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维塞尔和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理论的最初形式是由以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持有边际效用思想的一批学者提出来的,他们分别独立地从效用的角度直接研究了财物的价值问题,得出了各自非常接近于边际效用决定价值的观点,从而为最终形成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后来维塞尔在其《经济价值的起源和主要规律》一文中率先使用了边际效用一词,随后庞巴维克在其著作《资本实证论》和维塞尔在《自然价值》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有关边际效用的问题,才使得这种理论更加趋于完善并广泛流传。所以在分析边际效理论时,维塞尔和庞巴维克是比较有权威性的代表,我们就以他们俩人的著作来分析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讲,边际效用理论不但坚决肯定了效用的意义,而且态度和目的更加明确,把效用看成是决定价值的惟一因素,进而想通过量度效用来直接衡量价值。这就像杰文斯所说的那样:“反复的思考与研究,使我得到一种颇有几分新奇的意见。即:价值完全定于效用。”1对此维塞尔在《自然价值》一书中作了更详细的说明:“这个新理论是从下列旧命题出发的,即财物的价值来自财物的效用,或者,换一个说法,来自财物所保证的需要的满足。可是,人们要发现价值定律,就一定要先懂得需要定律。如今,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件事实: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即使在一定的经济状况下,对同样东西的需要却有十分不同的强度,视通过财物的使用而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程度而异。但是,由于财物的使用决定于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数量,财物数量便对需要的估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对价值本身的来源有决定性的影响。”2

维塞尔提到的需要定律是由戈森总结出来的,后被称为戈森需要饱和定律。戈森在其著作《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中认为:“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3在享受过程中还有这样的特征:“如果我们重复以前已满足过的享受,享受量也会发生类似的递减;在重复满足享受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生类似的递减,而且初始感到的享受量也会变得更小,重复享受时感到其为享受的时间更短,饱和感觉则出现得更早。享受重复进行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则越小,感到是享受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4这一特征通常也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或戈森第一定律,对于一个人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来讲,情况确实如此。正像维塞尔在《自然价值》一书中解释的那样:“人人晓得对食物的欲望随着需要的逐渐满足而减低,直到最后达到我们称之为‘饱和点’的时候,在一定时间内欲望就完全消失,而且还可能变为它的反面,构成伤食或作呕。”5

由此可以看出,对财物的满足程度和其数量关系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少了会需求不足,多了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不过问题在于,我们该怎样定量地分析其中的联系呢?当然,既然效用是惟一的因素,所以边际效用论者都直接从需要即效用的角度开始分析其中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门格尔最先给出了一个表示不同物品的需要等级和需要程度的分类表:6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10 9 8 7 6 5 4 3 2 1

9 8 7 6 5 4 3 2 1

8 7 6 5 4 3 2 1

7 6 5 4 3 2 1

6 5 4 3 2 1

5 4 3 2 1

4 3 2 1

3 2 1

2 1

1

在《资本实证论》一书中,庞巴维克对这个表作了一些修改,并给出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7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10

9 9

8 8 8

7 7 7 7

6 6 6 · 6

5 5 5 · 5 5

4 4 4 4 4 4 4

3 3 3 3 3 3 · 3

2 2 2 · 2 2 ·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对于其中的数据庞巴维克是这么解释的:“在这个图式中,罗马数字表示需要的各不同种类,其重要性由Ⅰ递减到Ⅹ。Ⅰ表示最迫切的种类,如饮食需要;Ⅴ表示一般重要的种类,如烈性酒的需要;而Ⅹ表示可以想像得到的最不重要的种类。”8表中的空缺表示某些种类的物品由于技术上的分割的原因,所得到的需要也许是不连续的。其程度的区分是:“阿拉伯数字10到1表示在不同种类的需要中出现的具体需要和需要的程度,它们的等级如下:数字10是指可以想像得到的最重要的需要,数字9是指次要的需要,余类推,最后一个数字1则指可能发生的最微不足道的需要。”9

单就某一种物品来讲,这说明处在第一位次上的单位物品对一个人最有用,之后随着位次的递减其重要性(效用)也将跟着递减。这与戈森定律的意思是一致的,也很容易从事实中得到证明。例如,对一个进餐者来讲,第一口饭和最后一口饭肯定会有某种不同的意义。针对不同种类物品的分级,这种表示方法同样也有一定的道理,这就像庞巴维克认为的那样:“所谓需要的分级,可以指需要种类的分级,也可以指需要程度(即个人对需要的具体感觉)的分级,而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我们按照需要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来分类,那么可以毫无疑问地说,饮食的需要将放在第一级,衣、住的需要稍差一些,烟草、烈性酒和音乐等所满足的需要将放在更次要的地位,而装饰及其类似品所满足的需要就要放在极不重要的一级了。”10庞巴维克还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观点:“没有一个人会愚蠢得用尽自己所有的资源来满足微不足道的、可有可无的需要,从而使自己的必要需要反而得不到满足;相反的,每一个人都会谨慎地使用他所有的资源,首先满足他最重要的需要,其次满足次要些的需要,再次满足第三级的需要,依次类推;——他总会这样来安排,即当所有高一级的需要都已满足,而且还有一些剩余的时候,才满足比较次要的需

要。”11

事实就是如此,所以维塞尔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所有‘财物的用处’——财物所提供

的全部效用——归根到底是对需要的满足,而财物价值来自它的用处的见解可以确切地表述为:价值是以财物所提供的对需要的满足为根据。”12也正因为此,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视需要的种类而定,而在同一类中,它又视以获得的满足的程度而定。”

13

假设我们有3个都处在第Ⅰ级中的物品,很显然处在第一位次上的物品对我们的满足程度最大,其价值就相当于10,处在第二和第三位次上的价值就相当于9和8。用维塞尔的话表示就是:“两件完全相同的财物之一在价值上等于那一类财物的效用尺度上的第二度价值。按同样条件,三件财物之一便具有第三度的价值;四件之一便具有第四度的价值;简单地说,在一批同类财物中,不拘那一件财物一般地具有最后一个效用或边际效用的价值。”14 假设这3个物品的价值分别是10、9、8,那么它们的总价值该怎么计算呢,是否是简单的累加之和(即等于27)?维塞尔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而是直接认为:“不仅两件财物之一具有第二度效用的价值,而且两件中每一件都具有这一价值,随便挑选那一件都是这样。”15依此计算的结果就是24,平均就是8。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批同类财物的供给的价值等于其边际效用乘其件数之积。”16庞巴维克也表示了与此相同的观点:“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现有的同样的一些物品所能满足的一切需要中、最不迫切的那一具体需要(或部分需要)的重要性来衡量的。因此,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这件物品或类似它的一件物品在具体经济情况下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为了避免重复这种详尽的说法——虽然这些说明必须详尽一些才能正确——我们将仿照维塞尔把这种最小效用——处于经济上所容许的边际的这一效用——叫做这物品的边际效用。因此,决定价值量的规律,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表达: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17

依照这种计算方法,假设物品都属于第Ⅰ级,那么从1到10的不同数量物品的整批价值就应该分别如下:18

物品数量:1 2 3 4 5 6 7 8 9 10

效用:10 9 8 7 6 5 4 3 2 1

整批价值:10 18 24 28 30 30 28 24 18 10

很明显,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整批物品的总价值也将增加;但当进一步增加时,其总价值反倒趋向减小了。这是有背逻辑一致性的常理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如果价值与效用成正比的话,那么是否意味着随着物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可以反推出其总效用也必将减少——甚至为0。例如:可以认为水的数量是相当多的,其边际效用和价值都趋向0,但其效用和总效用以及总价值都异常之高。维塞尔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通过引进一些别的概念试图解释这一问题。但这很勉强,始终也没法说明“总享受”(累加效用)到底与价值是什么关系并该怎么衡量。

其实这又牵涉到价值悖论的问题,边际效用论者也没有把效用的实际意义完整地表达出来。用边际效用的分析方法只能解释处在最“边际”位次上的物品的效用和价值必然如此,但不能由此说明前面位次上的物品也具有这种一致的结果。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边际效用论者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效用用某种独立的可信的数值量化过,只是根据数量增加后的物品其增加部分的效用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将逐渐减小的事实(效用递减规律)把这种变化用分级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证明边际物品即增加部分的物品的价值或许如此。正因为这种规定没有牵涉到有关总效用和总价值的问题,所以在用个别的结论反推到整体上时必然要出现纰漏。当然,后来在主流的经济学教科书中都用累计的方法计算整批物品的总效用,而在计算总价值时仍然用“边际效用乘其件

数之积”的方法。19这么做只解决了总效用的问题,但还是没法说明为什么有时数量多反倒没有数量少的总价值高。例如,根据维塞尔的计算,既然1个物品的总价值与10个物品的价值是相等的,2个与8个的关系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可否用1个去换10个或者用2个去换8个呢?很显然拥有10个和8个的人绝不愿这么交换,这反映出他们的总价值肯定不等;或者反过来说,因累计效用不等其总价值也未必相等。

针对不同的物品,用边际效用的方法计算出的价值就更不合理了。例如,不论是按照门格尔给出的分级表还是按照庞巴维克给出的分级表,假设第Ⅹ类的物品是钻石,当只有一单位时其价值就只有1,这并没有把钻石的价值总是很高的事实体现出来。边际效用理论正是在计算价值方面存在着问题,所以常被指责为其方法实在是太主观了。这正像维塞尔不得不承认的那样:“没有人能够把他自己的对于货币以及对于财物的货币价值所作的个人估价同他自己分离开来,而应用到别人身上。没有人能够说服一个商人答应自己以一半的价格来购买一种商品,仅仅向他证明,自己付这一半的价格比有些人付双倍价格还要难。也没有人一个商人能够按双倍的市场价格出售一件商品,仅仅因为他能够证明:为了使他能够满足他的最迫切的需要,双倍的进款是他所必需的。”20

那么边际效用的分析方法是否毫无用处呢,价值就真的与效用不相关吗?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这只能说明边际效用理论还不够完善。其实我们可以这么试探着解决有关效用与总效用、价值与总价值的问题,看看是否更有道理。

我们重新划分一下物品的级别,其数据如下: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9 9 9 9 9 9 9 9 9

8 8 8 8 8 8 8 8

7 7 7 7 7 7 7

6 6 6 6 6 6

5 5 5 5 5

4 4 4 4

3 3 3

2 2

1

之所以这么划分,我们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如果第Ⅰ类中的是饮食、第Ⅱ类中的是穿衣、第Ⅲ类中的是住房、第Ⅳ类中的交通……等等直到第Ⅹ类的是钻石,对于一种标准的已经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生活水平来讲,可以认为这十类物品都应该需要,缺了哪样都不完美,因此他们的效用也就处在同一起平线上。对于整批物品,比如第Ⅰ类的物品,其总效用就用直接累加的方式计算,可得到如下数据:

物品位次:1 2 3 4 5 6 7 8 9 10

效用:10 9 8 7 6 5 4 3 2 1

累加效用:55 54 52 49 45 40 34 27 19 10

有了累加效用之后,我们就用累加效用与所累计数量之比作为计数价值的公式,其不同种类的单个物品的价值可计算如下:

物品种类: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物品数量:10 9 8 7 6 5 4 3 2 1

单个价值:5.5 6 6.5 7 7.5 8 8.5 9 9.5 10

很明显,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其总效用将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多总要比少有更多的用处;同时,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其单个物品的价值将降低,这种降低正反映出了物品的有用程度递减的意思。要是这么计算,各种关系就都一致了,其结果也更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效用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而“程度”一定是个比值,价值与效用程度的关系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认为价值就代表了效用程度的大小。效用程度应该用效用与数量之比求得,因此价值就是效用与数量之比。

如果认为边际效用就是物品的效用程度,显然边际效用论者的论证方法就等于在计算价值之前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价值按递减的方式规定好了;递减的意思是正确的,但具体的数值要由计算得出而不能任意规定。要是事先规定了,这就像变戏法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没有”与“有”的逻辑关系,实质上还是“有”与“有”的直接关系。正是这种多少有些重复论证的方法使得我们不能深究“帽子”里的具体情况,即基本概念要“有意”(实则是无意的)保持不清不楚的状态,否则戏法就会露底。

假如我们真的能够把效用量化,即寻找出饱和点的物品数量涵义,而数量显然又与生产有关,那我们就可以把需求和供给结合起来真正地计算价值了。或者起码可以这么认为,这就像单独从劳动或生产的角度不可能决定价值一样,想要单方面靠分析效用同样也决定不了价值。

注释:

1 《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9页。

2 《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5页。

3 《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页。

4 同上,第9页。

5 《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6页。

6 《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絜敖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62页。

7 《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63页。

8 《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64页。

9 同上,第164页。

10 同上,第160页。

11 《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66页。

12 《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5页。

13 同上,第55页。

14 同上,第73页。

15 同上,第73~74页。

16 《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4页。

17 《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67页。

18 参见:维塞尔《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6页。

19 参见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20 《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8页。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目录 [隐藏] ? 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通俗解释 ?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论解释 ? 3 需求规律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4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普遍性反思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通俗解释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另一种解释方法:你开了个小作坊,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两个人相互推托依赖,都希望自己偷偷懒、省省力,于是效率变成了4.5件/天,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2则实例。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这样,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样,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所以,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论解释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很多种。 心理或生理的解释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19世纪的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心理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反证法 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则假定消费者可免费取用某种物品时,消费者对其需要量都将无穷多。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消费者对任何一件物品的需要都会在某一点上停止。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总效用最大,而边际效用为零。 资源配置说 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级。消费者随着获得该物品数量的增加,会将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这本身就说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别由饮用、洗浴、洗衣、浇花等多种用途。水很少时,它被用作最重要的用途如饮用。随着得到的水的量的增加,它会被逐次用到洗浴、洗衣、浇花等相对越来越不重要的用途上。这说明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可置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才存在着如何使稀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问题。所以边际效用递减假说在经济学中很重要,它与后面要讲到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边际成本递增,被看作是资源配置理论的两大支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作为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规律精品

【关键字】建议、方法、条件、质量、运行、问题、有效、合理、保持、发展、建立、提出、研究、措施、规律、位置、关键、需要、环境、资源、能力、方式、规模、增量、水平、反映、增强、分析、吸引、把握、丰富、满足、严格、管理、服务、教育、调整、创新、提高、规范、结合点、内心、规范化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规律 刘娟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地班2013级 摘要:“边际”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是不仅是在经 济学中,而且在生活中边际效用也表现出一定规律。一般说来,边际效用有 递减的趋势,但是否边际效用一定是递减的呢? 关键词:边际效用,概念,规律,例证 一、引言 “边际”及“边际分析”自提出之日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直发展到今天,并且已经由最初的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发展成为各个行业生存运作的关键词,例 如农业中有关小麦的边际效用和种植方法规范化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边际效用的研究 等等。总之,对于边际效用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讨论层次,而是与我们日常的生 活息息相关。 此外,利用对边际效用的分析对于提高企业生产利润,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方面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在另一方面,在抽象层次上,日常生活人们做事的方法、对事物的 认知也可以用边际效用的规律加以解释。这也是撰写此论文的主要原因。同时,每当我 们想到边际效用时,总会认为其必定是递减的,但事实上又有没有例外呢?如果有例外, 那么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既然有了例外,那么边际分析还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方 法去分析各个行业的运作吗?在下面的章节中将会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并 且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以最普通的视角试着解释自己所理解的边际效用的规律。 二、有关边际效用的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发端于瑞士数学家伯努利有关货币边际量效用变化现象的观察。而“边际”或者“边际量”是指“当一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另一 变量的变动率”[1]。用公式表示为: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简单地 说,就是一种变动量,例如学习时,时间是一种变量,习得的知识量又是一种变量,此 时的边际可以指当学习时间增加(减少)一个单位(比如一个小时),习得的知识量相对 于时间变化的增加(减少)量。而“效用”就是一种主观心理的满足,一种达成欲望的 能力,在经济学中就是指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理论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效用论 一、解释概念 预算线:指表示在既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可以购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最大数量组合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费品的增加,消费者从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量的组合。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边际替代率递减: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商品而愿意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的递减的。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个均衡点时,对该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总效用的增加量。 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二判断 1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水平是无差异的。× 2.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固定常数时,表明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的。×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外貌很漂亮的人,当你第一眼见到她时,你觉得她特别漂亮,当接触久以后,慢慢这个感觉也就不怎么强烈了。相反,一个外貌难看的人,随着你长期的接触,你慢慢也会觉得他也并难看。正如俗语所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虽然我们也常常说这句话,但是却很少思考其中所隐含的道理。其实这句俗语揭示了生活中一个有趣的规律,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说随着个人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消费的数量越来越多,新增的效用量是逐渐下降的。换句话说,就是随着我们对某一件事物接触的越多,这件事物给我们带来的作用在逐渐的降低。 为了更好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这里先解释一下效用和边际的概念。效用就是消费一种商品和服务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比如吃一个苹果,你就得到物质的满足;看一场电影,你得到精神的放松;去美容院,你也享受了美容服务。那什么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边际就是"最后的",或者"新增加的"意思。边际效用就是最后增加的效用,即消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时,最后新增的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比如工人已经生产了一百个产品,计划生产再生产下一个,这新增的一个产品所带来效用就是边际效用。你打算吃了十个馒头,边际效用就是你吃最后一个馒头给你带来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的规律。这里举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说一个饿汉三天没有吃东西,走进了一家小吃店。买了一个馒头吃了,感觉还是有点饿,再吃了一个,还是感觉没有吃饱,一直吃到第十个馒头总算吃饱了。这个饿汉就感叹道:“早知道吃这第十个馒头就饱了,我直接吃这第十个馒头就好了。”这饿汉之所以会闹笑话,其实就是因为他不明白边际效用递减的道理。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时,感觉馒头是天下最美味的食品,这个馒头带来的效用肯定是最大,但随着馒头吃的越来越多,每个新增的馒头边际效用在减少。特别是当吃到第十个馒头饱了的时候,如果再吃一个,这个馒头给你带来效用就会更低。这时你不仅不会觉得馒头是美味,而且会感觉难受。因为这时这个馒头给你带来就是负效用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边际效用不是递减的,那可能馒头你会一直吃下去。其实不仅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随着我们收入的增加,每个新增一单位货币收入给我们带来效用也是递减。比如一个人在月收入一千元时增加100元所带来的效用就要大于在月收入一万元时增加100元所带来的效用,如果你把这100元捐给贫困者,这100元给这贫困者带来的效用就会更大。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举一个经典的问题: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日常生活中水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宝贵,没有水,我们根本就无法生存。而钻石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这么昂贵?可能我们会回答,物以稀为贵嘛,因为生活中钻石比较稀缺,而水比较丰裕。但如何接下问,那为什么“物以稀为贵”呢?恐怕很多人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了。其实这就涉及到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生活中由于水比较丰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以至于最后新增一杯水的边际效用比较低,

3 效用理论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效用理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或者说,它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二、判断正误 1.所谓商品的效用,就是指商品的功能。 2.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件商品的效用的大小可以进行比较。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同一个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效用大小可以比较。但由于效用是主观价值判断,所以同一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其效用的大小是不可比的。 3.效用的大小,即使是对同一件商品来说,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同一商品给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消费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 加,其最后一单位消费品的效用递减。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连续性增加。5.根据基数效用论的观点,假设货币收入不变,则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 化的条件是使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是按照基数效用论推导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6.在一个坐标系里,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且 平行。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两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但未必平行。因无差异曲线不一定是直线。 7.当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时,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可以借助于边际替代率的公式和无差异曲线

边际效用与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与边际替代率递减本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但在国内的很多经济学教科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边际效用递减推出边际替代率递减”或“边际效用递减隐含边际替代率递减”。事实上,这种观点是曲解了这两个概念。 首先,我们考虑这两个概念,边际效用递减是指消费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持续增加消费某种商品,带来的效用增加额是递减的。而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消费者放弃了一定数量某种商品,但又要维持效用不变,所以必须要增加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的情况下,后者增加量与前者减少量的比率。而且,这个替代率是递减的,即边际替代率递减,反映在两种商品的图形上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递减(绝对意义上)。 很明显,两个概念有很大区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中改变的只是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因而效用是改变的;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中改变的是两种商品,但保持了效用的不变。其实这两个规律是经济学依据经验对消费者作出的行为假定,是不能被证明的,更不能互相证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最经典例证就是“饿人吃包子”了;边际替代率递减其实是与偏好凸性假设相联系的,意思就是消费者

喜欢多样化的消费,而不喜欢极端情况,即只消费一种商品。 那么为什么很多教材都会犯这个错误呢?我们知道 边际替代率可以表示成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MRS= -MR1/MR2。于是,很多教科书上就说,当我们增加第一种商品的消费时,我们要减少第二种商品的消费,于是M R1减少,而MR2增加,所以MRS递减(绝对意义上)。 乍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其实这是典型的逻辑错用。我们分析MR1,在这里,第一种商品的消费增加了,但同时第二种商品的消费减少了,那么MR1是增加还是减少我们不得而知(事实上,判断MR1增加还是减少是判断这两种商品是互补品还是替代品的一种方法)。同样,对MR2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从数学角度很好理解这个问题,MR1和MR2都是关于X1,X2(两种商品分别的消费数量)的函数,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条件下,我们保持其中一种商品消费数量不变,比如X2,那么递减的边际效用即d MR1/dX1 <0。而在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规律条件下,X2可以看作是X1的函数,那么MR1对X1求导就应考虑全微分了,所以正负也就不一定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可参阅数理经济学教材)

第三章效用理论

第三章效用理论 案例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 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 1. 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 2. 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案例点评: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 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因此,“知足常乐”“是可 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 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案例2: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 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反而是负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

《管理经济学(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企业不同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2、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目标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 4、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某一商品的价格趋势 5、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7、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8、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定价战略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10、需求法则与需求预测 11、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 12、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3、机会成本与决策 14、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15、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17、总利润、平均利润与边际利润 18、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9、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20、盈亏平衡点与企业决策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题——第7题可以加副标题。比如,第7题,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一、边际效用递减的含义 首先说“效用的含义。效用是指物品满足需要的程度。说某物能满足需要,面包能吃饱肚子,衣服能御寒,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所讲的使用价值概念。如果考察使用价值物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这就是指物的效用。肚子饿了,吃一个面包和吃四个面包感觉肯定不同,也就是说“效用”不一样。经济学起源于对财富的研究,效用就是财富的量的标志,因而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效用”与“使用价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差别的概念。 再说“边际效用”。边际”是指增量的边界。肚子饿了,面包需要吃到第几个为止?那个停止消费的临界点就是边际。处在临界点上的那个产品,例如,能够吃饱肚子的最后一个面包,就叫边际产品,边际产品的效用就是边际效用。经济学对效用的研究,重点不是研究总效用,而是研究边际效用。每个边际产品效用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边际效用就是研究效用是怎样变化的。边际效用递减就是边际效用变动的趋势,是指随着某物品供给的增加,边际产品的效用呈下降趋势。 二、举例与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就拿播放某电视剧这个例子来说吧。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非常重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特点: ①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 ②的大小,与消费数量的多少反向变动。由于欲望强度有限,并随满足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消费数量越多,越小。 ③是特定时间内的效用。由于欲望具有再生性、反复性,也具有时间性。 ④实际上永远是正值。虽在理论上有负效用,但实际上,当一种产品的趋于零时,具有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变更其消费方式,去满足其他欲望,以提高效用。 ⑤是决定产品价值的主观标准。价值认为,产品的需求价格,不取决于总效用,而取决于边际效用。消费数量少,高,需求价格也高;消费数量多,边际效用低,需求价格也低。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是递减的。 通俗解释 举例说明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 另一种解释方法:你开了个小作坊,你一个人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等问题,于是效率变成了8件/天,但是平均算下来,实际上每个人每天产出商品是4件,,每个人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这就是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2则实例。 生理解释 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这样,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是递减的,这样,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所以,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理论解释 心理或生理的解释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

基数效用论与叙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

)基数效用论与叙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 具体不清楚,书上58 )均衡价格的形成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图2-4中,假定D曲线为市场的需求曲线,S曲线为市场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与E点,E点为均衡点,在均衡点E,均衡价格P=4,均衡数量Q=400.显然,在均衡价格为4元的水平。消费者的购买量和生产者的销售量是相等的,都是400单位,也可以反过来说,在均衡数量为400的水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是相等的,都为4元,因此,这样一种状态便是一种使买卖双方都感到满意并愿意持续下去的均衡状态 ) 供给,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比那栋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公积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 解释谷贱伤农

在图2-24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1的位置向右平移到S2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原先的P1下降到P2。由于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 类似的,在歉收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减少的幅度将小于由他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在图2-24中,只需先假定农产品的歉收使供给曲线S'的位置向右移至S的位置,随后便可以具体的说明这种与丰收年份相反的情况了 ) 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条件,形成(画图说明)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案例及启示及边坡支护工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案例及启示 姓名:班级:市场营销班学号: 定义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通俗地说:就是当你极度饥饿的时候,十分需要吃东西,你吃下第一碗饭是最痛快的、最爽的,当你会继续吃下去的时候,饥饿的程度降低,你对下一碗饭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吃到完全不饿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吃下

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甚至到最后会是讨厌吃,以致不吃了。 理论上讲:边际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19世纪的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心理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案例分析 (案例一)春晚危机:大约从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老百姓在过春节的年夜饭中增添了一套诱人的内容,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记得1982年第1届春节联欢晚会的出台,在当时娱乐事业尚不发达的我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晚会的节目成为全国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题材。 晚会年复一年地办下来了,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大,技术效果越来越先进,场面设计越来越宏大,节目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不知从哪一

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

第2编 消费者需求理论 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 3.1 复习笔记 1.效用、总效用及边际效用 (1)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物品中所感到的满足。 (2)总效用是指某一消费者在特定期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取效用的总和。 (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每增加(或减少)1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或减少)的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用来解释需求规律的一种理论观点。作为经济学的一个规律,它断言消费者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的变化与相应的消费者主观心理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这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稳定的(而不是偶然的)数量关系。它是在考察总结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出的一个理论命题。当然,它的有效性要以假定人们消费行为的决策是符合理性为其必要前提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为: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特定商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将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用数学语言可以表示为:0dX dTU MU >=,和22dMU d dTU d TU ()0dX dX dX dX ==<。 对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生理上得到的满足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就递减了。另一种解释是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再假定消费者把用途按重要性分成几个等级,当他只有一个单位的物品时,作为有理性的人之理性的行为,他一定会将该物品用于满足其最重要的需要,而不会用于次要的用途上,当他可以支配使用的物品共有两个单位时,其中之一会用在次要的用途上;有3个单位时,将以其中之一用在第三级用途上,如此等等。所以某种消费品之一定数量中的最后一个单位给消费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提供的效用。 3.消费者均衡及其条件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决定如何将货币分配于各种消费品上,即决定买进哪些消费品,每种消费品的数量各多少,以使得花费一定量货币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值。 (2)消费者均衡条件 ①假定 a 消费者的嗜好与偏好是给定的,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是已知和既定的; b 消费者决定买进两种消费品X 和Y ,X 的价格P x 和Y 的价格P Y 是已知和既定的; c 消费者的收入M 是既定的,还假定他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这两种商品。 ②数学推导 要求消费者均衡也就是在家庭预算限制条件下求解效用函数的极大值问题。 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分别为: (,)X Y TU U X Y P X P Y M =+=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X Y Z U X Y M P X P Y λ=+-- 使偏导等于零:

第三章 效用理论 学习辅导

1.效用及效用理论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效用与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因而同一物品给人带来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这种基数效用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基数效用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总效用、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TU=f(Q)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边际”是西方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边际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 理解“边际”时要注意:第一,“边际”表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变量就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第二,“边际”表示增量变动,即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dTU MU = ———— dQ

图3-1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定理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该物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度却越来越下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需求定理:即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取得效用,对边际效用大的商品,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购买商品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商品价格越低;反之,购买商品越少,边际效用越大,商品价格越高。因此,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这就是需求定理。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是一种主观感受。

简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006年第1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No .1,2006 总第69期 Journal of the Second N orthw est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Gen .N o .69?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05-12-12 作者简介:王容昌(1944-),男,河北泊头人,宁夏石嘴山市委宣传部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简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王容昌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委宣传部,宁夏石嘴山753000) 摘 要:文章首次提出“效用”的量纲是“需求强度”,从而使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到数学上的证明。 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具有公理性质的经济学规律,它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消费者、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都应当了解这一规律,减少经济活动的盲目性。 关键词:边际效用递减;需求强度;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83(2006)01-0098-03 一、边际效用递减的含义 首先说“效用”的含义。效用是指物品满足需要的程度。说某物能满足需要,面包能吃饱肚子,衣服能御寒,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所讲的使用价值概念。如果考察使用价值物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这就是指物的效用。肚子饿了,吃一个面包和吃四个面包感觉肯定不同,也就是说“效用”不一样。经济学起源于对财富的研究,效用就是财富的量的标志,因而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效用”与“使用价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差别的概念。 再说“边际效用”。“边际”是指增量的边界。肚子饿了,面包需要吃到第几个为止?那个停止消费的临界点就是边际。处在临界点上的那个产品,例如,能够吃饱肚子的最后一个面包,就叫边际产品,边际产品的效用就是边际效用。经济学对效用的研究,重点不是研究总效用,而是研究边际效用。每个边际产品效用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边际效用就是研究效用是怎样变化的。边际效用递减就是边际效用变动的趋势,是指随着某物品供给的增加,边际产品的效用呈下降趋势。 理解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困难在于如何度量效用。物理学上对时间的度量有“年”、“月”、“日”、“小时”、“分”、“秒”等尺度,也叫“量纲”。效用的量纲是什么呢?许多经济学者认为,效用是人对物的主观评价,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也没有说效用的量纲是什么,这就难免使人怀疑“效用”概念能否成立,边际效用递减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客观的规律。的确,我们无 89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价值论概述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被用来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它还提出了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于是,物品的边际效用,从而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并称之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主观价值论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显然,效用论者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1]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大则价值大,反之,价值则小。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主观价值论,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因而是错误的。 不过,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某些具体理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首先,边际效用价值论探讨了效用(即使用价值)的本质。对于使用价值,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有用性”(即效用)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未作深入分析。而杰文斯则指出:物的效用就在于对人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虽然这样解释不见得全面、深刻和规范,但毕竟对“效用”的本质作了探讨,因而是有价值的。 须知,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所以经济学必须高度注重对“人的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效用”的研究。 其次,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提出以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评价来测定商品的价值大小的观点完全是荒谬的、唯心主义的。但却不能否认,人的主观心理评价是测定使用价值即效用大小的基本标尺。在这一点上,绝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唯物主义的。因为,人的需要可以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 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特点: ①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 ②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消费数量的多少反向变动。由于欲望强度有限,并随满足的增加 而递减,因此,消费数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小。 ③边际效用是特定时间内的效用。由于欲望具有再生性、反复性,边际效用也具有时 间性。 ④边际效用实际上永远是正值。虽在理论上有负效用,但实际上,当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 趋于零时,具有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变更其消费方式,去满足其他欲望,以提高效用。 ⑤边际效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主观标准。边际效用价值认为,产品的需求价格,不取决 于总效用,而取决于边际效用。消费数量少,边际效用高,需求价格也高 ; 消费数量多,边际效用 低,需求价格也低。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 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 的。 通俗解释 举例说明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 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复习过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特点: ①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 ②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消费数量的多少反向变动。由于欲望强度有限,并随满足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消费数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小。 ③边际效用是特定时间内的效用。由于欲望具有再生性、反复性,边际效用也具有时间性。 ④边际效用实际上永远是正值。虽在理论上有负效用,但实际上,当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零时,具有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变更其消费方式,去满足其他欲望,以提高效用。 ⑤边际效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主观标准。边际效用价值认为,产品的需求价格,不取决于总效用,而取决于边际效用。消费数量少,边际效用高,需求价格也高;消费数量多,边际效用低,需求价格也低。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通俗解释 举例说明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另一种解释方法:你开了个小作坊,你一个人每天可以产出5件商品,那么效率是5件/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找来帮手,于是现在变成了2个员工。人多了,工作时聊天误工等问题,于是效率变成了8件/天,但是平均算下来,实际上每个人每天产出商品是4件,边际效用递减,每个人在工资等激励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会越来越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的2则实例。 生理解释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这样,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样,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所以,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理论解释 心理或生理的解释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19世纪的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心理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反证法 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则假定消费者可免费取用某种物品时,消费者对其需要量都将无穷多。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消费者对任何一件物品的需要都会在某一点上停止。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总效用最大,而边际效用为零。 资源配置说 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级。消费者随着获得该物品数量的增加,会将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这本身就说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别由饮用、洗浴、洗衣、浇花等多种用途。水很少时,它被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