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前言】

《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言绝句圣手”。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代指莲花。)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

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

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

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

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

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 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掉落水中 【注释】 ①菱叶萦波荷风:菱-俗称菱角,水上之叶呈菱形。荷-指荷叶。下句写花。 ②搔头:的别名。 【赏】 《采莲曲》,乐府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盛行于江南一带,为采莲女所唱。一说为梁武帝所创,见《乐府诗集》。描写采莲生活的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白居易、王昌龄、戎、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菱叶萦波荷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小姑娘有这个胆是不容易的,过去的三从四德和封建礼法约束人,是现在我们不可想像的.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 1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青青的葵菜上,布满朝霞;子上颗颗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等待着阳光把自己晒干。春天的太阳四处洒下恩泽,使万物都生机勃勃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面对美景,自己却时常担心秋天的降临,那时候花和叶子就会变黄,然后衰败凋谢了。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茫茫大海中,什么时候这一去不复返的水流,才能再向西方流回来呢?一个人在少壮年华不勤奋努力,那么等到岁数大了,老年将至时,就只能白白后悔和悲哀了。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

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经典古诗词鉴赏5篇

经典古诗词鉴赏5篇 《送陈章甫》原文及赏析·唐·李颀【赏析】这是一首送友人罢官归乡的诗。主人公陈章甫是江陵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梁六自洞庭山》原文及赏析·唐·张说1 送梁六自洞庭山 作者: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赏析】 这是诗人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陽)的送别之作。梁六为诗人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途经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怀抱《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陽,诗益凄婉”)?但开篇诗人只说到“巴陵一望”,本当续写望后的怅惘却成了“洞庭秋”,纯粹描写即目所见之景了。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湘

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 气蒸云梦、波撼岳陽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天天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别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了就是愈觉其“孤”。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如果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话》),却于有意无意得之。 关于君山传说很多,或说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处”),或说“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拾遗记》),这些神仙传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染上几分缥缈。“水上浮”的“浮”字,既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迷离扑朔之感。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三句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 人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分解

19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 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 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 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 代表作。

20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 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 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 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 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 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 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 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 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 人悠然自

王昌龄采莲曲.doc

王昌龄采莲曲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 点评和分享。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 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赏析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 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 ( 《)唐因诗为解要》划船竟采,顾不 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 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 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大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赏析

大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一直是我们语文固定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就算在大学也不例外。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一) 上邪两汉:佚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赏析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

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清代王先谦说:“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诗短情长,撼人心魄。正如胡应麟所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二) 行行重行行两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课内古诗赏析下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翻译及赏析()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之一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练习,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一、翻译的方式,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如: 原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译: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可以改变原文的词数、词序和句式。如: 原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译句:天上的云雾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圆,月映水上如金光闪耀,月影象一块圆圆的玉璧沉落在水底。 这个例句的译文,适当地增减了词语,调动了词序,这就是意译。

二、用“六字诀”去翻译文言文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2)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2) 三: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 [答] 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意趣生动的采莲图,刻画了一群的采莲女形象。诗的第三句说采莲女乱入池中看不见,这是因为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的荷叶之中,叶裙难分;少女的脸庞;又密又高的荷叶荷花遮住了采莲女。 答:美丽、快乐(或美丽、活泼/美丽的、充满青春活力的),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花面难辨;

: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 一、诗歌鉴赏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 ①〈动〉退;后退。②〈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⑤〈动〉回头。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_____) A.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 B.初闻涕.泪满衣裳 C.却看妻子 ..愁何在 D.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回头D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 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D。 2.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 3.“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性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 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阅读训练】:一、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二、 1.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2.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3.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三、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参考答案】:一、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二、 1.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2.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3.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三、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答】“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统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统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 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期中前古诗词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7、龟虽寿/曹操 8、赠从弟(其二)/刘桢 9、梁甫行/曹植 期中后古诗词 24.诗词五首 10、饮酒(其五)/陶渊明 11、春望/杜甫 12、雁门太守行/李贺 13、赤壁/杜牧 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课外古诗词诵读 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作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

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2、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

36首经典古诗词鉴赏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排行榜 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35.《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3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古诗采莲曲·玉溆花争发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玉溆花争发翻译赏析 《采莲曲·玉溆花争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国辅。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着木兰舟。【鉴赏】《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

态。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着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翻译与赏析题】复习练附解析

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翻译与赏析题】复习练 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此诗《采莲曲》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一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②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二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 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 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是怎样的呢?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是什么呢?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赏析是怎样的呢?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4]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课后古诗词翻译及赏析演示教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课后古诗词赏析 《长歌行》赏析 作品简介: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

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王昌龄采莲曲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描写荷塘采莲的课件,配乐录音带,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一、“猜莲花”,感知古诗大意 1、猜谜引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请打一植物名。学生猜。 师:对,是荷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写的。(齐读诗题)他生前就负盛名,你们想读好这首诗吗?那就跟我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幅美景吧!(课件出示诗人图像并配上古乐) 2、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一群少女划着船从远处悠然而来。) 引导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荷叶、荷花、少女、船)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引导想象。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 二、“读莲花”,感悟古诗韵律 1.听录音感知。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体会。 2、自由练读。 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读。学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裁。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小组读。 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那请你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 6、全班齐读。 三、“说莲花’,再现古诗意境 1.指导第1、第2句。 (1)指名读诗的第1、第2句。

经典古诗词名句大全鉴赏,唐诗宋词精选

经典古诗词名句大全鉴赏,唐诗宋词精选 一。友谊爱情 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2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2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2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9.在天愿作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