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历史与文化

篆刻历史与文化
篆刻历史与文化

篆刻历史

玺印的产生和它在古代的用途

一、玺印的产生

(一)商代已具备了产生玺印的物质、技术条件,但尚无使用玺印的社会要求。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印章,是战国古你(秦以前的印章统称古你―“你”即后世的“玺”字),多是用铜、锡、铅的合金(间有用银)铸成的。印文奇古,有的已无法认识。

古你的产生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要有较完善的文字作前提;二要有熟练的刻字技巧;三要有较高的冶炼、铸造技术。就这三点而论,商代已具备了。从文字和契刻技巧来看,甲骨文不但比较完善,契刻技法娴熟,而且文字结构和章法,也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从冶炼、铸造工艺来看,商代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已达高峰,著名的“司母戊”鼎是其代表作。北京尊古斋有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据说出土于殷墟,详细来源不明),青铜质,有环钮,朱文。甲骨文、司母戊鼎和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说明商代已具备产生玺印的物质、技术条件,但类似玺印的商代遗物极少发现,这说明商代社会生活或许还没有使用玺印的需求,玺印尚未产生或没有广泛使用。

(二)春秋时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玺印应运而生从历史记载来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武子取卞,

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襄公二十九年为春秋中期。一般认为玺印产生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普遍使用。鲁迅先生曾说:“尝闻艺术来源于致用”(《蜕完印存代序}) )。作为实用艺术的玺印,必然是适应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而发展的。它所以会产生于春秋时期,主要由于: 1 ,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代已出现了商业,但还不够发达。春秋时,商业在各诸侯国间广泛发展起来。随着商业的发展、物资交流频繁,需要一种类似符节的信物作为转运和存放货物的凭证,于是玺印应运而生。《周礼,地官·掌节》中说:“货贿用玺节”。注释说:“玺节者,今之印章也。”可以说玺节是古代允许经商的凭证。 2 .适应政治制度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征,战争频繁,宗族制逐渐破坏,家族制逐渐兴起。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再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任命官吏需要授予一种行使权力的信物,玺印的产生又增加的新的社会需要。

(三)玺印是由“符节”和“母范”演化而来一种实用艺术的产生,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观察历史文物,玺印可能是由“符节”和“母范”演化而来。上文提到的三方类似玺印的古物,可能就是这一演化过程中的产物。至战国时,齐国的陶文绝大多数是用“字范”直接压印出来的。

二、古代玺印的用途

(一)在商业上的用途 1 .是古代允许经商及商品出入的凭证。《周礼·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玺节出

入之。”注释:“玺节印章如今斗检封矣,使人执之以通商”。用现代话说,玺节既是古代的“营业执照”,又是“商品出口证”。

2 .检封货物,以保证安全转运。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契书》第十九中说:“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

3 .封存货物,以待买者。《周礼·秋官·职金》:“辨物之微(mei ,同“美,' )恶与其数量,揭(jie ,作为标志或指示的木桩)而玺之。”意思是说:货物检验后,用玺印封起来,并将其数量和质量写在木牌上。“以待不时而买者”(《周礼·地官·泉衬》)。看来“揭”的作用有三:一是作为封存货物的标志;二是起到广告牌的作用;三是作为提取货物的凭证。

(二)在政治生活中的用途 1 .官吏佩带身上,作为行使权力的凭证自战国以来,历代王朝任命官吏必授玺印,作为行使职权的凭证,其作用在秦以前类似现代的工作证,后来变得类似现代的军衔了。秦以前无统一印制,“人臣皆以玺玉为印,龙虎为钮。”(唐·宋佑《通典》),比较自由。秦灭六国后,少府设“符节令皿”,专门掌管玺印,并严格规定天子之印称“玺”,其材用玉,其他人只能称印,用铜材,从此开始以印式、印材、称谓作为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但绝不能由此引出:“印之始先于印章者,始于秦也”的结论。关于称谓的规定:皇帝、皇后、诸侯王之印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列将军之印称“章”。关于印材的规定:皇帝之玺用玉;

王公侯用金;禄位二千石用银,千石以下用铜。关于印钮的规定:皇帝、皇后用璃虎钮;诸侯王用驼钮;列侯及中二千石用龟钮,千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鼻钮。至明清又规定各种印用何种书体。明代规定王玺、王府之宝用玉筋篆;将军印用柳叶篆或璃鼎文,其它官员用九叠篆或八叠篆。清则规定皇帝玉玺用玉筋篆;其他官员用尚方大篆(九叠篆)或小篆,具附满文。2 .用来铃盖“封泥”古代文书多写在竹木简犊上,为防止传递中别人拆看,不但用绳捆扎起来,还在绳结上放一丸软泥,铃盖上印章,称为“封泥”或“泥封”,其作用类似现代的火漆或铅封。

篆刻文化

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由于印文主要用篆书,工艺流程又是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其成品的功用在于“盖印”,故又称“玺印”或“印章”。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学问,称为“篆刻学”或“印学”。篆刻是一门古老的民族艺术,经过两千多年印人的创造和发展,使之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且走出国门,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广为流传.成为国际性的文化艺术形式。今天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篆刻艺术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篆刻活动已成为群众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论书法与篆刻艺术

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都是我国璀璨夺目的艺术之林中的不朽瑰宝。这一点毋庸置疑如若在这两个艺术领域里畅游一番,便会有许多新奇的发现。一方面,书法与篆刻在其各自的发展历史中通过各自的载体将中华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加以传承,在体现艺术美的道路上殊途同归。另一方面,两者又因彼此所涵内容的差异而展现各自的异彩。既然同为艺术,书法与篆刻便拥有很多共性。这种共性又因为文字这一共同的载体而愈发强烈起来。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一窥其斑。

一书法与篆刻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书法艺术的发展同中华民族文字的发展紧密相关。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以文字为素材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再创造的一门奇特艺术,随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发展到草书,以致从繁体字发展至现在的简体字,书法的体式也不断被加以创新。篆刻艺术同样离不开文字。作为一门在方寸之间展示万千气象的艺术,文字可谓是其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了。篆书所用的文字一般有甲骨文、金文、小篆与缪篆等。古人曾这样强调文字在篆刻艺术中的地位“篆印必先习篆,以求篆体之笔法,得笔法则得字法而章法随之。”“治印者必先识篆书,不然尺幅之中尚未能平稳,况方寸之间乎?其欲求妥贴者难矣。”由此可见,文字对于篆刻而言的重要性.尽管两者的发展历史均与文字的发展史有关,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文字的发展是同步的,而篆刻艺术却停留在了篆书这一关节上,所采用的文字并未如影随形地同文字的沿革发展下去。

二书法与篆刻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管哪一种艺术都来自于现实生活,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的智慧结晶。从这一点来说,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均是有其实用性的。书法除了在著书立说传播文明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媒介作用外,还在人们之间的通信、书写牌匾、题诗作画、撰写碑铭、楹联、商标广告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篆刻艺术则有着凭信、检封、佩带、标记、烙印、殉葬等等作用。其中凭信是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汉刘熙在其所著的《释名-释书契》中说“玺,徙也,封物可使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后汉书》中《祭祀志》也说“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这种凭信的用途,上至皇帝下达平民,只不过印章的名称有玺、印、章、宝、朱记、关防、戳记之别罢。

三书法与篆刻和作者本人的文化修养密切相关。古语云“字如其人,印如其人,文如其人”这话一点不假。在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领域里,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基于作者的审美爱好,决定于作者的气质品格,思想感情,才能学识与文化修养。在书法创作中,作者的情感是创作的灵魂,以情感主运笔墨,以心性驱使运笔 融情入笔的结果使得生动的线条形象和深刻的意蕴跃然纸上。

其实两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看工具与材料。笔墨纸砚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工具与材料,人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本身也成了一种文化。而篆刻艺术所用的工具主要有刻刀印床印材印泥印规毛笔写印稿纸拓印纸砂纸板等其中刻刀是治印必需的工具 一般有平口刀斜口刀和平底刀印床则有木质和金属质地两种印材很多,常见的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数种。两者,一个是软的毛笔,一个是硬的刻刀,而表现出的美和趣味又迥异。这就是构成它们各自不同艺术特点的主要因素。其次看用途,书法在楹联牌匾商标广告等领域都可一展风采在旅游胜地名山大川 文人雅士题诗作赋往往会为景点增色不少。篆刻艺术的应用范围不太大,主要起一种凭信作用印章的使用在春秋战国时已很普及,先秦和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

件,简牍之用。

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美

篆刻是篆书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篆书是这一艺术的形式母体它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权量诏版瓦当文鸟虫篆九叠文等各种大篆小篆书体。形体多变,流派繁多,它们的构成与风格影响着篆刻的形式构成和美感。

篆刻艺术美包含其书法美刀法美和章法美。而书法美刀法美又主要是通过美的章法来展现。

章法决定篆刻作品的整体效果。章法构成中的点线面朱白等形式元素,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才会具有一定的美感。所谓“章法”,也称“经营位置”根据入印文字和印面形状进行整体形式构成的艺术处理方法,是篆刻欣赏的主要内容。篆刻章法贵在气势情韵,讲究首尾相应,欹正相生,回互偃仰,轻重虚实,新颖独特,天然妙成。古人总结篆刻章法计有均布法疏密法轻重法方圆法欹正法俯仰法屈伸法增减法向背法纵横法等。其实还不止这些尽管其形式构成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变化离不开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这几种形式美法则的灵活运用。篆刻中“多样”体现了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事物的共性或整体性。多样寓于统一之中,在整体中求局部变化,局部变化服从整体统一 使变化与统一。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篆刻章法运用这一美学原理处理构图中的虚与实方与圆曲与直粗与细长与短纵与横刚与柔巧与拙藏与露等对立统一矛盾,使作品给

人生动活泼新鲜强烈丰富多彩的美感。汉字笔画线条有方有圆,成功的篆刻章法多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兼备,使印面构图既平正庄重,又有柔姿异态。印中线条运用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直曲相济。直以强其骨,曲以丰其韵多样化的线条,更富装饰性。且只有在粗中有细,细中有粗,粗细结合的对比中,方显示变化之美及其节奏感。印

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美是历代篆刻家不断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在印面上的表达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关键就在对于形式美法则的灵活运用。形式美是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只要人们接触到美的形式,便能产生美的感受。国篆刻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此

篆刻技法

一、篆刻文化基础知识

战国古你及其艺术风格秦以前不论人的职位高低,所用之印

均可称你。故人们习惯把秦以前的印章统称“古你”。考辑古你

成谱者始于明代,当时称为“秦印”。在此之前辑古印者,因其

文字难识,多弃而不录。至晚清研究金文之风大开,陶文、古你

文也被大量搜集,故此后所出印谱多列有战国古你。战国时期,

诸侯割据,“文字异形”,书体风格因地而异,形成古你具有丰富

多彩的艺术特色。

总的来说,古你制作精致,形态丰富,构思严谨,风格商古,反映了时代风貌。其险峻奇秀之气,为历代之尤,有不少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为广大篆刻者所喜爱,作为学习的典范。

一、形态丰富多变在传世的古印中,形态丰富多彩的,当以古你为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种类繁多由于诸侯力征,制度不一,加之印章的用途不同,古你虽多为铜质,但种类颇繁。从使用范围看:有官你、私你、杂用你之分。私你中又分姓名你、吉语你、肖形你、单字你等,姓名你中有两面印,吉语你中有五面印。从文式上看:官、私你中,朱文、白文均有。朱文小你多有宽边,笔画极细而坚挺,皆出于铸造,工致精妙不可思议。白文你有铸、有凿,书体患肆奔放,古秀苍逸,多有边栏或田字格、“田”形格。从钮式看:古你虽多为小孔鼻钮,但也间有兽钮、亭子钮、人钮、带钩钮、朋钮、戎子钮等。2 .形状多变( 1 )印面大小悬殊。( 2 )印面外形多种多样。( 3 )印面变化神奇。古你印面多有在极为简单的外形内饰以相同或其他的形体,使之变化万千。

二、章法构思巧妙古你篆刻艺术最大的特点,莫过于章法构思巧妙,布局手法变幻无穷,文字安排自然天成,似无规律,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的组合,巧妙运用章法的基本规律,在不平衡中取得了整体和谐的美感,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在这里不可能全面地分析古你章法的基本规律,仅就其构思巧妙的几个主要

特.点介绍如下。1 .因势利导,随势结体( 1 )因势利导,自然天成古代文字的结体比较自由,往往随笔画的多少忽大忽小,有的外形则随器物的形状而变。古你的作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不但对入印文字的大小、敬正、方圆,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因势利导,天然成趣,有时甚至作适当的夸张,以取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在章法经营上,聚散开合,亦理随情至。使之错落大方,神气贯通,苍古深厚,韵味醇朴。( 2 )因地制宜,随形结体任何艺术作品都很重视势态,这对篆刻作品尤为重要,高手得意之作,可“在方寸之间自有一泻千里之势”。古你对势态的表现亦放在首位。杂形你的章法构思,多是因地制宜,随形结体,字体的敬正、交错,全画的长短曲直、聚散开合,随印面的形状不同而变幻莫测,形体和谐,妙趣横生。2 .利用矛盾,险中求稳一方成功的印章,在艺术上必然是多种矛盾因素的统一体。古你章法构思巧妙,最突出的表现在善于利用矛盾因素的互补作用,于平中求奇,险中求稳,乱中求齐,参差错落,虚实相依,寓巧于拙,往往在不平衡中取得整体和谐的美感,给人以出乎意料的艺术回味。

三、风格高古,多姿多态古你篆刻艺术是一枝风格高古,多姿多态的奇葩,有的古朴自然,有的工稳典雅,有的奇秀流丽,有的粗犷奔放,有的奇险多姿,现重点介绍如下。 1 .古朴自然古你从表面看,多不假修饰,章法安排自然天成,显得落落大方,气势贯通,苍古浑厚,朴素自然。2 .古秀典雅与粗犷奔放

风格截然不同的是独具风格的小你。一般只有 1 . 5 厘米左右见方。印文有朱有白。朱文小你均出于铸造,笔道细若毫发,坚挺如针,并配以宽舒深厚的边框,风格奇秀清丽。多用铜(间有用银)铸成,铸造工艺之精,令人赞叹。3 .奇险雄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之气在篆刻艺术上也必然有所反映,因此,古代印章中奇险雄健之风当以古你为最。这里说的“奇”,不是指不讲章法规律,一味追奇求怪,让人望而作呕的作品,而是印家大胆巧妙地运用章法规律,采用非常手段,创作出异乎寻常的佳作。

秦汉是篆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汉印的艺术风格汉印的艺术性极高,平稳端庄,古朴浑厚,势韵自然,变化万千,是其总的特点。能在平整中寓以变化,深沉含蓄地表现出各种艺术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具体风格亦有很大差别。铸印有浑厚、严谨、圆润之美;凿印多刀痕显露、结体奔放自然,有挺拔锐利的特点;玉印则有工整、光洁、细润、挺劲之美。

1 .平稳匀称,严谨端庄。汉铸印最基本的艺术特点是在平稳匀称中寓以变化,表现出深厚静穆的艺术情趣。文字结体严谨,横平竖直,如有斜笔亦取巧写过。书体多用圆笔,笔道匀停,粗壮而自然流动。

2 .变化万千,构思巧妙。过于追求平稳匀称则易板滞,一方成功的印章必然从多方面求变化,以救板滞

3 .古朴苍劲,浑穆雄强。这类印章在汉印中较多,印文线条朴拙苍劲,

峻增秀逸,细处坚劲,粗处浑厚,显得韵味高古。4 .疏密有致,伸缩自然。中国书画常常大片留空,给人以遐想。汉印特别注意疏密虚实的处理,往往以强烈的疏密对比,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5 .婉转流畅,曲直分明。婉转流畅的线条,能给人以婀娜多姿的美感。6 .瘦挺刚劲,苍古秀拔。这类印章在汉印中亦常见,7 .肆意奔放,险夷结合。急就章多是匆忙凿成,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天真纯朴。其中佳作在篆法、章法的处理上,多是在不经意中经意,在不循法中循法,挥洒自如,而内蕴法度,往往是出奇制胜。有的奇险多姿,有的肆意奔放。奇而不怪,散而不乱,简易有神,妙趣横生。

三、汉印的制作工艺由于印章的材质不同,制作工艺有铸造、镌凿、雕琢之分。 1 .铜印的铸造工艺明代甘喝的《印章集说》认为:“铸印有二:曰翻砂,曰拔腊。” 2 .铜印的刻、凿工艺凿印,是指印身、印钮已铸成但印面无字(类似现在商店出售的铜印材),印文是后刻、凿出来的。3 .玉印的雕琢玉质坚硬难于受刀,过去一些篆刻论著讲到治玉印时,多称古代有“昆吾刀”, “切玉如脂”。或说用药软玉、用药制刀等等。但未见实物留传下来。

隋至元代印章的变化篆刻知识与技法宽大,方寸之印已不适用。另外,唐宋以后,已不像汉代用印材、钮式、缓带等作为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而是用印的大小、厚薄来标志官职的尊卑高低。加之印面的大小已不像过去要受小

块“封泥”的限制。随着印面的加大,边也渐加宽。印文书体渐用九叠篆秦汉通行小篆、隶书,至六朝渐通行楷书、行书。另外印钮变直古代印章佩带腰间,上边要有个穿带的钮。汉代又以钮式、缓带的颜色作为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所以当时钮式比较讲究。隋唐以后印体变大不便佩带了,而且印大钮小也不便手握铃盖,故印钮渐变为矩形把手。

古印主要书体的特点方

一学篆是学习篆刻的首要课程。

识篆是学习篆刻的先决条件有人习惯把印章统称为篆刻 严格地说篆刻专指用篆书刻制的印章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通称。作为高古典雅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篆书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篆刻更是一刻也离不开它,但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作为实用字体它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它。

古印篆书的不同特点是形成历代篆刻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古代玺印文字虽多为篆书,但受文字演进的影响,历代入印篆书的特点差异很大,这正是形成历代篆刻艺术风格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战国时期文字不统一,结体多变,款式比较自由,形成了古钅尔争奇斗研,多姿多态的局面秦统一了文字,以秦篆入印在田字格日字格内变化多端,书法方中寓圆,使秦印古拙秀丽得自然风趣汉代以缪篆入印,字体平稳,厚重大方于是,平

稳端庄,古朴浑厚,就成为汉印的艺术特色学习研究篆刻艺术者只有了解古印书体的特点,方能充分领会历代篆刻艺术的不同风格,更好地继承优良传统

书篆是篆刻的基础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书篆是基础,刻是表现字法笔法的手段,刻因篆佳而传神,篆因刻佳而生辉,偏废一方均难获得篆刻艺术独特之美但是就象任何一对矛盾总有其主要方面一样书与刻相较,书更为重要再从掌握的难易来说,学篆更难

学习篆刻应懂点六书理论和文字演进的常识篆书是一种古老的书体,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楷书有很大差别

古人造字的六种方法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了解点文字演变的轨迹和规律,在进行篆刻创作时才能不用错字入印,章法经营时才能变化自如。六书,对我们研究汉字的形音意,研究汉字书法,特别是研究篆法篆刻都有重要意义。经营章法时,越能在六书的规矩内变化自如,渐臻佳境。

二古印文篆书的主要特点从战国至明清

印章的书体多用篆书主要有古钅尔文字小篆缪篆鸟虫书九叠篆等等学习篆刻,主要用前三种,对古钅尔文字缪篆。小篆既用于“元朱文”印章,习篆又要从小篆入手。

章法

一、章法贵在气势、神韵。章法,在绘画中称为,经营位置,

篆刻术语叫“分朱布白”,是对印文或图象的安排和处理印面结构的艺术手法纵观古今名印风格各异,但其章法布局无不神完气足我国的艺术评论历来把意境放在首位成功的篆刻作品能把作者之情,自然之景交融升华,形成深邃的意境,给人留下意味深长的回味

二、章法构思的依据许多印学论著常用造屋必顺先设计蓝图来比喻章法设计的重要设计造屋蓝图,应先了解主人的意图,再测量地基,了解建材的规格质量,方能动手设计。篆刻的章法构思亦应有所依据应因地制宜、就材作艺,巧妙地利用书体的特点印文是章法的素材各类篆书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各异,印人应像根雕家那样善于发现和利用“根”的原始特点,就材作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篆刻功力,巧妙地利用书体和文字结构的特点,遵循其变化规律进行艺术创造,形成新颖的章法布局,给人新奇的美感。章法变化的完美,要求书体统一历代篆刻的艺术风格均和入印的书体特点有关若在一方印中各种篆体杂陈,方圆并存,在艺术结构上很难统一协调因此在章法布置时,如遇有体势不合之字应尽量调换,以求章法变化的统一协调。拼凑必须不违六书 符合文字演进的规律所以拼凑并非易事,要有一定的文字学知识,不可率意为之。应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姓名别号印,最好能和印主的气质风度学养相协调,书画用印应和书画作品的风格相协调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书画家刻印

应和其作品的风格相协调。佳句闲印,应和其文学意境相映衬诗词佳句的文学意境深邃,印章的艺术风趣如能与之映衬,更能引人入胜

三章法的一般规律篆刻艺术充满了对立的矛盾因素。纵观古今名印,一方成功的作品必然是由多种矛盾因素组合成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形式美学称这种美为多样统一,认为是形式美的最高形式

对立和谐和谐是古人首先使用于音乐领域的一个概念。篆刻艺术领域里充满了对立的矛盾因素,如朱白疏密虚实轻重方圆欹正离合动静巧拙险夷等等名家总是追求不齐之齐 以取得乱中见齐违而不犯 齐中见乱 和而不同 主次分明 违和相济的艺术效果对比反衬,是形式美学的主要规律之一,也是篆刻章法求和谐之美的主要手法。运用得好能取得绝妙的艺术效果反衬对比,即用对立的矛盾因素相映衬,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比反衬 可以让矛盾因素的差异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使作品产生夺目的活力 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对比反衬可通过很多种对矛盾关系表现出来,以下诸点均有对比之意疏密疏密对比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篆刻章法处理的重要手法。常见的处理手法有三,利用印文繁简不同的特点,让它们均等占位,繁者任其密,简者任其疏,疏密对比自然天成。夸大印文繁简不同的特点,造成大疏大密的奇特效果。参差错落分布,

以求疏密两相宜的艺术效果呼应是构成篆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从一定意义上讲,离开虚实就不成其为印。何谓虚实,印是由文字组成的,字的朱白。画的轻重为实,字画之间的空隙及残破之处皆为虚。虚实是印面的空白与字体之间的关系,和疏密轻重的关系极为密切。虚依实而生,实靠虚来显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过实则板,过虚则空,虚实相间,方显得灵活生动有生命力。但虚能给人以遐想,便于以有限表现无限。篆刻艺术历来重视以疏虚空构成灵动感,而且对虚实的处理,实处易虚处难。所以章法构思应从虚处着眼,从实处着手汉字本身就存在疏密虚实不同的特点。篆刻的章法处理就是灵活地利用,调整改造这些特点,并巧妙的加以组合,使之成为新的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因素。

变化统一所谓变化,就是强化或协调矛盾强化矛盾,即加强矛盾因素之间的差距,使对比更加鲜明,让人觉得更生动。

刀法

篆刻用刀之法

一刀法的作用和地位。刀笔相融是篆刻艺术美的基础。刀笔结合方能产生篆刻艺术美篆刻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篆刻书法、篆刻之美,既要求和一般篆书作品一样,其笔

法应从钟鼎权诏碑额瓦甓的款识中来。印文的线条要讲究笔情墨意。它是在方寸间的特定条件下作艺要更加灵活地运用章法的一般规律,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无限的变化。把字的严谨结构美与舒展的笔势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求生气勃勃。刀法不但要把篆印艺术的形态力度精神充实丰富,并把笔情墨意熔于以刀刻石的效果之中,形成独特的篆刻艺术美。刀笔相融是评价篆刻作品的重要标准既然篆刻艺术美是书法美和雕刻美的结合,一方成功的篆刻作品必然刀笔浑融,既富有刀石味,又充分表现了笔情墨意。所以对刀笔关系处理得如何,向来是评价篆刻作品艺术性的一项重要标准。

书法美与刀法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刀法是表现篆法笔法的手段。书法美是刀法美的出发点和基础。笔情墨意是刀趣的灵魂,离开它就无从谈刀法美。故欲求刀法美必先求笔法之美,但刀法又是对篆法章法进行再加工的手段,善于用刀者其刀趣神韵,往往是书法的笔情墨意难于表现的。因此好的刀法能使印文更具有生命力。使刀亦然,若刀锋过露则显得剑拔弩张,就会失去含蓄性成为朱简所说的外道反之,又会失掉刀趣。只有刀笔相融才能形成篆刻艺术的独特美。

二、刀法是形成不同篆刻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用刀角度的变化,以及进刀的疾徐等差异,在不同的石质,石的软硬松脆涩腻等差异,上所刻出笔道的,粗细光毛断连等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韵味情趣。于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篆刻艺术风

格。

边款

边款,即刻在印侧(或顶部)的字。篆刻作品完成后亦应署款,款识对作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款识的衍化和发展印章边款的产生和形成,可溯源至商周。人们把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统称为“款识(读志)”。但细分起来“款”与“识”又有字的阴、阳和在器物上的位置不同的区别。阴文凹人者称为款,阳文突出者称为识;款在器外,识在器内。印章也延用了这种称法,但因其位置多在印的侧壁,故称“边款”、“边跋”或“印跋”。印章边款的内容也受古代器物款识的影响。古代钟鼎铭文多是记载制作意图、使用范围、制造年月等等。近代篆刻家对得意之作属款,往往喜欢杂刻诗词佳句、印论,或说明印文出处等,甚至一跋再跋以表兴致,内容渐复杂。(一)、短款短款,有的只有两字,习惯称之为“穷款”或“冷跋”,稍长者十多字。短款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1 .单款,多是作者属名或别号(如赵之谦的“悲盘”、“无闷”款,仅两字。有的边款还注明年月、制作地点(多用斋馆名称)、风物(如大雪、晴窗等)。2 .双款,即上下款。上款刻对印主的尊称(表字、别号或某翁、某老等),并根据与印主的关系加称谓;再系指正、正之、斧正、雅属等等。下款刻作者的姓名或别号,亦可加制作时间与地点等。3 .单、双款也可说明印章借鉴的风格,

常用“、、拟汉铸印”, “、二拟汉碑额”, “依秦小玺”, “仿封泥”等等。也可以将 2 、3 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如赵之谦为魏锡曾刻的姓名印的边款是:“悲盆居士假汉铜印为稼孙大兄”(二)、长款 1 .注明印文出处有些篆刻名家把研究篆书看成是一门学问(古谓之小学,今谓之文字学),对印文的正确与否十分重视。有的把印文用楷书(或隶书)刻在印顶或印侧,遇到奇古难认的字,多注明出处。2 .说明印文或记事有的印文内容比较含蓄,作者常用记事的方式加以说明。3 .记述印论很多篆刻家常在边跋中记述自己对篆刻艺术的体会和见解。4 .以诗词佳句寄情抒怀有些名家喜欢在边款中刻诗词、佳句以抒情怀。如邓石如的“新草补旧林”印跋:“癸卯秋末,客京口,梅甫属作石印,如是时,风声、潮声、歇乃声与奏刀声相逐于江上。”寥寥数语,清楚地交待了制印的时间、地点、人物、情景,以及作者的激情。

附跋印跋一般为作者所刻,但亦有别人凿刻的,姑且称之为附跋。从文字内容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 1 .记事如明代著名篆刻家汪关,初名东阳,字呆叔。万历甲寅(1614 年)于苏州得一汉代龟钮铜印“汪关”,遂更名。于是在印侧刻了“予偶得此印,因更今名,又颜其斋曰‘宝印斋’”的附跋。2 .对名家之作的补款著名篆刻家的自用印多不署款。后人得之,往往请名家鉴定补款。如“吴熙载印”、“攘之”两面印未署款,经王提、丁鹤庐、高络园鉴定后补款如下:“让之先生自用印往往不署款。

书微兄出此属为审定,因识石侧,此盖先生至佳之作也。戊寅七月福庵王提同观者丁鹤庐、高络园。” 3 .印主所作的附跋明清以来一些文人墨客,往往以得名家篆刻作品为荣。或自己作跋求作者刻于印侧,或请名人作跋以志之。此类印跋一般较长,多是对篆刻家的赞扬之词,或记述此印得来不易。如昊让之曾为汪鉴刻过不少印章,汪鉴在得到“汪姿、砚山”两面印20 年后,又请姚正墉(奉天盖平人,官户部郎中。书画、诗词、篆刻均佳)刻了如下跋文:“让老刻印,使刀如笔,操纵之妙,非复思虑所及。自云师法皖白山人,窃谓先生深得篆势精蕴,故臻神极,其以皖白自画者,殆谦尊之说耳。砚翁属为题记,敢以鄙人之见奉质以如何?光绪九年二月十九日,距作印时已廿余年。盖平姚正铺仲海甫识并镌。”( 11 一26 图)三和书画作品的署款一样,印章的边款要有一定的位置,多面款还有一定的方向顺序。按一般惯例,短款字数少,应刻在印体的左侧或顶部;长款字数多,如一面刻不下,应终于左侧。其方向顺序,两面款起于后终于左;三面款始于右,经后,终于左;四面款起于前经右侧、后侧,而终于左侧;五面款的方向与四面款同,但终于顶部。因为用右手铃印,前、右、后三面均被手指捏住,边款终于左侧,正在视线之中,一望便知印文是否摆正。把印藏于印盒之中,左侧放在上方也比较美观。在印文上石前,应选定印体的左侧。一般无钮方印石,宜选色泽、纹理较美的印壁落款;兽钮印则选兽头较美(对印则让兽头相向平放,以向上)的一面为左侧;建筑物印钮(如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与道德修养介绍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与道德修养介绍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篇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与道德修养介绍 ],希望能帮助到你。 与平庸的酒店相比 ,一流的酒店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流的酒店 ,都有其一流的特 征和标志 ,除了建筑上鲜明的个性化风格与设计以及内部功能的细节设计与装饰布置外 ,更重 要的是酒店服务人员所呈现给顾客的一流的服务标准。在中国 ,一流的酒店主要集中在国际 品牌 ,少部分是国内品牌。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规范提升酒店形象 因此 ,国内酒店要想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就要重视对酒店服务员的综合素质的培 养。酒店总台服务员的素质直接反映了该饭店、宾馆、商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在 服务工作中要特别讲究礼仪 ,给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用心思考 ,用心观察 ,就能发现你的客人所好和需要。 用心去做 ,精益求精 ,就能做到别人做不 到的效果。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规范 酒店总台客房预订礼仪 客人与酒店的第一次直接接触是在总台接待处 ,因此总台服务员要能够明确客人的性质 ,分 情况对待来客。 一般情况下来酒店住宿的客人可分为预订团体、 预订散客及零星散客。 掌握 这些资料 ,可以提高为客人进行客房预订工作的效率。 一般情况下 ,对于预订客人 ,总台服务员要事先为客人做好分房、 定价 ,并准备好登记表 ;对于 非预定的散客 ,要及时收集客人资料 ,以便进行分房与定价。 总台服务员在服务客人时 ,要做到礼貌、热情、周到 ,用文明礼貌的态度接待客人 ,使客人感 到宾至如归。 酒店总台入住登记礼仪 总台服务员要在客人抵达酒店的第一时间就为其办理住房登记手续 ,保证总台经营的高效 率,使客人满意。 总台服务员在进行客人入驻登记时 ,要注意尽量缩短时间 ,保证快速敏捷地为 客人分配 ,避免造成部门之间沟通不完善 ,导致客人登记所花的时间太长。 酒店总台服务员在办理客人入住登记手续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要求员工每次上班后 ,核实 分房、客人抵达情况和结账情况 ,看看是否一切无误 ,完全正常 ;要保证信息反馈通畅 ,做好入住 登记控制信息沟通 ,保证酒店客房能够及时租出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给酒店带来损失。 酒店总台退房礼仪 遇到客人退房 ,要温婉有礼 ,不能态度粗鲁或不高兴。要耐心向客人讲清酒店的有关退房规 定 ,按规定给客人办理退房手续。酒店总台服务员要将准备工作就绪 ,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 就能使退房过程顺利 ,有效地进行并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酒店总台结账礼仪 总服务台员工在客人登记入住时必须正确了解客人选择的结账方式 精心、小心、耐心 ,因为一位客人的自我价值、自尊心都是与钱有关 保持冷静、 自信,同时态度要温柔、和蔼可亲 ,严谨、 准确、 快捷的为客人办理结账 ,简化手续 , 认真核实。 酒店总台职业道德修养提升 酒店总台组织纪律观念 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 人员众多 ,层次不一 ,为使众多的具有不同素质的员工按规范 要求进行工作 ,必须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来进行约束和作为保证。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是酒 店正常运转的基础 ,也是酒店职业道德的原则之一。 酒店总台集体主义原则 ;给客人结账时要做到 ,被视为极端重要 ;要时时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春涯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礼仪与道德修养复习

礼仪与道德修养复习 教学目标:通过对礼仪与道德修的复习以达到中职学生对礼仪与道德修的深度理解 教学重点:出示每节的题目 教学难点:灵活掌握知识点不是死记硬背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公共财产包括国土、资源、园林、古迹、文物以及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邮电、广播等通信设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设施,厂房、机器、仓库等企业财产。 2.文明礼貌包括尊重他人、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待人热情、谦虚恭敬、谈吐文雅、举止端庄、仪容整洁、仪表大力等。 3.助人为乐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关心、乐于帮助他人。同志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等等,都应助人为乐。 4.公共场所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车厢、商店、饭店、医院、剧场、阅览室等。 5.公共秩序主要指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活动都必须以自己的活动不妨碍和影响他人的正常活动为前提,应该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它是对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的共同利益。 6.男女平等,是指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女子和男子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夫妻还应该以互敬、互爱、瓦信、互勉、互让、互谅、互慰为准则,为建立和睦的家庭提供条件。 7.邻居之间应该以礼相待、互谅、互让、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搞好邻里团结重要的是互相尊重。要尊重邻里的人格、民族习惯、生活力式、爱好、兴趣和职业。不要随意妄加评论和指责,更不能以财欺人,以势压人。要做到邻里团结,和睦相处,就要助人为乐,心里有他人,不乱挤占共用场地和设施。一定要尽量地多为他人着想,多为他人提供方便,做到处理事情合情合理。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教材。 学生用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学习篆刻,首先要准备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选材 适宜学刻用的常规石印材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画中画 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是:磨章料、写引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需要注意的是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 篆刻章法 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设计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笔画均匀分开,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进行,笔画均匀、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

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统一。三字印分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的时候,可根据印面的大小,改变字体的形状,使空间显得相对协调。四字印分为:顺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长一个字,另外三个字响应缩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长两边的字,中间的字要缩小。要做到均匀,恰当、得体。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写印稿 写印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书法好的可根据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写或写到拷贝纸上,书法不好的,可把拷贝纸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进行描摹。以“印”字为例,描的时候要用铅笔,依着印字的轮廓边缘描下来(注意:小的细节千万不能漏掉)。然后,依着“印”字的轮廓涂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过轮廓线。按顺序把“印”字涂抹好。然后要把印稿的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两种: 1、水印法,方法是:首先准备一张透明的拷贝纸,然

文化与道德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受到了冲击,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完善。文化的衔接出现了脱节,人们的道德趋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因此,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就必须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下大力度发展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注重整体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三是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四是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五是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六是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的基础知识 一、篆刻的起源: 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 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至周代,以青铜为主的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周玺大、小各种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阴文)、朱文(阳文)两种。韵味苍厚、结构严谨,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朴实的性格。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字体完美、秀丽、笔势挺拔,结构舒适奇特,耐人寻味,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的灿烂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为“缪篆”。汉印的印形、钮式等十分精美,而文字处理、章法变化等形成的艺术也一直被后代篆刻家们奉为典范。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十六世纪以后,金石学盛行,有些书画家以花乳石代替坚涩难刻的硬质印石,大大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批的著名金石家。 近代,中国篆刻艺术得到了发扬,名家林立,风格更加多种多样。 二、印章的用途: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大致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奴隶制社会急剧衰落,封建时代开始萌芽,社会处在动荡和复杂的勮时期。显示身份、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俗话说:“口说无凭”,印章即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物件,用以证明政治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 “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 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

礼仪文化与道德修养讲课教案

礼仪文化与道德修养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颗闪耀着文明光芒的璀璨明珠。大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小至家庭的和谐、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礼仪文化的熏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曾几何时,我们引以为荣的礼仪形象悄然发生了变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礼仪被忽视,对道德约束力的认识日渐淡薄,这些现象的频现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正视礼仪文化的影响力,正视礼仪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礼仪与道德关系极为密切,是“形于外而诚于中”的关系,“德”成于中,“礼”形于外。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美德是精神上的宝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礼仪具有道德功能,道德亦具有礼仪功能,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一方面“德”决定“礼”。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日常生活中,得理不饶人、失理不道歉、无理搅三分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都源于心中无“德”。一个有道德追求的人,他会处处为他人着想,尊敬他人,因为他懂得“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说,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由道德决定的,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另一方面“礼”可导“德”。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

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之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礼仪使抽象的、无形的道德变成真实的存在,文明礼貌的言行折射出道德的“真”与“善”,礼仪素养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礼仪和道德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完善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提倡用道德和礼节来感召人,使之达到知耻而向善的目的,这是一个长期学习、熏陶的过程。现在社会很多人崇尚速食文化,无论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对经验的积累,都希望能一口吃成胖子,然而效果却是一时的,并不能终生受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礼仪与道德感的养成,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引导。学校,是一个最直接的知识传导站,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形式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礼仪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家庭,是一个影响最深远的重要阵地,家庭礼仪教育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载体,开展家庭礼仪教育,通过言传身教亲身感知、实践,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个人修养。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我们要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不仅要知,更要行。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人谈到文明礼仪就侃侃而谈。可是看见公共场所中随处丢弃的垃圾,

小学(篆刻)校本课程教材

篆刻(试用)本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目录】 第一章:中国篆刻史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分类 3、篆刻欣赏 第二章:篆刻入门 4、了解篆刻 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7、篆刻规则 第三章:如何篆刻 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9、篆刻分几个步骤 10、篆刻技法 第四章:篆刻误区 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卷首语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 1、中国篆刻史。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 1、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

礼仪与修养

礼仪与修养 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礼仪是一种首德行为规范。 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 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前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得多,违反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载,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第二,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礼仪的本质。 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第三,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

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礼仪规范的建设。 第四。 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 道德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道德。 因此它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 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太差了。 由此也说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 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 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 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无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 作为大学生应注重礼仪修养。 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 古人云:相由心生。 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人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知识美容论。

篆刻的基本常识

篆刻的基本常识 印章的内容很广,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异,刻法也有种种术语,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收藏和鉴赏都有很大用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常识。 1.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四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2.铸印、凿印。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3.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第2章----礼仪与道德修养第一节

第2章礼仪与道德修养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 2、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要求的礼仪规范。 教学重点: 1、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含义。 2、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要求的礼仪规范。 2、能自觉地以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 讲授方法:讲授法、举例法、讨论法、提问法等等 新课导入: 看课文的一个小故事 新课讲解: 1、第一节道德简述 2、一、社会公德 3、二、职业道德 4、三、家庭美德 2、看3幅图画,并说出图片想表达的含义。 3、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

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最低层次。 社会公德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并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维护,任何人违反了都要受到舆论的谴责。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既保护社会利益,也保护个人的合法利益。 4、举例: 小丽和妈妈乘公交车去市里。途中上来一位老奶奶,她双手扶在扶手上,两条已经成“O”字形地罗圈腿站在那里,看样子腿脚有些不方便。小丽起身给老奶奶让座,说:“老奶奶,您到我这儿来坐吧!”可是,没等老奶奶走过来,一位叔叔走了过来抢先坐下。车上的人都朝他看过来。只见他舒舒服服的坐在那儿,正兴致勃勃地拿手机聊QQ呢!后来还是一位阿姨给老奶奶让座的。小丽本来心想:那位叔叔不脸红才怪呢!可是,他不但没有脸红,反而异常平静,好像那个座位本来就是他应该坐似得。 5、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 1.遵守公共秩序 ? 2.爱护公物 ? 3.讲究文明礼貌 ? 4.助人为乐 ? 5.保护环境 6、举例1: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曰本东京一家餐馆打工,老板要求洗盆子时要刷6

最新篆刻基础知识详解知识讲解

篆刻基础知识详解 工具和材料 经常会有初学篆刻的朋友询问需要配备哪些工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篆刻的工具实在不少,但并不是所有初学者都需要一次性全部配全,我们建议可以分阶段进行购买,如果是初学,您可以先买一些最基本的工具或材料,等学到了一定阶段再增加别的工具或者材料。 为了让篆刻初学者有不走冤枉路,我们特别整理了这篇文章,以供初学者们参考。我们认为篆刻初学至少需要配备以下几种工具或材料。 一、练习石 初学篆刻,练习石必不可少,比较常见和 实惠的练习石有青田石、萧山红、 墨绿冻、广西冻石(备注:广西冻石 硬度为1左右,质地较软,仅适合 18岁以下学生使用)等。 二、篆刻刀 初学篆刻,如果是中小学生, 可以买价格最低廉的碳钢刀。如果有 一定的经济能力,强烈建议购买硬度 更高的白钢刀或者钨钢刀。白钢刀一 般硬度在6,钨钢刀(也称硬质合金 刀)硬度7,这两种刀是最常见的篆 刻刀。至于白钢刀好还是钨钢刀好, 不能绝对化,白钢刀硬度低些,但韧 性好一些,价格也低一些,而钨钢刀 最硬,韧性也会略差一些,价格也比 白钢刀略高一些。目前国内用得最多,质量最好的当属四川生产的永字牌刻刀了,永字牌刻刀主要以硬质合金刀为主,永字牌刻 刀分好几个系列,有高级型、豪华型、豪华B型、超豪华型、纳米刻刀等几个品种,各系列刻刀的区别请见本坊另外一篇文章。

三、印泥 印泥建议配备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打稿印泥(10元以下,如姜思序堂的朱颜印泥),一种是好一些的书画印泥(如姜思序堂的八宝、朱膘印泥等)。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饰,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好的印泥打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印泥,延长印泥的使用寿命。对于自用书画印泥,可以分别购买袋装印泥和印缸,买回后自己搅拌调和。如果是送礼,则建议购买整装的印泥,显得大方美观。 四、印床 初学篆刻一定要配个印床来 固定印石。如果没有印床,篆刻 练习的时候既要握紧印石,还要 把握好用刀力度,对于初学者会 有一定难度。所以还是建议配一 个印床。印床有高低档之分,初 学只需购买最普通的实杂木印床 就行,虽然做工普通些,但价格 低,使用也方便。如果条件允许 或者对品相要求较严,也可以考 虑购买更高档的红木或金属印 床; 五、砂纸或磨盘 初学至少要配备号数不同的砂纸各几张,一般号数(粒度)越小,表面越粗,号数(粒度)越大,表面越精细。如1000号的砂纸就比600号的砂纸更精细。砂纸建议购买质量较好的德国勇士牌水磨砂纸,比传统的国产砂纸耐用。印坊新推出的一种网格的砂纸,抗阻塞,耐油耐水,双面循环使用,非常受欢迎。对于有志于长期学习篆刻的朋友,则建议再配备一个或两个金刚石磨盘。磨盘既可以用于磨印石,也可以研磨刻刀,使用寿命相当长。我手上有一个4年前淘的一个金刚石磨盘,到现在还在服役状态,相当给力,磨印面基本是靠它,如果是打磨印石,会先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世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当今的社会仍十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也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 一、道德修养 何谓道德?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因此,道德修养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

文明礼仪 公民道德

文明礼仪公民道德 三六班主题班会 "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 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切入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任所欲为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美称,会不会断送在当今的青少年手中。可见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与道德修养介绍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与道德修养介绍 与平庸的酒店相比,一流的酒店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流的酒店,都有其一流的特征和标志,除了建筑上鲜明的个性化风格与设计以及内部功能的细节设计与装饰布置外,更重要的是酒店服务人员所呈现给顾客的一流的服务标准。在中国,一流的酒店主要集中在国际品牌,少部分是国内品牌。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规范提升酒店形象 因此,国内酒店要想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就要重视对酒店服务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酒店总台服务员的素质直接反映了该饭店、宾馆、商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因此在服务工作中要特别讲究礼仪,给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用心思考,用心观察,就能发现你的客人所好和需要。用心去做,精益求精,就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效果。 酒店总台服务礼仪规范 酒店总台客房预订礼仪 客人与酒店的第一次直接接触是在总台接待处,因此总台服务员要能够明确客人的性质,分情况对待来客。一般情况下来酒店住宿的客人可分为预订团体、预订散客及零星散客。掌握这些资料,可以提高为客人进行客房预订工作的效率。 一般情况下,对于预订客人,总台服务员要事先为客人做好分房、定价,并准备好登记表;对于非预定的散客,要及时收集

客人资料,以便进行分房与定价。 总台服务员在服务客人时,要做到礼貌、热情、周到,用文明礼貌的态度接待客人,使客人感到宾至如归。 酒店总台入住登记礼仪 总台服务员要在客人抵达酒店的第一时间就为其办理住房登记手续,保证总台经营的高效率,使客人满意。总台服务员在进行客人入驻登记时,要注意尽量缩短时间,保证快速敏捷地为客人分配,避免造成部门之间沟通不完善,导致客人登记所花的时间太长。 酒店总台服务员在办理客人入住登记手续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求员工每次上班后,核实分房、客人抵达情况和结账情况,看看是否一切无误,完全正常;要保证信息反馈通畅,做好入住登记控制信息沟通,保证酒店客房能够及时租出,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给酒店带来损失。 酒店总台退房礼仪 遇到客人退房,要温婉有礼,不能态度粗鲁或不高兴。要耐心向客人讲清酒店的有关退房规定,按规定给客人办理退房手续。酒店总台服务员要将准备工作就绪,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就能使退房过程顺利,有效地进行并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酒店总台结账礼仪 总服务台员工在客人登记入住时必须正确了解客人选择的结账方式;给客人结账时要做到精心、小心、耐心,因为一位客

篆刻闲章内容大全

闲章用词/篆刻用词/篆刻常用词 闲章,是印章的一脉,是区别于姓名字号章的一类。广义地讲,它滥觞于战国及秦汉时的“吉语”、“成语”、“祝辞”印。从狭义上区分,一般是指起始于宋代的诗词文赋类的印章。 闲章内容是“包罗万象”的,粗略归纳,大致有以下的几类。 一、诗词类。由于印面大仅枣栗,故多是摘诗词中的精彩名句。若明汪泓所刻“半潭秋水一房山”、汪高垲所刻“闹红一舸”之类。 二、文句类。也多是指录古来文土妙言或自出心声。当然,也有以全文人印者,如清周芬即在方寸的印石上不厌其烦地刻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的一百十七个字,字若芝麻,很是粗工。 三、三、箴言类。文人好以警句自励、自律。若明苏宣刻有“君子有常体”、清张宏牧刻有“动正用和”。 四、吉语类。文士也多撷以人印,若清赵次闲刻有“永受嘉福”,清蒲华有“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印,清吴昌硕刻有“美意延年”等印。 五、记事类。若近人杨度尝请齐白石刻有“前生浙江杭州观音寺僧圆净”印。 六、寓意类。此类印非用者道出,每不可释解其心结。如大画家陆俨少上世纪50年代被错划“右派”,为表明其受国本旨及冤屈心情,曾令笔者刻有“越人”、“我自爱桐乡”等印。 七、述志类。此类印或为人,或为艺,多有座右铭的意味。又如明归昌世刻有“闭门读奇书开门迎高客出门寻山水”更是总结了生平志趣。 八、诫谏类。这类印多为处世哲学中自我反省、自我警示告诫的文句。清代上海籍的篆刻家王玉如尝刻有“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更是直接到似是诲人,也似自诲了。 九、纪年类。若清金冬心就使用过“龙年丁卯”的印的,清赵次闲就刻过“丁亥生”、“猪”肖形的两面印。大画家谢稚柳的“龙年七十九”,这类印在书画家中尤盛行。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doc

一.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玺印的使用]: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这种于是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

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候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礼仪修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礼仪修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肖晓(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1)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交往日益增多,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运用。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体现了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形象展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礼仪修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应自觉接受和学习礼仪知识并身躬力行,学校应将其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礼仪;大学生;修养中图分类号:G645.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人际交往。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交往日益增多,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运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作为交际规范和艺术的礼仪,其重要作用绝不在外语、电脑等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之下。所以,礼仪修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一、礼仪的涵义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既可以指在较大、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礼貌和尊重而举行的礼宾仪式,也可以泛指人们相互交往的礼节、礼貌。礼仪是对礼节、礼貌和仪式的统称。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古人对礼貌的解释是:“礼者,接之以礼;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就是说待人处事要文明有礼貌,言语动作要谦虚、恭敬。人们在交往中互有礼貌,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良好处世态度,而且有助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缓解和避免某些不必要的个人冲突。讲究礼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们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而讲礼貌就必然要伴有具体的礼节。礼节的形式很多,如握手、鞠躬、拥抱、接吻、致意、微笑等都属于礼节。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节,并且礼节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化。因此,在相互交往中,熟知并尊重各国、各民族的礼节和风俗是十分必要的。仪式是一种正式的礼节形式,是指为表示礼貌和尊重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由于目的不同,举行的仪式也多种多样,有迎送仪式、签字仪式、授勋仪式、颁奖仪式、开幕式、闭幕式等。仪式作为表达礼貌礼节的形式在礼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礼仪是由一系列表现礼貌的礼节构成的,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礼仪是用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意愿、促进了解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联系纽带。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文化素质、道德素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从属于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而必须遵循的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它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在交往中双方要相互敬重,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战国时代的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主张兴办学校,坚持道德观念的教育,使人们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长上、办事诚实及讲究信用等品德和风尚。战国后期的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而且,我国古代就注重礼仪应从小学起,《三字经》就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的训导。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