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击实原始记录

土壤击实原始记录

重庆市XX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检测所

土壤击实检测原始记录

第页共页委托编号样品编号

土样种类□页岩土□砂土□粘土□素土□其它

样品说明

检测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击实方法□重型击实□轻型击实

检测信息

检测日期2015年月日大于40mm颗粒含量% 室温℃序号 1 2 3 4 5 6

筒+土质量(g)

筒质量(g)

湿土质量(g)

湿密度(g/cm3)

盒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盒质量(g)

盒+湿土质量(g)

盒+干土质量(g)

水质量(g)

干土质量(g)

含水率(%)

平均含水率(%)

干密度(g/cm3)

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g/cm3)

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及编号□LD-3多功能击实仪

主要仪器设

备运行情况

□正常

□检测前(中、后)有故障。故障情况

见运行记录,故障设备:

备注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由以上数据制成的图表所得。

校核:检测:

(完整word版)马歇尔击实试件(终)

文件编号:ZY01-243-2008 作业指导书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击实试验) 编写: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受控状态:持有者姓名: 分发号:持有者部门: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1.主要设备及开展项目 (3) 2.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3) 3.检测工作程序及剩余样品处置 (5) 4.试验操作过程 (6) 5.原始记录表格 (15)

1.试验主要设备及开展项目 表1 主要仪器设备 主要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马歇尔电动击实仪TX-3 南京拓兴/ / 马歇尔电动击实仪TX-3 南京拓兴/ / 马歇尔电动击实仪TX-3 南京拓兴/ / 马歇尔电动击实仪MDJ-I 西安公路研究所/ / 沥青混合料拌和机HB-20 北京兰航测控技术 研究所 室温~ 200℃ ±5℃表2 开展检测项目 开展检测项目 项目名称试验方法方法来源测量范 围 允许误差范围 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击实法)T0702-2000 JTJ052-2000 / / 2.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2.1马歇尔自动击实仪 马歇尔电动击实仪 2.1.1接通电源,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 2.1.2设定击实次数

接通电源 设定击实次数 2.1.3将达到击实温度的混合料装入试模, 按击实次数双面击实规定次数 到达击实温度装模 2.1.4试验完毕后,填写原始记录, 清理仪器,保持整洁 2.2拌和机 拌和机 2.2.1接通电源,电源指示灯发亮,混合料拌和机开始加热 2.2.2设定拌和温度和时间

拌合温度拌合时间 电源指示灯 2.2.3待拌和机温度升至工作温度时,开启拌和器,向拌和锅内加入试样2.2.4降下拌和器至底部,开动电机 上升按钮 下降按钮开始按钮加入试样 2.2.5试样拌和均匀后,关闭电机,开启拌和器,从拌和锅中取出试样 2.2.6切断电源 2.2.7拌和试样结束后,一定要将拌和锅清理干净,以免生锈 3.检测工作程序及剩余样品处置 委托送样:接样员判断样品是否接收→如可接收,接收样品并填写委托单→样品编号→样品区→下放通知单至主管处→主管根据计划下发通知单给试验员→试验员从待检样品区取样品→试验员进行试验检测(未进行完试验放入在检样品区)→试验检测完毕→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对试验区卫生进行清理→剩余样品放入已检样品区按规定集中处理→由指定人员出具报告→报告审核、批准→报告盖章、发送。 4.试验操作过程 4.1 试验准备

试验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 实验指导书 林惠花、肖宝玉、陈秀玲、刘强编 2007.8

自然地理气象实验部分 实验一气象观测场和温度的观测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气象观测场地的建立条件及掌握常见的温度观测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和观测场内的仪器布置; 2 百叶箱的结构与作用; 3 常用的温度观测仪器与观测方法; 三气象观测场的建立要求及测温仪器构造及原理 (一)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都是在观测场内通过各种仪器进行的,观测场地的选择是否适宜,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影响很大。观测场地的选择关键在于站址的选择。站址应选择在能代表大范围的天气、气候特点的地区,除某些根据特殊需要而建立的专业台站外,一般要求建在平坦空旷,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树林和大水库的地方。这是因为:在复杂地形影响下,风、云、温度、湿度等要素均有显著差异,不能真实反映这个地区自由大气的实际变化情况;树林及建筑物等障碍物对辐射、温度、降水,特别是风都有显著影响,如建筑物密集的城市,由于建筑物吸热和散热都较快,人类活动频繁,使得城镇温度比农村偏高,湿度较农村偏低,同时建筑群会影响空气的运行,既减小风速,也能改变风向。此外,城镇空气固体悬浮物多,能削弱太阳辐射,使能见度下降,这对日辐射和日照观测均会造成影响;如果台站设在工业城市最多风向的下风方,经常受吹来烟尘的影响,将会影响资料的代表性。因此观测场地距障碍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通常观测场离的距离应视障碍物的性质而定:孤立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3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连续的或成片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10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 场地的选择总体要求是要有代表性,避免局地因素的影响。 观测场地不宜过小,否则场内安置的仪器难以保持一定的间隔,容易彼此遮挡,影响通风。普通观测场有25m*25m和20m*16m两种规格。 观测场地要求平整。由于一般地区绿色植物分布的面积最广,所以观测场内应种植浅草(不长草的地区例外),以更好代表这一地区下垫面特征。为了保护场地和仪器设备,四周最好围有1.2m 通风围栏。围栏的北面正中开一小门,以便出入。场内还应铺设宽约0.4—0.5m的小路,以利于保护草层,保持场内整洁,方便行走。

垂直地带性土壤的机械组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垂直地带性土壤的机械组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表层土壤为例 【摘要】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对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通过机械组成分析、有机质分析、机械组成和有机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上差异较大,从整体角度上看,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大团聚体比例增加,微团聚体减少。表明土壤的风化程度沿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弱;有机质差异也较大,总的来说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土壤的有机质有一定的关系,初步判定粘粒和有机质之间负相关性,和粉粒之间正相关性,但和砂粒的相关性不明显,即有机质含量还受制于三种粒径的比例权重关系。 【关键字】土壤表层机械组成有机质关系武夷山 目录: 1、武夷山土壤概况…………………………………………………………………………….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 3.2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 3.3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土壤的机械组成与有机质之间的关系……………………… 4、问题讨论及论文小结……………………………………………………………………….. 前言 土壤的机械组成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土壤的机械组成不同,矿物组成上差异显著,其化学成分和其它各种性质也均不相同[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分析和研究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和它对各养分吸附能力的强弱都与土壤的粒级组成有关,所以研究和了解土壤的颗粒组成对于指导土壤的耕作、种植、土壤改良以及了解植被的演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经读者查阅资料和书籍表明,现阶段,研究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之间关系的专家、学者比较少,有的也只是定性的阐述。武夷山植被覆盖总体较好,由于植被覆盖率对土壤有机质的制约性并非最重要,因此,研究机械组成和有机质的关系成为了可能。本文则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对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有机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特性进行了初步比较和探讨。 1、武夷山土壤概况 武夷山脉(地理坐标为北纬27°33~54’,东经117°27~51’)位于闽赣边界,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1100m ,北段地势最高,其中黄岗山海拔2158m ,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2]。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 本区水热充足, 年平均气温13℃~ 19 ℃, 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 2 200mm , 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 %~ 85 % 以上[3]。区内森林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 特别是拥有2. 9 m 2×108m 2 原生森林植被, 是中亚热带保留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4]。植被和土壤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中山草甸;普通山地红壤—黄红壤—黄壤—中山草甸土。本次实习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到达中山草甸土,表一[5]为武夷山随海拔高度的垂直地带性土壤研究样地的相关信息。

土壤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4.土壤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 5.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 的过程。 6.有机质腐殖化作用: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7.同晶异质替代: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岁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8.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9.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10.凋萎系数:是指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用它来表明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 11.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12.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一价离子的厘摩数表示。 13.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 14.氧化还原电位: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 15.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16.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17.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发生层)和母质层。 18.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9.激发效应:又称为起爆效应,是指外加有机物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来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20.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即单位重量有机物所形成的土壤腐殖质数量的百分数,称为该物质的腐殖。该值的大小与有机物质中木质素含量呈正相关。 21.碱化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 22.土壤退化:一种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农田、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23.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24. 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

实验二测定土壤机械组成

实验一、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一、目的意义 为什么要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因为通过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我们就可以知道土壤质地的粗细。土壤质地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同时它还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所以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分布、分类及肥力状况时一定要先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 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粒度分析)的方法有好几种。在野外因仪器、药品携带不方便,所以常用手测法(揉条法)。在室内则采用吸管法或比重计法。比重计法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容易也比较准确。吸管法一般多用于科研等更精确的分析,因我们课时有限,所以我们实验是采用比重计法。 二、测定原理 测定土壤机械组成也就是测定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土粒组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就称作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原理,就是把土粒按其粒径大小分成若干级,并定出各级的量,从而得出土壤的机械组成。对于粒径>0.25mm砂粒,一般用过筛法,将砂砾逐级过筛称重。对于粒径小的土粒,则用分散剂法

将其充分分散,再使分散后的土粒在一定容积的悬液中自由沉降,一般颗粒愈大沉降速度愈快。 我们用的土样是过1mm筛的土样,用比重计法测定。在测定以前还要根据土壤pH值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分散剂(请同学们看书第8页)。我们的分析土样pH值是酸性的,所以用0.5mol/LNaOH溶液做为分散剂,这是化学分散法,为了使其充分分散,还必须研磨,这是物理分散法。经过充分分散处理后的土样,要在一定容积的水溶液中自由的沉降,其原理是|:在一定温度下,颗粒越大沉降速度越快。(同学们可看书第7页原理部分)。当比重计放入制备好的悬液中时,比重计所排开的悬液体积等于其自身重量时,它浮在了一定位置上,这时我们就可以直接在比重计上读取克/升的数字,通过计算得出某粒级的土粒含量。这是土壤机械组成分析的原理部分。 三、比重计的使用 这种比重计称作甲种比重计,比重计上有0―60的刻度数字,从中可以读出到0.1克/升的小数。0以上为负值,0以下为正值。读取数字时,应该以悬液面形成的上弯月面顶部和比重计刻度相切的数字,精确到十位小数(0.1)。 四、测定方法和步骤 1.用粗天平称取过1mm筛孔的土样50克置瓷碗中,先加 0.5mol/LNaOH约20ml左右,用研棒研磨5分钟,使其分散呈糊状。再将

原始记录本问题汇总

原始记录本问题汇总 1、水泥五大指标记录表,记录表中胶砂抗折单位为(MPa),但系统是输入力值得出结果,问:是否直接读取抗折机刻度杆中的强度? 答:对于采用水泥专用抗折试验机进行试验的,杠杆上有二个刻度,上面读数就是KN,下面读数是Mpa,因此,如果试件尺寸是标准的,可以直接读取抗折强度Mpa;如果采用万能压力机进行试验(加载速率和最小刻度要满足要求),那么只能读取荷载值(KN),修改表格单位Mpa为KN。 2、粗集料针片状记录表,记录表中没有各筛筛余量,系统中要求填写,问:是否不填写? 答:只要是原始检测的数据,都应该记录在原始记录本上,如在记录本上没有对应的填写项,可以填写在下一行。 3、粗集料压碎值记录表,记录表中没有筒重,系统中要求填写,问:是否不填写? 答:只要是原始检测的数据,都应该记录在原始记录本上,如在记录本上没有对应的填写项,可以填写在下一行。 4、若按记录本首页的说明所对应的系统记录表来登记,那粗集料就没有堆积密度和振实密度记录表,而细集料就没有表观密度记录表,问:是否发漏?若发漏的话,那系统中粗集料和细集料的表观密度和堆积、紧装密度都在同一张记录表中,问:系统报告中的所在原始记录本中位置该如何填写,填两个吗? 答:原始记录本粗细集料没有再细分,统一用集料表示。而系统输入时分为粗集料和细集料。 5、混凝土(砂浆)抗压记录本,首页说明要求受压面积为试件尺寸的前两个数据的乘积,按我们日常的理解,试件尺寸为:长*宽*高,试件高度应该是成型时顶面至底部的距离,而抗压时要求以成型时侧面为受压面,问:是否填后两个数据的乘积? 答:试件是立方体,长宽高可以随便定义。约定前两个尺寸是跟表面有关系的边长,因此面积计算前面二个数据的乘积。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速测法 、目的要求 土壤矿物质颗粒是上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小, 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土壤颗粒分析,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微 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二、方法原理 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1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充分分散成单粒,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让其自由沉降,其沉降速度符合司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沉降时间,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 其中:V 半径为r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 重力加速度土粒的半径 di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2.65克/厘米3 d2 介质(水)的密度 卩介质(水)的粘滞系数

三、试剂及仪器 1. 0.5mol ?L-1(N&C2Q)草酸钠溶液:称取33.5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2. 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升,摇匀。 3. 0.5 mol ?L-1(NaPO 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克六偏磷酸钠[(NaPO)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4. 天平(感量0.01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 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升。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四、操作步骤: 1. 称取通过1毫米孔径筛子的风干土50克,如为砂土则称取100克,精确至0.01克,放入有柄瓷钵中。 2. 根据土壤pH分别选用下列分散剂: 石灰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 ?L-1(NaPO)6六偏磷酸钠60毫升。 中性土壤(50克样品):加入0.5 mol ?L-1(2 NaC2O)草酸钠25毫升。 酸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40毫升。 3. 加入分散剂后,用橡皮塞玻棒研磨15分钟,(粘土研磨25分钟),研磨好以后,将土浆通过大漏斗用蒸馏水全部洗入1000毫升的沉降筒中,用蒸馏水加至刻度,然后将沉降筒放在平稳处,用搅拌棒上下搅拌1分钟(每分钟上下各30次),搅拌停止后立即记时。 4. 根据悬浮液的温度,查表2 —1,小于0.01毫米土粒沉降所需的时间(如15C时为30分钟),在到达所需时间前30钞,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沉降筒,到达所需要时间时读出比重计的读数,取出比重计,用水洗净,放入空白液中读数。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二( 1 ) 土壤机械分析 --比重计速测法 、目的要求 土壤矿物质颗粒是土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 小, 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土壤颗粒分析, 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 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 微 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方法原理 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 <1 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 充分分散成单粒, 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 让其自由沉降, 其沉降速度符合司 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 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 沉降时间, 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 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 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 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 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 其中: V 半径为 r 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 g 重力加速度 r 土粒的半径 d1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 2.65 克/ 厘米 3 d2 介质(水)的密度 μ 介质(水)的粘滞系数 三、试剂及仪器 2 9gr 2 d 1

1.0.5mol ·L-1(Na2C2O4)草酸钠溶液:称取33.5 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 升,摇匀。 2.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 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 升,摇匀。 3.0.5 mol·L-1(NaPO3)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 克六偏磷酸钠 [ (NaPO3) 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 升,摇匀。 4.天平(感量0.01 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 升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四、操作步骤: 1.称取通过1 毫米孔径筛子的风干土50 克,如为砂土则称取100克,精确至0.01 克,放入有柄瓷钵中。 2.根据土壤pH 分别选用下列分散剂: 石灰性土壤(50 克样品):加0.5 mol ·L-1(NaPO3)6六偏磷酸钠60 毫升。 1 中性土壤(50 克样品):加入0.5 mol ·L-1(2 Na2C2O4)草酸钠25 毫升。 酸性土壤(50 克样品):加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40 毫升。 3.加入分散剂后,用橡皮塞玻棒研磨15分钟,(粘土研磨25 分钟),研磨好以后,将土浆通过大漏斗用蒸馏水全部洗入1000 毫升的沉降筒中,用蒸馏水加至刻度,然后将沉降筒放在平稳处,用搅拌棒上下搅拌1 分钟(每分钟上下各30 次),搅拌停止后立即记时。 4.根据悬浮液的温度,查表2—1,小于0.01 毫米土粒沉降所需的时间(如15℃时为30 分钟),在到达所需时间前30 钞,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沉降筒,到达所需要时间时读出比重计的读数,取出比重计,用水洗净,放入空白液中读数。

土壤学实验报告模板

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 学生实验指导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学生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20-- 20学年第学期

目录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 附表:实验考核参考内容及标准 (2) 实验一土壤及农作物(玉米)元素测定 (3) 实验二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5) 水利水电学院学生课程实验成绩 (9)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学院各专业实验课程。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附:实验考核参考内容及标准 水电学院

实验二 土壤机械组成测定

实验二、土壤机械组成分析 1 目的和意义 通过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可以知道土壤质地的粗细。土壤质地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同时它还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所以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分布、分类及肥力状况时一定要先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 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粒度分析)的方法有好几种。在野外因仪器、药品携带不方便,所以常用手测法(揉条法)。在室内则采用吸管法或比重计法。比重计法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容易也比较准确。吸管法一般多用于科研等更精确的分析,因我们课时有限,所以我们实验是采用比重计法。 2 测定原理 测定土壤机械组成也就是测定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土粒组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就称作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 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原理,就是把土粒按其粒径大小分成若干级,并定出各级的量,从而得出土壤的机械组成。对于粒径>0.25mm 砂粒,一般用过筛法,将砂砾逐级过筛称重。对于粒径小的土粒,则用分散剂法将其充分分散,再使分散后的土粒在一定容积的悬液中自由沉降,根据土粒沉降的速度,分别测定不同粒级含量的多少。这一过程依据物理学上的Stokes 定律: 式中:v-颗粒在介质中的沉降速度(cm/s );g-重力加速度(980cm/s 2);r-颗粒半径;d-颗粒比重(土粒平均比重为2.65g/cm 3);d 1-介质比重(g/cm 3);η-介质的黏滞系数(g/cm.s) 在特定条件下,d ,d 1,η均为可知数,可得 土粒下降的速度与其粒径的平方成正比,土粒愈大沉降速度愈快,再根据量筒的高度H ,利用H=vt ,就可计算出开始下降后的不同时刻当时仍悬浮的土粒粒径。 所用土样是过1mm 筛的土样,用比重计法测定。在测定以前还要根据土壤pH 值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分散剂。我们的分析土样pH 值是酸性的,所以用0.5 mol/L NaOH 溶液做为分散剂,这是化学分散法,为了使其充分分散,还必须研磨,这是物理分散法。比重计测量的是仍悬浮的土粒含量。比重计所排开的悬液重量等于其自身重量时,它就悬浮在某一深度上,据此可换算出悬液中土粒的浓度。专门设计的甲种比重计直接在比重计标尺上读取悬液中的土粒重量。由于悬液的温度会影响黏滞系数,而甲种比重计的刻度是以20℃液温为标准制作的,因此每次测量后根据实际液温队比重计读书进行校正。 η /)d d (gr 9 2v 1 2-= 2 r v ∝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二(1) 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速测法 一、目的要求 土壤矿物质颗粒是土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土壤颗粒分析,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微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二、方法原理 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1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充分分散成单粒,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让其自由沉降,其沉降速度符合司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沉降时间,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 μ21292d d gr V -= 其中:V 半径为r 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 g 重力加速度 r 土粒的半径 d1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2.65克/厘米3 d2 介质(水)的密度 μ 介质(水)的粘滞系数

三、试剂及仪器 1.0.5mol·L -1(Na 2C 2O 4)草酸钠溶液:称取33.5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2.0.5 mol·L -1(NaOH )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升,摇匀。 3.0.5 mol·L -1(NaPO 3)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克六偏磷酸钠[(NaPO 3)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4.天平(感量0.01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升。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四、操作步骤: 1.称取通过1毫米孔径筛子的风干土50克,如为砂土则称取100克,精确至0.01克,放入有柄瓷钵中。 2.根据土壤pH 分别选用下列分散剂: 石灰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L -1(NaPO 3)6六偏磷酸钠60毫升。 中性土壤(50克样品):加入0.5 mol·L -1(21 Na 2C 2O 4)草酸钠25毫升。 酸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L -1(NaOH )氢氧化钠40毫升。 3.加入分散剂后,用橡皮塞玻棒研磨15分钟,(粘土研磨25分钟),研磨好以后,将土浆通过大漏斗用蒸馏水全部洗入1000毫升的沉降筒中,用蒸馏水加至刻度,然后将沉降筒放在平稳处,用搅拌棒上下搅拌1分钟(每分钟上下各30次),搅拌停止后立即记时。 4.根据悬浮液的温度,查表2—1,小于0.01毫米土粒沉降所需的时间(如15℃时为30分钟),在到达所需时间前30钞,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沉降筒,到达所需要时间时读出比重计的读数,取出比重计,用水洗净,放入空白液中读数。

(完整版)土壤学完整版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土地因素需求的能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两种。 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类、角闪石和辉石、云母类、石英、磷灰石、橄榄石)。 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蛇纹石)。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 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半透明、不透明;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裂开后形成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破裂面称为断口)、相对密度。 常见造岩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 岩石: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球表面,或者上升到接近于地表的不同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岩浆岩的产状:深层侵入岩、浅层侵入岩、喷出岩。 岩浆岩的结构: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划分(等粒状、斑状)、根据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显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隐晶质结构)根据结晶程度划分(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 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 岩浆岩的分类:根据矿物成分和硅酸的含量变化规律,将岩浆岩分为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超基性岩(橄榄岩、辉岩)。按生成环境不同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沉积岩: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是构成土壤母质的主要岩石之一。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碎屑成分、黏土矿物、化学和生物成因的新矿物。 沉积岩的结构:形状分(粒状、砾状、角砾状)、直径大小分(砾状结构2、砂状结构2~0.05、粉砂状结构0.05~0.005、泥状结构0.005mm) 沉积岩的构造:主要构造使层理构造,其次为层面构造。 沉积岩的分类:机械沉积岩(砂岩、砂岩)、化学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页岩、粘土)、生物沉积岩。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变质岩的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碎裂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变余构造。 主要的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矿物,遇到了和它形成时截然不同的外界条件而遭到破坏,使其内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是指由物理作用(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摩擦力等物理因素)使岩石矿物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参与下进行的过程,包括溶解、水化和氧化等作用。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氧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产物:形成可溶性盐,形成黏土矿物,形成残留矿物。 生物活动:可以直接参与岩石矿物的分解破坏,但更重要的是生物活动加强了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作用。 风化产物的类型:生态类型(硅质风化物、长石质风化物、铁镁质风化物、钙质风化物)、地球化学类型(碎屑类型、钙化类型、硅铝化类型、富铝化类型)。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定积母质、运积母质(流水运积母质:坡积物、洪积物、淤积物-有明显的分层性、磨圆度好、分选性好;静水沉积母质,海水沉积母质,风积母质,重积母质又称塌积物) 土壤剖面:从地面向下挖掘直至母质层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 土壤分层:O枯落物层(LFH)、A腐殖质层、B淀积层、C母质层。 自养型细菌:不依靠分解氧化有机质取得碳和能量,而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吸收无机含氮化合物和各种矿物质作为养分,利用光能或通过氧化无机物质获得能量,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属于这一类土壤细菌的有: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硫磺细菌.

土壤学实验报告4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法) 同组学生姓名: 金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土壤颗粒组成状况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 2、掌握土壤质地的分析方法,根据实验所得数据来确定样品土壤质地,为之后分析土壤的其它理化性质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 利用比重计法测出土壤中不同粒级大小的各级的量,进而分析土壤质地。 2、实验原理: ①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性质,人为地划分若干等级,称为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分类就是根据土壤中各种颗粒的质量分数组成,把土壤划分为若干类别。对于土壤质地的分类和划分标准,主要有国际制、美国农业部、卡钦斯基土壤质地分类等,本次试验采用国际制。 ②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大小颗粒的相对含量,可以反映土壤黏结程度,对土壤蓄水、导水、保肥保温等方面有决定性作用。 土壤机械分析就是把土粒按其粒径大小分为若干级,并求出各级的量,从而求出土壤的机械组成。本实验采用比重法。 ③比重法原理(实验土粒≤1mm ):对于粒径大于0.25mm 的土粒用筛一级一级筛分,粒径小于0.25mm 的土粒采用静水沉淀法加以测定分级。根据斯托克斯定律,球体微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时,直径越大的下降速度越快。把不同直径的土壤颗粒看做球体,在不同时间,利用比重计测定土壤悬液的比重。比重计读数就是每升悬液所含土粒重量,再根据斯托克斯定律求出这部分土粒半径。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特种土壤比重计、研钵、橡头玻棒、温度计、带孔搅拌棒、1000mL 沉降筒、洗瓶 Na 2C 2O 4溶液(0.25mol/L )

16 土的击实试验

16 土的击实试验 T 0131-2007 击实试验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实验方法适用于细粒土。 本实验分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内径100mm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0mm的土.内径152mm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40mm的土。 当土中最大颗粒粒径大于或等于40mm,并且大于或等于40mm颗粒粒径的质量含量大于5%时,则应使用大尺寸试筒进行击实试验,或按5.4条进行最大干密度校正。大尺寸试筒要求其最小尺寸大于土样中最大颗粒粒径的5倍以上,并且击实试验的分层厚度应大于土样中最大颗粒粒径的3倍以上。单位体积击实功能控制在2677.2~2687.0kJ/m3范围内。 当细粒土中的粗粒土总含量大于40%或粒径大于0.005mm颗粒的含量大于土总质量的70%(即d30≤0.005mm)时,还应做粗粒土最大干密度试验,其结果与重型击实试验结果比较,最大干密度取两种试验结果的最大值。 各国所用的击实试验方法是大同小异的,重型击实试验方法的单位击实功为轻型击实法的4.5倍。 与美国相比,其他各国所用试筒的容积不尽相同,因此试验方法就有所不同:一种是改变击数而不改变击实功,例如英国;另一种是不改变击数而改变击实功,例如日本。英国BS 1377-75将试筒容积调整为1000cm3后,为了维持原轻型598.2kJ/m3的击实功数值,特将每层击数提高到27次。 本次修订对击实试验采取了不同层数和击数而不改变击实功的做法,即对不同试验类别分别采用27次和98次,使相应的击实功仍维持在2677.2~2687.0kJ/时左右。 为了适应不同道路等级、各种压实机具等的要求,本规程将轻型与重型试验并列。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有关规定或工程、科学试验的特殊需要选定。试验表明,在单位体积击实功相同的情况下,同类土用轻型和重型击实试验的结果相同。 考虑到在标准筛系列中没有25mm和38mm筛,结合对大粒径颗粒含量的要求,修订为20mm和40mm。 2仪器设备 2.1标准击实仪(图T 0131-1和图T 0131-2)。击实试验方法和相应设备的主要参数应符合表T 0131-1的规定。

土壤机械组成分析

浙江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土壤学实验实验类型:基础、或综合、或研究型 实验项目名称:土壤机械组成分析 学生姓名:张静专业:农资1002 学号:3100100124 同组学生姓名:马骏超指导老师:谢晓梅 实验地点:农生环B255 实验日期:2012 年 3 月28 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1、了解土壤颗粒组成状况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 2、掌握土壤颗粒分析方法,从测得的数据来确定土壤质地,为分析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质提供参考数据。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1、土壤固相是由大小不等、形状迥异的固体颗粒组成; 2、颗粒分析就是把土粒按其粒径分为若干级,并测量出各级的量,从而求出土壤的颗粒组成。 3、>0.25mm的可用筛子分;<0.1mm的需用特种土壤比重计,比重计的读数就是每升悬液所含土粒的重量。 4、将粒径较细的土粒充分分散,让其在一定容积的水中自由沉降,在不同的时间里用比重计测定土壤悬液比重。再根据斯托克斯定律求出部分土粒的半径。 5、根据斯托克斯定律,球体微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时,直径越大下降速度越快。比重计测法快速简便,但精度不及吸管法和常用的比重计法,但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被广泛采用。 三、主要仪器设备 仪器:特种土壤比重计,0.25mm筛,漏斗,研钵,500ml烧杯,橡皮头玻棒,1000ml沉降筒,洗瓶,温度计,带孔搅拌器 试剂:Na2C2O4(0.25mol/L)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称样 称取通过1mm筛的风干土样10g置于铝盒内,在烘箱中105℃烘干至恒重,冷却称重,计算含水量和烘干土重。

2、悬液制备 另取50g 于研钵中,加入20ml 分散剂(Na 2C 2O 4),调成糊状用橡头玻棒研磨30分钟后(可静置),加入剩余20ml 分散剂,再研磨20分钟,转入500ml 烧杯,加少量水。将直径0.25mm 的土壤筛放在漏斗上,将分散处理好的悬液通过筛子转入1000ml 沉降筒,并边用橡头玻棒适宜得研磨筛上的颗粒边加去离子水冲洗。用去离子水多次洗涤研钵,橡头玻棒和烧杯(控制水量,不要超过900ml )加水至刻度。 将留在筛上的>0.25mm 的颗粒全部移入铝盒,烘干后将粗砂粒(0.25mm~1mm )称重,计算其质量百分数。 带孔搅拌棒上下搅动1min(30次),在不同时间测定。 国际制:5min(<0.02mm),5h(<0.002mm) 每次读数后,需将比重计轻轻取出,并测定读数时温度。 五、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M 沉降土=50.45g 名称 铝盒 风干土样 烘干土加铝盒 沙土加铝盒 质量(g ) 14.7912 10.0979 24.6287 17.1814 1、土样含水量 100*%) 烘干土重( ) 烘干土重( )风干土重( )土样含水量( g g g -= %65.2100*7912 .14-6287.2424.6287 -14.791210.0979 %=+= )土样含水量( 2、0.25-1mm 粗砂粒的质量百分数 100*25.0%) 烘干土重( ) 筛过滤得烘干后称重( g g mm = %30.24100*7912 .146287.247912 .141814.17%=--= 3、小于0.25mm 各级颗粒的质量百分数 100*-%) 烘干土重( 分散剂校正值 温度校正值比重计刻度弯面校正值 比重计读数 g ++= <0.02:%17.64100*) 0979.10/45.50(*)7912.146287.24(34 .112.033%=---=

实验二 土壤的机械组成

实验二土壤的机械组成 一、实验目的: 1、土壤颗粒组成是土壤基本的肥力属性之一。 2、是了解土壤发生和划分土壤类别的重要依据。 3、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分析测定及确定质地的名称。 4、对进行合理田间管理及种植作物类型具有指导意义。 二、实验原理: 测定方法有:筛分法、静水沉降法、吸管法、比重计法等。 比重计法的设备及操作较简单, 土样经处理成悬液定容后, 根据土壤比重计浮泡在悬液中所处的平均有效深度, 静置不同时间后, 用土壤比重计直接读出每升悬液中所含各级颗粒的质量(g), 计算它们的百分含量, 并定出土壤质地名称。 三、材料方法 1、试剂 0.5mol/L的氢氧化钠 0.5mol/L的六偏磷酸钠 0.5mol/L的草酸钠溶液 2、仪器和材料 土壤比重计; 1000ml量筒; 50ml和250ml烧杯;沉降筒;玻璃棒;温度计; 天平。 四、操作步骤: 正规的土壤机械组成分析,要求测定的粒级较多,操作步骤严格,且费时较多。为了教学实验的方便,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化、快捷的测定方法。 1、称取通过2mm筛孔的风干土样50g(精确至0.01g)置于250ml烧杯中。 2、土样分散。根据土壤的pH值,分别加入不同的土壤分散剂,以破坏土壤团聚结构。 中性土壤:20ml草酸钠溶液酸性土壤:40ml氢氧化钠溶液

碱性土壤:60ml六偏磷酸钠溶液 3、加入分散剂后,再加入蒸馏水250ml,在震荡机上震荡15min(条件不允许的话,利用玻璃棒搅拌5min),以使土壤结构破坏。 4、悬浮液制备:将悬浮液放入到量筒中,将量筒内的悬浮液用水加至1000ml,将盛有悬浮液的1000ml量筒放在温度变化较小的平稳试验台上,避免振动、阳光直接照射。 5、悬浮液比重测定。用沉降筒垂直搅拌悬浮液1min(上下各30次), 注意多孔片不要提出液面, 以免产生泡沫(有机质含量较多的悬浮液,搅拌时会产生泡沫, 影响比重计读数, 因此在放比重计之前, 可在悬浮液面上加几滴乙醇), 搅拌完毕静置5min后测定<0.02mm粒级的含量, 静置2h后测定<0.002mm粒级的含量。每一次测定时需记录温度,查土壤比重计温度校正表(表 1),校正数值。 五、结果计算 1、分散剂质量校正公式 A=[(C×V×0.04)/m]×100 式中:A—分散剂占烘干土质量, %; C—分散剂溶液浓度, mol/L; V—分散剂溶液体积, ml; m—烘干土质量, g; 0.04—氢氧化钠分子的摩尔质量, g/mmol。 如采用六偏磷酸钠或草酸钠作分散剂, 则摩尔质量分别为0.102g/mmol或.067g/mmol。 2、各粒级含量(%)计算公式 粘粒(<0.002mm)粒级含量(%)=[(2h读数/m)×100 ]–A(%) 粉粒(0.02mm~0.002mm)粒级含量(%)=[(5min读数-2h读数)/m ]×100 砂粒(2mm~0.02mm)粒级含量(%)=1-粘粒-粉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