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病例报告

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病例报告
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病例报告

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病例报告

张艳萍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17(007)001

【摘要】通过典型病例,对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的病因、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总页数】2页(323-324)

【关键词】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儿童

【作者】张艳萍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儿科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1例报告 [J], 邓伟驰

2.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肖帅真; 栾姝蓉

3.心肌致密化不全误诊为心肌病2例报告 [J], 郭勇; 朱冰

4.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1例报告及分析 [J], 郭金柱

5.1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的随访 [J], 林剑靖; 周莉莉; 李艳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研究进展

198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2月 第31卷 第2期(总第212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February,2016,Vol. 31 No.2(Serial No.212)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研究进展 刘欣综述, 刘文玲审校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先天性心肌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目前认为是由胚胎期心肌正常致密化过程失败,导致心室腔内突出的肌小梁和与左心室腔交通且深陷的小梁间隙,病变多累及左心室,伴或不伴右心室受累。1990年Chin 等[1]首次报道了左心室心 肌致密化不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工作组(WHO/ISFC)将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归类于未定型 心肌病[2],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将其归为原发性心肌病中的遗传性心肌病[3],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将其归为未分型的心肌病[4]。1 流行病学 由于诊疗技术及认知程度的差异,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发病率在不同的报道中不尽相同,其年发病率为5/10000~24/10000[5]。目前报道,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我国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中男性约占76%,而国外男性约占66%[6]。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在白人中罕见,非洲/加勒比黑人运动员心力衰竭患者的一项研究显示,几乎15%的患者达到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超声心动图的诊断标准 [7, 8]。但并不明确这种心脏形态学改变是代表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病变还是仅仅继发于心脏前负荷增加的表现。2 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正常人类胚胎发育的5~8周,经典发育过程是小梁间空隙转变为毛细血管的心室肌致密化过程,然后小梁间的剩余空间消失。该发育过程的顺序自心外膜到心内膜,从心脏基底部至心尖部。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可能是胚胎时期心肌致密化过程停止所致,但目前没有直接证据。 家系遗传调查发现,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为主,有时也表现为X 连锁遗传和线粒体遗传(儿童),12%~50%的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有家族史,且常合并心脏畸形及其他遗传性疾病。 已有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与 摘要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肌病,多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体循环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成像。本文从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流行病学、遗传学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予以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关键词 综述;心肌病;左心室致密化不全 TAZ、DTNA、ACTC、MYH7、TNNT2、MYBPC3、FKBP-12等基因有关(表1)。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最初的认识来源于Bione 等[9]和Bleyl 等[10]对Barth 综合征的研究。Barth 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或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骨骼肌疾病、外周中性粒细胞减少、胆固醇代谢紊乱、线粒体异常。Barth 综合征被证实为Xq28的TAZ(G4.5)基因突变,G4.5基因编码tafazzin 蛋白,在心脏和骨骼肌细胞中表达,与心磷脂合成有关,是线粒体内膜的主要组成成分。 综述 LVNC211p15未知LVNC310q23LDB3LVNC415q14ACTC1LVNC514q12MYH7LVNC61q32TNNT2LVNC718q11MIB1LVNC81p36PRDM16注:LVNC: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DTNA 是第二个被发现与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的 基因[11],DTNA 位于18q12.1,编码α-dystrobrevin 蛋白,该蛋白主要连接细胞外基质和肌细胞骨架,与维持肌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有关。ACTC、MYH7、TNNT2、MYBPC3基因分别编码α- 肌动蛋白、β- 肌球蛋白重链、肌钙蛋白T 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突变常导致心肌细胞内Ca 2+平衡失调、能量代谢障碍和信号传导异常,与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房间隔缺损有关,提示肌节蛋白基因在心脏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建立某个基因突变与某种心肌病的特异联系。Shou 等[12]利用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技术将小鼠的FK506结合蛋白1A(FKBP1A)的基因敲除,部分缺失FKBP-12基因的小鼠患有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推测人类该基因缺陷可能与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措施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6-05-06T10:58:30.6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2期作者:应素君 [导读] 分析比较两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应素君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610072 【摘要】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作为观察对象,对4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采取一般护理,实验组2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理状况;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属于临床慢性特发性心肌病之一,该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发病人群为男性群体,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腔扩大及心力衰竭等,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心健康[1]。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或疾病带来的痛苦,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性情绪,例如恐惧、害怕、担心等[2]。为保证治疗效果,我院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现综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作为观察对象,对4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2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女分别为17、6例,最小患者的年龄为22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71岁,23例患者年龄均值为(43.51±1.48)岁;心功能分级:3例患者Ⅱ级,6例患者Ⅲ级,14例患者Ⅳ级。 实验组2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女分别为15、8例,最小患者的年龄为23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72岁,23例患者年龄均值为(43.45±1.36)岁;心功能分级:4例患者Ⅱ级,7例患者Ⅲ级,12例患者Ⅳ级。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比例、年龄、心功能分级等)进行对比,P>0.05,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心理分析及方法 由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治疗费用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因此,大部分患者均会存在抑郁、焦虑、烦躁、悲观、恐惧等负性情绪,严重者甚至存在自杀的想法。因此,对其实施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对照组2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采取一般护理,主要是指对患者实施病房环境护理等;实验组2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采取整体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达到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分值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越严重[3])。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焦虑及抑郁评分的比较方法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结果使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较的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本研究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患者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者沟通,以患者为中心,认真倾听患者内心的想法,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多给予患者鼓励、支持,主动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4]。 2.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护理人员应主动告知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支持及鼓励,多抽出时间陪伴患者,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病情恢复。 3.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结合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少食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营养的食物,忌饮浓茶、咖啡,戒烟酒[5]。 参考文献: [1]吴洪霞.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4009-4010. [2]陈雪梅,袁雯雯.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9):1580-1582. [3]白瑞娟,秦延平,杨萌等.5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7):121. [4]招丽冰.48例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1):92-93. [5]陈雪琴.心脏三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68-669.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我国1995年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参考标准: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低。由于起病隐匿,早期可表现为心室增大,可能有心律失常,静态时射血分数正常,运动后射血分数降低;然后逐渐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1)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发生栓塞和猝死等并发症。 (2)心脏扩大:x线检查心胸比>0 . 5,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为明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27mm / m2,心脏可呈球型。 (3)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检测示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小于正常值。 (4)必须排除其他特异性(继发性)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代谢性和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 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等所致的心肌病、遗传性家族性神经肌肉障碍所致的心肌病、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心肌病、中毒性心肌病等才可诊断特发 性扩张型心肌病。 有条件者可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心肌肽类抗体如抗心肌线粒体ADP / ATP载体抗体、抗 肌球蛋白抗体、抗B 1,受体抗体、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临床上难与冠心病鉴别者需作冠状动脉造影。 心内膜心肌活检:病理检查对本病诊断无特异性,但有助于与特异性心肌病和急性心肌 炎的鉴别诊断。用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或原位杂交,有助予感染 性病因的诊断;或进行特异性细胞异常的基因分析。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1.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发生栓塞和猝死等并发症。 2.心脏扩大:X线检查心胸比>0.5,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为显。 3?心室收缩功能减低: 4?必须排除其他特异性(继发性) 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 5.若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检查患者血清中抗心肌肽类抗体如抗心肌线粒体ADP/ATP 载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抗B1—受体抗体、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明显增高更支持诊 断。 6 ?注意扩张型心肌病与风心病、心包积液、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继发性心肌病鉴别。 扩心的口诀: 大二小 三薄 四弱 全心扩大,以左心更为明显,左室流出到增宽,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回声正常,运动呈 普遍一致性减弱,二尖瓣开放幅度减小,呈钻石样,呈大心腔小开口。 补充一下: 一大:心腔明显扩大

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心腔〔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的不明的心肌疾病,也是除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或猝死为基本特征,可见于病程中任何阶段,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我国南市199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60岁以下人口中的年发病率为1.3/万。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因此,加强对DGM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加深对DGM在基础与临床上进展的认识,对提高DGM诊治水平很有裨益。本文拟结合国外有关文献并就我国近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有关DGM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DG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或遗传性、病毒感染和(或)免疫性、酒精性或中毒性。但已确认一些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肠道病毒感染、免疫机制以及遗传因素等。目前认为,在DCM的众多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除主要与免疫介导(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家族 遗传因素有关外,以病毒感染(尤其是柯萨奇B病毒)致病毒性心肌炎的转化与导致和诱发本病关系最为密切,认为病毒持续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持续损害及其诱发的免疫介导的心肌组织损伤可能是重要致病原因和机制。最近,我们在DCM患者的心肌中也检测到有多病毒感染包括肠道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以及有肠道病毒蛋白VPI的存在。 传统上认为特发性DCM多为散发流行,但近年来临床上发现有群聚现象,通过家系调查及超声心动图对DCM患者亲属筛查证实,约25%~30%的DCM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后者可表现为不同基因多种突变产生的遗传异质性、遗传方式多样性以及临床表现型的多样性。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15个家系84例发病,家族中最大累及5代成员,并表现为多样遗传方式,说明DCM的存在有显著的遗传学基础。 二、诊断研究 迄今,WHO/ISFC工作组先后于1980年、1995年2次对心肌病进行定义和分类。我国也分别于1987年、1999年举行的全国心肌炎心肌病研讨会上对心肌病的定义、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过计论和较大修订,并最终采纳1996年WHO/ISFC工作组报告。本文所关注的DCM 系指特发性(原发性)扩张心肌病,不含特异性(继发性)心肌病在内。由此认为,对于DCM的诊断,我国在采纳WHO/ISFC报告的基础上于1995年重新修订的DCM诊断标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其诊断参考标准如下:(1)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可发生栓塞的猝死等并发症;(2)心脏扩大:X线检查心胸比>0.5,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为显著,左室舒张期末内径≥2.7cm/m,心脏可呈球型;(3)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左室射血分数小于正常值;(4)必须排除其他特异(继发性)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如克山病),方可做出本病的诊断。一般认为,DCM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尤其DCM早期临床表现隐匿或不典型,以致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根据临床表现如心力衰竭的症状的体征,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扩大的心室收活动普遍减弱,伴或不伴心电图异常,并排除其他继发性心肌病而做出的。 超声心动图(UCG)对DCM具有形态学诊断和血流动力评判意义,其在DCM的诊断和鉴别上具有重要价值,它不难排除心包疾病、瓣膜病、先心病和肺心病等。DCM在UCG 可见心脏扩大尤其以左心室、左心房扩大最为常见,并伴心室收缩功能普遍受抑(减弱),

扩张型心肌病诊疗常规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ID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主要累及心肌。确定诊断需要有左室扩张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并能排除先心病、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或心包疾病等。部分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能与一些临床因素相关,如酗酒、妊娠或心肌病家族史。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三到十。 【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 1、现病史 (1)详述起病过程:起病缓急,首发症状日期,主要症状如心悸、气急、浮肿、晕厥等及其演变,已作过检查如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等的结果,已用治疗及其经过。 (2)心功能不全进展情况:有无活动后气短、夜间平卧及憋醒情况、端坐呼吸,活动或劳动耐力情况,进而评价心功能分级。 (3)注意询问有无脑、肾、心、肺等处的栓塞症状,有无心律失常、发作频度、持续时间、类型、相关治疗情况。 (4)既往治疗的医嘱遵从情况。 2、既往史:有无急性和慢性心肌炎病史,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 3、个人史:叙述曾否在克山病流行区居住及其时间。 4、家族史:叙述在直系亲属中是否有类似发病情况。 二、体格检查要点 1、心脏体征:心尖搏动位置与范围,有无震颤,心界大小,心脏杂音的部位、时相、性质、强度、传导、随体位等变化。 2、心功能不全体征:颈静脉充盈度、肝脾大小、下肢及腰骶部浮肿情况、肺部湿啰音,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或奔马律。 3、典型体征:心脏明显扩大者于心尖区或三尖瓣区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该杂音在心功能改善后可减轻。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者,血压可降低,脉压小。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1、诊断要点 (1)疑诊:不明原因的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心功能不全,常伴心律失常,可有栓塞和猝死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显示全心扩大,以左室扩大为主,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左室射血分数常低于50%以下。 (2)排诊:必须排除其他特异性(继发性)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代谢和内分泌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等所致的心肌病、中毒性心肌病、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心肌病及遗传家族性神经肌肉障碍所致的心肌病等才可诊断原发性心肌病。 2、常见的鉴别诊断 (1)缺血性心肌病:有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既往史,心电图有无心肌梗死表现,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超声心动图为室壁运动节段性异常还是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必要时需行活动平板试验甚至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鉴别。 (2)酒精性心肌病:多发生于有10年以上的严重嗜酒者,每日酒精入量超过总热卡的30%(约相当于125毫升乙醇),病程常隐匿而缓慢,由于心扩大、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临床难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但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在各阶段戒酒均可使病情得以逆转直至痊愈。嗜酒史及治疗效果有助于鉴别。 (3)围产期心肌病:多发生在妊娠后期(末3个月)或产后6个月内,常见于多产妇女,未发现其他原因的心扩大、心功能不全、可有附壁血栓。预后取决于经首次心功能不全治疗后扩大的心脏能否恢复正常。不宜再次妊娠,因常导致更严重心功能不全甚或死亡。此有别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变化

扩张性心肌病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预 后的变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观察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伴有高血压与不伴高血压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我院1989年至2006年155例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的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扩张性心肌病伴高血压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后血压高于140/90 mm Hg者占30%。(2)伴高血压的扩张性心肌病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重量(LVMW)等各指标高于无高血压组。(3)治疗后伴有高血压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结论:(1)利用血压水平作为排除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脏损害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2)少部分伴高血压的扩张性心肌病可能由于高血压病史不详而属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损害的范畴。 【关键词】关键词: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心功能 多年以来,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的诊断因其原因未明,只能是一种排除性的诊断,受到其他疾病以及诊断水

平的明显制约。由于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低,部分因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在影像学以及临床上很难和DCM区别开来,很可能有一部分高血压导致的心脏扩大混合在DCM的诊断之中。因此,我们对我院诊断为DCM的住院病历进行分析,以观察DCM伴与不伴高血压者在血压水平、心功能和近期预后等方面是否有差异。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1989~2006年对我院出院诊断为DCM的所有患者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均符合WHO/ISFC有关DCM的诊断标准。共入选病例155例,男104例,女51例,年龄14~86岁,平均(53±10.5)岁。根据病史中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DBP≥90 mm 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所有病例分为DCM伴高血压和不伴高血压2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统计学处理采用计算机SPS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伴高血压组88例,不伴高血压组66例(不伴高血压组)。两组患者以下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心肌病家族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入院时心功能NYHA分级、血糖、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血电解质、X线胸片、心电图QRS时限、超声心动图主动脉内径、左房内径、右心室舒张末内径、瓣膜返流程度、室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是一种临床表现似急性充血性心衰,心电图似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但冠脉造影无闭塞性病变,心肌收缩时左室心尖部的膨出、心底部狭小的左心室造影影像的急性心脏综合征,也叫Tako-tsubo心肌病,可逆性心尖部气球样综合症[1](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心尖部气球样心肌病[2](apical ballooning cardiomyopathy),破心综合征(broken heart syndrome )[3],应激诱发的心肌顿抑(stress induced stunning),是一种突发短暂的心肌收缩力减弱的非缺血性心肌病。已经公认应激性心肌病是急性心衰、致命室性心律失常、心室破裂的原因之一[4]。 这种病最先是由日本报道的[5],心尖部的膨出和心底部狭小的特点将其命名为Tako-tsubo(日本古代捕章鱼的瓦瓶)心肌病。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多的报道了本病。应激性心肌病在绝经后妇女更易发病[6]。通常有强烈心理或躯体应激史[7]。发病原因主要为高浓度的儿茶酚胺(主要是肾上腺素)假说。冠脉造影无有意义的狭窄。左室功能在2个月内恢复。见图1、图2。 应激性心肌病(A) 正常人(B). 图1应激性心肌病示意图 图2应激性心肌病收缩期左室造影 1病因學 本病发病机理一直存在争论,已提出以下几种发病机制。 1.1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损害压力(精神或身体上)导致儿茶酚胺增多,进而导致心肌损害的理论已被提出,并且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介导的心肌顿抑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左室心尖部易于受到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脏毒性物质的作用而发生顿抑现象支持该假说[8]。 1.2前降支旋段指数增大前降支从心尖部到终末点的一段被称为前降支的旋段,旋段占整个前降支的比例,叫旋段指数。绝大多数患者左室前壁是由前降支供血的。如果前降支包饶了心尖部,那心尖部及心前壁由其供血。研究表明:如果旋段指数加大,本病的患病率加大[4]。又有研究表明:由于前降支解剖上的多样些无法完全解释本病[9]。这种理论也不能解释已有报道的室间隔及心底部

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1例报告及分析

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1例报告及分析标签: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 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是一种少见的与基因有关的先天性遗传性心肌疾病,主要特征为心室内存在大量粗大突起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心肌致密化不全又被称为海綿状心肌或心肌窦状隙持续状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超声心动图目前仍然是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可靠方法[1],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一些关于本病的报道,对本病也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2]。在临床上,笔者也曾碰过1例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5岁,因“活动后气短3年,双下肢浮肿5 d,端坐呼吸3 h”于2010年9月2日入住笔者所在医院。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短,症状时轻时重,严重时可伴有胸闷、心悸等症,否认心前区疼痛,一直未行诊治。 5 d前出现双下肢浮肿,且尿量较前减少,入院前3 h前夜间睡眠平卧后感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强迫坐位后缓解。遂急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入院查体:BP 100/75 mm Hg,HR 66次/min,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巩膜无黄染,颈静脉充盈,胸廓对称,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可及心尖抬举样搏动,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律齐,第一心音低钝,P2>A2,第二心音分裂,心尖部可闻及3~4级收缩期杂音,肝于肋下2 cm触及,无触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浮肿,呈凹陷性。实验室检查:ALT 40 U/L,AST 3 6 U/L,UA 597.8 μmol/L,ALb 30. 7 g/L,血、尿、大便常规正常,血沉、肾功能、血糖、心肌酶谱、血脂、T3、T4、TSH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交界性早搏,二尖瓣型P波,左心房肥大,右室肥大,ST-T波改变。心超:双房及左室、右室都增大,左室心腔内未见明显附壁血栓,肺动脉高压,PG:42 mm Hg,TI法估测SPAP:52 mm Hg,左室后壁基底段至左心室心尖段肌小梁增多增粗,呈海绵状,肌小梁与陷窝明显,肌小梁深约25 cm,左心整体收缩无力,射血分数28.6%。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北京安贞医院)。心脏MRI:双房及左室增大,左室各节段厚度正常,各节段收缩运动减弱,左室EF值37%,左心室心尖部及游离壁肌小梁增多,游离壁非心肌致密心肌与致密心肌厚度比值接近2,右室无明显增大,流出道无增宽,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心肌首过灌注未见异常信号,延迟增强室间隔及左室前侧壁心肌壁内可见广泛带状高信号(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心功能Ⅳ级,患者入院后予地高辛,ACEI,美托洛尔,速尿等药物治疗后,气短喘憋症状明显好转,双下肢浮肿消失,心功能达Ⅱ级,出院。 2讨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3]和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工作组[4]关于原发性心肌病的分类和命名标准,将原发性心肌病分成5大类,肥厚型心肌病(HCM)、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我国1995年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参考标准: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低。由于起病隐匿,早期可表现为心室增大,可能有心律失常,静态时射血分数正常,运动后射血分数降低;然后逐渐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1)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发生栓塞和猝死等并发症。 (2)心脏扩大:x线检查心胸比>0.5,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为明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27mm/m2,心脏可呈球型。 (3)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检测示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小于正常值。 (4)必须排除其他特异性(继发性) 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代谢性和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等所致的心肌病、遗传性家族性神经肌肉障碍所致的心肌病、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心肌病、中毒性心肌病等才可诊断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有条件者可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心肌肽类抗体如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抗β1,受体抗体、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临床上难与冠心病鉴别者需作冠状动脉造影。 心内膜心肌活检:病理检查对本病诊断无特异性,但有助于与特异性心肌病和急性心肌炎的鉴别诊断。用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或原位杂交,有助予感染性病因的诊断;或进行特异性细胞异常的基因分析。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1.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发生栓塞和猝死等并发症。 2.心脏扩大:X线检查心胸比>0.5,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为显。 3.心室收缩功能减低: 4.必须排除其他特异性(继发性)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 5.若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检查患者血清中抗心肌肽类抗体如抗心肌线粒体ADP/A TP 载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抗β1一受体抗体、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明显增高更支持诊断。 6.注意扩张型心肌病与风心病、心包积液、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继发性心肌病鉴别。 扩心的口诀: 一大 二小 三薄 四弱 全心扩大,以左心更为明显,左室流出到增宽,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回声正常,运动呈普遍一致性减弱,二尖瓣开放幅度减小,呈钻石样,呈大心腔小开口。

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常规1

【定义】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充血性心肌病)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肌收缩期泵血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本型的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 【评估要点】 1.一般情况:询问家族史、以往病史、生活方式;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2.专科情况 (1)有无心功能不全症状、体征,有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的心、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心绞痛、眩晕、晕厥等。 (2)有无心率突然减慢、血压偏低、频发的房性、室性期前收缩等一系列可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的情况。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 (1)胸部X线检查:心影明显增大,肺常瘀血。 (2)心电图:心房颤动、传导阻滞和各种心律失常。 (3)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扩张,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收 缩力下降。,

4.其他心导管检查和心导管造影,心内膜心肌活检、核素显影等。 【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 (1)休息与活动:心肌病病人限制体力活动甚为重要,可使心率减慢,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有心衰症状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注意照顾其饮食起居。当心力衰竭控制后仍应限制活动量,促使扩大的心脏得到恢复。 (2)饮食: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加机体抵抗力。避免刺激性食物。每餐不宜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心衰时低盐饮食,限制水分摄人。对心功能不全者应予低盐饮食,每日摄盐量2~3g。对不易接受者可选用无盐酱油及食盐代用品,同时耐心向病人解释饮食的重要性,以取得病人配合。 (3)保持大便通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及增加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嘱病人勿用力排便,以免加重心力衰竭或引起心脏骤停及脑血管意外等。 (4)吸氧:给予氧气吸人,根据缺氧的程度调节流量。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有无乏力、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及时发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 梁峰胡大一沈珠军方全 一、引言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也称为“海绵状心肌”,是一种罕见的左室壁异常疾病,怀孕早期正常的心肌致密化过程在子宫内停滞,导致两层心肌的形成:致密化层和非致密化层[1]。1932年首例例新生儿尸检后报道[2],该新生儿同时伴有主动脉瓣闭锁和冠状动脉–心室瘘。首例单纯致密化不全心肌病(LVNC不合并其他心脏异常)为超声检查诊断后报道。1990定义“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为LVNC不合并其他异常[3]。致密化不全最初报道儿童患者,目前成人患者越来越多。以下讨论其发病机理、组织病理、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性、诊断、治疗以及预后。 二、发病机理 正常的胚胎,心脏是由肌肉纤维和小梁组成的海绵网,肌小梁被连接心肌和左室腔的隐陷分隔。通过小梁间的空隙对心肌供血。正常人类胚胎发育的5-8周,经典发育过程是小梁间空隙转变为毛细血管的心室肌致密化过程,然后小梁网间的剩余空间消失。该发育过程的顺序自心外膜到心内膜,从心脏基底至心尖部。LVNC则出现持续的肌小梁和致密化不全导致的深陷隐窝,与心室腔相通。这些深部小梁持续存在的确切原因不清,但相信心肌缺血或压力负荷过度可能导致了胚胎血窦的回归复原[4]。 LVNC可能是散发性或家族性遗传疾病。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将LVNC归类为原发性遗传性心肌病[5]。LVNC患者检出的基因缺陷有限以及少见,提示遗传异质性。发现许多这些基因突变,包括tafazzin(TAZ-G4.5)、alpha-dystrobrevin(DTNA)、LIM结构域结合蛋白3(ZASP/LDP3)、和核纤层蛋白A/C(lamin A/C,LMNA)[6]。 导致某些家族遗传性LVNC的基因已经报道,但散发性的基因还未得到确定。Chin和其同事的研究,家族遗传涉及约50%的患者,其中大多数是儿童[3]。后来Oechslin和其同事报道34例患者6例出现LVNC家族遗传发病,但是这些结果可能低估了遗传发病,由于未完全筛查患者的无症状亲属。在家族遗传性LVNC中,疾病的遗传可能通过X连锁、常染色体显性方式(成人)、或线粒体遗传模式(儿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X连锁或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更常见[7]。 三、组织学特点 LVNC组织学无特异性发现,孤立性和非孤立性之间无差异。该种疾病的心内膜心肌活检发现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心内膜纤维弹性组织增生。尸检时,发现多种严重形式的致密化不全,包括广泛网状小梁、粗糙的小梁(类似多乳头肌)、以及海绵状交错的小肌肉束。缺乏发育良好的乳头肌也许是最好的诊断依据[8]。 四、流行病学 LVNC的发病率在过去被低估,由于缺乏这种以前罕见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与其他心肌和心内膜疾病的相似性。近25年来LVNC的诊断获得日益普及[9],可能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完善所致。一项原发性心肌病儿童的研究显示,9.2%的患儿患有LVNC。成人群体LVNC的发病率,在所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研究的成人患者中为0.01-0.27%[1,10]。依据法国的注册研究显示,2004到2006年间在超声室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105例患者,首次检查诊断LVNC的患者,12例表现为心律失常,45例具有心力衰竭症状,8例患者为家属筛选发现。其随访研究中,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包括33例发生心衰,7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9例发生栓塞事件,9例进行了心脏移植,12例患者死亡[11]。 基金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资助(2009-3-68);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3261) 作者单位:102600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心内科(梁峰);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100730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沈珠军,方全) 通信作者:方全,E-mail: fangquan@https://www.360docs.net/doc/8010554331.html,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护理 【概念】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室壁变薄、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可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 在我国发病率为13/10万~84/10万。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及病理】 病因尚不清楚。除特发性、家族遗传性外,近年来认为持续病毒感染是其重要原因,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损伤、自身免疫包括细胞、自身抗体或细胞因子等介导的心肌损伤可导致或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本病的病理改变以心腔扩张为主,肉眼可见心室扩张,室壁多变薄,纤维瘢痕形成,且常伴有附壁血栓。瓣膜、冠状动脉多无改变。组织学为非特异性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特别是程度不同的纤维化等病变混合存在。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逐渐出现活动后气急、心悸、胸闷、乏力甚至端坐呼吸、浮肿和肝肿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心房颤动、传导阻滞,晚期病人常发生室速甚至室颤,可导致猝死。部分病人可发生脑、心、肾等脏器的栓塞现象。主要体征为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及左、右心力衰竭的体征。75%的病人可听到第三或第四心音。 【评估要点】 1.一般情况:询问家族史、以往病史、生活方式;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2.专科情况 (1)有无心功能不全症状、体征,有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的心、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心绞痛、眩晕、晕厥等。 (2)有无心率突然减慢、血压偏低、频发的房性、室性期前收缩等一系列可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的情况。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 (1)胸部X线检查:心影明显增大,肺常瘀血。 (2)心电图:心房颤动、传导阻滞和各种心律失常。 (3)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扩张,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收 缩力下降。, 4.其他心导管检查和心导管造影,心内膜心肌活检、核素显影等。 【处理要点】 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目前治疗原则是针对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一般是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等减轻心脏负荷药物,但本病较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故洋地黄应慎用。必须及时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晚期条件允许可行心脏移植术。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与心力衰竭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有关。 3.体液过多:与心力衰竭引起水钠潴留有关。

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508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5月 第31卷 第5期(总第215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May,2016,Vol. 31 No.5(Serial No.215) 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郭彩艳,朱丹, 彭彬,胡大军,缪思斯,李路,钟巧青 病例报告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7岁,因“胸痛5 h”入院。入院心电图检查 示:V 1~4导联ST 段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V 2~6 导联T 波倒置。入院查体:血压 155/103 mmHg(1 mmHg=0.133 kPa) ,急性痛苦面容,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异常突起,心界无扩大,心率70次/min,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下肢无水肿。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个人史、生育史、月经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特殊病史。询问患者得知曾因丈夫去世致伤心过度。 急查心肌梗死三项示:心肌肌钙蛋白I 5.843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 14.44 ng/ml,肌红蛋白77.4 ng/ml。脑钠肽2221.19 pg/ml。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52 mmol/L。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均正常。立即给予负荷剂量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积极术前准备后实施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右冠状动脉管壁光滑,未见有临床意义的狭窄病变,左心室造影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入院后4 h 复查心电图示:V 1~4导联无Q 波型ST 段弓背向上抬高0.1~0.2 mV,V 2~6导联T 波倒置。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呈球形改变,心尖段运动明显减弱,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变。入院第二天复查心肌肌钙蛋白I 2.298 ng /ml;脑钠肽137.67 pg/ml;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第三天复查心电图示:V 1~3导联R 波递增不良,V 2~5导联ST 段抬高。第四天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心尖段运动减弱,左心室功能测值(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正常范围。6天后查心电图为:大致正常心电图。遂停用双抗,予以抗心肌重构(依那普利)、调脂稳定斑块(瑞舒伐他汀)、改善心肌代谢(曲美他嗪)、心理疏导、抚慰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出院。1年后患者与我院心内科门诊复诊,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功能测值(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正常范围。 2 讨论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以短暂左心室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心肌病。因其发作时伴有心尖部收缩功能障碍,还被称为“心碎综合征”。报道称收缩功能障碍发生在右心室的患者更容 易突发临床事件(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 1082-1083.)。本 病的发病高峰主要在夏季和晚上,因此认为该病是一种时间生物模式病(Am J Cardiol, 2012, 110: 795-799) 。 临床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是美国梅奥(Mayo)标准,包括以下几点:(1) 短暂性的左心室中部伴或不伴心尖部受累,运动减弱、消失或运动异常超出单一冠状动脉供血范围,多存在应激触发因素; (2)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或斑块;③ 血清肌钙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有心电图改变;(3)排除嗜铬细胞瘤、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颅内出血、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等;(4) 心脏收缩功能短时间可恢复,预后良好,很少遗留后遗症(Circ J, 2007, 115: 56-59.)。结合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参照梅奥标准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应激致交感神经亢进分泌超生理剂量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研究发现肾上腺-β2AR-Gi 信号通路可以阻止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Circ J, 2012, 126: 697-706.)。Wittstein 等发现患者发病前恒定有一个明显的心理或躯体应激情况存在。最近Allen 等报道称幸福开心的事情也会导致该病发生(Can J Cardiol, 2015, 31: 228. e 1-2.)。 该病的治疗以祛除诱因、对症支持为主,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及减少并发症。Kurisu 等发现5.3%的患者左心室心尖部形成血栓,因此要抗凝直至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 Int J Cardiol, 2011, 146: e58-60 )。部分患者左心室壁运动持续异常,这类患者应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J Cardiology, 2012, 60: 429-437.)。对于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可酌情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未明确诊断之前,可按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监护及治疗。该病总体预后良好,但急性期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破裂、血栓栓塞(Am J Cardiol, 2009, 104: 578-582.)。 (收稿日期:2015-12-28) (编辑:许菁)

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 *导读: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发性的心肌疾病。该病特征是左心室或右心室或左右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不少扩张性心肌炎患者会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等。扩张型心肌病患病部位是心脏,并且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致人死亡。如果治疗不得当或护理不慎容易导致死亡。因此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需要特别的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发性的心肌疾病。该病特征是左心室或右心室或左右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不少扩张性心肌炎患者会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等。扩张型心肌病患病部位是心脏,并且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致人死亡。如果治疗不得当或护理不慎容易导致死亡。因此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需要特别的护理。 1、如果病人左心衰竭呼吸困难,护理人员或家属需要协助病人半坐卧位,此动作可以减轻肺部的淤血,缓解呼吸困难的情况;如果病人是右心衰竭组织水肿,就要避免下肢长期下垂,或长期固定某种姿势的坐或卧,以免加重水肿的情况。 2、如果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明显,并经常伴有头昏甚至昏厥,就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避免任何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情绪激动、用餐过饱、用力排便等都有可能增加心脏的负担。患者卧床休息时,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在床上进食和排便,排便过

程中应该在外守候,以免发生意外。 3、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晚期,患者会出现全心衰竭,此时要定时为患者进行按摩,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加快下肢的血液循环,防止形成栓塞。如果出现明显的水肿,患者的皮肤会变得很脆弱,此时应该穿着棉质柔软的衣服,保持床单的干燥和平整,以防割伤皮肤造成皮肤破损感染细菌。 4、在饮食方面,由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人会因为心力衰竭导致胃肠道有淤血积聚,所以消化功能会比较差,常常食欲不振,因此应该是用低钠、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切忌生冷、干硬、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