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 古代印度

第25集 古代印度
第25集 古代印度

第25集古代印度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大体上是我国的商朝前期,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的一支,通过兴都库什山的一些山口,来到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地区,雅利安一词源自梵文,有高贵的意思,雅利安人创造了吠陀文明。

古代的印度是对南亚次大陆的统称,它包括今日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八国的领土,还有今天缅甸的一部分,次大陆的北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山脉,西北面有塔尔沙漠,这使它自成一个相对孤立的地理单位,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

最早阐述古印度的文献是吠陀文献,这是颂诗、祈祷词、天文信息以及传说的汇编,其中《梨俱吠陀》最重要、最古老,大约完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间。经过长期的斗争,雅利安人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土著人,被征服的土著人有的被杀害,有的在当地驱为奴隶,但大部分人接受雅利安人的文化,融入了雅利安人的社会。

印度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在这时形成,种姓制度最初有两个等级,后来发展到了四个,即婆罗门,由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地位最高;刹帝利,由军事首领、武士组成;吠舍,是指平民;首陀罗,是奴隶。每个种姓从事世袭的职业,互不通婚。种姓制度一直是印度社会的特征。

宗教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僧侣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这个时期的宗教奉吠陀经典为神圣,举行大量的祭祀,婆罗门祭司的地位最高。

大约公元前八世纪,铁器已在南亚农业中使用,促进了恒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国家,其中较强大的国家16个,这些国家相互争霸,史称列国时代。也出现了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如王舍城、舍卫城、吠舍厘城等。

政治经济的变化改变了当时社会阶级力量的对比,使种姓制度发生了变化,使执掌经济及行政大权的刹帝利种姓势力上升,社会的变化在文化上带来许多新气象。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佛教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出身于迦毗罗卫国,今属尼泊尔,与我国的孔子大约是同一时代。佛教和耆那教都主张靠自身的正确行为达到宗教解脱,反对杀害牲畜进行祭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尚会鹏)“它们是主要为了反对婆罗门教而产生的,我们知道婆罗教它的主要特点一个是吠陀天启,一个是婆罗门至上,还有一个就是祭祀万能。佛教和耆那教的产生,也就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这三个特点而产生的,就是它反对杀死大量的牲畜进行祭祀,也反对婆罗门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反对吠陀文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这种特点,也说明了当时的一个现实,就是社会已经从游牧社会过渡到了农耕社会。我们知道游牧社会牲畜是主要财产,那么杀死大量的牲畜来祭祀,这是当时的一种现象,而农耕社会牲畜变成了生产工具,再大量的杀死牲畜,就是对生产力的一个破坏。”

在列国中,摩揭陀国最为强盛。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初,马其顿的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率军进犯西北印度,摩揭陀国一个出身孔雀族的青年旃陀罗笈多,率军击败了来犯的马其顿人,推翻了本国暴虐的统治者,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到阿育王时代达到鼎盛。此时帝国的版图几乎包括除南印度泰米尔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和阿富汗相当大一部分。孔雀王朝建都华氏城,今巴特那附近,当希腊人麦伽斯特尼作为大使来到这里时,曾对该城的辉煌壮观大为惊讶。

大约700年后,中国高僧法显还曾赞扬过这些宏伟的建筑。

阿育王在早期依靠武力征服了柯陵伽国,完成了印度的统一。但他接受了佛教,他以德行为统一印度的手段,这使他的统治出现了转折。在他的提倡下佛教兴盛起来,他曾派出使节遍历印度各地,甚至远到叙利亚、埃及与希腊,使佛教传播到印度以外的地方,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泰国,向北传到阿富汗、伊朗,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成为一个国际性宗教。

阿育王时代艺术的代表物是纪念柱,又称阿育王石柱,印度共和国的国徽就是以这种柱头为蓝本制作的。阿育王还在印度各地修建了众多的佛教建筑、佛塔。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一个叫普舍耶密多·巽伽的人杀死了最后一个孔雀王朝的国王,建立了巽伽王朝,在以后的几个世纪,印度屡遭外国侵略,政治分裂。

孔雀王朝灭亡后佛教的传播受到影响,一度衰落的婆罗门教得到复兴,它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和教规,并与各个地方的信仰和生活习俗结合在一起,新复兴的婆罗门教称为印度教。

公元60年前后,一支游牧民族,贵霜人侵入西北印度,并在那里建国。到了迦腻色迦一世时代,贵霜帝国进一步扩大。贵霜王朝把中亚与北印度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促进了这一广大地区城市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贵霜帝国是印度、中亚、希腊、罗马和中国四大文化的汇合地。这个时期,在犍陀罗一带,出现了融合印度与希腊风格的艺术,称为,犍陀罗艺术。近距离的观察这些佛像,不难看到古希腊女神的影子。

贵霜统治者是游牧民族,保留着浓厚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来到印度后接受了佛教,佛教在印度再次昌盛。佛教中开始出现一股改革的浪潮,出现了主张拯救更多人的大乘佛教。但是在广大乡村,印度教的影响仍很大,婆罗门祭司花费大量的精力编篡各类法典,用以维护社会等级,规范人们的生活。

大约在公元200年,印度教重要经典《摩奴法论》基本定型,这部经典是印度教徒生活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习俗、教育、外交等。

公元三世纪,贵霜帝国瓦解,北印度再次分裂为众多小国家,直到笈多王朝时才又出现了统一。

旃陀罗·笈多一世在恒河流域东、中部,建立了笈多王朝,他的继承人沙摩陀罗·笈多大规模向外扩张,并自称是,辉煌、伟大和传奇的君王。到五世纪中叶匈奴人入侵北印度时,笈多王朝逐渐衰落。

中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归国后撰写的《佛国记》,称赞笈多王朝统治者施仁政、人民殷乐。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尚会鹏)“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少数几个大的统一王朝之一,在笈多王朝时代,印度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等,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地步,它的影响和地位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盛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很多有名的思想家、艺术家、剧作家和科学家。”

这个时期梵文诗歌戏剧获得了发展,著名的梵文诗人迦梨陀娑写下了戏剧《沙恭达罗》、诗歌《云使》。笈多王朝时代,统治者扶持印度教,使印度教几乎获得了国教的地位。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融合,印度教逐渐成为一种包罗多种神明、多种哲学思想和多种祭祀仪规的法纪合体。

古代印度产生了两部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是古代英雄的颂歌,对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影响极大。公元五、六世纪传播到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为中国人所知。

著名的阿旃陀石窟艺术,代表着笈多王朝艺术的辉煌,这里原是佛教作为佛殿和僧房而开凿,共有洞窟30所,壁画内容丰富、技法精湛,是名符其实的印度古代艺术的宝库。

科学技术也出现繁荣,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利耶毗陀,计算了日月星的运动,得出了一年为365.35天的结论,他还大胆提出大地是一球体,并自身旋转,这个思想比哥白尼的地动说早了近千年。

说到古代印度的科学,不得不提到印度人在数学上对人类的贡献。现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十个数字符号即起源于印度。用十个符号表示一切数目的巧妙办法,给予计算以巨大的方便。0是印度对全人类奉献的最精妙礼物之一,现代信息世界基础的电子计算机是以0和1来编写自己的语言。

戒日王时代正值中国的盛唐,公元632年,中国高僧玄奘为学习佛教到达印度。根据玄奘的记载,那时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北印度规模最大、最宏伟的佛教大学。这里聚集着大批高僧,据说玄奘是第一万名学生。这个时期佛教在印度已开始衰落,一些寺院被没收,教徒受排挤,佛教向民间信仰妥协,转变为密教,最后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了。

佛教之所以在印度灭亡有几个原因:第一,与印度教相比,佛教无法为印度提供一个更好的、在不断外来打击下生存的机制,佛教十分有组织、有正规的僧团和寺院,但在外来统治者打击的时候,容易毁灭。而印度教没有严格的僧团和寺院,它的祭司住在农村,这种方式更能适应印度的国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尚会鹏)“第二点,印度是种姓制度的国家,语言、民族、宗教信仰差别很大,佛教是反对种姓制度的,它实际上是想人人平等,主要是四姓平等,四个种姓都平等,但是这在印度是很难办到的,所以佛教始终没有在广大民众中扎下根;第三点就是从教义上说,佛教是反对灵魂存在的。”

这与印度人深入探究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和内省式的文化心理特点不符合,后来,佛教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最终向婆罗门教妥协。

大约从笈多王朝时代开始,印度教寺庙建筑开始出现。到了十世纪前后,印度教神庙获得发展。比哈尔邦的太阳神庙,无论就其建筑还是雕刻,都可称为这个时代的杰作。

中印度卡朱拉荷神庙,内外的浮雕表现出人们对女性生殖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公元九世纪,南印度的朱罗王朝强盛起来,这个时期南印度出现了大批制作精美的青铜雕像,其中,舞王湿婆像表现的是湿婆神正在跳创造、毁灭宇宙的舞蹈,将朱罗国的荣耀展示给世人。

十三世纪,潘迪亚人取代朱罗王朝而兴盛,南印度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维查耶那伽尔王国逐渐强大,最终将潘迪亚国吞并。

在北印度戒日王死后的时代,被称为拉其普特时代,拉其普特的意思是皇家的后代,这是一个武士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时代。拉其普特们相互征战,被彼此频繁的战争所削弱,这使得后来穆斯林有机可乘,开始对他们进行征讨。

大约自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穆斯林开始统治印度。

1206年,一个叫库塔布·乌德·丁的将军脱离阿富汗而独立,自立为苏丹,建都拉合尔,创立奴隶王朝。十三世纪初至十六世纪中的300多年,史称德里苏丹时期。

1526年,来自中亚的突厥蒙古人领袖巴卑尔攻陷德里,建立莫卧儿帝国,印度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莫卧儿帝国到了阿克巴大帝时代达到鼎盛。阿克巴雄才大略,可与古代的阿育王相媲美,他征战40年,征服了次大陆大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到阿克巴逝世时,莫卧儿帝国的版图已包括北至克什米尔、南至哥达瓦利河上游、西起喀布尔、东到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广大地区,经济繁荣、宫廷生活豪华,印度再次跻身于当时世界富强国家之列。阿克巴大帝死后,其子贾汉杰即位,继续推行阿克巴的政策。

奥朗则布皇帝治世时期,情况有了变化,他推行偏狭的宗教政策,毁坏印度教神庙。十八世纪初期,莫卧儿帝国衰落瓦解。穆斯林的统治为印度文化带来了新的要素,大批下层印度教徒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获得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阿克巴大帝国的宗教政策是相当宽容的,它有一句名言,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总带有或多或少的阴影。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尚会鹏)“穆斯林的统治对印度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想这种影响可以分成几个方面。穆斯林来到印度以后使伊斯兰教获得迅速的发展,发展成为一个仅次于印度教的第二大宗教。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印度出现了一些新的教派,比如现在的锡克教,锡克教就是吸收了伊斯兰教的一些思想建立起来的。”

阿克巴统治时代,诸宗教和平相处,文学、建筑、艺术、绘画再度繁荣。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德里红堡是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杰作。穆斯林的统治给印度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综述古代印度与古代中国数学发展及其联系

综述古代印度与古代中国数学发展及其联系 摘要: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数学发展史,都不难发现,华夏祖先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中国数学起源于上古至西汉末期,中国数学的全盛时期是隋中叶至元后期。接下来在元后期至清中期,中国数学的发展缓慢。就在中国数学发展缓慢的时候,西方数学已大跨步超前,于是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个中西数学发展的合流期。印度数学和近东,特別是中国的数学便在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中发展。尽管中国目前在世界数学的赛场上已处落后地位,然而,路遥识马力,今后鹿死谁手,仍然未可知。 关键词:数学发展联系记数四则运算法二次方程代数学 引言印度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印度数学的起源和中国古老民族的数学起源一样,是在生产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印度数学的发展也有一個特殊的因素,便是它的数学和历法一样,是在婆罗门祭礼的影响下得以充分发展的。再加上佛教的交流和贸易的往來,印度数学和近东,特別是中国的数学便在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中发展。本篇论文通过比较古代印度与古代中国数学发展研究数学的历史。 印度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印度数学的起源和其他古老民族的数学起源一样,是在生产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印度数学的发展也有一個特殊的因素,便是它的数学和历法一样,是在婆罗门祭礼的影响下得以充分发展的。再加上佛教的交流和贸易的往來,印度数学和近东,特別是中国的数学便在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中发展。另外,印度数学的发展始终与天文学有密切的关系,数学作品作品大多刊载于天文学著作中的某些篇章。印度数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首先是雅利安人入侵以前的达罗毗茶人时期(约公元前3000一前1400年),史称河谷文化;随后是吠陀(Vedas)时期(约公元前10世一前3世纪);其次是悉檀多(siddhanta)时期(约公元5世纪一12世纪)。悉檀多时代是印度数学的繁荣鼎盛时期,其数学内容主要是算术与代数。 印度数学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是吠陀时代,其数学材料混杂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经典《吠陀》当中,年代很不确定,今人所考定的年代出入很大,其年代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最晚至公元前3世纪。吠陀即梵文veda,原意为知识、光明,《吠陀》内容包括对诸神的颂歌、巫术的咒语和祭祀的法规等,这些材料最初由祭司们口头传诵,后来记录在棕榈叶或树皮上。不同流派的《吠陀》大都失传,目前流传下来仅有7种,这些《吠陀》中关于庙宇、祭坛的设计与测量的部分《测绳的法规》(sulva sūtrus,又译成绳法经),有一些几何内容和建筑中的代数计算问题。如勾股定理、矩形对角线的性质、相似直线形的性质,以及一些作图法等,在作一个正方形与已知圆等积的问题中,使用了圆周率的以下近似值:,此外还用到π= 3.004和π= 4 (8÷9)2 = 3.16049的近似值。在关于正方形祭坛的计算中取2π= 1 + 1/3 + 1/ (3×4) -1/ (3×4×34) = 1.414215686。由几何计算导致了一些求解一、二次代数方程问题,印度用算术方法给出求解公式。耆那教的经典由宗教原理、数学原理、算术和天文等几部分构成,流传下来的原始经典较少,不过流传一些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后2世纪的注释。其中出现了许多计算公式,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等。 关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的印度数学,可考资料非常少,值得庆幸的是1881年在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北地区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书写在桦树皮上的所谓“巴克沙利(bakhshali)手稿”。其数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分数、平方根、数列、收支与利润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度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一课一练:第3课古代印度(有答案)

2019-2019学年度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一课一练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单选题 1.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A. 那里的人们最早开始种植粟 B. 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制度森严 C. 很多手工业者从事青铜铸造业 D. 柏拉图在和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 2. 印度电影《阿育王》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帝国国力鼎盛。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3. 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这一教义属于() A. 基督教 B. 佛教 C. 伊斯兰教 D. 道教 4. 在古代印度,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 A. 商人的财产多于官吏 B. 官吏的财产多于商人 C. 商人和官吏的喜好不同 D. 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 5. (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A. 担任祭司 B. 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 掌握军权 D. 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6. “不依国主,佛事难成”说明了佛教的传播依赖于() A. 统治者的支持 B. 法律体系完备 C. 民主政治发展 D. 满足了人民的精神需要 7. 古代印度的国王属于下列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8. 古印度社会中的农民、商人属于下列哪个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9. 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A. 乔达摩﹒悉达多 B. 耶稣 C. 真主安拉 D. 宙斯神 10. 某校历史兴趣学习小组,把“南亚印度河流域奴隶制文明”确定为小组研究的课题。下列资源中,能为学习小组研究课题提供所需信息的是() A. 种姓制度 B. 《汉谟拉比法典》 C. 金字塔 D. 《荷马史诗》 11. 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 A. 担任祭司 B. 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 掌握军权 D. 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12. 一部印度电影里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种阶级歧视是源自于() A. 禅让制度 B. 种姓制度 C. 分封制度 D. 科举制度 13. 下列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而采用的一种制度 B. 是古印度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制度 C. 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D. 各个等级中虽有高低贵贱之别,但可以互通婚姻,差别不大 14.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最有可能见到的是() A. 伯利克里与将军们探讨军事问题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印度和中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二者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印度文化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并且印度人以善于内省和沉思而著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种宗教长期存在,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发祥于这片土地。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7世纪,它的兴起是列国时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反映。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想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于中国各地。至隋唐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与儒、道相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一、印度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佛教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壮大成完备成熟的宗教。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教义。 佛教与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2、佛教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入统治阶级和民众心中,其地位不可动摇。因此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 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3、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印度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课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学案1

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课标要求与目标设置】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复习检查】 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有哪些? 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概念理解】农耕文明:社会分工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社会结构和管理系统较复杂,具备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农业的发展让国家得以对外扩张。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张,鼎盛时期还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3)亚述帝国:组建了包括步兵、骑兵、战车兵、工兵等在内的多兵种部队,数百年时间里几乎战无不胜。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4)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他们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知识拓展: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条件 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谷地和海岛地形,面向海洋,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 城邦特点: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的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的追求民主权利。 经济因素: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出现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在旧氏族贵族的专断统治下,经济利益严重受损,他们追求民主,希望政治改革的渴望强烈。 2.雅典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及局限性。 进步性: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于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②雅典民主 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质,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居鲁士二世称王,创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开始对外扩张。先后经过了冈比西斯二世和大流士一世,迅速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等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_上_

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上) 周智生 中国和印度是东方两个著名的文明古国,二者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贸易交流和文化联系。事实上,除了人们熟悉的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外,中国西南还有一些以云南为桥头堡和联系链的对印交通道路。以这些通道为桥梁,曾形成了云南与印度历史上较密切的往来关系,对双方特别是云南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二者间的这一交流关系也曾对中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过一定的贡献和影响。本文拟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商贸和科技交流为中心,对中国云南与印度的交流历史作一粗略的梳理。一、滇印间交流通道的开辟 云南与南亚次大陆地理相近,两者间的众多山脉、河流大都为南北走向,沿河两岸的地形较为平坦,因此横断山脉条条纵列的河谷地带便成为自古以来连接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交通纽带。 我国历史上最早知悉滇印间往来通道的存在是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奉命出使西域归来的博望侯张骞向汉武帝上书报告:“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又居 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①这是我国古代发现从西南地区可通往印度的开始。 事实上,这是一条早已存在的道路。印度学者H .拉伊(H arap rasad R ay )指出:“从印度东北至中国的商道,中国称作‘丝绸之路’,其存在甚至早于中亚丝绸之路的推广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和中国布(C inap atta )早在公元前第4世纪已为印度所知。当时只有通过阿萨姆陆路,印度和中国有 直接的贸易联系。”②另一位印度学者巴鲁阿(B aruah )也认为,“除水路之外,也有陆路通过上缅甸 和云南到中国南方。事实上,印度支那血统的成员,在基督诞生以前好几世纪,就通过缅甸和阿萨姆 的河谷地带及阿萨姆缅甸边界的山口到达了印度。” ③中国学者则对这条道路的开辟时间持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公元前6世纪; ④有的认为应在公元前5世纪;⑤更有人指出公元前二千多年就已开通;⑥有的学者则较谨慎地认为应在公元1世 ①②③④⑤⑥任乃强:《中西陆上古商道——蜀布之路》,《文史杂志》1987年1、2期。 向达:《中西交通小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 丁山:《吴回考》,《齐鲁大学季刊》第1卷第2期。 S .L .巴鲁阿:《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印度历史证据》,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 (第二辑)。H .拉伊:《从中国至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 (第二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史记?大宛列传》卷123。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中国文化对印度有何影响

古代中国的物质、技术条件优越,诸如丝绸制品、瓷器、茶、糖、造纸术、印刷术、炼钢技术等都享誉世界,并先后传入印度及欧亚各国,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远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便开始养蚕,并织出华美的丝绸和多彩的锦绣。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驰名世界,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称中国为“丝国”。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中国的丝绸已输入印度,而且很受欢迎。在《利论》(Arthasastra)中有“Cinapatta”这个字,意思是“产在中国的成捆的丝”,梵文里还有“Cinamsuka”这个字,意思是“中国衣服”、“丝衣服”。这些同丝有关联的字都有“Cina”(支那,中国)这个字眼儿,可见,丝是出产于中国。中国的丝绸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更络绎不绝地运往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印度。除了丝绸,产丝的技术也是从中国传到印度,但碍于缺乏史料,产丝技术是何时传入,怎样传法,通过甚么道路,至今还是无法确定。 九世纪以后,中国瓷器出口已见诸阿拉伯著作。伊本?郭大贝(约公元830─912年)写的《省道志》中,提到中国瓷器外销各国的情况,其中多处提到印度。印地语(Hindi)中有“Cini Mitti”一词,指的是“中国泥土”(瓷器)。而在印度科罗曼德海岸的阿里卡曼陀遗址附近,即罗马时代南印度的对外贸易港口,曾出土过公元九至十世纪越窑瓷器、龙泉青瓷小壶、青白瓷残片、宋瓷等中国瓷器,可见中国的瓷器早就传到了印度。除了瓷器制品外,中国制瓷技术也传到了印度。 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早在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就发明了以麻头、破布、树皮、废鱼网等为原料的造纸方法。此后,造纸术很快就传播开来。印度古代没有纸,主要是用贝叶、树皮之类的东西作为书写材料。中国的纸最晚在七世纪末叶就已经传到了印度。唐代义净在公元671─695年侨居印度,他在印度看到了纸,接触到“梵文”的“纸”字。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记载了印度当时已使用纸。中国的纸和造纸术到底是如何传到印度,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可能是先由内地传到新疆,然后再从新疆传到印度,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很大;有的认为,是在公元650年由内地传到西藏,再从西藏传到尼泊尔,后来又从尼泊尔传到印度;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在公元751年,中亚发生过一场名为“怛逻斯之役”(Talas)的战争,在这次战役中有中国造纸工人被俘,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让学生找到印度的位置。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 1、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 河流: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早期印度文明的代表: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PPT出示印度早期文明代表的遗址: 3、时间:公元前23---公元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衰落。

4、强盛时期:公元前1500左右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图为雅利安人入侵路线。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 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孔雀王朝初期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域。在阿育王统治时期,最鼎盛时除印度半岛南端以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起阿萨姆西界,西至兴都库什山,都并入了孔雀帝国版图。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华氏城 华氏城不仅是当时的最繁华的城市,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这是为什么? 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种姓制度有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实质:是维护高级种姓统治的工具。

中国翻译史——印度与西方文化

中国翻译史按时间序列大致可分为民族翻译、佛典翻译和西学翻译三个历史阶 段。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即明清之际开始的西学翻译,无论从规模、范围和影响的 层面及深度上,都是前两个阶段所无法比拟的。尽管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后者对前者在理 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 译作是一个民族了解其他民族的最好的窗口,因为在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 生直接影响的,多数是翻译而不是原著”。①1920 年3 月14 日毛泽东在致周世钊的信 中说:“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可于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②译本使近代中 国人超越了本民族、本地区、本文化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见闻、激动、感悟、灵 智与启迪,使他们开始了从狭窄的地域史走向辽阔的世界史的心路历程。对于译作重要 性的认识,在近代中国莫过于曾经从事过翻译活动的大学者王国维了。他在1898 年3 月1 日致许同蔺的信中指出:“若禁中国译西书,则生命已绝,将万世为奴矣。”①译 作之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1907 年周作人曾下过这样的论断:“一书之力,恒足以左右 人间。 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义净)不辞艰辛去印度游学。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他曾经斥责鸠摩罗什等古代译经家以…达意?为原则而信笔直译之翻译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他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所以很受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纵观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世纪40、50年代开始,至90年代中期为止,主要学习西方基督教原始教义以及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即西方资本主义的表层文化,表现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自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20世纪最初10余年为止,主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理论与制度,表现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

佛教来源于古印度,但它自从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

沩山灵祐及其禅法思想评述 向学 内容提要:沩山灵祐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著名的高僧,为禅门五宗之一沩仰宗的开创祖师,他的禅风对后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他的禅法内容都是在对学人的开示记录,不是在有系统的著述中体现,所以很难准确全面地把握他的禅法要领。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他的生平作简要的梳理,对他禅法中相关的几点内容和历史地位略做考察介绍,以求方家指正。 关键词:沩山灵祐直心不二顿渐 作者向学法师,中国佛学院教务长、研究生导师。 佛教来源于古印度,但它自从翻山越岭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习俗不断互相吸收、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在隋唐时达到了鼎盛,先后形成八大宗派。禅宗,是其中最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 禅宗是东方文化的奇芭,在宋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众多领域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等都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早在唐代,禅宗便已远传朝鲜、日本,至今仍在它们的社会中发挥着相当的影响力;近现代又传入欧美等地,得到许多人的青睐。放眼古今中外,形成于唐代的禅宗,不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具有辉煌的过去,而且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有缘人,启示了人心,造福了社会,展示着生生不息的活力。那么,走近历史上有巨大影响力的著名禅师,了解他们的行覆,解读他们的禅法,相信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禅宗,并且得到更多的精神食粮。 本文研究的对象沩山灵祐,即是中国禅门五宗之一沩仰宗的开山大祖师。 从现有文献看,灵祐与历代的众多大禅师一样,行云流水,随缘参禅随机弘教,并没有亲自著述什么禅法主张。然而,中国佛教是一个文教,重视师承关系的国度,灵祐作为开宗立派的祖师,他随缘任运的言传身教,在当时被弟子们当成指导修行实践的珍贵法宝,记录下来。现存记述灵祐生平和禅法的资料主要有《祖堂集》卷十六①、《景德传灯录》卷九②、《五灯会元》卷九③、《宋高僧传》卷十一④、《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⑤以及《潭州沩山灵禅师语录》等⑥所载灵祐的传记和语录。此外,在《全唐文》卷820中还载有唐郑愚撰写的《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并序》。至于见录于《禅门日诵》中的《沩山大圆禅师警策》一卷,乃是灵祐为了警策学人珍惜现有生命,好好修行,不要懈怠懒惰,不要浪费光阴而作的。它虽然影响大,“自古即被视为禅林初学者必读书籍之一,与《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并称为佛祖三经。”(参见电子版《佛光大词典·灵祐》)但毕竟是一种对学人修行态度的劝勉与鞭策,与禅法思想关系不大。 在此,笔者主要依据上述原始资料,参考《唐五代禅宗史》⑦、《禅宗宗派源流》⑧、《中国禅宗通史》⑨、《分灯禅》⑩等相关的研究,对灵祐的生平、历史地位及主要禅法思想略加考察 ①见张华点校,(南唐)静、筠禅僧编《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下面简称《祖堂集》。 ②见妙音·文雄点校,(宋)释道元著《景德传灯录》,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1版。下面简称《景德传灯录》。 ③见苏渊雷点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1984年10月第1版。以下简称《五灯会元》。 ④见范祥雍点校,(宋)赞宁撰《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宋高僧传》。 ⑤《佛祖历代通载》,载《大正藏》卷49。 ⑥见《五家语录》,载《卍续藏》卷119。 ⑦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⑧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_下_

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下) 周智生 以贝币为链环的滇缅印贸易圈的形成 《新唐书》卷222上《南诏传》中明确记载:南诏“以缯帛及贝市易。贝者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政和证类本草》引《海药》记载云:“贝子,云南极多,用为钱交易。”前一条记载说明了贝币使用的单位和规制,后则反映了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用贝币的普遍性。直到元代,贝币依然在云南通行,而且计量手段更成熟,更系统。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曾经记道:“离开大理城,西行十天便到达哈喇省(大理)的一个主要城市,居民也同样用贝作为货币。不过这种贝壳不是本地出产,而是从印度进口的。”元初李京所著的《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说大理国时期云南“交易用贝子。”元初的《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省》中的记载说明南诏、大理时期云南已经形成较系统的贝币使用体系,“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虽租赋亦用之。”南诏、大理时期,不仅云南使用贝币,印度、缅甸等国都普遍使用。《旧唐书?西戎传?天竺国》说天竺“以齿贝为货”,《新唐书?天竺国传》及赵汝适的《诸蕃志?天竺国条》也有同样的记载。《宋会要稿》第197册记曰:“天竺国俗无簿籍,以齿贝为货。”哈威的《缅甸史》引公元851年(唐大中五年)自波斯湾而来之旅行家苏雷曼的笔记记载:“(下 缅甸)居民市易,常用海贝以为货币”。①马可?波罗在元朝初年到缅甸南部的班加刺时所见的 是“此地习用海贝、黄金”。②不仅云南、印度、缅甸用贝为币,暹罗也是如此。黄省曾《西洋朝贡 录》卷中“暹罗”条说:“其交易以金银、以钱、以海贝。”不仅当时南诏、缅、印、逻罗等国以贝为币,而且贝的计量方法也一致。正如《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省》中所记,云南用贝的计量方式是四四五进制,马欢的《瀛涯胜览》“榜葛剌国”条记载云:“国王发铸银钱名曰倘贝,殆仿自天竺国。其贝子计算之法,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云南和印度的贝币计量方法完全相同。著名货币史专家彭信威先生在论及云南长期以贝为币这一问题时,曾谨慎地说道:“古代云南也许同孟加拉湾沿岸的印度和缅甸属于同一货币体系,因而云南用贝可能不是来自 中国的古制,而是受印度等地的影响。”③夏光南先生也在《中印缅道交通史》一书中指出:“以 是言之,云南用贝,殆仿自天竺矣。其贝子计算之法,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用四四五进位之法,亦得之天竺,可知其时对于印度贸易之盛矣。”我们认为,云南省用贝为币及贝的计量方法并不单纯是习自印度的问题,而是因为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与印缅等国同属于以贝为币的货币流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贝币的使用为链环的滇缅印、甚至辐射到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圈,贝币也就成为这一贸易圈内的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当时云南所以纳入这一贸易圈,一方面得益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商贸交流的加深以及云南本地长途贩运商人的出现,另一方面则与云南及缅印等周边国家社会经 3 5 南亚研究 2002年第2期 史海钩沉 ①②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马可波罗行纪》第128章《秃落蛮州》。 哈威:《缅甸史》,姚 译注,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0页。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

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分析 朱林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关键词:古代华夏文明;古代印度文明;文明;文化;科学发展观。 提要:中国和印度拥有极为相仿的历史,在历史上都拥有极为耀眼的文明,都曾引领过世界文明前进的方向。现在两国同样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今两国都走在改革发展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但两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并不完全相同。通过对两国历史上和目前改革途中异同点的分析,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两国的发展。曾经文明灿烂耀眼、文化影响深远的两个古老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近代都走向了衰落。两个同样地处大河流域的国家,两个同样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度,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策略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灿烂闪耀的古代文明。 1、古代华夏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勤劳朴实的华夏儿女在长江黄河流域缔造了异常灿烂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礼仪道德,华夏文明自炎黄二帝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体制。中国文化中的文字发展独树一帜,自甲骨文开始,便走上了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道路。古代中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后,经过刀耕火种,石器时代,通过粗浅冶炼得到的铜器见证了第二次人类文明的大发展的独特文明。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过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古代华夏文明在思想文化上也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为我国各种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各种思想文化中著名的有“五行说”、“八卦”、“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等,这些思想现在仍受很多人的追捧。古代华夏文明的绚丽灿烂充分展现出了古老华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古代印度文明: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代印度文明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中不断发展,在不断地吸收发展中成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明。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古代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宗教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印度河流域发展的古印度文明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古代华夏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都是异常灿烂的,但两者并不相同。华夏文明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同化性,对于外界文明的融合具有选择的能力。而印度文明本身就是从多种文化里整合出的,印度文化缺少了华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在全面遭受外族文化的入侵同化中,都是外族文

2020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世界 第2课 古代印度社会提高练习 中华书局版

古代印度社会 一、选择题 1.吠陀经典里的《原人歌》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婆罗门教据此宜称,社会分为四个种姓是 A.人民意愿 B.国王命令 C.佛祖安排 D.神灵旨意 2.诞生于古代印度的世界性宗教是 () A.婆罗门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3.亚非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地处大河流域,土质肥沃 C.城市国家兴起较早 D.擅长军事远征 4.汉代,佛教从印度传人我国。研究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列选项中没有参考价值的是 A. 敦煌莫高窟 B.西安大雁塔 C.《诗经》和《楚辞》 D.《大唐四域记》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第四等级首陀罗.... 材料二:它由公元前6世纪的一-位释迦族王子所创,宜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古代印度的哪种制度?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实质。

(2)材料二描述的宗教是什么?该宗教公元前3世纪以后开始对外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宗 教。该宗教为什么能迅速发展?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制度与材料二的宗教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D 【解析】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婆罗门贵族集团创立了婆罗门教,给种姓制度披上了宗教外衣。婆罗门教宣扬一-个神话,说最初有一个充塞于字宙的“原始巨人”,后来他的身体分割而成世界万物。其身体的不同部位转化成四个不同的种姓。婆罗门和刹帝利分别生于原始巨人之口和双臂,吠舍和首陀罗则源于原始巨人的双腿和双脚,因此四个种姓的区分是神圣的。 2.【答案】 B 【解析】婆罗门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并非是世界性宗教。 3.【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亚非文明古国兴起原因的认识。亚非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土质肥沃,孕育了古代亚非文明。因此选B。 4.【答案】 C 【解析】《诗经》和《楚辞》是儒家经典,与佛教并无联系。 二、材料题 【答案】(1)种姓制度。森严的等级制度,是保护新产生的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2)佛教。佛教主张“众生平等”,适应了当时各种姓反对婆罗门种姓特权的要求,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教,因此吸引了大批教徒,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印度古代社会的发展,激剧的社会分化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社会上产生了反对维护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的倾向,在这种形势下,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解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