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作文之故宫保和殿导游词

故宫保和殿导游词

【篇一:(6)保和殿口试导游词】

保和殿口试导游词

在导游资格考试口试环节中,对于应试学员讲解景点,并非要求导游词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必须达到一定深度,而是重点考查对景点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否正确与全面,表述是否清晰与生动。因此作为一名应试学员,在组织一篇口试导游词时,就应当寻找出一些规律,运用一定技巧,使导游词便于记忆,便于表达。其实每个景点的讲解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遵循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来到故宫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殿宇——保和殿。保和殿位于“土”字形须弥座的最北端,明永乐年间初建时叫谨身殿,嘉靖年间改名建极殿,清顺治年间才改称为保和殿。(以上为历史沿革)

清代保和殿有两个用途,首先是国宴厅,每逢除夕,皇帝要在保和殿内宴请外藩王公。嘉庆二年举行的除夕宴上,身为太上皇的乾隆端坐在大殿正中的宝座上,与1300多人共庆,这次酒宴共耗费白银50多万两,足见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此外,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参加赐宴的人有三品以上的王公大臣、额驸、额驸的父亲、以及驸马爷家族中在朝廷做官的人员。保和殿的另一个用途就是高考场所,乾隆以后,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在保和殿内举行。清代科举考试分成四级,首先需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场考核的童试,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然后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再参加礼部会试考取贡生,才有资格到保和殿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前一天,大学士等在文华殿内秘密拟定数道题目,呈送皇帝圈定后,送到内阁由监试御史监督启封。启封后由内阁中书用黄纸抄写题目,当晚在内阁大堂传集工匠,即时刻版刊印。殿试当日凌晨印刷完毕,即刻送到保和殿。礼部官员行礼后发题,贡生们列班跪受,就位考试。试卷用白宣纸裱成,由礼部事前备办。试卷一面为素面,贡生在此面填写履历三代,另一面有朱丝栏界格,用来书写答题。文章虽不限字数,但不得少于一千字。考试时间以一天为限,中午宫中给饭,下午掌灯时分考试结束。殿试第二天,从大学士、六部、九卿中选派的读卷官以及监试的王公大臣们全部集中到文华殿内,试卷依次分给读卷官,每人所分卷数由参加殿试的人数多少而定。判卷期间所有参与的人都不准回家,分别在文华

殿两厢及传心殿前后房屋居住,限两日内评阅完毕。判卷标准分为

五等,用“圈尖点直叉”标识试卷优劣。每位读卷官在每份卷子上自

己名下标记号,看完自己的卷子交给下一位,称为“转桌”。所有读

卷官都评阅完毕后,以“圈”最多者为最佳,“圈”数相同者以“尖”的

多少分前后,依此类推。卷子阅完后,其中前10名进呈皇帝定夺名次。皇帝钦定名次后,要将进士名次填写在金榜上。填写金榜时,

前三名填写一甲第几名,后七名填写二甲第几名,其余各卷名次交

由填榜官填写,原试卷送红本库收储。殿试后将在太和殿举行仪式

隆重的传胪大典,仪制等级和大朝礼相同。大传胪时,进士们穿公服,戴三枝九叶冠,按名次站在文武官员东西班之后。鸣赞官宣读“某年、月、日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

士出身。”然后唱名,一甲、二甲、三甲进士依次出班行礼。唱名后,鸣赞官“举榜”,礼部堂官捧大金榜从太和殿中阶走下,将大金榜放

在云盘之内,由黄伞前导,从太和门、午门的中路出宫。礼部堂官

率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随榜而行,其他人走太和门两旁的昭

德门和贞度门。金榜张挂在长安左门外临时搭建的龙棚内,状元率

众进士观榜。殿试是科举考试的终点,仕途的起点,无论以后政绩

如何,进士出身的人在古代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1904年,在我国

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以上为主要用途)

保和殿从外表看,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在皇宫建筑

群中,它好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保和殿的建筑规制是很有

特色的。不知各位游客是否注意到,殿内南侧减去了一排柱子,省

了6根金柱,使宝座前的空间显得特别宽畅明亮,这种建筑方法叫

做“减柱造”,创造于辽代,是对我国传统建筑中梁架结构的一种创新。(以上为建筑规制)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的位置是乾清门广场,这里可以看作故宫外朝

与后廷的分界线,我们马上就要走近帝后的日常生活了,但大家不

要着急,在保和殿后面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就是这块云龙石

雕丹陛,它可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啊。丹陛用艾叶青石制成,长16米多,宽3米多,厚1.7米,总重200余吨,石料采自北京房

山的大石窝。由于古代运输工具简陋,据说寒冬时节运送石料时,

在沿途每隔一里地挖一口井,汲水泼道,冻成一条长长的冰道,再

使用上千头骡马拉拽放置在冰道上石料,民夫们鸣锣,使受惊的骡

马用力向前。据记载当时运送这块石料,共动用民夫二万多人,历

时28天,耗银11万两。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旨将石雕上原有的

明代花纹凿去,重新雕刻云龙纹饰。如今丹陛下端雕着波涛汹涌、

险峰高耸的海水江牙,中间凸起朵朵祥云,衬托着九条翻飞翱游的

蟠龙,形象生动,雕工精美,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中难得的一件艺

术珍品。(以上为殿外陈设)

保和殿关于“周围建筑、殿内文物、重要事件”三项没有重要内容,

在导游词中就可以省略。

【篇二:北京故宫导游词5分钟左右】

故宫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上现

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故宫又叫

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

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

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宫座北朝南,开有四条门。各位朋友,这里就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意思是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各位请看!在10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

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称五凤楼。它建成于公

元1420年,位于端门之北,雄伟壮观。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这里是故宫第一进院落,首先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座汉白玉石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金水桥下是内金

水河,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就是明代皇帝御门听

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好,下面请各位去参观末代皇帝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太和殿。现

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这里就是皇家

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好!这里可以拍下远处太和殿的全景,各位

可以在此留个影,过一会儿,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和殿。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

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

金銮殿,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太和殿始建于公

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后来,该叫皇极殿。清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

好啦!故宫的前三殿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大家参观保和殿并稍适

休息,我们10分钟后集合,谢谢大家篇二:故宫导游词

故宫导游词

大家好,我叫吴文倩,大家叫我吴导吧!现在我们要游览举世无双

的北京故宫。你们看,我们来到了雄伟的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

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

筑群,为我们国家最大的古建筑群。它使建于明永乐(公元1406年),14年才完工呢,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好了,我们现在准

备去大殿里,请游客朋友们跟上队伍,千万别掉队,否则走丢了,

就找不到我们了!”好,现在跟随我进入大殿,故宫有三座大殿:太

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大殿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

远望犹如神话的琼宫仙阙。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上举行大典的地方,这座殿高28米,东西63米,西北

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沥粉金漆

的潘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上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潘王公的场所。游客朋友们先休息一下,观赏下这三个大殿,可以摸一摸,等下我们去内延,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上平日

办事和妃子居住的地方。“好,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祝大家玩得开心”

湘纺小学四年级:吴文倩篇三:北京故宫导游词

北京故宫

歌曲“金瓦金銮殿,皇上看不见,一朝出了五门口,一个名子两只手!”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是北京故宫。

接下来就让我们欣赏一下它的建筑艺术。

重重的殿宇,层层的阁楼,千门万户的宅院,扑朔迷离的小巷??仿

佛永远也转不完的故宫,最初建有9999.5间房屋。古人认为天帝居

住的天宫为一万间,皇帝身为天子需自我克制不能超越天帝,于是

少建半间。

故宫布局左右对称,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面的午门,北面是

神武门。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可谓是天

白灿烂,暗夜肃穆。而文华,武英两殿为侧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

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为中心,东

西又有妃嫔居住的六宫,再向外东侧是奉先殿和皇极殿,西侧是养

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最后一部分是御花园,这部分整体被称

为是“后寝”或“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祭祀和居住的地方。

细心的您在参观这些宏伟的建筑会发现宫殿的垂脊上有一列小兽,

其用途首先是为了固定脊瓦,使脊瓦不至脱落,另外还有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地位的象征。

这些小兽的最前面都有一位骑着凤凰的仙人,然后依次排列的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斗牛,小兽的后边还有

一个垂兽殿后。

并不是每座宫殿上都有如此多的小兽,其中太和殿最多,九个小兽

的后面还多了一个行十,再加上前导的仙人骑凤,殿后的垂兽,太

和殿上的小兽共有十二个,是所有宫殿中小兽最多的。其他宫殿的

小兽总是保持单数。乾清宫是皇帝的正寝地位仅次于太和殿。因此,乾清宫的小兽是九个。坤宁宫是皇帝大婚的洞房,有七个小兽,东

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的场所,有五个小兽,其他的一些宫殿有的是

三个,有的是一个,有的甚至没有。

如此浩繁的建筑,在600年里任凭风雨沧桑,主次的分明,左右的

对称,秩序的井然,从未有过一丝一

毫的改变。巧夺天工的设计,从大殿的排序到门户墙壁上的每一处

装饰可谓是殚精竭虑,使这诺大的宫殿如一首跌宕起伏的华丽乐章,弹奏不息。

除了精巧的建筑外,故宫更是一座珍藏无数珍奇的宝库:上至商周,下至清末的彩陶,玉石器,青铜器,名家书法绘画,瓷器,珐琅,

文房四宝及竹木牙雕工艺品等可谓是玲琅满目。

故宫它融合着中国最古老最智慧最精彩的建筑与历史,那一砖一瓦

一件一物仿佛都在倾诉着明清两朝帝王的奢华生活。建筑的奇妙,

器物的精美,深沉的氛围,穿梭其中,每踏一步仿佛都在踏着六百

年的故事,六百年的尘烟,六百年的浩瀚。

【篇三:故宫三大殿导游词】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贾紫萱

这“御门”即指太和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您可能觉得有点奇怪,这堂堂的皇帝放着那么多的宫殿不用,偏偏跑到这里来处理朝政,

这是为了什么呢?其实这并不是皇帝故弄玄虚,而是出于无奈。怎

么回事呢?原来呀,在永乐皇帝自南京迁都北京以后,不到一百天,崭新的三大殿就着了一把无名火,望着三大殿的一片焦土,永乐皇

帝想,是不是我迁都劳民伤财,上天要惩罚我?怎么办?只能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上苍。因为三大殿被烧毁,无处可去,又要对

上天表现出“勤政”,故每天黎明,在太和门办公,也真是够辛苦的。到了清朝,虽然也有御门听政的做法,但听政处自康熙以后改在了

乾清门。自清朝咸丰皇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御门听政了。但同治

皇帝上台后,又有了听政,不过不再是“御门听政”,而是变成两宫

皇太后“垂帘听政”了。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未出三年,大清国就

灭亡了。好,下面请各位去参观末代皇帝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太

和殿。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这里即

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广场基本呈正方形,整个院落

平坦宽阔,气势非凡。面积达3万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积的

1/24。整个广场可容纳近7万人,为什么要在此处设这么大的广场呢?一是显示皇家的威严;二是起到震慑的作用,您想想,如果官

员人等站在这么大的广场中,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及庄严雄伟的建筑,不得不由衷感叹自己的渺小及皇帝的伟大,既便心存异志,也

只好无可耐何地

拜于皇帝脚下。当然,皇帝也不傻,他也知道在他残酷的统治下,

某些人会有些“想法”。不过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办法”。你

想进来刺杀,我就铺它个横七竖八。你想躲在暗处,我让广场无树

无花。说到这儿,您会问,什么叫横七竖八?这“横七竖八”是指皇

帝怕有人从地下挖洞进来刺杀,故下令将广场地面上横七层、竖八

层地铺了十五层方砖,看谁还能挖地洞?刚才我还说过“广场无树无花”,对吧?各位看看,整个广场除有些大缸之外,真的没有树,没

有花。那皇帝为什么不在这么重要的地方装点一番呢?其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植树、种花,虽然景色美好,但失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第二,皇帝怕在大典中有刺客藏在树上或花丛中对自己下黑手,所

以在整个广场周围不植树,不种花。但却摆了一些大缸,这是何用意?(王雨萱接)

太和殿座落在八米多的三层汉白玉基座之上,庄严肃穆。在每一层

基座的边缘都伸出很多小龙头,那些小龙的名字叫“螭”,是传说中

一种没有角的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它们是大殿的排水

系统。如果您仔细看会发现每个龙头的嘴里都有一个小孔,即喷水孔,三层基座之上共设小龙头1142个,每当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便

从1142个龙头嘴里的小孔内排出,非常壮观,为宫中一景,被称为“千龙吐水”。

我们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

盛大典礼时才使用,例如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名将出征,

或者是每年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时皇帝在此接受文武

百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俗

称金

銮殿,始建于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后来,改叫皇极殿。清

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太和”的

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可以得到协调的意思。后来在康熙年

间又经二次重修,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规模。太和殿高35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33米,面积为2377平方米,规模为紫禁城内大殿之最。装饰用的彩绘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殿顶形式为

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那是皇帝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体现。大殿内的陈设简单而又富丽堂皇,地上是“金砖漫地”,皇帝的

九龙宝座位于二米高的楠木高台上,皇帝升座后,颇有居庙堂之高,君临天下之威风。宝座前陈设有宝象、仙鹤、香亭等物品,都取其

美好的寓意,大殿中间有6根蟠龙金柱,直通殿顶,殿顶设蟠龙藻井,井内蟠龙口衔一个铜胎中空的水银球。这个球被称为轩辕镜,

一般悬挂在皇帝宝座的上方,意思是说在位之皇帝是轩辕皇帝正宗

的皇位继承人,而不是假冒伪劣者,倘若真的是冒牌货,据说轩辕

镜就会掉下来砸他的脑袋。有没有害怕被砸的假冒伪劣皇帝呢?有,他就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他登基时为了防止被砸,故意把宝座往后

移动了,不信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在露台前铜龟及铜鹤之间)

大家请看,这是中和殿。“中和”的意思是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

如其分才能使各方面的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

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

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的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

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

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放在中和殿

地平台两侧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是上

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气暖而耐烧,灰白而不爆。中和殿

的作用之一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时、稍事休息的地方;二是皇帝

在去天坛祭天或是去先农坛行亲耕礼前视察农具和种子的地方;三

是在清代每10年修家谱后,皇帝要在此处审阅。外人要想成为皇帝

家族的一员,有两条路:要么嫁给皇帝或亲王;要么娶皇帝的女儿。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毕竟是“姑娘大了不可留”。所以不管

愁嫁不愁嫁,到了年纪就必须得出嫁。这么大的喜事,少不了又要

庆贺一番,在哪里庆贺呢?当然要在当时的国宴厅——保和殿。好,请大家看看中和殿内的陈设,然后跟我来一起参观保和殿。(在保

和殿旁)

我们眼前的这座大殿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大殿,叫保和殿。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

居而改称殿名。“保和”的意思是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这座大

殿被称为清代的国宴厅及科举考场,在清朝它的主要作用也有三个:第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皇帝在此宴请蒙古、新疆等外藩王

公大臣以求边疆稳定;第二,我们刚才提到的,公主下嫁要在此殿

宴请附马及三品以上官员;第三,自乾隆皇帝以后,此殿便成为每

四年一次的皇家科举考场。但他于明清两代用途是不同的,明代大

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参观完保和殿,请大家看大殿北面的云龙石雕,在保和殿后阶陛中

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

石雕。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

1.70米,重为二百五十吨。明代雕刻,清代乾隆时期又重新雕刻。

在图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条口戏宝珠的游龙,它们

的形象动态十足,生机盎然,云龙石雕的石料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当时拖运这样重的巨石到北京需要民夫万人以上,用旱船拽运的办

法拖运。为此,沿途每里凿井一口,待到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取水泼成冰道,再以两万民夫,千余骡子,用滚木的方

法齐力拖拽前进。从房山到北京一百多里路,拖运时间用了将近一

个月。这种拖运方式虽然艰难困苦,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却也

显示出了劳动者的才能和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