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鞍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鞍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鞍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朱惠娟

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刊名:

中华内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年,卷(期):2016,55(1)

引用本文格式:朱惠娟鞍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期刊论文]-中华内科杂志 2016(1)

蝶鞍及鞍旁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正常解剖 蝶鞍前界为鞍结节和前床突,后界为鞍背和后床突。鞍底一般厚约1mm 或更薄。蝶鞍的侧界为海绵窦。海绵窦是眼静脉、大脑中和下静脉以及蝶顶窦的静脉引流通道。海绵窦向后经岩上窦引流至横窦,或经岩下窦引流至颈内静脉。两侧海绵窦可经鞍隔下的互联窦(intercomcunicating sinus)相通。蝶鞍的顶鞍隔中心有一开口,漏斗由此进入垂体窝。海绵窦的内侧壁由蝶骨侧壁的骨膜构成。第三、四以及第五对颅神经的第一、二支经中颅窝进入各自的不完全附着于海绵窦内壁的神经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沿海绵窦的内下部走行,伴行有交感神经纤维。第六对颅神经出邻近岩骨尖的DoreIIo’s 管(颞骨外展神经管)进入海绵窦,邻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外下方走行。 下丘脑是位于丘脑前下方的间脑的最腹侧部分,前为视交叉,外为视束,后为乳头体。漏斗从下丘脑延伸到视交叉和灰结节之间。下丘脑的腹侧突起和第三脑室隐窝构成漏斗。 垂体前叶由Rathke’s 囊的前壁生发而来,由结节部、中间部和末梢部构成,能分泌各种激素。神经垂体由垂体柄(正中隆起和漏斗)和神经叶以及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的最初储存部位构成。 下丘脑-垂体接受由垂体-门脉循环的门静脉发出的穿枝毛细血管襻的血供。这些毛细血管缺乏血脑屏障而有小孔,可允许分泌物直接进入循环。颈内动脉的垂体上支供应这一毛细血管网。成像技术 CT 和MRI 均可用于鞍区的评估。MRI 是最佳成像技术。冠状面成像最利于显示鞍区的结构。矢状面是对冠状面的补充。推荐高分辨率薄层(3mm)冠状面和矢状面平扫、增强T1WI 为最佳。T2WI可用作补充。虽然大部分腺瘤的检出不需要增强,但如不增强,一些小腺瘤可能无法发现。推荐使用0. 05 mmoI / kg(半量)的DTPA,可提供很好的垂体强化和最佳的对比区别。薄层冠状面梯度回波动态成像,在最初几分钟可有助于微腺瘤的检出。 正常影像表现 63%的新生儿的垂体明显上凸,反映了新生儿期显著的代谢和激素活动。75%的正常新生儿和两个月以下的婴儿的腺垂体与桥脑相比在T1WI 呈高信号。垂体后亮点可见于2 / 3 的健康婴儿。1 岁以内,可观察到正常垂体高度持续增加。随时间的推移,垂体高度保持恒定,其轮廓显著变扁。 青春期,两性的垂体均可有短暂的增大:女性的垂体上缘上凸可呈球形,而在男性中一般无此发现。这些变化发生在最大激素分泌期,是垂体正常的生理性肥大。生理性肥大亦可见于30%的中枢性性早熟儿童。生理性肥大还可见于孕期,每周约增加0.1mm;同时,垂体更凸,T1信号强度增加;垂体柄亦可能增粗,但直径不能超过4mm。虽然垂体在孕期可能不会超过 10mm,12mm 可为正常产后期的上限。垂体大小应在产后第一周以内恢复正常。哺乳对于垂体恢复到正常大小无明显影响。 垂体亮点 在T1WI 上,常可于蝶鞍后部见到一片稀疏的高信号区,称为亮点(bright spot)。考虑为神经内分泌囊泡内的ADH导致了垂体后叶的短T1信号。 亮点的出现,表示神经垂体功能正常;然而,在10% ~ 20%的正常人可缺乏。在7 个月和85 岁之间,亮点的发现率随年龄每年约下降1%。垂体或下丘脑肿瘤,医源性或创伤性垂体柄截断,结节病,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均可中断正常ADH 从下丘脑的转运而导致中枢性尿崩症。这导致激素原在中断部位附近的神经分泌囊泡内累积,使局部呈短T1信号。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是最常见的鞍内肿瘤,占所有颅内新生物的10% ~15%,估计发生率为2. 7% ~ 27%。腺瘤在育龄期女性的发生率增加,两性发生率相当。生长缓慢。

鞍区病变的CT

鞍区病变的CT、MRI诊断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吕发金 一、鞍区影像学检查 1、颅骨平片 ?颅骨平片显示垂体病变的间接征象,不具特异性。 ?颅骨平片显示蝶鞍扩大,呈“鞍内型”改变。可有颅高压征。 2、垂体CT扫描 ?平扫对诊断垂体大腺瘤,对垂体微腺瘤诊断无帮助。 ?常规冠状位增强,动脉内团注造影剂,薄层高分辨扫描,检出局部低强化区。?骨窗观察鞍底骨质吸收,对检出微腺瘤有价值。 ?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不易区分肿瘤与鞍上结构的关系。 ?CT显示垂体瘤引起的骨质改变优于MRI。 3、垂体MRI扫描:最佳方法 ?常规序列及显示平面:矢状位SE T1WI,冠状位SE T1WI及T2WI,冠状位与垂体柄平行;轴位作为补充序列。 ?增强:疑为微腺瘤,作垂体动态增强,观察垂体局部有无异常强化。可作时间强化曲线。 ?垂体大腺瘤,作常规三平面增强,观察正常垂体组织受压移位的方向;观察邻近结构的累及。 二、鞍区病变的分析原则 ?辨认垂体和蝶鞍 ?病变定位:蝶鞍内、上、下或侧方 ?病变分析:信号、囊性、实性、流空、钙化等 ?鉴别诊断 三、垂体影像解剖学 ?垂体解剖学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期颅颊囊的向上移行。

?神经垂体来源于脑向下延伸,与腺垂体在发育中整合,其间可有中间部。 ?腺垂体正常呈长带状,上缘形态取决于鞍隔孔的大小,正常高度<8mm,青春期结节部可增生。 ?神经垂体分正中隆起、垂体柄和垂体后叶。垂体柄径线<4mm。垂体后叶正常呈新月形或结节状高信号,可发生偏位。 ?正常垂体的高度:矢状位和冠位均可测量。 ?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6,8,10,12(mm)原则”: ? 6mm:婴儿和儿童 ? 8mm:男性和绝经后的妇女 ? 10mm:哺乳期妇女 ? 12mm:孕后期和产后妇女 垂体的血供 ?正常垂体的MRI动态增强强化特点:垂体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垂体两侧叶 ?正常垂体的CT强化特点: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垂体两侧叶 四、鞍区解剖与常见疾病 1、垂体腺:蝶鞍内,两侧对称 ?垂体腺瘤 ?Rathke囊肿 ?颅咽管瘤 2、垂体柄:上粗下细 ?Rathke囊肿 ?颅咽管瘤 ?生殖细胞瘤 ?嗜酸性肉芽肿 ?转移性肿瘤 ?淋巴瘤 3、视交叉:一字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