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

1886-1926)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2021暨南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暨南大学考研 ——传播学

先介绍下我自己,本科毕业于普通二本院校,语言类专业,跨考暨大传播学,一战成功。 下面重点说一下专业课的备考复习方法: 专业课复习第一招【通读教材列好提纲】 暨大传播学不再公布指定参考书,但是复习所用的教材均是借鉴师兄师姐的经验,选取了其中的16本精华作为基础参考书。从现在到暑假放假前,专业课复习的重点就是通读教材,列好提纲。本专业学生看教材切不可轻敌,看书走马观花不思考,导致基础不稳,高楼难建;跨考生也不用担心,四个月的夯实基础,会让你在短期之内对新闻传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期的复习奠定基础。 要真正地做到“通读教材,列好提纲”,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教材、暨大新传真题、A4纸、笔、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第一遍看专业课教材,不要做完整版的笔记,只需要将教材的大致脉络归纳总结好,然后手写提纲,将每一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楚就可以了。一本书有几章节,就列成几个提纲,然后在每一本书复习结束后,对相应的提纲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体系。看完一本专业课教材后,就要将真题中相关的题目进行用一张A4纸进行整理,放在提纲的最前面。真题归纳好后,在心里做一下真题,对于完全没有印象的题目要回到教材找答案,并标记出来,方便以后复习。 很多专业课考得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用一句话总结一个部分的核心思想,这些精华是后期背诵的主力军。其实在看专业课教材期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知识点的敏感度,这种最初相识的感觉是很微妙的,记下这些感觉会不断提升你对信息的敏锐程度,做到抓住热点焦点,把握学科前沿。 专业课复习第二招:【整理提纲做好笔记】 7月到9月是复习的黄金时期,暑假最好选择留校和研友并肩作战,享受每天早上东升的旭日和晚上跑步汗流浃背的快感。对教材的知识进行版块式归纳总结是这一阶段的核心,这也是决定考研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环节。 笔记的整理要有骨有肉,好的框架结构是骨,丰富的素材和内容是肉,只有做到骨肉完美结合才能够让你在背书的时候,被自己的笔记感动得痛哭流涕。在对教材进行总结的过程中,要穿插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完善总结的笔记。完善笔记的一个很好地途径就是在中国知网上下载相关论文,将论文中的相关知识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事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2、唐代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 3、评述宋代邸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二、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3、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4、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三、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2、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3、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4、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1、《中国日报》创办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2、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5、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6、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 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 3、简述反袁宣传 4、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5、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六、五四时期的新闻宣传 1、《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它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3、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刊物是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4、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那些方面?(即五四时期的报刊宣传特点) 七、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宣传 1、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宋代定本制度 定本(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③ “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问世 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目的:向中国人炫耀西方科技水平之高超,显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友好,以改变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看法。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介绍西方科技文化,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c :雕版印刷,免费发行 三、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 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特点: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相仿,处处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四、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外报在华的发展 《申报》:①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② 1872年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合资创办③以盈利为目的④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⑤内容上涵盖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基本成熟:a:言论,新闻量多面广,注重时效性,看法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新闻专电);b: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c:第一个刊登新闻画。 另外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1882年创刊于上海的《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1893年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新闻纸》 新闻报:《新闻报》1893 年2月17日初为中外合资,后为英商丹福士所有与《申报》竞争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 如何分析与评价外人办报? 1、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无论中文、外文报刊,无论宗教、商业报刊,其主办者无论传教士、商人、政客,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2、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 3、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1)报刊观念方面: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2)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方面分工明细;(3)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 五、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的办报思想 王韬Ⅰ主张思想:①阐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②阐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报纸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纸可以使“达内事于外”;报纸可以使“通外情于内”③阐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言论自由”④阐述了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⑤阐述了报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广博的通材”“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Ⅱ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创立报刊政论文体,以评论当前现实的政治时事为主,不过多地重视学理上的阐述;以达意为主明白清晰,不重形式文采。③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办报人,为办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③创立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郑观应新闻观点: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②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③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古代的新闻传播 1.原始新闻传播 人类在几百万年前,出于共谋生存的需要,相互之间就有种种简单的信息交流。这是一种蒙昧状态下的十分原始的信息传播,是前语言时期的信息传播。 2.口语新闻传播 (1)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式,成了联系社会成员的基本纽带。 (2)随着社会的发展,口头语言传播的具体方式不断丰富,日趋多样。新闻性最强的口头传播,往往出现在战争或其他重大事变中。

(3)在口头语言成为主要传播形式的同时,人类成员还保留着种种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还逐步采取标记、声光、图式等多种手段辅助新闻信息的传播。 ①标记传播 这是指借助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递信息,例如实物借代、结绳记事等。 ②声光传播 这是指借助声光信号来传递信息,例如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声光传播的距离比较远,排列组合有较多的变化,表达的意思也可以更加复杂。 ③图式传播 这是指用简单的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它是较为高级的辅助手段,通常被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3.手写新闻传播 (1)随着文字和书写工具的诞生,出现了手写新闻传播,后来它又渐渐上升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①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字大部分由表形向表意、表音演进,衍生出各种字母文字,而且形体日益简化,书写日益便利。 ②早期的书写工具是各种简陋的自然材料。人工造纸的技术则起源于中国。这一技术后来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有了文字书写,就有了手写的新闻传播,这种传播突破了口头传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可以使信息传播的容量更大、内容更准确、距离更远、留存的时间更长久。 (3)在古代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一种是公告式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难点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缺乏了解,造成对新闻传播历史的生疏。因此,本门课的重点是系统地结合近代史讲解新闻传播史。让学生在理解社会史的过程中理解新闻传播史历史,并树立新闻传播史是社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教案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适时以面授辅导、网络教案、电子信箱、电话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对中国新闻传播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除此之外,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近现代史》论著,扩大本门课程的知识的外延,在学习中就会融会贯通。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案时数分配表

浅谈我对新闻事业史的认识及看法

浅谈我对新闻事业史的认识及看法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的八分之一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到了本学期的期末了,我们新闻事业史的课程也已经结束了。首先我真的很感谢赵智敏老师这一个学期对我们的辛勤教导。赵老师不仅传授我们专业知识,还要我们了解到许多历史和新闻方面知识。课堂的气氛总是那么活跃,赵老师永远都是那么活力无限。经过这一个学期的熏陶,我对新闻的认识也慢慢加深,从原来的只会简单的看各种媒体发布的新闻的一个新闻受众渐渐成长为一个对新闻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的准媒体人。当然,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它包括各个方面,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理解和领会。现在我就谈一下我对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在我看来学习新闻史,正是帮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以史为鉴的去看待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中国新闻史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并称为新闻学体系的三大分支,在新闻学中也称为历史新闻学。作为历史学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新闻史作为一门专门史一般被归入文化史范畴。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学习新闻史,一方面是对于新闻学的全面认识必不可少的一课,同时是在人文历史学科的教育内对于同时代历史文化的一个全面把握。不管是否从事新闻工作,学习新闻史都是重要而有益的。 新闻史以时间为顺序,研究新闻界历史上一些比较著名的事件,和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指从19世纪初到今天这不到200年内,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新闻事业渗透到中国并在国内逐渐扎根生长的过程。如果按照新闻观念的演变历程来划分,从19世纪末到辛亥革命,中国报业的幼芽顶着巨石生长起来,并走向现代化;辛亥革命后到30年代及30年代到49年,使新闻本位的时代,也是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更是我国新闻业与革命全面结合的时代;而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非市场化阶段和79年到现在的信息化、市场化阶段,是全方位思考新闻规律和新闻传播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1,新闻信: 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新闻信分为官方的新闻信和私人的新闻信,前者常有传递军情政情的性质,后者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就开始出现新闻信。 2,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形式不在断演进,但是一般来说规模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二,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因而还不称其为新闻事业。 3,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 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过程中整个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求,直接催生了近代新闻事业。这种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情况,还要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彼此越来越依赖,国际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的集中和突

出。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使得社会信息量大为增加,各个阶层都更加关注时局变化的信息。新兴阶级和各种新兴政治力量有迫切需要传播反封建斗争的信息,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改革。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和物质条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2,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渐增多。 4,独立报纸: 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早期的商业报纸。特点:一,政治上独立,经济上自主经营。二,面向社会的中上层,代表着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三,在业务方面提倡客观报道,致力于提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硬新闻,也被称为上层报纸,也有人称为高级报纸,高质量报纸。 5,大众化报纸: 是工业革命后期出现的一种面向社会中下层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特点:一,售价低廉,读者多为平民,又称为廉价报纸。二,内容多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6.1 结构脉络图

6.2 本章要点详解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1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 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陈独秀(1879—1942) 陈独秀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并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 1903年,陈独秀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1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1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其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9.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1)1927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后,立即实行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很快就建设起一个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 (2)1928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不久即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同时又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据此,国民党及其所谓国民政府制定与颁行了一大批实行新闻统制的法律、法令,建立新闻统制制度。 (3)“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

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①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②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即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据此,国民党政府自193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检查的法令,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史称新闻检查制度。 (4)国民党统治建立之时,正是中国广播事业进入蓬勃发展之日。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也是国民党当局在这一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并设立无线电管理处,管辖中国境内和国际间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全部无线电事业。相关的职能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广播电台的经营做出规定。 2.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 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备,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抗战爆发后,鉴于中国进入战时状态,国民党政府“名正言顺”地颁发了一系列战时新闻检查法令,建立和健全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4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1976—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了解新闻改革和进展情况。 重点和难点: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媒体的发展。 4、中国进入WTO后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 第一节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界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新闻界揭露批判了“四人帮”的种种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拨乱反正。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宣传报道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障碍,直接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行。 三、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新闻界学习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示,恢复和发扬了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媒介逐渐摒弃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宣传模式,开始按新闻规律办事。批评报道得以恢复和加强;读者工作受到重视。 第二节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事业 一、加强经济报道,推进经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了转移。新闻媒体报道推进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报道了大城市和大企业的改革举措,推进了经济改革。 二、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新闻界对其进行了斗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三、新闻改革的起步及其经验教训 随着新闻数量的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界学习江泽民和李瑞环对新闻界的讲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新闻改革。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加快和深化了经济改革。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了普遍重视;新闻界和海外的交住日益频繁。 二、新闻业务的改进和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 新闻界告别了铅与火,改为激光照排,联网编辑,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知识整理(13)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知识整理(13) -自考串讲笔记 (三)重要报纸: 《世界报》:1944年创办于巴黎。目前最有影响的日报。严肃的言论性报纸,政治上持中间偏左立场。读者是中上层知识界、政界和工商界人士。 《费加罗报》:1854年创办时为周报,后改为日报。是法国现在历史最久的日报。言论性报纸,政治态度历来保守。 《法兰西晚报》:前身是《保卫法兰西》,1944年公开发行。大量刊登社会新闻、煽情主义新闻,格调不高。 《国际先驱论坛报》:美国企业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性英文日报。是美国资产阶级观察世界、传播观点的重要阵地。 (四)重要期刊 《快报》:新闻周刊。 《巴黎竞赛画报》 《鸭呜报》 第五节德国现代报业 德国(日本)没有明显的廉价报纸时期,这是和英美法有所不同的。 联邦德国至今没有全国性的报业中心。报纸绝大部分为商业报纸。 施普林格报团:90年代后期,德国最大的报团为施普林

格报团。创办广播周刊《听》,《汉堡晚报》,买《世界报》75%的股份。被称为“报界沙皇”,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 《法兰克福汇报》:1949年创刊于法兰克福。重视经济新闻和国际新闻。读者对象主要为政界、工商界、文教界人士。 《世界报》:施普林格买75%股份。消息灵通,报道广泛,编排活泼。国内外有广泛记者网,两面报道并重。读者为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中年人。 《南德意志报》:1945年创刊于慕尼黑,1949年改为日报。倾向社民党。读者为自由派知识分子。 《图片报》:1952年创刊汉堡,图文并茂的大众化报纸。 《明镜》周刊:1947年创刊,社址汉堡。政治上中间偏左,注重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 第六节日本现代报业 军国主义统治时期,当局控制报业的措施有:强化管理机构;限制报道内容;控制纸张供应;强行合并报纸。这是日本报业的“统制时代”,是日本新闻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 近期全国性报纸五家:《读买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这些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在舆论界居主导地位。 垄断情况:五家全国性大报,已形成为五个全国性的垄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 一、名词解释 1.《每周评论》[复旦大学2009~2010年研] 答:《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次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每周评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但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在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扬实用主义。 2.陈独秀 答: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03年,陈独秀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与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陈独秀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广大青年推崇他是“思想界的明星”。

3.《敬告青年》 答:《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一篇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文章。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4.李大钊 答: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李大钊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撰工作,还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李大钊最早、最热情地歌颂俄国十月革命。他在报刊上连接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简明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他指导创办《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周刊、《民国新报》等报刊,此外还指导过多家报纸杂志的编撰工作。李大钊1927年在北京牺牲。 5.《劳动节纪念号》 答:《劳动节纪念号》是《新青年》杂志1920年出版的第7卷第6号,陈独秀是这一期的主编,他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把当期的《新青年》编成了《劳动节纪念号》。这成为了《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