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三大定律

遗传三大定律
遗传三大定律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链锁和互换定律

发现子二代的白眼果蝇全是雄性,这说明性状(白)的性别(雄)的因子是连锁在一起的,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由一变二,可见能够遗传性状,性别的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它通过细胞分裂一代代地传下去。

链锁定律

因此,当他的那只宝贝白眼果蝇与正常的红眼果蝇交配后,由于红眼是显性基因,因此后代不论雌雄,都是红眼果蝇;当第二次进行杂交时,体内含有白眼基因的雌性红眼果蝇与正常的雄性红眼果蝇交配,就会出现含白眼基因的一条X染色体与一条Y染色体结合,生成第二代杂交果蝇中的白眼类型,而且都是雄性的。摩尔根把这种白眼基因跟随X染色体遗传的现象,叫做“连锁”,两类基因——白眼基因和决定性别的基因——好像锁链一样铰合在一起,在细胞中的染色体对分裂时一同行动,组合时也一同与另外的染色体结合。

互换定律

摩尔根的学生发现了一种突变性状——果蝇的小翅基因,给摩尔根新创立的理论带来了挑战。这种突变基因是伴性遗传的,与白眼基因一样位于X染色体。但是当染色体配对时,这两个基因有时却并不像是连锁小翅果蝇在一起的。例如,携带白眼基因与小翅基因的果蝇,根据连锁原理,产生的下一代应该只有两种类型,要么是白眼小翅的,要么是红眼正常翅的。但是摩尔根却发现,还出现了一些白眼正常翅和红眼小翅的类型。又需要解释现象了。摩尔根提出,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群并不像铁链一样牢靠,有时染色体也会发生断裂,甚至与另一条染色体互换部分基因。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距离越远,它们之间出现变故的可能性就越大,染色体交换基因的频率就越大。白眼基因与小翅基因虽然同在一条染色体上,但是相距较远,因此当染色体彼此互换部分基因时,果蝇产生的后代中就会出现新的类型。这就是“互换”定律。

人们对他最好的纪念,也许要算将果蝇染色体图中基因之间的单位距离叫做“摩尔根”。他的名字作为基因研究的一个单位而长存于世。

麴:治疗消化不良

人胰岛素:成为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第一个上市药物

细胞因子:是人类或动物各类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因子。

基因疫苗:也称DNA疫苗,是将外源基因克隆在表达质粒上,直接注入到动物体内,是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抗体并诱导机体产生免疫答应,产生抗体从而激活免疫力。

诊断用单克隆抗体(McAb):专一性强,一个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只针对抗原分子上的一个特异抗原决定簇。测定时可以避免交叉反应。

生物芯片:指通过微加工和微电子技术在固体载体的表面上构建的可准确、大信息量检测生物组分的微型分析系统,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和小分子芯

片及芯片实验室或微流芯片等种类。

基因诊断芯片:是基因芯片的一大类,是将大量的分子识别基因探针固定在微小基片上,与被检测的标记的核酸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强度而获得大量基因序列信息(特别是与疾病有关的信息)。

生物技术药物:也称基因工程药物,指以DNA重组技术生产的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疫苗、单克隆抗体和细胞生长因子等药物。

反义核酸:也叫反义寡核苷酸,是指人工合成或细胞中天然存在的DNA或RNA片段(或其衍生物),它们可以与特定的基因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

反义核酸技术:指利用人工合成或细胞天然的与特定基因互补的DNA或RNA片段或其衍生物来抑制或封闭特定基因的表达技术。

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有机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或其组成部分(包括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等)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生物技术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

①基因工程主要包括基因的分离、制备、体外剪切、重组、扩增、表达与产物的纯化等技术;

②细胞工程则包括一切生物类型的基本单位——细胞(有时也包括器官或组织)的离体培养、繁殖、再生、融合以及细胞核、细胞质乃至染色体与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的移植与改建等操作技术;

③酶工程是指酶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固定化技术以及由酶制剂构成的生物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新装置的研究应用;

④发酵工程也叫微生物工程,是在最适合条件下,对单一菌种进行培养,是生物特定产品制造的一种生物工艺。

重组DNA技术:又称基因工程,其操作过程主要包括: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构建;③目的基因与载体的拼接;④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⑤筛选并无性繁殖含重组分子的受体细胞(转化子);⑥工程菌(或细胞)的大量培养与目的蛋白质生产。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杂交瘤细胞及其后代产生的抗体,具有单一、特异与纯化的特性。

糖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衍生物的总称。

糖的主要生物学作用:①糖是人和动物主要能源物质;②糖类还具有结构功能;

③糖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与功能。 39、FDP:1,6-二磷酸果糖。

糖的分类:①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②寡糖: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如蔗糖(葡,果)、麦芽糖(葡,葡)、乳糖(葡,半乳)。

③多糖,如淀粉、糖源和纤维素等。

脂类:脂肪及类脂的总称,是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丙酮、氯仿等),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其化学本质为脂肪酸和醇等所组成的类脂及衍生物。 54、脂类分类:(一)单纯脂类是由脂肪酸与甘油所形成的酯。可分为:甘油三酯或称为三酰甘油,蜡。(二)复合脂类,分为:磷脂,糖脂。(三)衍生脂质,如:取代烃,固醇类(甾类),萜,其他脂质。

脂肪:是由一分子甘油与三分子脂肪酸组成的脂肪酸甘油三酯,故名为三脂酰甘油,习惯称为甘油三脂(TG)。分为:单纯甘油酯,混合甘油酯。一般在常温下固态的脂,其脂肪酸的烃基多数是饱和的;在常温下为液态的油,其脂肪酸的烃基多数是不饱和的。

脂肪酸的种类:①饱和脂肪酸,如软脂酸、硬脂酸。②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必需脂肪酸:人体及哺乳动物不能向脂肪酸引入超过九位的双键,这类脂肪酸对人体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膳食提供,如亚麻酸和亚油酸等。

磷脂:包括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大类。几个重要的甘油磷脂:①卵磷脂:细胞膜中存在大量含胆碱的磷脂即磷脂酰胆碱,是组成细胞膜最丰富的磷脂之一。卵磷脂是白色油脂状物质,极易吸水。由于它含有相对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表面易被氧化。卵磷脂在蛋黄和大豆中特别丰富,具有抗脂肪肝的作用工业广泛用作乳化剂。②脑磷脂:即磷脂酰胆胺。与血液凝固有关,血小板的脑磷脂可能是凝血酶原激活剂的辅基。

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①生物催化作用②代谢调节作用③免疫保护作用④转运和贮存的作用⑤运动与支持作用⑥控制生长和分化的作用⑦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作用⑧生物膜的作用。

所有的蛋白质元素组成:很近似,都含有C、H、O、N、及少量的S、P、Fe、Zn、Mn、I。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含氮量×100/16=蛋白质含氮量×6.25。 62、蛋白质结构基本单位:氨基酸。

氨基酸的通式:

氨基酸在结构上的共同点: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氨基酸为α-氨基酸,但辅氨酸例外,为α-亚氨酸;②不同的α-氨基酸,其R侧链不同;③天然蛋白质中基本氨基酸皆为L-型;④除甘氨酸,其他氨基酸都有旋光性。 *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必需氨基酸:机体需要但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少,不能满足需要,而要有食物供给的AA。必需氨基酸有8种:苏、缬、亮、异亮、苯丙、色、赖、蛋(甲硫)蛋白质的等电点:使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在等电点(pI)时,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不同氨基酸等电点不同:含酸性氨基酸较多的酸性蛋白,等电点偏酸;含碱性氨基酸较多的碱性蛋白,等电点偏碱。当溶液的pH>pI时,蛋白质带负电荷;pH

蛋白质分子结构:①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的共价结构,指的是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及它们之间连接键的性质。一条多肽链含有两端,含自由α氨基一端称为氨酸末端或N端,含有自由α羧酸一端称为羧基末端或C端。②蛋白质的构象: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又称空间结构、立体结构、高级结构和三维构象等。指蛋白质分子中原子和基团在三维空间上的排列、分布及肽链的走向。

维持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主要化学键是肽键,主要次级键有氢键、疏水键、盐键、配位键、二硫键和范德华力等。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沿一定的轴盘旋或折迭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则的构象。如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一般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肽单位:肽键与相邻的α两个碳原子所组成的基团。肽单位的特性:①肽键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自由旋转。②肽单位是刚性平面。肽键平面:肽单位上的六个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③肽单位中与C-N相连的氢和氧原子与α碳原子呈反向分布。 *α螺旋:多肽链的主链原子沿一中心轴盘绕所形成的右手螺旋结构。

α螺旋的特征:①螺旋方向为右手螺旋。②氢键是α螺旋稳定的主要次级键。③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R基侧链分布在螺旋的外侧,其大小、形状及电荷等均影响α螺旋的形成和稳定。

β折叠:指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多肽链侧向平行或反平行排列聚集在一起,由相邻肽链主链上的-NH和 C=O之间形成有规则的氢键维持的多肽构象β折叠的特性:

①肽链伸展使肽键平面之间一般折叠成锯齿状。②氢键是维持β折叠主要次级键。

③肽链平行走向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反式较稳定。④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R侧链分布在片层的上下。

β转角:蛋白质分子多肽链上经常出现180°的回折。无规则线团:指没有一定规律的

松散肽链结构。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氨基酸残基侧链的相互作用使多肽链进一步盘旋和折迭,导致整个分子形成很不规则的特定构象。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基之间相互作用聚合而成的更复杂的构象。亚基:又称亚单位,一般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①一级结构不同,生物特性各异。②一级结构中的“关键”部分相同,其他部分可以不同,但功能相同。所谓“关键部分”,也称为”活性中心”,是指由几个氨基酸组成的一个空间区域。蛋白质的生物活性集中表现在这一空间区域,并与这一区域中的氨基酸组成,排部等密切相关。③一级结构中的”关键”部分(活性中心)的变化,使生物活性也改变或者丧失,甚至造成遗传性疾病。

蛋白质空间结构(构象)与功能的关系:①酶原的激活;②蛋白质前体的活化。

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在10 000~1 000 000之间。测定分子量的主要方法有:①分子筛层析法;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③生物质谱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严格的空间结构(不包括肽键)被破坏,从而引起若干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功能丧失的现象。

变性因素:物理因素:①高温、高压;②紫外线、X射线;③电离辐射和超声波等。化学因素:①有机酸、生物碱;②有机溶剂、重金属盐;③高浓度尿素、盐酸胍等。

变性实质:破坏了空间结构,一级结构不受影响(分子组成、MW不变)。变性蛋白质的特点:(1)生物学活性丧失;(2)理化性质改变:溶解度↓,沉降率↑,粘度↑,扩散速度↓,旋光性、光吸收改变等(3)易被蛋白酶水解,空间结构改变。

蛋白质的复性:去除变性因素后,变性蛋白恢复原来的空间结构,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①蛋白质分子量大,它在水溶液中所形成的颗粒直径约为1-100nm。②胶体溶液具有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电泳现象、不能透过半透膜以及具有吸附能力等。③利用蛋白质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性质,可以对蛋白质进行纯化,这是提纯蛋白质的一种常用方法。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蛋白质分子聚集而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蛋白质的沉淀方法:①中性盐沉淀:低浓度——盐溶作用;高浓度——盐析作用。②有机溶剂沉淀:变性,不可逆,除非短时、低温操作。③加热沉淀:变性,不可逆。④重金属盐沉淀:变性,不可逆;临床上用于抢救误食重金属盐中毒的病人。⑤生物碱试剂沉淀:变性,不可逆。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①茚三酮反应:蛋白质与茚三酮溶液加热可产生蓝紫色,此反应可用于蛋白质的定性与定量;②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与Cu离子产生红紫色复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③酚试剂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可与酚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物质,蓝色的强度与蛋白质的量成正比。

蛋白质的免疫学性质:①抗原(Ag):能诱导机体形成抗体的大分子外来异物;②抗体(Ab):是由相应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敏感性。单克隆抗体的优点:①特异性强,效价高;②单克隆抗体的产量很大。

单克隆抗体的意义:①单克隆抗体与疾病诊断;②靶向给药。

核酸: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依据其化学组成, 核酸分为: *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发育的蓝图。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三种主要RNA:信使RNA(mRNA),核糖体(rRNA),转运RNA(tRNA)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RNA可以存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核酸参与遗传信息的

传递:

核酸: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依据其化学组成, 核酸分为: *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发育的蓝图。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三种主要RNA:信使RNA(mRNA),核糖体(rRNA),转运RNA(tR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RNA可以存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核酸参与遗传信息的传递:①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②参与RNA转录后的加工修饰③参与基因表达调节

遗传物质必须具备以下特点:①必须稳定地含有各种信息(关于有机体细胞结构、功能、发育和繁殖)②必须能精确地复制。这样后代细胞才能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的信息③必须能够变异。如果没有变异,生物就不能改变、适应,进化也不能发生 75、核酸是由许多分子的单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核苷酸。

RNA:主要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尿嘧啶(U)四种碱基组成的核糖核苷酸构成。

DNA:主要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四种碱基组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

核苷:戊糖+碱基,糖与碱基之间的C-N键,称为C-N糖苷键。

核苷(脱氧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核苷酸之间以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酸。

DNA的分子结构:

(一)DNA的一级结构:构成核酸的各个单核苷酸之间连接键的性质、单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 DNA一级结构的特点: 1)真核生物DNA:①重复序列 1>高度重复 2>中度重复 3>单一序列;②间隔序列/ 插入序列:不编码蛋白质或RNA 1>间隔:基因之间;2>插入:基因内部——(内含子)③回文结构 2)原核生物DNA :①基因重叠②多顺反子③不含间隔序列/ 插入序列

(二)DNA二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以右手螺旋方式绕同一中心轴构成双螺旋。2)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对(互补配对形式:A=T; G=C)。3)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螺旋一圈螺距3.4nm,一圈10对碱基。 4)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三)DNA三级结构:在DNA二级结构基础上,双螺旋的扭曲或再次螺旋就构成了DNA的三级结构,包括不同二级结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单链与二级结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DNA的拓扑特征。①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②参与RNA转录后的加工修饰③参与基因表达调节

常见的三级结构有:①三链DNA(H-DNA )②四链DNA ③超螺旋④染色体和核小体核小体是DNA和组蛋白的复合物。

所有细菌、某些病毒以及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DNA都是环形分子。

三链DNA:正常的双螺旋+ 嘧啶链,嘧啶链位于双螺旋的大沟中,与嘌呤链的方向一致,并随双螺旋结构一起旋转。

RNA的分子结构:

(一)mRNA: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含量少,约占RNA总量的3%~5%,代谢活跃,更新迅速,半衰期较短。mRNA的功能是把核内DNA的碱基顺序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抄录并转送至胞质,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原核生物mRNA结构特点:

①多顺反子: 一分子mRNA带有几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可以作为几种蛋白质的模板,

能翻译出几种蛋白质。②mRNA5′端无帽子结构,3 ′端一般无多聚A的尾巴。③一般没有修饰碱基。

2)真核生物成熟mRNA的结构特点:①5‘端帽子结构:m’GpppNm.帽子结构能促进核蛋白体与mRNA的结合,加速翻译起始速度,同时可以增强mRNA的稳定性。②3’末端多聚A的尾巴。可能与mRNA从核内向胞质的转位及mRNA的稳定有关。

(二)tRNA:是细胞中一类最小的RNA,约占细胞中RNA总量的15%。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携带氨基酸的作用,它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它的生理功能不仅仅是转运氨基酸,它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起始作用中,在DNA逆转录合成及其它代谢调节中也起重要作用。其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形 (clover leaf)。双螺旋区构成了叶柄,突环区好像是三叶草的三片小叶。由于双螺旋结构所占比例甚高,tRNA的二级结构十分稳定。三级结构,形状象一个倒写的L字母。

(三)*rRNA:占细胞中全部RNA的80%,是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存在于核蛋白体内。核蛋白体 (ribosome)又称为核糖体或核糖核蛋白体。它是细胞内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rRNA是构成核蛋白体的骨架,原核生物核蛋白体中蛋白质约占1/3,rRNA约占2/3,真核生物中则各占一半。核蛋白体有两个亚基组成,一个称为大亚基,另一个称为小亚基,两个亚基都含有rRNA和蛋白质,但其种类和数量却不相同。

(一)*DNA变性: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双链间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无规则线团状分子的过程。

(二)*DNA复性:变性的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DNA单链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三)*核酸的杂交:将不同源的DNA经变性,冷却,使其复性,在复性时,如这些异源DNA之间某些区域有相同的序列,则会形成杂交DNA分子。DNA与互补RNA之间也会发生杂交。核酸杂交可以液相或固相载体上进行。

分子杂交的应用: *①Southern印迹法,主要步骤:酶切->电泳分离->DNA变性->转膜->Southern杂交->检测。*②Northern 印迹:测RNA(主要是mRNA)的方法。与Southern 杂交的不同:靶核酸:RNA;RNA电泳;转膜:不需变性。③Western 印迹法④原位杂交,特点:1)能在成分复杂的组织中进行单一细胞的研究 2)不需从组织或细胞中提取核酸,对含量极低的靶序列灵敏度高⑤生物芯片

反义核酸:人工合成或细胞中天然存在的DNA或RNA片段,它们可以与特定的基因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基因表达。

第六章酶

酶的生物学意义:是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催化活性和特定空间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等。酶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称为酶促反应酶的催化下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称为底物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①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②它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化学反应平衡。③酶能够稳定底物形成的过渡状态,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酶的特点:①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极易受外的影响。②酶的催化效应非常高。③具有高度的专一性。④酶的催化活性是受到调节和控制的,包括:抑制剂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反馈调节、酶原激活、激素控制。⑤酶可催化某些特异的化学反应,体内某些物质的合成只能由酶促反应完成。

酶作用的专一性: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以促进一定的化学变化,生成一定的产物。(一)立体化学专一性:①立体异构专一性:指酶仅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②几何异构专一性:指酶仅作用于顺反异构体中的一种。(二)非立体化学专一性:①键专一性:连接A和B的键必需“正确”。②基团专一性:除了需要“正确”的

化学键,还需要基团A和B中的一侧必需“正确”。③绝对专一性:底物的键和A、B都必须严格“正确”。 *诱导契合: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

酶的分类与命名:一)酶的分类①氧化还原酶类,催化氧化还原反应。②转移酶类,催化功能基团的转移。③水解酶类,催化水解的反应。④裂解酶类,催化水、氨或二氧化碳的去处或加入。⑤异构酶类,催化各种类型的异构作用。⑥合成酶类催化消耗ATP(葡萄糖磷酸转移酶)的成键反应。二)酶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①一般采用底物加反应类型而命名;②对水解酶类,只用底物名称即可;③有时在底物名称前冠以酶的来源。 2)系统命名法:它包括酶的系统命名和4个用数宇分类的酶编号。

酶的分子组成:*除了核糖体外,所有酶都是蛋白质。单纯酶:由简单蛋白质构成。

结合酶:除了含蛋白质外,还含有非蛋白质部分。在结合酶中,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非蛋白部分通称辅因子。辅因子可分为:成辅酶和辅基。全酶=酶蛋白+辅因子。

只有全酶才有催化活性,将酶蛋白和辅因子分开后均无催化作用。

酶按结构分类:①单体酶: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酶,只含有一个活性中心。②寡聚酶: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亚基以非共价键结合构成,含有多个活性中心的酶。③多酶体系: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共同完成催化功能的多酶复合物。④多功能酶或串联酶: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于一条多肽链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 84、酶蛋白的结构:

酶的活性中心:酶与底物结合并发挥其催化作用的部分。

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酶发挥催化作用与底物直接作用的有效基团。分为:底物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 85、酶的辅因子与功能:

辅酶(Co):与酶蛋白结合比较疏松(一般为非共价键)并可用透析方法去除的辅基:与酶蛋白结合比较牢靠(一般为共价键),不能用透析方法去除的辅酶及辅基可分为三类:

①无机金属元素;②小分子的有机物,如维生素、铁卟啉等;③蛋白质辅酶酶蛋白:决定专一性和高效率。

辅酶或辅基:决定酶促反应的类型。

酶原的激活:某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称为酶原。使酶原变为活性酶的作用称为酶原激活。酶原激活机制主要是分子内肽链的一处或多处断裂,同时使分子构象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从而形成酶活性中心所需的构象。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在于避免细胞产生的蛋白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

核酶: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RNA。功能:切割和剪接RNA,底物是RNA分子。抗体酶:既有酶活性又有抗体活性的模拟酶。

酶促反应动力学:(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①一般采用底物加反应类型而命名; *②对水解酶类,只用底物名称即可;③有时在底物名称前冠以酶的来源。

2)系统命名法:它包括酶的系统命名和4个用数宇分类的酶编号。 83、酶的分子组成:*除了核糖体外,所有酶都是蛋白质。单纯酶:由简单蛋白质构成。

结合酶:除了含蛋白质外,还含有非蛋白质部分。在结合酶中,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非蛋白部分通称辅因子。辅因子可分为:成辅酶和辅基。全酶=酶蛋白+辅因子。

*只有全酶才有催化活性,将酶蛋白和辅因子分开后均无催化作用。

酶按结构分类:①单体酶: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酶,只含有一个活性中心。②寡聚酶: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亚基以非共价键结合构成,含有多个活性中心的酶。③多酶体系:由

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共同完成催化功能的多酶复合物。④多功能酶或串联酶: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于一条多肽链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 84、酶蛋白的结构:

酶的活性中心:酶与底物结合并发挥其催化作用的部分。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酶发挥催化作用与底物直接作用的有效基团。分为:底物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 85、酶的辅因子与功能:辅酶(Co):与酶蛋白结合比较疏松(一般为非共价键)并可用透析方法去除的辅基:与酶蛋白结合比较牢靠(一般为共价键),不能用透析方法去除的辅酶及辅基可分为三类:

①无机金属元素;②小分子的有机物,如维生素、铁卟啉等;③蛋白质辅酶

酶蛋白:决定专一性和高效率。

辅酶或辅基:决定酶促反应的类型。

酶原的激活:*某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称为酶原。使酶原变为活性酶的作用称为酶原激活。 *酶原激活机制主要是分子内肽链的一处或多处断裂,同时使分子构象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从而形成酶活性中心所需的构象。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在于避免细胞产生的蛋白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

*核酶: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RNA。功能:切割和剪接RNA,底物是RNA分子。抗体酶:既有酶活性又有抗体活性的模拟酶。

酶促反应动力学:(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 2)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应为一级反应。 3)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为混合级反应。

*米式方程:V=Vmax[S]/(Km + [S]),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Km值: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其单位是mol/L。 Km意义:①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②Km反映酶与底物的亲和力:1)Km越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小; 2)Km最小的底物是天然底物。③计算底物浓度和相对速度④反映激活剂或抑制剂的存在

(二)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pH。(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四)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当[S]>>[E],酶可被底物饱和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五)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激活剂:能提高酶的活性,加速酶促反应进行的物质。

激活作用:(1)与酶分子中的氨基酸侧链基团结合,稳定酶催化作用所需的空间结构;(2)作为底物或辅酶,与酶蛋白之间联系的桥梁;(3)作为辅酶或辅基的一个组成部分协助酶的催化。

(六)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酶的抑制剂: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抑制作用的类型: 1)不可逆性抑制 2)可逆性抑制:①竞争性抑制②非竞争性抑制③反竞争性抑制(1)不可逆性抑制作用:抑制剂通常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2)可逆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或酶-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抑制剂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除去。其类型:①竞争性抑制,特点: 1>竞争性抑制剂往往是酶的底物类似物或反应产物; 2>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与酶的结合部位相同;3>抑制剂浓度越大,则抑制作用越大;但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 4>动力学参数:Km值增大,Vm值不变。②非竞争性抑制,特点: 1>非竞争性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不一定与底物的分子结构类似; 2>底物和抑制剂分别独立地与酶的不同部位相结合; 3>抑制剂对酶与底物的结合无影响,故底物浓度的

改变对抑制程度无影响; 4>动力学参数:Km值不变,Vm值降低。③反竞争性抑制,特点:1>反竞争性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不一定与底物的分子结构类似; 2>抑制剂与底物可同时与酶的不同部位结合; 3>必须有底物存在,抑制剂才能对酶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动力学参数:Km减小,Vm降低。

重要的酶类:

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同工酶在体内的生理意义主要在于适应不同组织或不同细胞器在代谢上的不同需要。

诱导酶:指当细胞中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它的含量在诱导物存在下显著增高,这种诱导物往往是该酶底物的类似物或底物本身。

*固定化酶:是借助于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把酶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并仍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制剂。其优点:①酶固化后,稳定性提高。②可重复使用,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③有一定机械强度,可以进行柱式反应或分批反应,适应规模生产。④极易和产物分离,简化了纯化工艺。

抗生素

生物: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籍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生物分类:①非细胞型:(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酶,一种核酸)病毒②原核细胞型:(拟核,无核仁核膜,只有核糖体)细菌(狭义)、螺旋体、立克次体、放线菌(广义)、支原体、衣原体③真核细胞型:(细胞核,有核仁、核膜,细胞器完整)真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①体积小,作用大;②繁殖快,代谢强;③适应性强,易变异;④吸收多,转化快;⑤分布广,种类多。

现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青霉素的发现者:Fleming;微生物方法学的奠基人:科赫。

微生物药物:1)基于微生物整体或实体的药物:菌苗、疫苗。2)来源于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的药物:氨基酸、维生素。3)来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物:抗生素、其它生理活性物质(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等)。

抗生素:生物所产生的能够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有机物。 92、细菌的三种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细胞壁: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的周围。组成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其功能: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许多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其化学组成:鞭毛蛋白。其功能:①细菌的运动器官,②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③根据鞭毛菌的动力和鞭毛的抗原性(H抗原),可用以鉴定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

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芽胞:某些革兰阳性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无新陈代谢)。形成条件:营养缺乏。其功能:抵抗力强、致病性、鉴别意义。

放线菌菌体由分枝状菌丝组成呈分枝丝状。

菌丝分为:①基内菌丝:吸收营养物,可产生色素;②气生菌丝:伸向空间的菌丝;③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顶端形成孢子。

无性孢子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气生菌丝→孢子丝→孢子(孢子抗干燥力强)。 *菌的两种形态:①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细胞真菌:霉菌。 93、病毒基本结构:核心、壳粒、包膜、包膜子粒。

复制周期:从病毒接触宿主细胞开始,经过核酸复制,最后从宿主C中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一个复制周期,分为4个阶段: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94、抗生素来源:主要是微生物:放线菌目,细菌,真菌

按化学结构分类: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 2)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柱晶白霉素、螺旋霉素等; 4)四环类: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 5)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放线菌素、杆菌肽、短杆菌肽;6)蒽环类抗生素:柔红霉素、紫红霉素、阿霉素、色霉素、光神霉素等;

7)多烯大环类抗生素:分子结构特征是不仅有大环内酯,而且内酯中尚存有共轭双键,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曲古霉素、球红霉素; 8)苯烃基胺类抗生素:氯霉素及其衍生物; 9)环桥类抗生素:利福霉素、利副平等; 10)其它抗生素:磷霉素、创新霉素等。

抗菌谱:把某种抗生素所能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和剂量称为该种抗生素的抗菌谱。

抗生素生产方法:菌种选育->发酵->提炼菌苗选育:自然选育、诱变育种。

诱变剂: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生物诱变剂。

保存菌种的方法:①定期移植保藏法;②矿油(液体石蜡)保藏法;③沙土保藏法;

④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⑤液氮冷冻保藏法。

7-ACA:7-氨基头孢霉烷酸 6-APA:6-氨基青霉烷酸:微生物生长曲线是以微生物数量(活细菌个数或细菌重量)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画得的曲线。一般说,微生物(细菌)重量的变化比个数的变化更能在本质上反应出生长的过程。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生长率上升阶段(对数生长阶段)、生长率下降阶段及内源呼吸阶段。

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4 个时期。各个时期的特点是:①延滞期:(1)细胞物质开始增加;(2)有的细胞开始不适应环境而死亡;(3)细菌总数下降;(4)延滞期末期,细胞代谢活动能力强,细胞中RNA含量高,嗜碱性强。对不良环境条件较敏感,呼吸速度、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速度接近对数细胞,并开始细胞分裂。②对数期:(1)菌体以几何数增加,增长速度快;(2)细胞代谢能力最强;(3)细菌很少死亡或不死亡。③稳定期:(1)生长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2)细胞数达到最大值,新生的细菌数和死亡的细菌数相当。④衰亡期:(1)死亡率增加,细菌少繁殖或不繁殖;(2)细菌常出现多形态、畸形或衰退型,有的会产生芽孢。

影响发酵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温度:要保证正常的发酵过程,就需维持最适温度。通常,必须通过实验来确定不同菌种各发酵阶段的最适温度,采取分段控制。②pH值:1>pH↓:C/N比例不当,生理酸性物质过多,应流加氨水或尿素,2>pH↑: N过多,生理碱性物质过多中间补料时氨水等碱性物质加入量过多③溶解氧:必须向发酵液中连续补充大量的氧,并要不断地进行搅拌,这样可以提高氧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④泡沫: 在发酵过程中,通气搅拌、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及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分解等,都有可能产生泡沫。另一类是使用消泡沫剂。⑤营养物质的浓度:发酵液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特别是碳氮比、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浓度,会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积累。因此,在发酵过程中,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控制。

抗生素提取常用方法:吸附法、沉淀法、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法。

遗传学

名词解释: 1.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2.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的现象。 3.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 5.显性性状:杂种F1代在一对相对性状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6.隐性性状:杂种F1代在一对相对性状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7.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8.测交法:把被测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的表现 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9.嵌镶显性:双亲的性状在F1个体的不同部位分别表现。 10.连锁遗传: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 倾向。 11.性连锁(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 而遗传的现象。 12.从性遗传或称为性影响遗传:不是指由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 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3.假显性现象:一条染色体某区段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 作用表现出来。 14.位置效应: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其表现型效应也不同。 15.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体,将细菌的小片段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 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16.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17.微效多基因或称微效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数量多,每个基因对表现 型的影响较微的一类基因。 18.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在生长势、生活 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简答: 1、基因分离、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和实质? 细胞学基础:在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学名词解释

1、遗传1、亲代把成套遗传物质传给子代并致使亲子相似的过程。 2、变异2、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在子代发挥的作用发生变化,致使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性状相异的过程。 3、可遗传变异3、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变异。 4、不遗传变异4、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性状变异。 5、生物进化5、某一物种或某一完整的生物类群或整个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过程。 6、自然选择6、针对自然条件的变化,生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7、人工选择7、人类按自身的需要,利用各种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的变异,从中选择人类所需的种或品种的过程。 8、原核生物8、细胞中仅有核物质,而没有形成核结构的一类原始生物。如病毒、细菌、蓝藻等。 9、真核生物9、细胞中具备核结构的已进化的生物。 10、同源染色体10、大小、形态、结构上彼此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他们有着共同的起源。 11、非同源染色体11、在大小、形态、结构上彼此不同的染色体,他们起源也不同。 12、双受精12、种子植物胚囊中,同时发生的卵与精子结合为合子,两个极核与精子结合为胚乳细胞核的过程。 13、花粉直感13、在杂交的情况下,母株新结种子的胚或胚乳直接表现父本某些性状的现象。 14、孤雌生殖14、卵细胞未经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5、孤雄生殖15、雄配子体未与卵结合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6、单性生殖16、未经雌雄两性的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7、不定胚同17、珠心或珠被的双倍体细胞,不能经过配子体阶段即分化而成的胚 18、单性结实18、卵细胞没有受精不形成胚,但雌蕊受花粉的刺激而发育成果实的现象 19、无融合生殖19、生殖虽涉及性分化但却是雌雄配子不发生融合的一种生殖方式。 20、单位形状20、为便于遗传研究而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21、相对性状21、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的相对差异,这些差异互称为相对性状 22、性状22、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统称。 23、分离现象23、杂种表现显性其后代表现显性和隐性的分离,这种现象称为分离现象 24、分离规律24、是生物遗传的普遍规律之一,指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随同同源染色体分开而进入不同的配子,从而导致性状分离这一规律。 25、相对基因25、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在个体中是等位的,在群体中是复等位的。 26、等位基因26、控制同一单位性状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对应位置上的基因。 27、基因型(遗传型)27、控制生物某一单位性状或一些单位性状或全部性状的基因的组合。它代表生物的遗传组成。

遗传学第三版刘祖洞第二章练习题

名词解释5个,选择题10个,解答题5个,问答题2个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长发育和遗传的基本单 位。 2.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 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3. 染色质:染色质是在间期细胞核内有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 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 4. 着丝粒:着丝粒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attachment)的区域,又称为着丝点。 5. 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6. 次缢痕: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称为 次缢痕,通常在染色体短臂上。 7.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二.选择题 1.在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和DNA数加倍分别发生在( C ) A.间期、间期 B.间期、后期 C.后期、间期 D.前期、间期 2.一个动物细胞周期中,DNA数加倍、染色体数加倍、中心粒复制的时期依次为( C )① 间期②前期③中期④后期⑤末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④① D.②④⑤ 3. 保证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机制是( B ) A.染色体的复制 B.着丝点的分裂 C.纺锤丝的牵引 D.以上三项均起作用 4.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发生在( A ) A.两条DNA母链之间 B.DNA子链与其互补的母链之间 C.两条DNA子链之间 D.DNA子链与其非互补母链之间 5.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既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 C.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D.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6. 1.人类l号染色体长臂分为4个区,靠近着丝粒的为( B )。 A.O区B.1区 C.2区D.3区 7. 真核细胞中的RNA来源于( D )。 A.DNA复制B.DNA裂解 C.DNA转化D.DNA转录 E .DNA翻译 8. 染色体不分离( D ) A只是指姊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B.只是指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遗传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prototroph原养型是能够在基本培养基(只含有无机盐类、碳源、水等基本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 auxotroph辅养型是一种细菌,通过突变失去了合成一至多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F+ cell F+细胞是作为部分染色体的供体的细胞。 F-细胞是接受供体染色体材料,并将它与它自己的染色体重组的细胞。 Hfr细胞(高频率重组细胞)带有一个整合的F因子的细胞叫高频率重组细胞。 plasmid质粒(F因子)是自主存在在细菌细胞质中的F因子,是双链的环状DNA. competence感受态细菌细胞能够吸收整合DNA的一种特殊状态 接合conjugation遗传物质从供体转移到受体的过程 性导sexduction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转化transformation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转导噬菌体可以转移细菌染色体组的任何不同部分的转导。 特殊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指一些温和性噬菌体只能转导细菌染色体基因组的某些基因。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在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在一个群体内特定基因座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群体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在一个小样本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群体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现象。改变群体基因型的因素:自然选择、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 杂合优势的显性假说dominance hypothesis杂交亲本的有利性状大都由显性基因控制,不利性状大都由隐性基因控制。通过杂交,使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集中在杂种里,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有利显性基因全部集中在杂种里所引起的互补作用的结果。 超显性假说overdominance hypothesis/superdominance hypothesis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引起的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等位基因间没有显隐性关系,杂合的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大于纯合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

高考生物遗传学推理实验设计题

遗传学推理实验设计题总结 遗传学三大规律 ●基因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连锁交换定律 遗传学解题步骤 1.判断是否伴Y遗传 2.判断遗传方式判断显隐性 3.判断基因位于何染色体 4.写基因型,表现型与基因型对应,计算有关概率。预测子代表现型。 如何观察遗传系谱图 1)看男女是否都有,全是男的且世代都存在,则伴Y遗传 2)依据无中生有为隐形,有中生无为显性,判断显隐性 3)依据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为常【男指该患病女子的父亲或儿子】 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为常【女指该患病男子的母亲或女儿】 注意:在利用这个口诀是,容易忽略,以隐形为例,必须要勾出所有患病的女子,然后一个一个看他们的父亲儿子是否患病,如果只看一个,很容易忽略! 再以隐形遗传病为例,如果找不到患病的女性,则一定符合伴X隐性遗传 多对遗传病组合的问题,要分开讨论然后结合分析。 患病男孩和男孩患病 患病男孩是指患病的男孩占子代男孩和女孩总数的百分比 男孩患病是指患病的男孩占子代男孩总数的百分比 致死问题 分为配子致死和合子致死两种类型 解题步骤:分析致死类型 再确定基因型和比例【按正常情况推理】 例。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和一只雄性果蝇交配,产生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比为2:1,分析致死基因。 分析:正常情况雌雄比应为1:1 ,而本题中为2:1.则可以知道雄性个体有致死

F1性状之比为2:1,可以知道,为X染色体【自己可以分析Y,常染色体为什么不行】蜜蜂的遗传 二倍体蜜蜂:蜂王和工蜂 单倍体蜜蜂:雄蜂【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 遗传特例分析 ●互补效应 9:7 ●累加效应 9;6:1 ●重叠效应15:1 ●显性上位12:3:1 ●隐形上位9:3:4 ●抑制作用12:3 解题要记住的技巧 显隐性判断: 1,性状分离,2,相对性状杂交【常染色体,性染色体都可以。】 注意:哺乳动物的显隐性判断不用相对性状的杂交,只能用性状分离,原因是哺乳动物的子代数目少。 自由交配和自交 自由交配可以使用配子法解题,自由交配指雌雄个体之间,不能使用配子法,只能单独列式。 正交反交用于核质遗传的判断 常染色体遗传与伴X染色体遗传的判断 可采用正交反交的方法,判断有无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的两种判断方法【非常重要】 ●同一表现性,男女表现型比是否为1:1 ●男女某一表现型的比值是否相同 孟德尔实验方法 假说-演绎法 过程: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Mendel第一定律——分离定律:控制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时彼此分离,并独立地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Mendel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配子形成时,各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独立自由地组合到配子中。 基因(gene):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基因可以发生突变,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基因座(locus):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其特定的座位。 真实遗传(true breeding):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基因型(genotype):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纯合体(hom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或称基因的同质结合。 杂合体(heter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或称基因的异质结合。回交(back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测交(test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的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互补基因: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两个互作的基因叫做互补基因。(表型比9:7) 隐性上位(recessive epistasis):在两对非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同一性状时,其中的一对等位基因的表型效应会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影响。(9:3:4) 显性上位(dominant epistasis):某对等位基因的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后代表型比常为12:3:1 and 13:3 ) 叠加效应(Duplicate effect):两个基因作用相同,像荠菜中的两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可产生“心型”果实。(表型比15:1) 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有关的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一般以XY或ZW表示。 伴性遗传(性连锁遗传):指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 连锁(linkage):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倾向于联系在一起的现象。 交换(crossing-over):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少数情况下会发生位置互换的现象。 重组(recombination):等位基因位置互换的结果导致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之间发生重新组合。 三点测交:根据同一条染色体上三个非等位基因间的交换(重组)行为测定它们之间排列顺序的杂交试验。 干涉(interference):表示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一个单交换发生减少了对邻近位置上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并发系数=0,完全正干涉;并发系数=1,无干涉;0<并发系数<1,正干涉;并发系数>1,负干涉).

遗传学说课材料

遗传学说课材料 1.课程地位与作用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其既是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科学。同时又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造福人类。属于理论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 对生物技术专业而言,它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骨干课,属于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前修课程是普通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统计等,后续课程是遗传工程、生物工程及发酵工程等,是生物技术专业联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桥梁。 2.课程教材 目前遗传学教材版本较多,但适应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教材却几乎没有。考虑本专业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反复比较斟着的基础上,本课程选用教材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主编:卢良峰、路文静,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本教材共分12章,优点是知识内容基本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缺点是逻辑、条理性不强;有些内容没有考虑到前后课程关系,拼凑痕迹明显。 为此对本课程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取舍,以满足本专业教学要求。同时考虑到教学差异性,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质。特指定了部分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主要有:农业院校本科教材《遗传学》季道藩主编;师范院校本科教材《遗传学》刘植义等合编;刘祖洞主编《遗传学》;戴灼华等主编《遗传学》。 3.课程目的及基本要求 按教学计划及大纲对本课程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专业能力要求,制定本课程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遗传学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有如下要求: 掌握基本的遗传学概念、原理。 掌握遗传三大规律。 掌握遗传性变异的原因、种类及特性; 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遗传-简答题

1.动物遗传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遗传学是研究能够自我繁殖的核酸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的科学。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物质、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机理的科学。 动物遗传学是动物育种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2.动物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动物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基础及分子遗传学基础及在动物中的应用等。 3、动物遗传学与畜禽育种的关系。 答:动物育种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动物遗传资源,发挥优良品种基因库的作用,提高动物产品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以长远的观点,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品种资源,达到对现有品种资源和以前未利用的动物资源保护的目的。通过育种工作,扩大优秀种畜使用面,使良种覆盖率提高,进而使群体不断得到遗传上的改良。通过育种工作,培育杂交配套系,“优化”杂交组合,达到充分利用杂种优势生产商品动物,使工厂化动物生产提高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的目的。 4.从配子发生和受精过程说明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 答: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四个子细胞,各具半数的染色体(n),这样经过受精结合,再恢复成全数染色体(2n)。这就保证了子代和亲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为后代的性状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而且由于同源染色体在中期I排列在赤道面上,然后分向两极,各对染色体中两个成员向两极移动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染色体的组合是自由的。同时,在前期I的粗线期,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片段的互换,为生物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与进化,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5、请简要说明细胞在机能方面的共同特点: 答:(1)细胞能够利用能量和转变能量。(2)细胞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 (3)细胞还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

遗传定律的常见题型及解法

遗传定律的常见题型及解法 一、依据遗传规律,分析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 这类题的思路可以遵循以下程序—— 1、看是否属于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是则肯定;不是则继续进行判断。 2、看属于细胞核遗传的哪一种类型:(1)是否属于伴Y遗传——家族中男性都患病,同时患病的都是男性。是则肯定;不是继续进行判断; (2)判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如果家族中,每一代都有患者,一般属于显性基因致病的结果;如果家族中,患者有隔代现象,一般属于隐性基因致病的结果。 (3)看伴X染色体遗传病是否成立——隐性: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显性: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若成立,则肯定;不成立,则直接定为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疾病。 二、遗传定律在育种上的应用: 例2:现有高杆(A)抗病(B)和矮杆(a)易染病(b)的两种纯合体小麦,你如何培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小麦新品种。解析:(一)做这类题的思路可以遵循以下程序—— 1、育种的方法有哪些?每一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又是什么? 2、题意要求的小麦类型是什么? 3、确定获得理想小麦类型的育种方法; 4、写出育种方案。 (二)附下表:常见育种方法的比较表。 (三)答案:方法一,杂交育种;方法二,单倍体育种。(过程略) 三、依据亲本的表现型,判定其是否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例3:现有一株高茎豌豆,如何分析它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解析:(一)判定思路: 1、判定某动物个体是否是纯合体,最好的方法是——“测交”形式。即让该个体与其具有相对性状的隐性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就说明该个体是杂合体;反之,则为纯合体。 2、判定某植物个体是否是纯合体,最好的方法是——自交形式。因为植物多数为雌雄同体,采用自交的方法会比较方便,只要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就说明该个体是杂合体;反之,则为纯合体。 (二)答案:测交可以,但最好是采用自交方法。(过程略) 四、依据一亲本或一细胞的基因型,分析配子种类或数目。 例4:一头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公牛,体内有100个精原细胞。问这头牛:理论上可产生AB 的精子多少个?其体内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基因型AbY的精子,此类型精子有多少个? 例5: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接受了基因型为aaBB的另一株玉米的花粉,写出它所结玉米籽粒胚和胚乳的基因型。 解析:(一)判定思路及依据: 1、被子植物产生配子的情况:成熟的花药,含有的花粉,一个花粉粒中含两个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一个成熟胚囊中,含有8个细胞(一个卵子、两个极核、两个助细胞、三个反足细胞), 基因型完全相同。 2、动物产生配子的情况表: (二)依据上述判定思路进行分析:答案分别为——例4:200个;2个。(过程略)例5:胚(AaBb、aaBb),胚乳(AAaBbb、

遗传学简答题

四、简答题答案 1、有丝分裂的等数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 1、答:等数分裂使得生物体各个部分具有相同等数量和质量的染色体,而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基础,从而使得每一个物种在个体发育中保持遗传的稳定性。植物细胞的全能型,植物进行无性繁殖能保持与母体相同的遗传性状,原因都在此。而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是单倍性的,雌雄配子结合后恢复双倍性,从而使各物种保持了世代间遗传的相对稳定,同时,减数分裂是遗传三大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2、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个体杂交,后代产生3:1的条件是什么? 2、答: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个体杂交,后代产生3:1的条件是:双亲都必须是同质结合的双倍体;所研究的相对性状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等位基因之间具有完全的显隐性关系,而且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F1产生的配子都发育很好,并可严格控制花粉来源;F2的个体都处于相似的环境下,所调查统计的F2群体较大。 3、分离规律在育种上有什么意义? 3、答:分离规律在育种上有以下重要意义:必须严格选用纯合体作为试验材料或杂交亲本,否则F1就发生分离,F2及以后各代的分离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无法正确分析试验资料;在育种过程中通过自交进行基因型分析,避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提高选择的正确性,提高育种成效;配制杂交种时,为提高杂种优势,必须选用高度纯合的亲本,同时生产上只用杂交一代进行生产;良种繁育时,必须注意防杂得纯。 4、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何在? 4、答: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异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随机分配,这就是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 5、番茄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二室对多室为显性,今有一株红果多室的番茄,怎样分析其基因型? 5、答:可用自交法或测交法来分析那株红果多室番茄的基因型。如用测交法,红果多室ⅹ黄果多室,①假如后代全是红果多室,则被测验的红果多室的基因型是YYmm,②假如后代有一半红果多室和一半黄果多室,则被测验的红果多室的基因型是Yymm. 6、为什么说独立分配规律是杂交育种的重要理论基础6、答:因为①独立分配律揭示了异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生物有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就可以广泛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物的进化;②由独立分配定律可知,用于杂交育种的双亲必是纯合体,并能互补,同时可知目标个体在后代的概率,借以确定育种规模,第三可知杂交二代是杂交育种选择的关键世代;③杂种优势利用时,独立分配规律告诉我们:杂种的双亲必须是纯合体;④良种繁育时,它告诉我们必须防杂保纯。因之种种原因,故说独立分配规律是杂交育种的重要理论基础。 7、连锁交换规律在育种上有何意义? 7、答:连锁交换规律在育种上有以下应用:①它描述了同源染色体上异位基因的交换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杂交育种中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②它告诉我们:用于杂交育种的双亲必须是纯合体并能互补,同时目标个体在后代群体中出现的概率也可由交换值推算出来,借以确定育种规模;③它告诉我们,可以通过鉴定一个易于鉴定的性状来选择一个与之连锁但不易鉴定的优良性状。 8、遗传的三大规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8、答:遗传三大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①三规律都以减数分裂为基础;②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规律,且是后面两类遗传规律的基础;③处于不同对染色体上的异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④处于同对染色体

遗传学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A James D. Watson C Aristotle D 以下几种真核生物,遗传学家已广泛研究的包括: A 酵母 C 玉米 根据红色面包霉的研究,提出 A Avery O. T C Beadle G. W 三、简答题 如何辩证的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对立 统一的关系: 变异是生物进化产生新性状的源泉, 3、 4、 Barbara McCli ntock Gregor Me ndel () 果蝇 以上选项均是 一个基因一种酶”理论的科学家是:( B Barbara McCli ntock D Gregor Me ndel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遗传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是动植物新 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 遗传和变异都有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章绪论 一、 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变异(variation ):指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各个个体之间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时子代甚至产生与亲代完全不 同形状表现的现象。 遗传(heredity ):指在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各个体之间在各方面相似的现象。 二、 填空题 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 Lamarck 提出了器官的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 传等学说;达尔文发表了著名的 物种起源,提 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 生物进化理论;于1892年提出了种质学说,认为生物体是由 体质和种质两部分组成的; 孟德尔于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认为性状的遗传是由 遗传因子控制的,并提出了 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 由组合定律;_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确定了 基因的连锁程度,创立了 基因学说。沃特森和_克里克提出了著 名的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式,揭开了分子遗传学的序幕。 遗传 和 变异 以及自然选择 是形成物种的三大因 素。 三、选择题 1、 被遗传学家作为研究对象的理想生物,应具有哪些特征?以下选项中属于这些特征的有: (D ) A. 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 B. 种群中的各个个体的遗传差异较大 C. 每次交配产生大量的子代 D. 以上均是理想的特征 2、 最早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建立起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科学家是: ()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名词解释 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 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 DNA 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 半保留复制:DNA 在复制时首先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两条链分开,然后以每一条链分别做模板各自合成一条新 的DNA 链,这样新合成的子代 DNA 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 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 半不连续复制:DNA 复制时,以3 J 走向为模板的一条链合成方向为 5 J3与复制叉方向一致,称为前导链; 另一条以5 ‘7走向为模板链的合成链走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称为滞后链,其合成是不连续的,先形成许 多不连续的片断(冈崎片断),最后连成一条完整的 DNA 链。

遗传学简答题

1 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有什么差别? 答:常染色质间期染色淡;中期染色深;存在染色体大部分区域;含基因;复制早,可转录;收缩程度大。异染色质间期染色深;中期染色淡;处在着丝粒附近;不含基因;复制迟,不转录;收缩程度小。 2 什么叫做核型?有何应用价值? 答:核型是一个细胞全套的中期染色体,也称染色体组型。核型可以用来分析与先天异常和功能紊乱相关的染色体畸变。如染色体缺失或交换等现象。正常的动植物核型还可以作为分类学和系统学的重要依据。 3 突变在进化中有什么作用? 答:突变不仅提供了进化的原始材料,创造了物种多样性。虽然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但是那些少数的有利突变使生物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4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 答:①有丝分裂只有一次分裂。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称为体细胞分裂。②减数分裂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第二次染色体等数分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为4个子细胞,发育成雌性细胞或者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也称为性细胞分裂。③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半,而有丝分裂形成二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④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合称二价体。粗线期时非姐妹染色体间出现交换,遗传物质进行重组。双线期时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因非姐妹染色体相互排斥发生交叉互换因而发生变异。有丝分裂则都没有。⑤减数分裂的中期各个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并且每个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朝向哪一板时随机的,而有丝分裂中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开始分裂。 5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意义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在遗传学上? 答: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使子细胞获得与母细胞同样数量和质量的染色体(2)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均等式的细胞分裂,使每一个细胞都得到与当初受精卵所具有的同一套遗传性息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维持有性生殖生物个体世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通过减数分裂导致了性细胞(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即由体细胞的2n(n为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数)条染色体变为n条染色体的雌雄配子,再经过两性配子结合,合子的染色体数目又重新恢复到亲本的2n水平,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始终保持亲本固有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2)为有性生殖过程中创造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通过非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各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以自由组合进入配子,形成的配子可产生多种多样的遗传组合,雌雄配子结合后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变异个体,使物种得以繁衍和进化,为人工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14 遗传学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了一下几方面内容:○1遗传的原因○2变异的原因○3原核生物遗传学 ○1遗传的原因:即解释家族内某些个体的相似性及某些遗传病产生的原因。 基因座即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位置,而在相同基因座上编码相同的DNA 即为等位基因。基因组成的类型分为表现型和基因型,其中表现型由基因型及环境作用共同决定;而性状则分为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其中质量性状变异呈间断性,杂交后代可明确分组,而数量性状的变异则成连续性,杂交后分离世代不能

减数分裂和三大遗传学定律的关系

第4期 戴文远,等:基于3S的闽江下游湿地景观空间分异研究 73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s for wetland landscap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based on 3S DAI Wen-yuan,HUANG Wan-li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Researched the patterns and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wetland through landscape diversity,dominance,evenness,fragmentation and isolation,with the help of RS,GPS and GIS. The results shown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region space among coastal counties,island counties and inland counties,spatial pattern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wetland landscape are dominated by landform,costal wetland has mor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values than river and artificial wetland and it becomes the core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wetland landscape. 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3S;wetland;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减数分裂和三大遗传学定律的关系 宋敏 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定律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连锁交换定律,是遗传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就如对基因的认识一样,最初基因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后来知道了它的实质——一段有特定功能的DNA序列之后,人们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大遗传学定律背后也有与之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即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发生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仅在性母细胞中进行.表现为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由一个细胞形成4个子细胞,子细胞的遗传物质是母细胞的一半.减数分裂由两次连续分裂构成: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每次减数分裂都可以分为前、中、后、末4个时期.其中前期I比较复杂,又细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亲代传递给子代各一个减数分裂的产物——配子(n),2个配子结合成合子(2n),在基因的指导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发育成个体.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的行为具有一致性,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与遗传密切相关的事件. “减数”并非是染色体数目随机的减半,而是遵循严格机理的.来自父母双方的经复制含有2条单体的同源染色体在前期Ⅰ配对,在后期Ⅰ分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决定了等位基因的均衡分离,这正是经典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一——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的分离导致性状的分离,纯合体(AA,aa)稳定遗传,就是说自交后代与亲本表型一致,杂合体(Aa)必然分离,自交后代表型不一致.染色体在减数分离过程中的“分”与在受精过程中的“合”,使有性生殖的生物保持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 各对染色体中的2个成员在后期Ⅰ分向两极是随机的,即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与任何另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不发生关联,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也就意味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独立分配的,对于一个二倍体生物来讲,如果有n对染色体的话,那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结果会出现2n配子.在受精的过程中,两性之各类型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故合子种类数是(2n)2.人有23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23(约8×106)种配子,精子和卵子结合,就有(8×106)2即64×1012种遗传组合,除同卵双生子外,人类的每一个成员彼此都是不同的,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人数.这正是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因为变异是各生物物种进化的重要因素. 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反映了经典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粗线期,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片段交换,在接下来的双线期会出现可见的交叉,这样分开来的染色体就不是原来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同线关系(顺式排列)变为异线关系(反式排列),而异线关系变为同线关系,这就是交换事件,导致了遗传物质的非随机组合,增加了变异性.这正是经典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三——连锁交换定律的基础. 两基因连锁遗传显然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那么可以认为由于非等位基因间相互影响每对基因就不按分离规律进行遗传,肯定不对,这有其中的道理. 遗传现象是复杂的,当理解了基因和染色体位置的从属关系,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之后,一些遗传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遗传因子”是孟德尔提出来的 2.“基因”是约翰森提出来的 3.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 4.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名词解释: 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联会:各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配对 着丝粒:着丝粒是真核生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的一种“装置” 一,核型分析 二,根据染色体着丝点位置不同,染色体可分为四类: m中着丝点染色体 sm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t端着丝点染色体 st近端着丝点染色体 三,染色体四级结构 四,有丝分裂过程及意义 1,过程 ①间期: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它包括(G1、S、G2三个时期),动物细胞此时中心粒也进复制,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

②前期最大特点是: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 ③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我们常找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④后期: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加倍。 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变成染色丝,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间内陷,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这样就完成一次细胞分裂,此时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细胞停止分裂,然后分化,有的细胞暂停分裂;有的细胞继续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2,意义 生物学意义:(1)多细胞生物生长是通过细胞数目增加或者体积增加实现的 (2)均等式分裂维持了个体的生长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遗传学意义: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遗传的稳定性和基因的完整性,提高子代的环境竞争力和生存率 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时期?再细分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2.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分为5个阶段(细偶粗双终): 细线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线状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偶线期:又称配对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侧面紧密相进行配对,这一现象称作联会.由于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大题1题多练三 遗传定律及应用A 含答案

大题1题多练三遗传定律及应用A 1.(2017山东济南二模,32)选取某种植物中的两个纯合品系抗病弧形叶和不抗病卵形叶做亲本进行杂交,F 1 的 表现型为抗病卵形叶,F 1自交,F 2 中出现四种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抗病卵形叶∶抗病弧形叶∶不抗病卵形叶∶不 抗病弧形叶=5∶3∶3∶1。研究发现,在排除了交叉互换和突变的前提下,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某类同时含两个显性基因的配子死亡。控制是否抗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叶型的基因用B、b表示,请回答问题。 (1)根据F 1和F 2 中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填“能”或“不能”)判断上述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请用上述出现的个体为材料设计实验,探究同时含两个显性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死亡配子的类别。(写出杂交组合并指出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3)若同时含两个显性基因的死亡配子为卵细胞,简述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作材料,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抗病卵形叶植株的过程: 。 答案(1)不能 (2)写出以下其中一种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①杂交组合:F 1 (母本)×不抗病弧形叶(父本)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中出现抗病弧形叶∶不抗病卵形叶∶不抗病弧形叶=1∶1∶1,说明含两个显性基因的雌配子致死;若子代中出现抗病卵形叶∶抗病弧形叶∶不抗病卵形叶∶不抗病弧形叶=1∶1∶1∶1,说明含两个显性基因的雄配子致死。 ②杂交组合:F 1 (父本)×不抗病弧形叶(母本)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中出现抗病弧形叶∶不抗病卵形叶∶不抗病弧形叶=1∶1∶1,说明含两个显性基因的雄配子致死;若子代中出现抗病卵形叶∶抗病弧形叶∶不抗病卵形叶∶不抗病弧形叶=1∶1∶1∶1,说明含两个显性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3)取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用相应病原体感染卵形叶植株,保留抗病的卵形叶植株 解析(1)题目中没有做正反交实验,也没有分别统计F 1和F 2 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所以仅根据F 1 和 F 2 中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不能判断上述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两个纯合品系抗病弧形叶和不抗病卵形叶做 亲本进行杂交,F 1的表现型为抗病卵形叶,可推知抗病、卵形叶为显性性状,且F 1 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抗病弧 形叶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不抗病卵形叶的基因型是aaBB。要探究同时含两个显性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的死亡配子的类别,可用测交法进行探究。让F 1做母本,不抗病弧形叶植株做父本进行杂交,即F 1 (母本,基因 型是AaBb)×不抗病弧形叶(父本,基因型是aabb),假设含有两个显性基因的雌配子致死,则母本产生的雌配

遗传学Genetics课程教学大纲

《遗传学 (Genetics)》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1204 课程名称:《遗传学》 总学时数:48学时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后续课有《基因工程》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机理的科学,是生物学科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科学。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变异的原因、物质基础及其内在规律;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改良,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 2、教学目标及意义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遗传物质及其传递过程、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关系。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辨证关系,能够运用遗传变异理论解决生产实践上的实际问题。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七学期。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注意与后续课程《基因工程》等课程的衔接。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弄清生物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及其传递特点,生物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有效途径,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特征等内容。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了解遗传变异的规律及其遗传学基础。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发展迅速,故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应广泛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发展,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态。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遗传学三大规律及其应用、基因定位、染色体结构与数目变异、细菌的遗传分析、分子遗传学基础和数量遗传学基础等内容。难点是连锁分析与基因定位;染色体数目变异与遗传分析;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等内容。 5、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综述、实验、作业、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和重要参考书: 教材:朱军. 遗传学. 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参考书: 1)、刘祖洞. 遗传学(上、下册).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王亚馥,戴灼华. 遗传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杨业华. 普通遗传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