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金融危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金融危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金融危机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85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金融危机

于 光

(吉林财经大学 信息经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的,虽然现在危机的表现形式和以前不尽相同,但是其实质和结果是一样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仍能对现代的经济危机作出解释,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至今仍未过时,而且也不会过时,它将会与时俱进的继续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285-2

自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危机从金融领域转向实体经济领域。这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危害之强,可以说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罕见的。无论危机形式怎样变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从未过时。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最初的交换,这时的交换表现为直接的物物交换(W-W),此时买和卖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一致的,不会引发经济危机。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货币进入了交换领域(W-G-W),此时,不再表现为直接的物物交换,买和卖会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再一致,这样就使危机的发生有了一定的可能性。因此,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的产生便从可能性转为现实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第一、整个社会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消费能力落后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实现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是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生产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尽可能的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将不断的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的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①(P404)这样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就被限制了。 第二、个别企业有组织性的生产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急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别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因此,彼此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这就导致了个别企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断地扩大。 同时,信用制度也成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另一重要推动力。当机器大工业产生后,资本的积累能力便得到增强,信用制度成为了资本积累的推动力,使生产不断得到扩大,同时又造成了一种虚假的需求,使生产过剩的真实面目被掩盖,信用危机由此产生,进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危机爆发的频率。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构成。并且每隔若干年,经济危机就会卷土重来,爆发一次,形成了周

期性。

二、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未过时

(一)表现形式和实质并未过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19世纪初开始,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表现有:经济萧条、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以致于成批被销毁。由于产品积压卖不出去导致工厂减产、停产甚至关闭破产,银行也出现类似情况,此时信用关系瓦解,资金链断裂,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猛跌。因为银行倒闭、工厂关门,使工人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极度下降,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经济危机发生的领域及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经济危机发生的实质是一样的,其实质都是“生产过剩”,且这种过剩的表现形式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也就是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比而显得过剩,也就是商品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与以往的经济危机不同,其实仍然表现为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减产甚至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股票、债券等价格猛跌,因此从这种情况来看,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从这些来

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表现形式和实质并未过时。

(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未过时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有: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对于原因1马克

思主义认为对于个别企业来说,目标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来尽可能的实现最大的利润,因此企业对自身的管理有很强的组织性,力求用最先进的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而对于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参与的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 看 ■龙在天/编写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各个领域的学者纷纷发表评论,阐述自己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看法。希腊学者萨瓦斯?迈克尔-马特萨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撰文认为,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世界性的新名词,这次金融危机是近20年来新自由主义的惨败,换句话说,是新一轮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表明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历史性衰落。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球化、俄罗斯和〈共产党宣言〉》,作者在1998年6月向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组织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提交了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一、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在这次亚洲危机中,所谓的“虎”们的经济“奇迹”破灭了,随后日本经济急剧恶化,一个即将到来的经济灾难的幽灵正在世界徘徊。英国首相布莱尔承认,世界经济正面临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困境。 欧盟和美国都对金融危机忧心忡忡。美国担心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他们的“战略利益”,换句话说,他们担心危机的革命性后续效应。在经济灾难的幽灵背后,另一个举世闻名的老幽灵———共产主义和革命的幽灵卷土重来了。 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推翻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是《共产党宣言》的中心议题。但是,在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的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所谓的“左派”、尤其是丧失斗志的后1991年左派赞扬《宣言》中有关资本主义“革命化”、“全球化”趋势的描述,而将其革命结论轻视为乌托邦和“有害的”

或“非所期望的”;而另一方面,有阶级意识的右派却发现这个所谓的“乌托邦”式革命的部分才是最令人害怕的! 但事实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预言和对革命的展望是不可分割的,前者导致后者,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当《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进步性或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趋势时,并没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思。这里的要旨是要从“世界历史观点”出 发,把握资本主义的运动和暂时性特征。资本主义是以交换价值为取向的生产方式,因此它必须不断地对生产技术进行革命化,并使经济生活国际化,建立劳动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到达一定程度的历史成熟性之后,便与私人占有财产和利润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发生激烈冲突。资本主义带来的世界性趋势发现资本本身是自己的巨大障碍,于是要克服它,超越它。 马克思的预言可以概括如下:和资本与生俱来的世界性———或用流行的术语,作为一种过程的全球化———在一种资产阶级社会愈来愈不能控制或不能解决的螺旋式危机中与资本发生冲突,当所有的矛盾积聚到最高峰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发动作为世界性阶级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解放被压迫的全人类,赢得一个新世界。 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 及在本世纪的四个阶段 《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的150年里,这一预言毫无疑问得到了证实。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现代生产力的世界性特征已经形成。作为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作为过去20年里帝国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卫道士所使用的神话的资本全球化,在我们所处的帝国主义腐朽的时代螺旋式地发展着。这一螺旋发展的每一次抑制都以资本的矛盾的总爆发、以世界经济危机而告终。然后,这个螺旋扩大了范围,寻求危机的出路。但是,每一次寻求危机出路的办法,“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更加复杂、多变。研究其传导渠道,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并减弱危机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金融危机传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国内的传导过程,以及从美国传导至全世界的机制过程,以期为各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发生时减轻经济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由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从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到全世界,至今经济复苏缓慢。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巨大,理论界与实务界基本上都认同这次危机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然而:为何在美国发生的“次债危机”会逐渐衍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何在美国本土发生的危机会如此迅速的蔓延至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为何危机从影响虚拟经济到后来发展到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巨大伤害?这当然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全球化来一言以蔽之。其中,复杂与连续的传导机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作简单分析,以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整个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理论 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实体经济全面衰退有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由于全球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金融市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接受和释放金融危机信号越快。因此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很快就从一国金融市场传导到另一国金融市场,进而再向实体经济蔓延。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导的。 (一)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 季风效应最早是由Masson(1998)提出的,是指由于共同的冲击引起的危机传导。比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此次金融危机是在次债危机的共同冲击下而引发的全面的流动性危机,这也印证了季风效应是危机传导的途径之一。 (二)溢出效应(Spillovers) 溢出效应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金融溢出效应,另一种是贸易溢出效应。由于一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贸易和金融,因此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两个重要途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该国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入都会大幅减少。比如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泰国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 【教学目的】 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及要求】 导论 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马克思理论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分析与启示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当前有“触点论”、“政策论”和“桥梁论”三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上是由生产过剩导致的剩余价值实现矛盾引发的。结合实际可以发现,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依靠信用过度扩张化解需求矛盾,从而加剧了金融风险、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和经济虚假繁荣。以此为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要注意坚持依靠创新刺激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以国家为主体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以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马克思金融危机 2006年春,美国“次货危机”开始显现,最后发展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其原因分析,成为理论界研究热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对预测美国金融危机、解释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宏观调控要以此为鉴,主动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和扩散的一般原因 1、次货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触点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市场内因论,认为没有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导致美国次贷市场运转失灵引发金融危机。次贷是美国房产贷款中面向信用纪录不佳或收入证明缺失的持“次级信用”的客户而产生的贷款。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2004-2006年上涨了40%-70%。在房价上涨预期下,银行降低信用门槛,推出了“无本金贷款”、“循环贷”等贷款品种,助长了投机,推动房价继续走高。美联储2005年开始将利率从1%提升到5.25%,促使经济降温,房价下滑。房价下降预期增大和还贷压力增大的双重约束,使次级贷款违约率在2006年底上升到13.3%。违约率持续上升,带来债务状况恶化,导致美国大型次级房贷公司纷纷破产,前者的破产和倒闭带来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和公司破产,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动荡。 2、金融政策导致金融危机的“政策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政府外因论,认为次级贷款仅占美国房贷市场的7%-8%,次贷危机之所以形成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政策是根本原因。一是金融工具创新过度。次级贷款被房贷公司购买后,资产证券化成为债券在市场发售。经济繁荣期,它们被投行和对冲基金看好并购买,投资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再出售,一元贷款被放大为数十元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链条拉长,导致金融产品的基础价值被忽视,助长了极度短期投机。美国还依靠政府信用成立国家保险公司对债券违约进行保险,总额从2001年的9000多亿发展到2007年底的62万亿美元。这种情形下,总额不大的次级贷款危机产生了规模巨大的债务危机,政府已难以挽救。二是金融监管不力。美国鼓励自由的跨国金融活动。对新金融产品,政府主要依靠市场评级机构的评级、研究报告和资本抵押标准要求来化解金融风险,缺乏审查和监管以及对金融泡沫的预警。这样,当投机盛行时,投机主体和评级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评级机构做出背离信用基础的评级行为,向市场释放错误信息,便会提升系统风险。 3、经济全球化形成全球经济危机的“桥梁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外部条件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活动使美国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一是金融活动全球自由化使美国金融危机向发达国家扩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地普遍购买美国次级债券,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汇丰银行、德国工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花旗集团等相继暴出巨额坏帐,引发本国金融动荡。二是金融危机的财富效应和政策效应使危机延伸到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消费者个人财富缩水,银行紧缩银根,消费和投资下降,导致总需求减少。三是全球经济活动依赖性增强使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漫延。美国在全球几大经济体的出口市场中占据很高比例。美国国内经济衰退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大幅下滑,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二、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经济危机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上是生产过剩导致剩余价值无法实现引发的。生产过剩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在于私有制引发的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银行制度、信用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结构的冲突把生产过剩矛盾推向不可调和地步时,潜在危机便转化为现实危机。 (2)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一是根本性制度变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变革,才能根本化解经济危机。二是政府宏观调节。通过调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创造新的投资和消费机会、实行信用扩张、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宏观政策,刺激需求,缓解生产过剩。 2、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马克思理论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分析与启示 ○李江磊 (军事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35) 宏观经济 82 《当代经济》2009年9月(下)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 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

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额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也就是商品卖不出去。当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直接交换的时候,买和卖同时发生,商品所有者既是卖主同时又是买主,不存在买和卖的分离,也就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但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即商品流通出现以后,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继续实行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引起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即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首先,货币作为价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2012年第0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2期) Total No .302 收稿日期:2011—11—06 作者简介:王丽丽(1976—),女,吉林农安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孙愫汎(194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王丽丽,孙愫汎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22) 摘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与根源,指出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实会逐步证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真理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金融危机;危机理论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79—03 一、问题研究背景 2007年以来,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市场, 并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此次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以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影 响。为了应对危机, 各国政府实施了降息、大幅减税,货币贬值,增加政府支出,公布刺激经济计划等 一系列措施。如此强烈的连锁反应, 已促使人们在提出应对措施的同时不得不思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 层次原因。经过层层探析,最终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是从商品流通形式 的分析开始的。在原始社会末期, 产品有了剩余之后,人们进行偶然的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 商品和货币, 当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 币之间的矛盾,使得商品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使商品生产者生产过量的产品成为可能。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在支付货币时不再用现金支付而采用赊账方式,如果某些债务人到期不能支付欠款就会影响其他债务人的支 付能力而使整个信用链条发生断裂, 不仅使商品销售难以为继而且会引起一系列企业破产。但是,马 克思指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 一系列的关系, 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才会从可能转变为现实。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 中说:“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 竞争和信用中引出。”这就是促使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三个因素。在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使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多数人只占有很少 的生产资料或不占有生产资料, 两极分化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造成了商品生产的过剩,然而劳动人 民的购买能力却在相对减少。在资本主义繁荣时期,信用制度充分发展。马克思认为,当生产相对过 剩存在时,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会绝对化、公开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才成为现实。(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同于斯密的一般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及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所谓生产相对过剩,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9 7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论马克思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论马克思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 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大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定位才能为祖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尽其应尽的责任。马克思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因此,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作用,全面深入了解和挖掘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哲学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和社会潮流的前进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作为一个有着良好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然而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不需要我们端起一挺机枪保卫家园,它要求我们热爱并关心政治,有远大而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地位和复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至关重要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建设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会失去方向甚至偏离社会主义发展。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祖国一切目标的顶梁柱。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对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哲学的思想根基和客观内容,而哲学则是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的概念,是民族精神的容器。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会从根本上促进哲学的繁荣和发展;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和导致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和升华,甚至创造和铸就新的民族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

用马克思理论解释2008金融危机

回顾2008年,可以说是多事之年。其中最为严重的恐怕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了。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简单的说,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本学期,本人所学的课程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查阅其它的一些相关资料后。说说本人用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内容解释本次金融危机。 马克思关于危机理论的论述十分耐人寻味:“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通过这句话,可以得知虚拟资本无节制地背离实体经济是危机爆发的根源所在,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高科技带来的效益被少数人获取,是爆发的深层原因。 马克思也曾提出过经济周期理论。他曾说“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同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其顶点就是普遍危机。”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恰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从周期性来看,经济危机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我认为,也许在未来,历史学家会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因为这两次危机有很多的相像点,并且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揭示中论述道:“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其中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衍生的资本金融化、虚拟化及金融市场中投机、赌博和欺诈的盛行的论述,可以说对此次金融危机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资本家唯一的目标是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导致资本积累呈现出脱离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张的态势。这点深刻地分析了虚拟资本的产生机理、基本属性、运行规律以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 【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西方现代所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做出的分析,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批判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指出了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缺陷。从马克思的角度给出了经济危机的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案,以及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上与新自由主义的相似性。【关键词】现代西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曾有深入的研究。他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出发去寻求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存在的根源。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的历史现象,也是资本主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表现。经济危机的克服是以生产力的破坏为代价的,其真正消除只能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而如果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讨论的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因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含4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而其中危机阶段是必经的阶段。 西方的经济危机理论一直试图寻求克服经济危机并使其不再发生的方法,这与马克思的观点显然是相悖的,历史上诸多经济危机的结果也显示了其理论缺陷。 一、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缺陷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是基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定的,其主要手段是将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深入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起源于1929-1933年发生的大萧条,这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 M. Keynes)发表 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创造需求,以实现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罗斯福总统采纳了这种方法,推行“新政”化解了经济危机。然而,凯恩斯的理论并没有彻底解决西方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1,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这两个负 相关的指标同时大幅度升高。油价暴涨,迫使中央银行使用过度的刺激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2。尽管后来弗里德曼(M. Friedman)提出了货币主义来替代早期凯恩斯主义,将调控失败归因于货币因素。萨缪尔森(P. Samuelson)提出了“乘数-加速原理”,连同哈耶克(F. Hayek)基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3,为已经发生的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些较合理的解释。但这些理论本质上并未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在20世纪初至今的几次经济危机中,政府基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所使用的一系列对策都没有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新的理论产生,试图解释之前发生的一系列现象,但这些看似完善的理论在之后一次经济危机中又失灵了。这本身说明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起源于生产过剩。而生产过剩很大程度上是由宏观调控过度所导致的,即“看得见的手”把“看不见的手”要 1即停滞性通货膨胀,英文stagflation,是stagnation和inflation的合成词 2price/wage spiral,指工资提高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促使工资提高的螺旋式的通货膨胀状态 3其主要理论见哈耶克《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研究

2010年第3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32010 (总第199期)J OURNAL OF X I AM EN UN I VER SI TY(A rts&Soc ial Sciences)G eneral Se rial N o.199 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研究 任 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马克思具有丰富的金融危机理论思想。金融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在于金融固有的不稳定性质。金融不稳定性表现为金融过敏、股市波动、金融传染与契约风险。金融危机产生的具 体原因有:生产危机、金融紊乱、国际贵金属流动等。在金融危机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调控措施 以减缓金融危机的影响。内生货币决定了它的行为基础。与后凯恩斯主义理论相比,马克思的金 融危机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后凯恩斯主义;金融危机;金融不稳定性;中央银行 中图分类号:F0-0;F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0)03-0028-07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本质上是货币经济。贵金属货币由纸币代替,意味着货币与商品价值的分离。由于货币既与商品联系,又可脱离商品展现自身的运动规律,意味着社会具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对此,马克思指出: 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1975b:585)关于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王德祥(2000)研究了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依据的背景、可能性、现成机制与现实条件,刘明远(2009)研究了马克思金融危机的结构、要素与机制。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自身体系展开的。本文的创新在于,借鉴现代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如金融不稳定性、内生货币等思想,来研究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 金融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在于金融所具有的不稳定性。所谓金融不稳定性,或者称为金融脆弱性,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明斯基(M inskey,1982,1992)明确提出的。它包含这样几层意思:金融危机不是由于外部冲击,而是源自内在波动;经济主体对投资项目进行债务融资,当不能偿还债务时,债务通缩的恶性传导,可能导致资产价值的崩溃;银行信用的自发扩张推动经济过热,银行 收稿日期:2009-08-14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研究(2008B029);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马克思的内生增长理论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启示研究(20060390708) 作者简介:任力,男,四川西充人,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

【摘要】2007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导致的金融海啸逐渐地发展成为全球的经济危机,直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仍然没有得到繁荣发展。我们要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关键词】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自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来,每隔若干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扰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具有阶段性。 一、经济危机理论 面对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西方学者展开大量的经济研究,试图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问题也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述,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一)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进而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社会处于非充分的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她积极的探讨如何有效的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效的消除非自愿失业。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文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化大工业迅速发展,机器化的大生产促进了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有资本家们控制,工人和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们所掠夺。随着社会化的程度越大,它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越发的激烈,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导致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处于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的几个阶段,危机和高涨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进入到21世纪,美国的经济未能及时的找到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动力。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迅速的发展起来,为了促进消费,美联储大胆的进行了各种创新,尤其是在住房按揭贷款上面。2004年开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加速了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各种骤然的政策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从而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马克思还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因而此次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房地产泡沫引起的,但实际上却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所导致,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并积极主动的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Financial Crisis Theory) [编辑] 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编辑] 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可以称 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作业 从一则环境污染案例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作业从一则环境污染案例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1.案例简介 2015年6月的中央电视台上有一则新闻非常让人惋惜,让我感到协调好环境 保护和经济发展刻不容缓。长江南岸一个小镇的土地一直都很肥沃,并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可奇怪的是最近几年,这个镇的很多农民却不种地了,镇里数千亩农田全都变成了荒地。从新闻里可以看到大片土地被撂荒搁置,杂草丛生。引起土地被遗弃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上游的工业园大量排放污水,导致村民们用来灌溉的河流遭到严重污染,以至于无法用于灌溉。往年一直清澈的灌溉水现在已经呈暗红色或者黑色,水面漂着大量泡沫,并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村民们因为无法耕地,只能去找村企业讨个说法。遗憾的是,村民们得到的答复竟然是从未往河里排放,并号称河中都是地表水,以此来推卸责任。通过调查,确实发现企业为了通过环保部门的检查,是在排污沟的侧边用土堆了堤坝,防止污水流入河流。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河流究竟是怎么样被污染了呢?更进一步的蹲守调查终于发现,原来是工业园的管委会偷偷让人定期把土堤坝挖开,直接将污水排放入河流,这样就可以减少污水处理的费用,并且还能躲避责任。经过取样检验,发现河流水中已经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并通过河流最终直接进入长江。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挖开堤坝进行排污的时候,始终无人出面制止,拨打环保举报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就这样,化工企业把周围的良田都变成了无法耕种的荒地。 2.问题阐述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生活品质有了质的飞跃,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刺激了人们对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的狂热追求。然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很容易被繁华和金钱蒙蔽了双眼。为了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味追求效率的提升,产量的增加,就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原料,大肆砍伐森林,无限制向大自然排放废气废料,环境恶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启示(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启示 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15级数学二班李舒婷 摘要: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今社会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甚至对当今社会浮现的各式经济问题都有着预见性。本文将以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为例,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其加以阐释,以此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本质,并讨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 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至了世界各个金融机构并最终形成了全球经济危机,对各个领域的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其中有个不得不提的名词,那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它发生在美国,最初显现于2006年的春天,指一场因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金融风暴。而这,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危机过去后,经济学家们对这一场危机起因的解释众说纷纭,而目前国际学界更乐于赞同的说法是:美国政府在遭遇了互联网泡沫和9·11袭击等多次轰动世界的历史事件后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刺激萧条萎靡的经济,连续13次降低利率,将名义利率调低到实际利率约为零的水平,房地产市场由此膨胀,炒房投资一度引燃美国的经济市场。银行在发现这一现象后为了牟取利益,大大降低了住房贷款的门槛并提高贷款利率,使得许多贷款人无需严格的抵押及收入证明也可轻易地从银行贷款,即使贷款人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也可通过变卖其房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起初,这样的行为在房地产市场暴利的遮掩下并未显现端倪,但当无力偿还贷款的人数越来越多,违约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后,次级房贷机构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何等巨大的风险。不出所料,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逐渐完整,无力偿还贷款者出售或抵押住房的解决方式再也无法弥补银行巨额本金缺失的漏洞,违约率的日益升高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坏账数量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冲击。由此,次贷危机爆发,并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经济危机。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会爆发全球经济危机这样大面积的事件,究其原因,还是得归总在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金融衍生品的滥用上。如若美国政府不把过分的关注投递在平民买房热情和需求的商机上,如若次贷机构在风险和利益面前选择保持冷静,那么这样一次全球性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或许就会被缩小。 二、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释全球金融危机 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期就着手探究了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而他的这一整套理论对于曾经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依然有着极强的解释能力。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导致。 马克思曾这样论述过,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这一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性同这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同社会消费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内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发展,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这一矛盾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产生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引起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关系失调。而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在他看来,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源于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只要通过政府积极而主动的经济扩张政策,自由放任的资本注意就能转化为可调节的资本逐一,经济危机就可以医治。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调控经济,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政策,即危机发生时,政府调控的着力点不是刺激生产,而是通过制定公共开支计划,增加就业,减税等形式扩大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心理因素,他认为其根源在于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虽然两者在分析经济危机的成因问题上都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但两人分析的层次和深度是不同的。马克思的分析逻辑是:在资本注意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这一制度内生的对抗性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其理论的核心在于把造成经济危机的一切直接原因都看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种层次上的具体表现,而基本矛盾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相始终。而凯恩斯绕过生产过程分析,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流通领域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使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销售出去,解决之道是由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扩大需求来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消除经济危机,他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归结为人类的天性,没有进一步追溯危机成因的深刻制度基础。就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分析路径而言,马克思重视资本生产过程的分析,把危机看成是资本生产过程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凯恩斯分析的重点则在流通领域,对资本的本性并不关注,比较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做出的解释更为深刻,也更具有实质性。。

论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

4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30期 论马克思对 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 面对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西方学术界占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仅无法解释危机的由来,甚至可以说这场危机正是肇起于这些理论的推波助澜。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人们的困惑,重温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的实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否认经济危机可能性理论 的批判 十九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大工业时期相比,相对比较薄弱,因此经济危机在生产领域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以詹姆斯?穆勒和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的供求均衡理论。 (一)对詹姆斯?穆勒理论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穆勒最早提出了供给与需求相一致的观点。“例如像穆勒那样的情形(那位无聊的萨伊就是摹仿他的),就更机灵了,他认为供给和需求本来是一回事,所以必然是一致的”。 为了否认经济危机存在的可能性,詹姆斯?穆勒把商品流通同直接的产品交换等同起来,认为卖者就是买者。在他看来,生产和消费是同一回事,因此市场上是绝 ■王海霞 教授 白洁 王轶(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中图分类号:F03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 继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及其所派生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社会现实,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危机理论,企图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马克思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危机理论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经济危机 商品流通 萨伊法则 不会发生生产过剩或供给与需求之间比例 失衡的现象。马克思指出:“照穆勒的说法,买就是卖,……需求就是供给,供给就是需求。但是,供给与需求同样是彼此分离并且可以彼此独立的”。因为“作为两极对立的两个人即商品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卖和买是同一个行为。但作为同一个人的活动来看,卖和买是两极对立的两个行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进行的,并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商品交换把商品流通分裂为买和卖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并且在时间、空间上相互分离,这样买和卖就不具有直接同一性。有人把商品卖出去但不一定马上就买,因此市场上就会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所以买和卖的分离使供给和需求不会总是相一致,这就包含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穆勒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等同于简单的物物交换,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简单归结为商品流通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忽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商品流通中的矛盾,并以此为依据否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批判道:“穆勒建立平衡的办法是把流通过程变成直接的物物交换,又把流通过程中搬来的人物买者和卖者偷偷地塞到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去”。“主张把资本主义生产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等同起来,从而否定危机,是再荒谬不过的了”。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满足生产者的消费需求,而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最终导致生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失衡。当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导致经济危机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二)对萨伊法则的批判 萨伊在充分继承了穆勒供求均衡观点 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此进行了阐述,被称为“萨伊法则”。他认为:“生产者在完成他的最后一道加工后,总是急于把产品卖出去。因为他害怕产品在自己手中会丧失价值。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出去,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易于毁灭。但想要摆脱手中的货币,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拿他买东西。所以单单一种产品的生产,就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即“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所以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某种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因为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不足造成的。因此,只有扩大生产才会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批判道:“用一方面的生产不足来说明另一方面的生产过剩的观点无非是说:如果生产按比例进行,那就不会发生生产过剩。如果需求和供给彼此相符,也就不会发生生产过剩。如果一切领域具有进行并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样的可能性……也就不会有生产过剩”。事实上,买和卖的分离使一部分商品价值无法马上实现。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使资本流回生产领域之前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此阶段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可能会与预计需求有很大偏差,因此供给与需求是不可能总相一致的。 萨伊承认商品流通中货币的媒介作用,他说:“你要钱干什么?不是要买原料吗?不是要买你所经营的货物吗?不是要买维持生活的食物吗?因此你所需要的是产品而不是钱”。“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马克思对此指出:“认为市场商品充斥等等不可能的学说,在抽象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上是错误的。危机有规律的反复出现把萨伊等人的胡说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只在繁荣时期才使用,一到危机时期就被抛弃的空话”。因此萨伊的理论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下的供需关系。但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关系简单的等同于物物交换的关系,撇开生产中实际存在的对立关系,从而否定了经济危机的存在,是完全错误的。 对只承认局部生产过剩理论 的批判 大卫?李嘉图作为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先驱论坛Herald Foru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