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资料

马克思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资料
马克思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

一、概念

1.物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产品与它的创造族(工人阶级)相分离。实际上,工人首先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即工人从属于商品相互交换的规律,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在生产中普遍使用,所以说劳动普遍减少,从而产生竞争,竞争必然导致失业,出现工人生产的产品与工人相对抗,即产生了异化。

2.劳动的自我化异:←(劳动活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

①劳动者本身的异化只是劳动异化的一个方面,劳动异化的本质不在于物的异化,不在于工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所占有,实际上说不在于分配领域,而在于劳动生产过程中,在于劳动者与生产的关系。先有主体的异化,后才有劳动产品的异化(客体异化)。劳动应该是人最基本的活动,应该是人生命活动的表现,应该是人的内在本质,应当在劳动中自由发挥人的体力和智力,应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的本质,应当感到幸福和满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劳动是受资本家支配,生产劳动不属于工人支配。

②在私有制下的劳动者不能支配自己,而受资本家强制是被迫的,从事生产劳动时自己是一种非人劳动。所以马克思强调异化不是物,而是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即工人的个人生命不属于他自己,反过来又反对他自己,实际上孕育着劳动力是商品的思想,这样一种商品,资本家占有别人劳动本身就是异化,资本就是占有和支配他人本质的劳动。

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4.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础。

②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或者说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二.语句解释

1、“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化;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构造。”(三个层面)

⑴动物也生产,但只是片面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完全不同,动物只是按照它的肉体、族群进行生产的,这种生产完全是本能的适应行为。动物只生产自身,只能通过改变自身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它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如果从客观效益讲,动物有时候也会破坏周围的环境并调节,并留下相应的痕迹。动物活动是无意识,不理会行动所带来的意义和后果。它的活动是一种不自觉的本能活

动,无法与人的活动相提并论。而人的生产活动则与之有根本不同,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改造对象的能动的生产活动。正因为如此,人才给自然界留下了改造的痕迹,人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并且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不断改造自身。

⑵马克思讲的“尺度”即内在的规定性,实际上是一种规律。①“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动物无意识,无目的性,是被动的,没有能动性。所以说它只能顽强的适应自然界,才能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生存竞争的自然法则的控制下自我发展,只能在客观条件制约下自我发展,如果动物不去适应客观条件和自然环境,也就是不按照它所属的种的规律和尺度进行活动,它就不能生存活动下去。那大自然赋予它的规律就是淘汰。②“而人懂得按照任何……对象上去”这个“任何”指一种普遍性而不是某个物种的个别情境。“内在”指内在于各自的对象物。两个“懂得”是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本质)人认识外部世界是为了使外部世界更好的适应人的需要。(人们认识规律和掌握规律)

⑶“因此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论述异化劳动的时候第一次提出美的规律的思想。《手稿》既为马克思做出贡献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崛起做出了贡献,提出了自然人化思想,为美学问题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美的规律马克思并未做出解答,为后人提供了想象空间。马克思在此主要谈人的生产劳动问题,人的生产劳动体现人的类本质,类特征。“美学界”人们认为美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离开了人无所谓美的问题。对象化是人的美的展示,人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使人的生产活动变成自己的意识对象即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在活动中使人的目的、需要以及情趣倾向化。马克思将劳动产品看做物化了的人的本质即精神产品,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另外,美的规律还具有价值属性,不仅有其对象属性,还有人的审美观在其中。一方面从人而言,人通过实践这个中介使人的本质对象化;另一方面,从自然界讲自然它通过人的实践使自然界逐渐人化。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延长着人的认识工具,通过劳动使人与自然相统一。

2、“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意识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因此对异化的扬弃包括两个方面。不言而喻,在不同民族那里,运动从哪儿个领域开始,这要看一个民族的真正的、公认的生活主要是在意识领域中还是在外部世界中进行,这种生活更多的是观念的生活还是现实的生活。”

马克思将异化分为两种:宗教的异化和经济的异化。宗教异化发生在意识领域中,经济异化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把宗教异化称为意识的自我异化,把经济异化称为人的自我异化,认为两者性质不同,但二者是有联系的。认为经济异化是基础,处于支配地位,宗教异化是经济异化的特殊方式,是受经济异化支配的。宗教异化在意识中是观念的生活,经济异化在外部世界中是现实的生活从马克思的分析来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已经意识到经济变革是意识的基础,在《手稿》中这个概念没有后面的明确,但已经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他后来创立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他已经找到了:从剖析劳动入手去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方法。不能不说他向唯物史观迈出了重要一步。

3、“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通过思维加以阐明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因此哲学同样应当受到谴责”

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哲学不过是用思维表达、表述、加工过的,并得到了

合理论证的宗教。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黑格尔思辨哲学不过像宗教是人的本质异化一样,也不过是人的精神的异化,黑格尔哲学就是人的精神,黑格尔哲学就像宗教一样受到谴责和批判。费尔巴哈的主要功绩就在于他第一个成功的把黑格尔哲学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权威。

4、“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执行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

(基本理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职能有何不同?)

⑴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作为价格标准,则代表一定金属重量。

⑵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形形色色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作为价格标准,它计算作为货币的金属本身的重量。

⑶价值尺度是用来计量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是以一个确定的金量为单位来计量表现商品价值的各种不同的金量,而不是计量这些不同金量的价值。

5、“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和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⑴维持劳动者本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身,它和其他商品不同。由于各国具体条件不同,劳动力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与道德因素,但在一定国家和一定时期内,在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一定。

⑵养活劳动者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总会有死亡,要使市场不断满足这种特殊商品需要,就需要新劳动力的补充,因此在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总价值中必须包含抚养其家属的价值。

⑶劳动者所必须的教育、训练费用,为了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使劳动者获得一定技能、技术,成为有技术的专门劳动者,就要支出一定教育或训练费用。社会越发展,用于教育费用支出就越大,这种费用包括在劳动力价值总和之中。劳动了价值归结为一定劳动力产品的价格随社会发展的变动而变动。

三.基本理论

1、马克思为什么要转向经济学研究?

①马克思面对的是要完成哲学的革命,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创立新世界观,决定了不能像黑格尔那样绕在思辨网之中,必须立足现实,面对现实,而这些必须立足经济。只有从经济出发才能揭示社会生活的奥秘,要研究经济首先必须研究经济学,将哲学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只有用经济学充实哲学,才能起到哲学解释现实与历史的作用。

②从当时的整个理论发展趋势看,马克思方向的转变绝非偶然。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817年黑格尔出版了《哲学全书》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达到顶峰,同年李嘉图也发表了《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标志着最终完成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在1813年发表了《日内瓦公民给当代人的信》初步阐明了他的社会思想,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公开宣布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和谐制度代替,欧文也开始著书写作。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都有自己的贡献,但是都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在业内是巨人,但离开了专业的范围,却显得贫乏,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过去的成绩后转向衰落。当时的现状迫切需要扭转当时思想领域的趋势,所以

必须对英国古典经济学进行研究。

③从马克思的主客观条件来看,从政治批判转向经济学的研究,也是由马克思所走过的独特的道路所决定的。德国革命不同于英法革命,英国可以通过研究经济带动哲学等意识形态变革,德国则以哲学革命带动其他革命。马克思所走的道路是典型的德国古典哲学道路。在克罗斯纳河时期已经涉及经济,在巴黎时期正式开始研究经济。

④恩格斯和威廉·舒尔茨的思想对马克思研究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具有唯物主义历史感,就其思想渊源讲他的异化理论来自恩格斯经济学思想和舒尔茨思想的影响。

2、马克思对类概念的使用限定在哪些方面?

①类是人的共性。即建立在人类共同生活基础上的人类意志,马克思、费尔巴哈都强调人有能动性,有其意志和意识,费尔巴哈到此为止,而马克思继续区分了人和动物且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动物是无目的、无意识,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是有其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生活,马克思的类不仅把类看做能动的意识活动,特别是使人的生产活动本身变成人的意志的对象,而且还看成是一种实践活动,这是一切动物所没有的。动物与自然界是浑然一体的,而人能将自己的对象世界变成意识意志的对象,进而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总之马克思类本质指有意识、有目的的群体社会活动,人是一种自觉的组织形式,而动物不是。

②马克思将类看做人的本质。他不仅将类看做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且看做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活动是一切动物所不具有的,作为类的存在物,指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能从事思维、理论活动,能创造性的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而证明:人是类存在物,类是人的本质,人能从事生产劳动,具有实践机能。

③类与人相异化。私有制下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说明工人的类生活被他人剥夺。劳动本身的异化就是把人的自由自在活动变成了单纯维持生活的手段,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3、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手稿》的影响?(双重影响)

⑴一方面,人本主义所包含的唯物主义的影响,有助于马克思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并推动了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理性的研究转向对现实的人的研究,通过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关系,使马克思一步步接近唯物史观。

⑵另一方面,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又给马克思的发展造成束缚,使马克思的历史观暂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思维模式。在《手稿》中出现了两种逻辑并存的局面,即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和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后来,马克思在后一种逻辑的基础上使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4、黑格尔精神异化论的合理内容和缺陷?

⑴合理内容

①黑格尔的异化观具有辩证运动的性质,因为他把精神的发展过程描绘为精神的生产与创造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②黑格尔的异化观体现了明显的历史感,他把异化看做是一个过程,特别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③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前提下,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质,他运用自己的异化理论阐述了人类借助于劳动来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个合理的思想。这对马克思具

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黑格尔是当时德国古典哲学家唯一认真研究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家并对此做了科学的分析。

⑵缺陷

①混淆了异化和对象化,他说“绝对精神”异化世界对象,劳动的对象化是劳动的实现。

②他虽将劳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他对劳动的理解却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指出黑格尔的劳动即精神劳动,这是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决定。他讲的劳动并不是感性的物质劳动而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他的唯心主义体系闷死了他的辩证法。

③由于他的异化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最终使他得出的结论也是十分保守的,他的保守性体现在哲学上,他把一切现实矛盾都消融在他的“纯思维的以太”中,即自我矛盾的内部。实际上这种方法不注重现实,在政治上陷入了调和主义和国家存在主义。

5、如何让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关系的分析?

⑴从既成形态来看(相对静止方面)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相互作用,二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是同时存在和发展的。马克思揭示了在私有制阶段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异化的原因在于私有制,在于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即私有财产具有巩固,强化异化劳动的作用。反过来,私有财产又是异化劳动的凝结物,私有制本身又是异化劳动的积累。马克思在当时虽然没有创立唯物史观,但基本上看清了这一事实: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是私有财产的再生产。

⑵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从产业上看,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源泉、根据和原因,与其说是私有财产外化的原因,不如说是结果。马克思为了揭示私有财产来源肯定了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而不是相反。在这里马克思论证时有时陷入循环论证,其原因在于还没有发现唯物史观,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相互统一的。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产生后又是异化劳动的手段。马克思用异化劳动理论论证私有制,说明了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探索中取得巨大进步,试图从劳动社会历史过程出发说明一种社会关系,但异化劳动如何产生私有财产,异化劳动本身又如何产生,马克思对此类关系还无法解决,对经济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只是提出问题。

6、如何理解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规定?

⑴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物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产品与它的创造族(工人阶级)相分离。实际上,工人首先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即工人从属于商品相互交换的规律,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在生产中普遍使用,劳动力减少从而产生竞争,竞争必然导致失业,所以出现工人生产的产品与工人相对抗,即产生了异化。

⑵劳动活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自我异化)

劳动本身的异化知识劳动异化的一个方面,劳动异化的本质不在于物的异化,不在于工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所占有,实际上说不再分配领域,而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在于劳动者与生产的关系。先有主体的异化后有劳动产品的异化(客体异化)。劳动应该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内在本质,应在劳动中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即应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的本质,应当感到幸福和满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劳动是受资本家支配,生产劳动不

属于工人支配。即在私有制下的劳动者不能支配自己,而受资本家强制,是被迫的,从事生产劳动时自己是一种非人劳动。所以马克思强调异化不是物,而是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即工人的个人生命不属于他自己,反过来反对他自己,实际上孕育着劳动力是商品的思想,这样一种商品,资本家占有别人劳动本身就是异化,资本就是占有和支配他人本质的劳动。

⑶劳动者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当作自由存在物而存在。”人把自己当作现有的类来对待,以群体方式生活,以社会的形态而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单个的存在物。在私有制条件下与人的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手稿》中的类与费尔巴哈的类有差异:马克思在《手稿》中力图把类存在、类生活纳入类本质和人类学的范畴。费尔巴哈主义主要从抽象的,非历史的生物学意义上谈论人的本质,他强调的类也就是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但不包含任何社会因素,所以是抽象的。费尔巴哈认为爱是人生来就有的且人的最高原则是给人以爱,自己也被爱,他对类本质做了人本主义表述,但并未真正接触到最重要的社会经济领域。马克思在谈类本质异化时,并不是泛泛的谈自然界、社会的感情意识,而是强调社会学、历史学意义上的本质,强调人化的自然和人的社会,特别强调生产实践、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巨大作用。实际上反映了马克思强调工业及其历史为人们认识自己本质力量提供了可靠依据,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最起码的基础。

⑷人与人相异化

人与人之间关于应当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但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产品、劳动行为本身以及人的类本质都从工人那里被剥夺了,由此推出人与人相异化。意思是,工人创造劳动产品不属于他,那么必然属于另一个存在物,工人的痛苦则给另一个存在物带来了幸福欢乐。这个存在物就是资本家,那么就有了工人和资本家,或雇佣工人和雇主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从异化劳动中看出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将异化劳动看成一种社会关系,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即是生产关系且接触到了生产关系对抗性的本质,即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思想。

7、商品拜物教的根源

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物物交换才能实现,使人产生了幻觉。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劳动一方面表现为私人劳动;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物物交换才能表现,这样物物演变为人人关系,产生了商品能自行交换的幻觉

2)私人劳动的两重性,采取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形式,又产生了幻觉。在商品社会中,私人劳动具有社会有用性社会等同性。有用性表现在为劳动产品必须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社会同等性表现为各种劳动产品具有共同的价值性质。在交换过程中人们只能看到价值物而看不到物种所包含的的私人劳动,这种转换又使人们产生幻觉,劳动产品成为商品不是由于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而是由于物所固有的自然属性。

3)商品价值量运动规律的客观强制力造成物的运动支配人的幻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者关心的是商品交换的比例,量的比例由商品内部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但当比例稳定后就产生了交换量比例由劳动产品本性产生的幻觉。

4)货币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商品拜物教的幻觉。货币形式是价值变现的完成

形式,是商品生产者间互相交换产生的形式。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看起来好像是充当货币的金银本身天然具有的物质属性,从而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商品拜物教存在于特殊社会,是商品生产的反映。要想消灭它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力水平。

8、商品转化为货币会遇到哪些困难?

1)若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不需要,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

2)商品的使用价值虽然满足社会需要,但生产的商品数量超过社会需要,即供大于求,那么供大于求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3)生产的商品满足社会需要,但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这个超过的部分是不被社会认可的。

4)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虽然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它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总劳动量超过了社会按比例分配的劳动时间,即每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时,这个超过的部分也不能得到全部实现,从而总价值也不能得到全部实现,这些风险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货币虽然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它本身并不是商品。

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㈠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形式:商品(W)—货币 (G) —商品 (W)

资本流通形式:货币(G)—商品(W)—货币(G)

⑴在商流和资流中也有相同部分:

A、都有相同的互相对立的两个阶段。

B、在每一阶段上都是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C、每种流通形式都是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都有三个当事人:买者、卖者、既买又卖者。

⑵在商流和资流中的不同

流通循环形式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循环次序不同

②货币在两种流通形式中作用不同

在商流中,货币作为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商品,最终被花掉了。

在资流中,支出货币是为了重新得到货币,因此货币只是被暂时支付出去。

③货币和商品的换位不同

在商流中,是同一枚货币的两次换位,货币从一个人手中转到另一个人手中而结束。

在资流中,是同一件商品的两次换位,商品从一个人手中转到另一个人手中,货币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的关系不同

在商流中,W—G—W中直接结束了,可以说货币支出和流回没有任何关系。

在资流中,G—W—G中货币的流回由货币的性质本身决定,货币若不流回,就会使流通过程中断,资本价值增值活动失败。

㈡商流和资流在内容上是有区别的

⑴两种流通目的不同

在商流中,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不同使用价值

在资流中,动机和决定性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

⑵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

在商流中,运动内容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在资流中,两极都是货币,他们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

⑶两种流通运动的线路不同

在商流中,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这种运动是有限的

在资流中,流通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值,只有在不断更新运动中才能使价值得到增值,因此这种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㈢商流和资流的主体不同

在商流中,主体是使用价值,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运动一结束,货币就退出流通。

在资流中,主体是价值,货币与商品是价值在运动中采取的不同形式,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增值。

10、为什么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1)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不以现实的货币作为媒介的单纯商品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通过交换双方都让渡了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得到了自己需要使用的商品。就等价交换来说,双方都无价值增值,

以现实的货币作为商品的流通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由于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它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2)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A、在商品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之间权利是平等,作为商品出卖者高价销售时其他卖者也会效仿,反之亦然。所以靠贵买贱卖都不能都带来剩余价值。

B、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如有此类阶级存在,他们总以高于商品价格的价值购买,但简单商品交换不存在此阶级;即使存在,他们的货币也必然是依靠暴力,从商品所有者那掠夺而来。商品所有者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卖出去,也是将被掠夺价值部分收回,吃亏的还是商品所有者,因此不能形成剩余价值。

C、欺骗同样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假如有人使用欺诈手段贱买贵卖,别人又无可奈何,他虽能打破常规,但他的所得正是别人所失。价值总量不变,只是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间的分配。并不能使商品总价值增加。

11、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从广义上讲二者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价值的生产过程。(2)但二者区别也很明显,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指新生产的产品价值量正好等于资本所支付的价值量。如果新生产的产品价值量超过了资本家预付的价值量。劳动者不仅创造了劳动力,等量的价值还生产了更多的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这就是价值的增值过程。

12、如何理解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

1)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在人们的感觉上最初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买者付出一定货币,而卖者付出与货币不同的商品。它们的区别只在于一般商品的买卖,而劳动力商品买卖,我给你,是让你去做。买卖双方似乎平等,正是这一假象掩盖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资本主义关系。

2)劳动力商品同其他一切商品相区别的属性是普遍意识所不能领会的。一

般商品不可以用同一单位来计算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用同一单位来计算(劳动时间)。这样一来也就很容易使人们把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相混淆,从而把劳动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相混同。一般商品两种价值可以辨别,但是劳动力的两种价值是很难区分的。

3)工资的形式(价格转化形态)也使工人和资本家看不清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的价值之间的真实关系。因为工人提供的劳动使他获得一定量工资的购买手段,劳动力价值随着日常生活资料价值及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但不论劳动力价值如何改变,它总是要付出一定劳动量。在工人看来,认为他们所得工资量的变动必然变现为它的劳动价值变动,从而使他们把劳动力价值看作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即工资形式。在资本家看来,总是希望用尽量少的货币换取尽量多的劳动,资本家关心的劳动力价格与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

4)工资的实际运用显示出一些现象,似乎被证明支付的不是劳动力价值而是他的职能,即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的历史使命 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班级:H会升班 学号:5240115107 姓名:尹慧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当代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按照社会的需要,时代要求来塑造自己,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把个人成才目标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合格的大学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同学面前的艰巨任务和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真正的哲学,是 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奠定了哲学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为我们明确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1、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2018年版)

2019年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26)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27)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9.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P27) 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2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本文是马克思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从小在家庭和学校就受到了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圣西门学说等启蒙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拥护进步政治与反对反动势力的正确立场,并树立起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理想和崇高精神。他在中学毕业时所写的这篇德语作文虽然写得还比较的稚嫩,却已经表现了这位17岁的年轻人对自己未来所作的最初选择的严肃考虑。少年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已经认识到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指针和选择使马克思从精神上和方向上决定了他自己的一生。他极其认真负责地使用了一个人所可能有的最尊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韫,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的人;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灵感的东西可能须臾而生,同样可能须臾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没油然而生,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材料(期末复习)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主题)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4 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 P14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①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 ②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 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应。” 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P3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认导致形而上学)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认导致唯心主义) 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P32 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5.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正文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

马克思高中毕业论文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本文是马克思于1835年8月12日在特利尔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论文)。 ?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分享

【史料】】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 历史教育 2017-08-18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本文是马克思于1835年8月12日在特利尔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论文)。 ?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 识根源 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 著、最根本的特点。 4.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 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 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 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 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 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 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 其次,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 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 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

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整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世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又什么作用: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物质: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 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 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 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

美文赏析: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美文赏析: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本文是马克思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从小在家庭和学校就受到了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圣西门学说等启蒙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拥护进步政治与反对反动势力的正确立场,并树立起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理想和崇高精神。他在中学毕业时所写的这篇德语作文虽然写得还比较的稚嫩,却已经表现了这位17岁的年轻人对自己未来所作的最初选择的严肃考虑。少年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已经认识到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指针和选择使马克思从精神上和方向上决定了他自己的一生。他极其认真负责地使用了一个人所可能有的最尊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韫,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的人;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灵感的东西可能须臾而生,同样可能须臾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没油然而生,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的整个存在也就毁灭了。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常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