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沈阳化工大学

材料力学-沈阳化工大学
材料力学-沈阳化工大学

6.1

试求图示格梁中截面1-1、2-2、3-3上的剪力和弯矩,这些截面无限接近于截面C或截面D.设F、q、a均为已知。

(b)解:○1、求反力。

A M=0,400F D-600F=0

F D=300N

Y=0,-F A+FD-F=0

F A=100N

○2.求内力。

1-1 截面

F S1=-F A=100N,M1=-FA*0.2=-20N m

2-2截面:

F S2=-F A=100N,M2=-F A*0.4=-40N m

3-3截面:

F S3=F,M3=-F*0.2=-40N m

(d)解:○1、求反力

C=0, F D*a+qa*a/2-M E-F*2a=0

F D=5/2qa

FY=0,F C+F D-qa-F=0

F C=-qa/2

○2求内力

1-1截面:

F S1=-qa,M1=-qa*a/2=-qa2/2

2-2截面:

F S2=F C-qa=-3/2*qa

M2=F C a-qa*3/2*a=-qa2

6.3设已知图示各梁的载荷F、a、M E和尺寸a

(1)列出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2)作剪力图和弯矩图;(3)确定丨F S丨max及丨M 丨max

(a)解:○1.内力方程

求解内力时,应对杆件分段进行。该梁应分成AC、CB段。

AC段,1-1截面:

F S1=q(2a-x1),

M1=-M e-q(2a-x1)2a-x1/2

=qa2-q/2(2a-x1)

CB段,2-2截面:

F S2=0,M2=-M e=-qa2

○2画内力图

○3内力最大值

丨F S丨max=2qa

丨M丨max=3qa2

(b)解:○1求反力。

经受力分析,由静力学平衡方程可求的A、B两点反力。

F A=0,F B=F

○2内力方程

该梁应分成AC、CB两段

AC段,1-1截面:

F S1=0, M1=0

CB段,2-2截面:

F S2=-F,M2=Fa-F(x2-a)

○3画内力图

○4内力最大值

丨F S丨max=F,丨M丨max=Fa

(d)解:○1求反力

经受力分析,由静力学平衡方程可求得C、E两点反力

F C=F E=40kN

○2内力方程

该梁应分为AC、CD、DE、EB四段

AC段,1-1截面:

F S1=-30x1,M1=-30x1*x1*x1/2=-15x12

F S2=-30*1+F C=10Kn

M2=F C(x2-1)-30(x2-0.5)=10x2-25

DE段,3-3截面:

F S3=-10kN, M3=-10x3+15

EB段,4-4截面:

F S4=30(4-x4),M4=-15(4-x4)2

○3画内力图

○4内力最大值

丨F S丨max=30kN,丨M丨max=15kN m

6.4 作图示系统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1求反力

分析BC段:F B=F C=25Kn

分析ABD段:F A=75kN

M A=-200KN m

○2内力方程

分别分析ABD段梁和BC段梁,AD段、DB段、BE段、EC段各取一个截面,写出每一截面的内力方程(方程略)

○3画内力图

6.5作图示刚架的弯矩图。

(a)解:○1求反力

=0, F C*2a-q*3a*3/2*a=0

A

F C=4/9*qa

x=0,q*3a-F Ax=0

F Ax=3qa

=0,F C-F AY=0

Y

F Ay=9/4*qa

○2内力方程只写出弯矩方程。

AB段。1-1截面:

M1=q x1x1/2-F Ax x1

=1/2qa2-3qax1

BC段,2-2截面:M2=F C*x2=9/4qax2

○3画弯矩图

注意弯矩图画在受力一侧

(b)解:○1内力方程

本结构应分为3段进行内力分析:

AB、BC、BD段。分别写出各段内力方程(方程略)

○2画弯矩图

6.7 设梁的剪力图如图所示,试作弯矩图和载荷图。已知梁上没有集中力偶。

解:首先把结构分成3个区域(3段):

AB、BC、CD。由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可知:AB段没有载荷集度,弯矩呈斜线;CB段也没有载荷集度,同时剪力为零所以弯矩呈水平线;CD段有载荷集度,弯矩呈抛物线。因A、B、D点的剪力图有突变,所以在A、B、D三点处有集中力。做出的弯矩图和载荷图见图。

6.8 已知梁的弯矩图如图所示,试做剪力图和载荷图。

解:按弯矩图走势,可把结构分成三个区域:由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可知:整个结构上没有载荷集度;因ABC三点弯矩图有转折,所以集中力;因CD两点弯矩图有突变,所以有集中力偶。做出弯矩图

6.9 6.10改图

7.2矩形截面悬梁臂如图,已知l=4m,b/h=2/3,q=10kN/m,〔〕=10MPa.

试确定梁的横截面尺寸。

解:○1内力

剪力梁的内力方程(弯矩方程),画弯矩图。由弯矩图可知固定端截面为危险截面。M max=ql2/2

○2强度计算

=M max/W z=ql2/bh2/6〔〕

h9ql2/2〔〕=9*10*103*42/10*106=0.416m=416mm

B=2h/3,取b=278mm

7.3 20a工字钢梁的支撑和受力情况如图所示。若〔〕=160MPa,试求许用载荷F。

解:○1求反力

经过受力分析,由静力学平衡方程可求得A、B两点的反力

F A=F B=F/3

○2内力

建立梁的内力方程(弯矩方程),画出弯矩图。由弯矩图可知B、C截面的弯矩绝对值相等,为最大:M max=2F/3

○3强度计算

由附录钢表差得:N0.20a工字钢的 W z=273cm3

max=M max/W z〔〕

F3W z〔〕/2=56880N=56.88Kn

7.6 铸铁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许用拉应力〔〕=40MPa,许用压应力〔〕=160MPa。试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若载荷不变,但将T行横截面倒置,即翼缘在下成为形,是否合理?何故?

解:○1求反力

经过受力分析,由静力学平衡方程可求的B、D两点的反力

F B=30Kn,FD=10KN

○2内力

建立梁的内力方程(弯矩方程),画弯矩图。因梁的横截面只有一个对称面,以及铸铁的材料,所以应对正负弯矩极值所在的截面惊醒分析。

丨M B丨=20kN m MC=10kN m

○3强度计算

首先计算截面的y C:

y C=A i y i/A i=200*30*215+200*30*100/200*30*2=157.5mm

计算Izc:

I zc=200*303/12+(200*30*200+15-157.5)2+30*2003/12+30*200*(157.5-100)2=6.0125*107mm4

求B截面的最大应力

Bt=丨M B丨(230-157.5)103/Izc=20*103*(230-157.5)*10-3/6.0125*10-5=24.1MPa〔〕Bc=M B157.5*10-3/Izc=10*103*157.5*10-3/6.0125*10-5=26.1MPa〔〕

由计算结果可知,梁的强度是满足的,安全。若载荷不变,但将T行横截面倒置,即翼缘在下成为形,则计算出的拉应力和压应力与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相反,将导致最大拉应力大于许用拉应力〔〕,

梁的强度不能确定,梁不安全,所以不合理。

7.8 试计算在均布载荷作用下,圆截面简支梁内的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力,并指出它们发生于何处。

解:○1求反力

F A=F B=q*12=5Kn

○2内力

建立梁的内力方程(剪力方程、弯矩方程),画剪力图和弯矩图

F Smax=5kN,M max=5/4kN m

○3求应力

max=M max/W z=5/4*103//32*503*(10-3)2=1.02*108Pa=102MPa

max=4/3 *(F Smax/A)=4/3*(5*103)//4*502*(10-3)2) 3.4*106Pa=3.4MPa

7.11 由三根木条胶合而成的悬臂梁截面尺寸如图所示,跨度l=1m。若胶合面上的许用切应力为0.34MPa,木料的许用弯曲正应力为=10MPa,许用切应力为〔〕=1MPa,试求许用载荷F.

解:○1内力

求出最大剪力和最大弯矩:

F Smax=F,丨M max丨=Fl

○2强度计算

正应力:max=丨M max丨/W z=Fl/bh2/6〔〕,F 3.75Kn

切应力:max=3/2*F Qmax/A〔〕,F10Kn

胶合面上的切应力:=F Smax/I z b〔胶〕,F 3.825kN

综合上面计算结果,取:许用载荷〔〕=3.Kn

7.12 如图梁由两根36a工字钢毛姐而成。铆钉的间距为s=150mm,直径d=20mm,许用切应力〔〕=90MPa。粱横截面上的剪力F S=40kn。试校核铆钉的剪切强度

解:○1确定截面参数:

由附录型钢表查得:N0.36a工字钢的

h=360,A=76.480cm2,b=136,Iz=15800cm4

确定组合截面的参数:

Iz=2Iz+A*(h/2)2=2*15800+2*76.48*1802=81159cm2

S*Zmax=A*2h/2=1376.6cm2

○2强度计算

max=Fs*S*Zmax/I z*b=40*103*1376.6*103/84459*104*136=0.499MPa

铆钉上的切应力:

=F Smax/2A=0.499*150*136/2*/4*202=16.2MPa〔〕

铆钉的强度是安全的。

9.3构建受力如图所示。(1)确定危险点的位置(2)用单元体表示危险点的应力状态(3)写出各个面上已知的应力分量表达式

解:(a)危险点为构件上的个点

应力状态为

=F/A=F/d2/4

(b)危险点为右段外缘各个点

应力状态为

max=2M e/W t=32M e/d3

(c)危险点为左端截面上、下两点

应力状态为

max=M/W z=32Fl/d3

=M e/W t=16M e/d3

(d)危险点为外边缘各点

应力状态为

=F/A=F/d2/4,=M e/Wt=16M e/d3

9.5d 在图示单元体中,试用解析法和图解法求斜截面ab上的应力。应力的单位为MPa 解:(1)解析法按应力的符号规则,x=-50MPa,y=100MPa,xy=0.

由几何关系可知=-30

=(x y)/2+(x y)/2-xy

=-50+100/2+-50-100/2()=-12.5MPa

=(x y)/2+xy

=-50-100/2()=64.95MPa

9.6f 已知应力状态下如图所示,图中应力单位为MPa。试用解析法和图解法求:(1)主应力大小,住平面位置(2)在单元体上绘出平面位置及主应力方向(3)最大切应力

解:(分析法)按应力的符号规则,x=-20MPa,y=30MPa,xy=20

由几何关系可知,=-30

}=x y/2()+202=

(2)=-2xy/x-y=-2*20/-20-30=0.8

0=19.33或0=109.33

(3)}=(=)2

=32MPa

(图解法略)

9.7b 在图示应力状态中,试用解析法和图解法求出指定斜截面上的应力。应力的单位为MPa。

解:(解析法)按应力的符号规则,x=(x y)/2+x y/2-xy

=52.32MPa

=(x y)/2+xy=-18.66MPa

图解法略

9.10 试求单元体的三个主应力及最大切应力。画出单元体的三向应力圆,应力单位为MPa。解:(a)由图看出,=0为其中一个主应力,可将其视为右图所示的平面应力状态,则

}=(=40-30/2()

=

所以1=51.1MPa,2=0,3=-41.4MPa

max=1-3/2=46.1MPa

(c)由图看出,=50为其中一个主应力,可将其视作所示的平面的应力状态,则

}=(=30/2()

=

所以1=57.7MPa,2=50,3=-27.7MPa

max=1-3/2=42.7MPa

9.12对题9.10中各应力状态,写出四个常用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设=0.30.如材料为中碳钢,指出该用哪一强度理论。

解:10(a)1=51.1MPa,2=0,3=-41.1MPa。

所以

r1=1=51.1MPa

r2=1-(13)=51.1-0.3(-41.4)=63.4MPa

r3=1-3=51.1+41.1=92.2MPa

r4=[(1-2)2+(1-3)2+(3-1)2]=80.0MPa

应该用第三、第四强度理论

10(c)1=57.7MPa,2=50,3=-27.7MPa。

所以

r1= 1=57.7MPa

r2= 1- ( 1 3)=57.7-0.3 (50-27.7)=64.4MPa r3= 1- 3=57.7+27.7=85.4MPa

r4=

[( 1- 2)2+( 1- 3)2+( 3- 1)2

]=81.8MPa

应该用第三、第四强度理论

9.15 炮筒横截面如图所示。在危险点处, t =550MPa , r =-350MPa ,

第三个主应力垂直于图面是拉应力,且其大小为420MPa 。试按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计算其相当应力。

解: r3= 1- 3=550+350=900MPa r4=

[( 1- 2)2

+( 1- 3)2

+( 3-

1)2

]=842.6MPa 第十章 组合变形

10.4 矩形截面折杆ABC ,受力F 的作用如图,已知α=arctg

3

4

,α=l/4.如果l=12h ,试求杆内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并做危险截面的正应力分布图。 解:∵α=arctg

34,tg α=34

可将截面分解为: F x =F ·cos α=53F ,F y =F ·sin α=5

4F

危险截面为A 截面其上轴力F N =-F y =-5

4F

弯矩M A =F x ·l-F y ·α=53Fl -5

4F ·4l =52Fl

∴A 截面上的最大拉、压应力分别为 σmax=

A F N +Z A W M =

bh F

bh Fl bh F 286

/5/25/42=+- σmin=

bh F

bh F bh FL bh F W M A F Z A N 6.2951486

/5/25/42-=-=--=- 应力分布图如右图

10.6 一拉杆如图所示,截面原为边长为a 的正方形,拉力F 与轴杆重合,后因使用上的需要,开一个a/2的切口,试求杆内的最大拉、压应力,最大拉应力是截面削弱前拉应力的几倍?

解:截面削弱前拉应力为σ=

F

A F N =,开切口后m-m 截面上的轴力为F N =F ,弯矩M=F ·4α。

刀杆内的最大拉、压应力均在m-m 截面上,且

σmax=

2

2286/)2/(4/2/α

ααααF

F F W M A F Z A N =+=+

σmin=

2

2246/)2/(4/2/α

ααααF

F F W M A F Z A N -=-=- 不难看出最大拉应力是截面削弱前拉应力的8倍。

10.10 电动机的功率为9Kw,转速715r/min ,带轮直径D=250mm ,主轴外伸部分长度

l=120mm ,主轴直径d=40mm ,若[σ]=60Mpa,试用第三强度理论校核轴的强度。 解:轴上作用的外力偶矩为m=9.55m kN ??=?

-3102.120715

9

由受力分析知,m=(2F-F)·D/2 ∴F=2m/D=2*120/0.25=962N

∴主轴外伸部分上作用的最大弯矩M=3Fl=3*96*0.12=346N ·m 根据第三强度理论

σr3][3.582.12034604

.03212

23

22

max σπ<=+?=

+=

MPa Pa T M W

∴该轴强度足够。

10.11 已知圆片铣刀切削力F Z =2.2kN ,径向力F r =0.7kN ,试按第三强度理论计算刀杆直径d ,

已知铣刀杆的许用应力[σ]=80Mpa 。

解:1.轴的计算简图如图b 所示,由平衡分析可求得: 在竖直平面内,右端轴承上的竖向支反力Y c =400N , 在水平面内,右端轴承上的水平支反力Z c =1257N 。 2.扭矩图与弯矩图 ①AB 轴段上作用的扭矩为

T=F z D/2=2.2*0.09/2*103=99N ·m (见图c )

②根据铅锤力做出铅锤平面内的弯矩图MZ(图d) ③根据水平力做出水平面内的弯矩图My (图e ) 由于铅锤平面最大弯矩为48N ·m ,水平面最大弯矩 为150.8N ·m ,均发生在圆片铣刀所在的B 截面, 故为危险截面,其上合成弯矩的最大值为 M max =m N M M z

y ?=+=+3.158488.150222

2

对于圆轴,其最大正应力发生在最大合成弯矩所在的截面上 3.强度计算

按第三强度理论进行强度校核

σ

][32122

max 3

22

max 3σπ≤+=

+=

T M d T M W

r

∴d ≥mm T M 8.28993.15880

1032][323223

32

2max =+??=+πσπ

10.15 折轴杆的横截面积为边长12mm 的正方形。用单元体表示A 点的应力状态,确定其主

应力

解:1.如图建立坐标系,∵32212

2

2

=++ ∴F x =2kN, F y =1Kn, F z =-2kN

2.对A 截面

F N =-2kN , F Sy =Fy , F Sx =F x M y =0.1F x +0.2F z =0.6kN ·m M x =0.1F=0.1kN ·m T=0.2F y =0.2kN ·m 3.应力计算

正应力:σMPa W M A F x x N A 4.3331210*26/1210*1.02

3

36=-=+=

扭转切应力:MPa a T A

4.55612*0208.010*2.03

6

3'===

ατ 弯曲切应力:MPa a F A F Sx Sx A

8.2012

10*2*5.15.1232

3

2'

'====τ 总切应力:MPa A A A 2.5778.204.556'

''=+=+=τττ

A 点的应力状态如图所示,其中最大,最小切应力为:

∴A 点的主应力为

,5.7371M P a =σ ,02=σ M P a

1.4343-σ 第十一章 能量法

11.01 车床主轴如图,在转化为当量轴以后,其抗弯度刚度EI 可以作为常量,试求在载荷F

作用下,截面C 的挠度和前轴承B 截面处的转角。

解:1.求出A.B 两点的支反力分别为F/4(↓)和5F/4(↑)

2.分别写出AB.BC 的弯矩方程 M(x 1)=-Fx 1/4, M(x 2)=-Fx 2

3.为求出C 点的挠度,在C 的单位力1,

写出该单位力作用下的弯矩方程 ()

114

1

x x M -= ()

22x x M -= 利用莫尔定理,可求出C 点的挠度:

()↓=

+

=

--+--==????

EI

Fa

x EI

F x EI

F

EI dx x Fx EI dx x x F EI dx x M x M a a

a a l

C 35348))(()4/1()4/()()(3

3

2

40

3

1022240111

4.为求B 截面转角,在B 截面加一单位力偶,

此时的单位力弯矩方程为:M(x 1)=x 1/4a 0)(2=x M

∴EI

Fa x EIa F EI dx x a x F EI dx x M x M a

a l

B 3448414)()(3

40

31

40111-=

-=??

?

??-??? ??-==??θ( ) 与所设力偶方向相反。

11.02 图示折杆的横截面为圆形,在力偶Mc 作用下,试求折杆自由端的线位移和角位移。

解:在Mc 作用下,水平杆只发生扭转变形,树脂杆只发生向前的弯曲变形。

T(x 1)=M e M(x 2)=M e

① 为求折杆端的线位移,在自由段加一水平 向前的单位力,得:

()()()()1

0222111====x T x x M x T x x M

()()()()()()(水平向前)4

2

2

2202

22222322d

E h

M EI h M EI dx x M EI dx x M x M EI dx x T x T EI dx x M x M e e h

e h l

l

π====+=??

???

② 为求折杆端的角位移,在此加一单位力偶(如图) ()11=x T ()12=x M ∴θ=

()()()()??+l l

P

GI dx

x T x T EI dx x M x M =

P e e l P

e h

e GI l

M EI h M GI dx M EI dx M +=+??

010

2 =

)(3264e 4

4同向与M d G l M d E h M e e ππ+

11.03 钢架各赶的材料相同,但是横截面积不同,所以抗弯刚度EI 不同,试求在F 力作用下,

截面A 的位移和转角。

解:1.受力分析知:A 、D 两点反力均为向上的,F/2

∴两竖杆上无弯矩作用 水平杆上:M(x 2)=(F/2)x 2 M(x 1)=(F/2)x 1

2.为求A 点位移,在A 点加一水平单位力1,(如图)

水平杆上:()h x M -=2 h x M -=)(1

∴ ()()()??-==?2

02

22

)(2/2l l

A EI dx h x F EI dx

x M x M ()←-=

-=

2

2

20

2

22

82EI Fhl x EI Fh l 3.为求A 点转角,在A 点加一单位力偶(如图),此时, A 、D 两点反力分别为1/l (↓)和1/l (↑) 水平杆上:1111)(x l

x M -= ()l

x x M 2

2=

∴θ

()()?=l

A EI

dx

x M x M

2

223

23

22

202222202111162222422)11)(2(EI Fl lEI l lEI l F EI l F EI dx l x x F EI dx x l x F l l =

??? ??+??? ??+??? ??=??? ????? ??+-=??( ) 11.03 试求图示各梁截面B 的挠度和转角。EI 为常数。 解:1.画出结构在外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2.欲求B 载的转角,在B 处加一单调力偶,并画出结构在单该位力偶作用下的弯矩图

3.用图乘法求θB

θB=()EI

qa EI qa a EI M W e 61232

2=

-???? ???-=( ) 4.欲求B 处挠度,在B 处加一单位力,画出结构在单位力作用下的弯矩图,用图

乘法求ΔB

ΔB=()

()a l EI

qa EI a l qa a EI M W e -=

+-???? ???-=4244233

2 10.04钢架受力如图,各杆的EI 相等,求D 点的水平位移和截面C 的转角。

解:1.求外载作用下A 、D 两点的支反力,并画弯矩图M

2.D 点加水平单位力1.求A 、D 两点的支反力,并画弯矩图11,M M M 、图乘可求D 点

的水平位移

Δ=EI

m a EI a

m a EI a am EI M W c 617243

2322212=+??? ????? ??=(→) 3.C 截面加单位力偶1,求A 、D 两点的支反力,并画弯矩图22,M M M 、图乘可求C 截面的转角。

EI

M W c

c =

θ

()EI

m a

EI

am 3232221-=??? ??-??? ?

?=

11.05钢架手里如图,EI 相等,求C 点的铅锤位移和水平位移

解:1.画出外载F 、q 作用下的弯矩图M

2.C 点加铅锤单位力1,并画弯矩图11,M M M 、图乘可求C 点水平位移。

Δcv=()↓=

+=???? ??++??? ??-???? ??-=EI

ql EI ql EI ql EI l l ql ql EI l ql l EI M W c 874382243231444222

3.C 点加水平单位力1,并画弯矩图22,M M M 、图乘可求C 点水平位移。

ΔCH =()→=???? ??+=EI

ql EI l ql ql EI M W c 12522132242

22 10.06钢架AC 和CD 两部分的I=3*103cm 4,E=200GPa ,试求截面D 的水平位移和转角。F=10kN ,

l=1m 。

解:1.画出外载F 、2F 作用下的弯矩图M

2.D 点加水平单位力1,并画弯矩图11,M M M 、图乘可求D 点水平位移

ΔDH=()EI Fl EI Fl EI l Fl l EI l l Fl Fl l Fl EI M W c 3810232

22212442*233+=??? ??+??????++=

=

()mm EI Fl 1.2110*10*3*10*200*31000*10*10*383384

333

33==←

3.D 点加单位力偶1,画弯矩图22,M M M 、图乘可求D 截面转角。

()()rad EI Fl EI Fl EI Fl EI Fl l EI l Fl Fl l Fl EI M W c D 0117.010

*10*3*10*2001000*10*10*77252221442*24

3333222===

+=???

??+??????++==θ

第十三章 压杆稳定

13.2如图所示压杆,其直径为d ,材料为Q235钢,试问: 1.哪一根杆件的临界压力大;

2.如d=160mm ,E=205GPa ,σP =200MPa ,两个杆件的临界力。

解:1.

又图13-6克制,柔度越小,临界应力就越大(而F σr =σσ

r A )

,所以(b )图中杆件的临界压力就大。

2.

两杆件均为大柔度杆件,其临界压力均用欧拉公式计算,分别为

13.3 Q235钢之城的矩形截面杆的受力和两端约束如图所示。在A、B处用螺栓夹紧。已知

l=2.3m,b=40mm,h=60mm,材料的E=205GPa,σP=200MPa,试求该杆的临界压力。

解:首先,假设在xoy平面内失稳,此时杆件为两端铰支。

其临界应力可用欧拉公式计算,故

其次,假设在xoz平面内失稳,此时杆件为两端固定。

为中柔度压杆,其临界压力用直线公式计算,得

最终,比较可知,在xoy平面内失稳,因此临界压力为F cr=275.4kN

13.5设如图所示千斤顶的最大承载压力为150kN,螺杆内经d=52mm,l=50cm,材料为Q235钢,E=200GPa,σP=200MPa,安全洗漱为n st=3,试比较其稳定性。

解:压杆可简化为右图所示

所以为中柔度杆,用公式计算临界压力

安全

13.8蒸汽机车的连杆如图,截面为工字形,材料为Q235钢,连杆所受的最大轴向压力 为465kN ,连杆在摆动平面内发生弯曲时,两端可认为铰支,在与摆动平面垂直的平面内发生弯曲时,则可认为是两端固定,试确定其工作安全系数。 解:首先,靠炒在摆动平面内失稳弯曲时

()42

3317755479485140285*285140*96285140*1296*21285*14mm

I z =???

?

??????? ??-+-+??? ??-+= 61

2.594.523100

*14.522=-=<=====

b a i l mm A I i s z

z σλμλ

故为小柔度杆,不会失稳

其次,考察在与摆动平面相垂直的平面内失稳弯曲时。

()2

214

3375.611

.253100*5.01001.256470

4074476

407447612

14*851296*85140λμλσπλ>===>====

=

=+

-=i l E m m

A

I i m m I P y

y y

为中柔度压杆,其临界压力用直线公式计算,得

()()kN A b a A F cr cr 4.15196470*75.61*12.1304=-=-==λσ 最后,工作安全系数为 n=

27.3465

4

.1519max ==F F cr 13.9 如图所示结构中,梁AB 为14号普通热轧工字钢,支撑柱的直径d20mm 。二者的材料

均为Q235钢,E=206GPa , p =200MPa, =165MPa.A 、C 、D 三处均为球形铰链约束。已知F=25Kn ,l 1=1.25m ,l 2=0.55m ,规定的稳定安全系数nst=3.0.试校核此结构是否安全。

解:此结构中AB 承受弯曲与拉伸的组合作用,属于强度问题;支撑柱CD 承受压力,属于稳定问题。

1、 梁AB 的强度校核

梁AB 在C 处弯矩最大,故为危险截面,其上之弯矩和轴向力分别为

于是可得,最大正应力为 max =

+ =15.63/102*10-6+21.65/21.5*10-4=163MPa

此值略大于[]σ,但不超过5%,所以梁是安全的 2、 压杆CD 的稳定校核

由平衡条件求得CD 柱的轴力为 N CD =2Psin300=2.5kN

??

??

?==>===?===

-110011010*555

.0*15413μλμλi l mm d A I i 压杆CD 属于大柔度杆,用欧拉公式计算其临界力,得

kN d E A F cr cr 8.52110

*410*20*10*206*42

6

233222==?==-ππλπσ 压杆的工作安全系数为

st CD cr n N F n >===

11.225

8

.52 所以CD 柱也稳定,整个结构安全。

概念

1. 屈服极限:塑性材料破坏时的应力叫做屈服极限。

2. 强度极限:脆性材料破坏时的应力叫做强度极限,也可称为破坏强度或破

坏应力。一般用标称应力来表示。根据应力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拉伸强度(σt)、压缩强度(σc)、剪切强度(σs)等。

3. 许用应力:在强度计算中,对极限应力除以大于1的因数所得到的应力。脆性:

【σ】=nb/n(n=2~2.5);塑性:【σ】=σs/n (n=1.2~2.5)。

4. 惯性半径:也叫回转半径;物体的转动惯量除以物体质量的商的正二次方根。

(任一截面对某轴的惯性矩除以该截面面积所得商的平方根值。) iy=√Iy/A;iz=√Iz/A

5. 主应力:主平面上的正应力叫做主应力。

6. 主平面:在单元体中,三个相互垂直的面均无切应力,这种切应力等于零的平面叫主平

面。

7. 超静定次数:约束力的数目减去平衡方程的数目,也就是多余约束反力的个数。

问答

1. 在拉、压、剪、弯、扭各基本变形下的内里名称? 拉、压的内力为轴力;剪的内力为

剪力;弯的内力为剪力、弯矩;扭的内力为扭矩。

2. 矩形、圆形界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模量的表达式? 矩形:Zz=bh3/12;Wz=bh3/6。

圆形:Zz=πD4/64;Wz=πD3/32

3. 四种常用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表达式? (1)σr1=σ1;(2)σr2=σ1-μ(σ2+σ3);

(3)σr3=σ1-σ3;(4)σr4=√1/2[(σ1-σ2)2+(σ2-σ3)2+(σ3-σ1)2]。

4.计算杆件在组合变形下的应力和变形时可应用(叠加)原理。

5.连接件发生剪切变形时,主要校核其(剪切强度)和(挤压强度)。

6.单向拉压和纯剪切时胡克定律的表达式?单向拉压:σ=Eε;纯剪切:σ=Gγ。

7.杆、轴、梁的区别?杆主要发生拉伸、压缩、扭转、弯曲、剪切变形;轴主要发生

扭转变形;梁主要发生弯曲变形。

8.低碳钢材料试件从受力到拉断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颈

缩阶段)。

9.纯梁弯曲正应力公式中的Iz是指梁的横截面对哪一轴的惯性矩?横截面对中性轴

z轴的惯性矩。

10.能够确切反映圆轴扭转变形程度的物理量是(单位长度扭转角θ)。

化工原理精馏实验报告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日期: 2011.04.24 班 级: 化工0801 姓 名: 王晓 同 组 人:丁大鹏,王平,王海玮 装置型号: 精馏实验 一、摘要 精馏是实现液相混合物液液分离的重要方法,而精馏塔是化工生产中进行分离过程的主要单元,板式精馏塔为其主要形式。本实验用工程模拟的方法模拟精馏塔在全回流的状态下及部分回流状态下的操作情况,从而计算单板效率和总板效率,并分析影响单板效率的主要因素,最终得以提高塔板效率。 关键词:精馏、板式塔、理论板数、总板效率、单板效率 二、实验目的 1、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2、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气-液接触状况。 3、测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 4、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5、测定全塔的浓度或温度分布。 6、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三、实验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和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和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有无穷多块塔板的精馏塔。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无实验意义。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常取用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情况会急剧恶化,分离效果也将变坏。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以下两种定义方法。 (1)总板效率E e N E N 式中 E —总板效率; N —理论板数(不包括塔釜); Ne —实际板数。

精馏实验装置说明书

精馏实验装置 说明书 (乙醇-丙醇体系) 北京化工大学 化工原理教研室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全回流条件下的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2、测定部分回流条件下的全塔效率 3、测定精馏塔的塔板浓度(温度)分布 二、原理: 本设备为DES —Ⅲ型精馏实验装置。精馏塔共有8块塔板,塔身的结构尺寸为:塔内径为50mm ,塔板间距为80mm ,溢流管截面积为80mm 2,溢流堰高为12mm ,底隙高度为5mm ,每块塔板上开有直径为1.5mm 的小孔,正三角形排列,孔间距为6mm 。除7、8板外,每块塔板上都有液相取样口。为了便于观察塔板上的气液接触状况,在7与8板间设有一节玻璃视盅。蒸馏釜的尺寸 φ108×4×400mm ,装有液面计、电加热棒(加热面积为0.05m 2,功率为 1500W )、控温电热棒(200W )、温度计接口、测压口和取样口,分别用于观测釜内液面高度、控制电加热量、测量釜温、测量塔板压降和塔釜液相取样。塔顶冷凝器为一蛇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为0.06m 2,管外走蒸汽,管内走冷却水。 回流分配装置由回流分配器与控制器组成。回流分配器由玻璃制成,两个出口管分别用于回流和采出,引流棒为一根φ4mm 的玻璃棒,内部装有铁芯,可在

控制器的作用下实现引流。此回流分配器既可通过控制器实现手动控制回流比,也可通过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主要包括: 1、总板效率 Ne N E 1 -= 式中: N ——理论板数 Ne ——实际板数 2、单板效率 *11n n n n ml x x x x E --=-- 式中: E ml ——以液相浓度表示的单板效率; x n ,x n-1——第n 块板和第n-1块板液相浓度; x n * ——与第n 块板气相浓度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塔釜再沸器沸腾给热过程: m t A R U Q ???==α2 式中:Q ——加热量,kw ; U ——加热电压,V ; R——加热电阻,28.5Ω; α——沸腾给热系数,kw/m2·K;

化工大学精馏实验报告汇总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同组人员: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精馏实验 实验日期: 2016.5.13 北京化工大学

实验五精馏实验 摘要:本实验通过测定稳定工作状态下塔顶、塔釜及任意两块塔板的液相折光度,得到该处液相浓度,根据数据绘出x-y图并用图解法求出理论塔板数,从而得到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通过实验,了解精馏塔工作原理。 关键词:精馏,图解法,理论板数,全塔效率,单板效率。 一、目的及任务 ①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②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③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塔效率。 ④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⑤测定全塔的浓度(或温度)分布。 ⑥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无穷多塔板的精馏塔。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午实际意义。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的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情况会急剧恶化,分离效果也将变坏。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以下两种定义方法。

化工大学精馏实验报告

化工大学精馏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同组人员: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精馏实验 实验日期: 2016.5.13 北京化工大学

实验五精馏实验 摘要:本实验通过测定稳定工作状态下塔顶、塔釜及任意两块塔板的液相折光度,得到该处液相浓度,根据数据绘出x-y图并用图解法求出理论塔板数,从而得到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通过实验,了解精馏塔工作原理。 关键词:精馏,图解法,理论板数,全塔效率,单板效率。 一、目的及任务 ①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②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③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塔效率。 ④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⑤测定全塔的浓度(或温度)分布。 ⑥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无穷多塔板的精馏塔。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午实际意义。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的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情况会急剧恶化,分离效果也将变坏。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以下两种定义方法。

化工原理精馏实验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 实验报告 精馏实验 一、摘要 精馏是实现液相混合物液液分离的重要方法,而精馏塔是化工生产中进行分离过程的主要单元,板式精馏塔为其主要形式。本实验用工程模拟的方法模拟精馏塔在全回流的状态下及部分回流状态下的操作情况,从而计算单板效率和总板效率,并分析影响单板效率的主要因素,最终得以提高塔板效率。 关键词:精馏、板式塔、理论板数、总板效率、单板效率 二、实验目的 1、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2、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气- 液接触状况。 3、测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 4、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5、测定全塔的浓度或温度分布。 6、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三、实验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 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和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和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

需要有无穷多块塔板的精馏塔。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 一个操作限度。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无实验意义。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常取用最小回流比的倍。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情况会急剧恶化,分离效果也将变坏。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以下两种定义方法。 (1)总板效率E N e 式中E —总板效率;N—理论板数(不包括塔釜);Ne —实际板数。 2)单板效率E ml E x n 1 x n E ml * x n 1 x n* 式中E ml—以液相浓度表示的单板效率; x n,x n-1—第n 块板的和第(n-1 )块板得液相浓度; x n*—与第n 块板气相浓度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总板效率与单板效率的数值通常由实验测定。单板效率是评价塔板性能优劣的重要数据。物系性质、板型及操作负荷是影响单板效率的重要因素。当物系与板型确定后,可通过改变气液负荷达到最高的板效率;对于不同的板型,可以在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条件下,测定其单板效率,已评价其性能的优劣。总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离效果,常用于板式塔设计中。 若改变塔釜再沸器中电加热器的电压,塔板上升蒸汽量将会改变,同时,塔釜再沸器电加热器表面的温度将发生变化,其沸腾给热系数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沸腾给热系数也加热量的关系。由牛顿冷却定律,可知 Q A t m

北京化工大学精馏实验报告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化 工 原 理 实 验 告 : : : : : : 实验名称 班级 姓名 学 号 同组成员 实验日期 精馏实验 2015.5.13 实验 日 期

精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3、了解板式精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4、掌握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x 5、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 6、测量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二、实验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混合液的蒸汽逐板上升,回流液逐板下降,气液两相在塔板上接触,实现传质、传热过程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如果在每层塔板上,上升的蒸汽与下降的液体处于平衡状态,则该塔板称之为理论塔板。然而在实际操做过程中由于接触时间有限,气液两相不可能达到平衡,即实际塔板的分离效果达不到一块理论塔板的作用。因此,完成一定的分离任务,精馏塔所需的实际塔板数总是比理论塔板数多。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有无穷多块板的精馏塔。这在工业上是不可行的,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在全回流下操作,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无实验意义。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 本实验处于全回流情况下,既无任何产品采出,又无原料加入,此时所需理论板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可以很好的分析精馏塔的性能。影响塔板效率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归结为:流体的物理性质(如粘度、密度、相对挥发度和表面张力等)、塔板结构以及塔的操作

2000年北京工业大学数据结构试题

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数据结构试题 注意:试题中编程一律要求采用类PASCAL语言。 一、选择(单选、多选)与填空题 1.(10分每问2分)下列内部排序算法中: A.快速排序 B. 直接插入排序 C. 二路归并排序 D. 简单选择排序 E. 起泡排序 F. 堆排序 ①其比较次数与序列初态无关的是() ②不稳定的排序是() ③在初始序列已基本有序(除去n个元素中的某个k元素后即呈有序,k<a do [填空① 第 1 页共 2 页

化工大学精馏实验报告

化工大学精馏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化 工 原 理 实 验 告 : : : : : : 实验名称 班级 姓名 学 号 同组成员 实验日期 精馏实验 实验 日 期

精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3、了解板式精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4、掌握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x 5、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 6、测量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二、实验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混合液的蒸汽逐板上升,回流液逐板下降,气液两相在塔板上接触,实现传质、传热过程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如果在每层塔板上,上升的蒸汽与下降的液体处于平衡状态,则该塔板称之为理论塔板。然而在实际操做过程中由于接触时间有限,气液两相不可能达到平衡,即实际塔板的分离效果达不到一块理论塔板的作用。因此,完成一定的分离任务,精馏塔所需的实际塔板数总是比理论塔板数多。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有无穷多块板的精馏塔。这在工业上是不可行的,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在全回流下操作,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无实验意义。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倍。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报告—疲劳裂纹门槛值

实验报告十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实验名称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测定实验目的 了解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测定的一般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增加对断裂力学用于研究疲劳裂纹扩展过程门槛值的作用和认识。 实验设备 高频疲劳试验机一台;工具读数显微镜一台;千分尺一把;三点弯曲试样一件 试样示意图 三点弯曲试样示意图 实验初始数据记录及处理结果 1. 实验原始记录(见附表) 2. 数据处理 近门槛值附近的da/dN用割线法处理,用表达式

(da/dN)i=(ai+1-ai)/(Ni+1-Ni) 算出各个编号的da/dN值。而ΔK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W=25.00mm,B=12.50mm 对应于(da/dN)i的ΔK值通过取每级力值下的平均裂纹长度a i和对应的P i代入相应的ΔK表达式计算得到。取10-7mm/周次≤da/dN≤10-6mm/周次的(da/dN)i对ΔK 一组数据,按paris公式 以log(da/dN)为自变量,用线性回归法拟合曲线。 具体计算结果如下: 疲劳裂纹扩展数据及应力强度因此计算值 序号da/dN(m/ 周次) log(da/dN)△K Log(△K) 18.28571E- 09 -8.0816712.4190 1.0941 29.41176E- 09 -8.0263311.7661 1.0706 31.21212E- 08 -7.9164511.1812 1.0485 47.16049E- 09 -8.1450610.5471 1.0231 5 5.75E-09-8.240339.81710.992 63.97059E- 09 -8.401159.11440.9597 72.83951E- 09 -8.546768.44640.9267 87E-10-9.15497.76590.8902 95E-10-9.301037.08690.8505 106E-11-10.2218 6.43880.8088

北工大 材料力学 奇妙的科式惯性力

奇妙的科式惯性力 摘要: 由于自转的存在,地球并非一个惯性系,而是一个转动参照系,因而地面上质点的运动会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地转偏向力就是科里奥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个分力。地转偏向力有助于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河道的一边往往比另一边冲刷得更厉害。 关键词: 科里奥利力 地转偏向力 1、 前言 地球上南北方向的河流为什么右岸冲刷的情况比左岸严重?南北向的铁轨(单向行车)为什么右侧磨损的情况比左侧严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吹向赤道低压区的风,为什么会由北风变为由东北向西南吹的东北信风?这些都与科式惯性力有关,并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2、 理论分析模型 1.水漩涡的形成 当我们打开水龙头向塑料桶中注水时,当水库放水(放水口在水下)时,水槽放水时等,都会看到在水面形成漩涡。注水时呈顺时针旋转,放水时呈逆时针旋转。如图2-1: 图中虚线是表层水的原始流动方向,实线是水的实际流动方向。当 向桶中注水时,水从注水点向四周流动,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漩涡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则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放水时表面水都流向下层出水点,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漩涡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则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图2-1

2.车辆和行人靠右行 不是所有的国家或地区的车辆和行人都靠右行,但靠右行是最为合理的。如图2-2: A图为靠左行,北半球车辆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都偏向道 路中间,更容易与对面过来的车辆相撞,发生车祸的频率会更高。B图为靠右行,北半球车辆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都偏向路边,路边是司机开车注意力的集中点,司机会不断调整方向来保证行车安全。 图2-2 车辆靠右行导致人也靠右行,这样更安全些。由于长期习惯,所以人们无论在哪里行走都喜欢右行。 3.左右鞋磨损程度不同 这种现象现代人已经难看到,因为一双鞋穿的时间太短,表现不明显。我想40岁以上的人对这个现象还记忆犹新。如图2-3:这是由于两只鞋的受力差异而形成的。在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于右侧,所以人们常发现右鞋磨损比左鞋要多些;而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于左侧,所以左鞋磨损比右鞋要多些。 图2-3 4.跑道上逆时针跑行

毕业设计7万吨年环氧乙烷精馏塔设计

7万吨/年环氧乙烷精馏塔设计 摘要 根据北京化工大学毕业设计要求,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浮阀塔精馏分离环氧乙烷水溶液为设计课题。选用F1型单溢流浮阀塔为分离设备,以质量守恒定律、物料衡算和热力学定律为依据,对精馏塔及其辅助设备进行了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参数计算,得出精馏塔采用F1型单溢流浮阀塔,溢流管为弓形降液管,设计确定全塔高度21m,塔板总数为31块,塔顶温度可设为45℃,塔釜温度可设为146℃,精馏段塔径为4m,塔板堰长2.8m,板上液层高度0.064m, 阀孔数为1403个,相邻的两排中心孔距0.08m;提馏段塔径为3.2m,塔板堰长2.24m,板上液层高度0.083m, 阀孔数为809个,相邻的两排中心孔距0.087m。并通过塔板校核验算,认为设计的精馏塔符合要求;气液负荷性能图也说明该装置操作弹性合理。 关键词:环氧乙烷;精馏;回流比;工艺设计;校核

目录 第1章前言 (4) 第1.1节环氧乙烷概述 (4) 第1.2节环氧乙烷生产方法 (5) 1.2.1 氯醇法 (5) 1.2.2 直接氧化法 (5) 第1.3节设计任务及目标 (6) 第2章设计内容框架 (7) 第3章设计简介 (8) 第3.1节精馏原理 (8) 第3.2节装置流程的确定 (8) 第3.3节操作压力的选择 (8) 第3.4节浮阀标准 (9) 第4章精馏塔设计参数确定 (10) 第4.1节物料衡算 (10) 4.1.1 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10) 4.1.2 精馏塔塔顶、塔釜、进料板温度的计算 (11) 4.1.3 塔顶温度的求取 (12) 4.1.4 塔釜温度的求取 (12) 4.1.5 进料板温度的确定 (13) 第4.2节回流比、操作线方程、实际板数的确定 (14) 4.2.1 相对挥发度 (14) 4.2.2 最小回流比的求取 (14) 4.2.3 适宜回流比 (14) 4.2.4 操作线方程 (14) 4.2.5 理论板的计算和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14) 4.2.6 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16) 第4.3节塔径的计算 (16) 4.3.1 精馏段 (16) 4.3.2 提馏段 (17) 第4.4节塔高的计算 (19) 第4.5节塔板结构尺寸及溢流装置的确定 (19) 4.5.1 堰长 (19) 4.5.2 溢流堰高 (19) 4.5.3 弓形降液管的宽度和面积:W d 和A f (20)

化工大学精馏实验报告汇总

化工大学精馏实验报告汇总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同组人员: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精馏实验 实验日期: 2016.5.13 北京化工大学

实验五精馏实验 摘要:本实验通过测定稳定工作状态下塔顶、塔釜及任意两块塔板的液相折光度,得到该处液相浓度,根据数据绘出x-y图并用图解法求出理论塔板数,从而得到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通过实验,了解精馏塔工作原理。 关键词:精馏,图解法,理论板数,全塔效率,单板效率。 一、目的及任务 ①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②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③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塔效率。 ④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⑤测定全塔的浓度(或温度)分布。 ⑥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无穷多塔板的精馏塔。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午实际意义。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的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

北京化工大学-精馏实验报告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化 工 原 理 实 验 告 : : : : : : 实验名称 班级 姓名 学 号 同组成员 实验日期 精馏实验 2015.5.13

精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3、了解板式精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4、掌握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x 5、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 6、测量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二、实验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混合液的蒸汽逐板上升,回流液逐板下降,气液两相在塔板上接触,实现传质、传热过程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如果在每层塔板上,上升的蒸汽与下降的液体处于平衡状态,则该塔板称之为理论塔板。然而在实际操做过程中由于接触时间有限,气液两相不可能达到平衡,即实际塔板的分离效果达不到一块理论塔板的作用。因此,完成一定的分离任务,精馏塔所需的实际塔板数总是比理论塔板数多。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有无穷多块板的精馏塔。这在工业上是不可行的,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在全回流下操作,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无实验意义。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 本实验处于全回流情况下,既无任何产品采出,又无原料加入,此时所需理论板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可以很好的分析精馏塔的性能。影响塔板效率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归结为:

北京工业大学 北工大 1998数据结构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工业大学199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数据结构 一、试写出在双向链表da中的插人操作算法,算法中插入位置的获取可直接引人getnodep(da,i),其中参数da为双向链表,i是要插人的位置,要求算法中含有双向链表da的结点结构描述。(6分) 二.已知二叉树BT各结点的先序、中序遍历序列分别为ABCDGF和CBAEDF,试画出该二叉树。(6分) 三.设哈希表a、b分别用向量a[0..9],b[0..9]表示,哈希函数均为H(key)=key MOD 7,处理冲突使用开放定址法,Hi=[H(key)+Di]MOD 10,在哈希表a中Di用线性探测再散列法,在哈希表b中Di用二次探测再散列法,试将关键字{19,24, 10,17,15, 38,18,40}分别填入哈希表a,b 中,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查找长度ASL。(8分) 四、设有下列递归算法:(10分) FUNCTINON VOL(n:integer):integer; V AR x :integer: BEGIN IF n=0 THEN vol:=0 ELSE BEGIN READ(x); vol:=vol(n-1)+x END; END. 如该函数被调用时,参数n值为4,读人的x值依次为5,3,4,2,函数调用结束时返回值voL 为多少?用图示描述函数执行过程中,递归工作栈的变化过程 五、已知下列字符A、B、C、D,E、F,G的权值分别为3、12、7、4、2、8,11,试填写出 其对应哈夫曼树HT的存储结构的初态和终态。(l0分)

六.试对下列给出的有向图回答问题:(15分) l·画出该有向图的十字链表存储结构,其中:顶点结点结构: data:结点数据域: tailvex,tlink:指向该顶点为弧头、弧尾的第一条弧的指针。 弧结点结构 tailvex,headvex:分别为弧头和弧尾在图中的序号; hlink,tlink:指向弧头相同和弧尾相同的下一条弧的指针; weight::弧上的权值。 2·判断该有向图是否含有强连通分量,若有请将它们画出来。 3.试给出顶点C到其他各顶点的最短路径。 七、计算下列给出AOE网中各顶点所表示的事件发生时间Ve(j),Vl(j)和各边所表示活动的开始时间e(i),l(i),并找出其关键路径。(10分)

《材料力学》课程参考资_2005.12_

《材料力学》课程参考资料 一、教材类参考资料 1、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编,孙训方,胡增强修订,材料力学(I,II),第 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范钦珊主编,材料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庆华主编,材料力学(第二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干光瑜等编,材料力学(建筑力学第二分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 5、单辉祖主编,材料力学(I,II),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I,II),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蒋智翔编,材料力学(上、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 8、宋子康,蔡文安编,材料力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9、蒋平编著,工程力学基础(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吴代华主编,材料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1、王燮山著,奇异函数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2、刘鸿文主编,高等材料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我院曾选用的教材; (★)我院选用的教材(少学时和专科)(56学时的理论授课学时) (★★)我院选用的教材(多学时)(80学时的理论授课学时) 二、学习指导书和习题集 1、胡增强编,材料力学学习指导(配合主教材孙训方等编《材料力学》(第四 版)(I,I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老亮,赵福滨,郝松林,吴荣礼合编,材料力学思考题集,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5 3、胡增强编,材料力学习题解析,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3 4、苏翼林主编,材料力学难题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奚绍中编,材料力学精讲,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6、苟文选,材料力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习题,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7、陈乃立,陈倩编,材料力学学习指导(配合主教材孙训方等编《材料力学》 (第四版)(I,I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江苏省力学学会科普委员会编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考研与竞赛试题精解,

北京化工大学精馏实验报告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化 工 原 理 实 验 告 : : : : : : 实验名称 班级 姓名 学 号 同组成员 实验日期 精馏实验 2015.5.13

精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有无穷多块板的精馏塔。这在工业上是不可行的,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若在全回流下操作,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无实验意义。实际回流比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 本实验处于全回流情况下,既无任何产品采出,又无原料加入,此时所需理论板最少,

又易于达到稳定,可以很好的分析精馏塔的性能。影响塔板效率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归结为:流体的物理性质(如粘度、密度、相对挥发度和表面张力等)、塔板结构以及塔的操作条件等。由于影响塔板效率的因素相当复杂,目前塔板效率仍以实验测定给出。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两种定义方法。 (1)总板效率E 改变气液负荷达到最高的板效率;对于不同的板型,可以在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条件下,测定其单板效率,以评价其性能的优劣。总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离效果,常用于板式塔设计中。 实验所选用的体系是乙醇—正丙醇,这两种物质的折射率存在差异,且其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与折射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使用阿贝折光仪来分析料液的折射率,从而得到浓

度。 若改变塔釜再沸器中电加热器的电压,塔内上升蒸汽量将会改变,同时,塔釜再沸器电热器表面得温度将发生改变,其沸腾给热系数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沸腾给热系数与加热量的关系。由牛顿冷却定律,可知 Q m A t α=? 11 f x q y x q q = ---

北京工业大学考研真题 数据结构1999

北京工业大学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数据结构 一、(26分)填空、选择(一个或多个)题,1-6题每小题2分: 1下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关键活动不按期完成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完工时间。 B任何一个关键工程提前完成,将使整个工程提前完成。 C所有关键活动都提前完成,则使整个工程提前完成。 D提些关键活动若提前完成,则将使整个工程提前完成。 2 下面的排序算法中,不稳定得是() A 起泡排序 B 折半插入排序C简单选择排序D希尔排序E基数排序F堆排序。 3包含结点A,B,C的二叉树有-----------种不同的状态,---------种不同的二叉树。 4包含结点A,B,C的树有------种不同形态,------种不同的树。 5分块检索中,若索引表和各块内存均用顺序查找,则有900各元素的线性表分成-----块最好:若分成25块;其平均查找长度为--------。 6下面的程序段中,对x的赋值语句的频度为------------(表示为n的函数) FOR I:= 1TO N DO FOR J:=1 TOI DO FOR K:=I TO J DO x:=x+DELTA; 7(8分)设有字符序列Q H C Y P A M S R D F X要求按字符升列排序: 采用初是长为4的希尔(3bell)排序,一趟扫描的结果是――――――――― 采用以元素为分界元素的快速排序,一躺扫描的结果是------------。 8(6分)已知广义表:A-(0),B-(),C-(a,b,c,d),D-(A,B,C)它们的存储结构图为(接两种结构种的任一种即可):

二(6分)编写递归程序将二叉树逆时针旋转90度打印出来。如右图:(要求用类PASCAL 语言,并描述结构)。 三 (8分)用依次输入的关键字13,29,41,19,5,1,7和6建一棵三阶B-树, 画出建该树的变化过程示意图(每插入一个结点至少用一张图)。 四(共20分)已知顶点1——6和输入边与权值的序列(如右框中): 2 4 6 每行三个数表示一条边的两个端点和其权值,共11行。 2 3 2 请你: 1(8分)采用邻接多重表表示该无向网,用类PASCAL 语言描述该数据结构,画出存储结构示意图,要求符和在边结点链表头部插入的算法和输入序列的次序。 3 4 4 3 6 10 2(4分)分别写出从顶点1出发的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顶点 序列,以及相 应的生成树。 4 5 7 3(8分)按PRIM 算法列表计算,从顶点1始求最小生成树,并图示该树。 5 6 151 2 5 1 3 8 1 4 3 3 5 1 4 6 11 五(12分)下面函数的功能是在一个按访问频度不增有序的,带头结点的双向链 环上检索关键值为x 的结点,对该结点访问频度计数,并维护该链环有序。若为找到,则插入该结点。所有结点的频度域初值在建表时都为零。请将程序中四处空缺补写完整。 TYPE Link=node

精馏过程的节能途径及新型的精馏技术

精馏过程的节能途径及新型的精馏技术 [摘要]精馏是化工、石化、医药等过程的重要单元操作,它是一类高能耗的单元过程,其能耗约占化工生产的60%,其节能途径包括多效精馏、热泵精馏、热耦精馏技术、内部热集成蒸馏塔、新型高效分离技术等。多效精馏由N 个并列操作的精馏塔构成,再沸器的加热蒸汽可减少到原来单效精馏所需加热蒸汽的1/N 左右;热泵精馏能使能耗减少20%左右;热耦精馏比两个常规塔精馏可节省30%左右;内部热集成蒸馏塔节省的能耗可达30~60%这些技术已成功地完成了中试,节能可达到30~60%。 [关键词]精馏;节能 前言 在工业生产中,石油化学工业的能耗所占比例最大,而石油化学工业中能耗最大者为分离操作,其中又以精馏的能耗居首位。精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传质传热过程,表现为:过程变量多,被控变量多,可操纵的变量也多;过程动态和机理复杂”。 首先,随着石油化工的迅速发展,精馏操作的应用越来越广,分离物料的组分不断增多,分离的产品纯度要求亦不断提高,但人们同时又不希望消耗过多的能量,这就对精馏过程的控制提出了要求。其次,作为化工生产中应用最广的分离过程,精馏也是耗能较大的一种化工单元操作。在实际生产中,为了保证产品合格,精馏装置操作往往偏于保守,操作方法以及操作参数设置往往欠合理。另外,由于精馏过程消耗的能量绝大部分并非用于组分分离,而是被冷却水或分离组分带走。因此,精馏过程的节能潜力很大,合理利用精馏过程本身的热能,就能降低整个过程对能量的需求,减少能量的浪费,使节能收效也极为明显。 据统计,在美国精馏过程的能耗占全国能耗的3%,如果从中节约10%,每年可节省5亿美元。我国的炼油厂消耗的原油占其炼油量的8%~10%,其中很大一部分消耗于精馏过程。因此,在当今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对精馏过程的节能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美国巴特尔斯公司在波多黎各某芳烃装置的8个精馏塔上进行节能优化操作,每年可节约310万美元。 近年来,研究开发了许多新型的精馏塔系统,文章主要介绍几种精馏塔系统精馏过程是最重要的化工单元过程之一,它又是一类高能耗的单元过程。精馏过程节能研究,在塔的结构形式上近十几年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精馏过程的节能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方式:提高塔的分离效率,降低能耗和提高产品回收率;采用多效精馏技术、热泵技术、热耦精馏技术、新塔型和高效填料等。 1、改变操作条件和方法 1.1选择适宜的回流比 回流比越小,则净功耗越小。为此,应在可能条件下减小操作的回流比R。塔径将随回

精馏实验报告

乙醇---水溶液精馏筛板塔性能参数及过程 动态特性的测定 (化学化工学院02化工(2)班 0402049 曹虹霞 350002) 摘要:精馏是一种在化工生产上经常使用的进行液体混合物分离以达到提纯或回收有用组分的方法。精馏是基于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筛板塔则使气液在各塔板上保持密切接触,它的各种参数都影响着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效果。本文是讨论在乙醇---水溶液分离时筛板塔操作因素对它的静态与动态参数的影响。 关键词:精馏筛板塔气液传质回流 1 前言 精馏是一种气液传质过程,所用的设备应提供充分的气液接触,气液传质设备种类繁多。一般都是塔设备,它包括板式塔和填料塔。板式塔的塔板又包括比较早期的泡罩塔板、浮阀塔板、筛孔塔板、舌形塔板、网孔塔板、垂直筛板、多降液管塔板、林德塔板以及无溢流塔板。在这些塔板中,筛板塔板具有的优点还是比较多:(1)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便于检修与清洗;(2)空塔速度比较大(3)生产能力比较大;(4)塔板效率比较稳定。但是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操作范围狭窄,筛孔比较容易堵塞,后来研究表明,这些缺点都可以通过新的设计改进,而使筛板塔发展成为应用最广的的通用塔板。 在本实验中是应用筛板塔进行乙醇---水精馏实验,研究不同浓度、不同回流比、不同进料位置对操作条件和分离能力的影响。 2实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板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的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此外,不同进料位置、不同进料量等同样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在塔设备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传质时间和传质面积的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一般不可能达到气液平衡状态,实际塔板的分离作用低于理论塔板,因此,我们可以用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来表示塔的分离效果。 3 实验装置及流程

2018北工大环境材料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2018北工大环境材料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生态环境材料:要求材料在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全寿命过程的环境协调性,赋予材料及材料产业以环境协调的功能。 ·生态环境材料特征 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再生结构可靠性化学稳定性生物安全性有毒、有害替代舒适性环境清洁、治理功能 第二章 ·物质流分析:通过对自然原始物质在开采、生产、转移、消耗和废弃等过程的分析,揭示物料(包括能源、水资源等)在特定范围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 对于某种特定材料,它是指运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所投入的原材料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的一种定量分析的理论。 ·生态包袱:人类为了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运用的没有直接进入经济系统而流入环境的物质流过程 ·物质消耗强度MIPS :一种可用于测量任何产品的环境压力强度的尺度,每单位服务的物质消耗material input per service unit ·4倍因子理论核心思想 1995的数据,占全世界总人口20%的发达国家人口,每年消耗全世界82.7%的能源和资源,而其他80%的人每年消耗的能源和资源还不到世界总消耗量的17.3%。为了既保持已有的高质量的生活,又努力消除贫富之间的差异,若能采取技术措施,将现有的资源和能源效率提高4倍,就有可能达到上述的目标。 ·10倍因子理论核心思想 必须继续减小全球的物质流量,在一代人之内(20~30年)将资源效率提高10倍,才能使发达国家保持现有的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且可以让子孙后代能够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 ·非生物资源输入总量 MIPS 计算公式生态包袱计算公式 ∑-=n i i i M m ER αS MI MIPS =i n i i n i i m MI MI α?==∑∑==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