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现象

山寨文化现象
山寨文化现象

作者简介:李灵灵,1983年2月,女,湖南澧县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研究兴趣为媒体与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山寨"这个词的粘附力和山寨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现象的出现,恰恰是民间创造力受压抑的表征;山寨文化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以娱乐和颠覆的形式掀起了一场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挑战,这意味着"文化场域"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也对当代文化生产机制提出了反思。

【关键词】山寨文化新媒体文化场域意识形态文化生产机制

《咬文嚼字》杂志社编写的年度语文档案《咬文嚼字绿皮书》发布,"山寨"荣登2008年年度流行语的第一名。《咬文嚼字》对"山寨"的解释是:源自广东话。最早冒出来的是"山寨手机",那是一些用低廉成本制成的仿冒名牌产品的手机。此后语义逐渐发生变化,除了用来指冒牌产品之外,还可指"民间的"、"非正式的"。[1]

2008年年底,《新闻30分》连续几天对"山寨"报道后,2008年12月2日,"山寨现象"上了《新闻联播》:"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评论家说,"这是国家级电视台首度关注网络时代所形成的草根文化,也意味着由这一新兴词汇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现象,第一次进入官方视线。"[2] 这一评论确立了"山寨"现象的"民间属性"。在开始讨论之前,有必要把"山寨"的来龙去脉交待一下。

早在2003年前后,发源于深圳、广州等南方城市"地下工厂"的"山寨"手机就开始"崭露头角",只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被称为"山寨",它们在大众眼里是盗版和假冒产品。2006年,台湾芯片商研制出廉价的手机芯片后,小型小规模手工作坊生产的巨大效益显现出来,"山寨"手机开始风靡手机市场。2008年6、7月份,各大网站建立"山寨手机"的专题,"山寨"一词迅速蔓延开来,并迅速在各个行业开疆拓土:康帅傅

方便面、云碧饮料、斯大舒胃药、旺子牛奶、周佳牌洗衣粉、NLKE运动鞋等等。有意思的是,伴随着褒贬不一的各类评论兴起的,是在"文化场域"刮起了一股"山寨"飓风:"山寨春晚"、"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百谷虎"山寨网站、"山寨诺贝尔奖"、"山寨明星"等等,"山寨"和"山寨文化"瞬间成为充斥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热词",并且迅速"招兵买马",各种文化现象,只要与"仿制"沾上边,都被归为"山寨文化"。以致易中天在接受采访时批评:"'山寨'不是筐,不要什么都往里装。1"

"山寨"脱离经济行为的语境进入到"文化场域"之后,"山寨文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山寨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化?有人说:"山寨文化"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贴牌后进入市场,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侵权就更加堂而皇之了。[3] 马上激起了"山寨帮"的反对,"山寨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文化属性,山寨文化的本质即是对权威、正统的反叛与制衡。"[4]2009年"两会",倪萍递交封杀"山寨"的提案,事后回应:"我实在看不下去到处都在抄袭"。马上有网友纷纷撰文表示反对,说"倪萍大姐,其实你不懂山寨"2。属于"

山寨文化"的"山寨艺术"的核心理念是攀仿,性质是剽窃,行为是重复。重复带来的是文化的趋同,而文化的形成和演进需要的却是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山寨"文化和"山寨"艺术是冻结创造和窒息文化的社会现象。[5] 双方争论的焦点,并不在急于给"山寨文化"下一个界定,而是集中在"山寨文化"的属性和各自所站的价值立场上,先给"山寨文化"来一个价值判断,然后再确定它是什么。由于文化产品的原创和不可复制性,由此带来的知识产权纷争,不能不引起重视,"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讽刺"。

[3]

一个词语,只要在网络时代具有一定的认同基础,就能迅速扩散开来,这也是新媒体文化时代"命名"的特点--"贴标签"效应。"山寨文化"这个词具有很大的粘附力和开放性,大众赋予它的含义,囊括了几乎所有机械时代的复制、模仿、拼凑、恶搞、解构等等这些具有后现代特征的词语,但又不仅止于此,各种文化现象只要搭拉上其中一点,被贴上"山寨文化"的标签。除此之外,民间力量刻意的"山寨文化"行动说明有其民间的文化认同感。问题是:"山寨文化"这面大

旗,何以能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而争论的各方,均站在不同的价值立场上发表截然不同的评价。从"山寨"的命名和其"招兵买马"的速度,以及引起的文化口水战来看,"山寨文化"在当代"文化场域"的意义,并非知识产权的缺位那么简单。

对"山寨文化"更深入的分析则从当代的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环境出发。因为"山寨"手机、"山寨"笔记本模仿的产品均是高档的品牌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可以购买到外型酷似品牌的电子消费品,意味着"山寨"培养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新拿来主义",其核心是"为我所欲",满足自己的炫耀性消费。[6] 这种解释对于"山寨"电子产品如手机之类或许说得通,但是却难以解释后来兴起的"山寨文化"现象,波德里亚的符号经济理论和马克思的物神理论只能解释物品的"山寨",却不能解释"文化场域"的"山寨",其中并没有炫耀性消费的成分在里面3。也有人认为"山寨文化"彰显的是一种缺失创新内核的暴富倾向,"山寨"可以泛指一切制作粗劣但功能强大、着意模仿但难得精髓、创意无限但细节欠缺、占有欲旺盛但求知欲衰退、什么都有但又似乎什么都不好的社会、文化现象。"山寨"成为中国独有的现象源于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阶段,

我们最熟练和最有能力做到优秀的也就是复制工业产品,我们复制出的文化产品依然是工业产品。[7]

这些观点高估了"山寨文化"的野心,也低估了"山寨文化"的原创爆发力。"山寨文化"并不是要寻求一种暴富、利润或者工业生产,仅仅是一种姿态。八十后作家蒋方舟所说或许更贴近"山寨"的实质:在"山寨"问题上我认为还不能用"文化"这个词,最多是一个词汇。但作为词汇又没有官方来定义,所以它真的就是一种现象。我去年6月自己拍了《百家蒋坛》,当时还没有"山寨"的概念,就是觉得好玩。这种现象在我看来就是民间一种情绪性的调皮,我喜欢用恶作剧和鬼脸来看待"山寨",这样会让我觉得更有趣。[8]蒋方舟所说的这种情绪性的调皮,是对谁闹的情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从未有过"非主流"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发起这样极端的大规模的消解和挑战,甚至这种"非主流文化"能够受到大众如此的热捧,"山寨文化"的泛滥必定传递了当代中国"文化场域"的某种信号,才使得这种"非主流"的后现代草根文化有着如此巨大的消解力和号召力。[9]"山寨文化"现象,需要更贴切中国当代文化现实的解释。

一个"场域"是由各种权力关系交织而组成的,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从场的角度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思考。"[10] 讨论"文化场域"首先考察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按照场域内各派的力量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体系,这个体系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文化生产机制,也即其内在的工作方式。

"文学场域"的文学生产是"文化场域"最重要的文化产品输出基地,就以文学生产机制为例来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前,文学生产主要由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统管统制,表现为由国家包办文学产品的创作、出版、传播甚至批评接受,从原创作家到发行渠道到宣传喉舌,形成宣传部(统管意识形态)--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及其所属的文联、作协等"官方组织"(生产内容)--文学期刊和出版社(传播内容)--新华社等国有图书发行公司(发行渠道)--文学期刊或出版社,以及评奖机构(文学批评或评价)等一条垂直的生产线体系,这种"一体化"的组织方式,建立了相应的高度组织化的文学场域。4这种高度组织化的文学生产体系

单一而严密,垄断了"文学场域"的文化生产,民间的原创文学作者如不能进入这条生产线(加入作协成为会员),基本上很难在文学场域发挥自己的原创力,充其量只能将文学充当一种业余爱好,"文学场域"在整个"权力场域"中处于被统治地位。[1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旧有的文学生产机制开始向市场化转型,"文学场域"的国家意识形态逻辑逐渐向市场的商业资本逻辑转变。虽然文学生产机制向"经济场域"倾斜已久,但是官方意识形态的手并未从"文学场域"完全退出,隐形的仍然是从国家意识形态统管文学领域,显形的则是以控制文学产品的出版和传播代替了以往的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机制,具体手段表现在严格控制书号的申请和书市的流通渠道。这无疑提高了进入文学场域的门槛,在这个"场域"之内,各种权力关系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其中最活跃的力量会个别地或集体地寻求提高它们的地位,"并企图将最优惠的等级体系化原则加到他们自己的产品上去"。[10] 经济力量取代政治力量成为支配文学场域的最活跃最主要的力量之后,在最关键的资源上仍然受制于"政治场域"。按照商业资本的逻辑,某一方面的成本(买书号和打通发行渠道)提高了,其他方面的

成本就会降下来(减少原创成本),以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原创工作室,以低廉的价格,召集各路写手以同一个笔名发表系列文学作品,文学生产变得和其他工业产品的生产没有什么区别:无论前前后后有多少工人参与生产宝洁公司的产品,"飘柔"、"潘婷"等品牌仍然属于宝洁公司,工人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按照"经济场域"的逻辑来看,这种文学生产方式满足了利润的最大化,但是"文学场域"还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文学生产以及文化生产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同的是:文学和文化产品的原创性是不可复制的。这也是声讨"山寨文化"的人们一个重磅理由,对"山寨文化"口诛笔伐最厉害的群体,往往是注重原创力量的文化工作者。但是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山寨"帮的"盗窃""复制"行为,而是"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在"文学场域"的争霸大战中,发展成了一种畸形的文学(文化)生产机制,这种生产机制的后果,就是最大限度的压抑了民间的原创力量。

不仅在"文学场域",整个"文化场域"的文化生产机制也大抵如此。尤其当以网络和手机为主的新媒体的力量兴起之后,国家意识形态对新媒体文化的控制并没有减弱。网络设有网警,在人气旺的社区甚至设

置"敏感词",所有的内容不经过过滤不能传播开来。大小网站和论坛必须在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否则随时有关闭的可能。影视的审查制度并不轻松,所以老孟的"山寨春晚"也只能在网络上断断续续看到,因为没有取得在电视媒体的播放权。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力量牢牢把握"文化场域"的最底端,使之不至于倾斜的太厉害;而在最外围,经济资本的力量在最大限度地侵入"文化场域",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间的原创力量呼之欲出,却苦于找不到渠道,"文化场域"基本上被"政治场域"和"经济场域"伸出来的两股力量占据,网络等新媒体为民间原创力量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势必要在"文化场域"挤占一个小小空间,展示民间的"文化资本"的力量。

而与此同时,国家意识形态在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上,仍然相当薄弱。"政治力量"在"文化场域"原有的保护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这是一个不完全为"国家意识形态"占据也不完全市场化的场域,因为没有

和市场化相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导致了文化生产机制的不完善和畸形发展。

2006年,胡戈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无极》,标志着对"文化场域"展示"情绪性的调皮"的开始。胡戈的"馒头"在网络拥有众多的支持者,源于观众对《无极》的不满5。随后,"恶搞"风风行网络,这种"恶搞"情绪的扩散还和当时的一系列文化事件有关:先是草根出身的郭德纲以相声成为大众追捧的偶像;接着是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赵丽华被网民封为"梨花教教主",其诗作也被"恶搞"为"梨花体"在网络遍地开花;随后是下半年低成本投资的《疯狂的石头》的"疯狂"走红,以致2006年被媒体称为"草根年"。这些看似不相干的文化现象,却预示着一种"情绪"正在民间酝酿: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产品的不满。《疯狂的石头》的成功无疑给人提供了启发,一群稍显叛逆又熟稔网络制作技术的青年们高呼"每个人都能拍电影!电影花大钱能拍,花小钱同样能拍,名导能做的事我们同样可以做到。"[12]

"草根"们的志向显然不仅仅在于"恶搞"。2008年,当山寨手机挤占各大卖场的台面,网媒纷纷制作

专题时,"山寨"这个词迅速进入大众的视野。"山寨"这个词在广东话里是"野路子"的意思,其内涵正好与草根们耳熟能详的《水浒传》的"侠义"精神相吻合,这与民间的"文化草根"们一拍即合,一股迅猛的"山寨"风迅速在"文化场域"刮起。"山寨"与"恶搞"不同,"恶搞"带有解构色彩,仍然以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为素材,加入拼贴、剪辑、挪用等手法,带有被动意味;"山寨"却化被动为主动,虽然仍带有解构色彩,重点却是在模拟和仿制。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都不是凭空诞生的。2008年,在"山寨百家讲坛"之前,出现了《百家讲坛》学者阎崇年被掌掴事件,网络众说纷纭。这个事件很自然地就被部分网民们解读为抵抗《百家讲坛》的"文化霸权"。"山寨百家讲坛"的制作人韩江雪在他的博客里写道,"什么是文化霸权。就是只能我说,不能你说。我很反对读者用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不满,阎崇年不应受此侮辱。可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弱势的读者又能有什么方法、或渠道表达自己的思想呢?"[13] 韩江雪曾有过想上《百家讲坛》而被拒绝的经历,于是他开始制作"山寨百家讲坛",工作是非常严肃的:"请了一个当导播的朋友,就开始拍了。一共拍了两天,每天

讲8小时。两天就花了近两万元,再往下拍我就倾家荡产了。" [13] 他承认自己制作的"山寨百家讲坛"有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是"上不了电视台"的,只能放到新浪或搜狐网站的视频栏目,换取点击率或者名气。韩江雪被"逼"上"山寨"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文化产品能够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如果中国能有几百、上千家电视台,《百家讲坛》是名家讲坛还是百姓讲坛,就不会被人诟病了。大家可以各有特点,各显神通。"而主要是发泄对文化产品流通渠道被管制的不满,他因此被媒体冠以"非暴力抵抗文化霸权"的光环。[13]

2008年冬天的"山寨春晚"是另一起标志性的事件。每个省市每个单位年年都办"春晚",如果老孟发起的"春晚"不是打着和"央视春晚"叫板的口号,恐怕也没有那么大的轰动效应,和办一起民众自发组织的"联欢晚会"没有什么区别。关键是,他叫板的是"央视春晚",这一下击中了多年来被央视的"联欢晚会"弄得审美疲劳的人们的神经,当《市民欲办山寨版春晚叫板央视》的新闻稿一见报,各类媒体大军蜂拥而至,"PK央视""颠覆传统""草根文化崛起"等词汇迅速占据重要版面,网民连连叫好。老孟创办的CCSTV(中

国山寨电视)网站开通之后,半个月内就收到了700多个节目应征。[14]"山寨春晚"不能赢利,曾几近流产,这是一桩"赔本"的生意,它的姿态和标志性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的内容。

与"山寨百家讲坛"和"山寨春晚"的高成本制作相比,媒体与设计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蜀山少侠"花费20元制作的"山寨红楼梦"完全是"低成本"制作,甚至没有抱多大的期许,只是一种尝试和娱乐。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热炒的新《红楼梦》很不对他的胃口,所以不如自己动手,大胆挑战所谓专业电视剧。此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春节晚会照例"不好看,于是一家人拍电视剧来耍。[15]令他没想到的是,"山寨红楼梦"居然在网上"火"了。

种种"恶搞""山寨文化"现象,有商业性质的和非商业性质的,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作品传播的信源、信道、信宿三渠道均依赖网络,作品源于网络,通过网络传播,最终由网民接受。[16] 借助IT技术和新媒体的路径,"恶搞"和"山寨"得以在新媒体时代畅通无阻,PHOTOSHOP等图片编辑软件、PREMIERE等视频编辑软件、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山寨文化"

产品提供了最低的进入门槛。"山寨手机"、"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春晚"、"山寨红楼梦"等等都借助了新媒体的便利,得以迅速传播,"恶搞"网站、"山寨"论坛等新的"山寨文化"思路不断涌现。新媒体文化所具有的娱乐属性,为山寨文化产品打上了"娱乐"的印记,这恰好和民间文化的特性相吻合,这使得"山寨文化"一开始就以一种"恶搞"、"娱乐"、"狂欢"的面孔出现。网络社区和即时通讯工具等的双向互动传播和发散性传播特性,集产品的制作者、传播者和受众于一体,新媒体从技术上、传播渠道和文化属性上,为"山寨文化"成为一场全民狂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颇具意味的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山寨文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传统媒体倾向于"山寨文化"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2];作为"山寨文化"的发源地,网络媒体更倾向于构建理性、中立的价值平台6。

从表面上看,"山寨文化"是以"盗版"、"侵权"等"恶意"、"狂欢"的方式,体现民间草根文化观念和精英文化意识的颠覆和对抗,草根文化正通过力挺"山寨文化"来争夺"文化场域"的发言权。甚至在某些精英知识

分子看来,"山寨文化"没有任何建设性,"山寨"为人所称赞的平民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正规秩序之外、不受王法制约的"流民精神"甚至"流氓精神","山寨文化"不过是文化堕落的另一重表征。[17]"山寨文化"产品本身的优劣其实并不是值得关注的焦点,关键是其能在当代形成一股文化滴流的原因。昨天是"恶搞",今天是"山寨","山寨文化"现象的风起云涌和其扩散的速度,说明"山寨文化"具有广泛的民间认同基础,这种认同是民间文化创造力受压抑的体现。当前文化生产机制的畸形发展阻碍了民间创造力的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机器提供的文化产品普通令民众感到不满,当民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一旦找到合适的方式,民间的创造力就以一种爆发性的方式释放出来,新媒体的发展壮大恰好为"文化场域"开拓了新的空间,为民间"文化资本"闯入"文化场域"打开了一个缺口,在民间创造力的空间被挤压时,只能以一种"异端"的方式出现。"山寨文化"给人带来"娱乐"、"狂欢"的同时,也存在种种弊端:同质化、经验的大量复制,在一个文化多元、差异化的时代,对于文化创新来说并不是幸事。但是,仅仅是武断的否定或打压也不是幸事,"山寨文化"昭示着一种姿态,这种姿态意味着当代文化生产机制的弊端和文化产品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民

间的文化原创力正受到严重的阻碍。

【参考文献】

[1] 徐颖. 《咬文嚼字》发布 2008年度十大流行语[N]. 克拉玛依日报, 2009-03-16.

[2] 韩浩月. 风生水起话"山寨"[J]. 国学, 2009(1).

[3] 束学山. "山寨文化"是哪门子"文化"[J]. 国学, 2009(1).

[4] 周东飞. 山寨文化的精髓在于制衡[J]. 国学, 2009(1).

[5] 盛葳. 媒体生态:"山寨"艺术刊物的另类生存[J]. 画刊, 2009(2).

[6] 周志强. "山寨文化"中的消费想象[J]. 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 2008, 11月B期(总第238期).

[7] "山寨文化":缺失创新内核的暴富倾向[J]. 政工研究动态, 2008(22).

[8] 李立强. 政协委员倪萍建议立法封杀"山寨现象"[N]. 新京报, 2009-03-04.

[9] 庞可. 山寨:与主流文化的正面交锋[J]. 报林, 2009(1).

[10] [法]布尔迪厄. 《场的逻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47.

[11] 邵燕君. 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12] 希石. 山寨文化大闹互联网[J]. 互联网天地, 2008(12): 76.

[13] 陈方. 山寨《百家讲坛》"创始人":非暴力抵抗文化霸权[N]. 燕赵都市报, 2008-11-10.

[14] 山寨春晚:后现代的"农民起义"[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7f9309877.html,/a/20090311/000019.htm, 2009-3-11.

[15] 被单改华服 20元拍山寨版红楼梦受宠[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7f9309877.html,/a/20090311/000023.htm,2009-3-11.

[16] 赵新利. 从"恶搞"到"山寨":细数网络功与过[J]. 青年记者, 2009(2).

[17] 秋风. 山寨精神不是平民精神而是流氓精神[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7f9309877.html,/a/20090311/000033.htm, 2009-3-11.

【注释】

1 《易中天舌战众记者》,《新快报》,2009年03月19日。

2 夏余才:倪萍大姐,其实你并不懂"山寨",2009年03月04日,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7f9309877.html,/blog/622000370-1236154470。潘采夫:《致倪萍委员的一封信》,2009年03月05日,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7f9309877.html,/blog/931944292-1236214398。

3 老孟为办"山寨春晚"欠款20万元,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7f9309877.html,/a/20090311/000019.htm;《山寨版<百家讲坛>"创始人":非暴力抵抗文化霸权》,《燕赵都市报》,2008-11-10。

4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2002年5月版,第188页。他提出"一体化"的概念描述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文学特征,这个概念不仅指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特征,更指这一时期的文学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的特征,包括文学机构、文学报刊,写作、出版、传播、阅读、评价等环节的高度"一体化"的组织方式,和因此建立的高度组织化的文学世界。

5 《<无极>赚了票房,赔了口碑》,据《竞报》

的问卷调查,有73%的观众认为《无极》的故事一般,94%的观众认为台词"很差",剩下6%的观众也只给了"普通"的评价。《无极》宣称投资额3.5亿元,高额的制作成本意味着精良的制作。但不少观众离开影院时却对《无极》的制作水准表示怀疑,一位观众尖锐地问:"我很想知道,3.5亿,这么多钱到底花在哪里了?"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7f9309877.html,/r/m/2005-12-21/14189364 23.html。

6 腾讯山寨文化专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7f9309877.html,/zt/2009/shan/index.htm;新浪网山寨专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7f9309877.html,/z/2009shanzhai/index.s html。

山寨现象是近来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究竟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的看,否定的意见占多数,认为山寨现象属于抄袭、模仿、侵权、低俗行为,应当反对并加以查处。

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分析

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和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现象大众文化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与社会。德国的洪堡特认为,实际上,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房德里耶斯在《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拉法各耶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他的社会环境隔离,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而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的。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传统的语言形式都有较大差异。从根源来说,文化坐落于社会大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系统的环境因素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具有情境化特征,它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印证了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并非无风起浪,而是产生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说社会实践是文化研究的活水源头,而社会实践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那么文化研究就应该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更新,用贴近于生活和民众的文化理念正视并解答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中词义的变化与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全世界的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新信息、新资讯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因而网络用语也以日新月异之貌,呈现于大众的面前,不仅如此,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无疑也受到了影响,就那其语言本身来说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中外融合性。尤其是英语和日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ing”这个词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因此网民就将其运用于网络语言中,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刚开始只是文化接触的基础上,各国语言相互之间也将会有一定的影响。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早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中,还没有涉及到语法和语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语音和语法之间会不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网络中它已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尽管它还并不规范。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在社会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不变变动的过程,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从社会系统的结构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表现在呈现方式上以学科交叉为其特征,发展趋势上以文化变迁为其特征。 二、网络语言是当代潮流文化的镜象折射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

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08年,好莱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 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 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 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

视觉文化

1.视觉文化的概念 1913年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提出,以电影为代表。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样式,成为视觉文化崛起的表征。 较之于口传文化与印刷文化,电影主要是一种以影像来传递信息的视觉文化。 电影并不直接等同于视觉文化,电影史视觉文化的诸多表征之一。 视觉文化的概念(名解) 其一,视觉文化概念是指一个文化领域或研究对象,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其中视觉性占据主因或显赫地位,所谓视觉文化就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性现象,它与后现代和消费社会密切相关。其二,视觉文化也可以用来标示一个研究领域,或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研究。 图像的劣根性:浅薄化、粗鄙化、平面化。 2.解析视觉文化的当代发展趋势 ①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 当代文化或文化中的高度视觉化,就体现在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像到服饰、美容、建筑、城市形象等形形色色的视觉图像无处不在。 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快感凸现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法则。在“眼球经济”时代“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是充斥着权利和影响的东西. 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当代文化不仅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即是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的“殖民”。 ②图像压倒文字 如今图像更具优势,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印刷中图像凌越文字占据了主导地位,就电影和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字描绘的图像化倾向,在读图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读图时代(名词解释) 从广义上说,读图时代这一表述揭示了图像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领域。从狭义上说,所谓读图,就是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抽象的文字解读中“解救”出来,转向了种种直观生动的图像。 图像淩越文字,表明了视觉文化不同的特性。 ③对外观的极度关注 历史的看,没有那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外观如此关注。 身体作为人的肉身外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视觉文化意义。身体文化催生出身体产业 凡视力所及之物,总是这样或那样的要求着视觉快感。 ④视觉技术的进步 人的视觉不断发展,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与视觉快感的欲望不断攀升,导致了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 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 视觉技术的变革还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出现和传统观念的深刻变革。 3.视觉范式的历史演变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他认为,画家心中有某种“图式”制约画家 视觉范式(名词解释): 范式也就是一整套关于特定科学理论的概念、命题、方法、价值等。视觉范式,亦即特定时代人们的“看的方式”。 ①从不可见性到可见性 启蒙;真理就是“开启”与“去蔽”(海德格尔) ②从相似性到自指性 图像符号与显示的关系从相似性关系到非相似关系的转变 ③从重内容到重形式 英国美学家克利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会激起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他写道“有意识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打破艺术边界,是现代视觉艺术发展的产物。(填空) 蒙德里安(现代)与波洛克(后现代)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中国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人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愚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

什么是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 Visualcultureisnowapartofoureverydaylife.Thisessayarguesthatvisualcul tureconcernsvariousvisualeventsinwhichtheconsumer,equippedbymodernhig htechnologies,searchesforinformation,meaningaswellaspleasure.Theautho rpointsoutthatpostmodernismisbynatureavisualculture.Visualcultureresu ltsinthevisualizationofreality, thatis,everythinginlifebecomesth eimage.Thisvisualizingofrealitymakesthemodernperiodentirelydifferentf romtheancientandmedievaltimes.Moreimportantly,theauthorseesvisualcult ureaspoliticalandideologicalstrategiesratherthanamereacademicdiscipli ne. 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橥了这一研究的需要。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

安娜与国王跨文化现象浅析 英文

Anna and the King is a 1999 biographical drama film loosely based on the 1944 novel 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 The story concerns Anna, an English schoolteacher in Siam, now Thailan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o became the teacher of King Mongkut's many children and wives. Many plots reflect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by presen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Siam and Britain. According to Geert Hofstede, there are four dimensions that driv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power distance, masculinity-femininity,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This essay will discuss the first three dimensions related to the selected scene. Generally, individualists value personal freedom more than collectivists do and they tend to speak their mind and tell the truth. Lady Tuptim, who was sent to the palace, has been missing for some time and is found in a Buddhist temple, disguised as a young man. Because she is bitter to be parted from her loved one, Balat. She is put on trial after being found. When she is caned, Anna stands up to the court while others are whispering. As an individualist, she defends Tuptim by saying “She did nothing but tried to seek some happiness.” Power distance reflect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culture accepts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power. Siam belongs to high power distance culture while Britain belongs to low power culture. In cultures with a high power distance, persons in authority enjoy more privilege and people are expected to show respect to those of higher status. For example, when Tuptim condemned the judge for his “foul thoughts and cruel hearts”, she is immediately caned. However, people in low-power-distance cultures have formed a habit of fighting for equal treatment and questioning authority. Anna says that she was going to the king when Tuptim is treated unfairly. The king tells Anna that was none of her business and that Tuptim had broken the law. Anna protests by bravely questioning the king: “(Break the law) By loving someone?” Masculine cultures prefer rigid gender roles esteem achievement and self-reliance. Feminine cultures tend to appreciate traits such as affection and compassion. Siam is a typical country of masculinity while Britain has lower masculinity scores. For instance, the king won’t interfere the case of Tuptim for he would lose face by doing so. Belonging to feminine cultures, Anna says “How many people must die because you have to save face?” And the king is angry because Anna challenges his dignity by saying to the court that she could tell king what to do. Overall, there is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ulture of Siam and Brit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power distance and masculinity-femininity, which may sometimes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even conflicts. Nowadays,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hold an objective and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different cultures.

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历史创造了无数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产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酒文化传统茶文化;儒家思想对当代人行为和思维的影响。传统文化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现代人的日常行为举止都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单纯谈传统文化是一个大而宽泛的概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看方法谈谈儒家文化的精华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 我的理解是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中立,不作为,甘于平庸;更不是庸俗,和稀泥,隔岸观火。有人认为,保持中立就是中庸,甚至举例说既不做坏事也不做好事是中庸。那是完全错误的,中庸之道不是麻木之道,它是很注重人的主动性的,只不过它侧重一个“度”,不能强出头但也不能麻木不仁而是量力而行。余生于微末之间,智识尚属初进之时,不敢轻言道德,虽未解中庸之精髓,但亦颇为信奉.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按宋代学者程颐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庸之道”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中庸之道的表现有天道和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外内合一。把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具体地说就是所谓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三重,这个内容就广了,咱不做研究。细细品味,中庸之道包含的内容非常广阔尤其是是包含了很多哲学内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很多内容在中庸之道里面都有体现,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看问题等……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企业里,有各种不同专业、不同才能、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应该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是不同人群和睦相处、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为大. 日常生活里,中庸之道更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扩展开来,

网络文化的特征

从心理学看现代网络文化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化已逐渐社会化。网络作为一种媒体, 作为一种工具, 直接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正在发挥着 巨大而神奇的作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有着其独特的特征,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现代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 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但是很多学者都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想法比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万俊人在谈论网络文化时指出 , 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翁寒松认为 , 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 , 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 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 , 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 , 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郭良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较抽象 , 他认为 , 网络文化就是“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臧学英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是: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 , 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 , 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 , 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 形态 , 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范晓红认为网络文化也可称为信息文化。她指出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是网络媒介不断发挥作用的体现 , 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的文化发展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 , 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 , 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 , 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 , 而这正是它的独特之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 , 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李仁武副教授指出 ,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 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 1曾长秋,汤长安.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M].怀化学院学报,2004.

智慧树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章节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 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 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 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2. 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 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3. 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 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 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 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A 对 B错 A 5. 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 个人主义 B. 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 美国 B. 澳大利亚 C. 中国 D. 日本 AB 3. 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 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 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 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 中性文化 B. 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 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 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 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5. 普遍主义文化中的人在管理中强调:(多选) A. 就事论事。 B. 不偏离规则。 C. 因人而异,特殊处理。 D. 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应该遵守。 ABD 第四章: 1.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文化身份感适应性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国书法以汉字作为表达工具,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是精华的积累。它发端于商朝的甲骨文以及后来的钟鼎文,都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思想,而且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文化人方能致远。中国书法是借助于汉字的书写,通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点画线条,表现事物和生命的姿态、内在品质以及书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的一种心灵化的精神艺术,是书家个性化审美思维方式的轨迹。换而言之,书法是书家把自己的生命情感寓于毫端也即“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形态。从中国书法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承的一贯性,以及中国人一贯秉持的泛艺术化、泛诗意化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传统。同时,中国文字还可以书法艺术形式向世界传播。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国书法。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后而留下的人化的印记。它包括三个层面: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书法是在观念文化产生后作为思想文化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出现的。开始是作为表达交流的符号,但随着积累、创造和发展,某些民族的书法逐渐演变成一门富有美感的艺术。其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书法,它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书法开始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后来虽然逐步抽象化,但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抽象到什么样的高度,在中国书法的骨架精髓里仍然保留着象形文化的神韵。中国历代的书法家经过钻研提升,从“泥土气”走向“书卷气”,品位越来越高,终于使书法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文化艺术。2010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所有中华儿女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盛事。它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第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汉字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经几千年仍然熠熠生辉。虽然它有着多次演变,但是仍承载着我们厚重的文化,记录着我们这个国家的兴盛衰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抛弃了中国书法,就等于抛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而抛弃历史,抛弃过去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更是强调:讲中国文化史,不能忘记了中国的茶;学中国文化,就离不开中国书法。汉字是书面传递信息的媒体,蕴含着审美价值,传承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与汉语同为中华民族的根。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可以收到育德、固知、启智、养心、修性、健体、审美等功效,这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中国文化现象

先树立一个出发点吧,其实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都逃不过“儒释道”三个字。儒家,主讲“仁”、“中庸”;释家,主讲“苦”、“为善”;道家,主讲“悟”、“淡泊”。再通俗一点:儒家玩的就是矫情,释家玩的就是受苦,道家玩的就是缥缈! 下面具体来说。 1.东西方文化传承问题 这个很有特点,不得不提一下,也算是个纲领性质的了。 中国的文化传承明显地起点高,而且门派极多。古时候就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分支,各家自说各家话,俗称“百家争鸣”。这样导致后人上手很难,更别提超越前人了。这个很容易验证:你见过有哪几个人的学问超过孔子、老子之类的圣贤了?这个就是基础不统一造成的问题,而且由于光一门的入门就比较难,要说掌握就更难了,那么超越前人,就简直快成做梦了。当然,相当牛的人除外。 但是西方的文化就不一样了。他们注重基础,而且讲得很简单,入门极其容易。而且分门别类也不像中国这么复杂:就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刚开始都是原子、元素、细胞,基础很统一,也很扎实。这样,学生超过老师就比较容易,学问本身的发展也就更简单了。 此消彼长,西方文化的强盛而且东方文化的没落差不多就这个原因了。 2.东西方文化重心的问题 这个算是上面的补充,但是有必要单独提出来讲讲。 东方文化,更确切地说,东方科学,以五行阴阳而入,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且不去追究最深层次最基本的东西。其实大家一直对东方科学存在误解,觉得他迷信。那是因为我们在以西方的科学思维分析东方的问题。中国看似玄乎的形象,诸如阴阳五行,其实是一个二次抽象的概念。即首先对各个事物进行一次抽象,总结出共性。然后对共性再次抽象,曰阴阳五行、青龙白虎之类。 而西方科学则是以最基本的东西为重心,从原子分子出发,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也导致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但是问题在于,表面上西方文化很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但是这是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科技发展得越迅速,付出的代价就越大!仔细想想,我们研究到那么深层次真的有那个必要吗?人们其实只要吃饱饭就差不多了。不过,这个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要国家还在、阶级还在、斗争还在。 下面再把重点拉回到对中国人的描述上来。 1.很多人不理解甚至痛恨中国人的形式主义,但是我们还是要比较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形式,最早来自儒家的礼,当时的国家以礼治天下,也就有了很多形式。我说了,儒家玩的就是矫情,在儒家思想统治了这么多年后,中国人的形式主义也就起来了。坏处我不多说,大家都深有体会,但是好处也是要提的:由礼演化而来的形式,起码从形式上来说是好的,这个配合上中国人的死要面子,有时候就是能起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2.刚才已经说到了中国人死要面子,这个是毋需质疑的。这个来自哪呢?应该也是来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