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文献综述

西厢记文献综述
西厢记文献综述

《西厢记》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它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一大批的学者专家对其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出现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厢记》;文献综述;人物形象记及心理;成就与地位;主题思想,同类比较

正文

诚如大家熟知,《西厢记》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及后代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剧本所展现的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传达出的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的主题思想为历代人津津乐道,并流传至今,历久弥新。一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西厢记》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近二十年来不同学者对《西厢记》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其一大成功之处,尤其以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形象最为为突出。除此以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文献还

涉及到剧中其他典型人物,比如老妇人,普救寺的僧人。

1、对崔莺莺的研究

郭慧对剧中人物形象崔莺莺的研究中,对莺莺的作假予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及其叛逆精神。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敢于对抗封建家教礼法的贵族少女的形象,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成为古典文学画廊里十分鲜活的人物典型。

岳上铧以莺莺之美为出发点,认为《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 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一个“美”字道出了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的内核。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西厢记》为“花间美人”, 此“美”有曲词之美, 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以及戏剧整体之美。《西厢记》确立了作者理想中的古代女子美的标准,

陈兴焱在其研究中提到,莺莺性格的另一面是深沉,作者通过爱情心理描写来体现这一性格。莺莺用心思考、用心恋爱、用心斗争。这也是莺莺主动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典型的情节主要体现在莺莺的假意儿上。所谓假意儿,实际上是真意假状,都是莺莺为了达到目的,

(王实甫)是在写一位背着封建家长追求幸福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特点就在于她永远不被老夫人,但也永远不去正面顶撞一下老夫人,她坚决要做在当时世俗观

念教条是“非法”的事,但她总是在利用‘合法”的条件去达到奋斗目标。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千金小姐,而且早已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给了郑恒。在这么一种情况之下居然和一个落寞书生眉目传情,陷墙酬韵,这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不但是“非法”的,简直就是惊世骇俗。她也深知自己的叛逆行为一旦被老夫人发觉,其结局如何,可想而知;对于“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来说,怎能容忍亲生女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行为来呢?莺莺深知在通往自由爱情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坎坷,但她不愿像当时社会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莺莺性格的典型意义,不只是在于她是封建社会里追求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动逻辑在追求这种生活。老夫人的“赖婚”,使莺莺领悟到和张生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只有把恋情转到地下,当一切木已成舟,她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2、对张君瑞的研究

陈增辉对张君瑞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 认为张君瑞实为《西厢记》剧情发展的推手, 并结合剧情论述了张君瑞哭笑由我、爱情至上的人物性格, 最后指出了张君瑞的形象在中国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及其文学史意义。他比《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更充实, 更丰满。同时也为后来《牡丹亭》中的为爱舍生忘死的柳梦梅和《红楼梦》中的风流情种贾宝玉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借鉴, 甚至于在中国关于婚恋爱情题材的作品的人物画廊中也自有他重要的位置。

刘怀堂,李书安仔细研读该剧后提出, 《西厢记》中的张君瑞是一位庸俗无行、机诈百端、心地歹毒之辈, 与明清以后的张君瑞大相径庭。“读孔圣之书, 达周公之礼”的张珙所为,暴露了他无耻虚伪、道貌岸然的嘴脸。连反对此说的段启明先生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全部行动, 一切斗争, 都是为了他自己”。可见,元代之张君瑞远非明清所赋予之反封建礼教内涵的张君瑞,其种种卑鄙行为于元史信而有征。

3、对老夫人的研究陈云发先生在其著作《元杂剧选解》中提出作为有丰富社会阅历的相国夫人, 考虑问题自然会更全面、更长远、更深层次一些, 这就是张生和莺莺结合以后, 他们的婚姻有没有保障?是否因此就能一了百了?于是她必须逼迫张生赶快赴京科考求官。求官成功后的张生,最终与崔莺莺喜结连理。为了女儿的幸福,

4、对红娘形象的研究

王亚非在其研究文献中提出,红娘在《西厢记》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丫环, 她的作用更表现在她是剧中剧外的联络人, 既是剧中人物, 同时又超出了剧情范围。红娘的积极意义在于她极其符合台内、台外以及作者的各方面要求, 但由于红娘的媒介作用, 她不断地消解了矛盾冲突, 致使戏剧矛盾无法达到真正的高潮, 从而造成《西厢记》

5、对普救寺众僧形象的研究

赵路燕认为在《西厢记》中普救寺的僧人有血有肉, 有情有义, 他

们并没有抛弃了世间的情, 而是溢满了情与义, 王实甫如此塑造僧人形象,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为主题服务, 二是迎合市民口味。

法聪尽责职守, 天真直爽;法本救苦救难, 急人所急;惠明是众僧中性情独异的一位,喝酒吃肉, 豪爽、正义、敢于厮杀是他的特点。王实甫对寺内僧徒如此的描绘, 是同全书歌颂的反抗,叛逆精神一致的, 是

二、《西厢记》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唐明明从生动的抒情内容、优美的抒情话语、个性化的抒情动作、典型的抒情环境四个方面对《西厢记》的抒情艺术进行透辟的研究。首先,王实甫正是通过亦喜亦悲、亦张亦弛、悲喜相生、张弛交替的艺术手法体现主人公情感变化过程, 营造了生动的抒情内容。其次,《西厢记》的抒情话语则不仅表现在唱词上, 还表现在对白上。再次,在《西厢记》中的抒情动作描写中, 无论是外在动作还是内心动作, 作者都力求其个性化, 人物性格也随之跃然纸上。最后,在抒情环境方面,“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王实甫有着敏锐又细致的审美感知能力, 他善于捕捉和运用语言艺术来叙述情节, 传达人物的心声, 表达自己的

李振龙从情性的自然美、情爱的性灵美、性爱的理性美三个方面对《西厢记》中变现出来的人性美进行研究。作者昭示给人们的是人的情性的自然美。它唤起了人们的情性, 给予了理解与同情。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了金元之际人的情性与社会风尚, 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就是对后世的个性解放, 婚姻自主, 尊重人性亦有伟大的现实意

顾海在对《西厢记》的研究中,用了一个“错”字,认为其戏剧冲突都在一个“错”字上, 既有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的错误, 也有张生对诗意理解的错误, 正是这一个个的“错”成为全剧向前发展的动力,组合成了一出精彩的好戏。

陈文兵从诗情与剧情的平衡、意象与形象的平衡、诗语与剧语的

张文秀认为,《西厢记》的艺术成就最突出表现在剧本对“真”的探究和揭示上,《西厢记》所反对的并不是礼教本身,而是对礼法的阳奉阴违。是惠明所谓的“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颇类似于“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这些对“假”的批判,正是通过对“真”的褒赞来折射的。而这样的“真”,在汉族正统文化的霸权地位整体上处于一个失语的状态,社会呈现着一种所

谓“礼崩乐坏”的倾向时,对社会风气的挽救尤为重要。

陈也喆从剧本反映出来的道家思想出发,认为《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之一,它的主题是追求爱情的自由与人性的解放,这与道家的基本精神相一致。《西厢记》的主人公崔莺莺、张生、红娘这三个人物折射出来道家哲学思想的三个方面,即上善若水、素朴

邹壮云从解析《西厢记》的典型环境入手,分析它的艺术成就。剧中的典型环境可以概括为四个,这就是普救寺、梨花深院、月夜、长亭。这四个典型环境是作品结构的基础,其中以月夜环境的描写最

为详细丰富,它具有整体上起承转合的特色,构成了整个戏剧的中心意境。而《西厢记》“化工之美”当首先得益于作者所描绘出的典型环境,这四个典型环境彼此独立又相互响应,浑然一体地构成了整

俄罗斯学者孟列夫在叙述《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时,提出王实甫不同于其他戏剧家的是在发展中展示人物形象,而不是展示一个静态的,不变的人物,尽管他还尚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苏了, 人的地位, 人格开始恢复了。而《西厢记》正是这种思潮的最美妙绝世的产儿, 它丰富, 深厚, 完美, 是时代文学的骄子。它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描写范围上有新的突破, 写了前人所没有写、不敢写的内容, 而且首先是从美学上审视和把握男女关系这种社会现象的,

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及其蕴含的喜剧因素

薛文秀在研究《西厢记》的爱情主题中提到,《西厢记》纯粹写爱情,不应成为诟病。郑振铎认为《西厢记》的爱情描写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时代的高度。古人婚姻是父母之命的常识如同男尊女卑一样,是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人要呼吸一样的常识。所以写出了男女相爱为自主婚姻抗争的《西厢记》达到了时代高度、空前高度。但它只空前

立峰通过研究《西厢记》的喜剧结构特征,得出结论,《西厢记》喜剧情节的三个主要构成特征:人物有悖常理的言行举止导致的可笑

性。人物身份性格的差异所导致的矛盾性。既定人物戏剧重心的置换所形成的喜剧性。这三个特征本源于又外在地表现出《西厢记》自然的喜剧艺术品位。与《西厢记》同时的其它几部著名喜剧作品都没有

何衍良,何烨同样针对《西厢记》的喜剧特征,提到,《西厢记》中有很多矛盾冲突和剧情突转的描写。“无冲突无戏剧”, 正是因为这些矛盾冲突和突转,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一次感受到《西厢记》的喜剧性, 它们对《西厢记》喜剧效果的表达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以其诱

人的喜剧力量震撼着剧坛。作者用锐利目光去观察和沉思现实社会, 运用幽默风趣的戏弄性和调侃性艺术手法, 设置喜剧情境, 凸现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 营造喜剧氛围, 显示了《西厢记》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优美的情景、“花间美人”般的语言与幽默风趣的戏弄性、调侃性语言和情境相碰撞, 崩射出美丽的、在古今中外戏剧百花园里

王军对剧中的心理描写进行研究,认为《西厢记》的心理刻画,最出色的成功在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进行心理描写;通过人物情态动作进行心理描写。从而出色地完成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从而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各类人物形象,为现代观剧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

李成研究剧中恋爱心理的写作手法,认为王实甫运用心灵辩证法

艺术方法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表现的男女恋情的艺术魅力。王实甫成功运用了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特色的真与假、虚与实、冷与热、快与慢等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描写恋爱心理,是《西厢记》艺术成就高于元代其他爱情戏之独特原因的关键所在。《西厢记》中创造性地运用艺术辩证法,准确地地揭示了莺莺性格上的外“冷”内“热”、内心深处的“真”与外在言行的“作假”、心口不一等矛盾,传神地刻画了张生和莺莺在时间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怨

四、《西厢记》的综合性研究

(一)与同类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

朱伟明拿才子佳人小说与其比较,认为《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似乎成了中国古代爱情剧的才子佳人模式的固定结局,必定是“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这并不是《西厢记》首创,但对后代乃至当代的新时期文学都有重大影响。

余琳拿《长生殿》与之进行比较,认为《西厢记》的爱情理想在现实中实现, 尽管崔莺莺由于礼教而矜持, 崔张的爱情毕竟是无所外求的人的自然感情的流露;“《长生殿》的爱情理想在现实中破灭, 在超现实中复生, 杨玉环的爱情是有所外求的人的社会情感的表露, 其爱情追求表现为不由自主地激烈竞争的功利目的, 李杨的爱情关系经由出生人死

徐萍,韩克祥用《红楼梦》进行对比,主要研究的是《西厢记》对它的影响。《西厢记》这部爱情剧, 唤起了宝玉和黛玉的青春觉醒, 揭

开了他们的心扉, 启发他们要挣脱封建礼教桎梏的愿望, 从而成为宝黛爱情的催化剂。另一方面,《西厢记》只是局限在爱情事件本身来表现其反封建性, 崔张爱情终以“大团圆”结局, 透露出浓重的喜剧气氛。而对宝黛来说, 处境则要艰难得多, 道貌岸然的贾府,不知隐藏着多少丑事, 但那些封建家长们, 对青年男女的婚姻却横加干涉。所以宝黛的爱情问题要比崔张爱情充满更多的曲折与辛酸, 最终以悲剧性的结局,

于红岩,张荣华则是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认为西方戏剧是叙事文体, 《罗密欧与朱丽叶》强调动作, 因而故事情节发展较快; 中国古典戏曲是抒情文体, 《西厢记》强调人物内心感情的表达, 因而故事发展较慢。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古典戏典是直接诉诸感情来提示内心世界的, 而西方传统戏剧仍不脱“动作是戏剧的基本原则”的观念, 一切的心理,

在谢倩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中,认为《西厢记》的爱情是以反封建礼教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础的,旨在“以情抗礼”;而《牡丹亭》的爱情发展则以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为基础,旨在“以情格理”。二者相比较《牡丹亭》更能体现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前卫与个性的解放。而且故事情节的起起伏伏不难说明《牡丹亭》的反封建礼教意识比《西厢记》强悍许多,

(二)不同理论对《西厢记》的解读及其在外国的传播和影响韩国学者高奈延在研究《西厢记》在韩国的传播中提到,以《西

厢记》为代表的元杂剧传人朝鲜,虽然,朝鲜文人对杂剧形式了解不多,而把它当作《水浒》、《三国》一样的案头文学来阅读。但是此类中国书籍的崭新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诱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则对朝鲜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文人还模仿《西厢记》写了一些作品,如汉文演

詹庆生用结构主义理论解读《西厢记》,不同的“西厢故事”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语法, 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故事”:即中国古典言情叙事这一类属的不同讲法。即使对于同一种讲法,其内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又形成了新的结构, 在列维·斯特劳斯和格雷马斯式的结构解读方式下,《西厢记》似乎不再是一个爱情故事, 而成为了一个文化隐喻,

黄一璜在用西方女性形象批评说对《西厢记》进行研究中指出,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女性意识的张扬正受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将王实甫《西厢记》及其对崔莺莺的塑造放在这样的语境下重读、思考, 并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有关女性形象的论述以及中国古代“节”戏加以比较, 有助于开阔我们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视野。而王实甫正是出于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文论者相同或相近的目的, 关心的同样是女性生存和生活的自主权力问题, 因此, 他通过塑造崔莺莺这一形象,

五、小结

历代学者们对《西厢记》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取得不少具有

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有疏漏和不足之处。不足之处表现在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而进行的研究中,涉及的方面太过狭窄,而导致比较的不全面,也直接使得研究成果的价值大打折扣;另外,研究文献中很少有涉及《西厢记》对国外的影响方面的,或者说它在国际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在少数的涉及到这一方面内容的研究文献中,几乎是外国学者进行的。疏漏之处表现在,在所有的文献中,大都是对《西厢记》文本的研究,而对其舞台演出可能的效果,或者说是舞台动作设计等方面很是匮乏;再就是,一部作品若果能在当代产生广泛的影响并流传久远,那么研究者们就有义务结合研究者们所处时代进行作品研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或者当时的社会意义。综上,学者们对《西厢记》的研究成果为近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而存在的疏漏之处也为其他学者研究《西厢记》提供了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郭慧.试论《西厢记》中莺莺作假的性格心理及叛逆精神【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31).

2. 岳上铧.论莺莺之美【N】.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3.)

3.陈兴焱.《西厢记》主要任务创作手法新探【J】.中州学刊,2008

(5)

4.陈增辉.略论《西厢记》中的张君瑞【N】.河南机电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10(4)

5.刘怀堂,李书安.“西厢记”中张珙形象异议【N】.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5)

6.陈云发.《西厢记》中的崔夫人形象谈【M】.元杂剧选解,2008(12):42—45

7.王亚菲.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存在意义【N】.安阳工学院学

报,2007(2)

8.赵路燕.《西厢记》中的众僧形象【N】.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4)

9.唐明明.浅谈《西厢记》的抒情艺术【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7(4)

10.李振龙.论《西厢记》的人性美【N】.江汉大学学报,1991(1)

11.顾海.怎一个“错”字了得—谈《西厢记》的戏剧冲突【N】.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

12.陈文兵.论《西厢记》的诗剧特征【J】.戏曲研究,第78辑

13. 张文秀.《西厢记》之“真”与王实甫的价值观【J】.安徽文

学,2009(7)

14. 陈也喆.《西厢记》人物中蕴含的道家哲学—以主人公张生、

崔莺莺、红娘为例

15.邹壮云.解读《西厢记》的历史地位与意义【J】.学术论坛,

2011(7)

16.(俄)孟列夫.《西厢记》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J】.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1)

17. 张燕瑾.《西厢记》的历史意义【J】.河北学刊,1990(5)

18.薛文秀.只说《西厢记》的爱情【N】.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12)

19.立峰.论《西厢记》戏剧情节的构成特征【J】.艺术百家,2004

(5)

20.何衍良,何烨.《西厢记》的戏剧性:矛盾和突转【N】.咸宁

学院学报,2009(5)21. 陈兴焱.浅谈《西厢记》“戏弄性”和“调侃性”造笑手法的运用【N】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22.王军.《西厢记》人物心理描写探析【N】.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6)

23.李成.《西厢记》恋爱心理描写的辩证艺术特征【J】.学术交

流,2010(1)

24.余琳.浅析《西厢记》与《长生殿》的异同【N】.湖南工业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5. 徐萍,韩克祥.浅谈《西厢记》对《红楼梦》创作之影响【N】.

湖南农专学报,1999(4)

26. 于红岩,张荣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抒情文体

的文化根源【J】.江苏社会科学,2009

27.谢倩.《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差异之我见【J】.文

艺评论

28.高奈延.《西厢记》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N】.南开学报,2005

(3)

29.詹庆生.《西厢记》的结构主义解读【J】.中国比较文学,2003

(2)

30.黄一璜.从西方女性形象批判说到《西厢记》的创作【N】.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017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答案

?《《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关于崔张故事的各版本中目前保留完整的是()。(1.0分) 1.0 分 ?A、 《刘知远诸宫调》 ? ?B、 《天宝遗事诸宫调》 ? ?C、 《雍熙乐府》 ? ?D、 《西厢记诸宫调》 ? 我的答案:D 2 金本《西厢记》中将莺莺许配给退兵之人的建议是()提出来的。(1.0分) 1.0 分

?A、 张生 ? ?B、 老夫人 ? ?C、 红娘 ? ?D、 莺莺 ? 我的答案:B 3 “罗敷”是古代()作品中的人物。(1.0分)1.0 分 ?A、 杂剧 ? ?B、 传奇 ? ?C、 词赋

? ?D、 乐府 ? 我的答案:D 4 《读莺莺传》是()的作品。(1.0分) 1.0 分 ?A、 王国维 ? ?B、 陈寅恪 ? ?C、 金岳霖 ? ?D、 鲁迅 ? 我的答案:B 5 相较于《莺莺传》,《董西厢》中的“惊人之笔”情节并不包括()。(1.0分) 1.0 分

?A、 乱兵围困普救寺 ? ?B、 赖婚 ? ?C、 崔张私下结合 ? ?D、 崔张一见钟情 ? 我的答案:D 6 王世祯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王西厢》的语言,其中不包括()。(1.0分) 1.0 分 ?A、 骈俪中的景语 ? ?B、 骈俪中的情语 ? ?C、 骈俪中的诨语

? ?D、 骈俪中的诗语 ? 我的答案:D 7 《董西厢》中的武戏在情节设置上是为了()。(1.0分)1.0 分 ?A、 丰富情节 ? ?B、 渲染气氛 ? ?C、 烘托人物 ? ?D、 突出崔张的爱情 ? 我的答案:B 8 《寺警》之后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1.0分)1.0 分 ?A、

西厢记各出大意及赏析

第一本,楔子: 崔相国过世,崔夫人携女儿护送灵柩至博陵安葬。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将灵柩放在普救寺内,让已经与崔小姐订婚的未来女婿郑恒前来协助。普救寺香火凋零,崔夫人心生伤感,唤女仆红娘陪同崔小姐散步。 第一本,第一折: 张君瑞文才出众,无奈父母早亡,功名未遂。张君瑞进京赶考,顺道前去拜访结拜兄弟杜君实。过了蒲津到了城里,张君瑞在一家旅店里打听到附近的普救寺值得一访,便轻装前往。在普救寺意外碰见崔家小姐崔莺莺,张生对其一见钟情。为了能再见崔小姐,决定不惜放弃考取功名的机会,要搬进寺内居住读书。 第一本,第二折: 张君瑞与寺院长老见面交流后,得到长老应允可以暂居寺中。此时红娘奉崔夫人之命来唤长老前去崔夫人处议事,张君瑞请求前往,长老同意了。红娘看穿张生心思,便用道德伦理的说辞教训了张生一番,要张君瑞循规蹈矩切忌害人害己。 第一本,第三折: 张君瑞得知崔莺莺每夜都去后花园内烧香,便来到后花园,偷看崔小姐烧香。张生为了引起崔小姐的注意,在墙角吟诗,崔莺莺也回作了一首诗而且对张心生好感。漆黑月夜,崔莺莺由于担心被人发现而疑神疑鬼逃回房内,只留下张生一人独自惆怅。 第一本,第四折: 二月十五日,崔家在普救寺做法事。寺院长老请求崔夫人让张君瑞带斋追荐亡亲,谎称张是其亲戚,得到崔夫人应允。张君瑞得以入内追荐亡亲,并暗地观望让他魂牵梦萦的崔家小姐。 第二本,第一折: 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便起了贼心,率领人马包围普救寺,想强抢其作为自己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时崔夫人无奈作出决定:谁能击退强盗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危难之中张君瑞主动请缨要承担此重责。 第二本,楔子: 张君瑞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信请自己的结拜兄弟率兵前来援救,三日后杜元帅带兵打退了孙飞虎。 第二本,第二折: 强敌已退,崔夫人让红娘请张君瑞赴宴,要答谢其救女之恩,张生与红娘交谈后,以为崔母真的要将崔小姐许配给自己,满心欢喜。 第二本,第三折: 崔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为由拒绝了张生和盈盈的婚事,而让他们结为兄妹并承诺会厚赠金帛。张崔二人看到这些一时之间痛苦不已。 第二本,第四折: 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达自己对她的心意,崔莺莺也向张生倾吐自己对张的爱慕之情。 第三本,楔子: 崔莺莺央求红娘帮她去探望听说病重的张君瑞,红娘答应了。 第三本,第一折: 原来张君瑞害的是相思之病,趁红娘探病之际,张生托她捎信给崔小姐。 第三本,第二折: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文学赏析 内容摘要: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 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 厢记》。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 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 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 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 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 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 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 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 典文学。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 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 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 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 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 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 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 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 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 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 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 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 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课件《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少女青春苦闷,莫名惆怅) 老夫人: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棺材)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饱含势去人冷之叹,故再兴之) 因而,老夫人严加防犯女儿,将之嫁于其侄,是从其维护其封建门第利益出发,戏剧正是通过这一矛盾表现的反封建的主题。 崔莺莺:是个美丽、聪明、温柔、多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女子的典型。出身相门,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但由于她的身世,教养,从而使她走向反封建的步履显得尤为艰难,剧作家正是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丰满。另外,戏曲展示了性格中尤为可贵的是她淡泊功名,看重夫妻恩爱,此使之更有光彩。 张生性格,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其身上有关、王这类元初书会文人的痕迹。他是位聪慧而痴情的书生,又是一个叛逆者形象。他“银样蜡枪头”的个性,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使之显得轻佻。 红娘是《西厢记》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21折戏,由红娘唱的有7折之多,充分展示这一人物的内心。她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心直口快,活泼爽朗;聪明机智而又勇敢泼辣。在关键时刻如此坚持正义,深得观众的赞赏,红娘真不愧为崔张爱情的“擎天柱”。 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寺警”使之陷入困境,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答应将莺莺许张生。兵退赖婚,表现封建卫道者的狡猾,虚伪的性格,正当她充满自信,以己谋得逞时却弄巧成拙,女儿一气之下投入张生怀抱,事发后,她暴跳如雷,手持根棒拷打红娘,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应允此门婚事,但她又不甘失败,又逼张生上京应试,企图趁张生不得官,把婚再赖掉。没想到,当她正要叫郑恒做女婿时张生考中归来,她落得可卑而又可笑的下场。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推荐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端正好”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

《西厢记》赏析

景、情、戏、思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 《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 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结合全剧来看,这段唱词更是整出戏的心理、情感基础,主人公的寻爱行动将以此为起点伸发开去。

尔雅 西厢记赏析 期末考试答案

尔雅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1莺莺唱到“吓得我荆棘剌怎动那”是中明确提到的。分? ? ? ? A、王季思本B、刘龙田本C、张深之本D、金圣叹本我的答案:B 2“调笑转踏”是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种。分? ? ?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我的答案:B 3下列不属于“五便三计”的“三计”是。分? ? ? ? A、献与贼人B、削发为尼C、自杀D、许配给退兵之人我的答案:B 4下列关于元杂剧兴盛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分? A、社会生活安定? ? ? B、大批的文人参与杂剧的创作C、元朝统治者的重视D、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我的答案:A 5莺莺通过红娘给张生回简,目的是。分? ? ? ? A、试探红娘B、警告张生C、约会张生D、与红娘赌气我

的答案:C 6元杂剧每本戏的主唱是角。分? ? ? ? A、旦和末B、旦和生C、旦、生和末D、旦或末我的答案:D 7《西厢记》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悬念情节是。分? ? ? ? A、《寺警》 B、《许婚》 C、《赖婚》 D、《闹简》我的答案:C 8元杂剧流行的宫调是。分? ? ? ? A、六宫十一调 B、十七宫调 C、五宫四调 D、四宫五调我的答案:C 9现存最早的《西厢记》刊本是。分? ? ? ? A、大德本B、闵齐伋本C、弘治本D、万历本我的答案:C 10《董西厢》中孙飞虎抢夺崔莺莺是为了。分? ? ? ? A、占为己有 B、报复张生 C、送与郑恒 D、献给上司我的答案:D 11被看作中国戏曲史上的雏形是组合而成的宋杂剧。分? A、滑稽表演和歌舞? ? ? B、歌舞和杂戏C、滑稽表演和杂戏D、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我的答案:C 12《董西厢》

《西厢记》鉴赏与评析

《西厢记》鉴赏与评析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这个剧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高峰之一。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封建礼教的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进步社会思想。这在古代艺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它被封建统治阶级斥为“淫书”,列为禁书。今天我们阅读这部著作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体会它的进步意义。 《西厢记》在当时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后世无数青年的喜爱。流传几百年来,使王实甫名垂不朽,然而“金无足赤”,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很难说十全十美,阅读时需考虑剧本有无不足之处?诸如是不是杂有一些色情描写?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有没有尚可推敲的地方……。我们今天阅读它不能生吞活剥,不能为爱情而终日愁眉苦脸或者相互猜疑甚至勾心斗角。 围绕着《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而展开的有三对戏剧矛盾。首先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老夫人要把莺莺许配给当朝尚书之子郑恒为妻,不许外人窥视;而莺莺、张生不仅一见钟情,还在此后一连串或明或暗的交往中加深了解,互相爱慕,不顾封建家长的反对,坚持自愿结合的婚姻。红娘则是积极帮助他们结合的人物。这就在封建家长所积极维护的礼教与青年一代所全力追求的爱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构成一条贯穿全剧的主线。 老夫人作为相国遗孀、封建家长,在家庭内部有支配一切的权利。她在跟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冲突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但她虽则道貌岸然,却背信弃义、口不应心,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不惜牺牲爱女纯洁的爱情和终身的幸福,严酷地设置了几乎难以跨越的障碍,从而激起了莺莺强烈的反感,和张生、红娘连成一气,一步步走向背叛她的道路。在当时,剧作家如此大胆地处理这一对尖锐矛盾,无疑是对封建思想的极大震撼,也无怪会引起后世

经典戏剧《西厢记》赏析

经典戏剧《西厢记》赏析 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包括《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厢记》了。 《西厢记》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周德清称赞《西厢记》“诸公已矣,后学莫及”。它在中国 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如果以单部作品而论,《西厢记》可以说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它以五本的宏大规模来敷 演一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不仅题材引人喜爱,而且人物能刻画得更丰 满细致,情节能够表现得更曲折动人,再配以与浪漫的内容相称的秀丽优雅而又活泼的语言,自然有一种不同寻常的魅力。 《西厢记》主要讲的是书生张珙游学河中府,在古刹普救寺与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小姐 相遇。因一见倾心,借宿在崔氏眷属暂住的西厢院外僧房之中。夜间莺莺花园烧香,强生隔 墙吟诗,莺莺亦酬诗一首;张生继而藉崔府超度老相国时,追荐自己的父母,在法会上与与 莺莺再度相见。其间贼将孙飞虎为抢夺崔莺莺,兵围寺院,崔母求助于寺众,许诺能退贼兵 者以莺莺相配;张生应下此诺并修书一封请惠明送至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处。杜确率兵打败孙 飞虎,普救寺兵围虽解但崔母却违约赖婚,命两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相思入病,侍女红娘 遂教张生夜间在花园外弹琴,对莺莺诉说心曲。红娘为莺莺、张生传书递简,莺莺瞒过红娘 而“待月西厢下”,是夜张生依约到来,但莺莺毕竟囿于礼教,又被红娘看见,竟翻脸不认。 张生为此抑郁成疾,莺莺不禁内疚,以药方为名托红娘送去,当晚便由红娘送莺莺到张生房中。月馀后,两人情事被崔母发觉,崔母大怒拷问红娘,红据理以争,认为崔老夫人不应悔婚,若不允婚只怕还有玷辱家门和治家不严的罪名,崔母只得允婚,但张生必须应举得官方 能迎娶莺莺,两人因此长亭送别。张生行至草桥,见莺莺追赶而来,醒后才知是梦境。张生 得中后欲与莺莺完婚,被当年曾经与莺莺订亲的崔母内侄郑恒阻挠,恰好白马将军携旨到达,为张生与莺莺主婚,郑恒羞愧自尽,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 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通过剧中 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 肩,只将花笑捻”。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回顾--觑末--下请注意这一舞台提示,它异常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 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 莺莺遇见张生以后,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 便去酬和联吟;张生故意撞出来瞧她,她“陪着笑脸儿相迎”,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 而她的态度,张生也看在眼里。他们心有灵犀,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正是由于莺莺从 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悖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王实甫写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长亭送别, 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 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 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 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

西厢记鉴赏期末论文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它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讲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崔莺莺的形象特征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对张生一见倾心,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张生:张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张生在普救寺初见崔莺莺便一见钟情,之后为了接近崔莺莺,将“云路鹏程”抛在脑后,毅然在普救寺住下。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如初见红娘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红娘:剧中最光彩的人物,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最无顾忌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她的思

西厢记--长亭送别 赏析)

论文-《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 [摘要]本文从《长亭送别》的景物描写入手,以文本细读的鉴赏方式,深入细致的探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总结了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写情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借景抒情情境交辉乐景写哀化腐朽为神奇过渡、引起情节 引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西厢记鉴赏论文

再看西厢红娘 当初选中国戏曲鉴赏这门课本来是没有太多兴趣的,因为以前不喜欢听戏,总觉得依依呀呀的又听不出来内容,没有现代影视好看。有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西厢记》,班上同学开始还在做自己的事,结果后来大家都随着剧情起伏心情。有人看到张生在莺莺面前呆傻笨拙的样子哈哈大笑,有人气愤老夫人出尔反尔、棒打鸳鸯,还有人为坚贞的莺莺维护自己的爱情加油……可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个中了状元的张生,也不是已故相国之女莺莺,却是那个小小的婢女——红娘。 自唐人元稹以来,莺莺的故事至今已经在人民生活中传颂了一千多年。如果说,在王实甫以前,这种传颂的主要对象是崔莺莺,而在王实甫以后,这种传颂的对象却变成红娘了,甚至在舞台上都压倒了莺莺。红娘这一艺术形象对后世的影响远比崔莺莺更加巨大。 莺莺是已故相国之女,书香门第,是个美丽的千金小姐。红娘出身卑微,只是个婢女,即便是在王实甫的著作中,其形体神态也是寥寥几笔,与对莺莺的刻画相比,可以说是吝啬。然而我们仍然觉得是红娘较莺莺更为可爱,红娘美得是性格。 红娘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为帮助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幸福的张生和崔莺莺,不惜背叛代表封建家长是势力的老夫人;在与老夫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充分显示了她那机智勇敢的一面,一个富于心计、聪明机灵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而对于其主人莺莺的“假意儿”和张生的懦弱无胆识,给予毫不留情的批评和火一样的嘲笑。 红娘在和张生相遇以后,虽然也曾随便和莺莺谈起张生的可笑的傻瓜样——冒昧的追着素不相识的红娘莫名其妙的自报家门——但她坚决的干预其事,却是从寺中遇匪,特别是在老夫人赖婚后才开始的。红娘在看到老夫人言而无信,以及由此造成的莺莺和张生的深深地痛苦以后,才正义的挺身而出,为张生出谋划策,并诱导莺莺走上她认为是正当的反抗道路。红娘一面同情和帮助他们,一面也在嘲笑他们,指出他们的虚伪、软弱和教养的可笑。 可是,红娘的正义与热心也不是没有遭遇过困难的。她被张生用世俗的眼光侮辱过,也被夫人毒打过,也被莺莺斥责和假意欺骗过。然而正义所在,百折不

西厢记鉴赏期末论文

赏析《西厢记》 摘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关键字: 起源爱情现实主义反封建有情人终成眷属文辞华美杰出的戏曲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 一个精彩的故事需要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来演绎,同样形象鲜明的人物也需要情节丰满的故事来提供展示的舞台,只有这两者达到一个统一,才能成就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 《西厢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可以说是阐述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作品。《西厢记》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婚姻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批判了由家长包办的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表现了“佳人配才子”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思想和感情。它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讲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塑造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对男主人公张生的塑造,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张生个性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 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如初见红娘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张生的对崔莺莺的痴情和风魔可以从他对崔莺莺的态度上看出来,他把对崔莺莺的感情放在第一位,置于功名之上,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忠于自己的爱情,我想在功名利禄重于一切的古代,尤其是对于一个男生,为了爱情放下功名,已经难能可贵了。考取状元与他鄙薄世俗功名并不矛盾,对于张生而言,考取状元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莺莺的爱的坚定,是为了名正言顺的与莺莺在一起,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但是,个人觉得剧中的张生也有傻角儿的一面,当他与崔莺莺的爱情受到外界的阻挠时,他表现出了软弱的一面,行为冒失。张生这个角色个性鲜明,是一个反抗封建礼教,鄙薄世俗功名的青年叛逆者的形象。 剧中的女主角崔莺莺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叛逆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