会、足三里、申脉、

难治性面瘫的几种类型及针灸治疗对策.pdf

· 348 ·现代医学 (Modern Medical Journal) ,2005 年 10 月 ,第 33 卷第 5 期 Gene Ther ,2003 ,14 :103?115 . [5]SAPIEHA P S , PELTIER M, RENDAHL K G ,et al .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gene delivery stimulates axongrowth by adult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fter acute optic nerve injury[J] .Mol CellNeurosci , 2003 ,24 :656?672 . [6]白海青 ,王立争华 ,李树宁 .B族维生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视 网膜神经细胞及节细胞的神经营养作用[J] .眼科研究 ,2004 , 22 :73?76 . [7]OTORI Y ,KUSAKA S , KAWASAKI A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nilvadipine against glutamate neurotoxicity in purified retinal gangli-on cells[J] .Brain Res ,2003 ,961 :213?219 . [8]王昌鹏 . 几种中药对青光眼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作用[J]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164?116 . [9]HAREWA ,WOLDE-MUSSIE E ,WEINREB RN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emantine treatment for reductionof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experimental glaucoma in monkey , II :Structural measures [J] .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4 ,45 :2640?2651 . [10]LUO X,HEIDINGER V,PICAUD S,et al.Selective excitotoxic degeneration of adult pig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n vitro[J] .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1 ,42 :1096?1106 . [11]TAKAHATA K,KATSUKI H,KUME T,et al .Retinal neuronal death induced by intraocular administration of a nitric oxide donor and its rescue by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rat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 ,44 :1760?1766 . [收稿日期] 2005?03?30 ·中医中药· 难治性面瘫的几种类型及针灸治疗对策 董桂兰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针灸科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 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较好 ,笔者结合病例对针灸治疗不同类型难治性面瘫的体会作一简单介绍。 [关 键词] 面瘫 ;分类 ;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6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05)05?0348?02 针灸治疗面瘫 ,一般预后较好。经过 3 个月治疗尚不能得有痰瘀。针灸治疗当温补脾肾通经络为主。针灸选穴 :两侧足 到完全恢复的患者 ,称之为“难治性面瘫”。现就难治性面瘫常三里、太溪、太白、合谷、太冲 ;局部选用左侧率谷、角孙、太阳、见类型 ,结合病例作一分析。完骨、地仓、颊车等。首次治疗时 ,在左太阳穴点刺放血 ,以后1 部分中枢性面瘫治疗中 ,左完骨加温针灸 ,与左地仓和颊车隔姜灸交替使用 ,每 中枢性面瘫 ,一般是由颅内病变或颅脑外伤、手术创伤等周 3 次。第 1 周治疗结束后 ,患者流涎明显好转 ,左侧口角无导致的。对于由脑梗死导致的中枢性面瘫 ,在针炙治疗 3 个月漏水现象。原方继续 ,治疗 3 周后 ,患者发音吐词较前清晰。后尚没有完全恢复的患者 ,仍然可以继续接受针灸治疗 ,此时经过两个月(9 周)治疗 ,患者人中沟仍有部分向右偏斜 ,但是基要注意使用全身腧穴 ,以及同侧颞部的腧穴与头针运动性失语本功能(语言、喝水等)无明显障碍 ,患者整体情况也有明显改区。对于颅脑术后出现的面瘫 ,经 3 个月的治疗仍未恢复者 , 善 ,但是上肢肌力变化不大 ,下肢肌力接近 4 级。 则应作肌电图的检查了解面神经损伤的程度。损伤严重的患 2 Hunt面神经炎 者预后比较差 ,肌电反应较好者可以继续予以针灸治疗。该病早期在外耳道和(或)耳郭出现疱疹 ,也有部分患者仅病例 1 :患者 ,男 ,70 岁 ,工人。2001 年 9 月 24 日就诊。表现疼痛或皮肤红肿而没有疱疹。在疾病的早期 ,中医辨证多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而昏迷近 1 个月 ,经过抢救治疗后为湿热型或风热型 ,有发热恶寒、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苏醒 ,并已经过康复治疗半年余。伴有 2 型糖尿病、冠心病。等症状和体征。邪热或热毒可以直接灼伤经脉而出现程度不 刻诊 :左侧中枢性面瘫 ,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言语不利 ,大同的面瘫症状。Hunt面神经炎患者的恢复 ,总体上要比单纯性便干结等。查 :人中沟向右偏 ,张口不圆 ,右上肢肌力 2 级 ,右面瘫困难。约 1?3 的患者经过 3 个月的各种治疗仍不能完全恢下肢肌力 3 级 ,右手指及右脚趾端肿胀 ,伸舌向左偏 ,舌质淡紫复。此时的患者邪热已退、痰湿留滞 ,治疗以祛痰湿为法。 略胖大 ,苔白微腻 ,两尺脉弱。中医辨证 :肾脾及气血皆虚 ,兼病例 2 :患者 ,男 ,37 岁 ,工人。2001 年 5 月 17 日就诊。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发表时间:2016-08-10T14:41:27.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马仁芳 [导读]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 马仁芳 (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中心卫生院四川乐山 614013)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8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n=40)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针灸;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48-02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中医将其归属于“面瘫”、“口僻”等范畴,认为本病多因邪气承虚入中头面少阳、阳明脉络,促使经脉失养所致,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诊断拟订标准符合:突然起病,病前常有吹风、受潮、受凉史;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无法蹙眉、额纹消失、流泪;患侧鼻唇沟平坦或变浅、口角低;听觉下降、泪液减少等。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0.4±2.6)岁,病程1~5d;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40.8±2.7)岁,病程1~4例。排除腮腺病、脑干病变等引起的面瘫,组间病程等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常规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应用,配维生素B1肌注,1次/d,1个疗程2周。并均用中药治疗,组方:红花10g,白芍20g,葛根20g,白芷15g,黄芪30g,白附子6g,钩藤20g,僵蚕15g,川芎10g,蝉蜕15g,皂角12g,炒地龙15g,仙灵脾15g,防风10g,全蝎10g。1剂/d ,水煎分3次服,1个疗程为10d。共用3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加用针灸治疗,以合谷、地仓、翳风、牵正、颊车为主穴,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配四白、阳白、攒竹,颏唇沟歪斜配承浆,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配巨髎、迎香。上述穴位针灸得气后,合谷、翳风用泻法,其他为平补平泻法,连接电针仪,频率20Hz,连续波,留针20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或面部有轻微跳动为限,1次/d,1个疗程10d,共用3个疗程。 1.3 指标观察 应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从动态(耸鼻、抬额头、张嘴微笑、轻轻闭眼、吸吮)和静态两方面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疗效评定 依据《实用内科手册》相关标准评定[3]。痊愈:所有面部区域均呈正常表现;显效:细致观察有轻微功能减弱检出,可能为轻微联带运动;口轻度不对称,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对称;有效:功能减弱较明显,单双侧存在无损害性不对称,可有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检出,上额运动微弱,口明显不对称,眼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无效:口仅有轻微运动,眼无法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有效率 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n(%)]

针灸治疗面瘫病症本科毕业论文

针灸治疗面瘫病证 摘要:目的探讨对辩证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关键词:针灸 面瘫 腧穴 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 巴 ”、 吊线风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 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 人体的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夹寒或者 法夹热、夹暑湿等 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不和,气血闭阻,筋脉失养 而致。 病因: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 痹和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多 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 ②耳源性疾病,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 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 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 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 等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 种常见病、 多发病, 它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常常伴有口水自该侧躺下。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

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 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 灸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之一,《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疾病及预防疾病的方法。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这说明艾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叶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在面部施灸需慎重,需避免对颜面五官的损伤,避免遗留对美容方便的不利因素,易于被患者接受,所以学生选取艾条温和灸法进行临床观察。古人曰: “头为诸阳之会”、“面为阳明之乡”而“阳明为多气之腑”。因此,在正常状态下,颜面部气血丰盛,但因肌肉浅薄,实非灸法所宜。但当一侧面部处于患面瘫的状态时,情况就发生了改变。经云:邪之所凑,其气比虚. ”本病绝大多数是为脉络空虚,风之邪乘虚侵袭,以致于头面部一侧的阳明、少阳经脉气血阻滞,继则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生。所以在其临床多表现有患者侧面部的板滞、麻木和阴冷的感觉,具有喜温热刺激和揉按的特征。根据“寒者温之” ,治疗当温通经脉,祛风散寒,通调面部气血为大法。因为灸法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除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对于面瘫患者施以艾灸治疗能够旺盛经络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面瘫之顽固性面瘫的治

对于遗留额纹消失,不能蹙眉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沿攒竹-阳白-头维-太阳行叩刺,轻叩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双日在健侧行阳白平行3针刺,即阳白1针,距其上下0.5寸处各1针,呈吊针,可似滞针状,沿额纹走向针刺;辨证配百会,远端取合谷、足三里。 对于遗留面部板滞、口角歪斜,不能做耸鼻、鼓腮、露齿等面肌运动及口颊部嵌饭者,在心理疏导同时,单日在患侧面部热敷及轻按摩后,采用梅花针沿人中沟-鼻唇沟-颧髎-下关-地仓-颊车-颏唇沟叩刺,并可拔3、4个小罐;双日在健侧取水沟、迎香、夹承浆、颧髎透下关、地仓透颊车行针刺,必要时可上电针,采用疏密波适当配百会、足三里、合谷、内庭以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对于遗留露睛,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叩刺上下眼睑各10~20次,上眼睑重叩,下眼睑轻叩;双日在健侧取睛明穴,针刺时轻轻把眼球推向外侧固定,然后沿眶壁缓慢刺人,不提插捻转,出针后须压迫3~5分钟,以防眶周血管出血。同时辨证配百会、足三里、申脉、照海等,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加强营养供应,加之应用了通司眼睑开合的跷脉之申脉、照海,从而使疾病不日而瘥。 对于难治性面瘫,除了中药、针灸整体辨证调治外,笔者多采用以下方法(1)穴位注射法,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混合后注射,畏痛者仅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也可,用弥可保注射液更好。局部和远端穴结合运用,远端穴多用足三里、阳陵泉,各穴轮换使用,每周治疗3次,少则2次此法适宜工作较忙的中、青年人。(2)患部浅针多刺,面部所有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用2个穴位温针灸,此法适宜偏虚、偏寒的患者,每周治疗3~5次。(3)火针治疗,用细火针广泛点刺患部腧穴,然后再用浅针多刺法,此法贺普仁教授多用,适宜治疗顽固性面瘫,每周治疗3次。(4)适当针刺健侧面部腕穴,以调动健侧的经气来促进患侧的恢复以上各法可综合运用。 对于睑裂较大、眼睑开合困难的患者,均采用三阴交温针灸。此法源于《眼科锦囊》,书中曰:“上睑低垂,轻症者灸三阴交”。对于鼻唇沟浅者,可针或温针灸后溪。此外要嘱患者进行瘫痪面肌的功能锻炼。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患的病人,要积极控制原发病。经上述处理,只要坚持治疗,发病半年以内开始来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大都能逐步恢复正常。对于难治性面瘫,要实事求是地交代患者,疗程可能会很长,必须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能四处乱治,否则欲速则不达。 烧针治面瘫取穴少, 见效快,多数病人在10天以内治愈(其他方法治愈本病需30天左右)。即使是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好,即所谓的顽固性面瘫患者,本法亦可取得良效。具体方法是:选取患侧的下关、地仓透颊车,用75mm毫针刺入得气后,用酒精灯烧针尾,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先取下关,后取地仓透颊车,每穴烧针10分钟,每日1次。小儿及怕针者只取下关,10次为一疗程,一般10次内即可治愈,不愈者或恢复不彻底者,休息5天后再治1个疗程。一般取效最快者5天即可治愈,慢者3个疗程。针治及时与否是烧针取效快慢的关键。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f10448211.html,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 作者:黄丽红方桂梅 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06期 摘要: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方老师治疗面瘫在对其进行明确详细诊断之后采用针灸、电针、艾灸、中药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电针;针刺;中药;透穴 中医理论认为,面瘫属于“口喎”[1]的范畴,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类病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口眼歪斜等,当人体气血不足并且受到外邪侵袭后引发面部经络疲滞、经筋纵缓不收而形成面瘫,其外邪可以是风寒、风热、寒湿、火郁、血痰等等;西医则认为该类疾病为“眼面神经麻痹”[2],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而引发的病面肌瘫痪等,该类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发于青壮年,多集中于春秋两季,无明显的季节性。方老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本人随方老师学习半年余,现总结其治疗面瘫经验如下: 1 诊断 发病突然,面上下部面肌瘫痪,抬眉皱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目露睛流泪,提鼻不能,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健侧,均为面瘫的主证,某些患者将出现面部、耳旁疼痛等症状,病情危急时将产生一定的听觉过敏与味觉障碍等。实际诊断时需与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相鉴别[3]。其中中枢性面瘫患者颜面上部肌肉并无瘫痪征象,出现皱眉、闭目扬眉 等情况均为正常现象;其颊肌、口轮匝肌、口开大肌等部位经常出现瘫痪现象,并以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等作为具体的临床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侧大脑皮质对颊肌产生支配作用,且双侧皮脂脑干束对面上部肌肉产生支配作用等导致的一类临床现象。但某些患者脑卒中发作时在其颊肌部位也可见上半部面肌麻痹,该类疾病属于临床上所指的偏瘫症状的表现形式之一。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病灶同侧颜面肌肉瘫痪,并使得眼睑与眼轮匝肌闭合不充分,口角下垂,抬眉受限,口角向键侧牵引等。 2 注重病因分析 西医:①急性:此类型最常见,主要是感染性疾患,如病毒感染,常见于受凉,吹风或感冒之后。各种中毒如铝砷氯仿等化学物质中毒以及某些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偶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面神经麻痹;②慢性进行性:主要表现为起病缓、病程长、进行性发展等,以听神经瘤、腮腺肿瘤、肉瘤等为代表,并包括某些特异性传染病,如麻风性面神经炎;③反复发生型(复发型)反复发生,多发性硬化,脊髓痨等;④双侧性:双侧面神经出现周围性麻痹,以麻风、梅毒、双侧中耳炎、病毒性脑炎、脊髓前角灰质炎、重症肌无力为代表;⑤先天性:生后即发生,多为遗传发育性疾患,见于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中枢性周围性面瘫

由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下半部面肌瘫痪,即只有鼻唇沟变浅和口角变低,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皱额及闭眼仍属正常,或可较对侧稍无力。由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只有在随意运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情感运动(如哭或笑)时的不随意收缩仍存在。当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损害时,则引起情感性面瘫,表现在笑或哭等情感运动时有面肌麻痹,而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 周围性面瘫,随意运动及情感运动均发生肌肉瘫痪。意识不清和不合作的病人,可观察面部的表情动作或给予压眶等疼痛刺激,使其面肌收缩,比较两侧是否对称,借以决定是否有面瘫。在两眼闭合的昏迷病人,用手指扳开其睑,然后突然放松,此时两眼立即闭拢。如有面瘫,则该侧上睑掉下较慢且闭合不完全。若扳开上睑遇有阻力,则提示病人尚非昏迷。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有什么呢?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 根据上述有关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介绍,只要根据症状仔细的鉴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不难。 --------------- 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如:脑出血、脑梗塞、外伤等。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病变部位 A、中枢性(即核上性)面 神经麻痹,病变部位在面神经运动核上,如大脑脚、内囊、基底节、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处的病变,如肿瘤,脑血管栓塞或出血外伤,多发性硬化,脑脓肿,脑炎,脑动脉瘤,脊髓灰质炎。 B、周围性(包括核性与核下性)面神经麻痹 ①颅内疾患,自桥脑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内耳道间的各种病变,均可导致此段面神经受损,如桥小脑角肿瘤(含听神经膜瘤)、胆脂瘤、颅底脑膜炎、脑干脑炎、颅底骨抵或出血。 ②颞骨内疾病,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最多见,常见的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核性中耳炎,手术外伤,颞骨骨折,耳带状疱疹,以及中耳癌肿,颈静脉球瘤,面神经肿瘤,

2015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 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面瘫病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1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 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 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2、证型: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针刺治疗: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 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针灸治疗。将其随机分组,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和针灸治疗效果。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 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单侧面神经麻痹,其具体病因尚未 完全阐明,已有的临床研究认为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采用针灸治疗可促进 面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1]。针灸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效果的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本研 究分析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44例, 女性54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3.64±11.75)岁;病程1d~15d,平均病程 (6.52±1.76)d;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例、大专20例、高中34例、初中24例、小学19例。 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面部肌肉瘫痪症状,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进行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动作,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研究对象剔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交流障碍、严重 皮肤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妊娠期妇女等患者。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9例,实验组患者4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 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治疗和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期浅刺穴位,取合谷、地仓、牵正、翳风、风池等为主穴。配以太阳、阳白、照海、攒竹、四白、迎香、颊车、太冲、外关、足三里等。恢复期以泄法为主,足三 里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泄法。针刺后于地仓、合谷、风池、牵正、颊车、阳白、迎香等穴 位行隔姜灸法[2]。 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灸前排除针灸治疗禁忌证,避免在过饥、过饱、过度疲劳等情况下针灸治疗。灸法治疗时注意观察,防止艾绒掉落导致烫伤。针灸过程 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天寒时加盖毛巾,以免扎针处受风。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等晕针症状及时停止治疗,平躺于通风处。针灸治疗完毕起针时采用消毒棉球 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感染[3]。 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 评估患者病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等,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告知患者针灸对于周围性面 瘫的独特疗效,只要坚持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激励其康复信心。针 灸前嘱患者全身放松,提前告知针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疼痛症状,使患者心中有数,避 免突然的疼痛刺激引起患者不满。针灸过程中与患者适当交谈以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和焦虑情绪[4]。 指导患者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水洗脸,天冷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护。对闭眼不全者指导 其注意用眼卫生,使用滴眼液缓解眼部干涩,睡觉时佩戴眼罩,每日使用抗生素眼膏以保护 角膜[5]。 1.3评价指标 1.3.1情绪状态

牵正散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精)

[ 11-06-03 15:01:00 ] 作者:钟李锋编辑:studa090420 面瘫,学名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吊斜风”、“面神经炎”、“歪嘴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1 临床表现 1.1多数病人往往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1.2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中枢性面瘫无论中西医治疗效果都较差,以下病例讨论的都是周围性面瘫。 2 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同期共诊治面瘫患者77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2例。年龄20到30岁8例,31到40岁者11例,41到50岁者28例。>50岁者30例,冬春季发病49例,夏秋季发病者28例,病程多为7到20天。多为脉络空虚,外感风寒,突然发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7例。 2.2诊断要点(1)突然口眼歪斜,但无昏迷,偏瘫等表现(2)起病急骤,多有外感风寒史。 2.3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牵正散与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白附子2g 僵蚕10g 全蝎2条黄芪15g 党参15g 当归15g 陈皮6g 柴胡10g 白术10g 升麻3g风寒重者加白芷羌活。风热重者加蔓荆子菊花。气虚血淤者加川芎枳壳。具体服用药物方法:取以上药物1副,加进适量水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煲20分钟,先不要倒出药液,利用药气热熏病侧脸面(注意别烫伤,小孩要有大人指导),熏到药液温度可以口服时,倒出药液口服。每天一副,一副早晚各煲一次,每次熏后再口服,7天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1)给以静滴地塞米松5毫克每天、利巴韦林0.3g每天、丹参注射夜20ml每天或铺以肌注VitB1 100mg每天,VitB12 1mg每天,同样7天为一疗程。 2.4治疗效果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9T10:37:57.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叶海宗[导读] 面部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一种面部表情肌群发生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叶海宗(厦门市翔安区新店中心卫生院康复科福建厦门361102)【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91例与对照组(药物)91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21%,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针灸顽固性面瘫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261-02 面部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一种面部表情肌群发生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表现中多以口眼歪斜为主。面瘫的患病人群较广,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有可能发生面瘫,且面瘫的发病较为突然,在临床的治疗中多以一侧发病患者居多。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的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均位于上头面部,当病邪对面部经络产生阻滞影响,尤其是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出现功能失调现象时,患者则会发生面瘫。 面瘫的发生对患者的面部形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患者由于缺少对该疾病的认知,会产生茫然心理,使该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延误病情,发展为顽固性面瘫。患有顽固性面瘫的患者通常会伴有痛觉功能降低、眼睛干涩、舌前味觉下降、耳后部位疼痛等临床症状[1]。本文对顽固性面瘫患者使用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救治,对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82例。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84例,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为(35.4± 2.1)岁,住院时间为21~72天。其中有76例患者在发病后采取过治疗措施。182例患者中有87例为右侧面瘫,95例为左侧面瘫。将1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1例与对照组9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 2.1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法,在治疗期前三天,每天进行10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口服泼尼松片,每天三次,每次10mg。在用药2~3天后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对药量进行逐渐减少,10天后停止用药。同时进行0.5mg甲钴胺针和100mg维生素B1的肌内注射,每天一次。口服地巴唑,每次20mg,每天三次。如患者出现病毒感染,可以使用500mg阿昔洛韦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间隔八小时进行一次,15天为一疗,2疗程为治疗期限。 1.2.2治疗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头针选择在患者健侧头针运动区的下1/3部位,先对选取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在中下段进行进针,按照头针的有关操作规定进行治疗,如患者出现胀、麻现象,应进行3~4分钟快速捻转操作,不需电针治疗,每次行针间隔10分钟左右。对患者的健侧下关、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双侧合谷穴位进行针刺,其中健侧下关使用泻法行针,太冲穴使用平补平泻法行针,其余穴位使用补法行针。每次行针间隔10分钟左右。进行针刺过程中对患者的患侧脸颊和同侧而后乳突周边使用TDP灯照射治疗,每次30分钟。采取局部透穴电针治疗时,应采取承浆透地仓、牵正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等方法。穴位的选取应与患者的患侧相同,使用传递式透穴进针法,沿皮下进行,每次行针选取3~4个透穴和相应的配穴进行,得气后接通电针仪,每次治疗30分钟。针灸治疗每天进行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开展下一疗程治疗,三个疗程为治疗期限。 1.3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①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闭眼正常,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对称,能够正常张嘴、露齿、鼓腮;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在平静状态时,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对称,闭眼、张嘴、露齿、鼓腮等动作具有轻微阻碍;③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相比有轻微缓解,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不对称,闭眼、张嘴、露齿、鼓腮等动作具有阻碍; 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两侧鼻唇沟和额头纹明显不对称,无法进行自如的闭眼、张嘴、露齿、鼓腮等动作;⑤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 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表1)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治疗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有48例患者达到痊愈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7.80%,对照组中有35例患者达到痊愈效果,总有效率为91.21%,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对顽固性面瘫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明确,顽固性面瘫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在临床中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对面部功能的恢复较不理想。针灸治疗法可以使患者的经络得到疏通,气血得到畅通,达到祛风除寒、活血化瘀、温通经脉的治疗效果[3]。经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7.80%,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所以,使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