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大教学论课程读书笔记.

(整理)大教学论课程读书笔记.
(整理)大教学论课程读书笔记.

一、简介

《大教学论》是由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学家夸美纽斯所作,他生活于1592年到1670年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因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大教学论》结合作者的实地经验阐发了一些教学经验。以理性的语言宣扬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探求人类的本性,以基督教的理论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及原则,力求老师教得少,而学生学得多。

关于“大教学论”,书中是这样阐释的,它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这种教学艺术虽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却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书中提到的一些理论对今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

二、本书特点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本书脉络比较清晰。从宏观上来讲,本书按逻辑顺序,首先提出教育是形成人的必要条件,从而论述受教育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次,阐述了改良学校是可能的,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最后,论述了如何进行学校管理。从微观上来说,本书对于每章问题的阐述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

其次,本书包含了许多引文和事例材料。书中的引文大多出于《圣经》,也有的是出自其他的学术著作,如柏拉图的《法律论》,为进一步论述教育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书中也介绍了一些经典的事例来论述一些教育因素的重要性,在提高阅读的趣味性的同时也

增强了说服力。

再次,在语言方面,本书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其语言并不枯燥乏味,而是比较生动活泼的。在书中,作者常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把一些比较抽象的说法比较浅显地展示给读者。如作者说人心如同树木,又如土壤、白纸与蜡,只要园丁当心,土壤可以长出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从而阐明后天的教育对塑造人具有重要作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最后,在本书的附录里面,还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的教育观点进行了总结,这有利于增进读者对作者的了解,能促进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提出的教育问题及主张,并结合现实状况,思考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为当今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本书内容

本书共33章,根据内容,可以将全书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13章)为“教育通论”,论述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社会作用等。第二部分(14—19章)为“教学论”,探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第三部分(20—25章)主要论述教学方法,如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和语文教学法等。第四部分(26—33章)为“学校管理”,主要从学校纪律的重要性和教导的普遍性方面进行阐述。这一划分和今天的教育学体系基本相同。现将本书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阐述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最美好的,每个人的生活和住所有三重,即子宫、世上和天堂。并认为人是有来生的,这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认为人都是不断地在向终极目标前进的,而学问、德行和虔信则是生活的重点,而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已经种在了我们身上的,只是需要一种力量把它们引出来,而这种力量就是教育的力量。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论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必须由教育形成一个人。知识、德行和虔信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去取得。人最容易在年少时期形成,因此教育也应该及早进行。青少年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而学校为进行共同的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第九章、第十章提出教育应该是公平的。作者认为任何人,不分性别、贫富、地位的差别,都应该进学校。无论是聪慧的人,或是愚笨的人,都可以用教化使他进步。在受教育上,女性不应受到歧视,为使人人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学校应该是普遍的。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探讨了现实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并不是普遍的,设立学校不是为了整个社会,只是为富人而设立的。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虔信”和“德行”的教育。进而提出改良学校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理想的教育体系,并具体论述。最后阐述了万物的严谨秩序是改良学校的基础。

第十四章至第二十四章主要介绍了主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作者认为教导应以自然为基础,应该从自然中寻找教与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文中提到了三种教学原则,即:教学的便易性原则、教学的彻底性原则、教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同时还提出了五种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灌输虔信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至第三十三章介绍了如何对学校进行管理。通过对不同性质的学校进行论述,企图找到一种普遍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可以适应不同性质的学校,并且提出了实行这种普遍方法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四、心得体会

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夸美纽斯提出的很多教育主张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具有普遍的意义。鉴于本书章节较多,全面系统的介绍作者的主张比较困难,所以只从学习结果,写出自己读此书后的一点心得。

(一)对教育力量的坚信

夸美纽斯把世人的心理比做一颗种子或一粒谷米,植物或树木实际已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这就是说,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这种可能要靠教育才能实现。“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存在一切人类的身上(畸形的人例外),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种和缓的和谨慎的指导而已。”而这种和缓的推动和谨慎的指导必须由教育来完成。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对于每一个人,他认为只要没有完全败坏,每一个人都是可教的。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进而他提出对于不同性格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他特别强调对于那些伶俐且渴于求知,但同时,又很倔强不易驾驭的人,这种人是使学校受到困难的最大根源,但是,如果正确加以对待,他们常常可以成

为最伟大的人。雅典大将塞密斯托克利斯年轻时很顽劣,最后却成为一代将才,是他的导师善于教导的缘故。后来他常说,“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恰当的加以训练,是可以变成千里驹的。”普卢塔克说:“有许多有天份的人毁在他们的教员手里,这些教员没有能力去管理或指导那些自由人,他们不是把他们当做马匹看待,而是当做驴子看待。”可见,那些天生顽劣的人,虽然给教员带来一些麻烦与困难,如果善于教育,正确地加以引导,日后也能成为伟大的人。正如诗人未纽喜阿所说:“说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相信教育才能办好教育。

(二)对教学方法的重视

夸美纽斯认为旧时的学校存在诸多弊端。他指出,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他还指出学校只重视智力方面的进步,而忽视“道德生活”,但是即使在发展智力的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他说:“只要一年功夫就可以精通的事情,它们却把那心智用在长达五年、十年甚至十年以上之久。本来可以温和地输入智性中的东西,却粗暴地印上去,甚至是打压进去。本来可以明白地和明亮地放在心智跟前的事情,却去晦涩地、迷惑地、错杂地看待,好像它是一个复杂的谜语似的。这些都是由错误的方法产生的。而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数以千计人们中的一个,悲惨地丧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把生气勃勃的青春浪费在学校无益的事情上面。”虽然自己不能变年轻,用更好的方法把事业做成功,但是要尽力把建议贡献给后来者,提出教育的正确方法,以使后来者得到更好的教导。

作者认为,人是一种“可教的动物”,教育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目前教育办不好的原因不是学生智力太差,也不是学科太难,而是教学方法的错误。他说,“世上没有一座岩石或高塔,高到了在合适的位子放了梯子,或在合适的地方造好了台阶和装上了防跌落的栏杆之后还没有爬得上去的(只要他有脚)。”固然,在智力方面,快乐的加入旅行的人很多,而能登峰造极的人却很少。但这并不证明人类的心智有什么达不到的目的,只是证明阶梯安排得不好,或数目不够,有危险,没有修理而已,只是方法有困难。”他进一步指出,旧时学校办不好的原因之一是“我们非常缺乏有方法的、能够主持公立学校并能产生我们希望的结果的教员,”因而,十分重视师范教育,主张设立一个“学校之学校”或“教学法学院”。夸美纽斯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在内,不只是课堂讲课方法。只要不把他的意见简单化、绝对化,它是可以鼓舞我们钻研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信息的。

(三)对教学过程的主张

对自觉的重视。夸美纽斯认为,强迫孩子们去学习,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他同意爱索

克拉提斯的观点“凡是热忱求学的人就会是有学问的人。”昆提利安也说:“知识的获得要靠求知的志愿,这是不能够强迫的。”作者认为,孩子们求学的愿望是由父母、由教师、由学校、由所教的学科、由教学的方法、由国家的权威激发起来的。作者进一步指出,假如父母称赞教师,称赞教师对学生的友谊,称赞教师的教学技巧,就容易使子女爱好他们的功课,爱好并且信任他们的教师了。教师可以用循循善诱、温和的方法,用仁慈的情操与语言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学校则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校内校外看上去应富有吸引力,吸引学生到那里去。

重视直观的作用。作者认为,一切知识生于感觉。“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存在心理里面的事情没有不是先存在感觉里面的,所以心智所用的一切思想的材料全是从感觉得来的。”因此,学习要从事实出发。他反对旧时学校只让学生读死书的做法。他指责“学校没有耐心去开发潜伏在学生身上的知识的源泉,而用从别处取来的水灌溉他们”,“结果是,大多数的人都没有知识”。他指出,人类应尽可能地研究天、地、橡树和山毛榉之类的东西,去学会变聪明,而不依靠书本学习。他们必须学会了解并考察事物的本身,不是别人对事物已有的观察。最后,他强调任何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去做,而应该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实际指证。

强调集中注意。夸美纽斯是主张班级授课制的。他认为一班可以有几百个学生。在这样大的班级中,教师必须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到学习上来,“教员应该格外小心,除非全体学生都在静听,他决不可说话,除非他们全在注意,否则不可进行教学。”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学生注意的八种方法。一是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耐心地介绍一些有趣的和实际有用的事物;二是在开始新的学科的时候,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把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三是站在讲台上,目光注视全班学生;四是充分利用感官,使用直观教具;五是边讲边提问,对于没有用心的学生当堂予以责备;六是按顺序提问学生的时候,必须重复原来的问题;七是答得好的要当堂表扬,答错得要纠正,要指出错误的根源;八是允许学生当堂发问。

重视对知识的记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切先学的应该成为后学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绝对必须彻底地打好的。只有记住了的东西才能够叫做心灵的财产。正如昆提利安所说,“知识的获得靠记忆。假如我们忘记了我们听到的或谈到的,教导就是徒劳。”作者认为记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就像是一株树木,愈是多多吸取树汁,他长得愈强壮,就愈能通过他的纤维多多泻出树汁。卢多维考斯·维未斯说,“记忆不应当得到休息,因为没有一种能力比它更易活动,能从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你要每天找到东西给记忆去记忆,因为你愈

是多让它记,它愈能诚实地记住,你愈少给,它便愈记得不诚实。”因此,应该让儿童从小加强对记忆的练习,并坚持下去,为进步打好基础。

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夸美纽斯十分重视通过感官发展悟性,探求知识的根源。主张知识要经过理解再去记忆与应用。他斥责旧时学校只教学生死记硬背,不让学生接触实际,独立思考。“学习是教我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希望自己变聪明的”。“他们不把科目对孩子加以理解,却给他们无穷无尽的默写,要他们熟记功课”。因此,他坚决主张“人类这个理性的动物不要由别人的心智去领导,要由自己的心智去领导”,也就是说要独立思考。还强调,“他要亲自探求万事的根源,获得一种真能了解、真能利用所学事物的习惯。”就是说,理解才能应用。学生应当首先学会理解事物,然后才去记忆他。

重视对知识的应用。夸美纽斯认为,教导学生的时候,要教学生在实际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他主张“凡是学过的东西,应该由一个学生传授给另一个学生,使没有知识不被利用”。“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因为不仅时时复习可以把一件事实不灭地铭刻在心里,而且“教”的本质对于所教的学科可以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正如天才的约阿希姆·福尔丁斯所说,假如任何事情他只听到或读到一次,它在一个月之内就会逃出记忆;但是如果他把它交给别人,它便会变成了他身上的一部分,如同他的手指一样,除了死亡,他不相信有什么事情能够把他夺去。所以,一个学生想获得进步,他就应该把他正在学的学科天天教给别人。

(四)对道德教育的建议

注重预防。作者认为,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就去教。“假如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不出别的东西,只会生出最坏的莠草。”他强调,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否则他便会受到传染。因为我们天生的腐败,所以邪恶易靠近我们。青年人必须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懒惰也应该加以防备,由于懒惰,青年人便会去做邪恶的事情,或养成一种怠惰的倾向,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重视实践。德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得。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同样的道理,“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一味叮咛告诫而不要求实践,

在教学工作上不行,在教育工作上更不行。

重视榜样。德行要得到实践,就必须靠榜样,而不要靠教诲。昆提利安曾说过:“通过教诲,路途是长远而困难的,通过榜样则是短捷而可行的。”所谓“榜样”,作者指的是活的榜样和书本上的榜样,而诸如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这些活榜样更重要,因为他们产生的印象更强烈。“孩子们和猿猴是一样的,爱去模仿他们所见的一切,不论好坏。”由于儿童的这种天性,利用榜样进行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教师的以身作则更显得十分重要。

遵守纪律。严格的纪律、惩罚,在学习问题上是用不着的,因为如果学生不爱学习,“错处不在学生身上,错处是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法不好,教鞭是无能为力的;但在道德教育方面,惩罚确是必要的,并且“永远应该当场执行,使邪恶刚一出现就受到遏抑,或在可能的范围以内连根拔除。”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对教育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丰富了自己的理论基础,这无论是对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而对于书中作者的教育观点,我们应该全面看待,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作者的那种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也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读书笔记

枣市中心小学王艳 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读后感 心得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 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 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 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 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 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 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 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 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 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 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 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 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

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一: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後无论做什麼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读书心得体会的有下列不同的写法: (一)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後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句话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後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二)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读了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以後,可以引用其中的一句话做为引导,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四)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後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写法,先说结果,然後说明为什麼是这一种结果的原因. (五)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其实,读书心得并不难写,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读书心得”。当然,读书心得比起摘抄、画写、读书提要那三种读书笔记确实复杂一些,难度大一点。一本厚厚的书,

一篇长长的文章,那么多内容,该从哪里写起呢?应当写些什么呢?你不要怕,只要读书真的有心得,就有的可写,也一定能写好。 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写清楚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使你受到教育。要让人看了觉得这确实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感想。如果不紧扣住所读的书或文章,空泛地议论,那就不是一篇读后感,人家不知道你的感想从何而发。但是,复述书本里文章中的内容,要注意简明,要引用能说明问题的 内容,不要大段大段地摘抄。二是要写清楚读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么教育?要十分明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要含混模糊。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中所“得”写出来。否则抄了大段大段的书,没有体会,或体会不多,那还怎么叫做读书心得呢? 三是要有分析。有些同学常常把读后感写成两大段:第一殷是书上怎么写的,抄了一大篇。第二段几句简单的套话,我学到了什么精神,今后准备怎么做。这样写,内容就显得很单薄。一篇读后感一定要有分析。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写得好,使你受到启发。那你就该讲讲:好在哪儿,使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是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特”在哪里,“妙”在哪里,把这些感受有分析地具体写出来,这篇读书心得的内容就丰富、充实了。 二、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读后感]用心去工作读后感12篇

[读后感]用心去工作读后感12篇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一): 读了《用心去工作》一书,收获颇丰,感触很多,一个人对待工作的心态,是用心的还是消极的,是上进的还是无所谓的,直接影响工作的好坏。我想只要用心工作,全心全意干事业,方能对得起自我,进而有益于家庭,有助于单位。 一、用心工作,用平凡心做平凡事 在我们的工作中,真正所谓的大事实在太少,每一天都是由一些小事构成的,如果我们总是忽略了不该忽略的小事、小细节,从应对面接踵而至的小事面前穷于应付,这显然是不成功的。近年来,随着为打造精品银行理念的提升,我们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如果我们持续一颗平凡的心,始终持续忠诚、正直、期望、乐观、感恩的用心心态,保证每一天经手的工作没有差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就是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当我们能更好地服务客户,得到客户的认可,只有这相差悬殊,才能牢牢把握自我的命运,激发生命的潜能,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提升自的品质,成就完美的人生。 二、用心工作,态度决定一切 态度决定一切,对待工作也是一样的,要以用心乐观的态度来年看待自我的工作,也许此刻工作的压力很大,任务还没完成,领导对你的工作不是很满意,你与领导的工作思路有自我的想法……但是从乐观的态度来看,至少我们从工作中学到了什么,比起昨日,我对工作更加熟悉了,比起上一次,我的销售业绩更好了,比起上个月,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这些就是收获…… 三、用心工作,履职尽责 用心工作,就是要用负责、务实的精神,去干好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用心工作,是就要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并能主动地看透细节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用心工作,就是要让自我比过去做得更好,比别人做得更好。有时侯我们在工作中犯一些低级错误,并不是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够,而在于没有用心去做。用心工作是提升自身价值的前提,同时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一个称职工作的人,是理解任务而完成之;一个用心工作的人,是了解任务而卓越之。 四、用心工作,持续用心的心态 一个人工作的好坏心态很重要,具有消极被动心态的人,他们只是指责和抱怨,并一味逃避,他们不思索关于工作中的问题:自我的工作是什么?工作是为什么?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只有以用心主动的心态对待工作,就会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并在工作中充满活力与创造性,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工作就意味着职责,没有职责感的员工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总之,用心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是自我;敷衍工作,最大的受害者也必定是自我。工作是人生在世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尽职尽责、尽善尽美、用心做好目前的工作,才能获得价值的提升。工作就务必学会担当。用心工作,不仅仅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用心,就务必用真心;用情,就务必全心投入;用手,就务必坚决执行。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二): 《用心去工作》是一本良师益友的书,是一项工作准则量化的道德标准,还有许多成功的经典在里面,十分耐人寻味。做任何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必须能把它做好,如果不用心去做,那肯定是做不好的。用心去做事,读起来简单,写起来也简单,但是做起来呢?。 你怎样对待工作,工作就怎样对待你。作为乡镇干部,我们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应用心工作、用心学习,在岗位上不断提升自身价值,为乡镇的发展贡献自我一点绵薄之力。用心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读后感.doc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读后感 本周读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这本书。让我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了直观的感受;使我明白了,我们平时的教学多数是基于教材或基于评价的教学,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始终保持“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评价一致”。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中还提出“学习目标和课标相关陈述要有相应内容,方法与学习目标要相匹配”。从学习的反思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要从课标出发,处理好教材;尊重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研发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关注做好教学设计。 通过阅读、学习,我感到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平时就应加强学习,多阅读教学杂志和理论书籍,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 通过搜集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文字资料,我认识到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行政行为比较突出,评价功能失调、评价重心失衡、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目标一维、评价方式单调,不能科学地评价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因素的优劣得失。 评价应该具有激励性和客观性。正确的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内心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课堂,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自信的学生更积极,缺乏自信的学生也变的活跃起来。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有效的促进他们主动、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使教学评价具有激励性呢?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温情的抚摸、一个惊喜的表情,一个肯定的微笑……这些无不充满激励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就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就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她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与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她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与“现代教育之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她就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她在新生一代的教学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她就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就是她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就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就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就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她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与灌溉,把她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她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就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就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就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与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

不要抱怨工作读后感

不要抱怨工作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不要抱怨工作读后感 看完《不要抱怨请努力工作》,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写得非常好,黄明涛先生首先分析了抱怨对工作的坏处,然后指出,应该把抱怨工作转化为热爱工作,多一些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真正去解决问题,最后,还谈到了解除抱怨的方法。从这本书,我觉得学到了许多道理,也有了不少感悟,下面就和大家一同分享下。 抱怨对工作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人们在工作中常常抱怨,抱怨工资太少、付出太多,抱怨考核制度不公平,抱怨领导独断专横,抱怨管理混乱,抱怨某某某难以相处……各种各样的抱怨不绝于耳。但这样的抱怨对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当人们把大量时间花在抱怨的时候,人们也就变得懒散起来,对工作渐渐变得毫无激情,每天上班只是应付而已,这样就不会好好工作,从而使工作无法取得更好地发展。 与其抱怨工作不如热爱工作。抱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抱怨不能使你摆脱现状,不会使你的工作越来越好。因此,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心态,努力工作。我们应该端正心态,去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当你产生对工作的热爱时,你才会发现工作的乐趣和它带来的好处,你才会乐于去做与工作相关的任何事情,然后你自然会想方设法地去做好工作,从而使工作得到完美完成。与此同时,你的能力得到意想不

到的提高,可以胜任更高要求的工作,自然升职的机会就会多起来。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就是要停止抱怨。只有不抱怨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只有不抱怨的世界,才是令人向往的世界。 对工作多一点责任意识。当一件事情出现差错时,负起责任来,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在这里,负不负责任,既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态问题。负责任是扩大自己能力的一个入口。你愿意负责任的事越多,你的能力就越大。一个人有多重要,通常与他所负责任的多少成正比。当你愿意负责,并且对那些你认为和你有关的事去负责的时候,你就会变得重要起来。对工作多一点感恩意识。如果你极度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你尽可不要做了;但若你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或不愿离开当前的工作的话,就感谢此刻的工作,让你有活干、养活自己,要知道当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有一份工作已经不容易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就是首要任务。应该少些抱怨,多些感恩,感激领导的知遇之恩,感谢你的职位之恩,对工作充满感激之情,用感恩的心去对待工作,做一个不抱怨懂感恩的员工。 要抱怨,多一点实际行动,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就一定可以改变现状。所有困难,不过是锻炼我们能力的一场场考验而已。当我们不再抱怨的时候,就是我们成长之时。让我们停止抱怨,努力工作吧,勤奋的人,一定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程标准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1 新课程改革是今年全国美术教育界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美术学科带头人,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所包涵的基本理念,切实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新课改到底提倡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呢? 一、新课改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为了更适合美术教学开放,在源于新教材的基础上,北大附中南山分校编写了美术小本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我们感到和学生贴的更近了,适用时果然学生反映强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将继续完善小本教材,使之更贴近学生。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二、新课改带来的第二个新理念——新的学习观 新课程新的学生学习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

教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1、第一章《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读书笔记: 此章引用了大量的《圣经》原文来论证人是超越于万物的,说上帝创造了万物,最后创造了人来代替上帝管理万物。因此,上帝的代理者----人,当然是这个世界中最完美的(上帝除外)。而教育,却能使一个蒙昧的人变得博学、德行、虔信,不仅仅是个完善的人,而且是一个完美的上帝钟爱的羔羊。所以,教育是伟大、神圣的,从事教育的人也是伟大、神圣的。一言以蔽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真是坑爹啊) 2、第二章《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第三章《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第四章《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学习笔记:夸美纽斯是从宗教神学人生观出发论述教育目的的。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现世怎样去为永生作好准备呢?他认为,人应成为:(1)理性的动物,熟悉万物;(2)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即具有能力,去管束万物和自己;(3)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即使自己和万物均皈依上帝。他认为,要用博学去培养理性的动物,用道德去培养管束万物和自己的能力,用宗教培养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坚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便在相对地向我们终极的目标前进”。博学、道德、虔信的种子,自然已种植于人们心中,教育目的则在于使之通过教育的历程而展露出来,即培养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相比却有不同。后者要人们上天国与上帝共享幸福,必须安贫禁欲,忽视现世生活,必须愚昧无知,盲目信仰上帝;而夸美纽斯认为,要想过上天国的生活,必须有广博学识,高尚道德,信仰上帝,首先过好现世生活,这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精神解放,渴望在智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的强烈愿望。 (看来,读书脱离了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是不成的。原来不知道夸美纽斯写这多《圣经》的东西干嘛,现在才知道,在唯物主义者看来错误的东西,其实,在当时,是正确的观念:反对安贫禁欲、愚昧无知、盲目信仰。) 戏谑感悟一:因为人的终极人生目标在人生之外----与上帝结合,永享光荣与幸福。恶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怕见光明的上帝,才迫不得已与人和谐相处;好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才不怕死及死后的生活,死前说的话才好听,死相才不难看。 戏谑感悟二: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要见上帝,是要三样东西的:博学、德行、虔信。先准备好的,先去见上帝;后准备好的,后去见上帝;永远准备不成的,就不必去见上帝。你如何选择? 3、第五章《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读书笔记 人心、感官、劳作、自觉、模仿…………这一切能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博学+德行+虔信的人。何况,还有无所不能的上帝存在。 与此相类似的两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这显然是唯心的,但却表现了他对 1

整理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一、摘要式读书笔记二、评注式读书笔记三、心得式读书笔记 一、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 1摘录式笔记可分为:(1)索引读书笔记(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 (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二、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2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1)书头批注(2)提纲(3)提要(4)评注读书笔记(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 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我为谁工作》读书笔记

《我为谁工作》读书笔记 工作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工作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如果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好处,他们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到达某种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也有自己的梦想,正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到达某些梦想,或是成就自我,为了拓宽、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将自身全面发展成为和谐美丽的人,我们才会专注于一个方向,并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没有哪种活动能有如此高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种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的质量。 ;;;;要明白,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你,在为谁工作让我们一齐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齐走向成功之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热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理解: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个朴素的人生理念,职责、敬业、忠诚就从而诞生了。敬业铸成灿烂人生。爱岗,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的辉煌,勤奋努力、自强不息,要明白我们不是在为谁工作,更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工作。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从中获得发展的机遇。 ;;;;不言而喻,答案已经很明显,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在为自己的人生工作,既然这样,我们就就应负起天经地义的职责,义不容辞以诚信为立身之本,言必有信,行必有果,尽心尽力,忠诚第一,忠诚于工作,忠诚于同事,诚实坦率,视诚实为生命,敞开心扉,坦荡处世,率直为人,把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记住,我们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一齐努力、一齐奋斗,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尽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后24章

《教学论》读书笔记大教学论读书笔记后 24章 . 《教学论》绪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论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 1、教学的概念: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2、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是特别重要地位。3、教学的任务: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一、教学活动诸要素:(教学活动七要素: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1、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 2、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

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或课程,这是教学活动中最有实质的因素,他指的是一定在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织的结构或体系。 4、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方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 6、反馈(教学是在教室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7、教师(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师态度、教学能力)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要围绕学生主体组织安排,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目的受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制约; 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 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 方法受制约于课程,它是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 教学环境受制约与外部环境(物质和精神,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课程和方法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要靠教师有意识的捕捉来自

《超级整理术》读书笔记

《超级整理术》读书笔记 《超级整理术-工作效率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 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时间都是最宝贵的。但是怎样去节约时间呢?我们不禁想到只有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办事效率抑或者是学习效率了。我们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经常会为找什么资料,写什么策划文案而脚忙手乱,学习一个好的整理方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既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也可以让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时可以安心、专心的去做。在《超级整理术》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种方法,帮助我们合理的安排自己比较繁多的东西。 本书的最大的目的是:教我学会制定高效的整理规则和整理方法,获得更充裕的时间,从而逐渐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第一章节作者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整理呢?作者说如果不擅长整理会拖事业的后腿。换言之,不会整理的人,其工作效率往往都很低下,整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只要进行整理就不会白做功。 接下来第二章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掌握办公桌及文件的整理方法。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文件,以前可能我们大多会用传统的方式整理这些文件,桌子表面上整整齐齐的了,可是查询的时候文件太多依旧非常不方便。现在按照书上学到的方法来归纳收容自己需要的文件,既便捷又简单,例如将文件分为“正在办理文件”和“需保存文件”并贴上标签,便于我们查找;统一文件的大小和形状,便于收藏和美观;把正在操作中的文件放到透明的文件夹中;使用双层 托盘保存文件等等。这些我们生活中比较多的大大小小的文件按照自己所拟定的规则合理的收妥,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作者进一步教我们如何整理数字信息。电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把电脑当作自己的“外脑”。针对电脑里的电子文档信息整理,文件命名很重要,不仅需要分明别类,而且要实时备份资料以降低风险。电子邮件要迅速处理及时回复,这样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建立与客户的信赖关系。第四、五章节介绍了在忙碌繁琐的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清理自己的大脑,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如把将要做的事情全部写在to do里;用outlook处理to do;把一些问题委托给他人去做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提高工作能力。又节约了我们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书中介绍的方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而且人们几乎是可以毫不费力的去接受,虽然在整理方面要花些心思,但是如果回头看看被自己整理好的东西绝对会是非常欣慰的,有时候准备一些资料,需要找一些复制文件,运用书中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我最近已经无法坐下认真完成一件事情了,频繁弹出的窗口总是瞬间抓住我的注意力;在科技网络如此发达时代,就连老年人都拿起放大镜看手机的时代,我几乎快不相信还可以深度工作。抱着怀疑和求索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 在新经济时代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作者从从宏观角度探索,在智能机器时代有三类人处于获利方,分别是高级技工、超级明星、所有者(拥有资本的人,基本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勺,本文不讨论)。前两类人成功的关键是具有两种核心能力:能够迅速掌握核心工具、工作质量和速度达到精英阶层的能力(也就是能产出高价值东西)。那么这两种核心能力都需要你在长时间的深度工作中获得,因此新经济时代深度工作并不个过时。 那么深度工作有利,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做呢?深度工作往往不好测量,而整天忙忙碌碌,老板看着似乎更加高兴。更何况人类相比较低刺激高回报的事情更愿意去尝试高刺激低回报事情,只要对于我们工作的底线不影响。同时互联

网时代,人们对于新兴技术的膜拜,导致无论其是否对自己有用,都要去了解一下,这就导致了浮浅工作,与深度工作产生矛盾。所以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所关注的事物来建构世界观的,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因此要专注好的、深度的而非坏的、浮浅的事物,值得思考的是事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通过深度工作,取得成果的同时探寻工作的意义,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是有意义的。 为了更好的进行深度工作操作,作者给出了几大指导原则,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具体方法,其中几个方法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受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读书笔记 先烈东小学荣利 今天我又重温了一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它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点: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 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论大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终生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一生的着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课教学法的基础。下面仅就“论大学”一章发表评论。 “任何科学或学科的完全训练是应该留给大学的。”这是夸美纽斯在论大学中开篇第一段里的一句话。可见,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大学应当是一个高层次的,全面的教学机构。 大学所具备的特点: 1.学校需要具备博学的老师和图书馆 认为学校需要有一批“精通一切科学、艺术、学部和语文的有能力的教授,能在任何学科上把知识灌输给全体学生”;要有“一所藏有选择得当的图书的图书馆,供大家利用”。由此看来,夸美纽斯对大学的“师资”和“硬件”的要求是很高的。他特别提出了大学要有图书馆,这说明,对于大学生,经常查阅资料,多读书,应该是他们主要的学习任务。由此,想到了我们在大学的学习:图书馆主要被用来当自习室,很少被用来查资料,除非老师布置作业,才不得已而查之…… 2.大学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应当为拉丁语学校毕业的学生举行一种公开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教师就可以决定谁应当进大学,谁应当从事另种职业。”“只有经过选择的智者,人类中的精英,才去学习。”这种选拔式的入学方法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质量,又可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是比较合理的。这与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同,因为在我们的考试制度里只有考上与落榜之分。因此才会出现社会上高水平技术工人的短缺。的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大学,但没考上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就同样没有发展前途。我们的社会应该多为这些人开办一些高等技术学校,培养一些如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这是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大学生,那么恐怕会有相当一批人不符合要求。也许他们的行为没有夸美纽斯所形容的那么严重,但轻视学习的确是当今大学生的通病。很多人进大学后都觉得自己终于得到解放了,终于没人管了,可以随心所欲了,但当他们即将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没学到。而再想好好学习却已为时已晚。 他还指出:“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奢侈中浪费他们的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夸美纽斯把这种学生比作“病毒”,认为“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了。”其实,坏的风气与好的风气都是可以传染的。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宿舍有一个人学习很用功,经常去泡图书馆,弄的同宿舍的人都感到很有压力,于是在她的“带动”下,同宿舍的其他人也开始用功学习,结果全宿舍都拿到了奖学金。而另一个宿舍则恰恰相反,有一个人特别爱玩儿,弄的其他人也跟他一起荒废时间,结果是整个宿舍没一个人得奖学金。 3. 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