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中的下层视野

历史研究中的下层视野
历史研究中的下层视野

历史研究中的下层视野

——浅谈霍布斯鲍姆?自下而上?的历史观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当代世界发生的深刻变革,世界史学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后马克思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二战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其生长繁荣的气候和土壤,于是在西欧北美地区呈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以霍布斯鲍姆和汤普森等人为代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中重要的一个史学派别。而其所提出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观不仅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巨大成就,也是对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贡献。本文将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霍布斯鲍姆着手,浅谈?自下而上?的历史观。

关键词;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霍布斯鲍姆;?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历史研究

一霍布斯鲍姆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在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获得了不断地发展。这一方面归之于马克思在英国所奠定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则归之于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自身的努力。他们从20-30年代开始,就组成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团体,二战后,他们的力量又有了明显的增强,形成了一个足可以与法国年鉴派、美国社会科学史学派相鼎立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霍布斯鲍姆就是以研究新社会史而著称。

突出的一点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明确地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史学信念,注重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这与西方传统史学中历来把政治事件与?精英人物?的历史作为历史过程的主体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重视劳动者群体在历史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因而十分留意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及思想感情,并认为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考察与解释历史。这正如凯伊所言?一般说来,自下而上的历史学表示了一种选择,即它的关注力淡出精英阶层或统治阶级,而聚焦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活动和他们的经历。?【1】在这些为英国历史学家注目的普通人群中,不仅有构成工业国家最庞大群体的工人阶级,而且有社会最底层的群众,如佣奴、流浪汉、乞丐、盗匪等,以期全面地反映历史发展的面貌。由此,它反映了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史学思想上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

二何谓?自下而上?历史观?

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下而上?的史学与?自上而下?的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或许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种分界线。

在当今国际史坛上,注重研究社会下层历史并非马克思主义史学一家。因为自本世纪初兰克学派衰落后,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抛弃了以研究社会上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把注意力转向?隐藏在冰山顶尖之下?的社会底层历史。但是,资产阶级史学家往往只是孤立地研究社会下层,仅把下层民众当作一种被动、消极、沉默的力量,而不是作为一种促进上层社会变化、推动整个历史前进的积极力量加以描述,结果至多写出了?下层的历史?,而写不出?从下往上看的历史?,因

此归根结底他们的研究视角仍是?从上往下看的?,与此不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主张的是真正的?从下往上?看的史学,即以社会下层惹您为研究的出发点,而不是作为单纯的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民大众的生活经历和斗争及其对整个上层社会的影响和对历史发展的推动。

最先提出?自下而上?的史学概念的是英国封建社会史和农民运动史专家罗德尼·希尔顿。他认为,传统史家主要依据过去遗留下来的官方文献资料研究封建社会历史,因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坠入上层统治者的偏见之中,不可能实事求是地描绘出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从这一视角出发,希尔顿通过对中世纪英国农民史的系统研究,证明了农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力量。这样,希尔顿把农民运动和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制度的发展联系起来,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下而上?的历史。【2】

可从两个层面上理解?自下而上?历史观念的涵义: 一是指一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方法或视野; 一是指一种新型的历史研究领域。中西史学界普遍认为,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坚信?自下而上?的历史观, 主张?自下而上?的史学研究方法, 建构普通大众或下层民众的历史, 这种反映下层广大人民群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推动力量的历史学即?自下而上的历史学?,

这种概述包含了上面两层意义。比如, 凯伊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下层历史代表了一种抉择, 因为它通过关注大众或人民的生活、活动和经历, 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精英或统治阶级身上吸引开来。?这种观点基本上为史学界接受。这种历史观念在霍布斯鲍姆那里表现的更为突出, 他称为?基层群众历史观?, 而把自下而上看的大众历史学或人民的历史学称为基层历史学。基层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就是抛弃以美化统治阶级或实用主义目的为出发点的传统史学编纂动机,真正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意识。霍布斯鲍姆坚信, 下层大众与普通民众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

史观的核心内容。他们认识到只有从普通民众的新角度去解释与探索社会的历史, 才能加深对过去的认识, 史学研究只有面向大众或走向民众才能得到历史本来

面目的检验与印证, 客观的社会历史才能被重构与再现。反之, 只有这种史学研究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性作用。

?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构成霍布斯鲍姆?自下而上?史学观念的重要基础, 它的价值取向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借助大量的基层史料, 研究与发掘日

渐被人们记忆遗忘的人民大众的历史,揭示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思想。霍布斯鲍姆比喻说,?许多基层大众历史就象古代犁地的遗迹。这种历史看起来似乎像许多世纪以前人们耕地留下的痕迹一样消失了。但是,每一个航空摄影师都知道,在某种光线下,从某个角度看,这种长期以来被遗忘的脊背和犁沟的影子那样依然可

以辨认出来。?【3】

建立在?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基础上的基层史学研究也许就是寻找为人忽

视的下层群体记忆,重新认识人民群体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霍布斯鲍姆坚信?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提倡?自下而上?的历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分析方法为前提条件的,而注重和反映下层阶级历史是彰显?自下而上?的历史观的一个重要途径。总体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成为其理论指导或理论阐述的潜在方法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或理论则成为他书写?自下而上?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照通常的理解,19 世纪后期和20 世纪各种各样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和启发而形成的理论,无不在一定程度上

接受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然而?其中大多数当代冲突论者只运用了马克思主

义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如压迫和被压迫阶级的概念,或集团冲突的概念。然而这些理论或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其他要素,或者把这些要素同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结合。?【4】

相对而言,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布斯鲍姆基本上是在保留与继承了马克思的阶级思想基础上,对其有所突破和发展。正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完整和精确的著作文本《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和1932年面世的《1844 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的启发和刺激下,他们试图寻求关于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道德背景如何对阶级意识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一种理论理解与解释,从而扩大了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深化了?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

霍布斯鲍姆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中把阶级分析方法灵活运用于历史研究的杰出阐释者,也是?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最突出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他的阶级理论与分析方法基本更能体现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既反映了其?自下而上?的历史观,也更能体现这种理论与方法在?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他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两个概念是马克思的基本概念。如关于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英国的阶级结构问题,霍布斯鲍姆认为这取决于如何定义阶级。在他看来,当代英国社会仍然存在着鲜明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差别,而社会各阶层的不平等意义上说,英国是最缺乏社会民主的国家。可以说,霍布斯鲍姆?自下而上?的社会历史观深深地扎根于阶级分析之中。

霍布斯鲍姆的史学研究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撰写?自下而上?的历史,但他并不完全排斥上层阶级的历史研究。俄罗斯历史学家阿伦·古列维奇的观点对此是个很好的注释,他认为:?自上而下?的历史本身是不充分的,它必须与?自下而上?的历史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得到社会历史的整体构图。如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霍布斯鲍姆既重视以基层人民或民众为讨论对象的?民族主义原型?研究,也不忽视对法国大革命之后主政阶级即政府上层的历史行动和思想观念的考察,以此进一步讨论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10】由此可见,他主张把下层民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重要地位来加以考察。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顿的言论可代表整个学派对这种史学观念及其价值取向的自我满意程度: ?从最一般意义上讲,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得到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承认的主要成果的特征在于我们写作了‘从下面着眼’的历史,也就是说,我们把历史研究的侧重点从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及其制度转向了劳动大众,无论是农民、工匠还是无产阶级。不过,统治阶级并没有被忽视,正如克里斯托弗·希尔对 17 世纪的研究表明的那样。?【11】

三?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时代意义

实际上,?自下而上的历史学?是以霍布斯鲍姆为代表的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赢得国际史学界广泛注意的重要标志。值得指出的是,在?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指导下,提倡?自下而上?历史学的史学观念、树立这种史学研究的学术理想和身体力行从事此类史学实践,也构成英国新社会史学研究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换言之,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运用阶级理论与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下层阶级经历或基层历史思想,同时又不忽视上层阶级的历史,从而建构整体社会历史的图景,是霍布斯鲍姆等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倡导"自下而上" 的历史观念的重要外化形式。正是如此,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开创了一种超越现行的关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模式和撰写方法的新范式。而这一思想也为以后的历史

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清楚地告诉着我们:历史从基层中来,从群众中来,它关乎每个人,而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

参考文献:

【1】《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

【2】程汉大《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理论特征》山东师大学报1999 年第2期

【3】 E.J.Hobsawm 《历史中的下层史观》

【4】尼尔·J·斯梅尔瑟.《社会学理论》

【5】梁民愫《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注重理论渊源和文化研究传统的双重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6】张广智《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意义与特征》

【7】梁民愫《社会变革与学术流派——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渊源综论》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

【8】徐浩《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演进》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6期

【9】马雪萍《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东西方历史命运的考察》历史研究1989年第 3期

【10】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11】庞卓恒《让马克思主义史学宏扬于国际史坛———访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顿》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

拓展学生视野对探究性学习的促动

拓展学生视野对探究性学习的促动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水平,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水平,做到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动探究的展开,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通过对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研究,我得到的结论是,教学方式的变化只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起来,让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不过,我发现通常在课堂上,那些能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独辟蹊径解决问题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学习的学生,他们喜欢参加课外活动,爱好阅读课外书籍,喜欢交朋友,乐于当班干部服务同学们,所以我要说,要促动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就必须推动学生视野的拓展。 那么,我们所说的拓展视野,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呢?我在网上看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论文,他们在自己的论文中所提倡的方式都是课外阅读,我不是要否定课外阅读的重要,我的经验也认为,课外阅读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拓展方式。对于课外阅读我们是应该积极提倡的,但是这是学生们所做的部分,检验成果的部分就需要我们教师来组织了。我的做法是组织读书评比活动,读书交流活动,读书征文活动,读物交换活动,读书评价活动,这既能让学生的视野更宽,也能有效地监督课外阅读,效果也颇为显著。 不过,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资源是能够利用起来的,也协助学生拓展视野。如看电影,让孩子们注重台词语气,学会自己表演小剧,并自己写剧;积极参加学校的征文活动,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联欢会等,锻炼他们掌握各种不同的技能;踊跃参加群众活动,联谊活动,旅游,夏令营等活动,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习惯、爱好,兴趣不同,对事物的注重力也就不同,所以拓展视野的方式也应因人而异,一定要相信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兴趣才会深究。 在这里,我还要提到一种拓展的方式,那就是学科互动。即使当今社会各种行业都更趋专业化,但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教育者是不能容忍学生偏科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文理兼顾的学生。前几年教育界所提出的“大语文”的观点,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各科学习领域的重要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强,其他科目的学习就能轻松应对,其他科目学得好,也有利于对阅读理解的推动。所以,学科互动也是拓展视野的一种好的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多交流,在学生学习各门功课的同时,引导其注重其中的联系,达到共同促动的目的。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 假期时间进行阅读《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这本书,其中对于项目化学习的本质追求使我收益颇丰。作者夏雪梅和她的团队经过深入系统的研 究和探索总结出来了一些关于项目化学习的宝贵经验,在理论高度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教 育切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从这一点来看,比较契合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背景和水平。 超学科始终秉承着启发潜能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中绝大部分都属于PBL的项目探究,每学期假期的项目书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在我看来,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改变学习 的生动实践过程,在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做到把“知识为本”转化为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来讲项目化学习至关重要。 书中介绍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学核心价值问题,也是作为超学科教师我始终 要问自己的问题。书中从核心素养的介绍入手,项目化学习的学习设计到跨学科的项目化 研究。深入浅出,有很多课堂教学实例。这本书就和PBL学习一样,以多个问题层层递进,剥皮扒骨的进行研究分析。不知不觉将读者带入他们的研究团队。 虽然刚读了一部分,但在我目前的理解下,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是与高质量和高效率有 关系的。它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模式,甚至对学生学习思维和习惯的培养和探索都能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之前读过夏雪梅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对于项 目化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我记得读完那本书,对项目化学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高 阶思维”,项目化学习注重以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真正思考,真实学习。 看完这次报告,对项目化学习所涉及的几个核心又具体的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从而也对项目化学习有了相对清晰的结构化认知。具体说来,以下两点是我听了报告以后,对项目化学习的再理解。 1.项目化学习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学习的过程。这提醒我们,在进行项目学习设计时,项目目标的把握至关重要。以“遮阳棚”案例来说,如果把项目目标定位于“做遮阳棚”这个任务,就使得学习变成了一次单纯的动手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项目学习的价值。如 果我们把目标定位于“解决植物被晒伤问题”,进而通过现象观察分析问题成因—这其中 蕴含着核心知识、大概念(例如:植物与太阳、环境的关系),探索解决方案,进行决策分析,验证方案等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持续探究,达到了对核心知识的 在建构与思维迁移。 2.项目化学习对学生学科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学科思维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我们目前 的项目化学习探索,常常很在意学生的迁移和提升,希望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之后,能把核心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其他问题领域的解决中。甚至,在我们每个课时的学习设计中,我们的学习目标都要体现“迁移与提升”。静心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夏雪梅在报告中提到,学生对本质问题、核心知识和大概念的学习一定是持续不断的。

拓展视野,拓宽空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f6663808.html, 拓展视野,拓宽空间 作者:念小荣 来源:《考试与评价》2019年第10期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理念的大幅度转变,致使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视。社会各界都在为如何做好孩子教育工作而煞费苦心,在此同时,班主任工作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何拓宽视野,做跟上时代的班主任也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视野; 时代; 班主任 长期以来,人们将教师比作蜡烛——牺牲自身,照亮学生,也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还习惯地赞誉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形中说明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样的,班主任工作作为教育工作中的核心部分,也被赋予了时代的色彩。所以在新时代下,如何拓宽视野,做跟上时代的班主任,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人将结合自己进入高中担任班主任以来的工作实践,并列举相应的案例就此问题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展。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似乎是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即提前制定一个理想化的标准,拿着这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然而,我们在生搬硬套地去要求学生的时候,还不时地怨他不够配合、不够驯服,用我们的一句通用口头禅来讲,就是“这个学生素质太差”。 记得高一新生的一次班会上,我所带的班级以“理想”为主题,要求学生述说自己的理想,并谈论如何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当时教室里一片哗然,同学们纷纷谈论并规划着自己的理想蓝图。当时同学们也挨个作了发言,其中一个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理想就是我父母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老师们的理想,我的理想也是我亲戚朋友们的理想。”简单的几句话听着似乎可笑,也许我们会认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他不按常规作答。可仔细想想,这也无疑透露出了学生的无奈,同时也道破了用同一标准教育的弊端。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也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就是要关爱每一学生。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虽然学生最终要接受高考的选拔,但我们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班主任应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有一次我在班级进行了一次以“自我评价”

建筑历史研究方法论

建筑历史研究方法初探 吴梓林 (湖南大学2013级建筑学院 S1304W1033) 前言 建筑的古代遗存是非常有限的,迄今发现保存的最早的中国木构建筑不过建于唐代,在此之前的建筑史料主要源于地下和古人的记录,但即使是相对完整保留下来的建筑遗存在百年之内不重修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岁月沧桑中其存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从支离破碎的历史碎片中还原历史的真相?如何超越感官的极限梦回远古? 让我们从建筑史研究中寻找答案。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方法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笔者尝试将中国建筑史的典型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考古学式研究、历史学式研究、图像学式研究及解释学式研究四种类型。 考古学式的研究 以土木材料的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很多突出的特殊性。其遗址与世界上很多的砖、石建筑体系不同,往往只保存夯土部件和少量残砖、断瓦、碎石之类,原来大量的木构岁造成的形体一般不复存在,几乎不存在像埃及、希腊、罗马上千年的古建筑遗存那样,尽管残破还任然伫立着列柱、梁、枋和墙体。中国的古建筑遗迹,基本上都是土中埋藏的一些土而已。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建筑考古的难度。在西方,建筑考古学的问题并不突出,而在中国,则是一项非常必要的特殊考古学分支学科。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普通考古学为了获得古代器物,往往着重于古墓葬的发掘。随葬器物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实物史料,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文献所不能代替的,自然是非常宝贵的。而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墓葬的考古发掘,往往是因为它遗存的随葬品可以充实博物馆的陈列。这显然是片面的观点,因而被学界讥讽为“挖宝的思想”。基于挖宝的思想,当然对于很少伴生器物、而且也搬不到博物馆里去的建筑遗址,不会感到兴趣了。另外,不论是建筑还是聚落、城市的遗址,对于它们的认识和研究,需要很多普通考古学以外的专门知识,这也是一般田野发掘对遗址无意问津的原因。反映在发掘简报和报告中,对于建筑遗迹往往是一带而过,附图也是示意性的,很难作为研究的依据。这个问题,近年来已有明显的改善,对遗址的发掘和复原研究,日益被重视起来。遗址反映了古代人居环境,它所揭示的信息是墓葬不可能提供的。 对于建筑史学来说,建筑考古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物种和身体组织,研究遗骨的构造是重要的;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经济社会形态,研究劳动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依同理,要了解早已废毁了的古代建筑形制及其发展的历史,考察其遗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古代遗迹、遗物为对象的考古学,就成了建筑史学极为密切的毗邻学科,甚至可以说,二者的内容

现代管理的跨越_从管理科学到管理哲学_薛秀军

现代管理的跨越: 从管理科学到管理哲学 ★薛秀军 杨 楹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管理哲学的崛起意味着管理新时代的到来,它将在“否定”和弥补现有管理科学缺陷的基础上,实现管理思维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化,并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做出新的阐释,从而实现现代管理的历史性跨越。文章具体指出了“管理科学”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学理“悖论”与现实运作中的局限性,强调必须超越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管理科学”,凸现管理的哲学品质,从而揭示出管理哲学对管理科学的替代性拓展之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管理科学;管理哲学 中图分类号:B O;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05)01-0011-06 管理哲学的崛起,印证了管理价值观、管理思维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蕴涵着对现代管理深刻的、划时代的超越。它将把管理从“科学”引向“哲学”的时代,从而体现并不断表征着现代管理的理论视野与价值指向。 一 自20世纪初泰勒(F·Taylor)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管理科学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呈迅速勃发的趋势,由于其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得到广泛应用和普遍关注,并在理论上实现了迅速更新并衍生出众多学派,形成了今天众多管理理论“千帆竞发”的学术态。并且,管理科学在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还产生了诸如管理心理学、管理文化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据此,有学者认为,管理哲学的出现,也是现代管理科学与现代哲学发展交融的结果,管理哲学可以作为“管理的哲学”或“管理学的哲学”来考察。但是,笔者认为,管理哲学的成长路径,虽属当代哲学转向具体问题研究大趋势的一种表现或曰尝试,体现和表征 收稿日期:2004-12-18 作者简介:薛秀军(1974-),男,河北承德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哲学和邓小平理论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国际视野下面向行业的工业设计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成果科类:艺术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国际视野下面向行业的工业设计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完成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方兴、汤军、吕杰锋、郑刚强、黄雪飞、徐进波、王双全 戴福祥 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 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方兴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560 培养体系构建,学科专业建设 汤军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650 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 吕杰锋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600 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郑刚强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473 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 黄雪飞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530 课程建设,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徐进波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520 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王双全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420 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戴福祥副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350 国际化课程建设与管理实践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培养理念创新:“培养国际视野下面向行业的工业设计卓越人才”的目标,“国际化+前沿化”的主导思想,“设计师+工程师”双师型卓越人才的定位,“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途径。 (2)专业方向与特色创新:提出了结合特色行业与优势学科的专业建设理念,围绕信息、机械、汽车、船舶等行业和学科,构建了由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数字艺术设计3个方向组成的集成化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行业化的专业特色。 (3)教学平台创新:构建了立体化工业设计卓越人才教学体系,从培养方案、师资、课程、教材、实验室、科研保障、产学研和国际合作等八个维度进行教学链优化。 (4)培养方法创新:运用“引导+自主+交互”及数字化、网络化特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能;采取Workshop、在线课程、企业课堂、国际化课程等创新教学形式;应用“国际导向,前沿驱动”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培养人才并产生大批成果;通过建设“校、院、企”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创办“工业设计拔尖人才实验班”等方式培养卓越人才;通过与国外大学学分互认合作机制、开展制度化的中外毕业设计联展、引入国际教学资源等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 —1 —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

拓展活动总结

拓展活动总结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写作的基本原则,但在总结写作实践中,违反这一原则的情况却屡见不鲜,因此许多总结显得浮夸。你想让你的总结写得即真实有不造作,小编建议你上教师范文吧活动总结频道瞧瞧,那里有许多的活动总结,可以供您参考。 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为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我校按照“以点带面、以月促年、积极行动、务实高效”的工作思路,在全校掀起一个公民道德建设热潮,进一步推动我校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我校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社区、家庭为基地,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工作。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引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我校始终要求各位教师,把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的加强道德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系统教育。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校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研讨,深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地融入各科教学内容之中,形成了全员参与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围绕”爱国守法、明理、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我校积极宣传本校各班的“精神文明小”、“诚信好少年”的典型,并组织全校老师共产标兵的事迹,进一步强化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主义精神,树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校风,营造浓厚的与文化氛围。 (二)抓活动,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围绕全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和深化,结合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性和吸引力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积极开展“三百”教育活动。 我校大队部向各个发出号召,在我校各个中队广泛开展”看百部优秀影片、读百部优秀图书、唱百首优秀歌曲”为主题的”三百”教育活动。在各位中队的组织引导下,各个中队的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活动,把学生的视野吸引到读书教育活动中来写读书和感等,使我校各班的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 2、广泛实施争创”四小”工程。 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我校在各个中队广泛实施了争创”四小”工程: 一是开展了学英模、树规范,争做”小标兵”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用管理学的视角谈谈

用管理学的视角谈谈《西游记》的故事 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本意是为了刻画孙悟空这样一个神通广大、聪明叛逆的人物形象,他却不会想到在无意之中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一个很好的管理学案例。今天我就以管理学的视角来审视一下这个故事。自己想想也挺有意思,于是开一个专题,希望能有抛砖引玉的效果,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董事会——如来佛、观音菩萨……他们提出了战略目标,成立了西游公司;总裁(CEO)——唐僧,最大的特点是服从董事会管理,有着坚定的信念;招聘:因为是骨干员工,招聘的权利不完全在CEO手中,董事会参与招聘,从这一角度来说唐总这三个弟子不应该视为普通员工管理,至少也是中层以上;西游公司没有绩效考核,从电视中看到的情况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孙悟空没有比猪八戒和沙和尚多得一些奖励,完全是靠他们的主动性来工作,应该说是精神激励做得比较好(出家人的物质奖励肯定多不了),对孙悟空更多是惩罚式的管理,这个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而对猪八戒和沙和尚的管理暂时没看到有什么特点。 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孙悟空是这个团队里当之无愧的核心员工,承担了取经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且可以说没有他可能就无法取回真经。而且老孙的人脉也非常广,当自己不能完成任务的时候会去天上找朋友帮忙,应该说无论智商还是情商都很高,但是就是爱美被唐总套上一顶帽子,从此就身不由己了。可见唐僧深知对孙悟空的管理,对于老孙来说,成佛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也没有物质激励,要管住这样的员工,就得下狠招。 沙和尚是一个老实人,有人说他适合做人力资源总监。其实我认为他是整个过程中最深藏不露的人,城府极深。有人说,沙和尚是取经途中最没用的人,之前有看过一个讨论题,如果要在唐僧团队里炒掉一个人你会炒谁,当时很多人都选择了沙和尚,除了在流沙河一场戏里起到主要作用外,其他的时候也没见着他做出什么贡献,但是企业就是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新的劳动合同法马上就要实施了,工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不妨让沙和尚去当个工会主席什么的,符合他老好人的形象,而且他也容易取得职工的信任,最重要的是沙和尚很听老板的话。 至于猪八戒,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猪八戒就成了大家喜欢的一个角色,我想这一点吴承恩老先生是根本不会想到的。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如果我们HR招聘,一定不会选择这样的员工,可是偏偏他就在西行途中成了角儿,现在一提到团队就会提到西游记,讲到西游记的团队管理就会提到猪八戒。老猪是一个团队里的润滑剂,“江湖”极深,他没有太高的追求和生活目标,其实是个没什么理想的人,正是这样他随遇而安,他最大的特点是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这个团队里他排行老三,对领导尊敬,对老孙也很客气,对沙和尚又有所不同应该说他的定位还是准确的。此外,老猪最可取的一点就是心态好,现在我们都讲快乐工作,要减压,多向他学习就OK啦。 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白龙马,虽然我很喜欢马,尤其是白色的马,但是我还是感觉这匹马儿有点愚忠。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青年,应该寻求更好的发展,白龙马宁可做唐总的坐骑而放弃了大好机会,这一点就很难认同了,关键是唐总也没太把马儿当回事儿。这白龙马应该就是我们招聘时常常说到的稳定性,他的稳定性很好,而且包容性也不错,整个团队里最忠心的就是他了。 唐僧是一个重情守信的人,若不是这样,他也不会最终取回真经,应该说是一个目标坚定,而且不容易动摇的领导。领导人的考核通常都不能只看能力,还要看情商:唐总首先是会用权力的,比如对老孙的紧箍咒,用起来毫不心软;但是罚归罚,他也有以情动人的时候,比如刚刚收了这只猴子就给他在烛光下缝虎皮,那场景足够锁住那只猴子了,他还是非常关心那几个徒弟的。作为领导用人为能,攻心为上,还是不错滴。 在西游记的故事里,不光讲了一个优秀的团队组合,而且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从一开始相互之前并不完全信任,到后来逐渐有了默契。 师徒四人第一次遇到的挑战是:白骨精,当时四人反应各异,老孙火眼金睛认出了妖怪,但是没有向领导请示报告就动手打了妖怪,这一点是不符合程序的,显然唐总对此心里也不舒服,此外,他对老孙也没有完全授权,而是干预了他的工作,最终的结果是自己落入白骨精的魔爪。当然后来还是被救了出来,此后这一类的事情就少了,吃一暂长一智,唐总结老孙的信任越来越多。 我们自己做为管理者也是一样的,当手下没有能用的人的时候会抱怨,可是如果手下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又往往不甘心让他占尽风头,最终影响的还是自己。知人善任是有一个过程的,西游记里这么一个经典的组合也需要时间来磨合,关键是我们是否有唐僧那种信念和心胸。

终身教育立法—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

教育发展研究2010.5 制订一部具有实际效用的终身教育地方条例,已成为上海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本文基于国际视野,就上海市终身教育地方立法的构想、内容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并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 一、部分国家终身教育立法概述 1.以某个领域为切入口的美国《终身学习法》 1976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议员蒙代尔递交的《蒙代尔议案》,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第一节的B部分予以实施,由此,美国《终身学习法》(也称为《蒙代尔法》)正式诞生。[1] 该法明确指出“我们所有人,不管年龄大小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需求,我们必须以最广义的概念来发展教育,从而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2]该法同时还指出,现代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一定阶段内的学校教育,而应将更多的校外教育形式纳入到公民的学习中来。在以上立法理念的指导下,该法明确保障公民有接受终身教育的权利,确立了终身教育在美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蒙代尔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第一部具有较为完备内容的终身教育成文法。 就美国《终身学习法》的特点而言,鉴于当时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理念等实际情况,因此并没有从更广泛意义上去构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而是将终身教育放置在某一个教育领域(如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深度推进,这一做法不仅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大而空”的弊端,而且以一个需要发展的领域作为切入口,亦便于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基于此,该法致力于通过长期培训,以使公民能不断获取掌握与更新有关职业的知识和就业的技能,并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不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力的不断提升。 但是,这一早期立法毕竟融入太多美国经济社会的特征,作为一部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法还是存在许多瑕疵。如该法强调公民学习权的保障,但并未制订出有力的刚性举措。又如,该法将终身教育放置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予以深入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进美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但是同时也缩小了以生命为周期的终身教育的内涵与范围,削弱了终身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 终身教育立法: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 笮黄欣 决策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终身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深入人心。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福建省等还先后进行了终身教育的立法实践与探索。本文基于国际视野,对上海终身教育立法的构想、内容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终身教育;法制化 黄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法律系常务副系主任副教授(上海200062)

拓宽视野 明朗心境

拓宽视野明朗心境 视野是什么?视野是你张天双眼后所能看到的一望无限的草原,是蓝天白云溪水抑或森林大漠。视野是你对事物认知的程度,是你对事物深思熟虑之后所能对事物评价的极限。高楼大厦可能阻断你的视野,内心的局限可能阻断你的视野,冲破阻碍,你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你的心境将会更加明朗。拓宽视野,心底更明澈,心境更自然。 黑格尔说:“人们并不是不能正视世界,只是因为种种外物阻碍了人们的视野所以人才变的有些呆滞”。是的,如果人们的视野不够开阔就会给自己带上桎梏,加上镣铐,使自己成为自己思想的附庸。 “井底之蛙”的故事耳熟能详,这是因为他的视野被井口所缚住,所以才有“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谬论。河伯向东入海,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等到到了东海之后才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封闭自己的视野,你会被带上枷锁送入牢笼,你会被推下深渊,不知所措。 拓宽视野,让自己成为事物的主宰,把世间美好的东西尽收眼底,让人间挚真的情怀永驻心间。清末一批批先进的思想家,把眼光拓向了大洋彼岸的西欧各国,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船坚利炮,在晚清反侵略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海尔集团在成为国内知名品牌之后,并没有因此固步自封,而是将视野扩向了海外,走近了欧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披荆斩棘,做海洋中勇猛的水手,成为引领中国的弄舵了。假如他们没有拓展自己的视野,那么我们的民族可能很快就被侵略,海尔集团也不会这样在世界舞台上风光地驰骋。拓宽视野,造就一代群雄,拓展视野,扬我中华之威风。 拓宽视野,会让你拓涩的枝条上萌生出主意,让你心境明朗开阔。拓宽视野,会让你干涸的溪流上重新涌动生命的源泉,让你焕发生的活力。拓宽你的视野,你可能会认为原来维纳斯的手臂可能在提着一个竹篮抑或手舞足蹈发现残缺的美。拓宽视野,你的心会更明净。 不要被生活中形色的主客观因素绊倒你,拓宽你的视野,追求更高的目标,让本来已经凋零的心灵焕发奇光异彩。拓展视野,让荒芜的原野焕发绿的生机,让黯淡的星空重新璀璨。拓宽视野,明朗心境。 高三15班 钱新

旅游与哲学结合层面的开拓创新成果—《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评介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15, 4, 1-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f6663808.html,/journal/acpp https://www.360docs.net/doc/7f6663808.html,/10.12677/acpp.2015.41001 Innovation Achievement of Combination of Tourism and Philosophy —Appraising “Tourism Research from the Philosophy Perspective” Decai Liu1, Xiaoqian Wa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Email: liuziqian@https://www.360docs.net/doc/7f6663808.html,, wangxiaoqian701@https://www.360docs.net/doc/7f6663808.html, Received: Jan. 26th, 2015; accepted: Feb. 10th, 2015; published: Feb. 13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f666380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ourism? If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ourism itself or tourism man-agement disciplines currently belonged to, we are afraid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the real answer. But i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philosophy and the application philosophy, it may be easy to explore its essence. “Tourism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dis-sertates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an essential issue of “what is tour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new definition of Tourism. He considers that the essence of tourism is “a kind of experience of freedom in mind and body in another place”, and that “freedom” is “the logic origin” of tourism essence, which is explained by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his writing has stronger force of philosophy and academic penetration. The greatest value of the writing lies in its making order out of confusion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tourism. It explores the truth of tourism well. This book i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ourism academic field, and al-so is new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Philosophy research. Keyword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Tourism Truth, Freedom, Experience of Freedom in Mind and Body in Another Place, Application Philosophy 旅游与哲学结合层面的开拓创新成果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评介 柳德才1,王晓倩2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虽然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它使传统历史学中单靠文字叙史的历史得以改变,传统的治史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叙史语言体系和方法在史学研究中担当着“重建史前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极大地开拓了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野,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进展。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因资料的可靠性与特殊性,其史料价值与传世文物相比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与仅以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相比较,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使人耳目一新,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更为清楚地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自然科技发展,大量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考古学科,高科技含量的新兴分支学科蓬勃发展,考古遗存中越来越多的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变迁的信息正逐步地被认识,考古学正以它独特的学科特性逐步地向人们提供了包括政治、经济、贸易、交通、商业、宗教等物质和精神范畴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新时期历史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概念本身的内涵是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而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1] 而在今天西方考古学界却普遍认为,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是要从残缺不全的材料中,用间接方法去发现无法观察到的人类行为[2]。西方考古学界理论权威炊格尔指出,无论是考古记录还是物质遗存,如果不与人类行为相联系就根本无法了解它们。这也是考古学唯一可以与其他学科相沟通的方面[3]。实际上,中西方在考古学概念上的分歧是与考古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密切相关的,但无论如何,有着史学倾向和人类学理解下的考古学概念最终可以统一于“人类行为”或“社会过程”,因此考古学研究要做到“以物透人”。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领域。夏鼐曾指出,考古学“所要恢复的古代人类历史是要包括各个方面,不限于物质文化。考古学可以通过物质遗存的研究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演化,即所谓…社会考古学?,和美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的历史”[1]。俞伟超也指出,考古学研究中应当注意精神领域的问题[4] (pp. 137~142)。 历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指历史科学,它的资料来源既有文献史料,也有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专指在近代考古学产生以前延续下来的传统方法,是以传世文献为出发点来复原人类社会历史的,或称为文献历史学。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甚至是认识上的偏见。有人认为考古学是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的,好像考古学只是发现实物资料的一个手段,掩盖了历史研究的内容。对于二者的关系,夏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指出。他认为,虽然考古学和历史学“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1]。在这里,夏鼐先生明确了历史科学的概念,也进一步强调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考古学与历史学形成了明显的学科隔阂,对历史学科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朱凤瀚先生曾撰专文对二者关系做了全面恰当的评述,值得深思[5]。文章认为,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来看,现代考古学本质上仍当归入人文科学,亦即广义历史学中。关于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朱先生从学术界争论较多的夏史与夏文化问题入手,重点讨论了原史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作为原史考古学的一种探索,将有可信性内核的文献史料同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结合,得出带有探索性质的学术见解,应该是可行的”,而“中国的历史考古学必然会与以研究文献资料(以及各种古文字资料)为主的历史学(含历史文献学)形成特别密切的关系,二者构成了研究历史时代的历史科学的双翼”。可见,考古学不管从取得实物资料的过程还是对实物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对所反映的古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讨论,是考古学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考古学最基本的特质就是以调查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作为基本研究对象,而文献历史学是以文献资料为基本研究的对象;同时二者有着明显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所以考古学应该是与文献史学相并立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特性。但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上又有共同之处,无论考古

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学生

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学生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前身为芳草地小学,始建于1956年,原为外交部子弟小学。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开始大规模接收外籍及港澳台地区学生入学,被誉为“小小联合国”和“世界小窗口”。 200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目前学校以一校七址(日坛校区、育慧校区、双花园校区、万和城校区、世纪小学、远洋小学、丽泽校区)的办学规模,成为全国较大的国立公办国际学校,实现了集团化办学。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前身为芳草地小学,始建于1956年,原为外交部子弟小学。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开始大规模接收外籍及港澳台地区学生入学,被誉为“小小联合国”和“世界小窗口”。 200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目前学校以一校七址(日坛校区、育慧校区、双花园校区、万和城校区、世纪小学、远洋小学、丽泽校区)的办学规模,成为全国较大的国立公办国际学校,实现了集团化办学。 校长传记: 刘飞,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成绩显著,在中央教育电视台主讲过《听故事学作文》、《校长反思力与学校发展》等教材;作为校长,他致力“集团化”、“国际化”办学的研究,承担有《小学专家型教师影响力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先后主编有《语文疑难解析及训练手册》、《提高教学能力构建精品课堂》等书。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教育新理念 教育原本很自然

教师是人不是神,把教师抬得这么高,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因此我们努力引导教师生活、事业平衡,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人。 “教育原本很自然。”刘飞校长说,“我认为,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孩子,把教师培养成教师,把学校办成学校。” 如何理解“把孩子培养成孩子”? 现在小学教育还有这样的教育方式: “接受式教育”,培养听话的、基础扎实的学生; “苦读教育、英才教育”,眼中只有分数,不顾教育规律、学生负担,一味激励孩子吃苦耐劳、立志成才; “绅士淑女教育”,以把孩子培养成小淑女、小绅士为目标; …… 以上方式合适与否暂且不论,但至少不是小学教育的全部,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更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学习的机器,只注重我们眼中的孩子的未来,而忽视了孩子的现在。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孩子,爱护孩子,使他们拥有快乐童年。 如何理解“把教师培养成教师”? 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是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光环一圈套一圈。教师是人不是神,把教师抬得这么高,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因此我们努力引导教师生活、事业平衡,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人。这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如何理解“把学校办成学校”?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应该以文立校。我们要尽其所能,打造学校文化,让每一人都有育人的能力,每一物均有育人的功能。努力让教师承载阳光、充满阳光,让学生沐浴阳光、享受阳光,让学校成为充满人的生机、活力的“阳光殿堂”。 教育一定要关注人、关注生命,小学教育更是如此。

人类困境的根源探析_环境哲学视野

第19卷第4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9N o.4 2002年12月Journal of Suzhou Railway T eachers C ollege(S ocial Science)Dec.2002 人类困境的根源探析Ξ ———环境哲学视野 王建明 (苏州科技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江苏苏州215011) 摘 要:从环境哲学的视野反思,人类文明进程中以环境问题为主线的人类困境,有实践方面和认识方面的根源;只有在比较整合各阶段文明内在的发展实践结构观基础上提出的、超越现代与后现代视野的、以交往实践观为核心的新环境哲学观,才能指导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并促进人类文明的生态化趋势。 关键词:环境哲学;人类困境;交往实践观;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94X(2002)0420041204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正把人类文明推向万分危险的境地。这一有“黑色文明”之称的现代工业文明自身所酿成的人类困境,正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压倒一切的、划时代的危机”。面对人类困境,人们不禁要问:人类文明究竟何以如此?出路何在?本文将以环境哲学视野,从实践和认识两个维度探析人类困境之根源,以交往实践观为超越困境之新理性,展望人类新文明。  一、现代人类文明困境之实践根源透析 人类文明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之所以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人与自然的尖锐冲突,形成相互毁灭的历史形式,源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陷入了种种误区所致。具体而言,支配人类经济活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有问题是直接原因;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浪费型的生活方式与贫困中的无奈相互作用,共同驱使文明陷入了困境之中。 1、唯产值主义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人类文明困境的经济根源。“脱贫致富”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一向被传统经济视为衡量发展成败的关键,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在它看来,凡能促进G NP增长的模式和手段便是合理的,唯有经济增长才是人类之福音所在。现行的片面追求经济利润的发展模式便是这一传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它们运用种种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扩大生产,在广度和深度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开发利用自然,获取经济增长和利润的最大化。其结果在改造自然中常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中,粗放经营直接引发资源高耗、效益低出,自然资源浪费极大。据《中国统计年鉴,1989》和《世界工业统计汇编,1989》资料显示,我国生产100美元工业净产值所耗电力约为加拿大的2.7倍,日本的5.7倍。中国的资源利用率仅为30%,而欧共体则为40%,日本为57%,美国为51%。[1](P197)同时,这些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在求富心切的心理驱动下,使这种传统经济的弊病推至极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生产行为时有发生,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由此丧失殆尽。二是西方发达国家一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导向,唯利是图的本质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导致资源掠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呈现全球化之势。近40年里,世界热带木材的消耗量增加了15倍,日本、美国和欧洲的木材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90%。而森林破坏的直接后果便是土壤裸露,水土大量流失,耕地沙化日趋严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日益蔓延到地球村每个角落,并由此引发气候异常,粮食短缺等相关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无论哪种情况,经济发展在使社会物质文明渐趋丰富之时,人类的母亲———自然却日益走向 Ξ收稿日期:2002208230 作者简介:王建明(1962-),男,江苏武进人,苏州大学哲学博士生,苏州科技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副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