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锈病发生与防治措施

苹果锈病发生与防治措施
苹果锈病发生与防治措施

苹果锈病发生与防治措施

近年来苹果锈病发生呈快速上升趋势。2006年及以前年份,我地苹果锈病仅在在个别园内有极小量的零星发生,零星发生园约占总园数的5%以下。2007年开始发生有上升的趋势,零星发生园达%,病叶普遍率%。2008年,零星发生园达100%,病叶普遍率%,最高%。2009年,发生程度达到了小发生,发生面积约万亩,个别果园偏重发生。其中发生园达%,零星发生园%,病叶普遍率%。2010年后,发生程度仍在逐年加重,苹果锈病已经成为苹果生产上一个重要病害。

一、病原:苹果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学名为山田胶锈菌(或称苹果东方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子纲、锈菌目、柄锈菌科、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 .)。

苹果锈病是一种转主寄生真菌,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寄主,锈病就不会发生。苹果树是主要寄主,转主寄主有桧柏、龙柏、塔柏、矮柏、翠柏等桧柏类树木。

苹果锈病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苹果属其他植物,如:山定子、海棠等。

二、症状:苹果锈病主要为害苹果叶片,也可侵染嫩梢和幼果。

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叶正面产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直径为5~10㎜橙黄色圆形病斑,病斑边缘常呈红色。6月中旬后,病斑背面隆起,隆起处丛生淡黄色细管状物,即锈孢子器。

果实:幼果期感病,感病后,果面上产生圆形的黄色病斑,后期在病斑周围产生细管状的锈孢子器,受病菌为害,果实生长停滞,发育畸形。

枝条:感染病菌的嫩枝初期病斑为梭形,橙黄色,后期病斑凹陷龟裂,易从病部折断。

在转主寄主桧柏上的症状表现:病菌7~8月份侵染桧柏小枝,形成直径3~5㎜的球形瘿瘤,翌年春季瘿瘤出现深褐色舌状孢子角。

三、发生规律:当年苹果锈病菌侵染苹果后,在苹果树上生成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树上,侵入小枝,在小枝一侧或环绕小枝形成半圆形至圆形红褐色瘿瘤,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瘿瘤破裂后露出瓣状或舌状深褐色的冬孢子角,遇水膨胀变为鲜黄褐色花瓣状肢状物(与梨锈病区别之特征)。翌年3、4月份形成冬孢子角,5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在遇到连续阴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胀产生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小孢子),小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苹果树上,侵染叶片、幼果或新梢等幼嫩组织。胶东地区多于5月上旬侵染,5月中旬表现症状,潜伏期10天左右,20~30天后形成锈孢子器。锈孢子随风传播到桧柏树上,侵染嫩梢后,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夏和越冬。此菌不产生夏孢子,一年中只有一次很短的时期产生担孢子进行侵染,故苹果锈病在苹果上一年只有初

侵染,不发生重复侵染。病菌担孢子传播距离不远,最远为5000m,其寿命亦较其他病菌为短。

四、发生条件:

1、转主寄主:苹果锈病病菌有转主寄主的特性,必须在转主寄主如桧柏、龙柏等树木上越冬,才能完成病害循环,若果园周围5000m内没有桧柏等转主寄主,则锈病就不能发生。

随着城市绿化和造林事业的发展,苹果锈病的中间寄主栽植的数量不断增多,桧柏繁育基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农村墓地栽植桧柏的也逐渐增多和长大,目前很少有果园在5000m内没有桧柏类树木了。

2、越冬菌量数量也在逐年累积:在有桧柏类树木存在的情况下,若在桧柏上越冬病菌数量多,有充足的初次侵染来源,病害发生就严重;若越冬病菌数量少,则病害发生就轻;若没有越冬病菌,则不会发生。由于有了转主寄主,菌原基数必然会逐年累积上升。

3、降雨:在苹果展叶后,如连续2天降雨50㎜以上,有利于病菌产生、传播和侵染,则锈病发生严重。相反,若这段时间天气干旱,雨水稀少,则锈病发生轻,或很少发生。

五、防治措施

1、防治适期: 4月下旬、5月上、中旬气温达到17℃以上、第一次有效降雨(一次降雨量达到15mm以上)后7-10天内。根据预报,在出现大量冬孢子角胶化后,可以结合露红期或花后第一、二次施药进行防治。

2、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戊唑醇水乳剂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或10%己唑醇悬浮剂2000~2500倍液,也可喷施%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等进行防治,亦可在花后与防治其它病害相结合,采取综合防治。戊唑醇对苹果轮纹病、炭疽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等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戊唑醇具有生长调节作用,使用时不宜随意提高使用浓度。

3、控制、减少转主寄主:在苹果主要生产区域,控制在其周围栽植桧柏类植物和建立桧柏类繁育基地,已经栽植的应逐步较少或改种为其它树种。

苹果病虫害发生特征与防治策略

苹果病虫害发生特征与防治策略 苹果是我国最重要的落叶果树之一。2018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达193.9万hm2,总产量3923.3万t,分别占世界的42%和45%,均居世界首位。我国苹果单产虽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制约苹果产量与品质的众多因素当中,病虫害管理一直受到广泛重视。2015年,我国新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最先启动了苹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旨在科学提高施肥和用药水平,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用量,实现苹果产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是在团队多年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年项目资助的有关工作成果,将我国苹果病虫害发生特征与防治策略加以整理形成,为我国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尽绵薄之力。 苹果病虫害发生特征 01 食心虫类害虫虽得到有效控制,但未来仍需要重点关注 食心虫是苹果最重要的一类果实害虫,我国环渤海产区与西北黄土高原产区以桃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为主,新疆部分产区主要为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渤海湾苹果产区,多方面因素推动了产量提升,但也使桃小食心虫等食心虫类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化学杀虫剂种类的更新换代,桃小食心虫等食心虫的发生呈现波浪式变化;80年代,渤海湾产区山地苹果园的桃小食心虫仍然危害较重,难于防治。随后张慈仁等提出以地面防治为主结合树上喷药防治的方法,以及苹果套袋技术的推广均对桃小食心虫的控制起到了显著效果。近年新兴的性诱、迷向技术产品,丰富了食心虫类害虫的高效绿色防控。当前,劳动力短缺正成为制约果园管理的首要问题,苹果无袋栽培可在一定程度缓解压力,但无袋管理将使果树食心虫问题重新成为关注重点,仍

苹果锈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苹果锈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苹果锈病亦称赤星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个别园地和年份危害极重,造成叶片枯黄脱落,削弱树势,影响产量和品质。除危害苹果,还为害海棠,山定子等。2017年5月下旬,沈阳市浑南区赵家苗圃北地块近1000株6~8年生王族海棠、光辉海棠、山定子树感病株率95%,单株病叶率100%,严重的叶片,斑块面积占90%以上,这块园地一片红黄色,为害极重,经过喷洒杀菌剂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对此病害应予高度重视。 苹果锈病的识别 为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嫩梢,次为害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产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渐发展成为直径0.5~1cm的橙黄色圆形的病斑,其边缘常呈红色。6月中旬前后,病斑背面隆起,其隆起处丛生淡黄色细管状物,像胡须即锈孢子器。幼苗、嫩枝病斑为梭形,橙黄色,后期病部凹陷龟裂,易折断。幼果染病后,果面产生近圆形黄色病斑,以后产生细管状的锈孢子器,病果生长滞停呈畸形。 病原病原为山田胶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细锈菌目。是一种转主寄生真菌,在桧柏等叶上形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孢子。冬孢子双脆,椭圆形,无色,具 长柄,分隔处稍缢缩,大小为32.6~53.7μm×20.5~25.6μ m;性孢子器埋生在苹果病斑表皮下。性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锈孢子器一般在叶背面呈圆筒状,锈孢子球形状或多角形,单胞,栗褐色,膜厚,有瘤状突起, 大小为19.2~25.6μm×16.6~24.3μm。担子孢子卵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3~16μm×7~9μm。是否锈病依为害状和病原镜检既可准确识别。 发病规律 侵染循环以菌丝体在桧柏枝上的菌瘿中越冬,翌春形成褐色的冬孢子多,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的小孢子,随风传播苹果树上,侵染叶片嫩梢,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腔和锈孢子,秋季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树上,侵染桧柏枝条,以菌丝体在桧柏树病部过冬,4~5月开始活动侵染。

小麦锈病

中文名称:小麦锈病 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 中文别名:黄疸病 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 为害作物:小麦 为害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小麦品种间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明显。 分类属性: 分布区域: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 叶锈:全国大部分麦区 杆锈:西南、华南、华北等 发病特点: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叶锈2~32℃、秆锈3~31℃)和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气孔下囊,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以营寄生生活。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因此在不同时期,条锈菌就可以借助东南风和西北风的吹送,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春麦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构成周年循环。锈病发生为害分秋苗和春季两个时期。秋季发病:小麦条锈病,在高海拔地区越夏的菌源随秋季东南风吹送到以东冬麦地区进行为害,在陇东、陇南一带10月初就可见到病叶,黄河以北平原地区10月下旬以后可以见到病叶,淮北、豫南一带在11月以后可以见到病叶。在我国黄河、秦岭以南较温暖的地区,小麦条锈菌不需越冬,从秋季一直为害到小麦收获前。但在黄河、秦岭以北冬季小麦生长停止地区,病菌在最冷月日均温不低于一6℃,或有积雪不低于一lO℃的地方,主要以侵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未冻死的麦叶组织内越冬,待第二年春季温度适合生长时,再繁殖扩大为害。 小麦叶锈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所有种麦地区,夏季均可在自生麦苗上繁殖,

孟州市苹果绵蚜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孟州市苹果绵蚜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闫爱军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21期 孟州市植保植检站 闫爱军 苹果绵蚜又名赤蚜、血色蚜虫,属同翅目,瘿绵蚜科。它已成为孟州市果园的重要害虫之一,对苹果生产危害较大。 一、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一)形态特征 1、有翅胎生雄蚜,蚜体长度为1.7~2.0mm,翅展5.5mm。身体暗褐色,头及胸部黑色。身 体上覆被的白色绵状物比无翅胎生成虫少。复眼红黑色,有眼瘤。触角6节,第3节特别长, 上面有不完全或完全的环状感觉孔24~28个,第4节长度次之,上有3~4个环状感觉孔,第5 节长于第6节,有1~4个感觉孔,第6节有2个感觉孔。翅透明,翅脉及翅痣棕色,前翅中脉 有一分支。腹管退化为环状黑色小孔。 2、无翅胎生雌蚜,蚜体长度为1.8~2.2mm,身体近椭圆形,肥大、赤褐色,体侧具有瘤状 突起,着生短毛,身体披有白色蜡质绵状物。头部无额瘤,触角6节,第3节最长,超过第2 节的3倍,末端3节长度约相等,第6节末端特别尖,呈刺状。复眼红黑色,有眼瘤。腹部背 面有4条纵列的泌孔,分泌白色蜡质绵状物,腹管退化,呈半圆形裂口,位于第5~6腹节间。 3、有性雌蚜,体长约1mm,身体淡黄褐色,触角5节,口器退化,腹部呈褐色,稍被绵毛。 4、有性雄蚜,体长约0.7mm,黄绿色,触角5节,口器退化。 5、卵,椭圆形,长约0.5mm,初产时为橙黄色,后变为褐色,表面光滑,外覆白粉。 6、若虫,共4龄,身体略呈圆筒状,体色赤褐,触角5节,身体被有白色绵状物。 (二)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苹果绵蚜在孟州市1年发生12~18代,以若蚜在树干伤疤、裂缝和近地表根部越冬。5月 上旬越冬若蚜成长为成蚜,开始胎生第1代若蚜,多在原处危害。5月下旬至6月是全年繁殖 盛期,1龄若虫四处扩散。 7—8月,受高温和寄生蜂影响,蚜虫数量大减。9月中旬以后,虫口数量又有增长,到 11月中旬若蚜进入越冬状态。 二、为害症状及发生特点 冬季,若蚜在树干伤疤、裂缝和近地表根部聚集,白色绵状物少,不易发现,容易造成假 象而忽视。来年5月上旬越冬若蚜成长为成蚜,开始胎生第1代若蚜,多在原处危害。5月下 旬至6月上旬是全年繁殖盛期,若蚜四处扩散,以枝干的裂缝、剪锯口、伤疤处最多。密度大时,向果树上部的嫩茎、叶腋、花芽和果实的梗凹处转移危害,吸食汁液,形成白色的绵蚜堆,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叶锈、杆锈三种。 1、条锈主要产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在叶鞘、杆和穗上,夏孢子堆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比杆锈、叶锈的都小,呈现黄色。成株期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冬孢子堆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表皮不开裂。 2、叶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侵害叶鞘,夏孢子堆较小,多成圆形。 3、杆锈在春季发病最晚(多在5 月中下旬)。主要发生在茎杆及叶鞘上,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发生。夏孢子堆椭圆形或狭长形、铁锈色、呈浓泡状突起、不规则散生。有时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短线条状或成一片,常穿透叶的两面。夏孢子堆破裂明显,向外翻起,散发铁锈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常在夏孢子堆附近或原来的部位发生,黑色表皮易脱落。 一、小麦锈病症状 1.叶锈 症状表现:初起是在麦叶和麦秆的表面出现绿色的斑点,以后长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最后形成黑色的疮斑。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夏孢

子堆较小,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不规则散生。冬孢子堆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发病规律:小麦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影响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越冬菌源的数量、春雨的多少和入春后气温的高低等。其中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温度、雨量最为关键。 2.条锈 症状表现: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小麦染病后,初呈绿色的斑点,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发病规律:小麦条形柄锈菌在夏孢子世代危害麦株,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小麦条锈菌的萌发和侵入都要求饱和湿度,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使病害易于发生;染病品种多、病菌量大、气候条件适宜都能促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秆锈 症状表现:小麦秆锈病以茎秆和叶鞘发病为主,有时也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序,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冬孢子堆黑色,长椭圆

果实病害

苹果主要症状相似病害对比表 二、名称近似病害对比

第一节:果 实轮纹病 (apple ringspot) 诊断要点: ①初始病状:淡褐色的腐烂小斑 ②典型病状:病部淡褐色,轮状软腐,不凹陷,病斑扩展速度快 ③ 病征:散生黑色点状物 初期淡褐色腐烂小斑 后期轮纹状软腐,不凹 陷 多处发病呈云斑形病斑 后期果实全部腐烂、形成 散生点状物 发病条件:此病害是生长期重要的果实病害之一,每年的危害均严重,主要栽培品种均有发生。 ①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多雨潮湿的年份病害发生重,反之则轻; ②与品种有关---一般认为甜度大的品种(如红富士)轮纹烂果病发生重; ③果园的小气候环境也影响病害的发生。 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Macrofoma sp形成分生孢子器,是枝干轮纹病及干腐病,病原的无性阶段。

病害发生规律∶ ①主要越冬场所:以菌丝体或孢子在枝干病部越冬 ②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风雨传播 ③侵染:通过自然孔口侵入,建立侵染关系;病害的潜育期可长达几个月,具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 ④发病:田间在7月下旬以后出现病果 ⑤周年发生规律∶ 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病原的初侵染时间在谢花后开始,直至采收期结束;病原侵染盛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田间病果在7月下旬后出现延续至采收后储藏期,具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 无公害防治方案∶ ①农作措施防治---搞好果园卫生,清理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体生长势。合理修剪,增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与生理落果后进行果实套袋。 ②药剂防治---从谢花后结合其它病虫害防治,每间隔7~10天用药一次,建议内吸和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 推荐药剂种类为: 保护性药剂:代森锰锌500~800倍,大生或喷克 (Penke)800倍,氨基酸铜(保绿)等500~800倍等。 内吸性药剂:甲基托布津可湿粉800倍;炭特灵可湿粉500倍;多菌灵600~800倍 第二节:苹果炭疽病(Apple anthracnose)

苹果锈病发生与防治措施

苹果锈病发生与防治措施 近年来苹果锈病发生呈快速上升趋势。2006年及以前年份,我地苹果锈病仅在在个别园内有极小量的零星发生,零星发生园约占总园数的5%以下。2007年开始发生有上升的趋势,零星发生园达%,病叶普遍率%。2008年,零星发生园达100%,病叶普遍率%,最高%。2009年,发生程度达到了小发生,发生面积约万亩,个别果园偏重发生。其中发生园达%,零星发生园%,病叶普遍率%。2010年后,发生程度仍在逐年加重,苹果锈病已经成为苹果生产上一个重要病害。 一、病原:苹果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学名为山田胶锈菌(或称苹果东方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子纲、锈菌目、柄锈菌科、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 .)。 苹果锈病是一种转主寄生真菌,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寄主,锈病就不会发生。苹果树是主要寄主,转主寄主有桧柏、龙柏、塔柏、矮柏、翠柏等桧柏类树木。 苹果锈病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苹果属其他植物,如:山定子、海棠等。 二、症状:苹果锈病主要为害苹果叶片,也可侵染嫩梢和幼果。 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叶正面产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直径为5~10㎜橙黄色圆形病斑,病斑边缘常呈红色。6月中旬后,病斑背面隆起,隆起处丛生淡黄色细管状物,即锈孢子器。 果实:幼果期感病,感病后,果面上产生圆形的黄色病斑,后期在病斑周围产生细管状的锈孢子器,受病菌为害,果实生长停滞,发育畸形。 枝条:感染病菌的嫩枝初期病斑为梭形,橙黄色,后期病斑凹陷龟裂,易从病部折断。 在转主寄主桧柏上的症状表现:病菌7~8月份侵染桧柏小枝,形成直径3~5㎜的球形瘿瘤,翌年春季瘿瘤出现深褐色舌状孢子角。 三、发生规律:当年苹果锈病菌侵染苹果后,在苹果树上生成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树上,侵入小枝,在小枝一侧或环绕小枝形成半圆形至圆形红褐色瘿瘤,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瘿瘤破裂后露出瓣状或舌状深褐色的冬孢子角,遇水膨胀变为鲜黄褐色花瓣状肢状物(与梨锈病区别之特征)。翌年3、4月份形成冬孢子角,5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在遇到连续阴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胀产生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小孢子),小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苹果树上,侵染叶片、幼果或新梢等幼嫩组织。胶东地区多于5月上旬侵染,5月中旬表现症状,潜伏期10天左右,20~30天后形成锈孢子器。锈孢子随风传播到桧柏树上,侵染嫩梢后,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夏和越冬。此菌不产生夏孢子,一年中只有一次很短的时期产生担孢子进行侵染,故苹果锈病在苹果上一年只有初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一、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 1、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 2、有大面积感病品种; 3、3-5月份雨量较多; 4、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 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

苹果果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苹果果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苹果果锈病的发生条件,必须在该地区植有苹果和桧柏两种树,才能完成生活史。春雨早而雨量多,发生严重;春季干旱、果园周围无桧柏树则发生轻微,或不发生,那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选用抗病品种,品种抗锈性差别较大,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对大面积栽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锈病的防治,主要可利用锈菌寄生专化性这一特点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新叶展开后喷药防治,可选用25%的粉锈灵1500~20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液、5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0.2~0.4%的波美度的石硫合剂、75%的氧化萎锈灵3000倍液,那么苹果果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1、彻底铲除移除病树。对距果园周边5千米的桧柏全部起挖,移除到远离果区的低洼之处。今后绿化树种一律不得再选择桧柏,改用其它树种或灌木。 2、药剂防治。防治苹果锈病要及时抓住转主寄主桧柏树上的药剂防治和对苹果树落花后的喷药预防。 ①控制锈病病菌的初侵染源。对果园附近的桧柏树冬季至次年

3月底前,怎样确定苹果采收期彻底剪除桧柏上的菌瘿,集中销毁。早春苹果发芽至幼果拇指大小时,对桧柏类林木全树喷1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苹果落花后对桧柏类林木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50%多菌灵、50%退菌特600倍液。 ②果树上喷药。苹果萌芽前,在苹果树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对苹果树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在套袋前喷43%戊唑醇4000~5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信生2000倍液。

苹果锈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苹果锈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摘要介绍苹果锈病的症状、病原特性,分析该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原因,进一步明确影响其流行的气候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苹果锈病;发生;综合防治 苹果锈病又叫赤星病、羊胡子病、羊毛疔、苹桧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属转主寄生菌,基转主寄主为桧柏、欧洲刺柏、高塔柏、龙柏、翠柏等松柏科的林木1]。该病既可危害苹果,又可危害沙果、山定子、海棠、梨等果树。病重时可造成落叶,削弱树势,影响果品产量和品质。2010年,苹果锈病在胶东地区大面积发生,且有加速蔓延的趋势。发病特点是病情重、传播快、面积大。通过对苹果锈病的症状、病原特性进行田间调查,分析该病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1危害症状 苹果锈病主要危害苹果、梨、沙果、山定子、海棠等果树的幼叶、叶柄、新梢和幼果等绿色幼嫩组织。 1.1幼果受害 幼果染病,多在萼洼附近产生圆形橙黄色斑点后着生黑色的小点,病部稍凹陷,直径1cm左右,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病斑变为黑褐色,产生灰黄色细管状的锈孢子器(毛状物),病果生长缓慢或停滞,多呈畸形并早落。 1.2叶片受害 叶片正面病斑开始为桔红色1~2mm的小圆点,随着病斑的扩大,中间颜色变深(橙黄色),外围颜色变淡(淡黄色),最外面形成黄绿色晕圈,并在中间长出黄色小点(性孢子器),分泌蜜露(黄色黏液即性孢子),随后变为黑色小点。病斑扩大到1cm左右,病部叶肉肥厚变硬,正面稍凹陷,叶背面隆起并长出丛生的黄褐色毛状物(锈孢子器)。不久,锈孢子器顶端破裂,散出黄色粉末(锈孢子)。最后,病斑变黑干枯,毛状物脱落。 1.3新梢、果梗、叶柄受害 病斑多为纺锤形,橙黄色,初期病斑上刻生橙黄色后变黑色小点,后期病部凹陷龟裂,易从病部折断。 1.4桧柏受害 苹果锈病的锈孢子7—8月随风传播侵染桧柏小枝形成直径3~5mm的球形瘿瘤。来年春季瘿瘤出现深褐色舌状孢子角。 2发生规律 苹果锈病病原为山田胶锈菌或称苹果东方胶锈(Gymno-sporangiummadaiMiyabe),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目真菌,是一种转主寄生菌2]。病菌需要在2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产生4种类型孢子,在苹果树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桧柏等柏科植物上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苹果叶片正面产生性孢子器、性孢子。性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叶背面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多角形,栗褐色,单胞,膜厚,有瘤状突起。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15~28℃,萌发时需要有水膜。 7—8月苹果锈病的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枝条上的菌瘿中越冬,翌春菌瘿产出冬孢子,冬孢子成熟后,遇水(主要是降雨)膨胀,萌发后形成担孢子,随风传播(有效传播距离为1.5~5.0km),散落在苹果幼叶、新梢、幼果上,遇雨水萌发成芽管,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侵染后,叶面先形成桔红色小点后变为橙黄色病斑,病斑表面长出性孢子器和性孢子,在叶背面形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 病菌侵入苹果幼嫩组织的潜育期长短与气温和叶龄有密切关系,一般为13~18d。温度越高,叶龄越小,潜育期越短,展叶后25d以上的叶片一般不受感染。担孢子每年侵染1次,无再侵染。3发病条件

提高苹果果面外观品质的措施

提高苹果果面外观品质的措施! (1)增施有机肥: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连年施用猪粪、鸡粪等有机肥的果园,苹果果实外观好,果面细嫩光洁。连续6年每年每亩施优质猪粪5000~6000千克,土壤含有机质的量可以达到1.2%,锈果率、苦痘病果率只有8%;优质果率达到90%,比施用有机肥少的果园提高40%~60%。 (2)科学补钙:由于花后1~6周幼果期最缺钙,所以花后至套袋前的40天内,喷3~4次氨基酸类钙肥,可以提高优质果率20%以上。或者施用高效钙、腐植酸钙或生物钙,旺树宜施用氯化钙。全年补钙4~5次较适宜。 (3)合理修剪:主枝间距和枝组间距交互作用对果实质量有影响,应该以80厘米主枝间距和30~39厘米枝组间距的果实品质

(果形指数、着色指数、可溶性固形含量、果肉硬度和单果质量)最好。在修剪过程中要疏除下垂裙枝、过密大枝、主枝上过粗的大枝,结果枝粗度应在0.7厘米以下(粗度以结果后枝轴下垂为宜)。每亩枝量以7万~9万个为宜。花开半月左右进行疏果,保留发育正常、果形端正的中心果。每隔25~30厘米留一个果,每亩留1万~1.2万个果。 (4)果袋选择和套袋技术:果袋要选择透水、透气性好、抗水能力强、有商标和生产厂家的产品。套优劣纸袋的果锈病发生率相差40%左右。二次使用的旧纸袋,果锈发生率比较高。花后15天开始套塑料袋,花后35~50天套纸袋。果园内幼果需要全部套袋,6月底前套完。套袋前3~5天全园需灌水一次,可以防止日灼发生。套袋必须在露水干后的08:00-11:00和14:00-17:

00进行,避开中午高温。有露水和阴雨天都不要套袋。套袋时要将果袋鼓起,让幼果在袋内悬空、居中,袋内无叶,袋口折叠规整,袋口扎紧严防雨水进袋。纸袋要朝上,以免日灼。 (5)药剂选择和喷药时机:杀菌剂的品种和质量对果面黑点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套袋前喷的杀菌、杀虫、杀螨剂、乳油剂容易杀死幼果皮孔,而在黑孔上形成黑点;喷布粉剂、胶悬剂后再套袋,黑点病较轻。喷药后立即套袋的苹果,果面易生黑点;喷药2~3天后再套袋,黑点病较轻。套袋前连续喷4次代森锰锌类杀菌剂,套袋苹果烂果率高达50%以上;而喷布大生米-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多菌灵胶悬剂4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袋内基本无烂

冬小麦倒伏现象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1268438.html, 冬小麦倒伏现象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研究作者:许巧 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13期 [摘要] 在豫南地区的平舆、新蔡、上蔡、汝南等县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冬 小麦倒伏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效益。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引起冬小麦倒伏的原因,如气候因素、播种不合理、种子质量不合格、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针对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即合理播种、选购良种、及时防治病虫害等。 [关键词] 冬小麦;倒伏;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3-104-1 在豫南地区的平舆、新蔡、上蔡、汝南等县区,几乎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冬小麦倒伏现象,不仅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而且小麦品质也会受到影响,农民的收入随之减少。所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农技人员要积极研究导致冬小麦倒伏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指导农民开展预防工作。 1 引起冬小麦倒伏的原因 1.1 气候因素 冬小麦进入生长中后期以后,尤其是收获前15 d,由于小麦籽粒进入灌浆的关键时期,冬小麦植物上部质量不断增加,此时如果遇到大雨量级以上的降水,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伴随6级以上的大风或者阵风,一些生长发育不良的冬小麦地块很有可能发生倒伏现象。 1.2 播种不合理 部分农民群众没有按照农技部门及农技人员的要求来播种和管理冬小麦,主要表现为播种时播量过大。在豫南地区,冬小麦在适播期内播量控制在7~8 kg/667 m2即可,如果错过了适播期,可以适当加大播种量。但不少农民即便在冬小麦适播期内,墒情许可的情况下,播量往往为10 kg/667 m2左右,有的甚至更多。这就导致麦田群体过大,不能形成壮苗,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就会导致倒伏现象的发生。 1.3 种子质量不合格 冬小麦播种时,没有到正规的种子经营单位购买小麦良种,而是使用种了很多代的种子。或者贪图方便、便宜,在没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个体种子经营者手中,购买了来路不明的种子。或者购买的种子,没有经过科研部门的试验、示范性引种,对其抗逆性表现根本就不了解,听信了某些种子经营者的虚假宣传。如果到正规的种子经营部门,即便是个体经营者,只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就小麦锈病来讲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病情。 一般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其发生重、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症状识别 锈病的主要症状: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出现大红斑。 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有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着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小而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孢了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呈现初期外形和颜色都相似,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二、发生规律 1、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 该病菌是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病菌在我国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有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可供条锈菌在夏季延续侵染。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以上则不能越夏。东部平原区秋播小麦受西部菌源影响,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日~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在华北,北纬37—38℃以南每年可越冬,在南部麦区冬季病菌可连续侵染,在华北越冬后2月下到3月上、中旬开始显病,一般从少量越冬病叶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有大面积感病品种;有一定量的越冬菌源;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两个月的雨量较多;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苹果果锈病、锈果病、锈病区别

苹果果锈病、锈果病、锈病区别 苹果果锈病、锈果病、锈病这三种病害混淆在一起,让很多果农无法区分,现将三种病害的区别介绍如下: 1、症状不同:果锈症状表现在果实表面上产生的类似锈状的木栓层,发病严重时,使果面失去光泽,锈斑处酷似土豆皮。一般分为梗锈、胴锈和顶锈。梗锈不达果肩,对果品的商品价值影响不大,而胴锈和顶锈则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商品性。锈果病症状发生在果实上,可分为锈果型、花脸型、锈果花脸型、绿点型、环斑型等五种类型,锈果型是最主要症状类型。苹果锈病主要危害叶片,病严重时也危害果实和新梢。在叶片上,初期叶片正面产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随后发展成直径为0.5~1.0cm的橙黄色圆形病斑,病斑边缘常呈红色,稍肥厚。 2、病原不同:苹果果锈病属于生理病害,属非侵染性病害,不具传染性,是幼果期不合理的用药及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等造成的。苹果锈果病是病毒类病害。苹果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后两种病害属侵染性病害,具传染性。 3、发病部位不同:苹果果锈发生在果实上,属于果实病害。锈果病也发生在果实上。苹果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属于叶片病害。 4、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不同:苹果果锈最易发生在落花后30天内,到生理落果期就不易发生果锈。苹果锈果病通过嫁接传播,而病株汁液、花粉和种子不能传病。嫁接换种后,潜育期为3~27个月。结果树发病时,先是个别枝条表现症状,经过2~3年才扩展到全树。苹果锈病以菌丝体在桧柏、龙柏上菌瘿中越冬,翌春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冬孢子柄被有胶质,遇降雨或空气极潮湿时胶化膨大,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冬孢子,随风传播到苹果树上,锈菌侵染苹果树叶片、果实、新梢等,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以菌丝体在桧柏病部越冬。 苹果果锈的发生与品种、气候、农药使用有关。对于表皮细胞大、细胞壁薄且排列疏松,角质层薄,易于干裂,下皮细胞也较疏松的品种易发生锈病。另外幼果茸毛较早脱落、蚜虫危害果面、套袋过早或纸袋摩擦幼果及幼果期喷刺激性药肥等都会加重果锈发生,更重要的是春季低温高湿是发生果锈的气候环境。苹果锈果病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梨树是苹果锈果病的带毒寄主,外表不表现症状,但可以传病。另一个是带病接穗及苗木的调运,是该病侵染的主要途径。苹果锈病发生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条件关系:一个条件是苹果锈菌是一种转主寄生真菌,有转主寄生特性,必须在转主寄主如桧柏、龙柏等树上越冬才能完成病害循环,没有转主寄主桧柏等,则锈病不能发生;另一个主要条件是通过风雨传播,风是传播的媒介,雨是发病的直接原因,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发病。 5、防治方法不同: (1 )苹果果锈的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增强果实抗病能力。在幼果期避免使用对果面刺激性强的药肥。套袋不宜过早,否则损害幼果茸毛,在套袋时尽量使果实位于果袋中央,避免果袋摩擦幼果。

苹果锈病防治措施

苹果锈病防治措施 别名:苹果赤星病、苹羊毛疔、苹桧锈病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嫩枝、幼果和果柄,还可为害转主寄主桧柏。叶片初患病正面出现油亮的橘红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橙黄色的病斑,边缘红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出现几十个病斑。发病1~2周后,病斑表面密生鲜黄色细小点粒,即性孢子器。叶柄发病,病部橙黄色,稍隆起,多呈纺锤形,初期表面产生小点状性孢子器,后期病斑周围产生毛状的锈孢子器。新梢发病,刚开始与叶柄受害相似,后期病部凹陷、龟裂、易折断。幼果染病后,靠近萼洼附近的果面上出现近圆形病斑,初为橙黄色,后变黄褐色,直径约10-20毫米。病斑表面也产生初为黄色、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其后在病斑四周产生细管状的锈孢子器,病果生长停滞,病部坚硬,多呈畸形。嫩枝发病,病斑为橙黄色,梭形,局部隆起,后期病部龟裂。病枝易从病部折断。 病原:病原为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ouabe 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苹果锈病菌在桧柏上为害小枝,即以茵丝体在菌瘿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冬孢子柄被有胶质,遇降雨或空气极潮湿的胺化膨大,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到苹果树上。锈菌侵染苹果树叶片、叶柄、果实及当年新梢等,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以菌丝体在桧柏发病部位越冬。 防治措施: 1.在苹果主产区,可由政府部门颁布有关文件,禁止在苹果园、梨园、山楂等果园周围10 公里范围内种植柏树,禁止设置松柏树苗的育苗圃。道路两旁、公园、墓地、庭院等场所可采用非柏科类树种作绿化树。这是控制苹果锈病的根本措施。 2.对于苹果园周围已经有松柏类树木,且能造成严重危害的苹果主产地,可由当地政府协调,将果园周围5公里范围内的松柏类树木改植为其他绿化树种。 3.喷药保护苹果锈病主要发生在苹果萌芽后的60天内,即4月-5份,6月中旬以后锈病菌不再侵染。对于周围有柏树,每年发病严重的苹果园,自苹果展叶期开始,每隔10-15天喷布一次杀菌剂,连喷2-3次,以保护叶片不受锈病菌侵染;或者在或者天气预报有大范围降水前喷布一次杀菌剂,防止锈病菌在降雨过程中侵染。 4.喷药治疗锈病菌侵入苹果叶片后的 5 天内喷施内吸性杀菌剂能有效控制入侵病菌扩展与发病,喷药时期越晚防治效果越差。喷药治疗应严格掌握用药的时间,用药时间可根据以下方法确定: (1)4-5 月份,如果出现雨量超过5mm,持续时间超过12 小时的降雨,于降雨后的5 天内喷施内吸性杀菌剂; (2)或者在冬孢子角大量萌发,即“柏树开花”后,且在“柏树开花”的同时有持续12 小时以上降雨,于“柏树开花”后的5 天内喷施内吸性杀菌剂; (3)或者在苹果、梨叶片刚开始发病,即出现针尖大小的红点时,立即喷施内吸性杀菌剂。 5.常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氟硅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常用的保护剂主要是以代森锰锌为有效成份的药剂。

小麦的倒伏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倒伏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小麦倒伏是夺取高产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倒伏类型,倒伏原因,倒伏征兆,倒伏预防,补救措施五个方面就小麦倒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研究小麦倒伏发生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生产,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小麦;倒伏;防治 倒伏是小麦密植高产栽培和严重降低商品品质的重要障碍因素。据研究资料表明:小麦在孕穗期倒伏减产31%,灌浆期倒伏减产25%,籽粒成熟期倒伏减产12%,甚至麦秆弯曲亦可造成减产。所以,研究小麦倒伏发生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生产,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1.倒伏类型 小麦倒伏可分为根倒伏与茎倒伏,均与品种特性有关,其中根系发育较差,植株过高,基部节间过长,茎秆柔软,缺乏弹性的品种一般较易于发生倒伏,通常以茎倒伏为常见。 1.1根倒伏 根倒伏主要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细弱,支持不住地上部分的重量而发生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由于耕作层过浅,整地、播种质量较差等原因,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入土较浅,或因前期未浇水,后期浇水量过大,土层湿软,再遇风雨而引起的倒伏。 1.2茎倒伏 茎倒伏是由于茎基部的机械组织不发达,第一、二节间过长引起的。通常原因是因播种量过大,肥水充足,特别是氮肥施用过多,管理不当,而造成分蘖过多,群体过大,两极分化慢,田间郁蔽,光照极端不足,基部节间过长,秆壁薄而不实,干物质积累少,遇风雨侵袭,茎下部弯曲或折断而引起的。 2.倒伏原因 小麦倒伏原因有以下几种:品种抗倒性差,不当的栽培措施,自然灾害的影响等。 2.1品种抗倒性差 高秆品种,抗倒能力差,受到灾害易引起倒伏。例如皖麦19。据笔者调查,同等肥力、同等密度的小麦,遇到白然灾害时,高秆品种倒伏概率为80% ,而矮秆品种概率只有5%。

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锈病是花卉和景观绿化树木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种病。锈病种类很多,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松科、柏科和杨柳科等近百种花卉苗木。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病症特点 病株因大量出现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在叶、茎等部位,先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锈褐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夏孢子堆;有的成橘红色到黑色小粉堆,为冬孢子堆;也有生蜜黄色到暗褐色点或粒状,为性孢子器;还有的生许多淡黄色、灰黄色到灰褐色稍隆起或刺毛状物,为锈子器,枝干上生肿瘤、丛枝和粗皮等,果实畸形或开裂。 发病规律 锈菌是一种不能离开活体寄主而生存的严格寄生菌。只要冬、夏季草坪能正常生长的地区,病菌就可以在草的染病部位越冬、越夏,发病最适温度为18-2l℃。植株大多4月下旬开始发病,6-8月发病严重。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发病较轻;温暖、多雨或多雾病害发生较严重。当病菌在适宜温度和叶面有水膜的条件下,一般6天至10天就可发病,并产生大量的夏孢子,随风传播,不断造成新的侵染,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但由于影响锈病发生的因素很多,如不同品种的抗病程度、温度、降雨、草坪密度、水肥等养护管理状况,不同年份、不同地块发病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对温度的要求,秆锈病最高,叶锈、

冠锈病居中,条锈病最低。 综合防治 (一)消除菌源。 防治转主寄生的锈病,在可将观赏植物与转寄主植物严格隔离,如海棠、苹果、梨等与转寄主柏树要相隔5公里,杜鹃与云杉、铁杉、紫菀等不能混植。防治单主寄生的锈病,在秋末到翌年早春或植物休眠期,彻底清扫园内落叶、落果和枯枝等有病虫潜伏的植物残体,生长季要经常除去病枝叶集中处理,可减少菌源。在孢子堆将飞散时施药预防。 (二)加强养护管理。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抗病能力,做好土壤改良,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地肥力,整理好园地灌排系统。选用健壮、无病虫枝作插条、接穗等无性繁殖材料,严格除去病菌。控制种植密度,不宜过密。及时排除积水,科学施肥,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不偏施氮肥。经常修剪整枝,除去病虫枝和弱枝,使园内通风透光良好;设施栽培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棚室内湿度。 (三)药剂防治。4、5月份是锈病的最佳防治时期,在花卉苗木发病初期喷施劳恩格润破千钧,每300g稀释700-900倍液,均匀喷施叶面,连续使用2-3次,间隔期为5-7天;可有效防治锈病。发病严重时期喷施粉锈唑可结合杀菌剂佳多一起使用。防治转寄主柏树上的锈病,应喷药1~2次,杀死越冬菌源冬孢子。秋末到翌年萌芽前,在清扫田园、剪病枝后再施药防治,可喷广谱杀菌剂佳多60g兑

果树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果树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果树锈病以菌丝体在桧柏菌瘿中越冬。次年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至2.5~5公里的范围,落在苹果树的叶片、叶柄、果实及当年新梢上,形成病斑。在病部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那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选用抗病品种,品种抗锈性差别较大,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对大面积栽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锈病的防治,主要可利用锈菌寄生专化性这一特点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新叶展开后喷药防治,可选用25%的粉锈灵1500~20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液、5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0.2~0.4%的波美度的石硫合剂、75%的氧化萎锈灵3000倍液,那么果树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1、彻底铲除移除病树。对距果园周边5千米的桧柏全部起挖,移除到远离果区的低洼之处。今后绿化树种一律不得再选择桧柏,改用其它树种或灌木。 2、药剂防治。防治苹果锈病要及时抓住转主寄主桧柏树上的药剂防治和对苹果树落花后的喷药预防。

①控制锈病病菌的初侵染源。对果园附近的桧柏树冬季至次年3月底前,怎样确定苹果采收期彻底剪除桧柏上的菌瘿,集中销毁。早春苹果发芽至幼果拇指大小时,对桧柏类林木全树喷1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苹果落花后对桧柏类林木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50%多菌灵、50%退菌特600倍液。 ②果树上喷药。苹果萌芽前,在苹果树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对苹果树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在套袋前喷43%戊唑醇4000~5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信生2000倍液。

花卉苗木锈病的发病规律

花卉苗木锈病的发病规律 锈病是花卉和景观绿化树木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类病害,世界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多有发生。锈病种类很多,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松科、柏科和杨柳科等近百种花木。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1、症状特点 病株大量出现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在叶、茎等部位,先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锈褐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夏孢子堆;有的成橘红色到黑色小粉堆,为冬孢子堆;也有生蜜黄色到暗褐色点或粒状,为性孢子器;还有的生许多淡黄色、灰黄色到灰褐色稍隆起或刺毛状物,为锈子器、枝干上生肿瘤、丛枝和粗皮等,果实畸形或开裂。 2、病原菌及其生活史 2.1病原菌种类 锈病由锈菌寄生引起。锈菌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锈菌目,侵

染花木常见的锈病有以下几种。 2.1.1柄锈菌属(puccinia) 如引起萱草锈病,草坪禾草秆锈病、叶锈病、条锈病和冠锈病,结缕草锈病,鸢尾锈病,菊花柏锈病和黑锈病,紫菀锈病,向日葵锈病,天竺葵锈病和蜀葵锈病等10多种。 2.1.2单孢锈菌属(uromyces)如引起唐菖蒲锈病,香石竹锈病和紫菀单胞锈病等。 2.1.3多孢锈菌属(phragmidium)有玫瑰、蔷薇和月季等锈病。 2.1.4胶孢锈菌属(gymnosporangium)有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苹果属、梨属等20多种锈病,桧柏、龙柏等多种柏树锈病。 2.1.5柱锈菌属(cronartium)有牡丹、芍药锈病、松瘤锈病、红松疱锈病、樟子松疱锈病等。 2.1.6鞘锈菌属(coleosporium)有紫菀锈病、红松松针锈病、油松松针锈病和樟子松松针锈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