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测试题: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测试题: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测试题: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

1.(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 A对: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B对: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C对: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产量有可能相同.D错: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2.(2017·全国卷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D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 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最大种群数量的1/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

3.(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C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 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

4.2016年9月4日召开的杭州G20峰会,相关报道中提到“人口老龄化”,下列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体现了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体现了年龄组成,直接决定人口数量的变化

C.国家施行的“二孩”政策,可缓解此种现象

D.此种现象的出现,是性别比例失调的结果

[解析] “人口老龄化”体现了年龄组成,但不直接决定人口数量的变化,与性别比例失调无关,A、B、D项错误.施行“二孩”政策,会使幼年人口增多,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C项正确.

5.(2015·广东理综卷)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解析] 初始阶段酵母菌需要适应新环境,种内斗争几乎不存在,A错误;由题干密闭条件可知,在一定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变化为“S”增长,不适用“J”型增长的模型,B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用抽样检测法调查,C错误;由图1可知,该种群数量从45 h后基本维持在120 000个稳定不变,因此可判断该种群的K值为120 000,D正确.

6.(江西省南昌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D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解析] A.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正确;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C正确;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故选:D.

7.(辽宁省盘锦高中二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C )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解析] 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如蚜虫、跳蝻等)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 错误;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标记总数.若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进而导致种群密度偏大,B错误;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D.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由于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弃物积累等原因而减小,不会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D错误.故选:C.

8.(2017·河南全国Ⅰ诊断卷A)水稻田中的福寿螺不仅会对水稻产生直接的危害,还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环境造成直接和潜在的危害.下图表示某地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和鱼类出现的频次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稻田中的总能量为全部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

C.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分布最密集

D.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

[解析] 稻田中的总能量包括土壤有机物和全部生物体内所含有的能量,A项错误.福寿螺活动范围较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B项错误.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种群密度较低,说明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C项错误,D项正确.

9.(江苏卷)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阶段Ⅰ

阶段Ⅱ

阶段Ⅲ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 A错: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错: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D对: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10.(2015·全国理综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11.(郑州三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C.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低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项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的重要特征,不是种群的特征,B项错误.竹子是同一物种,有高有矮,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错误.野兔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使第二次捕捉的野兔中被标记的数量少,导致统计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高,D项错误.

12.(2014·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内物种之间的关系.病毒传播路径是水稻→稻飞虱→水稻,青蛙是肉食性动物,它减少了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可推断出青蛙吃掉了部分稻飞虱,才出现这样的效应,因此青蛙和稻飞虱之间是捕食关系.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与青蛙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

13.(湖南八市联考)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B.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

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

[解析] 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采样.

14.(济南三模)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是( C )

A.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

B.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减少

C.乔木取代灌木,确立优势

D.微生物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减少

[解析] 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好,微生物也越多,A项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增多,B项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灌木和草本植物,C项正确;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微生物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D项错误.

1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 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活动能力较强,通常采用标

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16.(保定二模)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只/hm2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40=100只/hm2,A项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项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仓鼠的种群密度,C项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项错误.

17.(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期末)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解析] 弃耕农田比如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充足,或者农田本身就是由森林开垦而来的,可能经过长期的演替,恢复到森林状态,而在一些缺水的地区,比如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萨好勒地区的农田,本身就是开垦草场而来的,再怎么恢复,也只能恢复到草原状态,还有可能退化成荒漠,A错误.

18.(湖南省株洲一模)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

B.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

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解析] 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A正确;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高,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而不是一只动物传到下一营养级的一只动物的传递效率,C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腐生等,但是在群落演替的最初阶段,生物的种类相当少,不可能具备各种种间关系,D错误.

19.(北京市海淀区一模)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D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 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B.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C.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D.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错误.故选:D.

20.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项正确;图中A、B表示出生率、迁入率,C表示死亡率,B项错误;D表示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 项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项错误.

21.(天津市和平区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

发展为树林,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B.甲、乙、丙之间有重复的生态位,所以有竞争关系,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C.退耕还林后群落一般会有以下发展:低矮的草本藤本植物→中等高度的草本乔本灌木→高大的乔本植物.但是在这个演替过程中,只有谁更占优势,而没有谁灭绝谁的问题.由图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开始乙丙两群落没有出现的时期之外,其他时候三个群落都是共存的,C错误;D.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D正确.故选:C.

22.(江苏省徐州市生物二模)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流向生产者

B.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测定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应计数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

D.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A错误;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蒲公英总数除了计数样方内的,还要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的数量,C错误;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B.

23.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

C.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

D.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环境密切相关,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A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项正确;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C项正确;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D项错误.

24.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C.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

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

[解析] 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学模型;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因为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K值应为N2,捕食者的K值应为P2;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

25.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解析]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项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项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项正确;第N年,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

26.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

山桃 1

丁香0.124 1

油松0.125 0.734 1

刺槐0.148 0.761 0.884 1

)变化分析结果.

(1)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次生演替_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竞争_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垂直分层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物种丰富度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抵抗力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油松和刺槐__.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解析] (1)分析题干,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3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3)从题表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重叠最大,因此竞争最激烈.鞭毛藻具有趋光性,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7.(河北省衡水生物二模)某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依次有草丛沼泽、灌丛沼泽、落叶松沼泽、森林等,科研人员对该保护区进行了相关调查,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几种植被类型中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消费者__.,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水平__结构.

(2)若要调查估算森林中某种鸟类的数量,应采用的方法为__标志重捕法__,一段时间内决定其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有__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__.

(3)几种植被类型中草丛沼泽的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__营养结构最简单__.森林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__.

(4)科研人员调查发现这几种植被类型中的有机碳储量各不相同,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多少主要取决于动植物的残骸量和__分解者的分解量__.

[解析]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一般属于消费者.以上几种植被类型中植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是在水平状态下的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若要调查估算森林中某种鸟类的数量,应采用标志重捕法,一段时间内决定其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由于草丛沼泽的营养结构最简单,因此鸟类丰富度最低.森林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4)科研人员调查发现这几种植被类型中的有机碳储量各不相同,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多少主要取决于动植物的残骸量和分解者的分解量.

28.(2017·天津理综卷)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次生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垂直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光逐渐减少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阔叶树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S3__.

[解析] (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从样方大小和物种数间的关系可判断,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