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赏析及习题

2020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赏析及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①《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

,,”。

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能表现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

③《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知音稀少的遗憾和喟叹,并交代前往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

,”。

④《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闲情雅致之意,又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的句子是“”。

理解默写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中课文文言文系列——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9~22题。(13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 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怀民亦未寝(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4)临水之观 (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21.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乙】文写月的句子是“”,都突出了月光的特点。(3分) 22.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答案: 19.(1)睡觉(2)交错纵横(3)使退下(4)靠近 20.(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白如昼澄澈明净 22.(1)句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2)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字词批注译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 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 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 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习题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习题答案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参考答案: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1.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中考考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今义:纪念,思念;读出,小声说出 (2)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__________,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2.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原意:脚步,句中意: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解衣欲.睡欲:____________ (2)欣然 ..起行.欣然: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____________ (4)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 (5)相与 ..相与:__________ ..步于中庭 中庭:______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 (7)盖.竹柏影也盖:____________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鼓:动词,击鼓 【答案】C

【解析】题考查文言实词。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意思。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 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 C. 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 D. 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B项中的“而”都“表修饰’’;C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D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 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答案】D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知识讲解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怀民亦未寝,相与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 ..步于庭中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0.用原文填空。(4分)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 21.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4分) 答案: 18. (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 (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20. (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联系略。 试题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 (2) 理由: 答案: 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结合:把竹柏比作了水中的荇藻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

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原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 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能够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考虑。 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 [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4]遂:于是。 [5]寝:入睡。 [6]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

[7]庭中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8]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水生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2]但少闲人:仅仅缺少清闲的人。但,仅仅。闲人,清闲的人。 [13]耳:罢了。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被后人誉为“写月色的绝唱”,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不过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户:窗户 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 【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常考点】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关系亲密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15记承天寺夜游

第 15 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 今义:读出,小声说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今义:耳朵 户[F ] : 遂[F ] : 至[F ] : 寝[F ] : 相与: 步[F ] : 中庭: 空明: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 理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 乐者 古义: 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 古义: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①闲人[F ] :古义: _____ ②耳:古义: ____________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 户.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 (4) 相.与.步.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

(6)水中藻、荇交.横.交横[F]: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F] 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F](《送东阳马生序》)虽有至.道(《虽有嘉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F](《送东阳马生序》)饮少.辄醉[F](《醉翁亭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间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的知识点汇总 选自:《东坡志林》体裁:游记 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段意:《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记叙) 第二层写景,用比喻的手法,写作者对承天寺庭院中月色与竹柏的感觉。(描写) 第三层抒情,就眼前的如水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触。(抒情、议论) 中心: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古文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

古文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 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十分令人敬佩。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古文记承天寺夜 游的翻译,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⑵,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起行⑷。念无与为 乐者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⑹。怀民亦未寝⑺,相与步于中庭⑻。庭下如积水 空明⑼,水中藻荇交横⑽,盖竹柏影也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⑿。[1] 词句注释 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 贬黄州已经四年。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⑸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 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⑺寝:睡,卧。 ⑻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 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⑾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⑿但:只是。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 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 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2]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
1/5

《记承天寺夜游》《题孤山夜月图》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共10分)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室明,水中莲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夜游》) (二)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节选自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注释】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桥名。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③摩荡:荡漾。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庭下如积水空明/幽明变化者(《醉翁亭记》) B.相与步于中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C.欣然起行/性行淑均(《出师表》)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7.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写出一种即可)(3分)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14. D(2分) 15.(2分)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6.①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一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一:都运用了侧面描写。(1分)语段(一)(二)分别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2分)(共3分) 示例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语段(一)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语段(二)将湖面比作镜子,将美景比作画。(2分)(共3分)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引 原文、译文对照翻译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欣然:愉快地、高兴地样子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想睡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释: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翻译: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010082712.html,] 解释: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盖:相当于“原来是” 翻译: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但:只是闲人,清闲雅致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耳:罢了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闲人罢了! 一、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重点词语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户:门(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到 (3)欣然:高兴地(样子)(4)念:想,考虑 (5)遂:于是,就(6)寝:睡觉 (7)相与:共同一起(8)空明:清澈透明[来源学。科。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满分精练

3记承天寺夜游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2)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与 ..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 2.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断一处)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具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5.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 ..步于庭中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0.用原文填空。(4分)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 21.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4分) 答案: 18. (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 (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20. (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联系略。 试题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 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 (2) 理由: 答案: 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