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腺性膀胱炎的模型建立及尿流动力学检查

大鼠腺性膀胱炎的模型建立及尿流动力学检查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与临床相似的SD大鼠腺性膀胱炎模型制备方法与技术,并同时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致病因素。方法将9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A、B、C、D、E5组。45d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随后收集膀胱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SD大鼠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储尿期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与B、C、D、E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01)。A组膀胱标本的腺性膀胱炎发生率显著高于B、C、D、E组(P<0.001);B、C、D、E组腺性膀胱炎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使用大肠杆菌多次膀胱灌注雌性SD大鼠能诱导产生的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作为评估腺性膀胱炎机能学改变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大肠埃希菌尿流动力学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在膀胱黏膜和黏膜下层发生黏液腺增生的疾病,是膀胱尿路上皮受慢性刺激诱导产生的一种化生性改变[1]。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仍然未明确,多数研究[2,3]认为膀胱慢性感染、梗阻、结石、异物等慢性刺激是腺性膀胱炎的病因。为进一步研究腺性膀胱炎的致病原因,本实验力求在腺性膀胱炎的3种主要可能的致病因素中寻找主要的致病因素,并对各组大鼠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确立应用尿流动力学评估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可能性。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及材料成年雌性健康SD大鼠90只,体重(240±25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分笼饲养,自由饮水,适应性饲养1周。DH5α大肠埃希菌菌种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提供。结石粉末取自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泌尿系结石患者PCN碎石后收集的结石,研磨成粉末。

1.2实验方法

1.2.1将9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A、B、C、D、E5组。A、B、C、D组各20只,E组10只。A组:每隔2d经尿道向膀胱内灌注DH5α大肠埃希菌的溶液0.2ml,共15次,正常饮食。B组:隔2d经尿道向膀胱内灌注结石粉末加生理盐水混悬液,共15次。C组:行下尿路梗阻术后饲养45d。D组:隔2d向膀胱内灌注生理盐水,共15次。B、C组动物饮水中按照每500ml水加入16万单位庆大霉素液。E组:标准饲养45d,不做任何干预。

1.2.2大肠埃希菌溶液的制备在无菌条件下从-70℃冰箱取出DH5α大肠杆菌菌种,挑起菌种接种在装有5ml/LB培养液的无菌离心试管中,置于37℃恒温摇床,转速150转/分。10小时后用分光光度仪测定大肠杆菌的浓度,保持浓度在108~109CFU/100μL。

1.2.3结石粉末生理盐水混悬液的制备将人泌尿系结石研磨至粉末状,加入生理盐水,摇匀备用。

1.2.4膀胱内灌注方法 1%的戊巴比妥钠按照30mg/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SD 大鼠,仰卧固定后常规消毒会阴部。将无菌硬膜外导管用无菌液体石蜡润滑后提起尿道外口的皮肤,沿尿道后壁插入尿道3cm以上。通过抽吸导管排除大鼠残余尿液,分别用1ml注射器向大鼠膀胱注入0.2ml大肠埃希菌溶液(A组)、0.2ml 结石粉末生理盐水混悬液(B组),0.2ml生理盐水(D组),然后退出导管,将大鼠放入鼠笼等待自然苏醒。

1.2.5下尿路梗阻模型的建立参照文献[3]的方法,用3-0可吸收线经SD大鼠阴

道前壁缝扎悬吊尿道,松紧以硬膜外导管可以上下滑动为适度。然后退出导管,

将大鼠放入鼠笼等待自然苏醒。

1.2.6灌注15次,45天后将所有大鼠用25%乌拉坦溶液按1.0g/kg的剂量麻

醉下将硬膜外导管消毒液体石蜡润滑后插入大鼠膀胱,大约距尿道外口3cm,轻轻

按压膀胱区排除残余尿液,接微量泵,将膀胱灌注流量调为0.3ml/min,用尿流动力学仪,测量各组大鼠的尿流动力学改变。根据结果比较并判定。

1.2.7将各组大鼠用25%乌拉坦溶液按1.0g/kg的剂量麻醉下仰卧固定,剪开

会阴部皮肤,提起大鼠膀胱底部,逆行分离致尿道近端剪断,取出膀胱后观察膀

胱的大体形态后迅速将膀胱体部和膀胱三角处标本通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蜡块、切片、展片、HE染色。做好切片,置于10倍放大镜下观察膀胱粘膜

固有层是否有腺体样结构、囊腔和Brunn巢。

1.2.8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

2 结果

2.1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观察

表1 排尿压测定结果和膀胱最大容量测定结果

5组动物排尿压和动物膀胱最大容量没有显著的差异。

用x2检验计算P<0.001,按α=0.05,大肠杆菌组储尿期不稳定膀胱图形显著高于对照组。

2.2膀胱大体病理观察取标本过程中观察各组大鼠膀胱大体形态和膀胱三角

区黏膜大体外观,发现A组5只大鼠膀胱增大,膀胱壁明显增厚,20只大鼠膀胱三角区黏膜全部明显充血,未见明显滤泡和绒毛。B组大鼠膀胱外观大致正常,

18只SD大鼠膀胱内有明显膀胱结石存在,其中6只膀胱三角区黏膜有充血表现。C组大鼠膀胱有16只膀胱体积明显增大,所有大鼠膀胱三角区黏膜光滑,颜色均

一淡红。D组大鼠膀胱外观正常,膀胱三角粘膜16只与空白组粘膜类似,4只膀

胱三角区有充血表现。E组大鼠膀胱外观正常,膀胱三角粘膜光滑,颜色均一淡红。

2.3膀胱三角粘膜显微镜下病理改变 A组:所有大鼠膀胱黏膜均有炎性细胞

浸润,15只(75%)膀胱三角区黏膜固有层出现Brunn巢及囊腔,其中5只(25%)同时出现腺体样结构。B组:6只(30%)可见膀胱三角区有少许炎性细

胞浸润,其中1只(5%)可见黏膜固有层出现Brunn巢及囊腔。C组:膀胱粘膜

正常,细胞大小一致,未见Bruun巢,腺体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D组:15只膀

胱三角粘膜正常,细胞大小一致,有5只膀胱三角有少许炎症细胞浸润,在这其

中有2只有Brunn巢和囊腔。E组:膀胱粘膜正常,细胞大小一致,未见Bruun 巢,腺体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大肠杆菌试验组(A组)与其他组相比,出现腺

性膀胱炎改变的比例明显增多,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而B、C、D、E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移行上皮化生为腺性上皮,但是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并没有

完全明确。一般学者认为长期慢性感染刺激因素导致膀胱粘膜固有层出现腺性膀

胱炎改变。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移行上皮单纯增生—Brunn芽—Brunn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4]。

本实验旨在从腺性膀胱炎的3种主要可能的致病因素中寻找主要的致病因素。

实验发现膀胱内灌注大肠杆菌导致5只大鼠出现膀胱壁增生肥厚、15只膀胱三角区黏膜固有层出现Brunn巢、囊腔,其中有5只同时出现腺体样结构;而在抗生

素预防下结石组中有1只有Brunn巢和囊腔发生,下尿路梗阻组则未见腺性膀胱

炎发生。而生理盐水对照组其中有2只有Brunn巢和囊腔发生。正常对照组则未

见异常。证实了大肠埃希菌的慢性感染是导致腺性膀胱炎的主要病因,下尿路梗

阻以及结石刺激可能是继发感染,间接导致腺性膀胱炎的发生。

该模型的成功构建为腺性膀胱炎的病因预防起到指导性作用,同时为腺性膀

胱炎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的研究提供了与人类的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具

有很大的相似性的动物模型,特别是确立了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尿流动力学检

查方法,为腺性膀胱炎的动态观察和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参考文献

[1]ERTURK E, ERTURK E, SHEINFELD J,et al. Metaplastic cystitis complicated with Von Brunn nests, cystitis cystica, and intestinal type of glandular metaplasia [J].Urology,1988 Aug,32(2):165-167. [2]闽立贵,牛宏伟.腺性膀胱炎(附172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5):

308-310.

[3]LOPEZ-BELTRAN A, CHENG L, ANDERSSON L,et al. Preneoplastic non-papillary lesionsand conditions of the urinary bladder: an update based on the Ancona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J].Virchows Arch, 2002 Jan. 440(1):3-11.

[4]陈志强,马胜利,吴天鹏等.腺性膀胱炎专题讨论[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60-62.

进修学习尿动力学汇报

进修学习尿动力学汇报 目的总结我校在尿流动力学检查临床带教中的体会,提高临床技能操作的带教质量。方法在带教中提高学生对尿流动力学检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及分析尿流动力学检查图的能力;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结果提高了学生对尿流动力学检查的重视,启发了学生学习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兴趣,掌握了尿流动力学检查操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及独立分析尿流动力学检查图的能力。结论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是做好尿流动力学检查带教工作的保证。 尿流动力学是泌尿外科学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其理论知识抽象,操作复杂,同时在医学教育课程中未开设此门课,对于处在实习阶段的本科医学生,其对尿流动力学检查的知识了解不够,学生的实习短及对此的重视也不够,而且很多大型综合医院亦未开展尿流动力学检查,所以,临床的带教尤其困难。本研究针对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情况,探讨了临床带教的体会,现将笔者的临床教体会总结如下。 1.提高学生对尿流动力学检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兴趣 尿流动力学检查由国外学者于1872年开始研究,我国与20世纪50

年代开始有所涉及,9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2007年尿流动力学检查操作规范在全国推广,泌尿外科医生对其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1]。要成功完成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操作,首先要熟悉尿道解剖结构。所以在学生入科教育中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讲解了尿道的解剖结构及尿流动力学检查操作图、在临床上应用的例子,启发学习的兴趣。带教时,先让学生复习局部解剖学课程中有关于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再讲解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具体操作过程。告知学生有关该操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步骤与操作手法以及注意事项,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带教工程中,对于接受能力差、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学生耐心地多示教几遍。对于有胆怯心理的学生,要启发其兴趣。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临床案例。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才会有求知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理论形象化生动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原理及步骤,克服学习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心理障碍,在带教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我首先设计了尿流动力学检查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下载或者自制的三维动画,来讲解复杂的操作过程,把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尿流动力学检查图是如何形成的,而不再是机械地背诵正常情况下的各项指标值及各种异常情况下的变化值,

泌外整理

1、尿失禁的分型及原因 为尿液不能自主控制而流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持续性尿失禁:又称真性尿失禁,是指尿液昼夜持续地从膀胱或泌尿道瘘 中流出,几乎没有正常的排尿,膀胱呈空虚状态。常见的原因为外伤、手术或先天性疾病引起的膀胱颈和尿道括约肌的损伤。 (2)充溢性尿失禁:又称假性尿失禁.是指膀胱功能完全失代偿,膀胱呈慢性扩 张,并且从未完全排空,当膀胱过度充盈后,尿液会不断溢出。夜间多见。 慢性尿潴留。见于BPH、NGB、泌尿系结核等; (3)急迫性尿失禁:严重的尿频、尿急而膀胱不受意识控制就开始排尿,通常 继发于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以及重度膀胱出口梗阻。这类尿失禁可能由膀胱的不随意收缩引起。 (4)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内压突然增高(咳嗽、喷嚏、大笑、运动等)时,膀胱 内压大于尿道阻力引起的尿液不随意地流出。是因为膀胱支持组织松弛和盆底组织张力减弱或尿道本身缺陷所致。多见于经产妇、前列腺手术后,多发生于站立位。 2、血尿的定位 泌尿道病变部位可以通过排尿过程中血尿出现的时间来判断。血尿可分为: (1)初始血尿提示病变位于尿道或是膀胱颈,一般继发于炎症 (2)终末血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三角、膀胱颈部或尿道前列腺部,多为炎症引 起; (3)全程血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和其以上尿路,以肿瘤可能大 (4)新鲜血尿伴有大小不等的血块提示膀胱出血 (5)蚯蚓状血尿(条索状)由输尿管塑性引起,提示出血来自上尿路 3、血尿伴随症状: (1)无痛性肉眼血尿:泌尿系肿瘤、BPH (2)血尿伴尿路刺激症:感染、结核、晚期膀胱癌 (3)血尿伴肾绞痛:结石 (4)血尿伴蛋白尿:肾炎 (5)血尿伴下尿路梗阻:BPH、膀胱结石

尿动力学检查标准化及操作规范

尿动力学检查标准化及操作规范 摘要:2002年国际尿控学会首次发表了有关尿动力学操作规范,该操作规范涵盖了尿动力学的各项检查,如尿流率、充盈期膀胱测压及压力流率测定。并讨论了相关的尿动力学操作规范,测定方法、设备的配置及设定,信号测试、图形认辨、赝象纠正等。尿动力学操作规范通常推荐最认可的技术,但并非是唯一的可能性,只因其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才作为推荐为操作规范。因此在理解和应用操作规范时需要结合临床和研究的实际需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尿动力学操作规范。以下将全文介绍国际尿控学会的尿动力学检查操作规范。 关键词:尿动力学标准化 简介 良好的尿动力学操作规范应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①对相应的检查和测定参数的选择有明确的指证。 ②数据质量控制和完整的资料作保障的准确测定。 ③结果的准确分析和报告。 临床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是再现临床症状的同时,进行准确的测定,以了解产生这些症状的潜在原因,并确定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要达到此目的,在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时,应尽可能地确定功能障碍的证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这样才能作出有临床意义的尿动力学诊断。影像尿动力学可对定量测定作更准确的补充。 除了尿流率外,尿动力学检查不能仅依靠设备自动完成。原因并非是测定方法本身有问题,是目前的设备的局限性。对测定方法,信号处理、定量、记录和解读等方面也缺乏统一的认识。随著国际尿控学会有关尿动力学操作规范的标准化文件出版,预计将还会出现有关自动化的必要技术进展。

尿动力学通过测定相关的生理参数可直接评估下尿路功能。首先应从详尽的 病史、体检和标准泌尿外科研究中确定有关尿动力学问题或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进行有创的充盈期膀胱测压和压力流率分析之前,排尿日记(反应病人排尿和症状现状)以及反复尿流率检查和残余尿量测定均可提供客观、无创的重要信息,有助于确定可能存在的特殊尿动力学问题。 一.排尿和症状记录 排尿时间表通常记录每次排尿的时间。而排尿日记还应包括记录期间出现的 症状,如尿急、尿痛、尿失禁,以及所用的尿垫数量等。一般建议记录连续两天的排尿日记。从排尿日记中可以了解到平均每次排尿量和排尿次数;同时标注患者就寝时间,还可确定昼夜尿量和夜尿次数。这类信息可提供患者症状的客观证据,也可为尿动力学检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如事先了解了患者的膀胱生理容量,检查时不至于过度充盈膀胱。 二.尿流率 尿流率是无创和经济的检查,故为下尿路功能障碍筛选的不可或缺的一线检查。尿流率有助于初步了解下尿路储尿排尿期症状的原因。 尿流率检查力求精确,病人应在常态下排尿,检查后应询问病人此次排尿是否 如常。尿流率的自动分析资料应经目测确定,赝象必须排除。应将尿流率结果与患者的排尿日记进行比较。尿流率结束后应即可行超声残余尿量测定即完成排尿功能无创评估的全部检查。 (一)正常尿流率 膀胱出口松弛及逼尿肌正常收缩方可产生正常尿流率。正常尿流率曲线形态 为一平滑,对称的高幅度曲线;如出现低平、不对称、或多个尖峰(尿流速波动或间断)即提示存在不正常排尿,但尿流率本身很难发现排尿异常的原因。

5437例腺性膀胱炎文献分析

5437例腺性膀胱炎文献分析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膀胱黏膜上皮反应性增生性病变,Vonlimberk 于1887年首次报道。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组收集国内文献报道的腺性膀胱炎病例5437例, 对性别、发病年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伴发疾病、膀胱镜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本文收集2005年—2012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95篇,共计5437例,均行 膀胱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腺性膀胱炎。 1.2方法:所用资料均查阅原文献,采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2.1男女患者比例的统计结果: 有效统计病例数:5437例;男性病例数:1879例,所 占比例为34.56%;女性病例数:3558例,所占比例为65.44%。男性患者/女性患 者为1:1.89。 2.2发病年龄的统计结果:有效统计病例数:4684例,患者平均年龄45.14岁,中位年 龄46岁。 2.3膀胱结石与CG相关性分析:有效病例数5278例,伴发膀胱结石者209例,所占 比例3.96%。 2.4男性前列腺增生与CG相关性分析:有效病例数1879例,伴发前列腺增生患者419 例,所占比例22.30%。 2.5病变部位分布见表1: 表1 病变常见部位及所占比例 病变部位有效统计病例数小计所占比例(%)膀胱三角区2870 1389 48.40 膀胱颈部2870 339 11.81 膀胱三角区及颈部2870 647 22.54 输尿管开口2870 153 5.33 弥漫性分布2870 114 3.97 其他部位2870 228 7.94 2.6 膀胱镜下病变类型见表2: 表2 病变类型及所占比例 病变类型有效统计病例数小计所占比例(%) 2881 1665 57.79 滤泡状或绒毛样 水肿型 乳头状瘤样性2881 557 19.33 慢性炎症型2881 537 18.64 黏膜无显著改变型2881 122 4.23 2.7 各种常见临床症状见表3: 表3 常见临床症状及所占比例 临床症状有效统计病例数小计所占比例(%)尿路刺激症状4087 2943 72.01 血尿4337 1413 32.58 肉眼血尿2636 490 18.59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2010版)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2010版)》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那彦群 副主编孙则禹叶章群孙颖浩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2010版)》 分篇主编沈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分篇编委(排名不分先后) 陈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付光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张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田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方强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审查专家委员会(排名不分先后) 主审:宋波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杨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廖利民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北京博爱医院 副主审:吴士良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李龙坤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陈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谢克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卫中庆南京鼓楼医院 关志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成员:方祖军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许传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冷静上海仁济医院 赵耀瑞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宋希双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王平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李振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杜广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杨金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郑少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文建国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辉良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徐刚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黎玮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邱建宏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刘润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崔哲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何舜发澳门仁伯爵医院

目录 第一章概述 (4) 一、本指南的目的 (4) 二、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 (4) 三、本指南的制定方法 (4) 四、本指南适用范围 (4) 第二章人员和设备要求 (4) 一、尿动力学检查操作人员要求 (4) 二、尿动力仪及耗材的要求 (5) 第三章尿动力学检查 (6) 第一节尿动力学检查原则 (6) 一、选择尿动力学检查的原则 (6) 二、结果分析应遵循的原则 (6) 第二节、常用尿动力学检查 (6) 一、尿流率测定 (6) 二、充盈性膀胱压力容积测定 (8) 三、压力—流率测定 (10) 四、同步括约肌肌电测定 (12) 第三节选用尿动力学检查 (12) 一、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12) 二、腹压漏尿点压力测定 (13) 三、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测定 (15) 四、尿道压力描记 (15) 五、儿童尿动力学检查 (16) 六、盆底神经电生理检查 (17) 七、动态尿动力监测 (22) 第四节尿动力学检查的质量控制 (22) 一、尿流率检查质量控制 (23) 二、压力-流率检查质量控制 (23) 第四章尿动力学检查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5) 附录一:排尿日记 (26) 附录二:尿动力学检查中的标准化术语 (27) 附录三:尿动力学检查报告参考模式 (32) 附录四:尿动力学检查常用参考值 (34)

尿动力学检查系统

1、MMS Solar 尿动力学检查系统 全数字化智能系统,真正的无线蓝牙测量技术,为临床提供简便易行的尿动力学检测手段,为盆底功能紊乱提供完整的诊断方案。 ★尿动力 ★影像尿动力同步 ★泌尿专业生物反馈 ★肛门直肠动力 ★海绵体压力测定 ★动态尿动力 ★盆底神经电生理 主要技术特性 高度智能的人性化设计 1、系统内嵌虚拟教学程序(VIP),引导操作医生按"优质尿动力方法",进行检测全过程。 2、系统内嵌优质尿动力方法(GUP),保证尿动力检测结果科学可靠。 3、独有语音注释系统,所有标注事件和注释通过语音记录,在回放分析时注释的语音与数据曲线同步回放。 4、具有无线遥控装置,所有操作通过遥控器完成,医生不必在仪器前操作,而是更多地关注患者。

5、仪器具有硬件自动诊断系统,并且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进行系统维护和升级。 6、尿流率使用无线蓝牙发射、接收技术,尿流率传感器和主机之间没有线缆连接,隔墙传输达10米,患者的排尿过程更具私密性。 7、自动识别伪差赝像并且进行标识,逼尿肌压呈负压时系统具有自动改正功能。 8、检测数据在其它任何电脑可以进行联网或单机回放、再分析和编辑打印,方便进行学术讨论和会诊。 高性能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保证了优质尿动力方法得以实现 1、具有固定台车式、方便移动支架式和尿动力检查床一体式多种选择,想你所想、为你所用,适合各种环境和专业需求。 2、独有全数字化技术、功能模块即插即用,使系统具有无限的扩展空间。 3、为盆底功能紊乱提供完整的诊断方案,全功能系统可涵盖标准尿动力检测、高级尿动力检测、影像尿动力同步、专业生物反馈、肛门直肠动力和盆底神经电生理分析。 4、基于微软视窗XP专业系统,尿动力系统包含中文在内的15种语言可选择,实现全中文界面和中文报告。 5、包含女性和儿童尿动力专业检测分析软件,配置男性、女性和儿童专用测压导管。 6、三通道测压系统,实现尿道压、膀胱压和腹内压同步检测分析。

大鼠腺性膀胱炎的模型建立及尿流动力学检查

大鼠腺性膀胱炎的模型建立及尿流动力学检查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与临床相似的SD大鼠腺性膀胱炎模型制备方法与技术,并同时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致病因素。方法将9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A、B、C、D、E5组。45d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随后收集膀胱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SD大鼠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储尿期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与B、C、D、E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01)。A组膀胱标本的腺性膀胱炎发生率显著高于B、C、D、E组(P<0.001);B、C、D、E组腺性膀胱炎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使用大肠杆菌多次膀胱灌注雌性SD大鼠能诱导产生的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作为评估腺性膀胱炎机能学改变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大肠埃希菌尿流动力学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在膀胱黏膜和黏膜下层发生黏液腺增生的疾病,是膀胱尿路上皮受慢性刺激诱导产生的一种化生性改变[1]。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仍然未明确,多数研究[2,3]认为膀胱慢性感染、梗阻、结石、异物等慢性刺激是腺性膀胱炎的病因。为进一步研究腺性膀胱炎的致病原因,本实验力求在腺性膀胱炎的3种主要可能的致病因素中寻找主要的致病因素,并对各组大鼠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确立应用尿流动力学评估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可能性。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及材料成年雌性健康SD大鼠90只,体重(240±25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分笼饲养,自由饮水,适应性饲养1周。DH5α大肠埃希菌菌种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提供。结石粉末取自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泌尿系结石患者PCN碎石后收集的结石,研磨成粉末。 1.2实验方法 1.2.1将9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A、B、C、D、E5组。A、B、C、D组各20只,E组10只。A组:每隔2d经尿道向膀胱内灌注DH5α大肠埃希菌的溶液0.2ml,共15次,正常饮食。B组:隔2d经尿道向膀胱内灌注结石粉末加生理盐水混悬液,共15次。C组:行下尿路梗阻术后饲养45d。D组:隔2d向膀胱内灌注生理盐水,共15次。B、C组动物饮水中按照每500ml水加入16万单位庆大霉素液。E组:标准饲养45d,不做任何干预。 1.2.2大肠埃希菌溶液的制备在无菌条件下从-70℃冰箱取出DH5α大肠杆菌菌种,挑起菌种接种在装有5ml/LB培养液的无菌离心试管中,置于37℃恒温摇床,转速150转/分。10小时后用分光光度仪测定大肠杆菌的浓度,保持浓度在108~109CFU/100μL。 1.2.3结石粉末生理盐水混悬液的制备将人泌尿系结石研磨至粉末状,加入生理盐水,摇匀备用。 1.2.4膀胱内灌注方法 1%的戊巴比妥钠按照30mg/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SD 大鼠,仰卧固定后常规消毒会阴部。将无菌硬膜外导管用无菌液体石蜡润滑后提起尿道外口的皮肤,沿尿道后壁插入尿道3cm以上。通过抽吸导管排除大鼠残余尿液,分别用1ml注射器向大鼠膀胱注入0.2ml大肠埃希菌溶液(A组)、0.2ml 结石粉末生理盐水混悬液(B组),0.2ml生理盐水(D组),然后退出导管,将大鼠放入鼠笼等待自然苏醒。 1.2.5下尿路梗阻模型的建立参照文献[3]的方法,用3-0可吸收线经SD大鼠阴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引言: 尿动力学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尿液排泄过程的测试方法,通过测量尿液流动和膀胱压力等参数,帮助医生判断尿液排泄功能是否正常,并对尿液排泄障碍进行诊断和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适应症、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尿动力学检查。 一、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 1.评估尿液排泄功能:测量尿液流量、尿液流速和尿液排尿时间等参数,判断尿液的排泄过程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尿液排泄障碍,如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 2.评估膀胱功能:测量膀胱压力、膀胱容量等参数,判断膀胱的排尿功能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膀胱排尿障碍,如膀胱梗阻、膀胱过活动等症状。 3.评估尿液排尿机制:通过测量尿液流速和膀胱压力等参数,判断尿液排尿机制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尿液排尿障碍,如尿道梗阻、尿道狭窄等症状。 二、尿动力学检查的适应症: 1.尿频、尿急和尿失禁等尿液排泄障碍的患者。 2.膀胱梗阻、膀胱过活动和尿道狭窄等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 3.尿液残留的患者。 4.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如前列腺增生、膀胱炎等疾病。

三、尿动力学检查的方法: 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史询问包括 尿液排泄频率、排尿时间、排尿困难、尿失禁等症状。体格检查包括膀胱 触诊、肛门指检等。 2.尿流率测定:患者自然排尿,通过测量尿液流量、尿液流速等参数,评估尿液排泄功能。 3.膀胱压力测定:将导管插入膀胱,测量膀胱内压力。可以采用导尿管、导尿器或电极等测量方法。 4.尿道压力测定:将导管插入尿道,测量尿道内压力。可帮助评估尿 液排尿机制。 5.膀胱容量测定:通过注入液体或气体,测量膀胱容量。可以评估膀 胱容量和膀胱排尿功能。 6.尿液残留测定:通过经尿道或经直肠插入导管,测量尿液残留量。 可以评估尿液排尿能力和尿液残留情况。 四、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解读: 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的各项参数,可判断患者的尿液排泄功能和膀胱排 尿功能是否正常。常见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包括: 1.尿液流量和尿液流速:正常情况下,尿流量和尿流速应该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若尿流量和尿流速异常,可能提示尿液排泄功能障碍。

尿流动力学

尿流动力学 定义: 利用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研究尿路运输、储存和排泄功能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形成 与现代电子技术和测量技术有关。尿动力学检查可为排尿困难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 价提供客观依据。常用的尿动力学技术主要包括:① 尿流率测量;② 各种压力测量;③ 肌电图;④ 动态放射学观察等。尿动力学分为两部分:尿动力学和尿动力学。前者主要 研究尿液在肾盏、肾盂和输尿管中的转运过程;后者主要研究膀胱和尿道储存和排泄尿液 的过程。目前,用于下尿路尿动力学研究的检查技术相对成熟。我们的临床尿动力学检查 是对下尿路的检查。适应症1尿失禁 2.夜尿症:它指夜晚需要起床排尿,因此打断了睡眠。在孕妇和老年人身上比较多见。夜尿症可能仅仅是因为睡前饮用了过多液体造成(青少年比较多见),也可能是其他更严 重 [1] 的疾病的症状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尿失禁、膀 胱感染、间质性膀胱炎、糖尿病、充血性心脏衰竭、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盆腔输尿管交界 处梗[2] 梗阻或前列腺癌等。 3.频尿症 4.急尿 5.尿道刺痛 6.尿流异常 7.排尿等待 8.排尿滴淋不净 如果发生尿道感染,应首先控制感染,然后尿动力学检查是适当的禁忌症 1.感染急性期 2.严重膀胱内出血检查前 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历。同时,患者的尿液样本将被送往实验室检查是否有细菌 感染。然后做体格检查,尤其是腹部或骨盆;对于男性患者,只检查前列腺。如有必要, 前列腺的B型超声检查通常可以找出病因。 之后,医生会要求病人对自己的泌尿过程做纪录,所纪录的事项包括,饮水量、排尿 量和排尿次数。这些纪录基本上都能提供病人膀胱的一些基本资料,比如膀胱的容量(但 不包含残余尿量),尿失禁的次数,夜尿的次数,夜尿总量和一天排尿总量等,除此之外,纪录也能够告诉医生病人是不是因为喝过量的水而导致病态。检查项目 尿动力学检查主要包括四项功能的检查:尿流率、膀胱功能、尿道压力和尿道括约肌。不同的医院和医生有不同的检查项目。尿流率测量 测定单位时间内自尿道外口排出的尿量称作尿流率测定,其单位为ml/s。此项检查可反映下尿路贮尿、排尿功能的一般水平,为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基本项目。常用作排

尿动力学讲义

尿动力学检查及其临床应用 尿动力学检查 1、尿流率测定 2、膀胱测压 a.充盈期膀胱测压 b.完全期膀胱测压 3、尿道测压 一、尿流率 1.每单位时间内从尿道排出的尿液量 2.为逼尿肌、腹肌及尿道松弛的综合结果 3.尿流率参数: (1)排出尿量(Voiding Volume):大于150毫升以上时为有效值 (2)最大尿流率(Qmax):尿量在150-500毫升之间时(男性),Qmax结果较为准确 男性-Qmax>15 ml/s 女性-Qmax>20 ml/s (3)平均尿流率 Qave:Qave=排出尿量/排尿时间 (4)排尿时间:正常在30秒之内 4.尿流率曲线特征 (1)正常曲线 a.呈“钟”形曲线 b.Qmax (2)前列腺增生 a.曲线“钟”形形态消失 b.尽管Qmax大于15 ml/s,但是Qmax向右侧移位

,但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患者有膀胱出口梗阻 逼尿肌收缩力下降 尿动力学检查证实膀胱出口无梗阻,逼尿肌反射低下。 (3)尿道外括约肌痉挛

图5:尿动力学显示排尿末滴沥现象为尿道外括约肌间断痉挛所致。 二、膀胱功能的检查 (一)完全性膀胱测压 1.患者排尿时同时测定尿流率 2.完全性膀胱测压所测定的参数 (1)灌注速度 (2)残余尿量 (3)膀胱稳定性 a.不稳定膀胱:逼尿肌收缩其压力超过15厘米水柱,但能控 制 (Phasic contraction) ,幅度超过15厘米水柱, 患者同时有尿急的感觉但能控制。为非神经因素 引起。 b.无抑制收缩:逼尿肌收缩其压力超过15厘米水柱,不能控 制 超过15厘米水柱,患者不能控制并出现急迫性尿失 禁。为神经因素引起。 (4)膀胱感觉:膀胱本体感觉,且其中首次排尿感觉较为有临床 意义 a.感觉过敏:首次排尿感<150毫升 b.感觉减低:首次排尿感>350毫升 c.感觉缺失:灌注超过800毫升仍无感觉

尿动力检查常见并发症分析与预防

尿动力检查常见并发症分析与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尿动力检查常见的并发症,了解其发病原因,总结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2例行尿动力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并 发症进行总结,了解其影响因素,总结预防措施。结果:本组患者出现并发症10例,占5%;其中置管失败5例、发热2例、血尿1例、严重膀胱痉挛2例、影 响因素方面:8例患者伴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出现操作不当。结论:置管失败、发热、血尿、膀胱痉挛等是尿动力检查的常见并发症,合并基础疾病和操作不当 是诱发并发症的主要因素,采取预防和对因处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概率的危害,保证患者健康。 关键词:尿动力检查;并发症;预防 尿动力学检查是泌尿科的常规检查技术之一,其原理为电生理学和流体力学,通过对尿量各个部分的压力、流率和生物电活动情况等进行检查,了解尿路的排 尿机制和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改变,为排尿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支持[1]。由于尿动力学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各类测压管和导管需要侵入体内,因此 对患者损伤较大,容易导致并发症,影响预后效果。本文选择我院200例尿动力 检查的患者进行研究,对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2例患者共行202例次尿动力检查,其中男113例,女 89例,年龄45-85岁,平均65岁;其中前列腺增生136例(67.5%),压力性尿 失禁13例(6%),颈椎或腰椎外伤10例(10%),排尿困难6例(3%),尿频 6例(3%),前列腺炎5例(2.5%),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5例(2.5%),前 列腺癌根治术后5例(2.5%),尿道狭窄5例(2.5%),肠道造口1例 (0.5%)。 1.2检查方法病人取截石位或平卧位,在无菌操作原则下进行操作;需要分 别经尿道置入双腔膀胱测压管和经肛门置入直肠气囊测压管,在直肠测压管气囊 内注入2-5ml生理盐水并将空气进行排空后固定,以生理盐水作为传导介质,连 接膀胱测压管、直肠测压管与尿动力检测仪接口,进行起始数据调节后开始进行 检测[2]。 2结果 本组患者出现并发症10例,占5%;其中置管失败5例,后经研究发现置管 失败患者均为尿管狭小;发热2例,为插管性相关感染引起的;血尿1例,为尿 道损伤所致;严重膀胱痉挛1例,为膀胱肾源性腺瘤;死亡1例;影响因素方面:8例患者伴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出现操作不当。 ①置管失败。本组患者发生5例置管失败患者,多为TURP术后患者,因测 压管在前列腺窝卷曲打折所导致,少数是由于患者耐受度较低和尿道狭窄所致, 给予留置导尿管和采取尿道扩张术对狭窄处进行扩张后恢复良好。②发热。本组出现发热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BPH慢性尿潴留老年患者,1例经检查发现尿 道外括约肌和逼尿肌协同失调,结合病史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2 例发热患者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均发现白细胞水平升高,给予静脉抗生素药物处 理和冰块物理降温处理之后恢复正常。③严重膀胱痉挛。本组患者出现严重膀胱痉挛2例,确诊为膀胱结核,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出现下腹疼痛加剧的现象,且尿 动力学检查显示充盈期逼尿肌出现不稳定收缩,且尿液不自主流出,因疼痛难忍

泌尿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

泌尿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 泌尿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的疾病,如肾炎、肾结石、膀胱炎等。这些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动物模型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模拟人类疾病,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发生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动物模型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肾炎动物模型研究 肾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在肾炎动物模型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猪等。通过诱导肾炎模型,可以模拟人类肾炎的发生过程,并进行相关治疗试验。例如,可以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其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二、肾结石动物模型研究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腰部或下腹部剧烈疼痛。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在肾结石动物模型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兔子等。通过给予高钙、高氧化物等饮食,可以诱导肾结石模型,并进行相关治疗试验。例如,可以使用利尿剂、草酸盐等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其对结石形成的影响。 三、膀胱癌动物模型研究 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在膀胱癌动物模型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兔子等。通过给予致癌物质或基因突变等方法,可以诱导膀胱癌模型,并进行相关治疗试验。例如,可以使用化学药物、放射线等进行治疗,并观察其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 总之,动物模型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

腺性膀胱炎大鼠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腺性膀胱炎大鼠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雌性大鼠腺性膀胱炎模型制备方法。方法选取雌性大鼠50只,其中42只建立腺型膀胱炎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大肠埃希菌灌注组(34只)、生理盐水灌注组(8只),另外8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同等条件饲养下,50 d后处死各组大鼠,切取膀胱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3组大鼠在体重变化及死亡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组33例大鼠感染腺性膀胱炎,感染率97.0%,与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组大鼠膀胱标本常规病理切片、透射电镜均证实为腺性膀胱炎。结论大鼠膀胱灌注大肠埃希菌可导致腺性膀胱炎,其病理表现与人类腺性膀胱炎具有相似性,可据此制作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method of female rat models of cystitis glandularis. Methods 50 female rats were selected,and 42 of them were select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at models of cystitis glandularis. Th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Escherichia coli perfusion group (34 rats),the normal saline group (8 rats),and the other 8 rats were treated as blank control group.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of feeding,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50 days,and the bladder specimens were taken f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anges of body weight and mortality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P>0.05). The 33 rats in the Escherichia coli perfusion group were infected with cystitis glandularis,the infection rate was 97.0%,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and the normal saline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Escherichia coli group were confirmed with cystitis glandularis by the conventional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of the bladder specimens. Conclusion Instill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bladder in rats can cause cystitis glandularis,and the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ystitis glandularis in people,in accordance with this,the animal models of cystitis glandularis can be made. [Key words] Cystitis glandularis;Animal model;Rat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在膀胱粘膜和粘膜下层发生粘液腺增生的疾病,已成为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1-2]。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甚至漏诊。在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及生物学行为仍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通过创建动物模型研究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具有可行性。因此,该研究选择50雌性大鼠进行腺性膀胱炎大鼠的造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成年雌性健康SD大鼠50只,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

腺性膀胱炎的研究进展

腺性膀胱炎的研究进展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的文献,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与膀胱肿瘤的相关性、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标签: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又称为囊腺性膀胱炎(Cystitis cystica,CC),是以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增多、尿失禁、遗尿、耻骨上区及会阴不适、下腹部坠胀、性交痛、每次尿量减少以及血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膀胱疾病。1887年V on limbeck[1]首次描述了腺性膀胱炎。 1流行病学 1968年,有文献报道腺性膀胱炎发病率仅为0.1%~1.9%,认为其好发于女性,并认为是因女性易发生泌尿系感染所致[2]。但近年来通过一些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远高于此,由尸检时发现的膀胱黏膜的腺性膀胱炎的病理改变发生率为89%,男女发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 2病因学 目前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组织转化可能是其病因。正常膀胱粘膜覆盖移行上皮,部分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称为组织转化。腺性膀胱炎属膀胱粘膜组织转化性病变。膀胱粘膜腺上皮的来源有以下几种学说。 2.1上皮组织转化说在慢性刺激因素作用下,移行上皮组织转化为腺上皮,通过分泌粘液而达到自身保护目的。常见的慢性刺激因素包括感染、梗阻、物理刺激(结石、异物等)和化学致癌物等。慢性刺激使黏膜上皮形成上皮芽,伴有上皮芽的移行上皮细胞向下增殖,被挤压于黏膜固有层而形成移行上皮巢,即所谓的Brunns′s巢[5] 。Brunns′s巢逐渐进展为腺性膀胱炎[6]。但是,Weiner等[7] 观察了100例肉眼观大体正常的膀胱标本,其中看到Brunns′s巢及腺性膀胱炎分别为89%及80%,仅1例既无Brunns′s巢亦无腺性膀胱炎。Walther等[8]观察了125例,其中看到Brunns′s巢及腺性膀胱炎分别为9 3.6%和71.2%,仅8例既无Brunns′s巢亦无腺性膀胱炎。这些研究表明,Brunns′s细胞巢的存在是正常的,但有感染等刺激因素作用时,可能会发生增生或变异。但以上结论只能作为推断,尚没有更直接的证据来支持。 2.2胚胎起源学说在胚胎期原始泄殖腔逐渐分离成直肠和泌尿生殖窦。但是脐尿管关闭异常会导致脐尿管囊或巢,或为泄殖腔分化时肠上皮残留,即细胞巢。Foot[9]和Emmett等[10] 也认同这一观点。但Weeler等[11] 指出,在输尿管及肾盂部位亦可发生囊性输尿管炎及囊性肾盂炎,甚至腺性输尿管炎及腺性肾盂炎,所以胚胎残余学说似乎有不合理的一面。

泌尿外科重点

泌尿外科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排尿困难:凡排尿延迟、费力、不畅、尿线无力、变细、滴沥等都称为排尿困难.由膀 胱以下尿路梗阻所致. 2。尿失禁:尿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 3。充溢性尿失禁:是由于膀胱过度充盈引起尿液不断溢出.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尿潴 留,膀胱内压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持续或间断溢出. 4. 肉眼见尿液呈血色者为肉眼血尿,1000ml尿中含1ml血即呈肉眼血尿. 5. 镜下血尿:通过显微镜能看到红细胞者称为镜下血尿.一般认为离心尿液每高倍视野中 有2个以上红细胞有病理意义. 6。初始血尿:血尿见于排尿初期,病变多在尿道或膀胱颈部. 7. 终末血尿:血尿出现在排尿终末,病变多在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或后尿道. 8. 全程血尿:血尿见于尿液全程,病变多在膀胱或其以上部位. 9。乳糜尿:尿液中含有乳糜,呈乳白色.也可混有大量蛋白和血液. 10。脓尿:离心尿每高倍视野白细胞超过3个以上为脓尿. 11. PSA: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由前列腺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产生,是一种含有237个氨基酸的单链糖蛋白,是目前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生物标记. 12. 尿频:指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 13. 尿潴留:指尿液潴留于膀胱内不能排出. 14. 尿急:是指排尿有急迫感。 15. 尿疼:指排尿时感疼痛。 16、尿路上皮:即移行上皮,覆盖从肾盏至尿道的全部尿的排泄径路。 17、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即指每日尿量在500~1 000 ml,占ARF的30%~60%,临床表现轻,但仍有26%的病死率. 1、尿少(oliguria):每日排尿量少于400ml。 2、尿闭(anuria):每日尿量少于100ml. 3、尿潴留(urinary retantine):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 4、尿流动力学测定(urodynamics):是借助流体力学及电生理学方法研究排尿功能障碍的一种技术。 5、阳痿(impotence):阴茎勃起不坚和不能勃起,而不能性交者。 6、尿失禁(incontinence):尿液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 7、包茎(phimosis):包皮不能上翻使阴茎头外露。 8、包皮嵌顿(paraphimosis):包皮外口较紧者,若勉强翻转包皮,而未及时复位使包皮紧勒于冠状沟引起远端包皮和阴茎头回流障碍者. 9泌尿男生殖系统畸形(Anomalies of the Genitourinary tract) 10、隐睾(cryptorchidism) 11、囊性肾病变(cystic kidney diseaee) 12、尿道下裂(hypospadias)

泌尿外科疾病护理新

第一节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的常见症状和诊疗操作 一排尿异常及护理 1膀胱刺激症症状尿急、尿频、尿痛被称为膀胱刺激症。 2尿失禁 3遗尿 4尿潴留 5尿流中断 6护理做好心理护理,指导病人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ml,禁食、少食辛辣刺激食物,遵遗嘱药物治疗。 二尿液异常 1 血尿每1尿中混有1ml以上血液即可呈肉眼血尿;离心尿液每高倍视野中红细胞计数在3个以上为镜下血尿。初始血尿提示尿道或膀胱颈出血;终末血尿提示病变在膀胱三角区、膀胱颈或后尿道;全程血尿提示膀胱颈以上的尿路病变;无痛性血尿怀疑泌尿系肿瘤。 2 脓尿离心尿液每高倍视野中白细胞计数在3个以上。 3乳糜尿 4 气尿 三实验室检查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检查 2 尿三杯试验:病人一次排尿中,留取开始的第一杯、中间一杯和最后一杯,来初步判断血尿和脓尿的来源和病变部位。 3尿细菌学检查:常用方法有直接涂片和尿培养等。革兰染色尿沉渣涂片检查,判断细菌种类;尿沉渣结核菌培养,判断有无泌尿系结核;尿培养及菌落计数,可判断有无尿路感染。 4 尿细胞学检查:留取新鲜尿标本,用于膀胱肿瘤的筛选或肿瘤术后的随访。 5膀胱肿瘤抗原 (二)肾功能检查 1尿比重:是判断肾功能最简便的方法。正常值是1.010-1.030。 2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判断肾功能。其增高的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成正比。 3 内生肌酐清除率: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简便有效方法。24小时正常值90-120ml/min。 4 X线断层扫描检查:监测单侧肾小球滤过率和有效肾血流量。 (三)前列腺液检查 前列腺特异抗原正常值小于4ng/ml,若大于10ng/ml应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可能。 (四)流式细胞测定主要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四常用器械检查 (一)导尿检查是用无菌导尿管自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出尿液的方法,是秘尿外科最常用的操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